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8: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文化的重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红楼梦》中茶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书中提及到茶文化的地方有很多处,茶在全书中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茶对古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给人展现了一幅中国茶文化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茶类之多
读《红楼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文中有很多茶的种类,全书所提到的茶,不仅有既名茶龙井茶、老君眉等,同时还提到了贡茶普洱茶、逞罗茶,此外,还有如今已经听不到的枫露茶、女儿茶等。
整部小说中谈论到茶的情节就是拢翠庵茶品梅花雪,在这个章节作者对茶文化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描写,这里有上好的茶具、十分讲究的茶水、而且还涉及到了很多精品茶的种类。
书中这一情节,贾母带着刘姥姥一行人到拢翠庵休息饮茶,贾母向妙玉讨茶喝,而且还专门嘱咐不要六安茶,并不是六安茶不是好茶,妙玉精通各类茶,她对贾母的脾性很是了解,再加上贾母饭中吃过油腻的东西,因此就端上了老君眉。老君眉是一道好茶,它名副其实的是我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老君眉犹如人的眉毛一般,而且有着银色的色泽,它产自我国的洞庭湖,这种茶拥有鲜美的香气,而且味道可口清新,性温不燥,不仅如此,名字还很吉祥。虽然贾母抵触六安茶,但是却欣然接受了老君眉。
整部书中要说最高级的茶,那就是宝玉进入太虚幻境之后,警幻仙子奉上的茶,即“千红一窟”,这种茶是一种仙茶,味道清香异常,它产自放春山遣香洞,所用来烹茶的水更是讲究,是仙花灵叶上的露水来进行烹茶的。茶叶来源于绝美的仙境,茶水又是如此的讲究,真可谓此等仙茶人间是尝不到的,虽然遥不可及,但是却能感受到曹雪芹对茶的喜爱。
二、《红楼梦》中的茶水之清
对于古人来说,烹茶的最好的水就是雨水,它是天落水,因此在人们的心中很是洁净、清澄,只需要将其密封贮存,就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烹出更好的茶水。拢翠庵那一章节中,妙玉烹茶时使用的就是雨水。知道是雨水,贾母也十分尽兴地喝了半盏;此外,在十一回中,惜春在家看家,妙玉在陪夜的时候,贾惜春就让丫环用去年贮存的雨水,来烹出好茶。由此可见,惜春与妙玉都对茶有很好的研究,有共识,深谙茶道,因此才会待之以好茶。
在拢翠庵这一章节中,还有一处也可以体现,即妙玉将贾母一行人都安排好之后,就单独给宝玉煮了一壶茶,所用之水比雨水还要纯净,即五年前收集的梅花上的雪,之后便将其封于青瓷罐中,并将青瓷罐埋到地下,如此用心的水,烹出的茶清新四溢、香气悠然、让人感受到了雅韵。
古人很讲究烹茶之水,在他们心目中存在几种灵水,即露水、雨水、雪水,它们分别是清新之水、天然之水、结晶之水。这三种水在今天的科学之中来解释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它们都是自然软水,拥有的一些成分可以释放茶叶的馨香,溶解茶叶。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得深谙茶道以及茶艺。
三、《红楼梦》中的茶诗之雅
《红楼梦》中最多的就是诗词,小说中的人物很爱喝茶,因此自然少不了茶诗,他们常常将饮茶的情趣以诗歌咏,特别是贾府中的小姐、公子更是有闲情雅致,经常对诗,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茶诗。
读了《红楼梦》就可以知道,大观园中的黛玉、宝钗等都是作诗的高手,而且性情高雅,因此就会常常聚在一起作诗。比如,在芦雪庭赏雪的时候,她们就一起作诗,分别作出了“苦茗成新赏”、“`烹茶冰渐沸”等诗句,这些诗句中有很多都都提到了茶。
四、《红楼梦》中的茶俗之繁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茶的历史也很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关于茶的习俗,渐渐地这些习俗也变成了茶文化的重要部分,丰富了茶文化的底蕴以及内涵。
祭奠供茶是《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个茶俗,即在祭奠的时候必须有茶作伴。小说中有一个过年`祭宗祠”的情节,在清代祭祖的时候,茶是必不可少的,祭祖的过程中所有的人要传茶。在秦可卿死后,办丧事的过程中,使用了四十个仆人,将其分成两大部分,然后交替着添香油、供茶饭、守灵,在这些人种总会有专门的人来管理供茶的,可见茶与祭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定亲受茶是《红楼梦》中第二种茶俗。以茶来代表忠贞不渝的爱情,祈祷好的因缘。因此在男女双方定亲的时候茶也是少不了的,并由此衍生出了茶礼,它是聘礼的一种,即由男方给女方下聘礼,这种聘礼的名字就是“下茶”,当女子接受了聘礼之后,就是吃茶。由于这种茶俗,因此在古代就有了一种说法,那就是女子不吃两家茶。在书中有一个定亲的情节,就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给甄宝玉说媒,确定之后就定下了下茶,这就代表着两家已成姻亲。
待客奉茶是《红楼梦》中的第三种茶俗。敬茶是我国的传统待客之道,不仅在古代实行,在现代仍是如此。在《红楼梦》的描写中,无论是哪一种人物的出场以及拜访,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茶,名副其实的以茶待客。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王夫人就让下人以茶待黛玉,还有元妃省亲的时候,也出现了献茶的情节。
五、《红楼梦》中的茶道之妙
关键词:动画电影;建筑文化;比较
1建筑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
1.1交代故事背景
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以及人们娱乐的场地,生活场景是视觉呈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为影片中的人物提供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观众可以从不同的场景来判断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在《大鱼海棠》中,椿所居住的地方在一个客家土楼,在一个土楼里所居住的一般都是一个族氏的家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片中的人都是彼此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冰雪奇缘》中,辉煌的宫殿,精美的装饰也突出Elsa的公主身份的高贵,这为Elsa加冕以及王子欺骗安娜打下了铺垫。
1.2渲染影片的氛围
