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5 16:38: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措施;农村建设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变革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1 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处于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和技术等生产资料投入少,导致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产业结构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不完整、比较效益差等。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能够实现节水、节油、节肥、节药和节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获得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近几年,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迅速,依靠科技进步,农机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种类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另外,农业机械工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装备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不够。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要求。

第2篇

【关键词】新疆 农村信用社 中间业务

一、新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新疆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的是人民币存款、贷款以及各种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其中截止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农村信用社在新疆14个地州(市)有合作银行县(市)联社83家,职工总数9841人,各项存款552.5亿元,各项贷款301.6亿元。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存贷业务,而是创新拓展了很多利于银行发展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的中间业务,加强了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尤其是新疆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发展起步晚,业务产品单一,缺乏有利的竞争手段。同时作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导力量,农村信用社更应该发展自身的中间业务,加强在经济发展的经济力量。

中间业务发展成了增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间业务,尤其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花旗银行的利润80%是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的利润来源40.26%来自中间业务。法国兴业银行为43.62%。而国内银行中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3.27%,农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0.17%,中国银行占比是总收入的30%以上,建设银行占总收入的24.32%。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不足1%左右。由于新疆经济发展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比较落后,技术的引进、信息的获得都不及时。因此,新疆的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占比更是少之又少。要想发展新疆的农村经济,增强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中间业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新疆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小

在国际上,中间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创收的主要渠道之一。1992年,德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就占到总利润的65%;法国里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可以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3%,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90年代中期,新加坡、香港等亚太地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达到30%。

而新疆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却一直处于低水平,基本上局限于一些传统的业务,涉及的企业户数少、金额少、质量差、效益低,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很低,尤其是新疆的农村信用社,作为新疆农村金融的主要领导力量它的中间业务占比更是少之又少。

(二)业务品种比较单一

新疆商业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有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证卷、信用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保管箱业务等20余种。并还在不断的拓展。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却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领域,如结算、代收代付等。而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在新疆农村信用社都还是空白。而且,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中属于劳务型、低收益的业务品种比较多,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并且农村信用社没有利用高科技,也很少利用银行信誉、信息、技术、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中间业务服务。

(三)专业人员匮乏

大多数新疆农村信用社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水平较不理想、人员素质不高,制约发展,处于竞争的劣势。其中,许多的中间业务开展,需要电子、网络等方面的配合。但是由于新疆农信社大部分网点深入到农村,而且长期沿用手工作业的老方法,员工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化、电子化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造成这方面人才在农村信用社非常稀缺。

(四) 业务创新的影响

近年来,新疆各股份制银行相继推出了既适合客户需要又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业务,如信息咨询顾问、电子银行、个人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而新疆的农村信用社却仍然经营者传统业务,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

三、健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逐渐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新疆农村信用社应当确定中间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治理的理念,向各商业银行看齐, 真正抓好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能力。提高自身团队的素质,加强对中间业务水平发展的的培训管理。

(二)系统综合地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客户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一般都较为陌生,新疆农村信用社应当加强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客户了解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具体内容。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度,制定出适应客户和市场的营销策略。

(三)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管理培训,尤其是在网络、电子方面的人才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进行考核。从而加强农村信用社的综合竞争力。

(四)加快业务创新发展的步伐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 支付结算业务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05-02

农村支付业务的发展对支持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分析农村支付业务现状,提出发展对策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农村支付业务现状分析

随着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商品意识的提高,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扩大、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支付结算业务逐步在农村地区推进,支付结算系统网络也向农村地区延伸,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对支付结算业务认同度不高。农民在世世代代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传统的现金交易的交换方式。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现金交换习惯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接收非现金支付工具还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由于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点不完全了解,对银行卡的存储很不放心;文化知识不高,感到使用不方便;一些商户缺少真伪票据的鉴别常识,使用起来有顾虑;农村各种支付网络的缺乏,社会治安的复杂性,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农民对支付结算业务的认同度。

2.农村支付网点数量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县以下的金融机构撤并较多,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退出了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当前农村支付业务主要由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提供,其网点主要设在重要乡镇所在地,覆盖面太宽,再加上有些农村地区交通困难,农民办理金融业务非常不方便,农民只能选择现金交易。

