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班教育笔记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4 04:21: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班教育笔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班教育笔记

第1篇

小班开学教育笔记总结【1】

他们伤心时去了解、哄劝他们,他们高兴时会觉得很欣慰、满足,他们进步和表现积极时会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他们做错了会教育甚至批评他们。天天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工作就好似生活,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老师就似妈妈,要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教育好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老师最大的心愿。

我们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我们的生活、学习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都好似在家一样,每天见面并相处着,心里好像都很踏实。在每年9月1号小班的孩子升入中班,有许多的孩子不适应,哭闹不愿意升班。特别是李欣萌,每次早上妈妈送她时,不愿意去中班,哭着要上小班,要宛老师。就这样闹了一周,中班老师每天鼓励和夸奖她。后来,她渐渐好多了。当我到中班时,孩子们一看见我,高兴地喊着,有的过来搂着我的腿,有的牵着我的手。孩子们的表现那么亲切,他们率真的模样让我深深地感动!

回想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可以用含辛茹苦来表达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其背后有委屈、有烦恼,但更多的是欢欣和快乐。当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时会烦恼,受到家长误解时会觉得委屈,凡此种种。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真心地付出后均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接受,换之以积极的支持和亲切地配合。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们的进步、成长和健康快乐是我们幼儿园老师快乐的源泉,这些快乐也是我们幼儿园老师热情、不辞劳苦工作的原动力。

小班开学教育笔记总结【2】

爱是相互的,在我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对孩子的爱,可以变成家长对我的信任,因为我和家长都把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班里的孩子不来幼儿园时我会主动打电话询问一下,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家长可以感受到我对孩子的爱,我也可以准确的知道孩子没来幼儿园的原因,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的一句询问,让家长知道孩子在老师的心中很重要。我这样做也是在悄悄地告诉家长:把孩子交给我请放心,因为我爱他。现在只要孩子不来,家长就会主动电话告诉我。因为我爱孩子所以家长很愿意和我交流,孩子有点什么事都愿意和我们说说。好像我们有神奇的魔法可以让调皮淘气的孩子变得听话懂事。我的付出这就是回报:家长对我们的信任。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巡视每一桌的孩子,看看是不是有谁没来。

第2篇

小学毕业班教师寄语一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夏日炎炎,百花盛开,万物蕴藏争艳的喜悦,在含苞待放、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完成小学阶段六年的学业,怀着新的梦想的希望告别母校,踏上新的征程,走向一个全新的环境,开始着一个全新的生活。

六年间,在人生世界里是弹指一瞬间。你们与老师、与同学相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你们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简短的六年生活,但是也是你们最值得留恋和难忘的人生启蒙阶段。六年间,你们已经由一个个充满稚气的孩童成长为知书达理的少年。

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深深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中。六年间的相处,你们与老师已结下了深厚情谊,也给老师留下人生难忘的记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老师最心爱的孩子,都是最懂事的学生,都是最具魅力、最具时代气势的少年。六年来,你们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你们的学业,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

六年的共同生活,我们朝夕相处,心心相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班集体,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小学毕业了,但这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不管是你们走向中学、大学,还是以后走向一个新的工作岗位,请你们永远记住**区实验小学77班这个优秀的群体以及与我们从小长大的同学。老师也衷心希望你们在今后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你们要不怕困难,奋勇争先,永立潮头,决不服输,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和父母的培养。

同时,也衷心希望你们用真心去关爱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用真心爱社会、爱祖国,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希望,你们如同一轮朝阳,你们的人生会无比灿烂,无比绚丽辉煌。

现在你们已经完成了自己小学六年的学业,即将离开母校,老师真的有些依依不舍。你们永远是教师的好孩子,好学生。以后无论你走得多远,老师的心永远和你们连在一起!请记住,老师那期待的目光将永远、时刻注视着你们。老师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实验小学永远是你们最温馨的家。

小学毕业班教师寄语二

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首先向圆满完成小学学业的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同学们,六年来你们默默耕耘着自己的理想,用辛勤的汗水,顽强的毅力,书写着辉煌的成长史,你们的精神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定格在梁村小学的历史上,你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梁村小学的丰碑上,你们完全有理由为这六年的精彩喝彩!同学们你们要牢记你们的班训“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同学们今天你们就可以骄傲的大声宣布“我小学毕业了”是雄鹰就展翅飞翔吧,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此时此刻,老师心中有太多的感慨与不舍,老师有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有思想、善良正直的人。

第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有毅力、负责人的人。

第三,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有爱心、宽容大度的人。

同学们,当小学日子渐行渐远,当亲爱的母校在你们眼中成为远去的风景时,希望梁村小学的精神在你们心中永存,同学们:一路高歌,大展宏图吧!

最后叮嘱大家一句话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母校的老师时刻都在注视着你,等着你们的好消息,梁村小学永远是你们温馨的家。

小学毕业班教师寄语三

1、朝霞般美好的理想,在向你们召唤。你们是一滴一滴的水,全将活跃在祖国的大海里!

2、自爱,使你端庄;自尊,使你高雅;自立,使你自由;自强,使你奋发;自信,使你坚定……这一切将使你在成功的道路上遥遥领先。

3、春天,耕耘播种的季节;青春,激情满怀的年华。愿你抓紧这季节,播种希望,收获成功!

4、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虚怀若谷,不断进取,才能成为“赢家”。

5、成绩和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成绩。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6、最后,希望你们守望高尚。高尚关乎人的精神和品质。高尚是伟大的代名词,但也可以很普通,很简单。

7、愿你像那小小的溪流,将那高高的山峰作为生命的起点,一路跳跃,一路奔腾,勇敢地、勇敢地奔向生活的大海……

8、没有窘迫的失败,就不会有自豪的成功;失败不可怕,只要能从失败中站起来!

9、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点燃它吧,让它燃烧成熊熊的大火。

10、这段时间,有两件事情从内心深处感动了你我:危急76秒,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履行职责,绘就一条笔直的刹车线,向我们展示了深入骨髓的品格力量。危难瞬间,“最美教师”张丽莉推开孩子,自己却被失控的客车碾过,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这无疑是高尚,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尚!

11、当你昂首挺胸疾走的时候,亲爱的孩子,请留神那脚下的石坎或断沟。

12、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愿你们在前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

13、我特别推崇乔布斯的纯真!不管是被自己创办的公司炒鱿鱼,还是被癌症病痛折磨,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乔布斯从来就是在很纯粹地做人做事。一如他在很多场合反复讲的那句话:“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这种纯真,他造就了苹果神话。纯真是创新的动力!

14、只要心中有一片希望的田野,勤奋耕耘将迎来一片翠绿。

15、让我们学习蚯蚓的精神,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让我们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格言,踏踏实实,迎难而进。

16、攀登,人生就是攀登!愿你们背负着命运给予的重载,艰苦跋涉,攀登上一个又一个意识、品德、情操、知识的高峰吧!

17、当精神“渴”了,就听听音乐;当精神“饿”了,就读读书吧。

18、愿你用思索这把金钥匙,去打开疑窦的大门,闯进创造的殿堂。

19、理想的琴,须拔动奋斗的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动听的乐章。

20、把表扬看作“加油站”,把批评当成“保健箱”。

21、生活赋予你们一件普通而珍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愿你们以热情、奋发去向生活回礼!

