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2: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复杂经济学理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生搬硬套”。中国古语讲,“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理论的产生和运用是有条件的,如果不顾客观实际将其普遍化和绝对化,难免会导致理论指导和实践成效上的偏差。以个人主义为基本理论倾向的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休戚相关。它以相对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和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等等,都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比如,长期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重视对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在研究中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推导,但这些模型大多是建立在假定前提基础上的,与我国的现实相差甚远。如果不顾我国的具体国情而拿来指导我国实践,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现实中有些人明知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并不适用,却硬要生搬硬套,这只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总之,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经过认真分析,科学地予以辨析、选择、改造和利用。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社会制度与具体运行机制的关系,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可“本末倒置”。由于根本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是对等的关系,社会主义是基础、是主体,市场经济是手段、是工具。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在我国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只能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和需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将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
西方经济学理论有其自身的明显缺陷,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饥不择食”。富裕之邦,并非就是真理之地。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这并不等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应灵药。须知,西方经济学是以维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的,其研究视角无不是面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际的。毫无疑问,仅仅是这种特定时空背景的限制,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更不用说其中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始终存在的理论盲点甚至误区了。比较典型的是,新古典主义学派在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时,忽视了实践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市场失灵”,常常使经济运行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西方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往往视农业为不发达经济部门,忽视了农业中非农业部门的存在,忽视了农业通过自身的改造发展起来的现实可能;在西方经济学中还形成了诸多流派,不同流派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相互之间壁垒森严,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等等。 西方经济学理论自身存在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不能“饥不择食”,不分优劣正谬照单全收;更不能盲目崇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缺陷和不足也看成金科玉律。事实上,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经典作家没有论及,前人没有实践过,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更不可能找到答案。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善于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筛选。
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邯郸学步”。经济活动不能离开特定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而孤立存在。事实证明,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经济自身的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哲学传统。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应当立足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的丰厚基础,努力做到“洋”为“中”用,综合创新。反观现实,发人深思的是,一些人对西方经济理论盲目崇拜,醉心于引进西方经济学而又“食洋不化”,结果将一些本来易懂的概念说得花里胡哨,将一些原本比较明了的问题阐述得艰深玄奥,到头来,不仅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迷失了自己。
这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东奔西跑,格外忙碌,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特殊的历史条件使中国需要有更多的能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面的专家,即所谓实践型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是专门研究资源高效配置、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秘密的学问。一般来说,它较之其他社会科学更具有实用性,历来被人看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甚至有人把经济学称之为致用之学。所谓致用,指的是经济学研究要紧密联系实际,为现实经济的发展服务。这一特点决定了需要有一大批经济学家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专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及焦点问题。相对于美英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大都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发展难题,因而经济学研究的应用色彩也表现得尤为浓烈。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前无古人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学家面临着诸如宏观调控、国企改革、环境保护、金融安全以及“三农”等诸多世界级的难题。就当下的中国经济学家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能对转型时期的诸多经济难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以使中国经济能更加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在我国,多数经济学者都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都很关心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并以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经济学者以满腔热情积极参与探讨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思想活跃,新观点迭出,理论热点一个接一个,从而引发了经济研究空前繁荣的局面。他们的研究工作,已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良多的重要贡献,立下汗马功劳,应当被肯定和受到赞赏。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或某些经济学家的行为不端,名声不好,而从整体上否定中国经济学家,不能对经济学家们在中国社会经济20多年间发生的巨变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视而不见。
在体制转轨和社会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促使经济学的研究更多地注重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大量对策性研究不但突出了经济学家的地位,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正因为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着许多世界级的难题,他们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品位。这就如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的:“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总要有一批经济学家以主要精力关注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从而为指导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扎实的贡献。同时,经济学家中也还需要有一些人坚持从事与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有关的所谓纯经济学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是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创新,解决具体经济问题的对策研究就会失去科学的依据。我们时代既需要大批实践型的经济理论专家,也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事纯学术研究的所谓书斋型的经济学者。这两类经济学家各司其职,各有各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似乎显得不够,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比较明显。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情况,这也许与纯经济学理论研究本身的特点及当今中国经济学家所处的学术环境不无关系。对纯经济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寂寞的行当。翻开一些经济学著作,映入眼帘的是大量专业性的名词术语、种种干巴的符号、数字、图表和艰涩的文字分析。早在100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卡拉利曾把经济学称之为“沉闷的科学”,这句话如今已是广为人知的名言。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学是沉闷的即是枯燥乏味,不易使人发生兴趣的。不仅如此,有些经济学理论还十分高深,不易弄懂。因此,从事纯经济学理论研究充满着艰辛和坎坷,需要没有“功利性”的杂念,能潜下心来,长久地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方才可能有所成就。从事纯经济学理论研究就如同登山,惟有不畏劳苦,能不断努力攀登者,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显然,在世风浮躁迷漫的环境里,是很少有人愿意专心这一不能立竿见影换取名利的工作的。
