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后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5 16:39: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教学后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教学后记

第1篇

一、记录经典片段,为丰富经验积累素材

语文教学工作是平凡的,在这长期的平淡中,肯定会有一些经典的片段,这些经典的片段是语文老师成长的印迹,更是教学经验的素材,若不知不觉地将它们遗弃,未免太可惜了。

如在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

1.(充分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你看,这是一幅瓜藤满屋图(出示图片画面),你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生读正音。反馈评价:好一幅瓜藤满屋图啊!

2.依次出现: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学生找到相关文本并朗读,正音。重点:装饰、屋檐、鸡冠花、捣衣。

3.读得多么投入啊!同学们,把书读薄是读书的高境界。乡村的美景(出示文本图片)真是说也说不完,读也读不够,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你怎么说?引导出示: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理解:独特、迷人。指导读句。

对类似的教学经典片段的记录能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持。一名教师如果记录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经典片段,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驾轻就熟地把握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记录即时感悟,为教研选题谋划方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总伴随着灵感的闪现。在课堂教学中也许会因某一内容而引发诸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往往是稍纵即逝,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些感悟及时地捕捉住。

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结束以后,我让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__________,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_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冬天。”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这一环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创作,体会小诗人的成就感。课外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

三、记录学生困惑,为因材施教测定重心

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甚至是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喜、怒、哀、乐”都应该是我们教师们关注的对象。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困惑,这既是实践“学生是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贯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保障。

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渠道足够多样,速度也很快捷,但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缺少主动获取、有意识积累信息的意识,因而知识面大都局限于课内,对于课外的语文知识知道得很少。

如教学《养花》时,一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我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紧紧抓住了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呀,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

生1:“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做乐趣,搬起花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所以这样写是真实的。”我肯定地说:“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益身心健康,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是真实的。”我点头说:“搬花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还胜于吃药,当然有意思。”

生3:“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作者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自然觉得有意思。”我赞赏地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你们今后应该怎样做?”

生4:“我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

虽然我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多元感悟中体会到了老舍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困惑,也记录了引起这种困惑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样就逐渐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的尴尬,记录学生的困惑,是对学生学习高度负责的体现,记录了学生困惑,并长期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记录教材空白,为个性课堂寻求突破

教材虽然是一个范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教师很大程度地受到教材的影响,既然大方向无法改变,那么在领会教材的意图下,对教材设计不合理,甚至有缺陷的地方作一些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本土化教学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第二部分时:

出示句子,引读: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师: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有些许犹豫,但他还是平静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那条大鱼已奄奄一息了,他急切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儿子渴望的眼神让他心痛,他激动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虽然他也多么地舍不得,但他还是坚决地对儿子说――

詹姆斯大叫起来――“爸爸!”

师:詹姆斯,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呀?

生:爸爸,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鱼呀!你怎么能让我放了他呢?

生:爸爸,这是我花了两个小时才钓到的大鱼呀!我不能放!

生:爸爸,你看这条大鱼足有10公斤,你见过这么大的鱼吗?

生:爸爸,这是一条大鲈鱼呀,他可是你最喜欢吃的鱼呀!

……

师:“孩子,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师:是呀,放与不放,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是那么地难,特别是你面对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那意思是说――

生:爸爸,这里没有一个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生:爸爸,求求你,不要让我放了它,好吗?

师:可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那意思是说――

生:儿子,你必须放它回水里,这是钓鱼的规则。

师:尽管詹姆斯的心中有千万个不舍得,但是他还是必须把鱼放回去,请孩子们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勾画出他放鱼的动作的词和表示他舍不得的词语。

交流,指导朗读。

第2篇

一、“先学”应体现在课外和课内两个方面,注重方法性

(一)课外应规范预习要求,为课堂自学奠定基础

“先学”首先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中年级的孩子的自学能力尚处形成阶段。虽然他们在训练下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学方法,但自学能力受个体差异、知识水平、课文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课文的自学效果各不相同,而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做到布置规范的预习任务,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课前预习变成自学的习惯。

例如预习新课可以有以下要求:

1.读熟课文三遍以上,标上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2.划出文中重点词汇,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再连起来将课文读一读。

3.自学生字并描红,通过查字典,标出生字部首及笔画数,每个生字试组两个词,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记一记生字。

4.对于课文中不懂的生词的意思,查字典理解。

5.在印象深刻或有疑问处做好标记。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再作微调,这样一来,中年级的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有“法”可循。

