时间:2023-08-25 16:38: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政治老师要树立新思维,以此开展我们的政治课。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进,以进一步激活课堂教学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可以充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认知过程,又是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师生互动分享过程,综合利用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校本课程等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体系,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统筹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模块目标及各分类目标。运用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和表现性目标陈述法,实现精心预设与及时生成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为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对自主教学、合作教学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整合,主要运用情感探究教学策略,以情感为中心,以问题为依托,以创设情境为关键,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改变当前学习评价标准单一的现状,实现评价目标的全面性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建构和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体系,制定具体措施,实施发展性、形成性的教学评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教学资源观,充分开发和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广泛收集、主动开发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学校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
政治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的目标,使学生成为知情意的结晶产物,全面发展而又能在高考的选拔性考试中脱颖而出,对教师的要求无疑提高了层次。要想解决好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如何让枯燥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等问题,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仅仅按部就班地从事教学,照本宣科地例行公事,很难实现上述目标,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要在消化了已有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熟悉高考规律,慢慢积累,逐步构建起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师要熟悉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形成相匹配的思维方法体系,这是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石,具体的思维方式有四种实用性较强。一是逻辑思维,在知识结构上框与框之间,节与节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老师对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要了然于胸。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内容必须做到逻辑性强,这样学生把握起来才会有整体感,不零散,同时理解也会更深刻,比如经济效益一课就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展开;二是形象思维,当我们老师要将一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时,要做到深入浅出,达到通俗易懂,就要用到具象思维,通过故事,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等场景的再现使学生直观感受;三是聚敛思维,当我们在列举很多事实之后,我们需要对之进行概括总结,这时就要用到聚敛思维。另外在考试中,对材料题的概括分析往往就要用到聚敛思维。聚敛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概括与归纳的能力,在政治教学实践中经常性地运用;四是发散思维,当我们分析一件社会事实时,我们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认识,把事物放到一个三维空间中探讨,而不是平面化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发散式思维。在政治学科的解题中,经常见到的一种题型是某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的回答用到的也是发散式思维。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1]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无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为制造“标准件”设置统一的模式,课堂教学时,死抠教材,肢解教学内容,力求使教学内容不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个主体。思想政治课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应局限于书本上、课堂上。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入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内涵,让思想政治课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比如在讲《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时可以以下面的材料为例:(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财产损失8451亿元。但自始至终,总有一个光辉的形象――。(2)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至此,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均实现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坚持的基础。(3)2008年,我国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城乡居民“病有所医”。(4)2009年,为应对金融海啸,我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采取各项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如手机等家电产品下乡优惠,等等。从这几则材料导出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学生
《经济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它们虽然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但作为科学概念,仍和同学们头脑中的日常概念有很大差距,甚至在本质上存在不同。[3]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通过分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使学生逐步达到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的货币概念时,学生对于货币的理解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民币。老师就得简单介绍一下货币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高中生既不像初中生那样思维还比较幼稚,又不同于成人那样思维成熟。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相当发展,但还不习惯作深度的理性思辩,而政治理论恰恰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政治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的思维特征。
1.因为高中生还不习惯于作深度的理性思辩,所以政治课应当生动活泼,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尽量使抽象的、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要尽力做到设置启发性问题,穿插有趣例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使用幽默性语言,等等,给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提供感性材料,同时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在既紧张思考又充满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比如在讲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时,先给学生举大量的案例,如价格大涨大落的大蒜;山东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在与周边村庄相隔不到200米处建厂,造成村民集体血铅超标事件,等等。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材料中,总结出市场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时可以帮学生理出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体、政党制度的内在联系;在讲《经济生活》时要理清生产、分配、消费、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在讲《生活与哲学》时先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类划分,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征,又能把书本的知识点理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特征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改变课上由教师处理教材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重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和分析。课前安排预习,课上用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处理教材,强调学生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生活