场景可以引导人物的入场,渲染人物的情绪,或者在某个情节中,场景是情节展开的必要与关键,场景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观众和角色的情绪。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统的中国住宅的建模设计,能将观众迅速的带入到故事中,古代的神话传说便拉开序幕。哪吒被父亲保护在一个庭院中,一个孩子的孤独便形象的表现了出来,正是如此,渲染出哪吒与龙太子玩耍时的快乐。在《魔发奇缘》中,Rapunzel在一座高耸的塔上居住,一个人在诺大的房间里狂欢,渲染出她极度孤独的氛围,也凸显出女巫的自私自利。
2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2.1选材不同反射出文化的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是基于木结构系统的,这与中国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有关。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中国古代一般选择生活在依近水源之处,地势相对平坦,方便取材。在《白蛇缘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全部由木有制作而成,一根根木板清晰可见,就连栈桥和城门都是由木头制作而成。西方的传统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砖石材质本身就具有坚硬、沉重和恒久的特点,这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西方,人们追求建筑的永恒性以及威严性,其建筑多给人一种高大威严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在《勇敢传说》中,梅莉达将母亲变成熊后,为了躲避父亲的追杀便在城堡里找地方藏身。在这一过程中,由石头而砌成的墙壁,石块的台阶一展无遗,而她的父亲被诱骗到城堡顶层时,众多国王脱下自己的裤子系在一起当作绳子,一个摇镜头下来,可见高耸的圆形城堡亦是由石块堆砌而成。
2.2纵横布局差异反映文化观念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建筑讲究移步换景,即是一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的庭院设计常以隔景来取得移步换景的效果,像一幅优美的的长画卷。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与母亲踢毽子时,从房子的结构来看,这只是院子的一部分。同时,中国人是以群落或是家族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在《白蛇缘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建在一个个山顶上,但又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西方的建筑也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西方建筑多为城堡,少有庭院设计,即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体,它的结构和高度是一目了然。这与西方人强调自我,张扬个性思想有关。体现在建筑之中,是多以一座座独立的城堡或高耸入云的塔尖为主要特征。在《冰雪奇缘》中,克斯托夫骑着驯鹿护送安娜回家时,一路上可见独立的小城堡在山上建立。而Elsa在山上建造的冰雪城堡,更是在悬崖峭壁上耸立,四周也是独立的塔式建筑。
2.3造型差异所表现出的动与静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具有动态感和生气。中国传统的房屋设计一般都有飞檐翘起,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所描述的那样,“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四角飞檐翘起,曲线的造型给人以动态感,让建筑物的沉重感有了生气。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再次出逃时,一个上摇的镜头使大面积的建筑物显于观众的视线之中,可清晰的看到近处和远处的房屋的造型均是四角飞檐,虽都是建筑物,但画面并没有显得呆板。西方传统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注重比例,平衡和高大,空灵的造型。就其外表的形状而言,多是几何形状,比如圆柱的房体,锥形的房顶或圆形的穹顶,给人一种静态美。在《冰雪奇缘》中,Elsa在山上所建造的冰宫,有着高耸的塔顶,从高高的冰吊灯便足以展现房子的高。在《魔发奇缘》里,Rapunzel所住的城堡,下为圆柱体形状,上为圆锥体形状,虽在山水之间,却也不能表现出流动感。
关键词:《刮痧》;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美国圣路易斯,许大同和简宁已经移民美国八年,他们有个可爱的儿子,五岁的丹尼斯,一家人生活幸福甜美。在公司年会上,面对老父亲及家人,许大同说他爱美国,并且说自己已经实现了他的美国梦。然而,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一天,丹尼斯胃疼,由于祖父不认识西药的说明,选择古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给孙子治病。祖父与朋友出行,迷路被送至警察局,许大同为接父亲得不留丹尼斯独自在家。在圣路易斯,大同留五岁的孩子独自在家已经违法。丹尼斯在黑暗中磕破了头,被送进医院。
治疗期间,医生发现孩子后背三道淤青发紫的刮痕。经过商讨,医生们一致认为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家庭虐待,于是拒绝父母接他回家。继而儿童保障协会接管了孩子,并将大同一家告上法庭。许大同为了保护不明白美国法律的父亲,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并对父亲隐瞒了事实。后期父亲知晓后,带着无奈回国。在法庭上大同用尽浑身解数仍未打赢官司,反倒树立了因长期制作暴力电脑游戏、有虐待儿童倾向的形象。简宁无法忍受与儿子分离,无奈采取策略、与丈夫离婚接回孩子。最后大同的老板兼好友昆兰亲自赴中国,证实了刮痧确实是一种中医疗法。许大同一家最终在圣诞夜曲折的团聚。
二、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电影中展现了大量的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文化的不同具体反映在很多方面。下面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方面,家庭方面,医疗方面和教育方面。
(一)政治方面的差异
