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9: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可持续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变得越来越时兴,为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转移。这是农村的一个新的机遇,但是,要想发展就要解决文化、经济、利益分配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引入文化保护,做到经济循环,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2]欧阳晓晴,吴婷婷.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017.
一、 遵义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民休闲度假、娱乐、放松身心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提升。
(二)遵义乡村旅游现状
根据遵义市旅游局数据到2015年8月,全市已有近1000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开门迎客,共接待游客600来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60亿元;解决农民就业2万多人,就业农民收入近6000万元,受益农户4万多户。“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是遵义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遵义市按照“小青瓦、坡面屋、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七要素建设黔北民居,目前全市已新建和改造黔北民居38.46万栋,覆盖农户57.7万户230.8万人。其中开展创业经营的1.43万栋。今年,遵义市将完成以黔北民居为主要标志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两个省级整县推进示范县、19个整乡推进示范乡镇及122个整村推进示范村的建设。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虽然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其发展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没有将乡村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做到位,对遵义乡村旅游盲目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明晰使得现在的遵义乡村旅游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政府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力度差,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经营者的利益、游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顺利发展。比如在遵义的乡村旅游管理中政府监管应该做到,让旅游者放心旅游、放心消费、放心享受服务。比如乡村旅游的旅游纪念品包括农副产品及部分农副产品的加工或深加工,安全性、绿色环保性是旅游者是否放心购买的最重要考虑因素,但是这些旅游纪念品的安全性还不能完全得到旅游者的认可。但是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完成相关工作
(二)经营模式单一“乡村性”气息缺失
乡村旅游主要是围绕乡村而开展的,这就导致当地村民成了乡村旅游接待地的主要经营者或接待者。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甚至简单的培训,因此它们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大部分经营者是通过模仿别人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在进行经营,而这种短见的经营形式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原本正常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形式在发生改变,“乡村性”气息逐渐消失。受利益及效率的驱使多数经营者将“城市性”的物品或者娱乐形式照搬到乡村旅游接待地,让其具有所谓的“乡村性”的性质渐渐改变。
(三)旅游三大效益没有获得平衡发展
旅游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如何将三者之间的利益统筹协调发展使其旅游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是旅游业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还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虽然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但那只是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现展的乡村旅游应该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从产品本身出发通过其开发方式的转变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前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问题。
遵义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乡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对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接待地进行生态保护、让生态环境已被破坏的乡村旅游接待地得以恢复,这都是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应该解决且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遵义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多数只有少量的参与性活动,如麻将、垂钓、果蔬采摘,有个别接待点有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体育项目,而这些并没有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色。真正的乡村旅游应该是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事生产、农家生活及民俗文化等为主要特色并加入多种参与性元素在内,让旅游者充分体验“享在农家”。也只有这样所获得的效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效益,否则一切偏离于这一主旨的乡村旅游即使是发展起来,显然也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乡村旅游的特有性质决定其必须是参与性强的,只有参与性强的旅游地才能在广大的乡村旅游市场上获得一个长远的发展。由此深入挖掘富有乡村特色旅游参与活动、开展具有主题文化的乡村旅游接待示范区、加强相邻旅游接待点之间的合作,从而开发出参与性强、吸引力大、“乡村性”氛围浓郁的现代乡村旅游接待地成了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三、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最终目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遵义市乡村旅游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1、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及信息平台
高效管理团队是高收益及有序运营的保证,是乡村旅游发展规范化的基础。可以由政府牵头,在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及游客中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一定奖励,促进其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度。对其个别有思想的个体可适当进行资金扶持使其先发展起来,通过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发展;在乡村旅游接待点与政府及旅游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让问题及时反馈,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解决,始终贯彻执行,最终形成高效良性可持续循环的信息管理系统。
2、多方合作建立乡村旅游培训层次系统,增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层次
应该对乡村旅游的一切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引导,提升其乡村旅游综合知识,让当地经营者与人民群众有意识并为之不断向真正的乡村旅游氛围而努力。根据当地旅游接待点的具体情况,定制两层或两层以上层次进行分层培训,通过分等级培训,形成服务质量的差异化,同时强化可持续观念的培训,最终达到服务形式及消费档次的多样化,从而完善旅游消费层次,实现各接待点交叉竞争,提升可持续发展力。这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进行乡村旅游宣传、乡村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及乡村旅游深入开发不断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等得以实现。
(二)多形式多手段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各地视自身条件,根据实地考查为依据。政府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实现各乡村旅游地的合理可持续发展。
1、政府应加大旅游财政投入
通过财政扶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境、公路、住宿、公共区域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不断挖掘乡村原生性文化,重现原始乡村农事活动、生活方式来提高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从而改善其乡村旅游氛围,增强地方乡村旅游吸引力;并结合地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地。
2、加强遵义乡村旅游理念宣传、提高市场影响力
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对乡村旅游“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展乡村农事活动竞赛、参与乡村旅游产品等形式引导旅游者去了解真正的乡村;通过对乡村旅游接待地居民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使旅游者感受浓郁的乡村旅游文化氛围;开发者正确的开发理念、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严格控制与执行及旅游者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与良好的监督,四者之间的真正有机结合才是乡村旅游开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3、各地联合开发形成规模
将乡村旅游接待地通过有效的交通设施链接起来,进行统一的策划、宣传、营销等,建立共同的管理机构,如某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处或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所有该线路上的接待点必须全部参与其中以保证其组织的有效管理,该线路上的一切乡村旅游相关事宜均由此部门统一处理或决定。以此让乡村旅游发展走向规范化,实现乡村旅游多部门、不统一的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也让遵义乡村旅游对外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