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发现教师或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的“影子”,所引用的教学素材基本上是一些现成的“第二手材料”,书本理论观点与生活实践成为“两张皮”。虽然受到时间、空间、精力、财力、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适时、适量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简便易行,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让学生体会我国政府性质、职能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苏州市政府近几年所做的几件大事,再让学生通过街头访问、调查问卷、百姓座谈等形式评选出最得民心的是哪几件。最后以这几件为例,让学生从中感悟我国政府作用,学生在调查中不仅实际了解了苏州市政府几年所做的事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加深了印象。
如果每一堂思想政治课都能按照以上的原则来进行,每一位老师在准备每一个教学设计时心中都牢记这三个“贴近”,那么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也就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关键词: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规划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时期,由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不能完全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这直接反映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缺陷性。
从本县几个农村普通高中调查来看,在集体荣誉感方面,41.3%的学生认为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个人是第一位的;在爱家乡的情感方面,作为连云港市的高中学生,竟有89%的学生对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无所知。在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方面,68.5%的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在学习目的方面,78.5%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将来找个好工作,过舒适的生活。
这些价值观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更是令人担忧,“完全不了解自己”占69%,近70%以上的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一无所知,“考虑并初步实行的”占17.5%,高中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父母、亲戚影响的占22.3%,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数量很少”的占71.1%。
因此,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前提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需要依赖职业生涯设计的落实和检验。
1.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的内容相互贯通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创新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这说明德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可见,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
3.教育的作用相互补充
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特定的社会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其步入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为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它能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教育目标具体化。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为现实,切实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课堂中以德育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当前,学生选择职业存在着许多误区、偏差。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处于成熟时期,父母的言行和经验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将父母满意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农村高中学生更明显,父母生活的艰辛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了挣钱回报父母的种子,直接限制了他们职业理想的选择空间。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是和社会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引导他们在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2.把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应有专门的教师,全面系统地学习职业知识。教材可以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自己编写,也可以选用现成教材,有选择地使用,主要应围绕生活技能、社交礼仪、职业指导和规划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
3.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思想政治课堂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因思维的误区导致职业选择走进死胡同。
参考文献:
[1]孟照彬.新基本功:破解素质教育的密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邹建勤.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语言艺术;教学
如今,不少学生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太强、晦涩难懂、答题无法入手厌恶该学科,这种想法与该学科的特点、教师们的读书、画书、默写的传统做法肯定有关。但是作为该学科教师来讲,除了将一些政治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还应学会将一些政治术语深入浅出。这就需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深入剖析一些知识后学会使用语言的艺术,改善自己的语言风格,增强高中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听得进听得懂上花功夫,进而在此基础上互动,让课堂逐渐活起来,最终增添思想政治的学科魅力。笔者试从生动情感性、幽默风趣性、逻辑严谨性这几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学习的效度和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的语言艺术———生动情感性