(二)课堂“先学”,应注重自学指导,教授学法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说明文《恐龙》时,可以先学学法,再展开自学。在上课的前10-20分钟,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其中一种恐龙,他的名称,他的特点,写好这写特点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等,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学法,再用这种学法自学课文的其他种类恐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听完一种恐龙的教学之后,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学或者小组合作,能很快地学完不同类型的恐龙。这和老师一一去教相比,要课堂要简洁高效地多。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文本,提高自学效率

在学会学习方法之后,便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先学”提到更高的层面上,即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形成对文章初步理解或对某一重难点产生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锻炼独立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提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二、“后教”环节着眼于课堂变化,精讲精练

(一)课前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正确解读教材,对教学过程有“精到的预设”

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应认真备课,根据文本特点和班级情况指定比以往更为详细的教学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并确定学生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可以说,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二)课堂及时检查先学情况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预习后有过关检测,请学困生、中等生来回答基础知识问题,将易错部分暴露出来。中年级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和文章阅读上已有一定基础,对于大部分生字,已能做到自学,这时过多的教学会使课堂低效,运用过关检测法,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完成课堂上“先学”的自学任务之后,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展示,班级展示等环节,使得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不同的理解,让全班同学从中类比异同,寻找最好的方法、思路。这一过程即是检查自学成果的过程,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只需要适时做补充更正、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三)小组合作,教师教和同学教相结合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学,而应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注意组织教学,防止有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特别注意中、差生的学习情况,让他在小组学习中拥有话语权,为他在汇报展示环节创造表现的机会。在讨论交流时,学生常常会产生各种智慧的火花,这是知识的生长点,教师要善于牢牢把握,及时改变教学内容,使智慧的火花绽放得更持久。

三、练习环节侧重与“教”和“学”的有机融合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三大环节是有机结合的,其中练习环节贯穿于先学后教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第3篇

一、教师重复细致的备课

研学后教的理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前先通过研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研学后教理念下的高年级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重复的备课工作。第一次备课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确定一份研学案。教师将它提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内容进行完善。随后,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内容判断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从中研究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根据从研学案中获得的知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备课方案,弥补其中的不足。以《二十年后回故乡》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发放研学案,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自己从事的职业、故乡的变化等,并把这些记录在上面。教师课前收回研学案,根据学生写出的内容确定学生的欠缺之处,如有的学生只是笼统地说了故乡在二十年后的样子,并没有将现在的故乡和未来的故乡进行对比。教师根据备课方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未来故乡可能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把现在和未来的故乡进行对比,着重突出思乡之情。通过反复细致的备课工作,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细致的备课活动后,写作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生活是语文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表现出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学完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开展以我与我的父母为主题的写作活动,教师提前将写作的主题告诉学生们,学生们自己确定写作的题目,并在生活中观察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感受父母对自己深厚的爱,并回想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最印象深刻的事情。通过细致的观察父母如何对待自己,让学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仍以《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写作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故乡,看一看自己的故乡在发展中的优点和缺点,并通过采访很长时间才回到家乡的人,他们印象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当再次回到家乡后,感受到了哪些变化及在离开家乡的时间里对家乡抱有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过在课下中搜集写作的资料,并利用互联网查询这些年家乡的建设政策,思考若是自己长大后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工作,家乡那时会是什么样子,自己对家乡又会抱有什么样的感情。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充分挖掘生活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有话可写。

三、自由的语文写作课堂

研学后教的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练习。通过自由的写作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作文观点雷同的现象。以习作三的写作练习: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为例,学生自行确定写作的题目,描述事情发生的环境和经过。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朋友之间的事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自由和时间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书写文章,表达感受。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提高学生对写作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进行写作表达,提高学生个性化学写作的能力。

