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9: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们现在生活在公元21世纪,但就建筑而言我们依然生活在地球文明的蛮荒时代。笔者认为讨论智能建筑本质上就是要重新学习古希腊的建筑,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未来的建筑。现在构成建筑的基础结构材料,玻璃、水泥、钢筋加上古罗马时代就有的建筑形式,就可以等同于当代建筑。唯一的不同在于引入电梯这类的自动化机械装置,解决了建筑的空间尺度,但这些与几何相关的进步本身并不能代表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建筑的出现本质上就是为了适应自爱迪生发明电灯照明后引发的复杂电路结构,至于空调等用电设备的出现对空间本身并没有产生影响。人们可以在相同的空间加载不同的用电装置。我们讨论物联网技术包括人脸识别、网络技术和安全应用这些所谓的智能应用,同样也对建筑本身不产生影响,我们并没有为了适应无线信号的传递而设计新的建筑形式。当然为了特殊目的进行的建筑设计不在本文讨论民用建筑的范围内。
2什么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建筑?
笔者认为建筑本身就是某种空间容器,或者说是几何维度上的点云。现在的工业和科技能力可以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自由实现任意造型的几何体。同样也可以实现这些几何体的移动和运动。过去的建筑设计在理念上只是提供一个空间容器,尽管我们可在实现这些几何造型时兼顾后续的应用载荷,但通常我们考虑的这些负载都是有预设的。
3讨论未来,首先要学习历史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表1列出相关建筑事实。公共浴场数量多。公元前33年从100多个,到200年后增加到900多个。供水供热系统先进。多达300多条的引水道,采用中央集中供热系统、利用地下室烧热的空气在中空墙、地板中给整个浴室建筑供热。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000年。现在地球上的多数建筑还没有达到当时建筑设计的智力水平。
4为什么需要设计自清洁的建筑?
(1)现在建筑物本身就是最大的垃圾集中区。建筑自身并没有垃圾处理能力,我们需要将建筑垃圾不论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还是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借助物流系统向外部环境排放。(2)对建筑物内在的管道系统,不论是给排水系统还是空气管道都不能提供自清洁处理能力,而是依赖公共市政的給排水管网。目前采用的空调系统引入二次污染,直接导致对人体健康的威胁。(3)建筑物的能耗计算现在不包括排放垃圾所产生的能耗。举列而言,智能写字楼并不计算使用这些办公空间的垃圾排放物,如办公废纸、复印机产生的污染物等。(4)现在建筑物本身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风力、降雨甚至沙尘所带来生物资源。(5)建筑物内部的清洁多数仍然用人工方式,如保洁工人的手动擦洗,这些近乎原始的操作显然与未来的地球文明不相适应。我们认为肉眼看不见桌面的粉尘就是清洁,这样的模糊标准已经不适应人体的健康需求。(6)SARS或MERS这类致命病毒的出现,对建筑的空气质量提出了现实的新要求,负压环境未来将成为基本配置。可以列举更多的理由但以上所陈述的要点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面向未来变革的行动基础。
5如何实现自清洁建筑设计?
5.1首先需要建立5项指导性的原则
(1)建筑设计理念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2)需要告别几何时代的建筑,进入以生物拟态或者通常表述的仿生设计。区别于目前采用的仿形,笔者指的仿生设计是采用生物的功能原理。(3)所有的建筑本身必须是建立在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之上。(4)建筑物本身必须具有对内部或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5)建筑物系统首先是生物的管道系统,其次才是几何的点阵集合。
5.2以植物技术为例说明
香蒲的园林应用中,其对建筑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香蒲植物根系发达,与水葱搭配有利于净化水质,此外,香蒲还可以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土壤的发育和熟化,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及N、P、K等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
5.3香蒲净化城市污水和工矿废水的应用
工矿废水是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因为香蒲能耐高浓度的重金属而且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富集能力强等,所以,已经受到重视和关注,被较多的应用在处理工矿废水污染的环境中。香蒲植物还可以有效净化城市生活污水及工矿废水中的磷、氮、CODcr、BODS、总悬浮物等污染物质。通过对香蒲植物形态解剖学、组织化学和生理生态研究,发现香蒲植物抵抗高浓度重金属废水污染的机制是:(1)香蒲植物具有特殊的结构与功能,如叶片呈肉质、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凹陷、地下茎发达等结构,是香蒲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有强抗性的原因之一。(2)香蒲植物长期生长在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形成特化结构以抵抗恶劣环境,如生长在废水中的香蒲植物比在清洁点的具有更大的气孔密度,香蒲根、茎、叶表皮细胞较小、近球状等均是香蒲植物适应恶劣环境所产生的一些特化结构。(3)香蒲植物能自我调节某些生理活动,以适应污染毒害,如在高浓度的重金属环境中香蒲脯氨酸含量增加、光呼吸和暗呼吸作用加强是香蒲植物适应污染毒害所作的生理调整。
5.4在3D打印时代如何实现一个完整的自清洁系统
(1)建筑即生命体,而不只是几何体按照这个原则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快速建设自清洁的建筑体。比较而言有前途的技术以所使用的机器人被称为“Minibuilders”,因为其身材袖珍,其中最大的也就2cm宽。这些机器人组成了一个3人小组在打印过程中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在整体运作中互相协调,但又独立完成各自功能。每一个Minibuilder通过使用中央计算机提供的指令,结合自己的传感器和当地的定位系统按顺序履行各自任务。另一个机器人,称作“供应”机器人则提供给每一个Minibuilder所需的液体建筑材料。(2)地基机器人Foundation第一个进入施工现场的机器人,通过轨道以及带线的传感器四处走动,识别项目的大致轮廓。这种机器人举着打印头逐层堆积打印对象,打印头也随之升高,当打印对象的高度升到地基(Foundation)机器人接触不到的地方时,就轮到下一个机器人出场了。(3)抓握机器人GripGrip使用4个滚轮将自己夹在构建对象的顶部。每个滚轮都与旋转和转向制动器相连接,这样机器人可以很精确地将自己定位在打印对象指定的区域上,并开始3D打印。由于这个机器人需要在之前打印结构的上面作为固定自己的支撑,所以3D打印材料的干燥固化速度需要非常快,这样才能支持下一层的打印。为了加速材料的干燥固化,Grip还配置了加热器。一旦打印对象的结构和形状3D打印完成,最后一个机器人就出现了。(4)真空机器人Vacuum这是MiniBuilder施工过程中最后一个上场的机器人。它使用一个真空的吸盘,以使自己附着到3D打印对象的表面上。这种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其已打印的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它通过两条轨道在结构上反复上下移动,以几乎垂直于其他层的方式打印材料,为一些更大的物体提供结构支撑。理论上,这些Minibuilders机器人能不受3D打印机身尺寸的限制打印出无限大的对象。需要指出的是Minibuilders本身并不涉及到自清洁建筑的原理实现,而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概念方案帮助讨论未来的实现路径。
6结论