思想政治是文科中必学且不易理解的学科,主要是因为它是由教师通过口头表述一些事例进而采取何种方式解决,理论性强,论证点多。如今,仍有不少教师仅用画、读、记、默等一些过时的简单方式进行教学,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程枯燥无味的现象。学生一直去听教师的讲述、说明知识点,无法融入到教学中去,感到课程的无聊,进而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应掌握并能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动情感性,使教学语言里既有激情、感染力,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感染高中生的情感和教学产生共鸣,从而使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的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刻,加深记忆,拓展高中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效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必不可少。通过提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加强教学内容对高中生的刺激性,吸引高中生的眼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语言的生动情感性,加强与高中生的情感交流,依据语言的独特性创设教学意境,从而帮助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想要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需要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观点的时候,将所讲的知识点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或者相应的例子中,让枯燥无聊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化、简单易懂,便于高中生的学习与记忆,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思想政治的学科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没有教学语言艺术的课堂就好比佳肴里缺少了调味品,必然枯燥无味,不会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只有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动情感性,才能让高中生更乐于去学习政治。
二、教学的语言艺术———幽默风趣性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语言艺术的幽默风趣性,让他们的讲课内容变得更加诙谐,帮助高中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点,展现出思想政治的魅力。结合自身的钻研和一些公开课教师的展示,我觉得关于如何使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幽默风趣性的问题,不妨对下面这个例子进行适当的参考。比如,在阐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时,教师可以将部分比作一滴水,整体比作长江。长江由每一滴水构成,离开了每一滴水,长江将不复存在。然而,没有长江,每一滴水的存在价值将不能体现。所以,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又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的变化会引起整体的变化,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构不成其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如同一滴水与长江的关系。这样,用教学语言艺术中的幽默风趣性,使死板无味的、抽象的知识理论变得更加有趣,简单易懂,感染高中生的情感,提高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点的记忆力,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教学效率。体现幽默风趣性,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学习,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出的情感。语言节奏性的改变需要较强的语言的掌控力,控制语言的速度、力度和语调。控制好语言的节奏,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高中生伴随着教师语言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去。运用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性,让高中生积极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的语言艺术———逻辑严谨性
理论知识的讲解都要求教师拥有极强的逻辑严谨性,尤其是思想政治的教学,要由浅入深讲解基础知识,再根据知识的联系进行层层推进,引出更多更难以理解的知识,最后将所有知识环环相扣。做到这些的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层次清晰、语言严谨、充分论证,让每位学生在教师逻辑严谨的语言中对知识拥有清晰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中,要注意语言的逻辑与严谨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切记不可互相矛盾。当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类比,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进行知识讲解。思想政治课堂是进行高中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又必要的课程,也是对和社会常识教育的系统教学,所以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谨性、科学性。教学语言要求用词符合,简洁利索和具有科学性。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所讲的知识,不能含糊其辞,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语言往往拥有让人难言的征服力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度和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师在对概念、定义等易混词解释时更要注意语言的逻辑严谨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来误导高中生的学习,使学生陷入误区。运用教学语言的逻辑严谨性,让每位学生了解思想政治课程对语言的准确要求,进而养成学习严谨的习惯。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语言清晰规范,再加上以上几种语言艺术的应用,会让思想政治课堂锦上添花,极具感染力。另外,教师们应该不断进行语言艺术的学习和培养,将教学语言艺术完美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改革 生活与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68
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的教学内容,是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思想层次最高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对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进行相关的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一、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调查分析
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由于理论性强、内容量大,一直以来被视为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难点。甚至有学生认为这部分的内容语言方式“假、大、空”,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实际没有意义。因此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会认真去领会其中的真正涵义。而实际上,生活与哲学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学生哲学思维的初始培育阶段。开展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具有语言模式固定、理论内容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所以在学生看来,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就是对道德的宣讲,对生活方式的统一,以及大量的句式背诵。因此,要做好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就要从改变学生的印象做起。
(一)立足现状,分析现状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在编排方面,具有过于浓厚的说教意味,如教学内容存在大量的哲学术语,其表达方式单调、枯燥。让学生感觉这样的教材语言不仅远离生活,甚至找不到重点。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兴趣方向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来讲解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
但同时也要看到,生活与哲学毕竟是对学生哲学思维与思辨能力的初始培养,用一味倾向于生活化的方式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哲学素养。所以在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后,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原理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二)重视知识衔接,打下理论基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生活与哲学中的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强调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强调学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吸收与运用。