电影开始的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群示威者在街上游行,他们强烈反对大同所在的公司制作暴力的电脑游戏。大同看到这一局面表示惊讶,而美国的老板却习以为常。这表现了言论自由的差异。记忆中,国内游行是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大使馆期间的事情。中国人深受中庸思想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习惯保持中立的态度。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态度,他们更愿意在电脑屏幕后面而非面对面的站出来指责或声讨发泄不满。但在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人们擅于维护自己国家公民的权力和利益。一旦权益受到威胁,公民有勇气去联合抵制,即使是政府的政策。
电影中另一方面的政治差异是法律方面。中国大陆执行统一的法律,美国各州除遵守国家法律外,有其自己的法律条文。电影里,简宁在圣路易斯的法律中,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刮痧合法的条目。因此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法了。在美国,法律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公民在各方面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关于孩子。留孩子单独在家是违法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也是违法的,当然羞辱打孩子更是违法的。在中国,多数这些情况被视作个人行为,无关他人痛痒。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在集体主义视角下,家庭被视作一个整体。美国在个人主义的观点下将个人视作独立体,即使是孩子。
(二) 家庭方面的差异
除上文提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家庭上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电影里,祖父向大同提到“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中国传统思维中面对孩子在他人面前提不合理的要求,父亲要以严厉的态度作出回应;对于妻子,应该在私下教导,公众场合只可暗示。这在潜意识中渗透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现了男人在家庭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美国人意识中,在他人面前责骂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是强烈禁止的。当丈夫需要与妻子探讨时,两性关系处于平等的状态,他们会直接讲出来,而中国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电影中给丹尼斯刮痧的是祖父,但是为了保护父亲、履行孝道,许大同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在中国人眼中,“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美国老板昆兰得知实情后非常诧异,简宁解释,这就是中国的孝。西方人较中国人的自我独立意识强,他们认为在法律和公正面前,个人是单独的个体;而中国自古的传统以家为单位,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使得大同为父亲顶替刮痧的“罪名”。
(三)医疗方面的差异
刮痧是电影题目,同时也是事情的导火索。刮痧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却在美国产生误解。电影以小见大,以刮痧这一行为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尴尬境地。在法庭上,大同用“丹田”和“七经八脉”向法官解释刮痧,但美国人完全不知其所云。同时亦没有书籍或美国医生能解释刮痧的合理性。所以祖父知情后也困惑地说在中国有千百年历史的刮痧,怎么到了美国就解释不清了呢。
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到其他文化上。美国人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不同文化下的产物。虽然电影展示的是医疗方面的差异,但是深刻的反映了当中国传统文化遇到西方文化时的不被理解和接受。
(四)教育方面的差异
电影中出现两个孩子,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他们在同一个幼儿园。电影中我们可以从两个孩子身上发现不同的教育方式。丹尼斯自小在美国出生,具有一定的美国式思维。他说打宝宝的不是好爸爸,但爷爷却告诉他打是亲、骂是爱。丹尼斯接受了爷爷的观点,去上学后他开始以此观点作为打保罗的借口。这体现了教育观点的不同。中国文化中,“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为人们所熟知;但在美国,大人更希望孩子自由发展;在中国,大人更希望孩子走大人们计划好的路。
另一个场景是在电影开始时,丹尼斯在年会上打了保罗,大同强迫儿子道歉,丹尼斯不肯,大同在老板昆兰面前打了儿子。丹尼斯哭着说是保罗骂了父亲在先,大同面对上司,竟无言以对。后来在法庭上昆兰证实大同在生活中有打孩子的倾向,大同生气的说当时打丹尼斯是给老板面子,但是昆兰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逻辑。当然,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解这种情况,因为面子理论在中国历史悠久。对于中国人来说,贬低自己、提高对方威信是给对方面子的常用手段。但有的西方人难以理解向他人表示尊重与降低自身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之一,我们不能评价孰是孰非,只能选择入乡随俗。
三、发展现状
在网络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电影中的误解出现的越来越少。如中国对于保障人权、虐待儿童的法律条文逐步完善,家长逐渐重视孩子的自然发展,西医西药更是深入生活。在西方,中国古典文化,中医理疗都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在交流中他们逐渐熟悉中国的面子理论和中国式的上下级思维。
四、总结
刮痧讲述了三代人横跨两个国家的故事。由于思维方式和处境的不同,电影中充满文化碰撞和冲突。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怎么做呢。胡壮麟给出了四点建议:
(一)入乡随俗
(二)换位思考
(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四)真诚和坦率是互相理解的关键
作者最喜欢第四条原则,如电影中,虽然产生了很多误会,但昆兰的中国之旅促使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坦率、真诚、信任、理解是促进跨文化交际、实现世界“大同”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4(1).
[4]刘向利,李英.从电影《刮痧》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电影文学,2010(1):138-139.
