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9: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管理专业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网络营销 理论教学 实训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点,网络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理论为基础,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从而为社会提供大批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
1.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高职高专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因而,高职高专的网络营销专业应侧重了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五个方面把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策划、网络推广、网络交易平台的应用、网上营销。这五方面能力的实现需要相关的技术、管理等的支撑,即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需要培养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基于网络的商务经营管理能力。
2.网络营销专业理论教学模式构建
2.1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高职高专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以“理论够用”为原则,网络营销专业的课程可设置为如下:
(1)策划类课程:网络广告、网络营销、项目管理等。
(2)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管理信息系统等。
(3)商务管理类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学、经济学等。
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和地方特色,网络营销专业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目的在于顺应当地需求,以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
2.2专业理论教学内容选择
可以把网络营销专业理论课程分成知识领域、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来开展教学。知识领域是对应于多门专业课,它便于我们理解专业范围的大的结构,把握专业方向。知识模块是知识领域内的内容,它对应于知识领域中的每一门课程。知识点是知识模块内的内容,它对应于每门课程中的具体章节,它便于我们理解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核心。当然,在知识点的选择和设计上,应做到“全但精”。
2.3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意识、管理意识和经济效益成本意识,并为后续的网站开发和系统开发打下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
第二学年开设网页制作、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网站的开发、网络广告的制作与,并利用网络平台在网上开店等。
第三学年开设项目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在完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网络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构建
3.1校内实验室实训
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为各门课程的实验提供条件,是实现网络营销专业实训的关键。这些实验包含程序设计、数据库、网页制作、管理信息系统、网上支付与结算等课程中。一方面,通过上机操作,便于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实验课程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这要求老师在实验课内容上对学生加以指引,如以工作任务或以项目为中心,整合所学知识、技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2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和网络营销专业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模式开采校外校训,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努力创新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如与外贸公开发中心、物流公司、广告公司、系统开发公司等合作,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3.3相关职业资格认证
网络营销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包括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和对技能操作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有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等。电子商务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内容有网站功能及内容、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网站管理和电子交易等。网络营销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内容有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略、产品管理、价格管理、渠道管理和促销管理等。
3.4电子商务竞赛
电子商务竞赛为电子商务专业和网络营销专业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电子商务竞赛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知识竞赛、模拟竞赛、创意竞赛和创业竞赛。电子商务竞赛内容基本上与网络营销专业内容相吻合。知识竞赛和模拟竞赛是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对客观性的内容进行考核,在考场上现场完成试卷作答。创意竞赛和创业竞赛一般是提交策划书,这部分项目的完成是在考场外完成,可以不受限制地参阅相关资料完成,最后由竞赛组委会专家打分。
参考文献:
[1]唐金华.高职院校“商学结合”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项目探析[J].电子商务,2011,(8)
[2]樊春利,栾志军.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研究与设计[J].电子商务,2011,(7)
关键词服务类专业 顶岗实习 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Work Placements Programme Based on the Service Specialty
YUAN Sufang
(Ningbo City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Work placements have become a unique fe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its current situation is not so good,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in this program. This paper start with the management of work placem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it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service specialty; work placement;
1 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大多针对理工科类学生。在“十二五”全国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一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各职业院校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已采用或准备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但由于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各高职院校也根据专业情况形成了各种顶岗实习理论。但已经形成的这些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多数是针对理工科类专业,而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特点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不适用以上管理模式。
(2)现有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效果不够显著。多数职业院校采用“2+1”或“2.5+0.5”的教学模式,即学生2年或2.5年在校进行专业学习,1年或0.5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但基本处于“放羊”式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目前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通常是由实习干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辅导员通过走访实习点、电话联系、电子邮件等方式了解一些宏观的情况或是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报表进行数据统计,上报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再落实解决,对于服务类专业的顶岗实习来说,亟待建立一种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
