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8: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提升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体素质。近些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有学者曾经统计过,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达42%,其中都是以神经症为主,并且患有神经症的大学生数量高于一般的人群。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选取沈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龄在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6±1.53)岁,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5名,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0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查阅,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据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为96.00%,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分为正常组和非正常组。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得分≥2分,≥3分的人数进行统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测试,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测试,测试指标为九项。最后,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数据填写至SPSS软件之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其所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状况
从表1中能够看出,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分析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等影响不大。但在身体素质方面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二)心理健康调查状况通过SCL—90自评量表统计后得出,≥2分的是阳性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应,≥3分的为中度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有160人在这一项上面得了≥2分,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一项上面得了≥3分的,占总人数的28.33%。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体现出来的,很多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性的竞争活动和项目,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余时间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也只是应付而已,慢慢地身体素质就会越来越差,上课时不积极,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的态度不积极,不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在运动能力方面获得提高,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原因。
(二)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自身身心特点的因素影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比较少,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比较激烈,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相对比较复杂,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许多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阳”,时间一长,错误的思想会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无论是什么事都要以我为中心”,导致这些大学生在小时就被家长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尊心,并且在独立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逐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斤斤计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1]。
4.学校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逐渐地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
5.身体素质因素
有许多学生因为体形很胖,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时比较慢,比较别扭,感觉不如其他人,会担心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心,逐渐产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由于大学生自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自身未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较浅薄,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发展下去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204名大学生进行详细统计和调查后的结果发现,有66.67%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都比较好,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比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强,并且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身体素质的建议
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防范意识,控制自己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方面的障碍,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质量。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变化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参加集体活动是有效治疗和调节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2]。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同时,应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情况下,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等方面都比较差,这类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参加到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中,更不喜欢参加一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鑫强,苏志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建立多项目、多层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
正文:一、保健体育课学生中常见的疾病及对他们的心理分析
缩、跛行,因车祸摔倒下肢胫、腓骨、踝关节骨折,先天性髓内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胯脱位经手术后未痊愈、腰间盘脱出、脊柱侧弯等等。
下列慢性病是学生认为学籍已保住了才开始逐渐暴露的。因为他们上正常体育课力所不及,身体素质测验不能合格,怕毕业不了,得不了学位才申请上保健体育课。这些常见病有;心肌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甲肝、乙肝、肺结核、胸膜炎、糖尿病、疝气、慢性附睾炎、低血钾症、癔症性休克、脑震荡、甲亢、神经官能症、动脉炎、胃下垂、肝炎后高胆红毒症、淋巴结核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视网膜变性、自发性气胸、膝关节滑囊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等。