【关键词】 中西方;思想;差异;电影
一、导言
中国和西方文化思想差异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各式各样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文化和社会范畴内对电影所传达的观念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因素,并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观念在电影中的差异。
二、影响电影中文化思想内容的重要因素
1、宗教
宗教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导致社会思想差异的一个关键。老师请来的那位有西方留学经历的老师讲到的内容对作者有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们所相信的科学也与各种宗教一样,是一种思想而已。而在中国,我们的应试教育教给我们的只有所谓的科学。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选择相信进化论,而是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只接触过进化论这一种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扼杀青少年的想象力的,所以国内没有人能拍出宗教题材的电影,因为没有这个背景,但李安就可以。而通过哲学课,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要的思想统治地位,直至今天世界上近70亿人口里,信仰宗教的在48亿以上。这学期的美国新闻简史课上,老师总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西方人离了宗教不说话”。而中国的古典神话一直倾向于泛神论,这使得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启一神教。
在电影创作方面,人们常常惊叹于欧美宗教电影的数量和质量,《第七封印》、《十戒》、《七宗罪》、《耶稣受难记》都是其中的经典;而中东地区反映宗教冲突的影片也有一份深沉而质朴的魅力,《暴雨将至》、《吾等何处去》等。也许我们对于这些电影的精神内核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但这也为影片平添了一份神秘而宏大的力量。也许我们没有信仰,但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渐渐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而信仰贯穿于宗教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点不只是宗教题材的电影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颁给了伊朗电影《纳得和西敏—一次别离》,在影片中不难看到在这个一路狂飙的现代世界里,古老的宗教观依然顽强地延续着它的生命力,传统和现代的裂痕也因此日渐彰显。女护工给老人洗澡时要打电话咨询教职人员;无助的原告要求被告人对《古兰经》起誓;影片的最后,女护工说出了实情,是因为怕说谎遭到诅咒。
这样的影片让人们不断思考,也许信仰是所谓旧时代的产物,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里将被淘汰,但人是不是该有信仰?观之国内,运动彻底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决裂,用凶残的斗争冲洗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信仰,改革开放之后暴富的暴富,下岗的下岗,急剧发生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最能助长人们的贪婪自私和嫉妒仇恨,自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美德和信仰被埋藏起来,戒备心武装着每个人。没有信仰和道德的约束,对物质的追求可以无所顾忌,、医疗黑幕、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在国内缺乏有效的道德制约。
2、思想文化
社会思想与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是相关的,中国的古典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农耕经济的泥土中,有一种平和、宽容的整体基调,他得以发展是依靠统治者的庇护,代价是思想中不变的对人民顺从的鼓励,例如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论著中的许多语句直接指向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向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推崇的个人终极价值就是所谓“平天下”,这是政治范畴的,是指在封建集权制度下实现政治抱负,具体说就是辅佐君王统治国家。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电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译;文化差异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场经济中,还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电影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出来。而随着西方电影的引进,尤其是美国电影的进入,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电影是将多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传播文化,抒发感情,展现出社会形形的文化生活,让观众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随着各国家地区人民文化交流的频繁,电影翻译起到的文化传递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每部电影都承载着原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在电影翻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文化差异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原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要尽量翻译出原文的内涵,并且被我国观众更好地理解,而这些是我们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审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许多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国家相处原则,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民族可以坚持着自己民族的特征与习惯,但是又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曾经以色列学者提出的社会多元化理论诠释了这种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认为全球的文化能够相互交叉与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动的局面下与西方国家的文化频繁交流。清政府通过翻译来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说过,“如今的后殖民评论家难以回避的两大难题:既要去摆脱了传统西方模式的影响,还需要达到非边缘化的目标,那么西方国家的惟一选择就是通过自身的语言与西方的解构策略来减少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
不管是各民族之间的边缘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着互相交流与沟通的需求,这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径。新时期许多西方国家将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国,这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撞击。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译工作也成为两种文化交换的重要途径,例如汉语中出现的许多外来词汇,可口可乐(Coca cola)、猫(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种领域。
美国文化学家Gutt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能够依靠“不同语言的相似性”,然而我们在翻译中的许多语言并没有太多的相似性,差异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学者认为,如果直接翻译来保存源语言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结果就是“保存源语言特征来让翻译者为读者引导原来交际者想表达的交流线索”。
二、电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特征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翻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忠实地去表达原来电影中的内容与内涵。而新时期中西方大规模的电影文化交流趋势也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电影翻译是否恰当得体,能否让观众们容易理解电影内容显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国家观众的不同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翻译工作的形式,电影的翻译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学翻译,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我们要针对观众来再现原电影的审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国观众的审美理念与文化特征,进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让观众流连忘返。
(一)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及特征
