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2: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持久深入地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国家培养储备国防后备力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自《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高校国防教育已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够”:一是组织领导机构不够健全。目前各地高校设有的国防教育机构,多数挂靠在校保卫部、武装部等部门,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部(室)。二是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充足。多数高校国防教育老师多为兼职,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三是教育方法手段不够灵活。开展国防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感染力、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四是部分高校领导不够重视。少数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组织领导不力,呈现应付了事的现象。五是社会教育资源不够整合。目前,全国不少高校还没有自己的国防教育基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也不够经常。
二、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的可行性途径
(一)抓好“引领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常态化
要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要求,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和武装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
(二)抓好“重点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系统化
一是理论上,要坚持“三原则”。即新生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协调的原则;国防生重点教育与非国防生普及教育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相协调的原则。二是方法上,要搞好“三结合”。即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借助驻地部队结合起来,把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国防教育保持经常化、长期性。三是内容上,要实行“多元化”。着重抓好集中军训、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防高科技知识普及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
(三)抓好“基础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组织领导、训练教学、工作例会、沟通协作、检查考评、表彰奖励等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国防教育规范化和经常化。二是要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与当地部队驻军、军事院校、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积极联系,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依托力量。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军事教研室,配强配齐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要加强经费投入,完善活动场所,编发材,开设教育网页,为高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四)抓好“效益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最大化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素质内涵;大学生
国防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径。然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效果不显著。
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现状及瓶颈
1.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对各高校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有所偏差、目标不明确不统一,从而使得开展国防教育的活动缺乏计划、缺乏目标,不能有步骤由程序的合理实施,更没有让国防教育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统的体现出来.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也妨碍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的了解和认知,让这些学生成为有历史责任感,有社会内涵的新一代希望的使命又从何谈起呢。
2.国防教育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根据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各地高等院校中,任职国防教育课程及工作的教师队伍并不健全,很多高校的国防课程老师一般是应届毕业国防教育专业研究生、退伍军人或者外聘的老师,甚至有其他专业的老师来兼授国防课程的现象。也就是说,我国国防教育师资力量相当的薄弱,极致缺乏相应教育人才。在这种专业人士缺乏,编制又不及时不落实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育水平落后,根本无法保证学生汲取知识,这也严总影响了国防教育事业的前进和深远发展。
3.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意识薄弱
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为“90后”,作为长期处于和平时期的一代,他们衣食无忧,习惯了慵懒的生活,这一时代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对国防都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意识,除了在电视、电脑上看到的革命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以外,他们对战争几乎没有任何的了解,对于历史变革和战争时期的苦难更不能感同身受,因此,现在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极其薄弱,甚至为零。因此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视显然不够,更不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现时代国防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1.提高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加力宣传
所谓的国防并不是一部分人的国防,而是我国全体公民的国防。尤其作为新时代的在校大学生更要在国防教育上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肩膀上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正式的国防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认知是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要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传扬中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以及全民的国防思想,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国防后备人才。
2.扩建并完善国防师资力队伍
在高校国防教育中,老师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所以高校首要应当强化教师的国防意识,扩建并完善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才能在教育影响学生。各大院校要积极配合国防教育事业的进步个发展,应科学规划学校的课程,增加国防教育课程内容,在院校所组织的校内或社会各种活动的基础上,积极设立和开展国防教育,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基本国防观念和意识。想要达政治过硬、专业成熟的专职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进展顺利的重中之重。
3.教学中要不断拓展延续国防教育
就如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国防教育也是一种需要代代相传的教育。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并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活。从入校到升年级到毕业,老师应对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的国防教育工作做出整体完善的规划,并参照当前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国家、国际局势,紧跟时代变化和发展的步伐,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做一个科学的准备和计划,以保证新时代大学生在接受国防教育的延续性。同时,要注意多元化发展进步,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去吸引、引导大学生们对国防教育的认可。
