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5 16:39: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第1篇

一、做好校本教研

“双减”工作,是当前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如何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摆在学校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校在校本教研工作每周三坚持开展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一)确定主题,做有目标的教研。

教研主题的确立,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是避免教师在教研中无章可循的保证。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双减”主题,结合本校实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确立了一系列当下关注度高,切实亟待解决的主题,如高年级教研组确立的《“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业管理》、低年级组的《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开展有效教学》、英语组的《“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等主题,均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二)走进课堂,做实在的教研。

校本教研,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闭门造车式的空谈,它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课堂教学是教师活动的主战场,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主阵地。为此,我校的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借助教师授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把课堂教学中展现的经验,暴露的不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在听了杨婷婷老师讲授的《圆的面积》一课后,大家对该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顺畅的教学过程给予肯定的同时,又对她在课堂中不佳的学生活动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这样的教研活动,既提高了杨婷婷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增强了我校教研团队教研力量,找到了寻求突破的切入点。

(三)互学互鉴,做有效的教研。

校本教研过程,是一个互学互鉴,不断提高的过程。教研组在听课评课中发现教研专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活动。在评课环节,老师们在自评、互评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激烈地交锋,课堂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碰撞,当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的时候,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搜集理论依据,化解实际困难。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关注成长,做发展的教研。

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教研活动,同样,教研活动,也需要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长足发展与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我校的教学水平一直以来都走在了全区兄弟学校的前列,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拥有一批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近年来,从我校走出去的教师,无论走到哪所学校,无一不是该校独当一面,堪当大梁的教学骨干。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并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梯队建设,大力实施“青蓝工程”,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优秀的业务能手,同时,青年教师的加入,也为老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了老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刚刚入职半年有余的青年英语教师陈玉霞,通过与老教师姚乃辉结对,很快便成为了英语教学能手。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活力四射,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同样,姚乃辉老师也受到陈玉霞老师的启发,改进了教学思路,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二、狠抓课堂教学

(一)深化课堂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取舍与提炼。为此,我校高度重视高效课堂改革,组织开展了公开课教学比武。通过深入地听课、评课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教学观念也有了深刻地转变。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年轻有为的教师,如:青年教师陈玉霞,得到了有经验的老教师的精心指点,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在此次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她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二)开足开齐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要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必须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尤其是音体美课程。我校明确要求,坚决杜绝出现音体美课程被语数英老师挤占、挪用的现象。鉴于音体美专职老师配备不足,班级数量较多的现状,我校创造性地提出“语数老师下操场,英语老师把歌唱”的教学口号,深挖教师潜力,寻找教师的“闪光点”,努力把音体美上足,上好。如:李欢老师,身兼语文、数学教学工作,由于我校只有一位专职音乐老师,全校的音乐课无法“面面俱到”,于是,在音乐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她,又承担起了本班音乐课部分教学工作,在她与音乐老师的努力下,该班很多学生的音乐天赋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在“普庆华诞日,高唱中国红”迎国庆合唱比赛中,她们班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在场师生最热烈的喝彩。

三、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的布置情况,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社会反映最为强烈问题。因此,我校谋划部署,从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上下功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

(一)作业量及作业时间调控 

低年级(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应保证每天不超过1小时。

(二)设立合理的作业目标

每单元、每天的作业,要求教师在布置之前,都要确定作业完成的目标,目标的确定需因不同年龄而异,因不同学生而异。

(三)分层设计作业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为学生提供作业“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根据每天的教学情况,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四)注重作业的趣味性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各科作业,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知识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学习的爱好者和主动者。

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区局组织的作业设计评比,通过评比、学习,有效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在评比中,梁会芳、靳礼霞、张一坤的作业设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张一坤老师的科学作业设计《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获得了区一等奖的好成绩。从而扭转了过去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切实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四、正视存在问题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理性思考

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使是小学数学中,也有诸如概念、性质、法则、符号等,都是抽象的结果。数学的抽象是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定的抽象特征。小学生又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渐近阶段。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固有的单一性、枯燥性,整个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缺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1从营造教学氛围入手,课堂教学由沉静型向活跃型转变