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差异竞争,通过合理的竞争才能真正使乡村旅游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并最终创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地,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开展地区旅游特色吸引物,力求将每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地打造成具有高知名度、强吸引力、富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具有区域知名度及以服务等形式上的差异化将乡村旅游地进行分类建设。打造突出地方特色、拥有自身深厚文化内涵,富有地区资源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可以依托附近环境的优美打造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接待点;附近有河流、湖泊(人工湖)亦可打造以垂钓、水上活动为主的“渔庄”;亦可将土地、农事、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发掘,形成综合性乡村旅游接待地。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市场上,都应该是有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旅游对外更有竞争力。
(四)开发参与性、可持续性强的旅游项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薪阶层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到乡村旅游地更希望回归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层面上,让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让旅游者“食在农家”、“住在农家”、“行在农家”、“游在农家”、“购在农家”、“娱在农家”等形式全面深入地开发乡村农事参与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多数农耕土地无人耕种的契机大力开发与耕地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如,将土地租给旅游者或者利用农用工具结合传统的耕种方式让旅游者真正的参与到旅游中去,其参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旅游者之间、家庭之间、团队之间等。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将乡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起来,带动旅游者使其深刻感受乡村旅游文化为其带来的享受,让其产生回游的潜在可能。“统计表明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
四、小结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 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但其大规模的开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项新事物,但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己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己走上规范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完善设施,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利用旅游项目的牵引,调动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的改造力度,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购置一些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其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其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其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培训。
二、强化培训,引进人才,提升从业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度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族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选择适合的营销模式,做到“经营有道”。鉴于乡村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等特征,推荐使用“口碑传播”。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生态观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首先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力,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成本,进行生态监测,使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最终建立“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可持续经营模式。其次,要使乡村的生态环境能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发挥正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只有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经济投入,才能使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五、长远规划,科学策划,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无论是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对乡村旅游活动的策划实施,都应在深度挖掘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反映本土文化上下功夫,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同时又要努力赋予乡村旅游以时代特征和内涵,这样才能既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进而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107-03
[作者简介] 姚宁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地理学和旅游开发研究。(江西 南昌 330029)
一、乡村旅游与江西新农村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却影响深远。因为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四、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目前,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发展旅游的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3)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4)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1)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2)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特别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3)各种类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4)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人们正在逐步放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如黄金周)、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更加钟情于在城市周边地区一两天、两三日的度假休闲,特别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兴趣不高,游客多以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地区也小有名气、婺源甚至赢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但是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实际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知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代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保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色,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方便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后,为了旅游更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带着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三、精心打造品牌,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江西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江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江西新农村建设成败。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3)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2.市场定位,创造需求。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
3.挖掘遗产,突出特色。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如开发和完善特色农业游、瓷都文化游、客家文化游、道教文化游等。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5.规范管理,塑造品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江西已出台《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6.开展合作,谋求共赢。江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1)谋求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2)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3)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特别是互联网,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信息全面而又易形成个性特色的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4)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5)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6)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
[2]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6-02-18.