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浮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也不例外。在社会的功利和浮躁之风甚炽的现实境况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从事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学者耐不住寂寞,不甘心坐冷板凳,纷纷从书斋里跑了出来改而赶时髦、追热点。上述情况,造成我国的经济学者对纯经济学理论问题较少有人问津,研究力量相对较弱。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不断有人呼吁要重视纯经济学理论问题的研究。
纯经济学理论问题研究很重要。诺贝尔经济学奖只颁给对经济学理论或研究方法作出原创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突破的经济学家,就说明这个问题。在国外,从事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大多在高校担任教职,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针对这部分所谓学院派的经济学家。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反映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成熟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中国作为当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能够为世界创造出巨大的GNP份额,中国的经济学家也应当能够为人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我国的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所勃发的无限生机的推动下,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虽然已呈现出长足发展的态势,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的初创阶段,水平还不够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整体水平虽然大有提高,在我国经济学家中虽然也不乏有成就者,但却无声望卓著、能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堪称大师级的学者,没有具有带动性甚至能够引领国际经济流发展走向的顶尖人物。
(2)至今很少有中青年经济学者活跃于国际经济学界的学术论坛,能跻身于国际前沿并能在国外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者更是寥寥无几。至今仍无人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某个方面作出开拓性、奠基性的巨大贡献,更没有创造出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假说或模型。
(3)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自成体系且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流派,而能否出现或形成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则是经济学理论研究成熟与否的标志。
(4)经济学的学术论坛进入门槛低,国内有些从未受过专门的经济学知识训练者也可以摇身一变而轻易地成为“经济学专家”,在举办的一些所谓层次较高的经济学论坛上高谈阔论,大讲经济热点问题。
从以上列举的几点看,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确实还有待提高。当代的中国经济学家还面临着经济学科建设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繁重任务。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来说,虽然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解决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但从长计议,也应当有一部分人在通往现代经济学殿堂的道路上探索。时代把中国的经济学家推到了创新的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那么,中国的经济学家怎样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提升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促进经济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中国经济学者,应当特别重视树立优良学风和崇尚实践这两种科学的治学态度。
首先,要大力倡导优良学风,反对学风浮躁。
近年来,经济学界的浮躁之风甚嚣尘上,学术贬值,声誉跌落,甚至遭到大众的奚落、嘲笑和批判。就学风而言,社会公众对经济学界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1)有些经济学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整天混迹于大众媒体,时而出现在报纸上,时而出现于荧屏间,或接受采访,或发表演讲,大谈自己的所谓“高论”、“创见”,炒作自己;(2)有些经济学家通过媒体的炒作和包装,把自己弄得神乎其神,成了无所不知的人,经常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表一些令人十分费解甚至存在常识性错误的言论,出洋相,自然成了舆论批判的靶子。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之所以会出现诸多学风不正的现象,既是因为受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也与经济学家个人科学精神的失落,学术品格的缺失不无关系。要净化学术环境,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最要紧的是提高经济学家的学术品格。学者的一生的标志是他的作品,而学者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学风严谨和潜心学问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这些学术品质来自于学者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作为合格的经济学家,不仅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修养,而且还应当具有为国效劳和为民谋利的理想信念,胸怀民族的兴衰,情系民众的苦乐。学术品格和学术根底,是学者的立身之本和成事之基。只有真正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才能树立正确的学术荣辱观,以报效祖国和人民而开展学术研究为荣,以急功近利和弄虚作假为耻,不为利所惑,不为欲所动,不求闻达,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辛,在经济学理论的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默默贡献。
第二,崇尚实践,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56-02
[作者简介]李艳华(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东方学院教改课题“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探索”的成果。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庞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模型复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西方经济学理论离中国实际较远,大多数教科书上的相关案例取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而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现阶段我国的许多经济现象与西方有差异,所以导致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缺乏兴趣,甚至怀疑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另外,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翻译版教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有机结合,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含义
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是指在教学中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予以正确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根植于中国经济实际,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经济实践中。虽然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中国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另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国情不同,这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只有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特点,针对中国具体的应用情境,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些原理与中国经济运行并不矛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总结,通过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正确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然而,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是西方学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并最终形成的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种类不少,但大多尚停留在对原版教材的翻译和复制阶段,书中案例大多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成熟,教科书上的许多案例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严重脱节。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的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非所用的错觉,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把握。要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要既能解释市场经济一般性问题,又能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问题,真正有效地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措施