人们的审美活动包括思维、情感等多种活动,而电影翻译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审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工作就是审美活动,包含了一定的审美价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受众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美学理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出美感。而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审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核心之处,我们应当去把握住这种精髓来研究电影翻译工作。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国电影Red Shoes被翻译成《红舞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英国的一个跳芭蕾的女孩难以对事业与爱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只得选择结束生命的悲剧。虽然我国翻译工作者翻译成《红舞鞋》,能够准确地翻译出电影名称,但是却难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们将Red Shoes翻译成《红菱艳》,翻译者将英国女演员的红色的舞鞋比喻成为我国受众都知道的红菱,因为红菱虽然生活在污浊的泥塘中,但是却冰清玉洁,娇艳动人,尤其是红菱弯弯的角,就像是我国古代女性悲惨的三寸金莲,而这与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可以说《红菱艳》比《红舞鞋》更加能够体现出这部电影的内涵与意境美。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Home Alone被我国翻译者翻译成为《小鬼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对孩子的昵称,表现出大人们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的小孩发自内心的喜爱,而电影中敢与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欧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当家”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领导全局,而电影中的小欧文一个人在空荡的房间中与两个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大当家的形象。所以电影《小鬼当家》将名称与内容统一起来,并且蕴含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因此电影名称也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元素,我们需要遵循审美原则与文化原则,在翻译工作中尽可能地还原原国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为贴切的形式来对受众传递。如今电影翻译工作作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用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让更多的优秀的电影跨出国家的界限,让全世界的观众享受了视觉的盛宴,推动了全球的电影艺术发展。
(二)翻译工作的表达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注重句子之间的意合,靠词语的顺序来表现内容;而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句子的形合,语句的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曾经著名的翻译学家傅雷说过,“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国人习惯综合考虑问题,重视语句的暗示、归纳与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语句中缺少逻辑性”。虽然中西方的语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谓宾结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思维差异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英文语句的结构紧凑,词语之间的关系都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会使用较多的衔接词语。而汉语的句子多数简单明了,句子松散。动画电影《花木兰》词就具有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
电影中的台词十分简单,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紧迫感,句子中“我们遭到了袭击,马上点信号!”被翻译成“有人偷袭,快点烽火。”翻译成这种四字的短语,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现在情况的紧急,并且让词句节奏对称,而且将信号翻译成烽火,让我国观众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直译成“现在全中国都知道你来了”就显得力度欠缺,并且难以符合士兵坚毅勇敢的特点与形象,所以翻译成“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就显示出果断的语气,并且符合电影表现的内容,还符合汉语的特征。
(三)电影翻译中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背景,承载了这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许多地区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去理解其他地区的语言,所以我们正确翻译带有地区文化的语言信息就成为电影翻译工作的核心任务。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不同的习惯都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观众存在着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翻译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电影中蕴涵的文化元素。英国电影《魂断蓝桥》在片头出现这样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译1: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翻译2: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英国首相府邸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翻译能够翻译出原来电影画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对于唐宁街十号并没有进行背景性的补充说明,许多中国观众不了解英国文化就会莫名其妙。而翻译者在第二个翻译中对唐宁街十号进行了地理文化的补充,让观众们了解到唐宁街十号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够更方便地理解电影内容。
三、结语
由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以在电影翻译中必定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在电影翻译中会深深印上社会文化的烙印,凸显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这种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当前我国电影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西方诸多优秀电影也不断引入我国,因此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文化差异的撞击。我们翻译工作者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国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在理解外国电影中的文化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做好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颖,刘军艳.浅谈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J].电影文学,2010(20).
[2] 苏玉霞.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J].文教资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写·批判·重构——从“硬译”看转型期鲁迅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杨苗苗,赵玉闪.电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5] 汪莹.试从“归化”和“异化”论《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和《再谈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6] 杨惠莹,刘蔚馨.从翻译的审美体验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文化形象的转换——兼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8]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05).
[9] 刘辉修,王卫利.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7).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作为每个民族长时间智慧的沉淀,文化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些障碍,如何引导当代学生尽可能地摆脱这个困境,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个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成为了人们认识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也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65
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40—02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简介:丁文丽(1993—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王梦园(1992— ),女,山西运城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中外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元素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1.功夫。《功夫熊猫》中涉及到了“中原五侠”,即蛇、虎、鹤、螳螂、猴,这主要是依据中国南方拳法里极为有名的“五形拳”所设计的角色。