3.农村支付结算网络不健全、不畅通、效率低。目前,乡镇金融网点中,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仅有三分之一,接入商业银行支付系统的也仅有一半,多数基层网点资金汇划需要通过上级行办理,周转环节和层次较多,影响了支付效率。农村相当多的农副产品收购一般结算不出村,甚至就在田间地头结算,而适用于农村田间地头使用的移动POS机、转账电话等很少,难以进行非现金支付结算。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软硬件配备都不足,普遍缺少受理机具及电子网络,ATM机大部分分布在县级以上区域,POS机就更少,农民办卡、用卡极为不便,加大了农民支付结算的难度。

4.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做为现代市场经济交易手段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有效使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信用基础上,社会信用程度越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越能够被社会所认同和使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善,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特别的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接触市场经济的环境和范围有限,接收市场经济的信息有限,文化程度有限,因此,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交易方式还很陌生,信用意识不强。农村新兴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还不是完整意义的现代农业经济体,在组织架构、治理方式、财务制度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大多数农户还是传统的分散的个体农业户。这些都给金融机构在农村采集信用信息带来了难度,也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因素。正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金融机构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农户信息不对称,增大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推行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影响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的积极性。

5.支付结算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业务需要。从目前大多农村基层金融机构人员结构来看,前台后台工作人员一般从当地招聘,经培训后上岗,有相关金融领域工作经验的人员相当之少,有一部分是从外行业引入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没有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而懂支付结算业务的人员就更少了,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支付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对策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是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的力量推进,进度缓慢,步伐不快,必须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联手,同心协力,共同营造农村支付结算业务良好的发展环境。

1.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应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联合参与的保障机制,统一领导协调当地农村支付服务工作。当地政府要主动担当起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要责,制定具体工作落实方案,特别是要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好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工作载体。针对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落实责任主体,以确保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规范、明确,利于目标考核管理。积极消除金融网点空白乡镇;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推动部门联合开展银行卡安全管理和预防、打击利用银行卡实施犯罪活动,切实改进县域银行卡受理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对涉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农村地区投入的积极性。降低或放宽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的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支付结算业务,形成竞争局面,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2.加大投入,畅通支付结算通道。金融机构应对农村地区基层网点的软硬件设施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支持,推进支付结算网络向更广大的农村地区延伸,加快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在农村地区的网络连通建设步伐,使农村基层网点具备各项支付结算业务的能力。应努力实现农村地区银行卡无障碍结算,加大支付终端的布放面,消灭空白点,既要缩小服务半径,又要不浪费金融资源,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3.加强监督,维护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有效的监督检查,有利于保护好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信任度,提高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的信心,深切感受到非现金支付的优越性和好处。因此,政府应和金融机构联合建立支付结算的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兼顾,各司其责,共同维护辖内良好的支付结算秩序。要强化银行卡安全用(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05页)卡环境整治工作,人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公安机关要建立联动机制,防范和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居民的用卡信心。对于以非现金支付手段坑害农民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从速处理。严格支付结算纪律的执行,切实落实银行卡实名制规定,积极处理农村地区发生的支付结算纠纷。

4.通力合作,建立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非金融机构一方努力而能为,也非一朝一夕而能毕其功,需政府、社会各界、各金融机构通力合作。首先,政府要为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支持,加快征信立法。征信立法要明确征信的管理部门和立体地位,要确定工商、税务、电信、政法、劳动、各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向征信系统提供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个人信用信息的应尽义务,消除各类信息采集的信息隔绝和信息壁垒。其次,要建立集中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在信用信息的采集、整合、甄别、筛选等各环节实行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通过信息平台,使各相关部门、单位、金融机构都能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第三,在广大农村推行诚信教育,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使信用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同时辅以对守信者奖励表彰,对失信者惩戒的舆论氛围,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成为广大农户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5.扩大宣传,普及支付结算知识。在农村地区加大支付结算业务宣传力度,向农民普及支付结算知识,才能培育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业务的习惯。金融机构可与乡镇文化站、村委会结合起来,利用他们的宣传阵地、宣传窗口、宣传工具进行支付结算业务知识的宣传。还可在乡镇和比较大的自然村,有选择地建立支付结算服务宣传站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对广大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宣传的全覆盖。结合各地实际,科学制定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宣传站的活动方案,定期开展支付结算服务知识宣传日,使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具体的宣传上要把专业化的语言转变为浅显易懂的语言,采取活泼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可以现场向农民演示或现场模拟支付结算系统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农民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还可以编印支付结算服务宣传资料发到农民手中,使他们在空闲的时间阅读学习,加深印象,增强宣传效果。