[3]朱润胜,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4]裴闯,石新荣.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BE/OL].新华网,2004-10-19.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陕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1.1 陕南乡村旅游的现状
陕南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及商洛地区。其乡村旅游工作起步较晚、历史短,尚未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度的阶段。在管理方面,目前各地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管理,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特色不强、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最后,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等一些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1.2 陕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基本上是简单地利用现在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存在市场定位不明确、低层次开发、粗放经营现象,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而且由于没有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利用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
1.2.2 产品开发层次低,文化含量不够
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特色不突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大多数乡村旅游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例如吃农家饭、观赏、采摘,缺乏差异,雷同且长期不变,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挖掘不够。
1.2.3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
陕南许多地区都具有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通或通而不畅,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落后,制约了乡村旅游接待水平的提高,成为陕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1.2.4 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服务素质低
目前,陕南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正规的培训而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
2.发展陕南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细分乡村旅游市场
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将传统乡村旅游细分为8类,将现代乡村旅游划分为6类。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根据概念对陕南三市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2.2 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参与性
要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乡村旅游的本土核心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打造旅游线路,突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点,让游客欣赏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学习到一些精髓和出彩的技艺,并将其学习录像作为旅游纪念品珍藏。同时糅合陕南三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成为系列产品,提高参与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如商洛可以把鼓花、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汉中的锣鼓、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有枪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安康的紫阳民歌、赛龙舟、舞狮子、玩船等,把三市各自最具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入到乡村旅游中,让游客参与其中,提高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2.3 做精“陕南茶文化游”和“药材摇篮”
陕南最早有“紫阳毛尖”、“陕青”、“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以及“富硒茶”等品牌,后来陆续出现了“宁强雀舌”、“定军茗眉”、“城固银峰”、“灵岩仙茗”、“商南泉茗”等,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爱好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整合茶叶资源,开发有关茶文化、茶艺等精品线路,同时宣传茶叶产品,一举两得。建茶园农家乐,培训专门人员,带游客进茶园参观,为游客讲解陕南茶叶的特色,教游客如何采茶,品茶,参观茶叶的制作,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游客自己采茶,制茶,购买自己制作的茶叶,这样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叶的知识和制作过程,而且买的开心和放心。同时为陕南的茶叶做了宣传。
打造“南北分水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构建大陕南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择选三市在相同季节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产品,推出季节性线路,让游客体验药材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同时可以将中药材进行精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在旅游淡季,可以开辟中药材知识讲座等作为补充。使陕南乡村旅游的形象饱满,内容丰富。此项旅游产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阻碍,三地政府联合,并由专门机构协调,使旅游产品完整、连续。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2.4 完善基础设施
目前应重点抓水、电、路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设立一定金额的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建简历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资。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使交通方便畅通,通往景区的道路要重点打造,景区的卫生间既要符合乡村环境又要干净卫生,景区要有垃圾筒,休息场所要安全卫生,要有指定的停车场,健全配套设施。其次,客房卫生、厨房卫生和厕所卫生条件要按行业标准,经营者要改变观念,只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游客
2.5 强化人才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要想使乡村旅游有序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对素质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旅游业知识的培训。是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
乡村旅游要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须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督促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还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规范化程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赵蕾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
[2]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生态经济,2010,5
[3]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J].生态经济,2009,10.