22、同学们:有幸成为你们的老师,是我们之间的缘份,也是我一生的荣幸。在毕业之际,老师没有珍贵的礼物馈赠,送你们几句诚挚的话语,伴你们一路风雨兼程。第一,做一个喜爱读书的人。第二,做一个快乐的人。第三,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23、拼搏的汗水,能浇开理想的花朵。

24、衡量一天,不看收获而看播种。

25、往前走,决不能把命运的纤绳,拴在青春的幻想上。

26、让我们守护纯真,常回忆儿时的两小无猜,回味豆蔻年华的天真烂漫,始终保持美好追求,不断接近灵魂深处的那个你!我相信,纯真,会让你这边春光明媚,风景独好!

27、纯真也是幸福的源泉!有一首歌就叫《越单纯越幸福》。我知道,女生们现在流行找“高富帅”,那男生们,你们想找什么样的女朋友呢?白富美?同学们,你们out啦,现在叫甜素纯。就是长相甜美,外形素雅,内心纯洁,在我看来,杭电的女生都是甜素纯!女同学们,你们也别忘了,周围还有阿甘式的纯真男,能唱出“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这样的纯真男更可爱,更值得珍惜!

28、尽管时时有一团团沉渣泛起,但是滔滔的江河总是朝着既定的方向奔流。

29、当你孤独时,风儿就是我的歌声,愿它能使你得到片刻的安慰;当你骄傲时,雨点就是我的警钟,愿它能使你获得永恒的谦逊。

30、也许,你曾失落昨夜梦境里一个美妙的结果;也许,你曾失落今晨朝露上一个七彩的憧憬;也许,你曾失落傍晚夕阳中一个斑斓的寄托……但是,只要你不曾失落你不懈的努力,不曾失落你不断完善的自我,青春,暖风就将鼓满你生命的帆。

31、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海角天涯;鲜花、绿草相随你铺展远大的前程。

32、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3、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

34、愿你在这短暂的学习时日里,获得高超的本领、顽强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像赛马一般,越过一道又一道高栏;让生命前进,驶向碧波滔滔的大海……

35、愿你是风,鼓起白色的帆;愿你是船,剪开蓝色的波澜。生活正在你的前方微笑,勇敢的走上前去,将彩色的人生拥抱。

36、啊,愿你们在飞逝而去的时间波涛上,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37、明天,这是个美丽灿烂、辉映着五光十色的迷人的字眼。愿你的明天无限美丽、无限灿烂、无限迷人!

38、没有路的时候,我们踏出了一条路,有许多条路的时候,我们却迟疑了,该走哪一条更好呢?但就在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时光已悄悄溜走。不要再迟疑了,选准一条,以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向成功的终点迈进,迈进!

39、做人失败,任何成功都不算真正的成功;做人成功,任何失败都不算真正的失败。

40、功夫自难处做去,学问从苦中得来。

41、愿我的临别赠言是一把伞,能为你遮挡征途上的烈日与风雨。

42、纯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守护纯真,就是守住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拥有一颗纯真之心,会让我们简单、洒脱。就像你们当中流行的那句话:“我傻,我快乐;我二,我健康”,如此卖萌虽有些偏颇,但不无纯真。最近,我常在校园里看到你们拍毕业照,月雅湖边、南门广场、图书馆前,你们穿民国装、套海魂衫,戴军帽,系红领巾,你们是在回忆纯真,体会纯真,展示纯真。希望你们永远留住此刻的纯真!

43、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选不出时代的伟人。愿你投身于时代的激流,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

44、一条大河能容纳无数溪涧的流水;一座高山是千万吨土石垒成,广泛地吸收知识吧,愿你像高山大河那样博大精深。

45、同学们,千万不要让自己心灵深处的纯真因世故而沉睡,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也不要抱怨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总是在徘徊。纯真地去奋斗几年,你们一定会在牛A和牛C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46、成功的秘诀,在于对目标坚忍不拔。

47、人人都拥有一份宝贵的财富,这就是――生命!希望你都能有效地使用它。

48、生活的海洋已铺开金色的路,浪花正分列两旁摇动着欢迎的花束。勇敢地去吧,朋友!前进,已吹响出征的海螺;彩霞,正在将鲜花的大旗飞舞……

49、掉在地上的针,要拾起来,需要低头弯腰;挂在脖子上的饼子,需要用双手捧起,才能送到嘴边;任何成果的获取,都需要辛勤的付出。

50、学习,就是努力争取获得自然没有赋予我们的东西。

51、零,只有和实数在一起才有意义;思想,只有和行动在一起才能发出光辉。

52、高尚的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有了它,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它,内心就感到充实。迈开坚定的步伐,走向既定的目标吧!

53、你那青春如太阳般炽热,即使遇到霜雪,也能融化为甘泉,去滋润大地,灌溉田园。

54、勤奋是一只蜜蜂,能帮助你酿造幸福之蜜。

55、在生活的画卷中,偶尔抹上一道灰色,并不预示着你的沉沦,重要的是,能在灰色中提取绿色的希望。

56、美,是智慧,是静谧。祝你聪明!愿你上进!

57、读书造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一切!

58、如果说,生命的历程是一条航线,它向何处延伸取决于罗盘,那么,最紧要的,便是认清罗盘上的指针。

59、机会就像银燕,经常飞临我们的窗棂;机会就像钟声,时时回荡在我们的屋顶。只需要我们用目光去捕捉,用耳朵去倾听。

60、你是花季的蓓蕾,你是展翅的雄鹰,明天是你们的世界,一切因你们而光辉。

61、愿你是一棵树:春天,吐一山淡淡的香味;夏天,洒一抹如泉的凉荫;秋天,举一树甜甜的青果;冬天,做一个养精蓄锐的好梦!

第3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所带的班级的学生毕业了,这学期学校安排我带一年级。说实话,对一年级学生的管理,我还真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我来到学校后,都是从二年级接手的学生,上届老师带的学生纪律、卫生、学习习惯都培养得非常好,接管起来很顺手。现在突然要带一年级,面对着六十几个孩子,我该如何去做?在这就说说开学后几周我做的点点滴滴:

一年级学生来到学校,还不适应小学的生活。记得开学第一天,王熙元同学哭了,他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才能放学,我想回家。”可是这才刚上第一节课呀,怎么就想着放学呢?这时候我心想:这样的孩子还能上小学?于是我对他说:“再别哭了。”但是他还是哭,我吓唬他说:“如果不听话你就出去,不要再上学了。”可他才不吃我这套呢,照样哭。我想这样不行,换个方式试试,我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擦掉他的眼泪,对他说:“孩子,你已经是一年级的学生了,这多好呀!你再看看别的同学都不哭,他们多坚强,你愿意学习他们吗?如果你不哭,那你也是个坚强的孩子,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很喜欢你的,你愿意让我们喜欢你吗?”他抬起头看看我们,点点头擦掉了眼泪。直到放学,他都没有再哭,放学时,我带领同学们对着他大声说:“我们喜欢你――王熙元。”他笑了。下午上学来,他显得很高兴,而且对我说:“老师,我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再也不哭了。”我点点头,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以后他每天都是高高兴兴来学习,欢欢喜喜回家去。这时我突然明白,孩子在最需要安慰的时候,不能只一味地吓唬,哄和唬要适时而用。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形成的,刚开学进行入学教育时,学习了《班级公约》、《小学生守则》,但是当执行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刚刚讲上课要专心听讲,但是很快他们就忘记了,上课前20分钟还能认真听讲,但到后面注意力就不集中了,忘了老师讲的纪律,我就说:“同学们,大家要认真听讲。”可是他们只坚持了一两分钟,就又不听话了,怎么办?我就采取“开火车”读、点名读的形式,于是兴趣来了,注意力就集中了。另外,我还采用对表现好的学生奖励“小苹果”的方式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采用这些方式效果还不错。还有就是有时上课看他们累了的时候,穿插讲个小故事,他们的兴趣就来了,学习的热情就高了。为了学生课下不打闹,下课我做到勤跟勤管,因为老师在身边,学生打闹自然少点,如果有,也可以及时制止。总的来说,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级老师需要耐心加爱心,还需要好的方式方法,我在学习也在总结,并不断改进。