让课堂活跃起来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就在课堂教学中,一是采取教师的直观演示,如实物、图片、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生感官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触摸得到的实物让学生从表象上感知所要学的知识,如通过摆积木、垒砖块、叠纸盒等方法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等;三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余数教学部分,我们就用分小玩具、分泡泡糖、分水果或分小棒等游戏活动(如7颗糖果平分给3个同学),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感观活动来增强和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懂得了余数及其相关的知识。当然,活跃课堂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得轻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提高相应的素质,这一目的不能偏离,无论是教学程序还是具体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爱好和需要,采用现象生动、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方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尤其是在主动积极参与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采用这种活跃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了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通过激发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许多问题是超出了数学的知识)———寻求答案等环节,自然就学到相关知识,毫无疑问,是在活跃而愉快的城郊中拓宽了知识面。②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较之原来学生被动听教师灌输、被动地做课堂作业、被动回答老师提问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堂课一开始就就与老师在同一平台上并获得了主动地位,其心情、兴趣、情绪、思维都处于放松而兴奋状态,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高。同时,也在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综上所述,无论从生理和心理去观察,还是从成长环境和现代教学规律去分析,“动态十足”是小学生群体的明显特征。用陈旧的静态方法向他们灌输知识,是违背现代教学规律的。而用宽松的场景、活跃的氛围、轻松的活动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能能起到“双轻”(教和学都轻松)“双效”(教和学效果都好)的巨大作用。

2从教学教法入手,课堂教学由平面方法向“立体”方法转变

要利用现代教学,必须解决一个长期“横”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教学方式的模板化之矛盾。一个班的同一科成绩是参差不齐的,如果用统一的、单一的、僵化的模式去教学,其成绩是很难从整体上根本上提升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管理必须由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对此,我们采用的两种可行的方法,即①课堂双向互动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先是找到切入点,老师提出一些与当堂课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动一下脑筋又能回答的问题。同时又由学生提出一些生活或学习相关的问题由老师来回答,还可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对此,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很强,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使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乘法时,选一些同学扮成几棵树(形象逼真,需要自制的简单道具),每只树上有几只小鸟,从而轻松地学会了乘法……又很愉快地懂得了相关的环保知识。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导入法是十分奏效的。②教室内外衔接法———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班级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责任感是全世界人民所重视的良好道德品质,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责任感重要性所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主要一个方面,用列宁的话说,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用传统观点来看,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德育课的内容,应由德育课老师去完成。其实这是我们所以教师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但又能枯燥的说教,我们就将数学的加、减、乘、除内容巧妙地贯穿这一活动中,第一步要学生先用7天时间搜集统计出自己家中每一天产生的各类垃圾的大概重量和体积;再分别乘以逐步扩大范围所产生的垃圾量:第二步用生动的课件在课堂观看全国垃圾方面产生的问题;第三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知名办?惊人一致的认识是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在这方面一定帮助别人,有的学生还提出欢很好的建议。通过这种课堂内外结合的活动,既较好地学习了相关章节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③科目相互渗透法。学校开展的一个活动(或专门设计一个活动),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而获得不同的知识。如结合学校开展的的“环保教育”、植树造林、科技竞赛等等活动,以这些活动以及各种节日为契机,语文、数学、德育等不同科目的老师,都从这项活动中找准找好与自己所教科目相关的“切入点”很轻松地进行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在兴趣中轻松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脑动手能力。尤其是在环保教育活动中,学生利用假期清理自家门前的小广告,捡拾草丛中的垃圾的实践。既在在活动中培育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又从亲身的体验中学到了不同科目的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

3从教学理念升华,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学业负担 学习效能 自主减负

近年来,“减负”热潮依旧风靡,但收效甚微,陷入怪圈。深究原因是没有从学理角度透视学业负担本质概念,导致学业负担问题解决过分依赖外在减负,归因错位,盲目责难教师的教,放大因素在减负中所占比例,忽视甚至漠视了学业负担主体或本质因素,如“减负”中的“负”究竟指什么?“减”的可能性或根本性在哪里?这是厘清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根本逻辑思路。因此,本文主要是基于课题研究,从理论假设或学理角度探讨学业负担问题解决的虚拟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保证基于学习效能的自主减负有理有据,形成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减负观念和操作措施。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时代诉求,以新课改理念和精神为新视角,从学理(理论)和方法论维度体认学业负担本质内涵和表征形式,进而从内部或本质角度厘清学业负担与学习效能间的逻辑关系,深度归因,优化学业负担的学习效能机理或机制,以期在减负过程中充分彰显自主减负理念和实效,做到真正的减负提质。