1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前提。西方经济学是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既可以用严密的数学模型加以推理,抽象地加以论证,也可以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重视模型的抽象推导,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向较深的层次推进。对于文科生,尽量避免经济学理论的模型推导,应该强调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多用案例去解说经济理论。总之,不管用何种方式,使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只有理解了经济理论的内涵,才可能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2注重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对经济理论作全面解释,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根源和发展,而不是机械地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的,所以每一个经济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这些内容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作相应介绍。另外,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理论总结,在介绍有关经济理论时,要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首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应该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讲清楚,这也是一个思维融合的过程;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经济理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如该理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该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该理论哪些地方不符合中国实际?怎样修正该理论才接近中国实际?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难度,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且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3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中国的经济案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手段的首选,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可以降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增强直观性。首先,要注意选择中国的实际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同时尽可能选择日常能够接触的经济问题做分析,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经济学案例的筛选要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这些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无论各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有什么差别,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这就是经济学原理的普遍性。如在讲到经济增长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变来分析,可以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析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在平时大量阅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然后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中国经济现象来理解经济学原理,比用国外的案例更易于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了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案例素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整理这些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案例不断进行筛选、提炼,对案例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专业性的解析,对每一个案例做出科学的设计,使案例教学能真正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经济发展现状,这样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毕竟枯燥,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西方经济学本身是理论经济学,其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但实践教学却是更容易结合中国实际的教学环节。例如可以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型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结合中国经济现象的实际进行案例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模拟实验、专题讲座等。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社会调查、实习等形式,还可以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综合型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适合大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包括课题研究、商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参考文献]
[1]温晓慧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曲振涛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6-12-26
[3]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路径,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模型和分析工具,为我国教育管理、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刘志民编著的《教育经济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著作,也是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教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构筑教育学理论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学进行系统性研究,阐述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内容涵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增长、人力资源、规模经济、制度、投入与收益等。本书也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前沿论著,作者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重、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兼顾的研究论证思路,构建出基于我国教育实践的经济学研究模型,对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学发展和经济学理论完善均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育,经济是经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学科,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撑,以高校为例,教育活动的展开至少需要教室、教师、教材、学生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就是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必备资源。这些要素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经济学上的计量与评估,建设一间教室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招聘一名教师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编写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费用,培养一名学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教室、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培养学生与货币资金要素流入市场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各项要素流入教育领域的过程,概括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投资”。但是教育领域的产出并不直接以经济要素的形态呈现,它是一种知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隐性产出。