在人类的历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能躲避外界暴力具有实用功能的栖身之地,是人类为了抵抗残酷无情的自然力自觉建造起来的第一道屏障。人类用建筑遮蔽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来,建筑的作用是隔离性的和保护性的,它第一次以人工的手段把神秘的自然空间划分出一个人化的空间,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也使得人们有了永恒而安宁的“家园”。这时的建筑主要是为了实用,但也积淀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具有某种审美的因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越来越对其“庇护所”具有深刻的感情,“家”的概念越来越有必要超越其居住的实用功能而趋向审美功能。人们对于建筑不再满足于实用了,更多的注重其艺术的特性,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把自己的精神渗透到建筑之中,这是建筑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第一次碰撞。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洞穴居住到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出现,建筑从最初的实用性到受彩陶文化的影响建筑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萌芽;夏商时期阶级分化在建筑上形成了穴居与宫室的分化,宫室内部陈设华丽,建筑物也有些雕饰,建筑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秦汉时期,建筑材料瓦当的出现以及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应用,是建筑设计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丰富了中国建筑,南北朝石窟的建筑与雕刻的装饰花纹以及建筑构件的多样化和装饰化,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拓展;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敦煌的藻井图案和壁画的发展趋于成熟,唐朝的建筑风格气魄雄浑,华美而不纤巧,是建筑与雕刻装饰融化的典范;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室内的梁架、斗拱、垂莲柱以及具有各种棂格的格子门、落地长窗等既是建筑功能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又发挥了装饰作用;明清时期的建筑由于建筑构件比例的改变,使得建筑呈现出沉重、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这也体现出建筑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内在联系。清中叶以后,建筑装饰上过分追求细致和繁琐,出现了不必要的装饰,建筑的审美价值过分的被人们去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削弱,使得建筑缺乏生气。从上可见,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都认为建筑设计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实用和功效在设计中处于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一种建筑不是为了谋求某种特定的生存空间才建造的,或者供人居住,或者为生活生产提供设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又被称为“实用艺术”。但建筑的“美”,并不在其实用性方面,而在于建筑空间的营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建筑只能是供人居住或使用的“机器”。从这点可以看出装饰所带来的审美功效,尽管从属服务于实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称得上建筑艺术精品的建筑物,无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融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于一体。
2从设计流派看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上,强调前者的典型是功能主义的建筑师们。功能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方向。对功能问题的重视,可以上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它一直被视为建筑学的经典公式。包豪斯校舍作为早期现代建筑的典范,体现了注重实用要求、发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性能和造型整齐简洁、构图灵活多样的风格,具有极强的功能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设计中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调整形态间的组合关系,整个建筑按功能分成几个部分,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美国建筑师沙里文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及现代主义建筑的灵魂。这种流派强调功能,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后来发展为“功能至上”就太过片面了。国际主义设计流派的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了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们反装饰、求简洁,认为美即功能,以技术代替艺术,把使用者抽象为生理或物理上的人,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的精神及审美要求,把形式变成技术功能的产物,导致了“方盒子”建筑的泛滥。国际主义为了追求少的形式,甚至不惜牺牲功能,抛弃人文关怀,把实用功能和装饰绝对的对立起来,也就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绝对的对立起来,这是不可取的,终将被社会所抛弃,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关系问题上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分重视建筑的外在形式及装饰,不注重建筑的内在功能。其典型代表是巴洛克建筑风格和洛可可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的装饰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是凡尔赛宫。这两种建筑风格虽然有肯定的因素,但因注重建筑的装饰,过分强调了建筑的审美价值,而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3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看当今的建筑设计
由gmp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对话式设计——gmp建筑师事务所建筑作品展”,于2013年8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同期举办了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曼哈德冯·格康的学术讲座以及中德知名建筑师对话会,共同探讨“国际语境下的对话式设计”以及“中德环境下建筑设计的差异性”等多元化议题。
gmp建筑师事务所是由著名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领衔,传承着德国建筑师的理性、高技、严谨。展览梳理了事务所全球范围内作品及建筑观,以阐明设计理念的草图与建筑图纸、以三维体量表达设计构思的建筑模型以及纪录落成建筑的实景照片和影片等多种形式展现gmp作品全貌,并展出gmp在世界四大洲的建筑作品。gmp的建筑设计行为所依循的理念是:为环境设计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首先要将自己的立场植入变化的外界条件中,做好对话的准备。而最终我们将要建造何种形式的建筑以及如何建造,取决于所处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经济体制。作为建筑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面对这种对话,并带着自己的理念参与到对话过程中来。