被录取的病、残学生多数是高分录取的。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总有一种“不如人家”的自卑感。他们暗暗地用功在学业上想超过其他同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努力、听老师的教导、守纪律、认真上课。刚入学时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病情,一来怕难看,二来怕身体复查取消录取资格。他们人学后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参加一个月的人学军事训练,但随着活动量的增加,没有办法不暴露出来。身体素质测验有些项目不能参加,身体确实承受不了某些运动负荷。当学籍被确认后,就开始申请上保健体育课,因为他们考虑到没有体育成绩或成绩不及格会影响毕业,不能获得学位和奖学金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上了保健体育课之后,又担心上保健体育课毕业分配时是否会受影响,招聘单位是否会另眼看待等种种矛盾心理油然而生。
另外,个别体育差的学生,担心因体育成绩不及格、身体素质测验不合格,影响毕业和获得学位,费尽心机,以患某种病为借口混过医生的眼睛,上保健体育课取得体育“合格”的成绩,为毕业和获得学位铺路。也有一些学生所患的疾病已痊愈了,但迟迟不愿意回原体育班上课。他们担心回原体育班在技术和身体素质上跟不上其他同学,怕体育成绩不及格。这样的学生虽然是极个别的,但确实存在。
二、保健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一)教学任务
1.对患慢性病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通过医疗体育起到增强机体各部位功能的作用,完成学习任务。
2.促进有病学生消除局部症状、缩短疗程,争取尽快恢复健康。
3·使有病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极自觉地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并掌握一定的生理卫生常识和医疗知识。
(二)在保健体育课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要完成上述的三项任务并非很容易的事,对各种疾病、各种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选用教材,善于做思想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健全审批手续和加强医务监督
入班时,本人申请、保健医生诊断证明病情·由体育部主管教学的主任批准方可上保健体育课。康复后回原体育班时,经任课教师和保健医生准许、体育部主管教学的主任审批同意,方可回原班上课。每学期初,经保健医生复查,决定是否继续上保健体育课。平时保健医生经常深入教学进行医务监督,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提高保健体育课的实效。
2.保健体育课选用的教材
主要教材采用了在我国和各院校较普及的小球——羽毛球,病、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灵活掌握运动量,课余也能打,毕业之后也较实用。我校体育馆也同时能开辟八个羽毛球场。要求学生自备球拍,学校提供羽毛球。考虑到这些学生基本上没参加过体育竞赛,以比赛为杠杆提高平时练习的积极性。每学期组织一次单打或双打混合双打比赛。比赛日期安排在“五一”、国庆或元旦前后。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医疗体育教材选用了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剑术、练功十八法和气功等。理论知识教材:一、二年级除跟正常体育课听理论知识讲授外,还有医疗体育常识课,比如:讲授太极拳的保健、医疗作用等。一个学期学一套武术套路,学完考核,其余时间学习羽毛球技术、裁判方法和比赛。
3.教学时间的安排
保健体育课的学生涉及全校各系、各年级,找不出统一的上课时间。曾在星期三、六下午或利用早操等时间上过,但还是有些学生参加不了.现在只能安排在星期四和星期五中午。进行比赛时,利用星期六或星期日的时间。这样安排基本保证了所有学生的学习。
4.考核问题
每学期缺席三分之一以上教学时数者不给成绩,必修体育课的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体育成绩及格以上者只记“体育合格”。每学期得一学分。每学期考核的内容有:所学过的武术套路、羽毛球技术和羽毛球裁判能力。一、二年级学生还得参加全院体育理论统考,不参加理论统考者不给总成绩。没参加理论统考者于下一年级听理论课,参加理论统考方可评定总成绩。三~五年级学生参加保健体育课学习,成绩合格者与健康学生参加身体素质测验合格同等看待。
5·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根据所了解到的种种思想问题,共性的问题在课堂的开头或下课小结时讲一讲。用病、残校友的实例教育学生。有些特殊问题个别谈,有些较难解决的思想问题与辅导员、班主任研究齐抓共管,这样一来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师生之间感情融洽了无所不谈。曾有一个男生把跟父母都不说的,犯有的坏习惯跟任课教师交谈,师生之间促膝谈心,老师从危害到如何克制等耐心教导,使这个学生深受教育,改掉了的坏习惯,身体也逐渐恢复过来了,毕业后常来信感谢老师的教诲。
6·其他几个问题
①以声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把教给学生的武术套路的录相片多次放映给学生看,还把学生做的动作也录下来,让学生自己能看到自己做的动作,对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②在校运动会上,让保健体育班的学生表演他们所学过的武术套路,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健康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三、对残疾学生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里应更详细的规定,哪些病患者不能录取。目前有不少学校一些学生因健康问题不能坚持学习而半途而废。我校每年都有不该录取的病、残学生人学。勉强毕业后,不能正常工作的也有。因此,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2、各大学应增加健康教育的投资。
3、各院校卫生部门和体育教研部门协调,下大力抓好已人学的病、残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以预防为主,抓紧治疗人学后患病学生的疾病,通过保健体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身心健康 教育与管理 意义和内容
1、大学生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意义
1.1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并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必备条件。另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也是发掘大学生潜能的前提条件。身心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2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身心素质包括个人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要以身心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身心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1.3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驱使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身心健康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以在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氛围的需求
通过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利于同学、朋友、室友之间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互助,既可对已有不健康身心的危害起到干预或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安定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至关重要。
2、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大学生的现行身心健康状态来制定,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是开展大学生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理能力,但他们身处异乡,容易忽视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监视和改善,因此,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和管理。
2.1.1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不明确、不严格;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形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制度约束或班级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1.2 认真做好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大学校园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有些学校卫生保健措施不健全或不落实,卫生保健教育工作不及时和缺乏针对性,对一些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措施差,学生缺乏卫生保健及防病常识,在校园集体生活中不注意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等,以致使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认真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学生正常上课的基础。学生工作者要在平时的健康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教育,营造干净舒适的宿舍环境。当发现学生中有传染病源时,要及时做好应对策略,阻断传染渠道,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爆发。