2.旗袍。当年《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了23件旗袍,优雅的气质让欧美人看得陶醉,以至于四年后的《蜘蛛侠2》也安排克尔斯滕·邓斯特穿上了一件“中国红”旗袍,以博取眼球。妮可·基德曼在《澳大利亚》里的几身旗袍装也是该片的宣传利器。
此外,《花木兰》、《末代皇帝》、《面纱》则完全是采用了中国故事作为主线和情节选材或者对中国、中国人的生活进行描绘。
(二)中国电影中的好莱坞元素。1993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开始实施改革。从那个时候起,每一年有大约10部“代表世界电影艺术与技术最高成就”的影片被引进国内。而来自好莱坞的高成本、大制作以及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使得国人被其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这使传统的国产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界人士开始了又一次的探索尝试——向好莱坞借鉴学习。而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的转折点。自此,电影《无极》打破了
多年来
在年度电影排行榜中外国电影高居榜首的状况,使得古装大片一路走红,在使国人对国产片重生兴趣的同时,也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二、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看文化差异
(一)好莱坞电影中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形象。关于英雄,英语词典上是这样定义的:a man distinguished by exceptional courage and nobility and strength(拥有卓越的勇气、高尚品质和能力的人)。
随着历史的变迁,美国文化艺术领域中涌现出了性格各异的英雄人物,其中一类英雄是在一战、二战后逐渐走向强大、在美国社会中诞生、以拯救世界为己任、拥有超能力或卓越科技装备的“超级英雄”人物形象,以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为代表。
从独立战争前被殖民压迫和南北战争前社会充斥着剥削黑奴的不正之风的美国,到一战、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强大的美国,美国文化艺术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改变,从反压迫、反剥削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普通民众到能够拯救世界、期望通过自身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安定的“超级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美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文化艺术领域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中国电影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如乔峰、叶问、陈真、黄飞鸿等普遍都是经过自己后天努力、坚持不懈才最终慢慢获得了个人能力。乔峰拥有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自己习得了少林七十二绝技龙爪手、降魔掌;陈真凭实力在精武门创立之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精武日后发扬光大;黄飞鸿用尽心血整理洪拳,使其以飞铊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无影脚等绝技闻名;叶问7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16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才开始自己打拼……这一系列的中国式英雄人物都是靠着自己的顽强斗志和坚韧毅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抗击敌人、保家卫国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三、电影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差异
(一)美国民族精神。辗转了200多年的美国文化,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同时其所代表的美国英雄主义内在精神、美国性格却是永恒不变的。
什么是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美国人的英雄主义依靠他们具体的英雄人物形象来体现,但其价值内核显然是能够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美国社会崇尚的英雄主义主要具有个人主义和霸权主义两个特性。
1.个人主义。在美国性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论是汤姆、海丝特、斯嘉丽所代表的反抗压迫和剥削、勇于斗争的传统人物形象,还是近代不断涌现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独立的个人形象。美国文化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片面地夸大,认为个人超越一切,能够改变一切。
2.霸权主义。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势必导致霸权主义,美国人逐渐期望由他们拯救世界、引领世界,乃至操纵世界。以蝙蝠侠这一人物形象为例,从前他是面带微笑的正义朋友、轻松取胜的侠客,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现实性和局限性都加强了,他变得越来越彷徨和孤独,日益走向偏执和黑暗。他的性格变化就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缩影,象征着美国从之前崇尚自由美好生活的光明积极的革命者、反抗者逐渐成长为被战争的胜利和自身的强大而冲昏头脑、想打击谁就打击谁的霸主。
(二)中国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古代武侠电影中抗金、抗倭寇的各种情节、近代关于为“不是东亚病夫”而振臂高呼的陈真、叶问等的一系列电影,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作出的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它们或是描述重大的历史性战役和革命历史事件,或是通过战争背景来反映普通人民的战斗精神,或者是用娱乐的方式来呈现战争中人民和敌人的斗争,无一例外地都传达出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而
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
这些对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得就越为突出,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动力。
四、将电影运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
电影将精美的画面与丰富的语言联系在一起,学生观赏电影时其视觉和听觉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流语调、服装道具等,来加深不同文化中各种语言修辞概念, 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知识以及中外语言系统的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受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单纯的语言传授并不足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而通过英文电影,学生可以对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减少理解上的分歧或误会。而且,学生还可以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最真切地体会到在真实情景中其语言、文化等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灵活地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随着对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英文电影也可以是很好的听说教学材料,生活化的听说场景使其听起来很真实、立体,学生就像身临其境似的进行着对话,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
参考文献]
[1]元青,潘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段经历——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留英学生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3(4).
[2]刘璇,张向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3]钱志中.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4).
[关键词] 奈达的文化分类;中西电影;文化差异
课题项目:本文系武汉轻工大学2013年度校立教研项目“四维联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支点”课题的阶段性论文。
一、生态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态条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动物、植物、气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态条件也必然影响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生态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在中西电影的各个方面具有反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思想;三面连陆的地形使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出了一种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缺乏开放的意识。因而在电影选材中,中国电影的选材就相对单调。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影视品类,以农村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在中国大量涌现就是农本思想的映照。农村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城市民众了解广大农村的渠道,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 In The Mountains)中讲述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的故事。中国人子承父业、子承父财的传统观念极强,父母辛劳一辈子,就是想为儿女积攒尽可能多的财富,使儿女衣食无忧,该影片印证了子承父业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红高粱》(Red Sorghum)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体现了中国人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该影片的成功,或许可以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来概括。另外,《一个都不能少》(Not One Less),《我的兄弟姐妹》(Roots and Branches),《美丽的大脚》(Pretty Big Feet),《下辈子还做母子》(Still Be Mother And Son Next Life),这些都为中国电影乐于取材农村题材提供了一些佐证。