一、新课改背景下学业负担本体认知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面临学业负担过重、身心压力大等现实问题。新课程改革从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提出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规划,深刻体现出新课改的时间全程性和空间无限性,关照学生本体性回归[1]。深入解读和领会《纲要》及《课标》文件,可知新课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无不渗透或蕴含“以生为本、以学为中”理念,提高学习自主性是其应有之义,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其必然之举,创建共生和谐课堂教学环境是其外在支撑,形成知识、人文、情感于一体的教学文化场域是其内生场域。从这一层面看,新课改下的学业负担是从义务教育质量与公平宏观角度来阐释,从课程标准这一微观领域来践行。同时,新课改内隐着从价值论新视角阐释学业负担本体价值,以此审视现实中学业负担价值样态,从而真正领略学业负担本真存在意义。

有关学业负担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多学者虽表述不一,但都围绕学业负担核心要义,即主观感受与客观责任。从理性角度来看,学业负担不是一贬义词或极端概念,而是一中性概念。因此,从认知观点或观念角度来说,需对学业负担持有辩证的看法,不能带有先天的或绝对的价值判定意味或负面化倾向,即任何一种学习都有一定学习压力,任何学习都应有适度压力。学业负担是学生学习系统的一部分,本应由学生自己来掌控,而不是由外在力量操控,是学生自己对自身学业负担的体认和调控。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个体对学习任务难度、广度等认识和情绪、情感体验等主观感受,以及学生面对学业负担时身心方面的反应或倾向等客观表征。概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素养的培育,力求为学生快乐学习、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塑造良好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所以,本文主要从学生自身学习角度出发,寻找解决学业负担问题的根本或内在出路,以期在减负过程中,充分彰显学生自主减负理念,实现个体意义上的真正减负。

二、学业负担与学生学习效能间逻辑关系显著

在明晰新课改下学业负担本质内涵基础上,可知学业负担是客观责任在个体心理中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学业负担是一有机统一整体,取决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学习效能是关键核心要素。学习效能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以及对自身学习效果的客观表征,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业成就的重要指标,是学业负担的内生力量。从学习效能和学业负担本质涵义来看,二者间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学习效能是学业负担产生的内发因素。同时,新课改蕴含的学生发展理念无疑更坚定了“减负”的内基――学习效能。学习效能包括个体主观学习效能感和一般客观学习效能,即主观信念认知和客观能力表征两方面,二者间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个体主观效能感认知图景归因分析

(1)学习态度:价值内核

学习态度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情感及行为等方面形成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或行为方式。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意向,学习意愿控制学习行动。学习态度不是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的,态度需要激发、策略和培养。学习是学习者情感释怀、学习交流、成就体验的过程,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内化为学生学习需要,增强学生求知欲,形成稳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促进学习行为转化。总之,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学习信念强,学习劲头饱满,意志力坚强,有克服困难、挑战压力的勇气,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强化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自我认同感,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学习心向,适切体验学习活动或成功失败事件,形成稳定、积极情感模式,做出正确思考和抉择,自主学习,自主减负。

(2)学习期望:期望效应

学习期望是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和当前学习刺激对今后学习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目标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程度所抱有期望基础上的意念或心向。学生坚信通过学习能有美好未来,能力能得到发展且有广阔发展前途,他就会主动学习,努力克服困难,自觉调控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学习经验,自觉评价学习结果,学习效率高,负担自然小。其次,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期望教师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施教。具体而言,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学科性质和教学情境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达到“高效低耗”理想教学效果。为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小心呵护学生微妙的“星火”期望,更要留足生存与发展空间,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习乐趣。总之,教师期望如同久旱逢甘露般神奇或如润物细无声般轻柔,能给学生带来“书山有路趣为径”的学习乐趣,能建构起持续有效的期望系统。