关键词:乡村文化 朱家峪 乡村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46-02
山东省作为农业经济大省,旅游业的发展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繁荣,近几年来,我省乡村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省旅游产品的种类,促进了我省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用。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给周边环境、人文、经济的影响,利弊参半,如何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根据朱家峪旅游景点的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1 朱家峪旅游景点开发现状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齐鲁第一村”之称。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朱家峪寓含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几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在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深受周易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北方山村特有的建筑文化。
朱家峪自然环境幽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游客可入村“归真、访古、探幽”,一饱眼福,感悟人生。
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出批复,确定朱家峪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2.9公顷。省政府要求,按照《名村保护规划》对朱家峪村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应予以重点保护,从整体上保持历史村落“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骨架。
2 朱家峪旅游景点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当地政府的支持,朱家峪几年来发展平稳,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朱家峪没能更好更快发展,也没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质的飞跃和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1 当地政府关注不够,缺乏统一规划
在景点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证和规划,盲目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质量,人工痕迹过于明显,致使原有古建筑和设施遭到破坏,新建设施又显得与古村古韵格格不入,破坏了古村风貌。
2.2 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缺乏内涵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古村落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旅游产品的开发,古村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内涵文化没能很好的展现给游客。缺乏特有的民俗旅游项目,许多游客在景点停留时间较短,以半日游居多,甚至有游客仅仅驻足两个小时便结束了古村旅游,不能带动游客消费热情,而且失去了来时的兴致,回头客甚少。
2.3 缺乏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朱家峪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朱家峪现仍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模式,严重制约着朱家峪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4 当地村民参与不够
朱家峪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当地村民参与程度较低。目前的朱家峪,偌大一个村庄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且多以年迈老人为主。许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经坍塌,院落杂草丛生。当地村民仍以种地或其他产业为主,没有因为朱家峪的开发而得到切身利益。甚至出现村民带领游客逃票收取费用牟利的现象,反而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没有达到开发乡村旅游惠及当地农民的最终目的。
2.5 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朱家峪的地理特点,确定了以自驾游为主的旅游方式,但道路上对景区的路标等指示标识不明显,致使游客很容易错过甚至找不到景区。景区内的路标和景点解说牌由于油漆脱落字迹模糊,没有起到应有功能。景区内餐饮和住宿设施特色不明显,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不能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施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因而客源主要来自济南、章丘、莱芜和淄博,来自山东省内其他城市和周边的游客占了很小一部分,外省游客更少。
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建设
当地政府及开发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朱家峪品牌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朱家峪的有序健康发展。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开发规划,在坚持保护朱家峪古风古貌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合理开发。将文昌阁、魁星楼、山阴小学、朱氏家祠等文化遗产列为重点保护单位,以维护其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景区可与百脉泉、植物园等周围景区联合开发,城乡结合,以市区、近郊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3.2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当地旅游服务中心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乡村旅游接待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接待人员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导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等,留住回头客。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意识,以保证朱家峪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内涵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结合民俗文化,有序开发体现朱家峪民俗特色的古村旅游产品。把景区开发和当地自然资源相结合,注重朱家峪古村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闯关东》影视剧的宣传作用,极力增加具有地域特色、人情故事、农活农事等能展现本地区内涵文化的旅游活动。开发当地农产品,如胡山生蝎、胡山草鸡蛋、韭花酱等,打造具有朱家峪特色品牌,研制旅游纪念品,激起旅游者的消费热情,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
3.4 村民积极参与,合理利益分配
朱家峪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当地村民的充分参与,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乡村旅游变成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和保护景区的自觉性。只有当地村民的守候,才能延续古村的传统文化;只有增加村民的长久支持力度,才能保证朱家峪景区的持久生命力。
3.5 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需求
在道路上增加指示牌,明示景区路线;完善景区公路、停车场、旅游购物点等配套工程的建设;景区内设立安全警示、路线图和解说牌,使游客了解景区布局和感受景区文化内涵。
加大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力度,朱家峪的住宿设施应以农家旅馆为主,外部装修要体现古村的建筑特色,内部设施要适合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餐饮以家庭餐馆为主,菜品要以当地特产为主,突出乡村的新鲜、实惠等特点。还要加强对餐饮住宿设施的规范管理,改善游客食宿的卫生环境。
总之,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员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科学规划,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能力,将文化内涵建设作为景区深度开发的关键,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4).