虽然西方也有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岁月》)、An Unfinished Life(《未竟一生》),Fly Away Home(《伴你高飞》)这些以农村或庄园为背景的电影,但西方自古以来便对外交往甚密,长期的对外交往铸就了西方人开放的思想。因此在电影选材中,西方电影喜欢标新立异,极富冒险精神,更多是以超自然的科幻故事来表达主题,如Super Typhoon(《超强台风》),Next(《预见未来》,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另外,西方人崇尚自我,赋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的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喜欢冒险和挑战,且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如Con Air(《空中监狱》),Die hard(《虎胆威龙》),Batman(《蝙蝠侠》),True Lies(《真实的谎言》),National Treasure(《国家宝藏》),等等。
二、物质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的文化差异
物质文化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些物质文化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是完全一样的,但有些表物质类的词在具体语境中则多出了引申义,比如“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中的“酱油”“我吃醋了”中的“醋”。
在电影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中,阿甘用“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来描述他与珍妮的友谊。如果直译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会让中国观众难以理解这个比喻的文化内涵。该句台词涉及物质文化:在西方,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密切,译时采用归化的手法将其转译为“形影不离”,“形”和“影”的关系在汉语中有很多体现,如形影相吊、形单影只等。将like peas and carrots译为“形影不离”既准确达意,又保留了生动性。另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涉及物质文化的电影标题时运用的极为广泛,美国电影 Waterloo Bridge,被译为《魂断蓝桥》,用浪漫而凄婉的语调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感伤与悠悠的回忆。在中国的陕西,有一座蓝桥,在关于蓝桥的传说里,曾发生了一个与 Waterloo Bridge 有着异曲同工的爱情故事;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被翻译成 《廊桥遗梦》,效果非同凡响,“用 ‘廊’来象征着缠绵思念,用 ‘遗’来表达女主人的失落与遗憾,用‘梦’来告诉我们,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盼只能像梦一样,缥缈而茫然。”(薛正花,2012)
三、宗教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奈达文化分类中的其中一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宗教传说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现代传媒的重要手段。在中西电影中,从选材到场景到语言,随处可见宗教文化的烙印。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理解电影中宗教元素所具有的内涵,对翻译的顺利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方人很多笃信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基督教为切入点去了解西方文化是最有效的途径。《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就体现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其中有一个片段,阿甘说:“在大陆,人们几乎一无所有,在周末人们从来不去教堂。”美国记者回答:“真是难以想象。”说明大部分美国人都笃信基督教,他们对中国人的无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议。
另外,当电影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沟通媒介时,涉及宗教题材的西方电影越来越多,这反映了一个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Resurrection(《十字狂魔》),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Dekalog(《十诫》),The Da Vinci Code(《达・芬奇密码》),To Save a Life(《拯救生命》),The Gospel of John(《约翰福音》)等电影中的基督教元素对民众的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与西方影片中的显性宗教文化相比,中国电影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宗教制度和儒家精神的特点,渗透的宗教观念远远不如美国电影中的基督教影响明显,更多的是通过某种元素隐性地折射中国传统宗教观念。1987年拍摄的《京都球侠》(SOCCER HEROES)中,一群侠义的绿林好汉组成的足球队战胜了腐败的天朝临时组成的御林军球队,体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精华的交汇。另外,中国电影中的宗教文化多涉及佛教,“单以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为主要人物的电影迄今为止就有很多部,如《六祖慧能传》《达摩祖师》《观世音与海龙王》《济公》(1993)等”。(张慧文,2012)“同时,佛教元素隐性存在并在市场上有所反响的影片也不在少数。《玉观音》(2003)、《天下无贼》(2004)、《可可西里》(2005)、《见龙卸甲》(2008)、《无间道》三部曲等影片从开场似乎就不经意地将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置于佛的注视和悲悯中。”(宋法刚,2013)
四、社会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影视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影视是一个平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与风俗。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或许无法得到另一种文化的认同。如电影《刮痧》(The Guasha Treatment)中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孙子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另外,中西电影中就隐私权的诠释也不一样。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The Truman Show(《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而中国一部电影《无形杀》(Invisible Killer)则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
这种差异给文化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要么就是译文产生不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要么就是直接误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从语用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方法,以期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如中国电影中经常会看到主人送客至门口后,说声“您走好”,译者翻译时就不能翻成You go well 或You walk slowly,而应该翻译为Good-bye ,Good luck或者See you。
五、语言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是有声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英汉语言基本句法的结构形式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句子结构来看,英语句子严密紧凑,多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汉语句子简练明快,句子结构多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以动画片《花木兰》中的台词为例:例:Guard: Were under attack! Light the signal! 原文台词简洁有力,和情形紧急相吻合。译为“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将形合的英文改为意合的中文,音节对称且突出情况紧急 (黄静,2009) 。将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中著名的电影台词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翻译为“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具有同样的效果。
六、结 语