(3)学习动机: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是为促使学习行为朝某一目标实现而不断激发与维持内部学习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内部动机是学生出于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有强烈求知欲,想通过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满足自身内在发展需要,是其人性完善使然。内部学习动机强,学习兴趣浓厚或强烈,学习方法多元化,学习策略智能化或模式化,学习坚持持久化,能把学业负担当作学习进步的阶梯或挑战,压力感小。而外部动机是指学生在受到外部诱惑时而需付出一定努力的心理倾向,包括师长期望和避免惩罚,如我学习是为了不辜负父母或老师的期望,我学习是为了避免惩罚等。外部动机受外界诱惑大,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承担的责任和承受的压力很难以一贯之。但二者间不是完全绝对的、割裂的。教学中找准教学契机,适当引导,内化外在动机,建构稳定的个性动力系统。

2.学生一般学习效能客观能力表征归因分析

(1)学习能力:充分条件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和能力,在完成一定学习情境下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是对学习知识的动态运作,是学习素养的核心组件和学习基本素质形成的必备条件。学习能力高低关系学生能否高效学习、学习质量提高及其学业负担减轻等问题,主要包括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低级层面,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评价、反思、创造等高阶思维方面,二者间不是断裂、决然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学生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巩固较扎实,有较强的记忆力、判断力、评价、分析和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或策略智能化或可控化,学习效能感强。诚然,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相比,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同样时间内完成不同质的任务,或同样学习任务有不同收获,学习效果一般低下,学习乐趣退化,负担感重。

(2)学习策略:有力保证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有意识或有目的采取一定认知图式、信息加工方式及调控技能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新课改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情境发生动态迁移,学习策略也应有所变迁,具体需要根据任务情境、自身性情及其目标导向不断反思和调节学习策略。因此,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设置学习目标,安排学习时间,计划学习步骤,丰富学习方法,归纳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利用学习资源,久之将其内化为个性学习系统一部分,形成稳定的学习策略或模式。如图式图(问题链)、概念图、思维导图、语义网络等认知工具、效能工具、知识获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层级间的语义关系,反映出思维层次和认知结构的灵活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标示各观点间的动态关系,体现出心智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如学业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向老师或同学求助,亦或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学习资料等,都可以使学生从学业无助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从中感受学习乐趣,化解负担之感。

三、优化学习效能是实现“自主减负”的有效路径

1.养成以学生自主性为核心的学习信念体系

从学业负担本体认知来看,学业负担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学业负担是一中性概念。新课改下的学业负担是被置于更广阔的视域中,将学业负担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能力培养等基础教育改革要素相结合,诉诸理性思考与真挚关怀的本体回溯与前瞻。学业负担涉及学生自由、个性等人性全面发展,学业负担问题解决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自主学习。所以,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前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养成“以自主性为核心”的学习信念体系,继而达到“教育即自我教育”的本真境界,践行自主减负理念[2]。

自主减负是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质量而主动生成适切的学业负担即“量力负担”,自主性是自主减负的核心,即自觉、自愿、自律[3]。首先,自觉即自我觉察。其建立在深刻、正确的自我认识基础上,自觉能力越强,越能深刻认识自己,正确评价学习能力,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自觉承担合理的学业负担。其次,自愿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的内部心理倾向或状态,是内在的动力机制使然,是较自觉更高一层的心理准备或潜在状态。当学生认识到学习价值时便主动学习,积极投身,自觉、主动承担应有负担,积极克服不良学业负担。反之,盲目学习时,学习成为可有可无的一件事,避重就轻,此时的学业负担就成为一压力。最后,自律是学习者内化为个性系统的良好习惯,自律是慎独、慎思、慎行的集中表现,是个体对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及自我追求的高度认同。具体来讲,即学习者将学习上升到一种自我提升或修养的一种态度、习惯及境界,虚怀若谷、见贤思齐、精益求精,随时尝试寻找合适的学业负担。总之,培育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信念体系需加强自觉、自愿、自律品质的孕育和根植。