[2] 卢学爽,毛金凤.民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探析—— 以广西靖西县为例[J].市场论坛,2011(11).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传统 农业 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对新 农村 建设影响深远。文章通过对遵义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剖析、乡村旅游对解决遵义"三农"问题积极意义的探讨,提出了遵义乡村旅游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办法和举措。
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在20世纪90年展迅速。乡村旅游通常是利用乡村特色风貌、自然生态和人文 社会 环境 等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旅游形式。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新主题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地发展起来。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处于省会贵阳市和重庆市之间,西北部与四川接壤,以北背靠重庆市,以南面对贵阳,总面积30780平方公里,辖13个市(区、县),是贵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贵州北线旅游的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 历史 文化 名城之一。
1. 遵义乡村旅游资源
遵义不仅有秀美的名山大川,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赤水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竹海国家级森林公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绥阳宽阔水国家级森林公园、绥阳双河洞国家级 地质 公园、"神州又一奇观"赤水十丈洞瀑布等自然景观;有享誉中外的革命圣地会址、"西南古代雕刻 艺术 宝库"的杨粲墓等、西南土司文化的海龙屯堡、沙滩文化、赤水丙安古镇等文化遗产;有绥阳水晶温泉、仁怀盐津河温泉度假区、枫香温泉度假区、习水三岔河度假区等休闲胜地;有茅台酒 工业 旅游示范点、董公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新蒲科技观光园区;有"小峨眉"之称的金鼎山寺、湘山寺、回龙寺;有道真的傩戏、仡佬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赤水的腊肉、竹笋、习水的豆腐、尚嵇的臭豆腐、道真的灰豆腐、湄潭和余庆的茶叶、红花岗的鸡蛋糕、豆花面、羊肉粉、柑桔、猕猴桃、董公寺的葡萄、杨梅等土特产;有诗歌之乡、辣椒之乡等特色村镇。真可谓处处有佳境,步步有名胜。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2. 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局限于两种。(1)田园生态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 心理 需求。如董公寺和新蒲的各种农家乐饭庄,这是遵义乡村旅游目前发展的主要模式。(2)温泉模式,这一模式由于温泉景点比较分散,又远离城市, 交通 又不方便,故成为少数人享受的资源。
3. 遵义乡村旅游消费
由于消费水平不高、时间短,主要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无兴趣。这一消费群体比较集中,绝大部分以自助游为主。
二、遵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遵义乡村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高速,加速了农民脱致富,促进了遵义农村 经济 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推进遵义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遵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1. 旅游 层次低
遵义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 文化 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应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2. 设施建设滞后
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 公共 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3. 管理 无序
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以"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 建筑 、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 工商 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4. 缺乏资金
乡村旅游 投资 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
5. 村民素质有待提高
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区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
6. 促销单一
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 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遵义乡村旅游发展。
7. 产品无特色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产品单一,远未形成系列,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第三,遵义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以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遵义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三、解决遵义乡村 旅游 发展问题的途径
1. 统筹规划
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 环境 、 社会 经济 及客源 市场 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 调查 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 投资 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2. 着力培育人才
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 文化 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3. 规范 管理
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应制定《遵义市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行评估活动,对条件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 申请 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事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4. 拓宽 融资 渠道
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
5. 开展合作
第一,谋求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第二,科研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第三,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特别是互联网,更适宜乡村旅游的 营销 。第四,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联、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第五,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第六,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总之,乡村旅游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从根本上解决遵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抓住根本与核心问题加以系统分析,然后逐一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遵义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功能