2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可以实现以下五个创新:(1)创新顶岗实习中工学结合课程平台;(2)创新顶岗实习中的师生互动教学平台;(3)创新顶岗实习中的校企合作培养平台;(4)创新顶岗实习中的教学管理模式;(5)创新顶岗实习中学习评价机制。
3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内容及功能
3.1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内容设计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包括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实习任务管理、实习地点的管理、实习单位与岗位的管理、实习的内容管理、实习时间安排与进度管理、实习检查方式与方法、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周记、实习鉴定等。
3.2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管理权限设置
按照角色进行划分管理内容和权限。学校管理员设置各系管理员、职能处室和校领导;各系管理员设置系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并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对应关系、设置各角色的二级权限(那些模块对给定权限可见)、设置毕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删减(基础数据可以通过批量导入)。总的管理流程是:
(1)学校管理员导入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并给定校领导、职能处室和系管理员的角色;(2)系管理员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对应管理,并给定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3)指导教师查看学生的基本信息,批阅实习周记、回复学生提问、录入交流主题、给定课题、批阅开题报告和论文等;(4)学生变更和添加实习单位、签约单位,撰写实习周记,向教师提问,提交开题报告和论文,查看系和学校的通知,下载系和学校提供的下载文档等;(5)系管理员、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从系统上获取所需资料;(6)学校管理员、校领导、各职能处室从系统上获取所需资料;(7)汇总输出毕业综合实践的过程资料和最终成果。
3.3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功能设计
(1)与学校现有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的功能。系统部分实现数据共享,直接引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资料数据和教师资料数据,数据库数据实现即时更新,同步变化,免除了数据的二次维护。
(2)具有分专业管理功能。按照专业、班级进行划分管理单位,根据设定的班级代号,该班级学生自动成为网上班级成员。
(3)具有互动交流功能。运用本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具有提升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功能。学校管理部门可利用管理系统对学生开设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养成。
(5)具有成绩测评功能。成绩测评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评价,由教务处进行统计,并作为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填写评价学生表,供学校作为学生实习评价的依据。
(6)具有就业服务指导功能。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学校管理部门可通过系统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时与学生和企业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一次就业率的提高。
4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
(1)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管理失控等问题,提高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2)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促进高职服务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将课程和教学有效地融入顶岗实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据是,计算机网络是所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核心基础,网络编程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各方向(包括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软件开发基础,网络互联技术是网络工程设计的基础,而网络工程设计是网络管理分支方向的基础。
2.3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99-06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将安排若干单元实验,以加深对该课程重点或难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但从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全局目标出发,如何对每个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环境与工具、实验组织形式等进行统筹设计与规划,通过4年的积累,最终做到既满足每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目的,又能协同完成网络工程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制定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出发,在各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衔接、实验目标协调、实验环境整合、实验方法继承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赋予每个实验更多的内涵,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程实验内容对专业能力培养覆盖问题;
・能力训练与素养、爱好、兴趣养成问题:
・前后实验内容的支撑与衔接问题;
・前导课程实验对后续课程实验的牵引问题;
・原理贯通与技能训练问题;
・实验方法和经验的继承问题;
・实验环境与工具的共享问题。
1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
在专业知识方面,网络工程专业主要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离散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与系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设计与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应用开发、网络计算技术、社会和职业素养等12个知识领域。
在专业能力方面,网络工程专业可归纳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4个方向和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组网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和网络安全保障等6种能力,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其毕业时至少应具备其中一种以上的能力。
在专业素质方面,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思维、网络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具备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创业精神、沟通与表达能力、社会责任等专业素养,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时,对于实践教学的层次、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组织实施方法以及每个实验所承载的内涵,需要采取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综合配套、全面培养的方法。每个网络工程专业示范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实验层次上从低到高,包括课内单元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实验、各种学科竞赛、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等。