gmp建筑师事务所是少数进行全方位设计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对建筑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造直至室内装修全面负责。gmp的建筑理念遵循了古罗马建筑学理论家维特鲁威的三准则:实用、坚固、美观。gmp成功的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从事设计建造,赢得了业主们的认同。曼哈德·冯·格康,福尔克温·玛格与他们的合伙人过去四十五年在近乎所有的德国大城市进行了规划和建造。其项目涉及面极为广阔,由私人别墅、旅馆、博物馆、剧场及音乐厅、办公楼、贸易中心、医院,直到科研教育设施以及交通建筑,工业建筑和总体规划。
在国际上gmp是以机场建筑设计而开始闻名于世:1975年柏林的泰格尔机场作为第一座驶入式机场被启用。这一创新设计在斯图加特机场及汉堡机场航站楼的出港和到港层面的设计建造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德国国内和国际性建筑设计竞赛中,gmp获奖四百七十多次,其中一等奖二百七十多项,至今共建成三百四十多座建筑。受到世界广泛重视的不仅有已建成的作品如莱比锡新会展中心、意大利利米尼会展中心或2000年世界博览会基督教展厅也有诸如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改建加顶项目和2006年竣工的柏林中央火车站的建筑设计。
gmp建筑事务所的理想是:我们通过简洁的设计,使设计作品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将建筑设计得合理易解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出于这个信念,gmp作品表现出形式上的审慎和在材料上的统一。终究,我们是要把房子建成一座尽可能耐久地,理所当然地为其内部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所服务的外壳。对于时髦的建筑现象,我们持批评态度并保持距离,以避免在作品中出现那些只是出于艺术上的随意性,而与功能,结构以及使用性能无关的表现主义的形式。我们所指的,是一种使人信服的、不证自明的简洁性。这种简洁性同时必须能够对设计任务和所在地特点所引起的不协调的因素进行消化融合。
6月17日 周三 银河广场及周围建筑
今天,本打算是以宿舍为单位出去参观一些建筑,但可能昨天太累了,只有一半人去了。而且由于是下午去的,比较晚了,银河广场周围的建筑都致残管道外观没能进入内部体验空间结构,所以收获不是很大。
依次参观了银河广场、天津展览馆、天津国际展览中心、天津礼堂、水晶宫饭店和天津乐园。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类似月亮形状的天津展览馆,从前只是从书本图片中见到过类似帆船形状的悉尼歌剧院和类似蛋形状的国家大剧院,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类似实物形状的建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类似月亮形状的天津展览馆时,不禁为建筑的神奇而惊叹:原来建筑可以是这个样子!对专业的兴趣自然而然液体省了很多…
6月18日 周四 意式风情街
今天,参观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意式风情街。体验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感觉很新奇,对欧式风格的建筑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类型有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古罗马建筑,古典复兴建筑,罗曼建筑,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喷泉、罗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另外,欧式建筑很多都是穹顶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穹顶技术变得成熟,建筑师开始热衷于把穹顶加在教堂的中心。这种形式既合理,又好看。之后形成了传统,重要建筑物,教堂、法院、议会等重要建筑都开始继承这种传统,逐渐成了重要建筑的象征,所以包括美国白宫都采用这种形式。
6月19日 周五 古文化街
今天,有幸参观到我国的古典建筑,很兴奋,也领略到中国古典建筑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关键词:建筑;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纵观建筑设计史的发展,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建筑师们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的统一在建筑之中,是当前建筑师所应该关心的基本问题。建筑师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尺度,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融科学与美学,物质实用功能与精神愉悦功能于一体。
1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发展看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在人类的历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能躲避外界暴力具有实用功能的栖身之地,是人类为了抵抗残酷无情的自然力自觉建造起来的第一道屏障。人类用建筑遮蔽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来,建筑的作用是隔离性的和保护性的,它第一次以人工的手段把神秘的自然空间划分出一个人化的空间,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也使得人们有了永恒而安宁的“家园”。这时的建筑主要是为了实用,但也积淀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具有某种审美的因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越来越对其“庇护所”具有深刻的感情,“家”的概念越来越有必要超越其居住的实用功能而趋向审美功能。人们对于建筑不再满足于实用了,更多的注重其艺术的特性,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把自己的精神渗透到建筑之中,这是建筑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第一次碰撞。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洞穴居住到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出现,建筑从最初的实用性到受彩陶文化的影响建筑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萌芽;夏商时期阶级分化在建筑上形成了穴居与宫室的分化,宫室内部陈设华丽,建筑物也有些雕饰,建筑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秦汉时期,建筑材料瓦当的出现以及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应用,是建筑设计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丰富了中国建筑,南北朝石窟的建筑与雕刻的装饰花纹以及建筑构件的多样化和装饰化,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拓展;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敦煌的藻井图案和壁画的发展趋于成熟,唐朝的建筑风格气魄雄浑,华美而不纤巧,是建筑与雕刻装饰融化的典范;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室内的梁架、斗拱、垂莲柱以及具有各种棂格的格子门、落地长窗等既是建筑功能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又发挥了装饰作用;明清时期的建筑由于建筑构件比例的改变,使得建筑呈现出沉重、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这也体现出建筑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内在联系。清中叶以后,建筑装饰上过分追求细致和繁琐,出现了不必要的装饰,建筑的审美价值过分的被人们去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削弱,使得建筑缺乏生气。从上可见,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都认为建筑设计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实用和功效在设计中处于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一种建筑不是为了谋求某种特定的生存空间才建造的,或者供人居住,或者为生活生产提供设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又被称为“实用艺术”。但建筑的“美”,并不在其实用性方面,而在于建筑空间的营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建筑只能是供人居住或使用的“机器”。从这点可以看出装饰所带来的审美功效,尽管从属服务于实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称得上建筑艺术精品的建筑物,无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融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于一体。