(一)强化融资功能,扶持“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异常尖锐。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亟需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农村合法的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又严重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村镇银行的设立拓宽了农村资金的融资渠道,可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投人力度.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优化结构调整功能.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与协调发展。村镇银行的发展能加大对“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及外贸和新兴产业中的农村商业企业和农民再就业工程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农村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服务水平,从而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工业化,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能协调发展。I三)促进就业功能。有利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75%的就业岗位。其中广泛存在于区县、街镇、社区、乡村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就更为明显,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中最具活力、单位投资就业贡献率最高的部分。村镇银行通过对失业人员、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等以及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加大对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解决了农户、小企业长期贷款难的问题,支持了个人创业和农村小企业发展.从而有助予促进就业,有效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四)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功能,有利于促进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形成目前针对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存在一定的竞争。竞争必然会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商机。同时也存在不规范之处。因此。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是多种机构并存、有序竞争的市场。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各金融机构都会想方设法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农民也将得到更多实惠。这将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效率,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完善,防止农村地下钱庄干扰正常金融秩序等现象,从而促进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形成。题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
(一)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支农配套体系不健全
1.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而农业是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因此村镇银行在业务经营中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如果没有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是难以保证的。但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所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比如,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税收政策上,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为5%。而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仅为3.3%:存款准备金率也与农村信用社相同。
2.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制度不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不健全,许多农户的信用资料不全,有些甚至还处于纸制化人工处理阶段,没有使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这就造成了农村借款人信用评估难、信用跟踪难、信用约束难,从而增大了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3.农村保险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农业巨灾险种缺乏。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造成农户和农村企业无法取得预期收入.还款能力不足,增大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业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1.存款业务面临一定困难。截至2009年6月,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8万亿元。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30亿元.仅占0.022%,吸收存款困难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我国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的原因主要是:(1)网点设置少。在金融服务业讲求便民的前提下。方便与否已经成了吸储的一大先决条件。而村镇银行是新兴的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营业网点少,存取款不方便,难以吸引更多的居民储蓄。(2)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足,资金实力弱,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相比仍存在知名度、信誉度的问题。影响力不够。造成广大村民、企业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和信任。存款积极性不高。
2.中间业务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是贷款业务.贷款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92%以上。而未能充分开展业务、理财业务、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
3.业务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特色服务不足。(1)银行品牌是银行产品个性化的体现。是银行及其提供的产品不同于其他银行的重要标志。在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时代,没有银行产品品牌就没有银行形象.就没有竞争力。而我国村镇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欠缺。与同业相比同质性产品多,差别化产品少,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影响了其竞争力。(2)村镇银行在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特色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未能充分满足客户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三)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增强在我国村镇银行开展的主要业务中。贷款业务的比重最大,同时也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增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及增大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主要是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丽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既要面临自然风险又要面临市场风险。一方面,目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且手续复杂。特别是农业巨灾险种缺乏,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借款人就可能不能按时履行还款责任,资金保全难。另一方面,农户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够畅通。受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从而会影响他们的获利能力,可能造成还款能力不足。因此。当借款人无法取得预期的收入时,村镇银行就会面临信用风险。第二,个人信用的征信制度不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不健全,许多农户的信用资料不全,有些甚至还处于纸制化人工处理阶段,没有使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这就造成了农村借款人信用评估难、信用跟踪难、信用约束难,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第三,村镇银行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还不够严。缺乏有效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增大了信用风险。
(四)人力资源建设有待加强作为新成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人力资源处于劣势,有待加强。其人力资源劣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匮乏。由于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们在择业时过多选择大中城市的金融机构就业。很少会考虑去农村地区就业.造成村镇银行金融人才匮乏。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第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够高。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及相关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不够高.造成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受到极大制约。服务客户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策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