2.构建以学生高效能学习为关键的学力发展策略体系

新课改下“学力”不仅包括“双基”,也包含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非智力能力,是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能力及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学习者既要扎实基础性学力,增强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更要逐步向思维型学力转型或跳跃,使其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4]。

首先,要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已有知识会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而产生交叉、综合,相互印证。知识学习中学生围绕知识要点进行多角度、多路径探讨,这符合认知弹性理论,对于扩展知识的深度,探索方法的抽象性等程序性或内隐性知识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及创造等高级认知技能,增强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能,实现深度学习;其次,要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即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内部学习情感系统。反过来,学力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习方法的娴熟运用和模式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是形成综合性能力的前提或条件,方法是通向途径、策略的载体或抓手;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常规性学习、善于思考及探究问题、合作性学习等习惯会使学力各个维度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学习自觉化、可控化,即学习能力或学力的形成。总之,提高学生学力素质水准是学生快乐学习、成长的不竭源泉。减负的终极目标不是消除学生学业负担,而是通过塑造、培养学生个体素质结构,尽可能扩充其行为空间,即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控制学业负担。

3.创生以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为支撑的教学文化体系

课堂文化是师生这一教学主体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师生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本土场域和基本方式[5]。传统课堂教学倾向知识传授和灌输,忽略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彰显和对照,规避了情境的动态性,隐略了智慧的刺激,忽视了审美的体验,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单一、枯燥、乏味。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倡导高效率、轻负担,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倡导建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课堂教学生活世界。因此,师生间需建构持续有效的对话机制来形成相互维持或共享的精神、文化价值与心理倾向,以此来不断扩大学习活动意义领域而激发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活力[5]。

首先,从“向师”到“向生”转变,以生为本,依需定教,归还学生话语权和活动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批判性判断,暴风式发言;其次,从“经验”到“体验”,不仅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学生情绪、情感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知识殿堂和生命休憩地,成为精神游历和经历探险的历经,成为一种“生命摆渡”的过程;再者,从“独作”到“合作”,充分利用潜在和现成学习资源,信息共享、情感交流、互励共勉、高效低耗,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喜悦;最后,从“单极”到“多极”,建立多维度、立体型的师生双向激励评价机制,发展学生个性,关注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相长。总之,新课程教学是生成、互动和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场域,加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增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扩展学生认知领域范畴,着力将文本化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真实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构建师生“双主共学”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搭建师生生命价值的生活体验之旅。

4.建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的积极“自我学习”世界

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是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世界,构建积极的学习自我,发展持续有效学习的不竭动力,创造属于自我学习的一片广阔天地。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为自己学习负责而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学习者有能力或潜能预设学习目标,计划学习安排,选择学习方法,主动根据学习环境变迁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过程式能力,而这需激发学生内驱力、丰富多元认知策略、训练问题解决能力及其提供社会性和物质性学习工具等。总之,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心理资本和行为技能智能化或心智化的内化过程。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留有学生充分思考、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科学评价学习过程,积极反思、正确归因,通过问题发现(任务学习)、分析及解决过程,发展元认知的觉知力、元认知的广度及元认知的技能水平,提高自我学习效能,追求学习本真意义,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学习场域。同时,要关照好学习系统内外各要素,如认知方式、认知策略、时间管理和资源管理等要素,争取发挥最大合力。总之,自主学习能力或水平不仅影响学习结果或学业成绩,更对今后长远发展或终身学习有其深刻影响[6]。当前,在终身教育理念倡导下,学生只有建构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生活世界,才能登越知识顶峰,享受生命之瑰丽。

参考文献

[1] 崔允t.新课程“新”在何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2] 邓友超.教育在什么意义上是自我教育――读伽达默尔的《教育即自我教育》[J].中国德育,2008(4).

[3] 王贤文,熊川武.学生自主减负: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4] 李庾南,陈育彬.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法,2008(8).