2从设计流派看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上,强调前者的典型是功能主义的建筑师们。功能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方向。对功能问题的重视,可以上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它一直被视为建筑学的经典公式。包豪斯校舍作为早期现代建筑的典范,体现了注重实用要求、发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性能和造型整齐简洁、构图灵活多样的风格,具有极强的功能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设计中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调整形态间的组合关系,整个建筑按功能分成几个部分,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美国建筑师沙里文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及现代主义建筑的灵魂。这种流派强调功能,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后来发展为“功能至上”就太过片面了。
国际主义设计流派的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了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们反装饰、求简洁,认为美即功能,以技术代替艺术,把使用者抽象为生理或物理上的人,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的精神及审美要求,把形式变成技术功能的产物,导致了“方盒子”建筑的泛滥。国际主义为了追求少的形式,甚至不惜牺牲功能,抛弃人文关怀,把实用功能和装饰绝对的对立起来,也就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绝对的对立起来,这是不可取的,终将被社会所抛弃,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关系问题上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分重视建筑的外在形式及装饰,不注重建筑的内在功能。其典型代表是巴洛克建筑风格和洛可可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的装饰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是凡尔赛宫。这两种建筑风格虽然有肯定的因素,但因注重建筑的装饰,过分强调了建筑的审美价值,而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3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看当今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中,构成了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实用价值是建筑设计的本质属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审美价值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实用价值,建筑的审美性绝对不应该损害其实用性和功能性;但离开了审美性只强调实用性的建筑,绝对称不上好的建筑。一个好的建筑设计是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为一身的。在当今的建筑,由于不同的建筑物,在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上会有偏重。如仓库、一般性厂房以及低标准的公寓楼,只是单纯地为解决实际的物质需求而建造的,它们还称不上“建筑艺术”;学校、博物馆、体育馆、文化宫,物质的实用功能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还得考虑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二者的比重根据情况会有多有少;而供人游览和观赏的纪念碑、园林建筑等等,其建筑的审美价值大大超过其实用价值。还有一些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比如埃庇道尔露天剧场如今孤零零地沉睡在荒凉的旷野里;欧洲遗留下来的古城堡屹立在山岗上;横亘绵延的古长城已经没有朝廷的驻军。这些建筑虽然在今天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但是我们仍然把它当成重要的建筑艺术品,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审美价值会与日俱增。
总之,建筑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建筑的实用性满足了人们居住、交往和其他活动的需要,是主要的,基本的;建筑的审美性满足了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它在服务于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它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正确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建筑师所应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赵连元.审美艺术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2] 顾建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主要就近代天津中西合璧建筑的背景、形式特点、设计方法等三个方面法来阐述近代建筑对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中西合璧;天津;近代;融合;建筑环境设计
1天津近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背景
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由于九国租界在天津的设立,使其成为近代史殊的城市。此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给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首先,处于近代的天津建筑,正值国际建筑的发展。此时城市建设因租界也发生改变,英、法租界形成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貌,法租界劝业场一带形成新的商业中心,自成体系的意租界成为住宅区等等。中西建筑风格杂糅直接影响近代天津形成独特建筑风貌。其次,在这一时期内,西方各国建筑还基本上都处在由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等。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是形成独特建筑风貌背景的关键原因。
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特点
2.1近代建筑的主要形式
较短时期内各种类型、风格的西式建筑一起涌入天津,与以往的建筑形式互相交织到一起形成新的建筑风格,主要的建筑形式有以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为主的建筑,不同历史时期样式的结合的建筑,异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
2.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装饰特点
(1)建筑装饰以雕刻为主,简洁实用。
(2)延续西方建筑的简化、折中、抽象.