6.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针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应加大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力度。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人员接触支付结算业务不多,经验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纪律不熟悉,解决支付结算业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力较弱,因此,上级金融机构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专题的培训班,使他们懂法律、明规章、会操作、能应用,提高综合素质。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对业务精、效率高、能力强的人员给予奖励表彰,提供发展空间。要加快金融专业人才引进步伐,可以适时推出优惠政策,引进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包括从事现代化支付网络建设的技术型人才、富有经验的金融管理和经营人员,确保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实现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会昌,胡涛,丁冬梅.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2(5)

2.谭博,李琼.对县域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现状的调查(J).县域金融研究,2009(8)

第4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78 — 02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了联结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的重要纽带。201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合作社年”,研究如何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具有较深层次的意义。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地处松嫩平原中西部,发展农业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该市是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较早且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同时具有可耕作土地连片、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等鲜明的地域特点。由于东北地区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相似性,所以研究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不仅对黑龙江省其他地市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东北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作用分析

(一)数量激增、经营领域扩大

近些年在市政府“创绿色牌、走特色路”等发展农业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加快农村组织经营形式创新,已成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截止到2012年6月份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由2011年底的3610个激增到4128个,经营领域由过去单纯的种植业、养殖业扩大到农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从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从组织类型上看主要有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大户带动、产销协作、市场集散、综合服务等。

(二)涌现出不少典型

目前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管理较为规范、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当地具有引领作用的典型。如克山县、依安县的农机合作社,克东县、甘南县奶牛合作社等。其中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以土地折价入股、按股返还利润”的合作模式在该省得到推广。2012年5月由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省供销合作社在全省范围内联合开展了评选表彰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克山县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泰来县农人科技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年营销额大排序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此外讷河市鲁民供销马铃薯粉条专业合作社、富裕县鑫陵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八家均榜上有名。

(三)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1.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大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适当规模的集中与经营,这便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更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产能。齐齐哈尔市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股模式为“土地+现金”,这种入股模式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以2011年为例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全市土地规模经营达1260万亩,新增110万亩。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起到桥梁与媒介的作用,通过组织对市场情况的信息反馈,农民能灵活地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改变了以往农民生产的随意与盲目,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现在齐齐哈尔市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借助“一村一品”工程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区域化分布,并且已出现了杜尔门沁和水哈拉肉鸡村、长青獭兔村等一批专业的养殖村及种植村。

3.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集约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进程。以奶牛养殖为例2011年全市奶牛存栏62万头,增长7.7%,其中规模养殖达21万头,增长了23.1%。生产规模集约则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目前该市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加入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统一供种供肥供料、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购销等措施,这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也方便产品进入市场,减少中间环节,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生产的规模集约和产业发展催生了订单农业,也使一些村屯成为了龙头企业优质原料基地和大型超市的货源基地。如龙江县广厚乡在16家专业合作社组织下了实现农业产品规模化生产。通过招商,入驻了顺兴米厂、天麟大米加工厂等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不仅实现了产品就地加工增值、产销结合,同时也使加工企业原料来源及品质得到了保证,以入驻厂商之一的顺兴米业为例,目前年生产经营能力已达到2万吨,所加工生产的绿色大米于2011年进入了清华大学校园。

4.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仅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107万人,增长3.9%。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以甘南县巨宝镇金星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仅经过4年的发展,合作社就已拥有150多万元的资产,年收入实现148万元,累计向社员分配红利42万元。再以甘南县兴久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10500元,其中养奶牛收入8200元,占比78.1%。

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齐齐哈尔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身发展层次低

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目前仅局限于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还没有较高层次的股份合作社。目前绝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参股形式是以土地、牲畜为主,大多数组织合作资本少、规模以小型居多,真正达到规模化经营的少。从合作地域看,多数仅限于自然村屯、乡、县,市级不多,省级鲜见,并且各组织之间缺乏协作与沟通。再从合作内容来看,大多限于技术指导和信息指导,并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商业化发展的模式,如此低层次的发展使其总体综合竞争能力并不强。