电影是承载大众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浓缩了的现实生活,起着沟通文化的作用,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习俗惯例、人文地理等种种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外观众在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中西方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从奈达的文化分类对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解析,以期更好发挥电影的文化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雪芳.从关联理论看《英雄》的字幕翻译[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 宋法刚.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佛教元素与价值表达[J].现代传播,2013(05).
一、 故事题材和来源不同
(一)以欧洲文学和希腊神话为基础的美国魔幻电影
美国的魔幻电影具备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特征,电影中的情节设置都有着让人过目不忘且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惊情四百年》到《暮光之城》《夜访吸血鬼》;从《哈利波特》到《指环王》;以及从2005年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到《龙骑士》《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都将西方的特征和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欧洲文学史上曾多次出现魔幻电影的主人公和影片主题思想,目前美国的影片在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具备浓郁欧洲文学气息的环境,即美国的魔幻影片中经常出现欧洲文学的影子。[1]欧洲文学来源于“希伯莱―基督文学”和“希腊―罗马文学”,统称为“两希文学”。例如《指环王》里面的中土世界,就代表了荷马史诗中的人神之战,也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而在《哈利波特》里面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代表了希伯莱―基督文明。
“两希文学”在电影《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中互相渗透和影响,一会儿对立,一会儿交汇。例如在电影《指环王》中,中土世界被分割成多个种族,分别有霍比特、精灵、人类、奥克斯、矮人以及树人等,就好像古希腊大神一样被分割,再加上电影中也出现了“龙”,龙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特征;又例如电影《哈利波特》我们从中认识到了斯莱特林、赫奇帕奇、拉文克劳和格兰芬多这四个魔法学院,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是两个相对的学院,也就体现了“两希文学”的相互对立;同时斯莱特林学院表示的是滑行的蛇,蛇象征着基督教恶魔撒旦;格兰芬多代表半狮半鹰的一种生物,这种生物象征着基督教的耶稣,这就体现出了“两希文学”的再次融合。
(二)以传奇、神魔、志怪小说为基础的中国魔幻电影
中国的魔幻故事,自古代就盛行。唐朝的传奇小说和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都极具魔幻色彩,其中《穆天子传》《山海经》等都属于中国优秀的魔幻题材。古代还有很多优秀的神魔题材的小说作品,例如明朝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宋朝的《太平广记》;清代有李百川的《绿野仙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李汝珍的《镜花缘》。
现在的电影素材大都来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小说,电影《画皮》就改编于《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一段,在原小说中故事叙述很简单,寓意我们要透过外貌看本质。在电影《画皮》中,虽然把原文改编的面目全非,但其寓意却没有发生变化,电影中把简单的道士救人、冤魂害人的故事改编成多角恋的悲惨故事。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和《画壁》片段也被翻拍成了电影《新倩女幽魂》和《画壁》。魔幻小说《聊斋志异》曾被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上评价说:“聊斋志异虽不同于当时同类小说,但其所记乃神仙孤鬼之事,后叙其冤屈,写法独特,其变幻、志怪之状犹现眼前。”总的来说,魔幻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奇经典之作。撇开聊斋故事这一系列的电影,有巨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也被改编成了电影《齐天大圣之大闹天宫》和《西游降魔篇》。[2]
中国的魔幻电影,大都取材于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小说故事,然后稍微地把人物故事和情节设计加以深化和改造,让电影在保留原有故事寓意和魔幻色彩的基础上,再往电影里加入大量的现代元素内涵,也就是说,中国魔幻电影离不开中国的志怪、传奇和神魔小说。
二、 中西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不同魔幻气质
(一)在骑士文化和巫术文化熏陶下的美国魔幻
巫术文化对西方作家的影响非常巨大,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巫术和魔法师。对于西方巫术文化,电影作品通常以恶毒的大型蜘蛛、聪明的精灵和冲天的扫帚形式来展现;魔法师一般指的是智者和老人,这类型的人往往会在主角遇到挫折和迷茫的时候为其指点迷津。
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为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西方传统的文化中,骑士精神也被称为“绅士精神”,是西欧民族中象征个人地位和身份的标志。骑士精神是公平、公开、公正竞争和比赛追求的高尚精神品质;是妇女向往浪漫气质的精神理想;是人们对外表、礼节和风度的追求。骑士精神使得欧洲人民在性格特征方面,既具备乐于助人、信守承诺、敢于奋斗和牺牲的爽快性格,也附有端庄、优雅的贵族气质。
例如,在电影《纳尼亚传奇》中,半人马将军将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遵守和实施自己的诺言,这种骑士精神就意味着“护教”和“忠君”,也就是说骑士敢于遵守自己的诺言,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君主;同时在电影《指环王》中,护君队伍为了向弗罗多表达自己的忠心,即使千难万险也要摧毁魔戒来获取君主的信任。
(二)在侠义文化和仙术文化熏陶下的中国魔幻
在中国,侠义文化有着独特的气息,其文化以敬天为核心,即指的是“替天行道”和“天人合一”,侠义文化在敬天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后就成为了舍生取义以及追求天道。这种侠义文化在中国的魔幻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白蛇传说》中白素贞、许仙和法海的恋情和矛盾,《新倩女幽魂》中宁采臣、小倩和除魔卫道的燕赤霞之间矛盾的“人鬼之恋”,人与狐妖、人与蛇之间有着深情的爱,只是因为人妖殊途的原因让他们终究无法在一起。因此,观众对这些具备侠义精神的道士和降魔者有了很大的意见,会责骂和批判他们多管闲事和不懂得爱情,强烈要求这种没有情感和仁义的降魔者和道士们就应该赶下圣坛,成为平凡之躯。[3]
中国的法术文化被人们推崇和信仰,法术文化来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尊敬和惧怕,中国人把天崩地裂、日食、地震或者火山爆发等现象都归类为仙人的警告。中国的仙术文化同时对中国的魔幻小说题材电影也有了深刻的影响。就拿《画皮》中的降妖师、狐妖等都被看作仙术文化的经典人物。
(三)中国魔幻电影中角色“自我”的相对缺失
中国电影的制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编剧对剧本的改造十分全面,五千年来传承和熟悉的神话传说也可以改编的有声有色,这也给导演和编剧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导演一般会把电影的立意选取为对现实的反映上。例如,从一开始《画皮1》的正房和小三的勾心斗角爱情悲剧到《画皮2》面貌与心灵的纠结选择,从《无极》里人们不断的谈论欺骗与诚实的关系到《西游降魔篇》的一念成佛和一念成魔,这些魔幻电影都给人们很大的寓意,让我们自己主动去思考好与坏。中国的魔幻电影是结合自己生活的年代和特点来对电影进行分析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原有简单的故事发展情节和人物价值审判。
在《画皮》这一系列的电影作品中,将蒲松龄文笔下的极具魔幻色彩的小说进行大幅度的改编和想象,最终展现给观众一个个把爱情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悲惨爱情故事。电影《画皮》中小唯为了爱情,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编剧在一定意义上将小唯比作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就是为了给大家展现一个深刻的寓意,即对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如果我们持有偏见、刻薄和无视的态度,最终会使得这类人们走向消极和挫败,也让观众不断去反思和领悟。
三、 中美魔幻电影差异分析
中国电影大片是中国当代人们的心灵净化之地,也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形象。中国和美国不同内容和风格的魔幻电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让我们不断去反思民族文化的建设事业,认识和完善民族文化现状,并不断寻求完善自我民族文化的方式和捷径。[4]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为魔幻电影的想象给予灵魂和生命。在魔幻电影中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内容,例如具备鲜明文化民族特点的价值观、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观念等等,让中国的魔幻电影变成有强大号召力的影像巨作。
第二,注重观众的培养和市场的开发。不断研究和发展魔幻电影,让电影产业成为一个关键的经济大户。
第三,在素材中不断发展和现代人审美和精神相符的内容,让电影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第四,尊重魔幻电影,重视魔幻电影的魄力所在,不断发掘魔幻电影的魅力,努力为魔幻电影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素材。
第五,使魔幻电影和现实之间相联系结合,处理好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让现实人生不断超越想象。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