(3)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杂糅融合。
(4)本土文化受南北方各地习俗的影响。
3近代天津建筑环境的主要设计方法
3.1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
东莱银行是典型的欧洲折中主义与中式元素交融的作品。建筑顶层塔楼西式攒尖顶,将西洋尖顶与中国传统的圆锥形屋顶相结合。其建筑入口的柯林斯柱廊与中国方形回纹图案柱头相搭配,西式建筑的建筑风格中带有中式元素,装饰纹样十分丰富。
3.2西方建筑形式与传统本土建筑材料相结合
疙瘩楼是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杰作。其建筑外壁采用琉缸砖,并因其斑驳凹凸得名,老百姓称之“疙瘩砖”或“过火砖”。建造师运用琉缸砖材质营造出肌理变化的建筑立面,达到了天津传统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统一,在气氛上加强了西化建筑在当地的自然性与融合性。
3.3天津本土装饰元素在西方建筑在的运用
大清邮政津局是当时中国邮局的心脏。在建筑艺术史上,是西方建筑与天津传统砖雕石刻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建筑外墙采用中国传统建材青砖砌造,配以美丽的砖雕花图案。窗户大部分采用弧形拱券,窗间搭配精美的砖雕纹样,并用传统的砖雕技术雕刻西方纹样,立柱采用罗马券柱式,使建筑显得连续而饱满。
4近代天津建筑环境设计对当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4.1近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发展的有利之处
第一,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中西杂糅式的建筑装饰手法在天津近代建筑中被充分表现。第二,影响城市建筑的装饰手法。“中西交融”与“中国本土建筑形态”的结合对建筑业产生了极大地启迪。
4.2近代建筑队现代建筑发展的弊端
第一,削弱城市建筑本土特征。天津的西方建筑形式,在给天津城市带来新风貌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城市建筑本土特征。第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西化的文化模式会导致中西审美的趋同性。
4.3由近代天津建筑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发展产生的建议
第一,注重本土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带有地域特点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呼吁保护的。让中国更多地建筑在时展的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标签的象征。第二,沿袭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城市特色。在进行现代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原城市独特风貌。用新技术新材料去修复老建筑,维护好城市建筑发展的脉络,对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具有重要意义。
5结束语
传承中国带有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沿袭城市发展脉络,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作者:赵亚 钟意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关键词】类型学;空间组合 ;周围环境 ;历时性 ;共时性;西方建筑;设计意象;建筑空间
引言:黑格尔说:“一种建筑物,它要向旁人揭示出一个普遍的意义,除掉要表现这种较高的意义之外别无目的,所以它毕竟是一种暗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思想的象征(符号),一种独立自足的象征;尽管对于精神来说,它还只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所以这种建筑的产品是应该凭它们本身就足以启发思考和唤起普遍观念的,而不是向原已独立地表现出来的意义提供一种遮蔽物和外壳。因此,一种能把一个意义表现得晶莹透澈的形式就不能只作为一种符号而发生作用。
现代建筑思潮中,基本观点之一是空间组合与周围环境的结合,通过对古希腊时期到现代建筑空间形式历史性的回顾,总结出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的这一空间设计方法。我们的城市是一座历时的城市,“城市是建筑的场所,建筑是城市的片段”,在历时城市中,建筑空间是一个个连续而又生动的片段(共时性)。城市不仅是一种客观空间,还是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城市的沧桑变迁,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建筑空间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一座城市是一本历史,而且每时每刻其中的建筑空间都在改变,其历时性和共时性永远共存,并时时让人感到震撼的力量。现代建筑设计只从共时性横截面出发考虑问题,而忽略了历时性。作为空间设计的方法,只有将建筑空间放在历时的城市中去,才有实际意义。类型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城市的意义,找到历史和传统的结合点。城市与建筑之间不是空间组合关系,而是人类居住的历史。
建筑以有形的实体围护起长、宽、高三维有限的范围,形成人类能够身临其中的有形空间,这或许就是建筑的最初含义和基本目的。在诸多艺术中,唯有建筑能赋予空间以完全的价值。建筑能够用一个三度空间的中空部分来包围人,诚然绘画能描写空间,诗歌能唤起人们对空间的印象,音乐能给空间的类似形象,但建筑则直接以空间为媒介,并把人置于其中。
自然科学方法曾在建筑领域内启发过多种理,类型学研究正是这些行为中最富色彩的一支。在人类漫长的建筑活动中,造成这个历史的诸多因素主要有:社会的、理性的、技术的前提条件、形式上和审美上的理想等。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空间概念。
古希腊时期:希腊神庙的特色在于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其缺陷在于忽视内部空间。神庙的内殿不仅是一个围起来的空间,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是诸神不容入侵的圣所,因为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露天举行的。希腊神庙中唯一供人们通行的部分是其围廊。在后期,周围逐渐趋于宽敞,表达出人们倾向于空间效果的感受并给予空间更重要的地位。
晚期现代建筑空间:常用的三种空间处理手法:1)各向同性空间;2)非理性的网格;3)虚空间手法。各向同性空间的布局目的为了适应灵活使用和可变的功能,它常常是网格化的、无限的、各向同性的、支柱设在的、设备置于底部和顶部的同一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拼合着多变的各种活动。
古罗马时期:古罗马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规模宏大,构思宏伟、豪迈、率真。古罗马建筑所包含的空间形式多样性,与古希腊的单一建筑体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体积的鉴赏能力和强有力的空间概念———围合空间。如同将包围希腊神庙外部的柱廊移至罗马巴西力卡的室内,意味着人已经进入一种围合空间。
巴洛克式空间:巴洛克式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它赋予封闭静止的文艺复兴空间以动感,表现出一种要打开、扩大和冲破原有空间体积的要求。自然主义因素被引入建筑中,出现了外部空间与室内空间的交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空间概念———特有的动感和空间渗透感。这种动感不是已有的空间表现,而是一个形成空间的过程,它集中表现了活动中的空间、体积与装饰要素。另一个被引入的重要因素是光线的运用,表达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