当前,我国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任务和科研任务。但是无论教育成果还是科研成果均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要素的形式进行计量,例如,教育任务的直接目标是人才培养,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成绩为标准实现毕业,对于成绩我们无法以经济学标准进行计量。但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通过转化为劳动力的形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科研成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领域的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最终均会经过一定形式的转化,形成经济要素,这就是教育领域的“产出”。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 发展剖析 演进路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绝对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 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 进行专业化生产, 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 最终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 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 绝对优势既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每个国家都具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 进行专业化生产后其生产成本较低, 彼此交换产品对参与交换的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相对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本国所需的所有商品, 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 贸易各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思想。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比较优势既存在于绝对优势的最大优势里, 也存在于绝对劣势的最小劣势中。以相对比较优势为基础, 世界各国进行产品贸易将使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获益。
(三)要素禀赋学说。
20世纪上半叶,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 世界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必要条件, 因此,赫克歇尔-俄林学说被称为要素禀赋学说。由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和补充。
(四)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产生问题上提出了与传统理论迥异的观点, 他们认 为, 各国并不一定因为本国的资源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本国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过去政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国际贸易是由规模报酬递增所驱动的。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原因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 而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
(五)新兴古典学派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首次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它真正统一考察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做出了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理论解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分工前没有优势或劣势, 但由于其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在投入不变时,其产量大于分工前,这就是内生分工优势理论的思想。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的沿革浅析经济学动态演进路径
从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 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和发展有着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存在着理论发展的必然路径。
(一)对假设条件进行修正和改进。
不同学派的比较优势理论之间, 观点和假设存在着很多差异, 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但深入分析这些理论的观点和假设, 能明显看出其间的传承印记。亚当斯密认为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增加财富, 国际贸易的产生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大卫·李嘉图则在国家之间生产函数不同、消费者偏好相同的假设下,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其后,赫克歇尔、俄林进一步在分析中加入资本要素,得出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了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引发了国际贸易。从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 迫于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保持一致性的压力, 细化和推进假设条件的设置是导致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新理论和新方法对已有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化。
亚当斯密从绝对技术差异和分工优势角度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从技术相对差异上分析了相对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俄林则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差异入手, 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将导致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差别。之后,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等人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角度切入, 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学派则将流行的交易费用概念引入比较优势分析, 着重研究了内生分工优势。回顾比较优势理论前后的发展历程可知, 新学派的理论都是对旧学派理论的完善, 是引入新理论和新分析方法对已有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化的过程, 学者们相继提出了新的比较优势源泉或影响因素, 使得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从分工前扩展到分工后、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交换、消费领域的各个环节中, 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三)在实践检验中发现问题推进理论体系的改革。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过程中, 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学界较大的反响, 这种争论反过来促使了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每一理论的成立和成熟都需要经历实践的考验, 亦有众多经济学家活跃在对著名经济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当中。实践检验的结果若与理论预测一致则说明该理论可以成立, 而一旦理论与实践检验出现差别则新的研究宣告开始。
(四)理论沿着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方向推进。
人们在对比较优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考察中, 关注的焦点已从先天性的资源禀赋等因素逐步转向分工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创新、人力资本配置等后天性因素, 已从静态比较优势转向动态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沿革延续了众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动态轨迹,这也标志着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这一研究动向为理论研究者推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保持动态的研究意识和思维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启示
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从中我们可以找出经济理论动态演进的几条一般规律。所以我们在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考察假设条件的设置。
假设条件是经济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前提, 是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假设条件如何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的研究深度和论证的可信度, 甚至可以决定理论的发展前景。考察假设条件的设置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起点, 若能在假设条件设置上有所突破, 则很可能揭开新理论的面纱。面对已有的经济学理论, 研究者们可思考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是否具有足够的抽象性和简洁性, 足以研究到复杂现象的本质。同时, 更要考虑该组假设条件是否存在继续深化、细化的可能性, 从而推进研究的准确性和理论论证的严密性, 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
(二)推进论证体系的深化。
论证体系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 经济学理论的科学价值最终取决于该理论论证体系是否严密, 论证内容是否严谨。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 可尝试在论证体系上寻求突破。研究者可思考, 该理论的论证内容是否存在继续深挖的空间, 可更换角度从新视角分析老问题。推进论证体系的深化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 这需要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创新的思维模式, 然而, 一旦在论证体系上有新的进展, 则可能是突破性的、历史性的。