2.市场开发层次低

受传统观念及自身能力的影响,目前齐齐哈尔市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产品生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在产品的市场营销方面做的并不好。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长期稳定的客户,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开拓市场的举措,持货等客现象很常见。连锁式经营、电子商务极不发达。并且其生产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所生产的产品大多还停留于“原”字号,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提升,这也影响了其产业商业化的发展。

3.运行机制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市政府比较注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单位等活动。但目前看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并不完善,在管理上尚处于自发运行阶段,成员之间只是简单的共同生产、共享技术的相互协作关系。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机构简单,没有分工明确的机构建制,大小事情只靠组织发起人等几个核心人物定夺,也只靠一纸合作组织章程来约束成员的行为,没有制定出细致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这使得涉及到财产的管理、利益分配等时往往找不到制度可依。个别合作组织还存在着个别社员或负责人无偿占用公共资产等财务违规得不到及时处理的现象。同时在土地流转方面也存在着口头协议、私下流转的现象,流转程序极不规范。由于该市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尚处于政府扶持阶段,所以尚不独立,特别在民主管理方面做的并不好,行使表决权时多数不是依据所持股份比例,往往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发起人成为了最终的决策者。在利益分配上该市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只按照交易额及出资比例进行初次利润分配,很少实行二次利润的分配。此外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共积累提取比例偏低,许多社盈余公积提取率在5%左右,只有个别社达到10%,如此低的提取比例会影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后劲。

4.资金短缺

目前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以2012年为例,在2011年底预计仅市政府农业投资就需要122.4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使涉农金融机构面临较大压力。现在该市涉农金融机构仍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各金融机构实行了“一个优先,五个倾斜”的农业信贷政策,其中一个倾斜就是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但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这一倾斜政策只是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对于绝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急需资金扶持的中小社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二)制约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

经调查现在为数不少的农民及村干部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认识模糊。特别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民营性质把握不清,往往存在超越职权粗涉以及职能定位不清的情况。一些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含混,参与热情并不高,只是听说参与合作经济组织有什么优惠条件,才蜂拥而上,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如此造成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长快、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少、总体综合实力差的局面。

2.人才素质低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起人及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层次低。管理者也从他们之中产生,很难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理念,更不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和运作机制,导致生产与销售无法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组织,这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抑制了农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就必须储备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但目前受其自身条件不足的影响,很难有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组织中来。

3.法规不配套

目前规范我国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法律法规及规章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从法规的配套程度上看尚不系统,并且由于法律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原则性和模糊性,加之现行的法律规章个别部分规定过于笼统,使其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以合作经济组织中个别社员或负责人无偿占用公共资产等财务违规为例,在条文中就找不到相应的处理措施。

4.监管缺失

目前,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严重的无内部控制,或者即使有也形同虚设等问题,内部监控十分不力。再从政府部门监管层面上看也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政府对该组织的管理只限于一年之中的偶然的几次检查工作,而且并无监督检查的硬性规定。同时目前尚无规定民间审计要界入该领域。由此可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严重的监管缺失状态。内部治理结构设置不健全,加之监管缺失,使得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

5.信贷支持不够

第5篇

关键词:福建三明;农业发展;农业问题

一、三明市产业现状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福建统计局2010年各市生产总值和产业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为800.24亿元,根据第一产业排名第三为146.28亿元,与同样的以农业为主的漳州,相差72.37亿元,根据第二产业排名第七为365.36亿元,按第三产业排名第六为288.6亿元,根据人均GDP排名第四名为30370元。从整体状况看,三明虽然初步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三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发展水平都相对其他市区低。而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相对较大,约为18.3%这说明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总体来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三明市的农业现状

农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该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增长缓慢,农业就业人口过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和农村从业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146.77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则分别为355.59亿元和231.88亿元,远大于农业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达到18.20%,第三产业次之,增速为11%,而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仅为5.6%,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从农业人口及其构成来看,农村从业人员8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6.9%。从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得到,三明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占其比重为70%,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8%。其中明溪、宁化和泰宁三县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75%以上。