纵观类型学的种种理论,不难发现:除了克里安兄弟认为“真正的建筑类型还是存在于建筑的空间形式之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的观点外,众多理论家在大谈立面、平面的原型时,仿佛有意无意地都在回避“空间”。可能是因为类型应从原型中抽象出来,应该是集体意识和种族记忆,是人类几千年来生活方式的凝聚,而原型尚未找到,空间又是那样的不可捉摸。在此,对空间的原型下一定论,关注的只是空间历时性不应只是对横截面加以研究,而应将其放入建筑中,才有实际意义,为此对古希腊时期到现代建筑空间形式作一历时性的回顾虚空间手法常常是建立在一种模糊和不定的基础上,为追求空间性质的不定性和模糊性,创造一种有时真实有时虚假的模糊空间感受。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外部空间内部化,形成一种界于室内和室外的中间领域。
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千姿百态的建筑空间形式后面,蕴含着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历时性)。对建筑全面综合的认识,起点是对它作空间的解释,而终点还是回到空间,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和形式效果都体现为空间形式。新理性主义类型学认为集体无意识和种族记忆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是埋藏在心里的,是文化传统和心理经验的沉淀,由此形成一个原型,即各种建筑类型的原型,把集中记忆转化为共时性的办法在于把类型加入建筑,使之成为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共同产物,通过类型方法,城市的历史沉淀可以融入建筑之中。
中国的传统建筑不同于西方,这是由各自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所致。如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窗子是为了隔离人与外界关系,教堂上那些镶嵌着彩色画玻璃的窗子本身就有着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再加上从画玻璃透过来富于变化的光线,从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的宗教感。而中国建筑中的窗子却恰恰相反,它主要起着与外界沟通的作用。宗白华先生认为:“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历时性是无数共时性片段的总和,而新的共时性又是历时性发展的前提和必然结果。在建筑空间发展的每一阶段,他们是相对平衡和稳定的,但这是一种短暂的、充满矛盾的动态平衡,期望新的空间形式能不断打破这一平衡,这样,人类的建筑文明才会不断地更新和进步!
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千姿百态的建筑空间形式后面,蕴含着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历时性)。对建筑全面综合的认识,起点是对它作空间的解释,而终点还是回到空间,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和形式效果都体现为空间形式。新理性主义类型学认为集体无意识和种族记忆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是埋藏在心里的,是文化传统和心理经验的沉淀,由此形成一个原型,即各种建筑类型的原型,把集中记忆转化为共时性的办法在于把类型加入建筑,使之成为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共同产物,通过类型方法,城市的历史沉淀可以融入建筑之中。中国建筑(包括园林建筑)艺术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文学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咸酸之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及音乐中“弦外之音”等审美特点,其性质是一致的,其思想价值都在于表现一种“审美意象”。
结束语: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现代建筑思潮中,基本观点之一是空间组合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在阐明空间观念的重要性时,借鉴老子的哲理:“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明任何器皿都是以空的部分作为使用的目的,房屋的门窗墙垣也只不过是物质手段,只有空间部分才有真正的用途,阐明虚实关系与注重空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9-49.
关键词:城市空间;广场;街道;花园;庞贝;威尼斯;文艺复兴
Abstract: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ity buildings, squares, streets and the walls have very close ties with the social, urban public production, trade, travel,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re all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ity,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the city is also in the city expand physical space, the paper to explore Italy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ity of Pompeii in Italy and Venice.
Key words:Urban space;squares;streets;gardens;Pompeii;Venice;Renaissance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构成城市物理空间的建筑、广场、街道和城墙与当时的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城市里市民的生产、商贸、出行、休闲和娱乐无不与城市的物理空间息息相关,城市的政治活动也是在城市的物理空间中展开的,正如阿尔布瓦什所说的那样,“当一群人生活在某一空间中时,他们就将其转变为形式,与此同时,他们也顺从并使自己适应那些抗拒转变的实在事物。他们把自己限定在自己建成的构架之中,而外部环境形象及其所保持的稳定关系成为一个表现自身的思想王国”,可以这样说,一座城市就是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的集体记忆。因此,在城市保留下来的建筑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提供了当时政治、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的情况,留待我们去仔细解读。
本文就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及威尼斯水城探究意大利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
1.公元前六世纪的庞贝古城
在西方文化史上,古罗马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它延续了1200年,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政时代,版图不断扩张,横跨欧洲和北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工商业和高利贷业兴盛,奴隶制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对后世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影响。罗马王政时代是指古罗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又称为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此时的古罗马还没有成为强大的帝国,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镇,尚未建立共和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庞贝城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1.1 庞贝古城概况