(三)通过实践检验辨别理论真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检验辨别理论真伪是经济学理论论证的重要环节。实证研究是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可靠方式,利用最新的理论、技术以及越来越简便实用的计量软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从检验的结果中辨别理论真伪, 推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同时, 研究者们也应保持适度, 切忌滥用、迷信实证研究, 陷入实践检验的沼泽中。
(四)从动态化的视角深化理论研究。
动态化体现在推进研究时, 从假设条件、论证体系、实践检验等方面全面立体的改进, 同时也体现在从动态的视角上, 采用动态的分析方法深化理论研究。研究者可以用动态演进的视角分析现有理论, 思考该理论是否沿袭了从静态分析到比较静态, 再到动态分析的方向发展。同时, 还可考察现有理论在整个动态演进过程中的位置, 判断是否存在继续动态化发展的可能。只要找准了理论所处的现实阶段, 从动态化的视角分析问题, 研究者就能找到理论的前进方向, 开拓理论新视野。
1.1体育经济学认识分析
体育经济是以发展体育事业为根本目的的,体育经济学是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等体育实践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人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人的思想、习惯对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的影响等等;体育资金的有效利用、体育行业的投资与收益等。提高各种投资在体育实践中的收益,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我国的体育经济学研究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以取得了部分成绩。第一,随着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大部分体育经济研究者的付出,我国体育经济研究收获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包括体育经济学相关专著的发表,体育经济学相关学刊的发展等。第二,体育经济学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的成熟和完善,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第三,高校对于社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积极的促进了体育业的发展。当前,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社会在发展、体育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不断的扩展,只有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适应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指导。
1.2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在体育经济学发展前,我国的体育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无足轻重。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观赏等的兴趣日益浓厚,形成了迅速膨胀的消费市场,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第三产业的领域,,使社会产业布局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第二产业发展,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体育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实现。并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全民身心的健康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体育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2.1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到今天已取得部分成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发的深入,当前的体育经济学研究已不能满足体育行业发展对经济理论的需求,体育经济理论亦不能科学的、全面的指导体育业的发展。第一,目前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重心仍停留在以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体育行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对于体育经济理论体育的构建研究不足。第二,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对实践经验的概括较为成熟,对于实践概括的加工、提炼、升华不够深入,体育经济学理论对于体育经济实践活动的指导力不足。第三,对于国外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成功过于极端。要么全盘否定,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到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要么盲目借鉴,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真实情况考虑的不足。但不论那种情况都不利于我国体育竞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四,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属性定位仍有一些分歧,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滞后和盲目。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特点,应为经济学属性;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投资等,应为体育学属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像这类的分歧影响了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并制约了体育经济学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2.2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趋向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增长的物质财富为人们的精神追求鉴定的基础,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消费。体育经济实践的发展丰富了体育经济学理论,促进了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同时,体育经济作物社会经济的一部分,与整体经济有着情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化促使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日趋复杂化,这就要求研究者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拓展体育经济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出发提高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水平。并能注意体育业发展中大众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市场等因素,将其作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研究。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的体育经济已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受国际一些思想、理论的影响,国内的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以促进其对体育实践活动更广范围的指导作用的实现。
2.3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
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换而言之经济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反之,体育也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我们一定要看到经济与体育的内在联系,理解二者的重叠性、互交性,避免片面的属性争执。对于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联系我国的基本国情,以体育经济实践为基础,科学的、事实求是的进行概况、分析、研究,并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客观的、理性的借鉴其他理论成果,结合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融合、加工,以形成适应我国体育业发展的体育理论体系。在体育经济发展中,“人”是发展的核心理论,对于人力资本论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一,人力资本论是西方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我国虽以政治经济学作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并不能因此排除一切“异己”,应结合我国国情、制度以及现状,科学的、理性的对该领域较成熟的理论加以引入、吸收和利用。第二,人力投资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例如,对体育教育、体育保健等进行投资,提高人在体育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人获得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在我国体育经济实践中真实的存在过程,因此不可忽视。产业组织论是产业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体育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拓展了第三参与,对相关的第二产业也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因此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需重视对产业组织论的研究,使这一理论能更好的指导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业的繁荣。体育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等知识产权都属于体育业无形资产,此外,体育业的无形产权还包括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特许经营权等,这些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体育业发展的良好秩序,是客观存在于体育行业的财富。因此,对于无形资产论的研究对于体育经济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无形资产形成中,“人”投入了相应的资金、智慧等成本,促进了体育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升了体育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体育业的无形资产可用货币竞相计量,属于可交易商品。同时又具有产业经济效益、供给的有限性等特点,利用无形资产论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体育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利用,对于促进体育业发展极为重要。总之,体育经济的核心理论是以体育经济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对体育经济发展过程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和提炼体育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以理论为基础更好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3.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