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哲学基本观点作为教学总纲,在进行相关的哲学观点教学时,重视知识与原理间的衔接,让学生能在把握教材整体思路的情况下,有效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例如,学习英国休谟与德国康德两者在否认认识世界可能性上的哲学观点时,就要把教材中提到的一个不可知论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这是因为教学时教师如果找到了各哲学观点的共通点时,学生顺藤摸瓜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三)多做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一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中,探究性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直观而真实地感受教学内容。而思想政治课的探究性内容由于学科特点,注定是一种思维上的探究过程,是一次大脑风暴的过程。教师在开展这类探究性活动时,应循序渐进,先通过简单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逻辑顺序,再根据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探究性内容,最后让学生真正领会哲学原理。当然也要考虑到,由于教材中探究性活动内容非常多,不可能都顾及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教材的编写是面对一个地区甚至是全国所有学生,所以会具有统一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把握新课标要求,深入领会教学改革本义,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并引入大量的生活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习惯哲学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真正地体会到哲学思想,活学活用哲学原理。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课堂进行提问有助于教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好地将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融入教学课堂中,落实到对每个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积极和谐,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有效平台,真正意义上优化课堂提问。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现状及对高效课堂的定义
就目前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处于应试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前准备大量的备课资料,上课不管学生是否能吸收知识,单向灌输理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吸收知识能力不高,而要改变现状,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要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突破口要从课堂提问的目的出发,课堂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回答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要明确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提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营造宽松和谐积极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问题意识,学会主动参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提问问题的意义和教学方案的可实施性,要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要在课堂提问,通过各种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实践,以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教师优化课堂提问应注意的要点
1.注重以生为本的课堂,优化提问态度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尽量要使态度真诚和蔼,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差异,允许学生有各种价值观念并存,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迸发思维的灵感,进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参与价值,才会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体现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的课堂氛围。
2.把握好提问时机,培养学生的内心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趋向于单一的说教模式,教学模式枯燥无趣,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削弱了素质教学的意义,教师要结合实际,把握好正确的提问实际,对于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进行剖析,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价值观得到提升,发挥自身的潜能,教师也必须不断对教育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要在不同的课程上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差异进行分析,及时通过观察改正设计方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提前对教师提问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以人为本,设计好课堂提问,提前布置好课堂的提问内容,将班级人员分组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课前针对某一话题的讨论,可以提升学习兴致,并在沟通交流中互相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学习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小组中各个成员的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优化课堂策略研究
1.与不同教师交流分享,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教师要通过对思想政治问题的研究,设计好课堂提问问题,重视系统的知识学习,提高问题的创新性,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主要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中体会到政治道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创新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会和不同教师分享和交流,提高在课堂上提问的高效性,使学生能沉浸在教学思考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
2.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教师要针对学生本人的语文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只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开展,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按照问题的高低难度进行不同的提问,尽量使学生能有所回答,正确表达的同时也能真正锻炼表达水平,使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教师除了要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之外,还要不时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在不断地锻炼中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提问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冬香.政治课堂提问要处理好五对关系[J].中国民族教育,2009(04).
关键词:主题情境;高中;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主题情境教学法是指在一个框题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某一主题为脉络编写不同的情境场景,链接起课程知识,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进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具体操作实践。通过在课堂中模拟真实情境,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利用新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教育目标。
一、打造主题情境的必要性
1.有利于创建紧凑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己普遍认同情境教学法,将情境大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每点一境―每一个知识点都设置相应的情境,以致一课多境。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随情境的变化而转移,无法聚合对课程知识的关注以及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体系。这种零乱的课堂结构同时也是很难深入与欠缺张力的。
2.有利于打造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