在古罗马诸城里,庞贝确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 世纪。它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好,早在公元前庞贝就已成为繁荣的都市。由于它背山面海,景象宜人,物产丰饶,交通便捷,商业发达,人口稠密,在当时这座意大利西南沿海那不勒斯湾边坎帕尼亚大区的古城,就已成为罗马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之一。
1.2庞贝城市空间形态
庞贝,作为欧洲现存完整保留古罗马时期城市形态和建筑设计的古城,它的建筑细部、住宅、庭院以及街区、广场、交通路网,都是今天研究古罗马城市建筑的重要依据。
罗马时期的网格城市布局都存在主干道十字交叉的自由空间作为城市中心的典型特征,庞贝也不例外。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区内,中心广场坐落于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延展的主干道十字交叉所组成的城市核心位置,作为城市客厅,古罗马时期的广场是供市民大型集会的公共会场。沿广场东西长轴两侧是法院、神庙、元老院等宗教和市政建筑所组成的公共空间,扩展的矩形街区里分布大大小小的住宅和配套服务建筑,如商铺、酒馆当然还有著名的浴场。古城区域发展向东扩大,随着功能的需要在南部建造了剧场等娱乐休闲活动区,在东南建造了圆形竞技场。
1.3庞贝古城的细部分析
1.3.1庞贝的院落式住宅建筑
庞贝的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地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住宅建筑风格,这一时期受希腊文明的感染,无论公共建筑还是市井民宅,从平面功能和柱廊的广为应用又都融合了希腊建筑的元素形式—— 中轴对称的院落式住宅。
罗马人对中轴对称情有独钟,以保存相对完好的维提之家、银婚之家等住宅为例,平面上都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入口处通过前庭进入玄关,在玄关两侧各有一间房间,它们形式上分割着外界与住宅内私密的空间,大多有作为商铺从使用功能上联系这建筑内外空间。进入住宅内,中轴线上是中央带有矩形水池的中庭,作为会客接待空间,它在整个住宅中占有重要作用。随着希腊文化的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希腊建筑元素——柱柱式移植进了庞贝住宅的中庭中,这其中有平面四角立柱的四柱中庭,也有环绕水池的柱廊。中庭两侧分布卧室和神像堂,它们以水池为中心,对称布局。(图3)沿中轴线前行是较大的可穿行室内空间,它连接着住宅重要的花园。
1.3.2庞贝的住宅花园
庞贝住宅的花园不是由栅栏简单围合,而是由墙或廊柱围合而成,是整体院落式住宅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花园四周被排列的廊柱环绕,墙壁被粉刷过的颜色还依稀可见。罗马人认为风景和景色非常重要,庞贝的住宅花园就是最好的佐证,露天花园的一侧房间面积较大,门窗朝向园内开启,将远处的维苏威火山和花园内的近景引入室内,这与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相似,突破了房屋围合的束缚,延展扩大了使用者的居住空间。
2.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
欧洲城市的发展在1300 年前后达到一个高峰,此时欧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两个地区分别是意大利的北部、中部和欧洲大陆西北角的弗兰德尔地区。意大利城市化水平高并不奇怪,因为城市集中是地中海古老的传统之一,古典城市在古罗马时代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辉煌。在1300 年左右,人口超过10 万人的城市有5 座, 其中威尼斯就是其中一座,人口约11万。其他几座城市分别为巴黎约20万人,米兰、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的人口分别约有10 万人。
2.1概况
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充分证明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威尼斯水城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半岛连接,与我国的福建厦门岛极为相似。这个不到 8平方千米的城市,被蛛网般的运河割成一百多个小岛,最长的街道就是贯穿其中的呈 S 形的大运河。
2.2 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公共空间的强调,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广场的建设上。中世纪时期由于城区范围较小,广场也很少,有的城市甚至只有一个广场,城市广场几乎都具有综合功能,很少有明确的区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扩大,城市广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其主要的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政治和宗教中心。围绕广场的主要建筑首先是城市政权机构的所在地,如市政厅、总督宫一类的大厦。其次,教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的主要大教堂也在中心广场边有一席之地。这样,世俗的权威和教会的权威并立在广场上,显示了广场的中心地位。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也属于这类中心广场,圣马可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美丽的广场,广场包括毗连的两个部分: 广场的主体和临海的小广场。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建筑,包括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府、拱廊和高耸的钟楼。
第二,除中心广场之外,城市还有许多广场,这些广场有的功能主要作为商贸市场,围绕广场的以商业建筑居多,如金融机构的楼房、各种店铺和供商贩活动的敞廊等。
第三,除了政治、宗教和商贸功能的广场外,更多的广场主要作为社会活动和市民休闲场所,在广场周边就有各种社会组织,如各种兄弟会一类组织的所在地。
2.3标志性建筑的修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城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同时还有文化上的。在政治上,各城市以城区为中心,结合城市周边地区向外扩张,形成了一个个有实力的政治实体。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共和国的神经枢纽,这里汇集了象征威尼斯共和国权力的重要建筑: 总督府、高耸入云的钟楼、圣马可大教堂。所有这些建筑物都是威尼斯宏大气象的象征,正如城市史家L . 贝内沃罗所说的那样,“这些标志性的建筑从各个方面表达了威尼斯城市的精神。
3.结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形态将会发生不断变化,从而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城市的转变也一步一步记录着我们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研究城市的发展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明,了解社会形态的最宝贵、最有效的途径,也为我们以后更好的创建城市空间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圌务印书馆,1979 年
[2]罗西:《城市建筑学》,黄士钧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年
[3]泰勒:《1945 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年
[4]比尔·希利尔:《场所艺术与空间科学》,《世界建筑》2005 年第11 期
[5]张开逊:探究庞贝古城的科学价值,大众科技报/2007/3/29 /第A03 版
[6]王衍:以威尼斯城为范本的城市地域性状况研究方法,中华建筑报/2012 年/3 月/27 日/第014 版
关键词:色阶运用;光影效应;几何设计;建筑内涵