3.1体育经济学定位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科学的定位体育经济学对于提高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效率、效果极为关键。在体育经济学研究定位中,主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实践是一切理论发展的基础,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必须重视现实中的体育经济现象和体育实践,通过对体育领域各种现象、实践的总结、思考、分析获得更高层次的体育经济发展规律,从而利用体育经济的相关问题解决体育利于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及经济现象,促进体育业的发展。其次,重视“人”的因素对体育经济现象的影响,通过对人的活动、意向、需求等的研究深入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各种行为、需求等变化规律,以促进体育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再次,理清体育经济发展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索体育实践中各种因素的相互渗透、影响等,通过研究分析提炼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规律,用以更好的指导体育业的发展。
3.2体育经济学科学定位的思考
科学的定位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体育经济现象及实践研究中,人们不断的发现、总结其经济发展规律。然而体育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体育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对于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首先,在当前理论研究基础上,全面的掌握、分析体育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律、特点,联系实践在体育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基础上对该学科进行定位。其次,对于体育经济学定位过程中的分歧要全面的分析、研究、领悟,不能盲从他人观点,轻易做出结论。例如体育经济学的属性定位,面对体育经济学的“体育学属性”、“经济学属性”、“多学科交叉属性”这三种不同观点,一方面,要联系实际,通过对体育实践中经济现象的发生、体育实践问题的解决等对其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要打破界限,挖掘最有利于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属性定位,以创新思想求得该学科的最有利发展途径。再次,研究定位是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关键,对于研究的定位一定要突破抽象的表面现象,深入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找准影响体育业发展的关键进行定位。第四,人才是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培养的定位要联系社会实践,突破学科差异、思想差异,以人力资本论为基层,培养多元化人才,促进体育业和体育经济学的发展。
4.结语
1.1以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误区
由于各国对危机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因此全球盛行的危机治理方法其实是犯了处理危机的大忌。危机本身就与通胀密不可分,在需求量增加的过程中,价格随之上扬,货币量急速增长,衍生金融产品的增长速度也比往常更快,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资产泡沫在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必然破灭,危机就此爆发。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各国利用增加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做法存在不可取之处,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已悄然地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这种调控在短期内虽然能够有效地缓解问题,但与此同时新的经济问题也会就此产生。因此,从理论上说,与增加通货膨胀的作法相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减少货币量,通过帮助市场排干泡沫的方法来促使市场间供给数量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下。而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应对危机无异于舍本逐末,当今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现状已然十分严峻,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就势必面临着多余的货币量难以消化的问题。
1.2应对危机的理想措施
凯恩斯主义为应对经济危机给出了指导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产生的不良后果,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弊端。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增加投资,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等方法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促进却只是短期的。在中国,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获益,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获益时,它其实治标不治本。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要理清危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继而探索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绝不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生搬硬套。事实证明,政府实施干预、刺激内需、增加就业此类的应对方法并不能完全缓解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当市场上一旦出现因供给过量而引发的价格暴跌问题时,首先要有效地对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量进行评估,从而将应撤回的投资量的额度确定下来,其次,应将刚性需求与非刚性需求正确区分开来,制定出能够消化有效供给的方案。政府不能单单依靠增加就业和增加投资来谋求短暂的经济繁荣,应谨慎使用通过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调控方法。需求量是一定的,短期内增加就业其实是现在正消化着未来的用量,这会直接导致新一轮的供求危机。由于市场投机性的普遍存在,供求间存在缺口是市场的常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增加导致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稍纵即逝。市场价格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这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如果在供给和需求的估计上存在偏差,简单的扩大生产,那势必将使企业面临生产过剩的巨大打击。
2、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现状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危机的产生或是解决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模糊不清
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问题却从未得到过学术界系统性的解释。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消费行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消费目的却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使经济偏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在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之后,从传统生产行业中分类出来的产业有着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但是他们与消费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便错综复杂、本末倒置。市场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走越远,防范危机的手段却没有及时跟上。
2.2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匮乏
在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危机具有传导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够不受影响。全球经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虽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做了宏观调控方面的努力,但是产生的作用力却是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国际层面上涵盖全球范围内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还相当匮乏,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就更多了。