课内实验在强调对专一知识与原理认知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对实验环境、实验平台工具的熟悉和掌握,为后续实践环境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在专业能力、素质和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进行积累与沉淀;综合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对6种专业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例如网络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是对网络工程专业中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而网络应用综合课程设计是对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方面的能力的训练。综合性课程设计实验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的原理,同时在实验原理、开发工具、实验环境与平台等方面,前面的单元实验必须为此打好基础。学科竞赛重点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例如“信息安全竞赛”主要训练学生在信息安全保护方而的创新能力。实习与实训则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结合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接触与了解真正的用户需求,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研究成果与产品转化相结合的目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培养的全面训练和检验。在毕业设计环节,由于学生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差异,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毕业设计可采取“专题类”与“创新类”课题相结合,“研究、设计、实现类”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类”课题相结合,“在校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改革措施,改变以往毕业设计目标不明确、课题研究方向不聚焦、管理与控制难到位、能力培养不突出等不足。其中,专题类课题适合于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题将围绕网络硬件设计、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组网项目、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方面展开。创新类课题适合于研究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课题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及其交叉领域,由指导老师根据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也可由学生自主立题。对于自选课题,学生可以在第2、第3学年提前介入,还可与创新研究计划、学科竞赛课题结合起来。
在实验类型上,从易到难,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操作配置类实验、设计类实验和研究创新类实验等。课内单元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是对书本上某个知识点、原理的验证。学生可以通过抓包工具,对一个IP报文进行解析,将每个字段与书本上报文格式进行比较验证,这样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操作配置类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学生通过交换机VLAN配置实验,对VLAN的划分、端口的分配、3层路由的配置,加深对VLAN原理、用途的理解,同时具备复杂网络中网络的规划、VLAN划分与配置能力。设计类实验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验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例如,采用Socket编程技术,实现一个多用户交互聊天系统,学生通过对已有的聊天系统进行模仿、改进、扩展,逐步具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与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的能力。
3 实验目标的设计
在实验目标上,对于课内单元实验,学生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忽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兴趣日积月累式的培养。为此,应赋予每个实验更多的内涵。下面以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其主流的课程实验为例,对专业课程实验如何对专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与培养进行介绍,详见表1。
1)课程实验内容覆盖专业能力培养需求
在设计课程实验时,除考虑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外,还应考虑覆盖6种专业能力的训练。例如通过抓包实验,对以太帧、ARP报文、TCP报文、IP报文进行分析,除让学生理解这些协议的工作原理、报文格式、各字段含义外,还应帮助学生理解该协议为什么需要这些字段,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协议如何编码等。训练学生在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在遇到实际数据通信需求时(如数据采集与传输协议),能设计出相应的通信协议;再例如设计并开发基于C/S、B/S、P2P的网络应用系统实验,除让学生掌握socket编程接口的功能、使用方法及C/S、B/S、P2P模式请求服务、服务响应的工作过程外,还应使学生理解C/S、B/S、P2P等计算模型的普适性,将来遇到任何网络应用需求,都可抽象或归纳为C/S、B/S、P2P等角色,以培养其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研究能力,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创新研究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除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应让学生自拟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并开展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2)课程实验与专业素养、爱好、兴趣的养成。
学生专业素养、爱好、兴趣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校园生活氛围、专业课程教学等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爱好和兴趣外,实验课程还应该肩负起对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使命。例如在开展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时,应引导学生体会网络协议的完备性和严密性,养成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在进行交换机、路由器组网实验时,通过小组的协作,除培养网络工程组网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在网络性能综合分析实验或网络故障关联分析实验中,除训练网络管理方面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在进行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实验时,通过C/S、B/S、P2P等网络计算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网络思维能力;在进行网络安全实验时,应教育学生应该遵循公共道德、具有社会责任等。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可将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师等认证培训与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有机结合,对相关资质证书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训练。当学生完成综合课程设计目标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时,将为其颁发本校的认证证书。
3)前后实验的牵引与支撑。
在课程实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前导课程实验对后续课程实验的牵引、前后实验内容的支撑与衔接等问题。例如在HTTP协议分析实验中,学生在理解了HTTP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原理后,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网络中相应的HTTP报文具体是由哪个实体在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从而牵引出WEB服务系统的安装、配置与使用实验。当完成WEB服务系统的部署与配置实验并熟悉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后,又可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如何自行设计并开发类似的网络服务系统,或者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利用WEB服务搭建一个实用的WEB网站。
4)实验组织形式。
对于原理验证与理解类的实验尽量安排学生单独完成,如协议抓包分析、数据加解密等实验;而对一些设计类或综合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应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如组网工程实验、网络应用编程实验等。对于小组完成的实验,在验收时,可采取随机指定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或回答问题的方式,以避免某些学生蒙混过关。