虽然说做一年级的老师是累点,但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培养下幸福、健康地成长,在老师的教育下获得了文化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何付出都值得。我愿意做一名辛勤的园丁,浇灌祖国的花朵。

第4篇

对缩小班级规模这一主张,教育界人士一直争论不休。[1]一方面是由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经费的支出、使用以及师资的供求,尤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忧心忡忡。显然,班级规模越小,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越少,那么所需的教师就越多。相应地教师的薪水和福利,校舍以及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和设备都要增加,教育开支也随之上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短缺,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缩小班级规模对我国的教育负担无异于雪上添霜,不切实际。难怪有人说:“T=S/CT(即教师数量等于学生总数除以每班平均学生数)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方程式”[2]。另一方面,教育专家们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格拉斯(Gene V Glass)和史密斯(Mary L Smith)运用“综合分析法”,对从1900年到1978年的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大量的比较分析后认为,班级规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班级越小,学生所学越多,效果越好[3]。几乎与此同时,美国ERS的罗宾逊(Glen E Robinson)运用“相关归类法”,对近一百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后指出,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取决于年级的高低、学习科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文化和经济背景等多种因素[4]。另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史拉温(Robert Slavin)教授运用“最优证据综合法”严密地分析了具有较高质量的有关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每个班的学生数减少到15人,其积极影响也微乎其微;而真正最有效的方法是个别教学,那就是将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只有一或两个学生[5]。

大致说来,班级规模的研究经历了以下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实验期(1895—1920年)、初级实验期(1920—1940年)、大班教学研究期(1950—1970年)、个别化教学研究期(1970—1978),以及综合分析期(1978年以后),各个阶段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所探讨的具体问题都存在着差异[6]。最早对教育过程包括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的是美国的莱斯(J.M.Rice),其研究报告于1902年发表在《论坛》杂志上[7]。该研究并未发现班级的大小与学生的成绩间有任何密切关系。但遗憾的是,莱斯的研究报告基本上没有提供任何比较分析的统计数据,因而难以明确地揭示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之后,从1900年到1920年,研究人员搜集了许多有关班级规模和学生成绩的新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但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处于非实验性的逻辑推理。孔曼1909年的一项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8]。孔曼对美国宾州一个校区1909年度的学生升留级记录进行了分析。他将该校区的各个班按学生数分成三组:少于40,40至49人,50以上,然后,计算出每组的学生升学率。他发现,在三年级,学生人数少于40的班,其升学率为88%,学生人数在40到49的班,其升学率为85%,学生人数多于50的班,其升学率为81%。不难看出,这种分析将班级规模的问题过于简单化。因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控制,无法解释很多其他的变量,因此不可能对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作出可靠的因果判断。

从二十年代开始,随着实验研究的概念和技术逐步发展,并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应用,对班级规模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人们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关变量以利于更明确地分析班级规模对教学的影响,教育研究人员开始注意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为指标,将小班和大班的学生进行配对,统一大班和小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尽可能地由同一个老师教授大班和小班。1929—1930年,美国的怀特勒和威勒采用这种方法,以24个小学班级为对象,对班级规模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9]。他们将这些班按每班20个学生进行分配后分成12个对子。在开学初,实验组保持以每班20人进行教学,而对照组则由每班20人增加到40人进行教学。经过16周的教学后,对所有班的学生进行成绩测验,比较两组的差异。然后,他们又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交换,即对照组保持原有的20人,而实验组每班由原有的20人增加40人。经过16周的教学后,再次对两组的所有学生进行测验。对两组学生的测验结果比较分析后发现,小班的教学效果优于大班,接受小班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

由于种种原因,班级规模的研究在四十年代几乎处于冬眠期。五、六十年代期间,美国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数量和各项教育设施愈来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普及教育之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教育行政人员试图扩大学校和班级规模,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增加入学和在校学生数;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人员也试图通过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在此期间,许多大规模的教育实证研究在美国蓬勃展开,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尼尔森和科尔曼的研究便是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0]。1959年,尼尔森对高等学校的大班教学形式进行了研究。在其研究中,四名教师各教一门大班和小班的《初等经济学》,为时一个学期,每周3小时。他并且对各个班的学生按专业、年级和性别进行配对。所比较的各大小班学生人数分别为:138对20,141对16,94对20,90对20,109对17,85对19。学期结束时,对所有班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结果,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小班,因此,大班的教学效果比小班好。这一结论也许正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乐于知道的,然而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尼科林并未解释四名教师是否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方式、方法上相似或相异,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和背景等因素。所有这些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1966年,科尔曼对美国成千上万的一、三、六、九,以及十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以丰富的资料为基础,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师资年限、教学水平以及师生比例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成绩与师生比例成负相关,即师生比例越高,学生成绩越差;师生比较越低,学生成绩越好。遗憾的是,如此非实验性相关研究因缺乏严格的实验设计与控制,仍然无法解释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个体主义教育思潮方兴未艾,现代化教学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迅速发展,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在认知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经济、语言和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与班级规模有关的研究主要着重探讨个别化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很多实验研究将小组教学的规模减少到每个教师只教两至三个学生。包塞尔、穆迪和瓦尔哲的一项研究即是其中的代表[11]。他们将四、五年级学生随机分配到个别辅导组或25人一班,由各方面相匹配的老师分别进行一小时的数学教学,持续两天。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接受个别辅导的学生,其测验成绩显著地高于接受25人班教学的学生。需要指出的是,该实验持续时间短,而且没有明确地界定大班、小班和一对一个别教学之间的差异。因此,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经过半世纪的努力,教育界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大比小好,也有人说越小越好。七十代末期,教育研究人员逐步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并展开大规模的实验研究,人们对班级规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在此期间,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全州范围内的班级规模研究项目主要有印第安那州的"Prime Time(1984—1987)"和田纳西州的"STAR(1985—1989)"[12]。它们规模大,范围广,历时长,资料丰富,并且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从七十年代末以来,教育研究人员主要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综合分析法、最佳证据综合法和相关归类法。

综合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的格拉斯博士引入教育研究的。它与传统的文献分析法有些不同。教育研究中,传统的文献分析法基本上是综述法,即有选择地对已有的某一专题研究进行较系统的定性的描述、分析、讨论、概括与总结。而综合分析法则是运用统计学方法,有选择性地对已有的某一专题研究进行较系统的定量的分析、比较、讨论和总结。研究者将所比较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换算成影响值,用以衡量自变量(如班级规模)对因变量(如学生成绩)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越大,则影响值越大;那么自变量的影响就越大,实验效果就越明显。简单地说,影响值等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数之差除以对照组的标准差[13]。科恩运用综合分析法对25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124个影响值。他发现,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总体影响值为 0.14。这表明班级大小对学生的成绩并无显著的影响。但在班级规模的研究中,运用综合分析法最具权威性影响的可能是格拉斯和史密斯。他们的一系列研究在美国教育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班级规模之争[14]。