四、小组探究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作文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后,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换观看写作的文章,在观看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互相评价,评价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并集整个小组的智慧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写的最优秀的文章。另一种是在课堂一开始教师便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将作文的主题告诉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每名同学分别确定写作主题,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书写作文,随后,小组成员对写作的文章进行互评互改,弥补写作中的不足。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儿童离开家庭,接受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于儿童的智力启发和行为塑造,是一个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重要阶段。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根据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研究表明,智慧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智力要根据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适时开发挖掘,这样才能有效的促使个体不断与社会相适应。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素质教育,一个基本的技能就是对于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运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1.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已十几年,但由于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学校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还没有“转轨”。而充分落实素质教育,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素质教育相比较,应试教育的弊端层出不穷,诸如,教学目的急功近利、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个性、教学的效果则是吃力不讨好。而素质教育则更侧重于全体、侧重于全面、侧重于基础发展,同时,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明确教学要达到立体、全面的目标。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能力,更要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陶冶他们真善美的情趣,学会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1.2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经不但表达意思,传递记录信息,而且写字早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书法艺术。人们常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从一个人了的好坏可以直接感知人的素质与人品。对于小学课堂的学生,由于课程的突然增多,作业、笔记也多了起来。如果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且不说作业的有时会写得一塌糊涂,笔记更会潦草得连自己都无法辩认,这样势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为此,我在每节课专门拿出五分钟进行写字训练。这种课堂训练比起课后学生自己练字效果要明显得多。我的做法是:从字帖中精选出适合学生的楷书字帖一页,印发给学生。每节课进行五分钟的临摹练习,教师逐个巡视指导,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指导学生尽快掌握写字的技巧,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写完后,学生互评,教师课后选出佳作给学生张贴展览。适当时候,可以举行书法比赛、作业评比。这样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写字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让一手好字使学生受益终生。

1.3利用查字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学完查字典,教师应重视如何利用查字典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及至形成良好的查找习惯,这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和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训练提高这一能力呢?我们在预习课文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熟练朗读完课文之后,再单独拿出几分钟把遇到的不会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一遍字典。当然,需要限定时间,这也是讲究效率的一个体现。在开始的半学期甚至一学期,这种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的。等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并形成了如何进行预习的习惯,再放在课下进行。这样符合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放在课下进行,学生会因为不知道或不熟练这一环节的程序而无所适从,进而演变为随意应付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而很难形成良好的自学方法、能力和习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重视这一传统教学环节,或者为了赶进度从时间上挤掉了这一环节,今后应引起高度重视。

1.4扎实进行阅读训练

现代媒体虽然已经非常发达,但文献仍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阅读也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基础可采取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每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作文赏析。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最新的《优秀作文》课前当堂阅读。由于是同龄人写的文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时采取默读的方式,并提示学生改掉用手指读,晃脑袋,嘴出声等不良默读的习惯,逐渐加快阅读的速度。并把读中遇到的好词句课后记录在笔记本上,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课后查工具书解决。这样,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读书、学习。

1.5利用课堂测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家长普遍感觉不是学生减负了,更大程度上是老师减负了。作业少了,批改的任务自然也少了;不搞考试排名了,单元试卷都放在课下当家庭作业做了,老师的批阅也简单了,不是有家长的签字嘛。现在家长担心的是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依靠什么途径来了解?现在学校似乎在以一种消极低调的姿态在应对素质教育的改革,并没有深入考虑如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能力素质问题。前面也分析过,学生的各种能力其实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训练出来的,而本该引起重视的这些环节却又都是普遍遭到教师们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眼高手低、忽略不计,被置入视觉中的盲点区的。适当增加课堂测验,能够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名次可以不排,但对老师来说,对错不可以不改。而且,课堂测验与在家做练习的感觉不一样。

2、总结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它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改革。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 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第5篇

二十一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人才的评价方式的改变要求我国现代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精神,让学生可以充分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从过去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也在积极寻求合理的改革方式,提升当下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本文结合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探讨和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当下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以及自我探究精神和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阅读兴趣以及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其未来的语言学习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想象能力,通过书籍的阅读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的教学方式开展环节如下:

1.1自读存疑

自读存疑是单篇文本研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书籍的阅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必然会对于书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疑惑。带着疑问的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更用心的去了解书籍的内容,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学着去解疑,去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的困惑。它对学生的后续阅读、个性解读意义重大。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学着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借助于合理的引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避免了过去单纯的直接告知答案的教学,从而更好地突出和提升了学生自己解疑答惑之后的成就感,为以后的阅读积极性奠定基础。

1.2合作探疑

在上一个环节自读存疑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感知课文,同时在借助于自身力量进行了困惑以及疑问解答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答案,同时也有一定的困惑。由此,教师可以尝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彼此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寻求答案,以朋辈的方式积极开展思维,在不断地思维以及想法的碰撞下,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与方法。

二、作文教学中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那么作文就是一种具象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它与阅读教学一样,一直备受语文教师的特别关注。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将更多的单一性的思维灌输给学生,没有充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制约了作文思路的创作。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当下的作文教学之中,实现学生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培养,真正让他们学有所思的基础上,更好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给予其作古的创作空间。