5)实验环境与工具共享。
为提高实验效率,各课程实验应尽量做到共享实验环境与工具。例如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开发工具等方面,前后实验尽量配套选择。通过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前,能够熟练掌握1~2个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掌握1~2门编程语言及配套的开发工具,具有1~2个专业爱好或方向,初步具有2~3种专业能力。
关键词: 网络工程; 网络安全与管理; 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2-0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4] 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摘 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一体化课程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无缝对接的原则。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能力为导向,在企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征,探讨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岗位能力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一、课程现状
1.课程现状介绍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是一个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的职业资格工种,也是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工程学科。现今企业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已经不仅局限在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简单的故障排除能力,而是对整个企业的计算机网络要有一个全面综合的岗位能力。笔者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的课程为例研究其一体化课程的改革,目前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操作系统安装与调试、网络设备运行维护、数据备份与恢复、网络服务器系统运行维护、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等。
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归纳如下。
(1)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脱节,没有做到工学结合。在课程计划上理论知识与实操知识分开教学,不论授课形式是“先讲后做”还是“先做后讲”,学生的接受能力都表现为理论知识点广、理解困难、记忆不牢;实操技能操作步骤多、复杂繁琐、容易混淆,最终导致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没有实现工学结合。
(2)教材体系陈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用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证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虽然针对性强,但缺乏职业岗位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学生在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后,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普遍认为只要把考证内容学好,就可以通过考核、顺利毕业,没有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角度考虑,把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好。
(3)评价体系单一,影响学生能力培养。旧的课程评价单纯以学生为对象,评价内容为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掌握,偏重于把学生的考核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成果,忽略了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课程评价功能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要满足现代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必须对技工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作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为企业输送满意的岗位能手。因此,基于岗位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显得很有必要。
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的改革可以向企业收集对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信息、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信息,促进学校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迎合企业单位需要的职业岗位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课程改革应依据专业技术特点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开发符合学校、企业需求的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将实际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学生学习情境进行有机结合和统一。
(3)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岗位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形成由易到难、由基本操作到复杂操作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新颖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4)按照科学路径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技术路径按照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流程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五个步骤进行,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2.“基于岗位能力”课程改革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课程是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开设的专业学科,是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行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目标设定如下:①做好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准备工作;②能够阅读专业技术文档或网络信息查询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和相关数据;③能够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获取重要信息;④能够阅读网络拓扑结构图,认真分析网络IP划分策略(见表1);⑤能够对企业网络构架进行总体设计,制定网络管理方案;⑥能够根据网络管理方案,完成网络设备的安装、网络服务的配置与调试;⑦按照网络故障的排查流程,选取各种网络维护工具完成网络故障的消除;⑧熟悉网络工程验收程序和内容。
三、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根据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课程开发要在满足行业、企业、学校三个方面的需求基础上进行,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应该从岗位一般应用能力、岗位综合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3个模块进行。
1.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调研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调研发现,企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岗位能力要求不仅学历、专业要对口,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岗位知识要求、岗位技能要求和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企业岗位具体要求见表2。
2.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框架
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建设方案,在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基础上提炼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的6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见表3,课程框架是在这6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转化而成的。
