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8: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教学可视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规定学科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要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资料,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其依据;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的方法。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手段去实现预定目标,教师如何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策略。其次,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如学习亚洲地理分区时,亚洲面积广阔,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六个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来学习这六个地理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这六个小组分别扮演东南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并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说各地理分区主要有哪些国家,也可以对个别国家进行简单介绍,进而让学生顺势找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亚洲。最后,教学过程还要设计和安排教学辅助环节、教学辅助材料以及一节课时间的分配等,如是否使用直观教学、是否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以配合教师短时间地集中讲解、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每个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等。
三、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科学评估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 示范课 教学案例
一、课题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其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采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新课:
(师)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并把想到的结论写到笔记本上),课件展示:“现代化城市”景观图(包头市)。
(生) 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要求学生思考5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探究结果):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合作探究)
(生)(探究结果):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原因如何?(让学生思考3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城市化带来的其他环境问题图。
3、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甲生)(合作探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乙生)(合作探究)原因是: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师) 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让学生思考2分钟,)
(生)措施有: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师) (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生甲):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生乙)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生丙)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
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师)(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课件展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生)(回答)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师) 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我们包头市应该建成一个怎样特色的城市呢?
课件展示:包头市部分景观图
(师)包头市已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但我们的城市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是否合理?你认为包头市应建成怎样的特色城市?
星期
授课内容
课程目标
星期一
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1)
1.通过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了解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
2.知道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的史实,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3.阅读材料、文本解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培养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星期二
星期三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
4.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理解其积极作用。
5.知道孔子、老子及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其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星期四
星期五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教学重难点
一、 课堂教学知识生活化
地理课堂要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与体验,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充分把握课标精神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大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我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时,首先指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导致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太阳位置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回忆从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6月22日至12月22日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变化、日出与日落的位置变化的特点。其中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日出、日落及正午时位置均向南移动,由此可以得出太阳直射点南移的规律。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有效的解决难点。还如在讲解混合农业时,结合我们学校是一所位于农村且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家庭的实际状况,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① 我们的父母在家既种庄稼又养一些鸡、猪等牲畜,是混合农业吗?为什么?② 目前这种生产方式对家庭的经济收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③ 如果想稳定地提高家庭收入,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④ 经你采取措施后的农业生产还会产生哪些好处?试举例说明。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既弄明白了混合农业的含义,又明确了本地区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同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又比如在讲解时差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于北京时间08年8月8日晚8时举行奥运会开幕式,在伦敦、华盛顿、悉尼的华人分别在当地什么时间观看实况转播?计算的方法是什么? 2010年世界杯足球总决赛于北京时间7月12日2点30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进行,请问当地时间又是多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时间差异?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并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地理教学的目标。
二、 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但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师把地理课堂当成了灌输地理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学知识也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课堂效率非常低下。地理课堂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进而实现国家的课改理念与目标。所谓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一方面要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地理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