2.1写作前――师生交流、指导

写作前师生的交流与指导是作文教学的开始。以往的作前指导主要是语文教师布置作文题,并对题目及其要求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写作。其更多的是一种教师自身的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党思维的拓展。因而,新的教学方式其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积极给予学生自己的发挥空间,而教师则是以一个旁观则会的身份,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一定的写作思路,串联起学生的想法,搭建整体的大纲,从而保证其后续写作的连贯性。

2.2写作中――加点料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写作中由于对于自己写作动机以及思路构建不清晰,从而造成写作中的困惑。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给学生作文“加点料”,即引导他们撰写“作文后记”,帮助他们回顾、反思写作过程。在后记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表达自己最初的想法,写清楚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同时也写明自己写作中所所存在的疑惑。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作文后记,了解他们真实的思维和想法,并由此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困惑的解答,为评阅、批改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2.3写作后――师生合作批改、讲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仅仅是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单纯的批改之后就结束了。这不仅仅没有办法充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会形成教师自身的一种主观的判断,不利于学生后期的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点评机会交由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让每一个人都可以阐述相应的教学观点。相对于教师的点评而言,学生之间的互评更加中肯,同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让师生共同合作批改、讲评作文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学生作文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第6篇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语文作为充满我国文化特色的科目和教育教学的重点科目,就要不断地发挥其先进作用,不断地探索创新。在小学阶段,语文这一科目作为基础性学科,是小学生获得认知主要形式和途径,对于小学阶段其他科目的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能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要介绍的就是“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作文先导式

历经漫长的历史变迁,我国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被初步传承下来。在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作文先导式”就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通过应用作文先导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就可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内容

(一)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现代小学教学中,有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作文先导”。所谓作文先导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把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把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作为评价的标准[1],通过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作文先导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促进作文教学创新改进的同时也促进小学语文不断改革。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作文先导式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注重对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的训练。主要表现形式为看图说话、编写故事、观察日记。一般是在一、二年级阶段加强学生的“说”的练习,在二年级向三年级过渡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写”的能力的培养;2.写观察日记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某一植物或动物,并运用文字将其变化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以及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3.对听看说写能力的综合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一段音乐或是作品后记录所感所想,并能同其他的同学交流。

在作文先导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包含的具体内容,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中能够主动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并积极的与同学交流讨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小学语文 “作文先导式” 基本教学模式和变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引入作文先导式这一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过能加密切,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作文先导式渐渐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发生演变,衍生出变式。

(一)作文先导式的基本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基本的作文先导式这一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更加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需求,并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来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并能积极地参与到交流与讨论中[2]。在教学的过程汇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内容,并且能够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语文学习突破“学科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思考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变式

1.表达交流型教学模式

所谓表达交流型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来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该模式下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初步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一定的点评与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体验并再次进行交流,以此作为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的情景内再次体验,相较之前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 1 表达交流型的教学模式

2.阅读拓展型教学模式

在 “作文先导式” 的基本教学模式下,教师积极的创设出刺激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环境,通过扩展为表达交流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阅读扩展性的教学模式[3]。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知识累积的高年级学生,通过让学生对一些范文进行赏析、修改或者是在主题活动中开设阅读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 语】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作文先导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长期的写作训练实践活动,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阅读和写作的的能力,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将情感合理的释放出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13(16)

第7篇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理念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和基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成功教子的第一步。一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辅导,就是要给孩子补课,诚然,对于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学习效率较低的后进生来说,适当的家庭辅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家庭教育的使命远远不止学业辅导这么简单。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促进后进生交往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的关心与爱护给予了孩子心灵上的慰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家长们疲于工作和应酬。往往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聊天、游戏。父母经常忽视孩子必然会导致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但这并不说明孩子的成绩、人格、品质与父母陪伴他们的时间成正比。家长与孩子相处的质量取决于大人与孩子的交往性质,即父母是否真诚地关切孩子的生活,是否了解他们的特点、兴趣和爱好,这种交往关系到孩子能否形成正确地自我评价,有些父母在讨论家庭事务或社会问题时会让孩子参与进来(在孩子能够理解这些问题的情况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培养孩子倾听大人们的意见,显然,这些父母把孩子看做是一个应该加以注意、关心和尊重的人。

除了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在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关爱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树立自尊自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塑造完满的人格,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选择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和孩子一起阅读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吁,提倡培养全社会成员的阅读能力。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也在家庭中形成了共识,亲子阅读的目的不只是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更为重要的是密切亲子关系,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我国,多数家庭没有亲子阅读的习惯,家长往往给孩子买了许多图书,但很少和孩子一起阅读,缺少时间和阅读环境使得多数孩子,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读书习惯,每天沉溺于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远离了书籍,远离了阅读。