(_一)明确自身定位.服务“三农”客户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的创新之举,是解决农民、微小企业贷款难和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明确自己“服务三农”的特色定位,真正办成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银行、社区银行、零售银行”。具体说。村镇银行应将农户和微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见表1),为他们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而对于主要客户中的农户。村镇银行应效仿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模式”(格莱珉银行又称乡村银行,创建者是尤努斯博士),主要扶持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和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为他们发放小额农户贷款。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农配套体系建设
1.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应对村镇银行暂时免除所得税,给予其3—5年免税期,减轻其开办初期的经营成本.并允许村镇银行在税前多提坏账准备,降低其营业税。使我国村镇银行的资本积累稳步递增。
2.实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优惠政策,并提供一定的便利。
(1)中国人民银行应对村镇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缴存方式可比照农村信用社执行,但缴存比率应低于农村信用社。
(2)可在利率浮动方面给予村镇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的自。
(3)应对发放农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给予再贷款及其利息优惠,从而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调动其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4)还应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拆借及清算提供便利。
3.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及专项奖励基金.分年度对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或奖励,提供专项利息补贴.激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乡域、县域农户和微小经济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4.加强建设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1)政府可以推动建立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担保基金,担保基金可来源于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也可以民间资金为主体。实行会员制管理,以降低村镇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
(2)县政府则可以和金融投资公司等签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合作协议,联合为县里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甚至还可以由县政府出资成立县助农担保公司。专门为大担保公司不愿意接而又有担保需求的小农户服务。
(3)政府应大力推动建立包括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进一步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运行范围扩大到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客户的经济状况、收入来源、违约责任等电子信用档案,促进村镇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对称。
(4)政府应大力推动建立“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企业”的评选机制,进一步改进信用评价的考查内容、操作流程和管理机制.并对信用村的村干部实行绩效考核,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村(镇)”,降低村镇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投放效率和回收效益.充分保护村镇银行的合法权益。
5.加强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建设。
(1)农业是弱势产业,因此,应设立农业保险投资基金,组建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并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格局,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范围.并积极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各类保险品种,充分发展农业巨灾保险,从而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抗灾减灾和灾后恢复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优化村镇银行的信贷环境。
(2)可在农村试点,加快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存款者对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像村镇银行这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规范健康发展。
(三)提高业务水平
1.增加服务网点。村镇银行应扩大覆盖地域,在更多的乡镇合理增加服务网点.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近办理各项业务。享受便捷的服务,从而也增加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2.充分发展中间业务。除了存贷款业务外,村镇银行还应充分拓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收付款项、信息咨询、新型农机具租赁、政府债券承销和保险等中间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提高村镇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3.结合村镇实际。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塑造品牌产品。比如.村镇银行可开展个人创业投资贷款、循环短贷等创新业务;对农村中小企业可探索开发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支农金融创新产品“信用一证通”;对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企业可探索开发动产质押贷款;做大做强小额农户贷款、微小贷款。
4.灵活开展业务。提供特色服务。村镇银行要取得效益,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面对农村的金融环境,在开展业务时灵活经营,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各种个性化、贴心的特色服务。比如,按照惯例,取款5万元以上都需要预约.而这对于一些急于用钱的客户来说极不便利.村镇银行可以让他们一边办预约手续,一边取钱;对离退休、离岗人员,可采取资助老年秧歌队、打车接送存款等措施.营销养老存款;对农户办理贷款时,可将农户申请贷款的审批时间压缩至一周甚至更短,贷款手续力求简便,并为农户投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贷款期限,允许传统农业生产贷款跨年度使用;对2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可无需实物抵押担保,灵活使用信贷手段;抵押物可灵活多样,农舍、农机具、粮食、化肥、存货、门店等都可作为抵押物。村镇银行通过灵活经营,提供特色服务,并加大宣传力度,可有助于提升知名度和信誉度.获取广大村民和企业的认可和信任,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1.健全客户信用等级管理。
(1)要健全信用档案。村镇银行要加强与农村各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建立电子化的信用记录。将客户的信用资料及时录入人民银行的征信库系统中.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
(2)村镇银行的信贷员要做好对借款人信用级别的科学评估和贷款风险度的预测,并实行信用累积制,对其资信状况按年考核、动态管理,将贷款顺序、利率及贷款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比如,对信用好的借款人,村镇银行可调高其信用等级,相对应的.对其贷款的顺序优先、利率优惠、贷款额度放宽.从而增强借款人的信用意识。
2.对无法提供抵押品的贷款。村镇银行可以采用担保制度降低信用风险。比如,对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农户可实行几家农户联保.也可实行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作担保的模式。
3.在贷款审批时.村镇银行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健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
4.要加强贷款发放后的跟踪检查。村镇银行要健全贷款检查档案,深入抓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完善信息系统.尽快建立健全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预警与评价系统,对贷款进行动态、全方位监测.对可能产生的风险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5.对不良贷款要加大清收力度。严格执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并与职工个人劳动报酬挂钩。
(1)村镇银行要坚决执行贷款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加大力度全面落实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对不良贷款进行逐户分析,制定不同的清收计划,降低不良贷款率。