我在讲解气候资源中太阳光能资源利用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生活、关注生产过程中太阳光能的利用方式及效果,并思考: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利用才能使效果达到最大化?然后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进入课堂,结合理论知识去讨论、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利用该方案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位学生观察了家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发现夏季太阳能资源利用效果好,冬季利用效果很差,晚上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温度会下降,同时阴天时基本无法使用等。通过课堂讨论、探究,学生明白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而家中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支架与地面的夹角是固定的,不能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利用效果较差。学生经研究拿出解决方案:① 采用活动支架,支架与地面的夹角随季节而改变,② 研制新材料,加强太阳能热水箱的保温,③ 与太阳热水器配套一个电热水器,在阴天或夜晚时使用,弥补太阳能热水器的不足。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断关心、留意身边的问题,并尝试用地理课堂中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方面系统的学习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中提取材料作为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联系实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益于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并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如我在讲解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就以学校所在地有众多残疾人就业的晨光化工厂作为教学情境来展开。我首先展示晨光化工厂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曹甸镇范围的演变及曹甸镇的气象与水文等资料,然后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① 20世纪80年代晨光化工厂的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② 就目前来看,晨光化工厂的位置是显然不合理的,你是否能说明不合理的因素有哪些?③ 既然化工厂的位置不合理,为何化工厂一直没有搬迁?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既明确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又明确了政府、工厂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决策的复杂性,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
三、 教学案例的生活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案例教学,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实际中提取素材作为教学案例,既具有客观真实性、突出实践性和深刻的启发性,又较好的体现了国家课程理念,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我在讲解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关系的时候,引用了《两小儿辩日》这个素材,让学生帮助孔夫子解难,这个问题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早晨太阳高度角小,穿透的大气路程长,被大气削弱的多,且光热比较分散,所以早晨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中午则相反,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又如我在讲解商业中心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以学校所在地曹甸镇商业中心的变迁为案例来进行。我首先通过投影显示了曹甸镇20世纪60年代以来曹甸镇范围及商业中心的演变资料,然后给出了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原因。① 曹甸镇商业中心的位置及其变化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② 依据现在曹甸镇的发展规划与方向,你认为曹甸镇的商业中心位置将会怎样演化?由此,你得出商业中心的一般分布规律与原理是什么?由于这部分资料与问题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探究时就更多了些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味道,学生讨论、分析的非常认真与投入,发言也很踊跃。最终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运用模型和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实验器材】学生分成4人一组实验,每个组一套器材(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钩码、弹簧秤、细绳等),教师增加一个自制的可以从中间拆开的大滑轮.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师:上一课学习了一种简单机械——杠杆.回忆一下,杠杆根据用途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很好)
二、新课学习
师:利用杠杆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滑轮、斜面也都是常用简单的机械,今天学习滑轮的作用.
师:大家看一看,各个小组的桌子都有这种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滑轮.【滑轮的概念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交代一下,让学生知道这一器材是滑轮就行了,无需多费时间】
师: 有没有兴趣探究它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有)(好)大家都有挑战新知识的勇气,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组表现好.
活动一
师:请看大屏幕(小组合作.采用绳和一个滑轮将货物提到高处,你有什么方法?)老师要看哪一个小组动作快,方法多?(开始)
能完成任务的小组举一下手.(手放下)
哪一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可以两个人一起上来)
这个小组为今天的探究开了一个好头.(鼓励一下)
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来展示一下.
【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课堂上多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继续探究的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演示一个作为定滑轮、一个作为动滑轮使用时提升重物的过程)刚刚上来的同学是不是这么做的.
没有想到另一种方法的小组,也动手做一做,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滑轮在使用时有什么不同?(一个滑轮的轴不移动,一个滑轮的轴在移动)
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差异,不可能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都能同时想到一个滑轮既可作为定滑轮使用又可作为动滑轮使用.必要的点拨,既可尽力争取每一个组、每一个学生不掉队,又可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方向去探究】
【在学生接触了滑轮有两种不同的用法后,直接引入定滑轮、定滑轮的概念,开门见山,衔接自然,不拖泥带水】
师: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显示定滑轮和定滑轮的定义)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滑轮,日常生活、生产中有没有见过他们的应用?
生:升旗的杆、吊车……
师:知道了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
想一想,人们平常为什么要有不同的用法,是想……什么呢?
再做一做吧,体验一下拉同样重的物体(是体验而不是单纯的观察).
师:有什么新发现?两次拉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方面、移动距离方面)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出来,如果发现学生卡住了,要适当启发,引导学生有的放矢,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究,而不是盲目探究】
师:你有什么新发现?
把两次拉绳,不同的地方和手的不同感觉告诉老师.
生:用力方面、移动距离方面……
师:接下来分别来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看看老师提供的器材够不够,还需要什么?遇到问题提出来,老师帮你解决.
【要放手让学生做,如果老师包办就束缚了学生的双手,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师:把探究的实验数据填在表格中相应的行列,如有新的发现,就填在表格中空白行列.
活动二
探究定滑轮的实验
表1钩码的重/N直接提升的力G/N(方向)用定滑轮提升的力F/N(方向)()()()()()()【“把探究的实验数据填在表格中相应的行列,如有新的发现,就填在表格中空白行列.”给学生的表格中前面部分有具体要求测量什么量.探究实验要有计划、有任务,而不是让学生随便怎么玩.后面留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一是让探究快的小组有事继续做,二是让让学生有创新、发展的空间】
师:拉绳的时候,不要只是一个方向拉,改变方向试一试?
老师巡视,发现表格前面要求的部分做好了,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生: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探究实验不是万能的,不要认为让学生一探究,学生就什么都会了.所有小组的表格中,前面三列数据填齐了,就要引导学生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看看老师的滑轮模型.