2、农业种植种类较单一,经济作物分布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茶树菇,尤溪银杏、姬松茸,沙县芦柑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从全市市的劳动力文化构成来看,文盲率为7.8%,小学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8%(数据来源:三明统计局《劳动力资源及其构成》2006)。从中可得出,三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农用机械使用状况。根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三明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6%,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3%、0.1%和0.2%。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1%,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5%。而整个三明市在农业生产中75.8%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劳作,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数量所占比重都很低,从而可知三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

5、对农业的资金和科研投入不足。从三明市统计局2009年分行业R&D投入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分布,制造业的投入人员和经费分别占85.6%和93.7%,而对于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人员和资金分别只占1.1%和0.7%。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很不足。对农业的科研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对三明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6篇

>>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影响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探究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进程问题研究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 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思考与分析 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分析 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考察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探析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对涉农资源的优化整合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对策思考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资金风险及防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模式探析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契约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赵慧峰.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及发展模式比较——兼论对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借鉴[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24.

[3] 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8(1):13-17.

[4] 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 林珑,李天祥,马磊,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社模式浅析[J].温州农业科技,2011(2):1-4.

[6] 潘春霖,王晓蓉,李凤菊,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51-53.

[7] 王甲午,王景文.试论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经济,2010(12):84-85.

[8]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2007-01-22)..

[9] 董景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政策支持效应、优化企业与农户合作行为分析——以贵州省W村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77-8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2006-10-31)..

第7篇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稳定。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伴随着一些发展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十明确提出,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折射出我国农业的经济地位和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业经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破了只为解决吃饭问题的传统农业,逐步创新农业经济模式。

1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发展进程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农业农村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也阻碍着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这个城乡二元结构一定程度制约着农民的流动。农民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又可以参与城市的发展,但身份定位问题,导致劳动力流动受到影响。此外,由于市场农产品价格低,导致农民都不选择在农村务农,农业经济效益非常低。

1.2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

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较为落后,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呈现后劲不足情况。整体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够,农业资源最大化利用不够,整体农业的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较低,还不能形成大面积、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农业经济模式,从而导致农村还是农村或者农村过渡到真正城镇化的步伐缓慢,农业经济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

1.3农村融资难度大

农村具有丰富的土地、山林、滩涂和水面等资源,部分简单的种植、养殖等投资较少的、经济效益见效快的较容易融资。有些需要投资大、回收期长、见效慢的,但却是长远规划需要的农业项目吸引外资注入投资难度就大,比如:现代农业产业园、贵重苗木、荒山改造等。

1.4农业科技转化和产销对接不够

真正能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的农业科技技术不多,很多国内农业科技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或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真正具有知识产品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技术较少,从而导致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低,从而导致单位面积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此外,由于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息闭塞,廉价的农产品不能很好与需求量大的城市进行信息化的“产销对接”,从而阻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2建议与对策

2.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惠农政策落地生根,让农民真正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权利,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中,真正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2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引进力度

在政府层面加大农村基层设施财政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来完善农村农业公共服务配套,从财政资金和政策推进“两架马车”夯实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基础,全方位带动农村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改善,为引进“金凤凰”铺垫。出台农业农村扶持政策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多渠道为农业引进社会资金提供政府信贷担保,真正让有实力的资本进入投资大、回收期长、见效慢的,但却是国家战略需要发展的农业领域。

2.3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提高成果转化率

选择性引进生物改良、畜禽良种繁殖等生物技术和“互联网+”及大数据预警预报分析等先进技术进入我国农业领域,走出“实验室”开展农业领域科技立项,引导促进研究成果真正转化,形成倒逼机制,让信息化手段解决“产销对接”难题。从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角度出发,真正让技术革新促进农民全面增收,全方位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和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只是从笔者自身思考角度出发,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腾飞需要国家政策、财政、社会资金、科技运用等形成合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南养菊.论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策[J].财经界(学术),2010,0(16):34-34.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

第9篇

关键词:福建三明;农业发展;农业问题

一、三明市产业现状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福建统计局2010年各市生产总值和产业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为800.24亿元,根据第一产业排名第三为146.28亿元,与同样的以农业为主的漳州,相差72.37亿元,根据第二产业排名第七为365.36亿元,按第三产业排名第六为288.6亿元,根据人均GDP排名第四名为30370元。从整体状况看,三明虽然初步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三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发展水平都相对其他市区低。而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相对较大,约为18.3%这说明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总体来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三明市的农业现状