现代思维方式要求学生既具备发散思维,又具备聚合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扩散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多向性的特点,如政治教学中常见的“一题多解”、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的就是发散思维能力。而聚合思维则与发散思维相对,是把多向性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从不同源头、不同角度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如高中政治标准化考试中的单选题,就是对聚合思维的应用。而主题情境教学在主题的选取上,先要经由发散思维对周遭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再经由聚合思维进行筛选;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上,往往先由发散思维广泛猎取可能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聚合思维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充分展现了两种思维方式的整合。
3.有利于培养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年的各类考试题型,无论是出题方向还是具体解题要求己不再过多地关注知识的记忆,而是关注关键信息的筛选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充斥着“高分低能”甚至是“低分低能”的现象,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在学校所学的学科知识是“形而上”的,与“形而下”的、真实的生活之间不构成联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尤其面临这样一种尴尬:据笔者所作的《高中J恩想政治课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起初仅有5.56%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所学的经济、政治等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主题情境连通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政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
二、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实践操作
1.联系社会生活选取主题
“主题情境探究”的核心就在于“主题”,因此,如何选取一个能够引领整个课堂教学的主题尤为重要。实践发现,在与自己联系密切的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疑惑,尤其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因而主题的选取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点。且高中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是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存在天然的兴趣趋向,因而确定主题时材料的新颖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配置资源”的课堂教学以探讨品牌眼镜店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利的问题作为主题。这一主题集社会关注度高、与学生生活关联度高等优点于一身,因而雀屏中选。
2.把握知识脉络取舍信息
确定主题后,由于可收集到的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较多,为避免造成信息的堆砌,必须对其进行取舍。我们认为信息呈现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因而在取舍信息之前须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把握,明确教学重难点,厘清知识的逻辑关系,清晰教材的整体思路和所有表达的意图。如设计“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目标是劳动和就业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其形成原因、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策略、正确的就业观、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为使主线明晰,舍弃了东莞“民工荒”、马克思论劳动等题材,改以财会专业大学毕业生齐齐的就业波折,使选取的信息紧紧围绕该主人公经历变化所涉及的知识点。
3.选取呈现情境的合理方式
筛选出一个好的主题只是第一步,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注意选择呈现情境的合理方式。在情境引入部分,是文本引入还是多媒体引入,是叙事引入还是播报引入;在情境推进时,是文字推进还是音频、视频推进,是学生活动推进还是教师主导推进;在归纳总结部分,是表格总结还是知识网络总结,是学生归纳还是教师总述,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特质和学生情况来提前思考、设置。如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考虑到笔者执教班级学生的文字解析能力较强,而本课内容又与生活联系密切较易理解,因而在情境引入的部分采用图片和文本引入;在情境推进时采用视频展示的形式,让学生解构视频中涉及的市场信息;而在课后布置探究任务时采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我市品牌连锁眼镜店的健康发展写一份发展计划书,实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新课标要求。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教学设计的空间
主题情境最大的好处是情境的整体化和系统化,避免零碎之感。但过分强调主题性,围绕一个主题统编情境,还要注意课程知识体系与情境主题之间的逻辑衔接,往往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掣肘之感。因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避免机械生硬,其他有益于课程的形式和素材也可适当选用。
2.关于学生活动的形式主题
情境教学在实施中易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注重情境的编排,在其逻辑性和合理性上花费大量的工作,重预设而不利于激发“生成”。特别是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往往流于“师问生答”的单一问题教学模式。虽说好的问题往往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但若一旦沦为“满堂灌”,则极易造成学生的思维疲劳,使课堂气氛活跃不再。鉴于此,教师应引入大量的学生活动方式,如演讲、播报、现场调查、即兴辩论等,既可以活跃课堂,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演绎、表达等能力,同时也是对“能力立意”的新课程理念的践行。
实践证明,主题情境探究教学虽有自身的弱点,但只要在具体应用中加以注意,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相信在广大一线教师教学机智的照拂之下,必会使其更大程度地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2004.
1 基本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辨析求异、合理论证的批判思维过程和能力,同时,也包含着一种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勇于实践的批判性反思精神。
在高中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而当今中学生发展具有思维活跃、价值多元、自我意识强等时代特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质疑解惑、辨析求异、合理论证、实践反思等教学环节,尊重个性差异、表达生活关切,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在潜力,有效帮助其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切实提高其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恰恰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
2 教学策略
2.1 寓“问题”于教学情境中,诱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其质疑能力
学得于思、思源于疑。“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教师善于克服说教式做法,恰当运用启发式教法,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与疏导相统一规律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问题”的巧妙设置、合理发现以及有效解决,可谓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触发器和重要支撑点。
一方面,抛“错”引玉,合理发现问题。针对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教师可设置教学情境,故意抛出错误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对错误观点进行分析和驳斥,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说明商品交换就不再是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也就不复存在”这一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发现:价格上下波动总是以价值为核心;从较长时间看,价格上涨与下跌大致相当,即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另一方面,评“错”导思,有效训练思维。针对习题教学中,一些题目本身存在的问题或看似正确而实际有误的解题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剖析、总结,从而发现这些典型的、隐蔽的问题。通过以上方法,促使学生打破了迷信书本和教师的权威定势思维、盲从大多数同学的从众定势思维以及依赖旧有经验的自我中心定势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尝试新方法、获取新体验,以期训练其批判性思维。