(2)村镇银行可从信贷员工资中抽取风险抵押金.对全年不良贷款超比例的信贷员以扣除其风险抵押金作为责任赔偿。这样可严肃信贷纪律。有效化解旧欠风险,遏制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
6.村镇银行可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采用信用保证保险等形式.将自身作为保险公司的参保对象。让保险公司分担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
(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1.积极引进金融人才。我国村镇银行要通过尽力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优惠条件,积极引进业内和高校毕业的金融人才,不断充实从业人员队伍.保障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2.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1)村镇银行要加强对员工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守纪律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
市场经济正在以较高的速度发展,随着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旅游”。现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旅游从原始的游览名胜古迹转变为回到农村,回归大自然。乡村旅游引领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的逐渐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行业大方向的发展,同时对于乡村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国在2006年确立了乡村旅游年,第二年,国家倡导了以和谐城乡为口号的旅游模式。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的景观和资源都十分丰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自然有其优越的客观条件。乡村旅游就是以农村为活动场所,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的主要观赏对象就是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作物以及农家的风俗和习惯。乡村旅游的兴起主要是给城市人群创造缓解压力的空间而建立。因此,乡村旅游模式遵循市场供需的要求,市场效应比较明显。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正在面临着调整,无论是从发展方式还是劳动力方面都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人群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他们对于乡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向往之情。这两点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从现如今我国乡村旅游的例子上看,很多旅游点已经成功地得到了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农家乐越来越走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分析
1、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加快新r村建设势在必行。新农村的建设是基础建设的一种,其建设成果和成效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资源。这些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这样一来就给传统的农业增添了更多的价值。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农业增收以其为朝阳产业。可见,乡村旅游符合国家的重大部署,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农业,旅游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从总体上看,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旅游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这一旅游模式一举两得,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从多年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十分严峻,而旅游行业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得到吸引,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可见,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产业化调整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要想找到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首先需要从乡村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方面谈及,只有找到相关的问题之所在,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1、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乡村文化流失较快。从乡村旅游的内涵上看,乡村的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在文化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地方文化。但是,如果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之间相脱节,就根本体现不出来地方文化的特点,就是缺乏个性和特点。因此,乡村旅游的价值也就受到了影响。但是,从现如今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不再保留着原有的淳朴风情和安宁的环境,农村的本土文化和城市的生活模式不断融合,甚至无法明确地区分。这样一来,乡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其次,缺乏多样性。就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还面临着严重的产品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农家乐提供的基础餐饮的服务,而对民俗风情以及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旅游吸引力的降低从而阻碍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中少数乡村也对景、娱、购三方面的产品进行了开发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再次,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乡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但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才民本无法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资金支持。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民风淳朴Iy观别致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无法提供更多的后续力量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始乡村旅游的开发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具体措施
首先,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开发过程中切忌盲目,应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条件下尽量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本真性对于向游客提供低俗服务的经营者应予以严处。与此同时还应从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把关。比如某些乡村可以将当地现存的一些古代遗址纳入产品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的专题旅游。
其次,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虽然对农村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如果想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改革的话,政府首先应采取的是政策上的措施加提高企业对乡村旅游投资的回报率拓宽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
再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旅游活动的开展应满足自然资源可再生的要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当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以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足。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肩关地方部门应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丰富产品的种类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通过政府和地方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丹.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田.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48-9250
[2]韦瑾.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田.江西农业学报,2010(4):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