1978年,格拉斯和史密斯运用综合分析法,对自1900年到1978年间的77个关于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中包括725项有关大班和小班的学生成绩比较,大约一半的比较涉及小学年级的学生和所有学习科目。但在各项比较中,以往的研究对班级规模的大小界定不太一致。某一研究中所指的大班可能在另一研究中属于小班;而且有些小班可能实际上相当于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教学。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其中的197项比较中,格拉斯和史密斯将学生人数为24到34之间的班作为小班,与人数在35或35以上的大班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其中60%的对比表明小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大班,即小班教学效果比大班好。他们并且指出,如果将班级规模的范围稍加变化后重新比较,小班的优势更加突出。例如,将人数为18左右的班与人数约28的班进行比较,那么,69%的对比说明小班的学生成绩较好。而如果将人数为2的小班与人数为28的班比较,则有高达98%的比较倾向于小班。相对地,如果将人数在30和30以上的班进行比较,那么,班级大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了增强说服力,格拉斯和史密斯着重对运用了随机分配法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其中109项的比较结果用曲线表示出来(见下图)。这就是班级规模研究中著名的“格拉斯—史密斯曲线”。

(附图 {图})

如图所示,一般而言,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学生的成绩随之提高。但似乎只有当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约15人以下时,学生成绩才有明显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研究还指出,由“格拉斯—史密斯曲线”所示的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并不因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发生变化。那就是,班级规模越小,学生成绩越好。

由于其研究方法的新颖性和研究结论的明确性,及其可能对教育政策和实践带来的重大影响,格拉斯—史密斯研究立即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史拉温(Robert Slavin)便明确指出,该项研究严重混淆了班级规模与个别辅导教学的差异,就像将苹果和桔子对比一样没有意义。如果在综合分析法的研究中,排除人数为1的班与大班之间的比较,那么班级规模的真正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史拉温并且声称,“班级规模对学生的成绩并无显著影响,除非将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不多于3个学生”[15]。1986年,史拉温在综合分析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最佳证据综合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已有的班级规模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

简单地说,最佳证据综合法就是将综合分析法与传统的文献综述法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对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某一专题的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比较和分析。根据这一方法,史拉温于1989年对符合以下标准的八项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分析:1.实验期至少一年,对象为小学年级,并对不同班级规模的学生进行阅读或数学成绩的标准化测验与比较;2.在所比较的班级规模中,对大班和小班有明确的界定以区别于个别辅导教学。所谓的小班,其人数必须在20人以下,并与相对比的大班至少小30%;3.运用了随机抽样与分配或配对的方法,以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的相似性。通过对符合这些条件的研究分析后,史拉温发现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平均影响值只有 0.13,与科恩的结论相似。这表明,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史拉温并进一步指出,从总体上说,只有将班级规模进行大量的缩小,如从每班27人减少到16人,小班的确会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但真正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个别辅导教学。如果为了那么一点微小的效果,便将所有班级规模进行大量缩减,这会给社会带来无法承担的沉重经济负担,既不现实也不值得。他提醒教育行政部门为此既不要过于忧虑也不要仓促行事,以免加重已有的教育危机。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必须尽量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求更为经济却与缩小班级规模同样或者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运用小组学习或合作教学方式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学,以及聘用助教等等。

转贴于 罗宾逊(Glen E.Robinson)及其同事于1990年对班级规模的综合研究是一个可喜的尝试。罗宾逊运用相关归类法,对1950—1985年间100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接年级、学科、学生特点、学生成绩、学生行为和教学实践等因素进行了归类比较和分析[16],其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小班,尤其是人数为22或22以下的班对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和语文学习方面有最积极的影响。但其效果可能在一年后逐步消退。

*在小学低年级,小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有最积极的影响。

*小班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对小学以上各年级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大多数学科上,班级规模在23至30间并无显著影响。

*随着年级升高,小班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逐步减少。

*如果教师在小班中继续采用和在大班中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那么,缩小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带来积极的影响。

*与其他许多类似或更加有效,但更为经济的教学策略相比,缩小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

在班级规模的研究中,我们还必须探讨班级大小如何影响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的其他因素。

当学校的班级规模缩小之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便相应地减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这样,每个学生似乎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因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小班是否也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呢?小班的学生是否有更高的学习兴趣、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或更好的学习行为呢?班级规模又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呢?在一项关于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中,马可勒西探讨了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喜欢程度。他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小班讨论和个别辅导。1980年,格拉斯和史密斯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有关班级规模与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对130项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1.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习兴趣,注意力,出勤情况;2.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学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3.教学过程和环境,包括个别化教学、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班风等。他们发现,在有关教师因素的30个比较中,其中25项表明小班对教师有积极的影响。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较高,精神面貌较好,更喜欢学生,有更多的备课时间,对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但是,小班为什么会对教师有如此积极的作用呢?

根据柯亨和费比对班级规模和教学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小班使教师的认知负荷减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18]。在一个小的班,学生人数少,教师的备课量较小,而且不用花大量的时间管理学生行为、课堂纪律和组织学生活动。小班使教师从繁重的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更能集中精力搞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供不应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基本上以大班教学为主,每班学生少则40人,多则80人甚至100多人。加上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许多中小学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下海”,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使很多教育问题日益严重。许多教师仍继续超负荷地工作,任劳任怨,但往往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重教育危机,认真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为改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制定和执行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在学生因素方面,格拉斯和史密斯也发现班级规模有积极的影响。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少。也许由于小班的学生少,师生和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另外,格拉斯和史密斯还发现了班级规模对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在人数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班级规模究竟是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缩小班级规模并不绝对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只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为了弄清楚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柯亨及其同事于1983年展开了一项名为“班级规模与教学”的研究[20]。他们运用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小班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具体而言,其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成绩测验、教师和学生访谈、学生作业分析、教师的教案和日记分析,以及学校文件资料分析。他们将班级规模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即行为管理、个别化教学和课程。从行为管理来说,结果发现,教师们普遍地感觉到小班使课堂纪律问题减少,课堂管理更加容易,因而老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教学,而不是维持课堂秩序。观察研究也表明,当每班学生人数减少以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参与。柯亨认为,小班可能对学习行为不良的学生有更突出的影响,因为班上学生人数少,教师便容易地注意到每个学生是否在用心听讲或者开小差,调皮的学生也更不敢轻举妄动,影响教学的不良行为可以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制止。实验表明,当每班的学生人数由20减少到13时,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高29%。从众多的教育研究中,我们知道一条基本的定律,即只有当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时,学习最有效。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所学的东西也越多。这对我们理解班级规模的影响是很有启发的。