[5] 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蕴及其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第4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生数量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作为高校的经济弱势群体,国家和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建立了“奖、助、贷、减、勉、勤”等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在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和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大部分贫困生能自强自立,懂得感恩,也有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还不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辛勤培养和教育缺乏感恩,不懂得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抱怨父母工作差、收入低,不愿在同学面前提起父母的工作等;对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缺乏感恩,少数贫困生对负责资助的老师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同学,不仅没有说过一声谢谢,还时常抱怨学校资助不公平,资助金发放太慢,这让学校资助工作者心寒;对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缺乏感恩,部分学生认为社会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个别学生虚报个人材料,以期获得学校的资助,而且在得到学校的资助后对资助金存在挥霍和浪费的现象。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也有微观层面的个人因素。

(一)父母对孩子的过份宠爱

在中国家庭里,大多父母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从不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他们对子女的照顾无微不致,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贫困家庭中的父母把所有的个人抱负和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形成了一种“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片面的教育方式,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失去了爱的责任,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的感激之情,到长大后自然不懂对父母感恩。

综观我们现代中小学的教育,大部份学校都只注重升学率,没有办法逃避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对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仅限于加强文娱体育等;对学生的减负也仅表现为减少补课时间和课后作业;对思想品德教育讲起来要高度重要,但做起来并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且德育内容单一,形式传统,很少涉及感恩等相关主题的教育。当前,高等院校也往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大家生的思想教育少之又少,对贫困生的资助也多在物质层面,不能很好地将资助与教育相结合,过份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忽视了应有的感恩教育。

(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信仰追求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今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一部分人只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盛行,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中部分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助者不懂得感恩施助者的种种现角,也对大学生感恩缺失产生了暗示效应。

(四)个人交往经验的不足

在贫困家庭中,父母往往把他们子女的学习作为第一位来抓,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对于人际交往根本不重视。更为严重的是,家庭中没有与其身份相等的交往对象,往往只是父母自上而下的告诫,存生代沟。贫困生考上大学的时候往往比较自豪,也很自信,但进了大学以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囊中窘迫,又会变得自卑、自尊心特别的强,使得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放弃了很多交往的机会,形成了人际关系的障碍。这样,很难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无法感受别人的存在,无法体验别人的感受,无法知觉别人的利益,更无法感恩他人。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懂得感恩父母、学校和社会。”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充分了解贫困生的感恩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贫困生往往存在经济和心理的双贫困,心理不良比经济压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更突出,高校在积极帮助贫困生度过经济难关时,更应关注其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应当及时化解贫困大学生自卑、狭隘、封闭等不良心理影响,让感恩教育收到实效。第一、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力度。如在新生入校时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的贫困生进行有区别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通过专业的引导和帮助,让受助学生认识到,贫困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必然产物,摆脱那种贫困就低人一等的思想。第二、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与交流。高校教师应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对自己合理定位并确定适当的奋斗目标,为他们创造更多锻练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第三、积极为贫困生寻找和创造勤工俭学机会。学校资助部门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联系,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参与勤工俭学,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克服自卑心理。

(二)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

认知是行动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先识恩、知恩,才有可能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因而,学校感恩教育应首先让贫困生对感恩有所认识,让他们懂得所获得的关心、帮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第一、通过课堂教学,增进贫困生感恩的认知度。在思想道德休养、基本原理等学科的教学中应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贫困生学会自我认识,进而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第二、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受助者感恩认同度。“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如让学生更多的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的体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深层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而目前学校欠缺的恰恰是这一点。”学校可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受助者进行有目的地实施感恩教育,使受助者的心灵得到启迪、感染和升华。第三、通过实践教育,增强受助者感恩践行度。实践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一定要将感恩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将钱直接送贫困生手上的简单做法,加大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力度,让受助者参加劳动,让他们明白金钱来之不易,磨砺他们的意志和品格,使他们能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

(三)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样。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主体,要做好表率作用,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感恩学校对自己的信任、感恩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并把感恩的心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学会感恩。同时,要加大对优秀贫困生感恩他人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典型事例来教育和激例贫困生。第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文化。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感恩。如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等为主题的征文、感恩父母、感恩学校的演讲以及爱心捐赠活动等,倡导学生自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培养贫困生“知恩图报”传统美德。