2.3缺乏应对危机的防范机制
经济学的理论仍旧停留在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之中,对于危机原因的认识方面,人们各执己见,各种原因都导致了市场应对危机防范能力的缺乏。虽然就目前的理论而言,危机难以避免,但是经济学界不应止步不前,如何最大限度地推迟危机的到来,或者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危害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极具现实意义。
3、主流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鉴于现今经济学理论无法根治经济危机,经济学研究者必须走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无休止争论的怪圈,回归经济学本质,探索解决危机的全新道路。
3.1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已经大大超过了消费品本身。诚然,国际社会中各个企业和国家的追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消费品,更多的体现在货币财富、经济增速等更为宏观的方面,这写都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经济学研究者应在研究过程中回归以消费为中心的道路,保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3.2协调微观有效与宏观有效
在经济学的具体实践中,不乏许多对于自由放任经济制度过度迷恋的国家,也有过分强调计划经济与国家政策干预作用的国家。利己主义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保证,但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直接等同,宏观上的资源浪费很大程度上是微观效率过高导致的。但宏观经济学的现有理论还仅仅局限于总量的分析,因此如何在保障微观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前提下实现攻击和需求的大致平衡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3.3协调国家和国际大环境
经济危机的全球性显示出了当今宏观调控的盲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下,仅仅协调好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世界经济想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大环境,必须出台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它能对全球经济或是超越国家以外的经济体起到合理调控的作用。
4、结束语
1 图示教学法的定义、特点、优点及运作机理
1.1 图示教学法的定义。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
1.2 图示教学法的特点:图示法是书面语表达思想的辅助方式和手段。当用书面语表达思想时,用传统文字书写,再配以浓缩的文字、符号、线条、表格等组成的“图示”,在教学中应用图示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示法更注重与人脑的交融,与人脑的思维“挂钩”,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知识点间的比较,有的图示体现了思维的过程。图示教学法“越过”直线型“文字”语言思维的“障碍”,直接与人脑深层思维“挂钩”,免去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翻译”、转化程序,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 图示教学法的优点。图示教学法的优点很多,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形象记忆,有利于强化知识的信息,有利于知识的联想,有利于信息的传递等优点。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图示教学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美育,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4 运作机理。图示教学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创新,是在国外(前苏联)“纲要信号”图表数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将数学学科特点,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等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大胆实践,图示教学法是更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2 《经济学基础》教学采用图示教学法的必要性
2.1 经济学基础自身学科特征所致。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具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包括:①微观部分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②宏观部分则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核心,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2.2 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为突出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整合,《西方经济学》整合为《经济学基础》,由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前,没有任何经济类先行课程(不同于本科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已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等前期辅助课程),学生学习这些复杂难懂的理论有一定困难。
2.3 当前高职学生特点。一是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不愿深入。而对理论化的,特别是需要进行计算的内容不习惯。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专业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又有成人教育的学生,文科理科在同一班,学生入学分数差距较大,导致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导致授课效果不好。三是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经济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在课前和课后不能自学,对经济学缺乏兴趣。
3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示教学法的演示过程
3.1 单个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短期生产中,不仅产品市场的价格是既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是无法改变的,即厂商只能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所以,厂商只有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可以用图1.1来说明。我们用三条成本曲线SMC,SAC,和SAVC共同代表厂商的既定的短期生产规模;厂商所面临的五条需求曲线d1、d2、d3、d4和d5,分别代表在五个不同市场价格水平下的厂商的收益状况。对于一个厂商的一个既定的生产规模来说,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的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
■
3.2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盈亏状况的五种情况图示比较分析(见下图)。第一种情况:图(a)表示平均收益大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R>SAC,图中阴影部分代表厂商获取超额利润。第二种情况:图(b)表示平均收益等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R=SAC,厂商获得正常利润。第三种情况:图(c)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变动成本且小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VC
3.3 图示教学法的思想方法。图示教学法在经济学理论讲授中的应用是把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图形、图像、表格等有机融合为一体。它是通过更直观的图形演示过程对经济学理论形成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更高层次上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解释和概括。利用转化思想把复杂、抽象、已知和未知通过数量和图形转化为平面问题,从而使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4 图示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单纯记住图示,而把具体的、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抛掷在一旁,就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把时间过多的用在描绘图例上,缩短实际讲授新知识的时间,教学则显得空洞干瘪、枯燥无味。所以不是堂堂课都可以使用图示法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结构 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框架 研究与分析
一、前言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力巨大,经济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经济发展影响各不相同,所以在这场危机中各国经济学家都竞相研究,如何准确把控经济发展的动向和未来。发展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与此同时,经济学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市场的影响很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其经济结构既要迎合市场发展结构,还需准确把控各经济结构的发展关系。本文将在重构经济学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框架,使发展经济学满足中国市场的发展规律,为经济市场提供稳定的运营结构。
二、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
新结构经济学是指在原有市场理论基础上,迎合经济发展时代背景引出的一种新型市场运营理念,其理论发展依据可以真实反映出现代化市场运营结构特征和各领域产业发展情况。
(二)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特征