农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该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增长缓慢,农业就业人口过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和农村从业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146.77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则分别为355.59亿元和231.88亿元,远大于农业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达到18.20%,第三产业次之,增速为11%,而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仅为5.6%,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从农业人口及其构成来看,农村从业人员8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6.9%。从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得到,三明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占其比重为70%,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8%。其中明溪、宁化和泰宁三县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75%以上。

2、农业种植种类较单一,经济作物分布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茶树菇,尤溪银杏、姬松茸,沙县芦柑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从全市市的劳动力文化构成来看,文盲率为7.8%,小学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8%(数据来源:三明统计局《劳动力资源及其构成》2006)。从中可得出,三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农用机械使用状况。根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三明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6%,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3%、0.1%和0.2%。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1%,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5%。而整个三明市在农业生产中75.8%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劳作,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数量所占比重都很低,从而可知三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 

5、对农业的资金和科研投入不足。从三明市统计局2009年分行业R&D投入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分布,制造业的投入人员和经费分别占85.6%和93.7%,而对于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人员和资金分别只占1.1%和0.7%。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很不足。对农业的科研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对三明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根据上面分析得出三明市农业在经济中仍然占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力低,农业人口生活水平低下,农业增长缓慢,制约三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原因分析

第一,基础差,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三明处于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一直都处于传统的粗放型耕作,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各种历史因素都给三明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加上农村人口众多,大量的闲余劳动力,给基础薄弱的农业雪上加霜。农业主要以原始的粗放型耕种为主,而且农作物生产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人的体力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下,导致生产力水平。而这种低效率生产的循环往复,将会阻碍农业的发展。

第二,没有充分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各县特色未能实现其规模化,综合生产能力未能实现,农业附加值低。三明的农业主要作物仍然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但分布零散,主要是小规模生产经营,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地区的农业地区优势,发展规模生产,对林业、牧业、渔业等没有足够的重视。生产单一使得农业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性增大。农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无法实现,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综合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为农业提供的机械设施较少,没能够真正地促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

第三,政府的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对农业的服务不到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服务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到位。各种经济特产的分散,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未能实现经济潜力的纵向挖掘,在引导和制定政策整合各项资源中,政府应该起到其重要的服务功能。对教育和产业引导方面的服务性功能不足。因此,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转变将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是政府工作的宗旨所在。

第四,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更显得重要。而如今整个农业体系中,各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也是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而这两方面都做得很不足。根据三明市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0.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6.3%,R&D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三、政策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面的各种原因分析知,解决农业问题迫在眉睫。有以下措施值得考虑: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优势农业资源相匹配的特色农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改变种植结构单一化现象。同时,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可以向相关县市学习,如漳州市,对各县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县县有特产”的局势,如平和县(蜜柚与香蕉)、漳浦(海水养殖)、南靖(花卉)等。实现农业管理模式多元化,充分利用三明地区的多山地丘陵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业、渔业牧业等。鼓励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生态农业,把农业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小农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

   第二,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和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政策的支持。要实现农业的生产,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各个环节。引入外资,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引入外资企业和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产品的销售问题,真正的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台海优势和国家促进海西经济建设的各项有利政策措施,开展闽台合作;利用侨乡优势,鼓励和支持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和发展,并给予充分的政策照顾;扶持龙头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增加农业的金融领域的服务,发展农民小额贷款业务。

第三,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要解决严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实行内外相结合的措施,内外共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除了向市外转移外,也可以引进外资和外企,安排当地劳动力当地就业,发展适合的服务业的发展,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相关行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就业结构的转换。注重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开展劳动力的普及知识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重视劳动力的转岗就业培训,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单位需求为宗旨。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稳定农村市场和农业市场,为农业的发展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精简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政府对农业的认识和重视,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引导者角色,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与相关省市协商合作,积极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信息,积极为农民开拓多种收入渠道。改变过去传统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放松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积极稳固农村市场,打击各种投机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包括关于土地流转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各种土地纠纷,确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四、总结

在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中,三明经济发展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体现为经济总产值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三明市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包括农业的规模化未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的发展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等,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以早日实现增加农业的产值、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满足其他产业对农业的需求,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实现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和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等.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万宝瑞.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刘春波,宋瑛.产业优化升级战略视角下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探析[J].商业时代,2010(3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