演示:出示挂好重物的模型滑轮(定滑轮),然后先慢慢拿掉上面圆的部分,再拿掉下面圆的部分,只剩下中间留下的杠杆部分挂住重物.
【滑轮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但一个小小的自制的教具,老师没有多说一句话,慢慢的做了几个动作,就能解决滑轮的实质是杠杆这个大难点.教师平时除了备课、批改作业,还要多动脑、动手都做一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验器材,使物理课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师:能不能画出定滑轮的杠杆示意图.并解释定滑轮不省力的原因.
生: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师:根据这个原因.定滑轮也不省距离.
实验验证:使用定滑轮省不省距离?(要测哪些物理量,填到表格中)
做一做,体验一下.(追问没有刻度尺,能不能做?)
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生: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施力的方向
【学生的的探究、思维能力不一样,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引导、提升他们】师:你两次拉绳,发现了用力方面、移动距离方面的不同,手上感觉费力吗?(误差范围内差不多)为什么?
【表格后面距离之间的关系一并探究,是探究实验的升华】
活动三
探究动滑轮的实验(见表1)
【这个实验同前面的差不多,学生自己能完成探究任务,老师就不要越俎代庖了,巡视、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即可】
生:结论.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演示:出示挂好重物的模型滑轮(动滑轮),然后先慢慢拿掉上面圆的部分,再拿掉下面圆的部分,只剩下中间留下的杠杆部分挂住重物.
师:同样的,能不能画出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并解释动滑轮省力的原因.
生: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师:动滑轮能省力,为什么?
进一步:实际操作时,省不了一半的力.这又是为什么?
【探究过程,推理过程,层层推进,使学生的能力也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小结
1.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一、学生主持“听我说”的节目
这个环节被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最后8分钟里。在讲台边上放置一张课桌,桌子前面贴有“听我说”字样。课代表是这个环节的主持人,每个学生都可以到前面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展示,具体内容不固定,凡是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与本课学习知识有关的都可以,可以是本课的学习经验、感悟,也可以介绍一些生活当中的关于地理方面的社会现象、地理小故事。比如:在学习“气温影响因素”时,就可以讲述为什么夏季都要去海边避暑;在讲“地球公转”时,就可以介绍为什么买房子都要买南北朝向的,且价钱还高,为什么夏季我的房间射入的太阳光少,而冬季满屋子的太阳,等等。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地理课堂上的游戏环节
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初中生,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在初二地理下册,学习我国“自然区域”及“省级行政单位”时,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并介绍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景观等;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按着地理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大小分类,通过扑克、棋的游戏活动来掌握这些地理事物等等,让学生觉得地理课很有趣。
三、授课地点不拘泥于教室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所以授课地点并不拘泥于教室,凡是适合于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要求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教学场所。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1.阅览室。除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外,对于教材中知识难度较小的并且学生完全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就可以解决的、对教师依赖程度不大的课节,我就经常将授课地点设置在阅览室,以编辑制作地理手抄报、墙报的形式对教材知识进行学习和整理,小报的栏目有“基本知识介绍”“你知道吗”“问题解读”等,对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利用阅览室的优势,进行资料查找。
2.多媒体教室。让那些对地理知识兴趣较高,并是对有关地理内容相关的社会事件有过研究,而且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里经常从事一些科普地理知识阅读、钻研的学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利用多媒体技术,请这些“专家”谈“热点问题”如,中东和平、气候异常、环境环保、臭氧空洞、经济一体化等,也可以结合一些课件、视频等介绍学习经验、知识解读等活动。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育观念
地理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生活,选取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思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科学的教材观、教学观以及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把握教材,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主攻方向,就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它的目标是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地理观等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是地理学科的出发点以及归宿感。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不断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制订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目标,将知识不断地细化,还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策略,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三、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创设具有生活情景的课堂――让学生贴近生活
不少学生认为初中的地理课没有用,这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一般以说教为主,说别人的经验,脱离学生身边实际、社会实际,忽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以致于在学生头脑中的地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因此,我们要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就要选取与生活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教师花心思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情景课堂,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鲜活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讲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时先投放自己到这两个区域旅游的照片(已做成课件)给学生欣赏。学生马上被那独特的雅丹地貌、美丽如画的喀纳斯、鲜甜的瓜果、水草肥美的草原、满口都是酥油茶的“我们”吸引了,很快就把自己置身于其中。接着,学生结合老师的游记,已能感受到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了,然后又很有兴趣地去探究其中的原因。最后,学生还特意把自己所处的南方地区与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作了对比,发觉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地区,热爱家乡的情感就马上提升了。
又如在讲澳大利亚前,我已了解到有几个学生到过澳洲交流,于是,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相片拿回来,在课前投影展示并讲述自己的一些见闻体会。学生讲到那里人口稀少,但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时,我让学生对比一下我们所在的地区的人口的情况,学生有点震撼了。这个时候,我适当地提了提我国的人口政策,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人口政策要长期坚持这个观点。还有学生讲在澳大利亚的寄宿家庭生活中的特别难忘的事,提到洗澡限时,衣服分类洗,且几天才洗一次时,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如此环保?对于环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学生的环保思想意识又得到提升了。