建筑学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含义是"巨大的工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内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色彩等因素,正是这些共同的因素才构成了建筑艺术美学的造型美。建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建筑背后蕴藏的众多的规律包括一些美学规律,却少有人能够深入剖析。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而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的空间来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更是成为日常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问题。因此如果掌握了光的物理性能还有光影的表现力,则能运用光的特性来更好的服务于空间,为空间带来生命力。而如何更为巧妙地处理空间,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美学的表现力更是建筑师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眼在天然光下比在人工光下具有更好的视觉功效,而太阳光则是人类目前能够取用的做直接便利并且成本低的清洁能源,因此通过光影效应来达到对光线最大限度的择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
一般传统建筑的采光会通过三个渠道:天井,门,窗户。在古代建筑当中,天井是取得自然采光的重要构件,而随着现代建筑风格的迭代,天井逐渐为现代人所淘汰,自然而然,门和天窗便成了现代人对于家装采光的重要渠道。一般而言,从构造,造价和采光效果综合考虑,侧窗通常做成长方形,长方形的窗户在对于实现光影采集这一块是天然的屏障体,而光源的采集最主要还是对长方形采光口的位置、大小要求较为高,竖长方形在房间进深方向较均匀,方形窗居中,综合而言,窄而深的房间宜用竖长方形窗,宽而浅的房间宜用横长方形。
这样一来,被建筑师称为空间克星的光影效应便为人们所妙用,并且有了更为专业的应对措施。此外,由于光线存在着光照强度和太阳光照角度等不可控自然因素,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光线采集的障碍,鉴于此,现代建筑中多采用白玻璃等扩散透光材料,这种材质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房间深度的照度,有益于房间光线采集,此外同功效的材料还有U型玻璃、玻璃砖。然而到了后期,随着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追求光线的数量而是更倾向于质量,而诸如窗洞喇叭口的设计这类现代家装的创新,则可以有效的减少遮挡,增加采光。
众所周知,人类是一种感官动物,同样,人们对于建筑物的第一感官直觉都来源整个建筑的外形建筑。当我们去欣赏一座建筑并且真正去了解它的时候,会发现原来这些宏大的建筑珍品当中隐藏着许多数学的原来。其实自古罗马时代以来,便有诸多著名的思想家提出关于阐述数学几何原理的思想,较为出名的有毕达哥斯"万物皆数"、比拉图立体以及欧式几何,这三大理论对于几何学在建筑学中的运用当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艺复兴期间,建筑学逐渐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文艺复新时期的建筑物里,常常都能都见到类似象心形、圆形、穹顶都是教堂架构常见的元素,而这本身就包含了古罗马建筑对于几何元素的狂热。
通过比例的造型作用来达到体现宇宙万物的和谐,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建筑物外观和谐的标杆,而古人对于几何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理论阐述对于现代建筑依旧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就拿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建筑物,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来说,就是几何体中圆柱与球体的结合。三个竖直的圆柱形通天巨柱,与一个球体的完美结合在人的视觉上便带来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东方明珠电视塔利用几何体球体与圆柱的巧妙结合,将几何原理完美地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外观设计在当中,同时也将几何设计的严谨与建筑艺术的浪漫融为一体,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枚璀璨明珠。
其实,在建筑美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数字叫0.618,人们的习惯用语是将之称为"黄金分割点",这个数字在众多建筑领域中都有涉及,例如巍然屹立的古代希腊帕特农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依然不减神庙当年的丰姿。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各个部分的建筑尺寸比例中,有很多都是符合黄金比的,这也使得帕特农神庙的外观更为协调美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同样也是如此。利用最简洁的几何形状来达到高层建筑外观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这或许就是建筑美学当中将几何理论运用到极致的最佳诠释了。
"建筑美学"这个概念虽然是在20世纪才出现,然而对于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研究早就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同样,伴随着建筑美学出现的新概念名词还有我们的色彩学,色彩学起源较为晚,关于色彩学知识的运用,目前为大众所熟知的为色彩心理学。同样,色彩在建筑中也起着划分、表示和强化的作用。它可以传达出多种信息,区分功能结构,表明用途,划分空间,引导视线甚至是左右人们的情绪,比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冷暖色,抑或是颜色的轻重感,不同的色阶在不同建筑物身上的运用都会对人类的情绪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因此,色彩学在建筑美学中的运用也同样广泛。
多样化的色彩能够在人们脑海里形成明显的标识,因而拥有个性化色彩的建筑物,能够使人们第一时间准确辨认建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拿我们身边常见的例子来说,比如宗教建筑物,透过不同宗派的宗教建筑物,我们不难看出,色彩所体现的宗教观念。古罗马的建筑物擅长利用不同色阶的巨大落差来营造出其建筑装饰奢华、用色亮丽耀眼的特点,而中世纪的建筑受到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因而更偏向选用沉稳的颜色,这个时期的宗教建筑物故而显得更为庄严神秘。此外,通过色阶对比度的运用,建筑物还能够达到与环境相融合的效果。把视线转向中国,我国的佛教庙宇大多呈红色,隐现于山间林海,与佛教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相符合。而西方哥特时期的教堂,大量运用五彩玻璃,透过阳光的照耀,表现出来的却又是迥异于佛教的宗教精神。
此外,在现代建筑当中,正确的运用色彩,对表现建筑物的功能,反映建筑特征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学校这类学术性建筑体,总体要求是色调简洁明快,采光充足,才最容易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餐厅建筑的对于色彩环境的要求则更为高,对于色阶的择取以及色调的搭配应该以利于增进顾客食欲为准等等等,诸如此类在现代建筑中随处可见的色阶运用,都充分表明着色彩搭配在反映建筑特征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称之为一门美学,其涵盖的学术知识之广之深更是人们所无法穷尽的,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并得到享受,对于建筑物加以不同视角的审美判断,或许这就是建筑美学的终极追求,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学中的各种美学得到了更为系统的发展,但百变不离其宗,美学在建筑中的运用,都旨在于服务建筑,更是服务于人类,致力于给人类提供更为合理、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乐嘉.色眼识人.2006 (08)
【2】 车俊涛. 光影学的空间运用.[J]建筑物采光与艺术.2010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