作为孩子的另一任教师,家长应尽量从简单的亲子阅读做起,从几分钟开始,从一个小故事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排斥阅读到接受阅读,从接受阅读到喜欢阅读,进而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身的技能。

(二)和孩子一起游戏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谈及孩子的游戏时写道:“玩耍是孩子的生命……有过尽情玩耍的孩提时代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许工作很繁忙,也许还有种种心事,但请让孩子看到你温和的笑脸,一天里哪怕只有三十分钟也好。要和孩子一起玩耍!”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父母一起游戏则是每个孩子最为渴望的一件事,然而,现代社会中的父母亲几乎没有时间来陪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他们以为有了漂亮的书包,有了新潮的服装,孩子就得到了快乐,殊不知那种暂时的来自物质的满足并不能让孩子渴望亲情的心得以慰藉。

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很多小学低年级后进生在家都没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游戏,更多的是参加课程补习班,孩子最终成为了分数的奴隶,然而高强度的学习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他们的成绩依然排在最后几位。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时,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学习质量都会比正常状态低得多,由此形成了越学越差的现象。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最好的休息方式,在家长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精神得到放松,爱好得到发展,优点和特长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人的赞许和表扬会让他们感到士气高涨,这种自信和积极的情绪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有助于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家长应尽量和孩子一起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支持。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缺乏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信任,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无用和无价值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儿童长期受到否定和拒绝导致的结果,例如: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时受到教师的批评,在家庭中做错事受到家长的责备等等,都会让学生丧失自信,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第8篇

【摘 要】本文讨论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优点及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

近些年来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媒体教学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小学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原先课堂上使用黑板粉笔单调的教学方法,集成了声、光、电和文字等媒体元素,突破了教师和学生仅凭概念语言描述的传授方式,建立了一个面向学生互动、丰富、感官的课堂环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信息知识加工的主要参与者。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准备课件,可以节约课堂板书的部分时间,将这些时间使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上来,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虽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使用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优势

1.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以感性思维为主,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特点。小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时间相当短暂,而语文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学习气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感到疲劳甚至开小差,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这个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长时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拓展了学生思维。

如在学习课文《莫高窟》时,教师通过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莫高窟在中国历史上璀璨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但学生往往感到陌生,特别是莫高窟的画作年代久远,学生不能理解壁画的含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举出几幅壁画并描述其讲述的故事。例如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讲述的是释迦摩尼从国王的屠刀下拯救五百名强盗并感化他们成为五百罗汉的故事;第323窟北壁《张骞出使西域》讲述的是张骞受汉武帝之托,不畏匈奴,终于不辱使命建立丝绸之路的丰功伟绩。通过这些故事学生自然理解莫高窟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地位,并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2.丰富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小学课堂上风景如画的字句描写直观地用图文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风景,如课文《黄果树瀑布》,可以随着教师朗读课文的进程,由多媒体设备演绎出如织布机大合奏的水声,变幻出“银雨洒金街”的场景,学生完全沉浸于课文描写的景色中去,也就能理解文中提到的徐霞客和作者沉醉于美景的感觉。

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将古代的文明史展现在课堂上。如课文《三顾茅庐》中,有学生疑惑为什么刘备会如此地求贤若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三国时代的时局图以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影视片段,从而理解了刘备欲光复汉室,所以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

3.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审美情操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与学生的鸦雀无声式的听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长期听讲而不主动参与课堂,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暮气沉沉。语文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固然很强,但由于小学生年纪小,他们很难理解透彻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得课堂不再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例如:课文《三打白骨精》中,从课文文本上并不能很容易地感受出人物的性格,如果使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相关片段,小学生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精彩演出,从而识别出白骨精狡诈,唐僧善良,孙悟空正直忠义的人物性格特征,轻松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二、小学语文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本末倒置,忽视基本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多媒体技术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只能充当教师的教学助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本末倒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基本教学手段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教师认为粉笔字写的不好,就将板书全部用多媒体代替;有些教师觉得朗读能力一般,就改用多媒体设备播送。粉笔字和朗读能力都属于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通过粉笔字板书提纲,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脉络的理解;通过朗读,师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课文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所以教师必须分清主次,明确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地位,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课。