地理课堂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才会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充分的提高,教学实效就出来了。
二、选取共知社会素材――让学生感悟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学生只有通过生活的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如进行“我国的气候”的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一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共知的情况。我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去看房子时都应该知道,同一幢楼同一楼层而座向不同时,价钱有什么不同?”马上有学生说:“差得远,向南的比向北的每平方米贵一千多元。”我又问道:“那难道是做工或材料不同?”学生马上接着说:“不会吧!”然后,我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就得出这是由于气候原因的影响。然后,我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我国冬夏气候的差异及其原因”等知识点时,学生都很投入并且都很容易掌握。又如在讲“我国南北方两区域植被差异”时,我先播放2013年初北京严重的灰霾天气的视频给他们看,然后让他们自己讲述所看到的情景。学生说:“灰蒙蒙的、到处光秃秃的。”“冬季的北京为何到处光秃秃?你们再看看课室窗外的树林怎样呢?”经过这一对比,学生马上感知两区域的植被的差异了。同时,有部分学生还流露出为自己处于条件较优越的南方地区而自豪的情感。
通过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使学生能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只有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从中学习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进而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三、回归实践――让学生参与生活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对源于生活的地理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后,最终要回归生活,即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融入生活,并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与再认识,这也是拓展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地理课堂 对话式教学 问题
对话式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来开展和进行的。教师通过对话让学生产生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对于知识的认识也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展现。在对话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实现。
一、问题引导,促进师生积极对话
为了促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于问题的引导来掌握知识。有了问题作为载体,学生可以展开自己的探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等待教师对自己的指引。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师生一问一答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去探究知识。对话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促进了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
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一杯冒着热气的白开水到教室,并且在水杯上覆盖一层塑料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水蒸发后就会有水蒸气在塑料袋上凝结,之后又滴入到水杯中。由此类推想到自然界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并让学生思考:自然界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学生通过思考以及对于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总结,会回答出:自然界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水圈?”“水的存在形态和存在空间是什么?”有了问题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会自主地对教材进行探究,从而回答教师的问题。“水圈就是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的存在形态分气态水、固态水和液体水”。“水存在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构成了一问一答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关注教师的问题,并且自主地进行探究和分析,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高效课堂的实现。
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就需要不断地探究和思考,在师生之间或者是生生之间展开对话。学生在对话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
例如在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福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零部件合作伙伴?任务是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的动力,它会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对话中形成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探究中有的会说福特公司所生产的零件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有的会想到这种做法是充分利用地区产业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提高了生产质量;还有的学生会分析出福特总部位于五大湖区,发展历史悠久,若工业过度集聚会给环境造成沉重压力……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积极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进而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全面的回答方式,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沟通
新课改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陈诉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共同分享。分享学生的对话对于促进学生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这个话题来进行讨论和沟通,让学生之间可以形成积极的对话,促进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把自己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学生会分析到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的学生会说到全球变暖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的体现;有的学生则会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不断沟通和交流,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具体,从而可以很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在沟通中形成了积极的对话形式,使课堂变得异常活跃,激发了学生表达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四、营造环境,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了实现对话式教学,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可以通过积极地对话来掌握知识,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里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思维会快速地运转,自由地对话,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突破难点。
总之,对话式教学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可以自由地进行对话和表达,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积极探究,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