另外,在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了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并能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因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观察,他们还发现,当班级规模缩小以后,班上的学习风气更好,气氛更融洽,班风更端正。也许在小班,很多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老师讲、学生听的大班教学模式,但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组织性,学习任务也更具挑战性,学习程度和质量更高,这主要是由于小班的教师更倾向于扩充教学内容,补充教学材料,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上下工夫。总而言之,班级规模本身并不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相互作用而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本文所讨论的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以及教育行政决策人员有何启发意义呢?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年上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我国的教育经费近年来逐步有所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普及义务教育上困难重重,既无足够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缺乏最基本的校舍、教学仪器和设备,有些地方甚至付不起或长期拖欠教师的工资和生活津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缩减班级规模,提高师生比例,以期由此而提高教育质量,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寻求和实施既经济实惠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根据班级规模的研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任何改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班级规模方面,我们应该分区域,按条件,由点到面地逐步进行。在我国已经或正在富裕起来的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大中小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逐步缩小班级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提高师生比例,增加教学设备,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果可能的话,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每班学生数应控制在25人左右,四到六年级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初中年级每班35人左右,而高中年级的每班学生数最好不要超过45人。

2.无论大班还是小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和爱好、以及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安排时间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学习辅导。

3.无论大班还是小班,教师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既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教育规律。除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授法外,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辅导、同伴互教互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必须充分地加以综合利用。

4.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广开门路,群策群力,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制定措施,继续充分调动和鼓励各级政府、各类民间组织和团体,以及私人兴资集资办学的积极性。

5.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大量教师为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下海”,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在很多地区,加重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待遇相对较低,造成师范院校生源不足和质量下降的现象,这将更加加剧我国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后患无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切实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师法》,继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保护教师的利益。对师范教育系统采取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有志有才的青年报考师范院校。 参考文献

[1][2][13][17]G.V.Glass,L.S.Cahen,M.L.Smith,N.Filby.《Sch-

[3][6][14]G.V.Class,M.L.Smith."Meta—analysis of researchon class size and achievement"in《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Policy Analysis》,1(1),p.2—16.1979。

[4]G.E.Robinson,J.H.Wittebols.《Class Size Research:A Rel-ated Cluster Analysis for Decision

Making》.Edn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Inc.1986.

[5]R.E.Slavin." 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malle-ffects of small classes"i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4(1),p.99—110.1989.

[7]J.M.Rice."Educational research:A test in arithmetic"in《The Forum》,34,p.281—297.1902.

[8]O.P.Cornman."Size of classes and school progress"in《T-he Psychological Clinic》,3,p.206—212,1909.

[9]L.Whitney,G.S.Willey."Advantages of small classes"in《School Executives Magazine》,51,p.504—506.1932.

[10]W.B.Nelson."An experiment with class size in the teac-hing of elementary economics"in《Educational Record》,40,p.330—341.1959.

[11]R.B.Bausell,W.B.Moody,F.N.Walze."A factorial study oftutoring versus classroom instruction"in《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9,p.591—598.1972.

[12]Y.Sanogo,D.Gilman."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nement:Tennessee's STAR and Indiana's Prime Time projects"in《resour-ce in Education》,ERIC 370—680.1994.

[15]R.Slavin."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nement:Is small-er better"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62(1),p.6—12.1990.

第5篇

关键词:新教材;板块;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68-1

一、新旧教材板块结构的异同点

对话、词汇、句型、阅读、活动、语音、歌曲、歌谣组成了《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材的单元板块。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材各单元板块为:Story time(课文学习),Fun time(趣味操练),Cartoon time (趣味阅读),Sound time(语音学习),Song timeRhyme time(歌曲演唱歌谣诵读),Checkout time(复习检测),Ticking time(自我评价)(何锋,2012)。小学《英语》的板块有保留、合并、删减和增加,我们要学习新教材,明确单元板块功能及内在联系,有机组合,使单元中的几个课时前后连贯。

二、新教材各板块间的内在联系

小学《英语》四年级的单元教学可以设计成三个课时:故事板块教学、词句板块教学和综合板块教学,二、三课时可根据板块内容组合。本单元的板块组合:【第一课时】Story time,学生在snack bar这个情境中感知语言环境,为第二课时词句的学习作好准备;【第二课时】Fun time,Rhyme time和Checkout time,延伸第一课时故事的语境,学习相关词句;【第三课时】Cartoon time,Sound time和Ticking time,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这一课时学生应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三、新教材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

1.故事板块教学。小学《英语》的故事都是围绕单元的某一个话题展开,教师应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在整体理解对话、领悟单元话题后,再进行故事细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案例1】

Step 1. 课前铺垫词句学生听“Im hungry”这首歌,说出听到的食物单词,接着说说其余食物的单词,而后用“Magic box”这一游戏巩固新单词并操练句型“Id like...”,以此作为故事的学习作适当铺垫。

Step 2. 课中学习故事学生带着“Who?”“Where?”两个问题观看动画,整体感知故事,教师引出课题“At the snack bar”,并设计自读课文连线、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对故事有更好的了解。

Step 3. 课后表演故事学生小组合作表演故事,并根据老师的问题来总结点餐所用句型,同时区分健康食物与垃圾食物。

【评析】 案例1中,教师适当铺垫词句,再整体引入故事。在教学故事时,教师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局部学习、整体输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词句板块教学。词句的教学不能脱离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先复习,再延伸故事情境,过渡到词句的教学,最后带领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练习词句。

【案例2】

Step 1. 复习故事教师通过询问故事复习单词和句子,并让男女生分角色为动画配音。

Step 2. 单词学习教师安排了跟读、分类、表演等活动来让学生学习新单词。

Step 3. 操练句子上一环节中,学生用“Would you like...?”“Id like...”来模拟对话,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猜、听、说来复习词句,并把词句融合在韵律诗中。

Step 4. 学习反馈学生通过猜、听、连线来反馈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评析】 案例2中,教师从复习故事入手,复习词句、故事配音,延伸到本课时词句的教学。教师设计表演、韵律诗等活动来练习词句,让学生在相对完整的情境中学习词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境。

3.综合板块教学。综合板块的教学是对单元的复习,在学习了两个课时之后,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在设计的教学活动时要和单元话题密切相关,创设完整的语境,可以先综合复习前两课时的内容,再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整体输出语言知识。

【案例3】

Step 1. 综合复习课前复习韵律诗“Would you like a pie?”,并衍生到与食物相关的韵律诗,再通过游戏复习单词,从而引入话题“snack bar”。

Step 2. 综合运用(1)卡通学习。教师直接从话题“snack bar”过渡到卡通的学习,通过猜、看、说、读、演、配音的形式来呈现卡通。(2)语音学习。教师延伸卡通的情境,设计结尾引出“kitchen”,过渡到语音学习。

第6篇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自动分析;镜检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50-02

血小板计数是诊断血液疾病和患者出凝血时间的重要资料,其结果决定诊断的正确性以及医生的治疗方案。目前血小板计数广泛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主要是通过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进行原理进行检测,但对于其计数结果可能存在不准确,为此,我们对同一标本分别用镜检、血细胞分析仪法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2年10-11月间,昆华医院门诊化验室患者的PLT检验标本100份,患者年龄1-85岁,平均年龄45岁;男38例,女62例。

1.2 标本留置方法:检查当日早晨空腹,用EDTA-K2抗凝管抽取静脉血2ml,上下颠倒混匀10-15次,室温放置。标本留置后1h内完成PLT计数检测。

1.3.1备与试剂;双目镜显微镜、血小板计数板;雅培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的配套试剂。