3.课程实施建议
(1)学习情境设计。在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的岗位要求,设计学习情境,见表4。
(2)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采用项目为导向的岗位能力任务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由浅入深地完成“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遵循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订项目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决策及安排工作、实施项目计划、过程质量控制、评价反馈”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以项目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材开发建议。教师要开发与学习任务相关的网络资料、专业资源库资料、作业指导书、设备说明书、设备维修手册、设备使用手册、传统教材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页等各种学材,让学生在参考、查阅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学材中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
(4)一体化实训室建设要求。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一体化实训室”。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沟通,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取得岗位项目的工作成果,并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一体化实训室的布局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四、小结
基于岗位能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体化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框架,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岗位工作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在复杂工作情境中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时,要求专业教师要学习和运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组织教学;要参与企业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要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沟通、课堂掌控的能力,为示范教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以市场调查为依据,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分析本专业岗位迁移的方向及岗位迁移所需的基本能力,重构课程体系,探索一种既能适应本专业岗位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职业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
1.1网络技术专业人员工作岗位调研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注重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明确人才需求规格,注重岗位迁移能力培养,准确定位培养方案。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珠三角,江西省及萍乡市的部分网络科技公司、大型招聘网站上招聘网络人才的单位、国内几家知名的网络人才培训机构和近几年网络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调研的主要内容是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从事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内容及岗位迁移情况。本次共调研企业和事业单位共83家,走访网络专业毕业生56人,得到网络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其中进行过岗位迁移的人员共有65人次。
1.2网络技术专业工作岗位及主要迁移岗位
根据调研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内容相同的工作职位及部分迁移岗位进行合并,目前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位有:①网络管理;②系统集成;③网络测试;④信息安全;⑤网络布线;⑥网络维护;⑦系统管理;⑧网页设计与制作;⑨计算机维修;⑩网站营运管理;輯訛輥网站策划。对上述11个职位进行整合,把相近的职位放在一起,得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岗位群主要有三个: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构建和网站设计与开发。
1.3网络技术专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
为了使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对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经过提炼得出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最终确定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岗位需求和岗位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
1.4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能力与职业通用能力
通过调研和问卷调查得知,毕业生在发生岗位迁移以及企业在选择用人时不但要看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看毕业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包括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压力的承受能力、礼貌与成熟等,其中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重。因此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结构目标、专业能力结构目标,还应包含人文素养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等素质拓展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岗位迁移能力奠定基础。
2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紧密结合网络专业的发展、市场需求,以适应职业岗位群体的迁移为依据确立专业岗位课程培养目标。针对工业企业和事业单位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而需要的三个工作岗位(网络管理维护、网络构建、网站设计与开发),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确定工作过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目标,确定关键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得到基于工作岗位及岗位迁移的三个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结束语
关键词:事业单位;网络管理;网络建设;网络维护
一、机关事业单位网络管理现状
就目前的网络系统而言,多数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的是WindowsXP、Windows7、Windows8等系统,众所周知,在这样的操作系统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安全问题[1]。如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存在着漏洞,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病毒都有可能入侵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对此,机关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人员应该时常检查以及更新系统,修复漏洞,安装更新的杀毒软件,防止病毒的交叉传播。现如今,由于信息的高速发达,机关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存在着难、乱等问题,这就需要工程师们的耐心和实力以改进网络管理的维护方式与方法。
二、网络管理中软件的管理