2.1.3 促进大学生自觉开展体育锻炼
向学生宣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身体锻炼方案,可通过体育教学专题讲座、电视电影、广播等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利用班级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监督,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余暇时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文体活动。
2.1.4 帮助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并学会自我保护
要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应对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方法,要通过学校医院和其他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避免发生不正当,预防爱滋病、性病及意外怀孕对身体的危害。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2.2.1 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能力的心理咨询
大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容易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抑郁等交织复杂心境。学生工作者要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能力的教育,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因此,对新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教育 必要性
前 言
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经过重重考核和选拔,最终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可谓都是学生中的优异者。这群学生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心理上难免有着优越感和自豪感。但一旦进入大学的生活中,身边的同学高手如云,压力和挑战应接不暇,而自恃清高的他们,年轻气盛,容易受挫,并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他们从高中转入半社会化的大学,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竞争接踵而至,再也不单单是学习成绩好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因此,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适应等各种外在因素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国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健康问题
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新环境的不适应。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只管学习。在老师眼中,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而进入大学后,这样的情况改变了。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独立生活。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优异与否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社团活动能力,这对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多少有些不适应。因此,环境的变化,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压力增大了。
(2)学习和竞争的压力。能够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基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可谓是尖子中的尖子。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他们就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高手如云的校园里,如何让自己比他人优秀,如何赢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将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眼前的重要问题。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的陡增,让大学生感受新的考验。
(3)人际关系失调的障碍。在大学的课堂里,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没有谁有义务来教你怎么做,自己的事自己要学会如何处理。此时,沟通与交流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有时也是唯一方式。很多大学生习惯于高中时代的被动形式,在社交场合,别人不主动来找我,我就不会积极去响应他人,渐渐地会发现自己脱离了那个社交圈子,久而久之会形成社交障碍。
2.大学生的身体问题
(1)大学生健康意识淡薄,不重视体育锻炼。从小就在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下,一心好好学习,而花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甚少。不仅仅是大学生,整个中国的学生群体都严重缺乏锻炼,从小不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在身体出现问题时,才想着要去改善一下身体,而这时往往为时已晚或者错过了最佳时期。因此,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重视健康体魄的重要性,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所在。
(2)大学生生活不规律,生物钟颠倒。进入大学校园后,摆脱了每天为考试拿高分而不断勤学苦练的生活,相对自由的是空间让大学生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所有在高中阶段不可能完成或实现的梦想,顿时在大学里加倍放大,没日没夜地睡、打游戏、上网等,生物钟严重打乱,这对大学生的身体极为不利。
(3)大学生偏爱网络,缺少体育锻炼。网络的发达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大学生上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沉迷于网络,宅在室内看电视、购物、网游等,成为宅男宅女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长时间的静坐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也让大学生缺少和同学、朋友、社会的交流,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需要
尽管处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仍显得不成熟,会存在种种心理问题,但只要略加引导和教导,大学生的自我领悟和开发能力强,定能处理好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积极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踊跃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处理好学业与生活等诸方面的关系,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2.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
由于大学生长期不重视身体锻炼,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别少,因此产生身体素质连连下降。要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从根源上着手。一方面是提高身体锻炼的意识,重视身体健康,此乃革命的本钱;另一方面是合理引导大学生安排生活,配置一定的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将大学生从宅男宅女的生活里解脱出来。
3.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其健康成长之于人民、之于国家、之于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或者一个群体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大学生,若能茁壮成长,将来必能更好地回馈社会,为建设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景华,王永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1).