2.2 置“辨异”于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相互协作,有效培养其辩证思维
“辨异”,即辨析求异,是一种比较学习的手段。求异,侧重于纵向维度,即“思维主体不安于既成现状,将学习内容在原来思维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派生出新的思维方向,上升到新的思维层次的批判活动”。辨析,却侧重于横向维度,即基于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论,以两点论和重点论为指导,合理分析、认真比较,对某一问题或事实作出恰当地处理或合理地评价。辨异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辨异”是现代生成式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而课堂讨论是“辨异”的最佳实现方式之一。一般而言,课堂讨论的方式可分为学生辩论式和师生对话式。鉴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时事政策教育为补充的特点,辩证地看待诸如“不正当竞争”、“”问题成为既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学生既要论证自己论题的正确性,又要反驳对方观点的错误性,以及“借助反方角色的扮演来促进智慧勇气”,可见,辩论重在训练学生的全面辩证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师生对话,实质上是在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通过师生对话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生成,并以知识为媒介加深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释放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学习动机和促进了教师改进的旧有教学方式。
2.3 寄“逻辑”于模块教学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授以批判性思维之“渔”
在现行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科学思维常识》是重要的选修课程模块,具有科学性、逻辑性、辩证性、创新性的特点。批判性思维不仅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于此模块教学始终的思维方式。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模块教学平台,以撰写简易的专题论文、纠正常见的推理错误、尝试“头脑风暴法”的创新方法等形式,授之以渔、学以致用,引导高中生学会科学的思维。例如,针对现代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新近出现的新词汇,考察其出现的背景事件、剖析其蕴含的内涵外延、预测其使用的影响范围,写成简易的专题论文,从而引导学生以大量的资料、全新的视角、严密的逻辑完成该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具体可行的专题活动中,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2.4 借“任务”于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实践反思,查以批判性思维之“效”
一、一个目标:目标明确,难易适度。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目标的明确度和难度是目标的两个最基本属性。明确的目标具有激励作用,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人的能力和经验,设置目标难易适度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目标达成。
据此,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育教学实效性首先要解决一个教育教学目标问题。目标是什么?是不是明确?目标难度如何?这是关系着高中政治课堂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首要问题。试想教师连一节课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都不清楚,不明确,作为受众的学生还能够收获什么,还能够谈什么课堂实效?成都市著名教育专家周光岑认为把背景目标变为前台目标,使目标更加明确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二、两个主体:发挥教师主导性主体作用和学生发展性主体作用。人的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教育的主旨在于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这一要求已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动态场,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既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总体描述。在这四因素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现代课程场共振的动力之源。
学生的能力是不能教的,只能在学习、实践的活动中生成。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作用,即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相信学生主体,并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的主导性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心准备材料;二是组织问题,一方面巧妙地设置基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确定最适合于提升思维能力的问题,并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合,形成台阶式的系列问题;三是启发学生思考,解答疑问;四是总结归纳,分析评价。
三、三重境界:由知识教学到思维教学、迁移教学,提升境界,提高实效。当今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不在于你知识记忆的多少,而是看你是否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检索知识、重组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教学实效性,应当突破纯粹的知识教学,走向思维教学,并向迁移教学迈进。这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转变,更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知识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应用迁移能力的培养。
四、四种结构:优化时间、知识、逻辑、活动结构,提升实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水平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优化时间结构,随时调整课堂节奏,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比如多观察,留意学生的反应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并通过增强信息的输入手段,缓解学生疲劳状况,延长最佳思维活动时间。
优化知识结构,一方面,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遵从其内在规律。不同的课时知识点要弄清楚其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定位、关系,为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准备;另一方面,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据此调整教学内容的排列组合和呈现方式。高中生具有独立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可以多以知识结构而不是具体零碎的知识点来呈现;此外,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风格有差异,因此要通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统一来设计教学结构,达成教学实效。
优化活动结构要注意时控性、整体性、灵活性。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最佳时间,合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其次,在考虑课堂活动结构时,要有整体意识,把每个环节都看做是整堂课的一个重要“部件”,除了让它完成自己的使命外,还要注意各环节的科学合理组合,发挥整体功能作用。最后,预设的活动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会流畅自然,灵活机智,才会使课堂的生成成为可能。
优化逻辑结构是指原来的由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主导性主体和学生发展性主体的双主体课堂教学。这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使高中政治课堂更好的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些策略的实施使我的课堂变得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也觉得在课堂上的收获更多了。但是,高中政治课堂应有的实效性要充分体现出来,仍需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