(四)拓宽感恩教育的路径

第5篇

容县的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该县的职业教育。根据自治区关于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该县从2008年至2011年,展开了为期3年的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容县三年职教攻坚工作以优异成绩先后通过玉林市和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并被评为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先进县,被自治区教育厅作为“县级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县”。

迎来职教发展的春天

“容县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职教攻坚工作要求,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三年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容县职教工作走在了玉林市的前列,成为玉林市职教工作的一面旗帜。”容县县委书记朱向东告诉记者。

在三年攻坚的日子里,容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制定招商引资项目的优惠政策、措施和办法,兴建多个特色园区,吸引企业纷纷到当地落户,形成了电子信息、食品制药、林产化工、机械制造、陶瓷建材五大产业集群。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容县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黄建告诉记者:“技术竞争是现代竞争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社会需要技术,而发展职教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县致力于使职业教育朝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化方向发展,为广大青年提供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容县各级领导达成了共识,并在财力、人力等方面加大了投入。2008至2010年,该县连续3年把职教攻坚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首,实行财政倾斜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容县通过县财政拨款、学校筹措、社会力量捐资捐助等手段,建立了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为职教攻坚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在财政投入方面,该县将职业教育攻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10%以上,安排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近六年来,该县财政投入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达3 672万元,加上各中职学校自行筹措的1 218万元、社会力量投入的1 474.66万元,已有约6 300多万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如今,容县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职教中心在办学之初只有2个专业100多名学生,现已发展到拥有数字电子电器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实用技术等8个专业、2 600名学生的规模。2008年以来,职教中心已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数控机电实训大楼、电子商务实训大楼、图书教学综合大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等校舍,并购进了1 000多万元的实训设备,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容县职教中心通过了自治区级重点中专复查评估;2011年6月,容县职教中心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验收,获得自治区127万元的经费奖励;2011年11月,容县职教中心的电子专业获得“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荣誉,该专业实训基地也同时成为“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2012年4月,容县职教中心被评为“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

为了加强对全县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容县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职教攻坚会议,听取县教育局的职教攻坚工作汇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并于2008年3月成立了容县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该县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正职领导担任成员。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4名专职人员,确保职业教育攻坚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职校也成立了相应级别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确保落实办公地点、办公人员和办公经费等。

2008年,《容县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实施方案》颁布实施,对该县职业教育攻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攻坚重点、攻坚步骤、攻坚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县政府还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容县中等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责任书》,针对经费和招生问题制定了《容县2008—2010年职业教育攻坚经费投入安排表》《容县2008—2010年中职学校招生任务分解表》,将有关工作做细做实。

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容县教育局时任副局长罗一光说:“要想打赢这场攻坚战,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各部门、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形成联动机制。”为此,该县于2008年制定了由教育局牵头,联合发改局、财政局、地税局等13个县直职能部门的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对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工作要求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每年至少召开1次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攻坚项目实行优先、优惠等倾斜政策;各部门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开设“绿色通道”,做到“能简则简,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确保各建设项目按计划完成并投入使用。该制度的实施,形成了部门合力,确保了政府对全县职业教育工作的有效领导,有力地促进了该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使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容县引进了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了多个实训基地。该县职教中心与容县晶辰电子厂、容县晶石电子厂联建了2个校外电子实训基地,容县卫校与容县人民医院联建了1个校外实训基地,容县电子工业学校与容县佳明电子厂等企业联建了1个校外电子实训基地。该县还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容县决定先由企业支付顶岗实习学生和驻企业带班教师的报酬,然后在企业所得税中抵扣。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优惠政策的落实,该县中职学校的学生拥有了更多实习、实训的机会,操作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容县教育局局长杨远光说:“这几年,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得很快,为容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家长、学生的赞誉。可以这么说,我们迎来了职教发展的春天。”

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

在走访容县卫生学校时,记者采访了该校任教护理专业的教师欧丹妮,她说:“自从开展了职教攻坚工作,教育局组织我们参加了许多次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每参加一次培训,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洗礼,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我的专业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容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林桂来对记者说:“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这些年我县下了不少功夫,目的就是打造一支专业性强、层次高的优质师资队伍,为赢得职教攻坚战的胜利保驾护航。”