[2]李佩,纪婧,赵思敏.浅谈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J].科教创新,2010,(8).
【关键词】 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尝试探析
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 21世纪以来 , 高等教育受到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 同时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 , 党和国家将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提高作为重要的教育方针 ,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开展与实践 , 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 然而国内高校当下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大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作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 并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 旨在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高校健康教育现状
1. 1 高校健康教育的成就 大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数十余年来 , 取得了较大成就 , 目前已经在各高校普遍展开 , 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国家教育部门给予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充分的重视与支持 , 颁布了一系列大学生健康教育文件 , 采取了一系列的新举措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发展。随着健康教育的展开 , 各地高校将有关文件与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 , 进一步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 , 如开展知识讲座、宣传教育、咨询指导等。同时高校培养了一系列的专业健康教师团队 , 创建了一支专业互补、素质较高 , 相对稳定的咨询及教育队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 健康教育的收段更加多样化 , 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 , 各类心理健康测试软件被开发 , 为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了工具 , 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能够依据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 而生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也发展较快 , 全年的体育课程已经在高校建立, 学生的身体素质显著提高。
1. 2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①心理健康多以咨询为主 , 未进行前期的教育宣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者严重障碍时才会进行咨询服务 , 虽然高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上所做准备政策较多 , 并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等手段 , 然而发现、预防体系尚未完善 , 因此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不足。现代大学生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 , 且容易出现较为偏激的心理与做法 , 学校不能对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 导致他们以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 大学生进入大学或者即将步入社会时 , 社会角色及生活环境会发生较大改变 , 学习紧张、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差异引起的自卑或者偏激心理、恋爱困惑及就业压力等均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未得到完善的处理。②国内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尚不完善 , 无专业人员 , 教育人员只是凭借经验进行指导 , 未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的讲解 , 教育团队亦未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队伍。国内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是医务工作者、心理学教师及教育工作人员, 而健康教育中心多隶属于学生处 , 因此在进行思想健康教育时 , 多是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 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约束。
2 大学生健康教育对策
2. 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是学生学习与工作的重要保障 , 同时良好的素质可提高学生的抗压力等 , 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 , 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 然而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仍然较低 , 学校要开设多种体育课程 , 对学生讲解意外事故急救知识等。 在加强对学生生理健康知识的讲解时 , 应该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 近年来 ,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渐增多 , 导致学生易出现一些不稳定情绪 , 因此 , 学校要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2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转变学生健康观念。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 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的重要病症。现代医学临床研究已经证明 , 不良心理情绪是导致众多疾病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比较模糊 , 且大多数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 因此 ,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 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②理论结合实际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竞争的增加导致学生竞争意识增强 , 心理压力加大 , 因此 , 进行健康教育时要结合社会现实 , 对学生的择业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进行引导 ,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③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学生人格的发展、形成及结构中占据重要作用 , 因此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关注与了解 , 并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 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 提高自我 , 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④培养学生的情 情感 , 提高自控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 , 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 , 提高学生克服空难的勇气 , 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压力 , 更加自信的应对生活。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 , 要着重讲解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 , 注重学生的自控力 , 避免学生出现偏激等思想情绪。⑤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结语
总之 , 对大学进行生理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 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当今社会的综合竞争能力 ,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时 , 要保证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同时进行 ,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 注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贾立平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8(3):19-23.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与适应的情况。”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这表明,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
3.个性特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三、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益身心健康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适宜的强度与时间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益处,活动时间以半小时为佳。
参考文献:
[1]段景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关键词:体育教育 公共体育课 健康教育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81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多年实施,在全社会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健身氛围,但是我国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中出现的“过劳死”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而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主要培养阵地,其公共体育课是培养知识分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投入。
1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缺失上的现状
1.1 正确健康理念的缺失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以及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常常不够全面和深入。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生理健康方面,容易将体育、健康、体质等概念混为一谈,而对于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健身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认识常常容易忽视,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
1.2 健康教育内容的缺失