为了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中网络管理平台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管理工程师们应该定期更新网络病毒库以及及时检查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以保障能够对各类新型病毒进行高度的排除。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网络管理工程师们及时进行补丁文件的更新与安装,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病毒查杀与系统的修护。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管理平台的特殊性,应该避免一些工作人员在网络平台以及网络设备上安装与工作性质无关的私人软件以及应用。1. 网络数据的备份和健全。各种无法避免的人为伤害和自然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机关事业单位网络管理中数据的破坏以及损失。系统的崩溃、数据的丢失、文件的损坏等都是网络管理人员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一旦出现数据的丢失等问题,对于数据的找回以及修复必将造成精力的浪费以及时间的耗费。因此,建立完善的数据网络的备份方案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抗风险方法,定时对网络平台上的数据进行维修和备份可以将日后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防范于未然应该是每个机关事业网络管理平台的工作人员的必修课。2.基于安全模块的网络服务器。锁定口令服务器、限制服务器登录时长、阻断非法访问者的入侵等等都是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内容。为了将网络管理平台中的有效措施放到最大,应该实时安装网络维护平台中的防火墙以防止黑客入侵以及木马程序的干扰。基于以上要求,为了网络管理平台人员的工作方便,应该将个人IP地址和MAC地址加以整合,避免在网络管理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
三、网络管理的特色优化
1.逻辑性。一个良好的机关事业的网络管理平台,为了让读者能有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就需要在网络管理上注重逻辑性的建设,建议网站内部功能之间的逻辑转换,让浏览者在访问过程中,感受到界面的层次性和逻辑功能。2.人性化。网络平台是没有温度的,因此,通过文字语言的引导和图形的转换,使得网络管理显得更加亲切友好和人性化也不失为建设网站过程中拉近与浏览者距离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方法。
四、深入网络管理安全的知识教育管理
一般说来,机关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是由专门的网络管理工程师所决定的,因此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网络管理的水平。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注重网络平台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以及职业水平的培养,使得他们在网络管理过程中能够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知识。当处在网络管理的一线人员能够做到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和整合统一,机关事业网络管理将变得容易起来。机关事业网络管理是现如今企业和单位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建设信息化事业单位的必要手段。为了建设健全的机关事业单位网络平台,我们可以采取网络设备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病毒的查杀、补丁的修复、网络数据的备份和健全、设计有特色的网络平台等有效措施。与此同时,注重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质培养也直接影响了网络管理的层次高低。为了确保网络运行系统的安全,提供优质的网络管理有效措施是现如今事业单位的必修课。只有从设备、人力、物力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建设完好的机关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崔海鹏.机关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171.
1.1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能有效增强合格人才的培养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学校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并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和毕业率。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制定明确的学习方向,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进而有效的增强学校所要求合格人才的培养。
1.2高校学籍管理能树立院校良好的学习风气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院校良好学习风气的树立,要树立良好的院校学习风气,就需要不断提高院校学籍管理水平。高校良好的学习风气中,要求培养学生乐于奉献、乐于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要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要树立良好的院校学习风气,就需求依靠完善严格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训练,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促进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2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管理措施
很多高校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意识不强,甚至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也不了解学籍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而制约着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开展关于高效学籍管理知识的主题班会,讲解高效学籍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学籍管理工作相关内容,以加强新生入校前的学籍管理意识,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进行学前教育、发放学生手册以及学籍知识的考核等多种方式,并且通过利用学校的校园园、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期刊等多种校内资源宣传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增加学生对学籍管理的意识,从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
2.2建立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
在现当代信息技术化社会,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传统的纸质学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是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籍管理模式,才能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质量。通过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实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大范围将学籍管理集成化,并且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还能实现学籍管理图文并茂,提高高校学籍管理质量,提升高校学籍管理水平,同时能大量的储存学籍管理,降低高校学籍管理保管成本,延长学籍管理保管时间,相比传统保管方式更具优越性。因此,建立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2.3完善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工作内容
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要根据高校生发展特点,对于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主动询问服务,做好高校学籍的跟踪调查工作,并有效的管理好学籍收集工作,从而保障高校学籍管理完整性,以便高校教学管理能顺利的开展和有序的实施。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加强高校学籍管理的利用,通过对高校学籍分类编著,使高校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学籍资料,并及时补充并解决高校学籍资料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学籍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服务,从而提升高校学籍管理水平,保障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2.4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并且要结合现代化管理的知识、科学技术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管理。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水平,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要求,使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熟悉高校学籍管理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学籍管理的各种专业知识及时补充运用于高校学籍管理中,从而增强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能力,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加强电子学籍管理知识的学习,使高校学籍更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与时俱进,为高校教学提供创新服务。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