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发展初期,其结构都是不稳定的,受劳动资源、商品储备、物质资本等因素的影响,既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满足各种产业结构快速发展需求,所以新结构经济学应满足以下几点发展特征:
1.宏观指导意义。经济学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表述能力非常强,新结构经济学不仅可以从产业发展规模、生产能力、商品经营范围、交易情况、资本密集度等方面体现基础经济定位理念。还能增设多种理念配置,让各产业结构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发展。
2.经济走向突出。任何一个产业的经济发展情况都不仅仅体现在效益上,其商品使用功能、资源需求、市场份额等问题都会影响产业的经济走向。新结构经济将各种领域产业划分为诸多经济体,各经济体的产业基础配置和升级目标大体相同,在发展水平中,其理论指导价值非常突出。
3.定义发展水平。作为根本配置机制,市场对经济定向发展的掌控能力很弱,在市场资源配置日益复杂的经济市场中,只有推动产业升级才能拓宽产品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经济创新功能,所以当企业对公共知识、物质、精神消费陷入疲软状态时,新结构经济会重新定义各领域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制定一个具有理论依据的市场机制来稳定资源协调管理功能和控制基础设置。
三、重构发展经济学框架
通过上文论述发展经济学特征可知,实践经验对学术理论的补充作用最强,对重构发展经济学框架的指导意义最大。本文通过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发现,重构发展经济学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变化过程,且其基本原理和结构框架对经济理念的引导能力巨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重构发展经济学的主要框架。
(一)基本原理
以经济学发展为市场运作起点,经济在任何时间都不会随着学术理论组成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国家赋予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都是构成经济生产元素的重要内容,所以从概念上来讲,重构经济学框架应引入基础设置的发展作用。如现代化建设、制度建设、社会资本体系、价值理论观念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引导经济学演变。不同经济发展内容产生的经济结构不同,在正式交易与非正式交易中,经济学构架可以影响各层级市场的发展特征变化。
(二)框架结构
在现代化建设和制度、法律、文化系统的影响下,经济框架逐渐形成了软、硬两种结构理论,随着市场活动的多途径变化,基础设置对经济学理论的框架影响作用越来越低。产业模式、经济发展水平、风险预测等都可作为经济学框架,企业、组织、个人的生产劳务关系也是由固定金融机构联合构成的。从事产业生产的组织和个人不仅会影响硬性基础设置的动态经济变化情况,还会干扰软性基础设置的经济发展情况,所以对于新结构经济来讲,系统化的经济学理论对重构发展经济学框架的引导作用并不大,在发展层级市场结构的过程中,动态框架结构会逐渐转化成产业发展关系图,并会围绕各领域产业发展特征呈阶梯式发展模式延伸。发展经济学框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照相似发展理论。在革新理论结构过程中,经济学家通常会针对不同国家的发展现状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如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市场经营环境、经济增长背景等内容都可以突显出一个国家潜在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发展经济学应引入并参照相似发展利润,以他国发展情况为发展依据,大力开展优势产业,尽可能避免因产业发展结构问题引发的经济停滞现象。
2.各领域产业发展关系。目前,我国公有、非公有经济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关系上,但随着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恶化,各领域产业的发展关系发生了改变,低碳经济、节能产业的发展,让经济结构框架的变化能力更具导向性和预判性,针对这些经济发展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协调软、硬基础设置的方式提高各领域产业和谐发展的关联性。
3.技术、产品的创新优势。新兴产业必须要具备多种市场竞争优势,如使用价值、发展价值和创新价值等,这些价值观念可以增进潜力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关系,帮助经济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能力。在资源和执行能力的限制下,大部分企业纷纷舍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任务,纷纷走向了粗狂型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结构主义上来讲非但不科学,还容易造成发展经济学框架结构紊乱和无序变化。
4.经济结构补偿。与传统结构主义比较,新结构经济学可有效促进发达产业市场优势的良性推广,税收政策、福利产业、保护补贴等结构补偿措施可以在时间上、经济资本量上给予经济市场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但是如果仅靠单方面的提供经济结构补偿,其重构出来的发展经济学框架并不足以展现真实的经济市场运营构架,所以还应从开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实力、发挥潜在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拓宽经济结构补偿的发展道路。
三、新结构经济学对重构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与作用
本文对经济发展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后,逐渐认识到如果要想创建一个具有持续性、发现性、重构功能的经济学结构框架,必须在发展经济学中引入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其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突破固有研究方法
新结构经济学能够为发展经济学奠定具有高度科学功能的研究方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理论上具有明显不同,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新结构经济学能帮助发展经济学为经济市场提供必要的产业发展指导,资源配置中心作用和资源配置能力可以大幅度提升各发展产业的结构完整性和理论时效性。成本较高的密集型产业可以增加产业的自生能力,让产业在不断升级和发展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信息补偿功能,并有效降低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本费用。
(二)提升政策影响力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并不大,如果国家政府需要通过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设置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话,则经济的增长需要付出多种类型的经营资本。所以发挥投资短期效应,为未来经济铺设发展道路,有效补充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利益诱导问题,可以促进政府获得强劲的经济增长、良好的贸易表现。如果政府对产业保护补贴的自生能力严重缺乏,则发展经济学结构的层级产业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关系,且这种关系对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会逐渐加大。
(三)稳定经济贸易结构
发展经济学对于外贸市场结构主义的研究效益很强,在经济融合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体制的带动下,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可以增加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的融合性。随着西方跨国企业利用现代化产业抢占我国经济市场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发展结构已逐渐无法摆脱这种依附陷阱。所以针对重构后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建议中国经济市场应优先考虑进口替代战略,让现代化产业先在封闭的、受保护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在满足其他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再通过拓宽国外市场的方式,提高中国现代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经营发展份额。
四、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结构经济学以及重构发展经济学进行系统论述之后可知,从多元化发展视角上分析,经济学理论的完整度和完整性对现实经济市场各领域产业运营结构的影响与作用非常大。虽然复杂的市场环境给经济学理论重构框架带来诸多干扰因素,但是却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产业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内生差异性。所以,在主增长理论的支撑下,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还会逐渐向重构后的发展经济学框架中延伸,并且其影响意义会逐渐加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2,13(08):119-124.
[2]李实,苏剑.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新框架[R].北京日报,2012,14(08):110-124.
[3]余永定.发展经济学的重构——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季刊),2013,14(12):110-124.
[4]韦森.探寻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与未来道路——评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J].经济资料译丛,2013,14(23):112-124.
[5]光.市场主导与政府诱导——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时代经济,2012,13(24):119-123.
[6]姬超,彦伟.新结构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开出正确药方了吗?——一个主体分析和过程视角的考察[J].经济与管理,2013,14(36):190-198.
[7]里昕.产业升级与政府作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J].研究,2013,12(04):109-115.
[8]顾鑫,杨旭,李俊.政府主导型发展的是是非非之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评论之一[J].读书,2013,12(14):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