在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上,各项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育技能为导向的,虽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理论课堂上会涉及到体育健康、科学健身方法、运动损伤处理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显然不够全面,在大学生的体育课堂上,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的指导还是相对欠缺。此外,在课外实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快乐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则是相对缺失,很难满足学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个性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健康体育的良好发展。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容易造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亚于疾病的危害,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反而有助于疾病的减少或恢复。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多是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家庭和社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弱化,随着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的进一步上升,在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1.4 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旨在以恰当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教学的成果进行考核和确定,是公共体育课程得以实施和教学质量得以改进的主要途径,而当前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多是局部性的评价、静态的评价或结果性的评价,但,主要是考核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达标程度,忽略了健康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首先要实现教学中心从竞技体育向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变,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将竞技体育课程同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充分认识到生理上的健康并没代表着真正的健康,只有实现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整体上的健康,才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2.2 构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是强化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自体育健康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颁布以来,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师在优化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当坚持以健康育人为重点,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和健康水平的课程内容新体系,个人觉得至少应当包括健康理论、体育理论、体育锻炼卫生、体育锻炼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以及医疗医院等方面的内容。
2.3 明确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基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明确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健康意识、掌握终身体育方法、完善个人意志品格、修身塑形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体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建立以发展个性、强身育人、增强健身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体育健康教育新模式。
2.4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中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或存在的缺陷,公共体育教学要强调“知、信、行”的统一, 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改变, 重点在提高学生卫生知识及提高个人健康技能。因此,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等表面成绩进行考核,还必须对学生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求更加科学的检验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探索出能够真正适应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丽杰,卢春艳.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课程的弱点与盲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历史与现状,并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考察高校体育的各个环节,探索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以促进更大范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缓解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样化,并与体育学科特点有机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地实施操作与检验,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的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人作为身心统一的整体,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积极的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众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表明: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倾向者的比例为30% -40%,而其中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0%。并且近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以心理困扰为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适应问题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新生表现最为突出。目前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入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
1.2学习压力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在增大。学习压力是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精神上的压抑与焦虑不安。
1.3人际交往问题
在交往中认知上的偏差、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等常常使大学生面临尴尬、陷入困境,加上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
1.4恋爱问题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使得恋爱成为其敏感话题。部分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1.5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费和生活费等如同压在其心头的大山。窘迫的家境使其易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冷漠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1.6就业问题
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当前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下降,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常常无法找到自身的定位,难以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
1.7网络中的心理问题
网络积极作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成瘾、网恋、网上暴力等。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2.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则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因此,改变传统教育只重视学术、职业与生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心理卫生工作已迫在眉睫。
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2006年,我国健康学者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患有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20% ~23%。对江西省23所高校6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测试,发现20% ~3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6. 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在我国高校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的学生总人数的64. 4%,列第一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常见。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团队协作能力差、意志品质较薄弱、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2.3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
体育学科因其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立体性、心理操作的复杂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它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具有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2.4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促进体能、技能等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同时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改变目前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紧迫需要同时,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学习领域就包括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又体现了这门学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3.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条件及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学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的最直接、最自然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它学科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
最后,大学生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体育运动能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从而把被压抑的情绪和思想释放出来。所以,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手段、方法,使学生敢于面对逆境、困难、挫折、失误和落后的考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面对挫折进行正确思维、判断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体育教学和长期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58页)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雨燕.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改善的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
[2]蔡菊英,刘军占.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