1.3.2 试验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按照损伤流程,每天进行质量控制,用专用校准品进行仪器校正。按照检测流程对同一标本用雅培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单独完成全血细胞计数。镜检法PLT计数前对血细胞计数板进行校正,由两名相关工作人员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独立完成PLT计数取两人平均值为检验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均所有数据输入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用配对样本和t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雅培CD-3200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为电阻抗法,PLT与红细胞同时进入计数池计数,根据各种细胞不同电阻来分类白细胞计数。健康人红细胞体积与血小板体积有明显差异,可以通过电阻准确区分二者。我们的恶观察结果也发现,当血小板在着呢工厂范围内时,雅培CD-3200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结果与镜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病理情况下,当标本中有小红细胞或大血小板等血细胞时,血小板与红细胞之间有重叠,血液中可产生一些大小与血小板相似的非血小板颗粒,如红细胞碎片、小红细胞、真菌、细菌和免疫复合物等,电阻法可能将其分为血小板,而将大血小板误认为红细胞[1]。导致计数结果不准确,我们的观察结果也发现,当镜检血小板计数300x109/L组计数低于镜检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用雅培CD-32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时,对异常报道结果就进行手工复核,以免出现误差,影响患者诊断与治疗。

综上所述,雅培CD-3200血细胞分析仪符合临床对血常规检验需要,可以提高检验效率,缩短检验时间,减轻劳动负荷,但对仪器提示血细胞分布异常的标本,需要采取镜检的方法进行复核,以免出现计数误差。

参考文献:

[1]朱忠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31-132.

第7篇

【关键词】 口腔种植术; 微创术不翻瓣技术; 翻瓣技术

doi:10.14033/ki.cfmr.2017.3.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136-03

牙列缺损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的口腔疾病,对于此病的治疗,一般是采取牙齿种植的方法,其不但能改善牙齿功能,同时还能确保口腔美观[1]。口腔种植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翻瓣种植与不翻瓣种植,为了解两种方法在口腔种植中的效果,笔者对其所在医院所收治的86例口腔种植患者分别采取翻瓣种植与微创不翻瓣种植,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口腔种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的全身状况均良好,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术前检查发现患牙舌腭侧、颊侧骨板无异常,无破损或穿孔;缺牙间隙≥7 mm,牙槽嵴顶宽度在5 mm左右;种植部位未发现严重的炎症及残留根尖,无肉芽组织;咬合关系良好,口腔卫生良好,符合口腔种植术的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20~67岁,平均(43.2±4.6)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1±0.4)年;患牙部位:上前牙区16例,下前牙区13例,上前磨牙9例,下前磨牙5例。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2~69岁,平均(44.1±4.4)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0±0.3)年;患牙部位:上前牙区15例,下前牙区11例,上前磨牙10例,下前磨牙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患牙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7 d接受全口洁牙处理,且要求其以0.2%氯己定溶液漱口;手术当日,对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2]。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取翻瓣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切开口腔种植部位,直到骨膜下,且将骨膜予以剥除;随后进行定位,并完成逐级准备工作。采取常规手段植入种植体。对创口所在部位采取愈合帽封闭处理,且实施对位缝合。

研究组:对该组患者采取微创不翻瓣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口腔局麻,以引导模板实施口腔定位处理,选取大小适合的环形黏膜切开器,以彻底、全面地清除口腔内黏膜。将种植骨脊面充分暴露出来,平整骨嵴、球钻定位;再采取扩孔钻依此做好准备工作。在钻孔期间,需及时清理骨屑,以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在保证孔壁没有骨缺损之后,植入种植体。选取大小适中的愈合帽实施封闭处理,以此构成的创口无需缝合。

术后,对全部患者皆予以激素与抗生素,其中,对照组用药时间为5~7 d,研究组用药时间1~3 d;另外,还需要求患者用0.2%氯已定溶液漱口,持续时间为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接受口腔种植之后,牙龈健康、无异常,龈袋不深,骨吸收量不多,并未影响到患处相邻的牙齿;同时,义齿修复后,牙齿功能恢复正常状态,没有发生麻木、窦管穿通以及感染等症状,表明口腔种植成功。口腔种植以后,口腔功能并未恢复,牙齿功能异常,说明口腔种植失败[3]。

另外,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肿痛时间、术后抗生素和激素使用时间进行严密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y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口腔种植成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成功种植42例,种植失败1例,其种植成功率为97.7%(42/43),对照组中成功种植36例,种植失败7例,其种植成功率为83.7%(36/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肿痛时间、术后抗生素与激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牙列缺失与牙列缺损,临床上一般是采取口腔种植修复的方法,相较于传统修复手段而言,该技术具有更好的美观性、稳固性,且不会对周边牙齿造成损伤[4-5]。但是,该术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需将黏膜瓣翻开,进而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同时还会引起疼痛、肿胀[6]。这对疾病的快速恢复十分不利。2000年,Kan等提出了微创不翻瓣理论,并将该理论投入到实践研究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7]。

近年来,微创不翻瓣技术在临床口腔种植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且效果显著[8-9]。丁媛媛等[10]在其研究中指出,对25例口腔种植患者采取不翻瓣技术治疗,其手术治疗效果均优于采取翻瓣治疗的25例患者,且前者术后24 h疼痛程度、术后4~6个月修复时种植边缘骨吸收程度也均优于后者,差异显著。同时,在何晶等[11]的研究中,实施微创不翻瓣技术治疗的患者,其在骨吸收水平、手术时间、术后肿痛不适应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实施翻瓣技术治疗的患者;但是,在牙龈指数方面,两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不翻瓣技术运用于口腔种植,效果明显,且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种植边缘骨吸收程度。

在本次研究中,同样采取微创不翻瓣技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手术时间、术后肿痛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术后激素使用时间等均比采取常规翻瓣技术治疗的对照组短;尤其是在种植成功率方面,研究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微创不翻瓣技术治疗口腔种植,效果明显,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即术中出血量少,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可缓解术后肿胀与疼痛;同时能确保口腔的美观性。

在实施微创不翻瓣技术的过程中,需注意一点,即种植区牙槽嵴的厚度应在7 mm以上,嵴顶平整[12]。在这种状态下实施环形切口手术,从而避免种植体暴露现象的发生。另外,对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二维影像学技术的操作熟练度有一定的要求;如临床医生的经验不够丰富,则无法快速、正确地判断牙槽骨的形体和角度,同时也将提高皮质骨板穿通的风险[13]。所以,需安排资历深、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且在难以判定牙槽骨实际状况时,应采取牙科锥形束CT或三维CT检查,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口腔种植患者采取微创不翻瓣技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提升患者口腔种植成功率,同时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抗生素与激素的使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坤祥,徐翠蓉,余勤,等.微创术不翻瓣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0):57-58.

[2]徐泓,洁.不翻瓣微创技术在牙齿种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109-111.

[3]陈希楠,林毅.微创不翻瓣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3,18(3):149-151.

[4]熊云枫.不翻瓣微创技术在牙齿种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8):76-77.

[5]秦向阳,乔辉,何训生.口腔种植术采用微创不翻瓣技术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4):142-144.

[6] Tinti C,Parma B S.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gingival augmentation around dental impla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iodontics & Restorative Dentistry,2012,21(17):322.

[7]林勇,赵献银,杨宁,等.微创技术在老年患者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140-143.

[8]张宁.口腔种植术中微创不翻瓣技术的应用[EB/OL].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11):88-89.