2.不合时宜,多媒体应用不恰当

现在的小学教室基本上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电视等,教学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固然可喜,可因此硬性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些不合时宜。其实有部分简单课文,只要教师用板书和口授即可以达到教学要求,如果硬性要求教师所有课程都必须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教师必花费大量的备课时间去准备多媒体课件,沦为了信息化教育的奴隶,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件字数不能太多,也不能使用太多的图片,动画等媒体元素,防止过度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反效果。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制作相关课件,但他们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时机是否恰当却一知半解,所以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不断的信息技术培训。

第一,加强基本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不断寻找更加适合课堂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素材和资源;

第二,定期组织教师互相观摩多媒体课堂教学,定期互相评价;

第三,做好教学反思,在每堂课结束后记录下不足之处并及时总结修改课件。

2.优化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

黑板、粉笔、教科书作为传统教学媒体的老三样,依然在现代化教育的大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毕竟是辅助教学方式,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教师。教师应因地制宜,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切勿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在两者效能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成本低,时间少的教学方式。

第9篇

关键词: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脱节 原因 途径

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现状与成因入手,谈谈做好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

第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脱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少,教师的讲课速度也较慢,往往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加深,知识点的增多,思维难度也不断增大。由于课时在增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在加快,老师讲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了。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脱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原来的“被动依赖型”渐渐向“主动自主型”转变。由于低年级教材较为简单,教师授课方式较生动,学生还可以被动地获取足够的知识。由于学习年段的变化,光靠听老师讲课已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需要了,它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具备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如果在小学语文中低年段过渡期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的原因

第一、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刚入小学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紧,管得严,扶得多,照顾周到;而对中年级的学生,则逐渐“放手”,照顾相对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心态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个头在不断增高,教师开始把他们看成小大人,授课、催交作业等均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说,教师把低年级学生看成孩子,需要“妈妈”的督促;那么中年级的学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小大人,渐渐脱离“母亲”的怀抱。

第三、教材内容的设计变化。低年级的课本范文,大多以比较简单的识字为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等。但在中年级的教材中,则出现了古诗词,甚至是长文章。虽然拼音、新字新词的学习还在继续,但是学生会明显感觉学习任务在不断加重,范文在变长,内容在变深……

三.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的途径

(一)做好学习兴趣上的衔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上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教师可以从唱《小燕子》这首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春光中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给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话锋一转,可是,瑞典有一群燕子却遇到了难题(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都悬起来了,注意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这课…如果你是电台、媒体等,你会怎样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寻找冻僵的燕子?(一时间,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既能创造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又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1)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5)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7)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8)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9)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低年段就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年段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较为繁重而节奏较为快速的学习,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教过的好几届学生中,有几个在小学低年段里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学习习惯特别好,学习兴趣浓厚,进入中年段以后,他们在学习上如鱼得水,在年段里都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尖子生。

(三)做好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众所周知,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前提。比如,二年级时我就让学生先读背好词好句,再试着让他们在句中寻找好词,在段中寻找好句,自己觉得好的词与好的句子或段落可重复读几遍。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看课外书、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到了三年级,学生慢慢地自己会读书,会找出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了,也会做读书笔记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慢慢地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 例如:教学《花钟》一课,在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花开的句子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花?”很多学生无从知道。其实,如果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单化,学生就不会被难住。同样写“花开了”,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能像作者那样说一说吗?这样,既能真切地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妙,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将语文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依托教材提高读写能力。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读课文,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归纳,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年段的阅读知识与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对故事内容进行提炼。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先让学生读懂每一自然段,说出段落大意,然后完成填空题,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着眼点。

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课外阅读的衔接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中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而中学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还得完成九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时间也不富裕,而如果他们能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甚至提前到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强的时候,又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还能避免精力过剩造成的上网玩游戏而耽误学习的可能。

近几年,我更是将所教班级的阅读年龄提前。去年,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级,在学会拼音后,很多孩子在我的倡导下就开始了阅读。在阅读中,孩子们不认识的字就看拼音,通过阅读,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可以这样说,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同时,识字又促进了学生更好地阅读,形成了一个极好的良性循环。可见,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提早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我教过的语文学习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喜欢看书,而且多数是很早就开始进行阅读的,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他们的阅读时间、阅读量是成正比的。

(六)做好差生转化的衔接

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成绩必然会出现好、中、差。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取得好成绩,防止学生成绩过早分化,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前做好防差转差的工作。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差生的表现及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时制定防差转差措施。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运用能力差;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但写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分门别类,差什么就补什么。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衔接与过渡阶段,学生思想容易波动,成绩也容易滑坡,关键时刻拉学生一把,就能让他们不掉队,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