容县在编制分配上有效解决了职教师资的配备问题。容县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按要求给各职业学校分派教师编制指标。县委、县政府还允许中职学校到全区非师范类高校招聘专业教师,或者从当地企业获得工程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兼职教师到学校任教。目前,该县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247人,专任教师223人。专任教师中,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81人,学历合格率达81%;“双师型”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的33%。

采访中,容县教育局副局长肖宁表示,当时许多职校都存在着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偏少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分流培训,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还要拓宽专业技术教师流入渠道,采取灵活的用人政策,积极吸引行业内有一技之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在岗或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为提升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容县于2008年开始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取校本培训和送培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提升,确保每年用在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上的经费达25余万元。近年来,容县组织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县级职业技能培训1 000多人次、市级职业技能培训600多人次、自治区级职业技能培训200多人次、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10人次。

容县还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去实践,或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要求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此外,该县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将教学与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嫁接和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容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为职教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给学生搭建人生的舞台

2010年3月,全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竞赛在南宁举行,来自容县职教中心的学生郭祖寿、卢隆川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一举夺得了此次技能竞赛(B组)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如今,已经在深圳日立船井公司工程开发部担任技术主管的郭祖寿回忆起当年的获奖,仍掩饰不住兴奋,他说:“我那时候获奖,离不开学校对我们的技能、理论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容县各职校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还有很多,如:2010年10月,职教中心的窦可平发明的“三十段数控全自动钢筋调直切断控制器”获得玉林市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李石泉、彭秋良发明的“高效节能炒灶”,黄达培发明的“红外线对射光电传感手机报警防盗器”获三等奖。2011年,梁稳贤、李峰华获玉林市技能比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一等奖,张芝宇获玉林市技能比赛电子电工二等奖。2012年,刘汉婷获玉林市技能比赛电子商务综合技能三等奖,潘周、李镇锋获玉林市技能比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三等奖……

容县职教中心的校长林萍对记者说:“我们每年都有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名次,这与教育局提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容县各职业学校目前已全面实施“轮滚式”办学模式。“轮滚式”办学即在原来“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将顶岗实习分解到前两个阶段中,也就是一批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3个月,然后再回来学习,由另一批学生轮换前一批顶岗实习的学生,一直交替轮换下去,使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保持相对平衡。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样的办学模式既能兼顾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教育,又能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除了利用顶岗实习的方式为贫困学生解决困难之外,容县还加大了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国家、自治区和市级补助的基础上,容县每年都会从财政中划拨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并要求各中职学校按有关规定,从学校学费收入中抽出10.1%的经费资助家庭贫困学生。自2007年以来,该县共有24 478人次获得中职国家助学金,累计达1 783.341万元;6 436人次享受中职补助,共计471.57万元;76人次享受中职特定专业生活费补助,共计5.7万元;255人次获得中职资助金,共计255万元。

容县职教中心2010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小欧,是众多受资助者中的一个。在校期间,小欧每年都获得助学金,并通过刻苦学习,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现在,小欧在广东雅视集团就业,而且是雅视集团的技术骨干。今年4月,小欧在“惠民政策帮助我成长”征文比赛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的心里时时充满感激之情。我,一个弃儿,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女孩,求学是多么不容易!没有助学金,我哪里有求学的机会?没有助学金,我哪里能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中专毕业生?我要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用到社会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爱传递下去。”

现在,容县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良好,初次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毕业生的月工资也都在2 400元左右。为保障学生就业,容县建立了5个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网站上公布了大量的知名企业简介、就业信息和就业注意事项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另外,县政府还支持学校采用联合办学、订单办学等办学模式,要求相关企业对本县中职毕业生实行优先录用。毕业生除了可以选择在本县企业就业,部分优秀毕业生还可以被推荐到区内其他市县及区外的一些知名企业就业。

从容县的中职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里都表现优异。毕业于该县职教中心的广西雅视科技副总经理林车就是一个例子。林车告诉记者:“在中职三年的学习,使我知道了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人生的道理。所以,我从一个流水线工人成长为副总经理。可以说,中职教育给我搭建起了一座人生舞台,让我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