[9]岳拢胡秀莲,李健慧,等.不翻瓣与翻瓣种植技术对边缘骨水平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6):997-1000.

[10]丁媛媛,刘继延,陈增力,等.不翻瓣微创术在种植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4,13(3):170-173.

[11]何晶,商微,陈楚雯,等.应用不翻瓣技术行口腔种植短期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3,6(9):529-533.

[12]胡秋斌.微创不翻瓣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1):1397-1398.

第8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低段;家庭教育;对策

一、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家庭教育误区及其原因

1.衔接小学化,枉顾学前教育规律

衔接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目前很多幼儿园给幼儿每晚布置家庭作业,把小学课程纳入到幼儿阶段,严重违背了学前教育发展规律,等孩子进入小学课堂,影响小学时期的课堂学习效果。放眼国外,“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已经成了全球共识。

2.应试大环境,重视技巧忽略素养

在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和熏陶下,纷纷以自己孩子为轴心,对比周围孩子、媒体报道中的“小明星”,在孩子是幼儿园和小学低段时期就给孩子选报各种补习班,试图将自己孩子打造成全才最棒宝贝。这样既不符合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材施教”,也忽视了孩子基本的生活素养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进入小学后还不会系鞋带,书包及学习用具还不会自己整理。

3.传统育儿观,家庭教育患得患失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隔代教育现象比比皆是。尤其像黄冈这样,地处革命老区,经济相对落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传统育儿行为几乎没有太大的改观。隔代之间,隔着几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方法。中国传统的隔代教育现象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

二、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家庭教育对策

1.追求全面均衡发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教育发展规律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依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来施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规律。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要和谐统一。对于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的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教育;孩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统一。父母们往往只关注孩子作为人的个体成长教育,却忽视了孩子是社会的人的教育;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发展要和谐统一,这个时期的父母,往往只关注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教育,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总的来说,从人的发展来看,必须要注意人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教育和社会的其他属性和谐统一。

二是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孩子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同时又具有阶段性。比如: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循序渐进,不能对于孩子的教育急于求成和揠苗助长。

三是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顺应个别差异性,家长必须深入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什么,因材施教。

2.家庭成员目标一致,隔代教育切记

在教育孩子方面,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两代人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对待很多问题往往不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不管怎样,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全体家庭成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因此,在教育理念的选择方面要在科学的前提下,共同探讨,达成一致,,同进共赢。

3.家庭学校共育联结,家长学校真正发挥作用

无论在幼儿园阶段还是小学阶段,每个学校都会设置家长学校或者家长委员会,架构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教育理念,学校应该把家长学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定期召开相关座谈会或者培训会,指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养,在生活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三、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家庭教育需把握的几个方面

1.把握三种关系

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首先需要明白什么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首先是亲子关系:中国传统的教育J为,照顾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落在妈妈身上,这种现象也非常常见,然而,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过度依赖妈妈,男孩长大后就比较幼稚,父亲角色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男孩变成“妈宝”,女孩子变得彪悍蛮横。其次夫妻关系:恩爱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性格稳定开朗,抗压能力更强,不易多疑焦虑,也会更好的与人合作相处。最后是自我关系:知识能力的教育让我们成材,最重要的是成为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只有认清了这三种关系,才能很好地明白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的绝对重要性。

2.认清四个问题

有些孩子刚刚进入小学时会出现四种问题:厌学、叛逆、学习不理想和人际关系差。孩子身上和心理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甚至出现叛逆的行为,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导致于学习不理想。究其原因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家长要协助老师找出原因,帮助孩子正确的顺利的度过这一重要时期。

3.培养五类习惯

对于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使孩子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二是规律作息和爱动手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铺床叠被、摆放碗筷等一些简单的家务可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完成,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习惯。同时为了适应日后较为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一定要培养好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作息时间规律;三是养成做事专注的习惯。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注重的是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在生活中注意力的培养。很多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上课听讲或课外活动,注意力比较差,严重影响了课堂听讲效果和课外活动的完成;四是经常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孩子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最好手段,当孩子在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五是善于思考的习惯。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孩子,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

总之,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家长们要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所在,也要像老师们一样了解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这一关键时期,让孩子的成长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霍力岩.日本拟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J].幼儿教育,2006(5)

[2]柴赛飞.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3]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教师和家长关于儿童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02).

第9篇

[关键词] 半腱肌-股薄肌联合重建;半腱肌重建;膝前交叉韧带

[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c)-0075-04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使患者可以重新做旋转运动,同时无明显的再断裂风险。文献报道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强度优于腘绳肌重建[1],故部分学者认为骨-髌腱-骨方式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金标准”[2]。但由于骨-髌腱-骨重建术后的并发症很多[3],因此半腱肌-股薄肌4股联合重建(ST/G)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

腘绳肌移植的最大影响就是屈膝力量减弱[4-5],这就导致了是否需要移植股薄肌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股薄肌在高度屈曲膝关节时起重要作用[6],另外,在单独半腱肌移植后,股薄肌可发生代偿性肥大,可以部分抵消因半腱肌移植而导致的屈膝力量减弱[7],故只移植半腱肌可以防止屈膝力量减弱,而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半腱肌单独移植相比,同时进行半腱肌-股薄肌联合移植在屈膝力量上没有显著差异[8-9]。理论上,4股半腱肌重建(ST)由于具有更大的移植物直径和更好的生物刚度,可以提供更好的膝稳定性[1],而其最显著的缺点是与骨隧道相比,长度可能不够[10]。

为了验证股薄肌是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屈膝力量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纳入2007年1月~2012年1月的3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并对其进行了随访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运动损伤关节专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30例患者(30膝)为受试对象,按就诊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前15例患者为ST/G组,后15例患者为ST组。本次研究通过了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伤侧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①症状:有外伤史;伤后膝关节肿胀,后可消退;走路打软腿,自觉行走不稳;②体征:拉克曼征(+),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膝关节穿刺液为血性,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③MRI显示为前交叉韧带断裂或部分断裂;以上指标以MRI诊断为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两侧膝关节均无受伤病史;③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能完成随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两侧膝关节曾有受伤病史;②关节软骨损伤程度超过NoyesⅡA度[11];③半月板损伤需同时修复;④病程超过1年;⑤同时合并踝或髋关节病变;⑥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1.5 手术方法

1.5.1 移植物获取 取胫骨结节内侧3~4 cm长斜切口,显露鹅足,寻找半腱肌4~5个的分散止点,ST组用取腱器套取半腱肌,向近端均匀滑行,同时向远端牵拉,取出半腱肌,测量其长度,ST组长度需>26 cm,ST/G组同时套取半腱肌和股薄肌,同法取出。助手清理残端肌肉,ST组半腱肌两端编织缝合,将肌腱对折两次后,于第1次对折处同样行两束编织缝合;ST/G同样在两束肌腱两端行编织缝合,取两束四股。两组采取同样的预牵张措施,15~20 N力在预牵张器上进行15 min的预牵张。

1.5.2 手术流程 胫骨导向器定位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处,保留残端,注意导针以与胫骨平台成45°角打入导针,根据已取肌腱的直径选取比其小1 mm的空心钻钻通胫骨隧道。股骨隧道采用“经胫骨技术”(transtibial technique),但在准备胫骨隧道前就已确定了股骨隧道的进针点,以更接近解剖重建。常规骨隧道准备完毕后,测量隧道长度,选取合适长度的Endobutton钢板。ST组于第2次对折处套置Endobutton钢板,ST/G组将肌腱对折1次后套置Endobutton钢板。肌腱针将肌腱带入骨隧道,跷跷板试验后向远端牵拉肌腱,保持张力屈伸膝关节20次,后以金属钉固定胫骨端。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医生主刀。

1.5.3 术后康复 术后石膏固定1周,术后3 d换药时逐步活动膝关节,在1周后膝关节活动度应达到屈曲90°。嘱患者麻醉过后即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鼓励患者带石膏下地行走,1周后换支具保护固定,正常行走,但1年内膝关节不可行剧烈旋转运动。

1.6 评价指标

①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IKDC评分表)[12]。②膝关节松弛度采用KT-1000膝关节动度计测量。③患者术后屈膝力量利用Biodex肌力训练评测系统测量[8],随访时均行此评价。测试以坐位进行,均测试两侧屈膝力量。在进行测试之前,患者均行5 min的固定锻炼自行车热身训练。取60°/s和180°/s角速度两个角速度,分别测试其峰力矩及在膝关节屈曲60°和90°时的等速力矩。④移植肌腱的直径,以股骨隧道的大小来确定。⑤由同一名医生用量角器来测量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同时进行拉克曼征(Lachman test)及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12]检查。所有患者均以术后1年为随访终点。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评分比较

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但ST组有5例患者由于术中取的半腱肌长度不足,而改为ST/G移植,剔除出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术后1年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其中ST/G组移植物直径小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IKDC评分、拉克曼征、轴移试验及KT-1000功能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股薄肌移植并不会明显影响术后屈膝力量。本研究采用了Biodex来衡量术后屈膝力量的改变,这种客观有效的测量肌力的方法可以从数值上得到可靠的结论。另外,有学者报道了在骨-髌腱-骨和ST/G移植重建术后可以出现膝关节旋转松弛现象[13],但目前尚无客观可靠的方法来验证膝关节旋转角度的变化,Webster等[14]利用步态分析结果来反应膝关节旋转,其有效性尚有待确定。本研究利用轴移试验来初步的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间并无明显差异,这也与之前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15]。对于其他学者报道的术后旋转松弛现象,笔者认为可能并不是移植物类型造成的,而更可能是骨隧道和固定方法不同的原因。两组患者术后患侧的屈膝力量较健侧均减弱,但两组间在60°/s和180°/s角速度下的峰力矩和各个膝关节屈曲度下的力矩均无统计学差异,这也与之前的报道一致[8-9]。由此可以证明,股薄肌移植并不会明显影响术后屈膝力量。

由此可见,在ST和ST/G的选择方面,术后的旋转松弛和屈膝力量并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笔者认为,移植物的编织方法、骨隧道、固定方法及术后康复方案均可以影响患者的术后功能。在相关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半腱肌的长度问题,有学者认为若要行ST,则半腱肌至少需取到28 cm[10],而这显然是与患者身高有关,本次研究中即有5例患者由于半腱肌长度不足而更改了手术方式,而笔者的经验是若患者对运动的要求不是很高的话,半腱肌26 cm即可行ST,术后影像证实关节间隙比健侧小,但只要保证术后系统和持久的康复训练,基本不会影响生活。同时,身高的因素也可以部分说明ST组患者移植物直径较大的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了骨隧道内移植物长度的重要性[16],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即使骨隧道内的移植物长度较短,也不会增加拔出及并发症的风险[17],本次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后者,认为骨隧道内移植物的长度可能并不是影响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

关于移植物生物强度的问题,生物力学研究已经证明了4股半腱肌的生物刚度优于4股的半腱肌-股薄肌联合肌腱[1]。基于更好的强度,ST移植的再断裂应少于ST/G移植,但目前国内外尚无两者比较的RCT。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膝关节稳定方面(KT-1000、拉克曼征及轴移试验),虽然ST组移植物的直径更大,但1年随访期内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且两组间的膝关节功能也无明显差异(IKDC评分)。笔者认为,ST相比ST/G的技术要求更高,在各方面并无明显优势,且对患者身高有一定要求,故本研究并不提倡ST重建。但本研究结果仅为术后1年的初步结果,长期结果需继续观察。

综上所述,ST/G与ST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在术后屈膝力量及膝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基于手术技术要求及患者条件所限,笔者更倾向于ST/G重建。

[参考文献]

[1] Noyes FR,Butler DL,Grood ES,et al.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human ligament grafts used in knee ligament repairs and reconstructions [J]. J Bone Joint Surg,1984,66(3):344-352.

[2] Yunes M,Richmond JC,Engels EA,et al. Patellar versus hamstring tendons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meta-analysis [J]. Arthroscopy,2001,17(3):248-257.

[3] Barenius B,Nordlander M,Ponzer S,et al. Quality of life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patellar tendon graft or quadrupled semitendinosus graft:an 8-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Am J Sports Med,2010,38(8):1533-1541.

[4] Nakamura N,Horibe S,Sasaki S,et al. Evaluation of active knee flexion and hamstring strength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hamstring tendons [J]. Arthroscopy,2002,18(6):598-602.

[5] Viola RW,Sterett WI,Newfield D,et 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tibial rotation strength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ipsilateral semitendinosus and gracilis tendon autografts [J]. Am J Sports Med,2000,28(4):552–555.

[6] Carofino B,Fulkerson J. Medial hamstring tendon regeneration following harvest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Fact,myt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 [J]. Arthroscopy,2005,21(10):1257-1264.

[7] Tashiro T,Kurosawa H,Kawakami A,et al. Inuence of medial hamstring tendon harvest on knee exor strength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J]. Am J Sports Med,2003,31(4):522-529.

[8] Ardern CL,Webster KE,Taylor NF,et al. Hamstring strength recovery after hamstring tendon harvest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graft types [J]. Arthroscopy,2010,26(4):462-469.

[9] Segawa H,Omori G,Koga Y,et al. Rotational muscle strength of the limb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semitendinosus and gracilis tendon [J]. Arthroscopy,2002,18(2):177-182.

[10] Gobbi A. Single versus double hamstring tendon harvest for ACL reconstruction [J]. Sports Med Arthrosc,2010,18(1):15-19.

[11] Noyes FR,Stabler CL. A system for grading articular cartilage lesions at arthroscopy [J]. Am J Sports Med,1989,17(4):505-513.

[12] Sahnghoon L,Hyoungmin K,Jak J,et al. Comparison of anterior and rotatory laxity using navigation between single- and doub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2,20(4):752-761.

[13] Georgoulis AD,Ristanis S,Chouliaras V,et al. Tibial rotation is not restored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with a hamstring graft [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7,454:89-94.

[14] Webster KE,McClelland JA,Wittwer JE et al. Three dimensional motion analysis of within and between day repeatability of tibial rotation during pivoting [J]. Knee,2010,17(5):329-333.

[15] Webster KE,Palazzolo SE,McClelland JA,et al. Tibial rotation during pivoting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ed knees using a single bundle technique [J]. Clin Biomech (Bristol,Avon),2012,26(5):480-484.

[16] Yasuda K,van Eck CF,Hoshino Y,et al. Anatomic single- and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part 1 Basic science [J]. Am J Sports Med,2011,39(8):1789-17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