4.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国防教育质量
现代技术的发展应积极有效地运用在国防教育过程中。于国防教育的宣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多数民众以及大学生必不可少交流工具,也是公众获得知识和最新信息的首要渠道。借助各式各样的平台,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交谈,让国防教育称为一种随之随地的教育。
Lin Yurui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州 350007)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eople's Armed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福建省内89所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学科建设及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高校如何更好地加强国防教育寻求对策,以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8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n the identified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from aspects , such as teaching mechanism,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teaching security so as to provide countermeasures for better strengthening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关键词: 国防教育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Key word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status;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stud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71-02
0引言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其实早在1985年,我国就已在全国部分高等院校试行国防教育,设立军事理论课。经过20多年的实践,这项重大举措受到全国普通高校的普遍关注与欢迎。
1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近日,笔者在福建省教育厅和省国防教育办公室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对全省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3份调查表,有效表为78份(回收率为75.7%)。笔者以有效调查表为主要依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走访省军区、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及几所重点院校,进一步获取与核实了相关资料。
1.1 国防教育机构与教师队伍目前,全省高校国防教育的机构设置缺乏统一规范,大致存在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我省最早开始国防教育试点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等高校(占4.5%,以下简称一类高校),校内有相对独立的人民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负责军事训练工作并承担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较充足,教学效果较好。第二类为老牌普通本科高校(占20.5%,以下简称二类高校),原设有人民武装部、保卫处、派出所“三合一”机构,平时仅负责少量军训和征兵工作。在2002年教育部明确下文要求成立国防教育教学机构后,有的增设了军事教研室,成为“四合一”机构,任务基本不变。第三类是新升格、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及一些独立学院(占75.0%,以下简称三类高校),由于受人员编制等限制,基本没有设置独立的人民武装部或军事教研室。
从师资力量看,本省一类高校已进行多年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拥有一支较好的师资队伍,一般配有5~8名专职教师,但由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只能勉强满足本校的教学需要。二类高校配备少数专职教师,大部分军事理论教学主要由其他行政干部或教师兼职承担。三类高校基本没有配备专职教师,所有军事理论课都是由其他人员兼任或请外聘教师。
1.2 教学模式与时间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但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全省高校在国防教育的教学模式、时间等安排上,各行其是。一是在军事训练模式上,有的选定在校训练(占65.0%),也有的将学生送到部队训练(占23.0%),或是采取上述两种相结合的方式(12.0%)。二是在训练时间与内容上,有的安排10~20天(占85.5%);有的只训练5~10天(占14.5%);训练内容有的仅安排队列、齐步、跑步、正步等(占68.7%),与《教学大纲》要求有一定差距;有的增加了军体拳,战术基础动作等(占31.3%),基本上按纲施训。三是在军事理论教学上,有的学校安排36学时2学分(占52.3%),按公共课标准安排教学;有的则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安排18~36学时1~2学分(占33.4%);还有的仅安排5~7天军事训练,由军训教官或临时聘请老师开设1~2次国防教育知识讲座(占14.3%)。这就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1.3 课程性质与成绩考核目前,全省高校虽然大部分已开设国防教育课,但由于受重视度不同,其地位、内容、考核等重要教学活动也有较大差异。例如:绝大多数学校把国防教育列为必修课(占86.2%)。但也有少数学校(占10.5%)将其列入选修课之一,还有的学校(占3.3%)目前尚不明确。对国防教育课的具体安排,有的学校统一纳入教学计划,安排考试和计算成绩(占60.5%);有的学校虽列入教学计划,但不统一组织安排考试和计算成绩(占34.5%);有的学校考核成绩单独核算,不列为学生个人总成绩(占5%)。
1.4 经费投入与设施建设总体上看,各高校普遍存在国防教育教学设施不足问题。全省89所院校中,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下达国防教育经费的学校人均达到上级要求的只占24.2%,基本上达到的占50.5%,经费缺口较大的占25.3%。这导致国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条件制约,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中国防教育的效果。
2存在问题
2.1 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完善《国防教育法》颁布已10年,全省各高校对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却有一定偏差,致使活动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的统一组织。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军事训练和理论课,却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而有的虽有此类机构,却有名无实,教学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有的还认为,国防教育事关军队与军事院校,地方普通高校只要配合开展一些军训和少量的军事理论讲座即可,无需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在这次调查还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高校中国防教育教师职称评定难度较大,大部分只能挂靠体育类进行,申请课题和开展学术研究更是困难重重,使国防教育专业教师信心受到打击。
2.2 师资力量不足且水平有限一是编制受限。《兵役法》第四十条规定:“高等院校设军事训练机构配备军事教员,组织实施学生的军事训练”。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员编制;二是教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国防教育教师除部分是由部队转业外,大部分均为转行或是临时兼任,专业不对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际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形式单一。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主要采用班级集中面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单调,根本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由于缺乏形象直观的电教化教学器材与实践的条件及实习基地,也使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
2.3 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对公民的国防义务、国防教育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可如何贯彻落实这些规定的配套性法规却不健全。比如,《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但规定中缺少相关的管理规定与制约机制。高校不执行,怎么办?没有法规能对其产生制约与究责。因此,有的高校不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军事训练或是应付了事,却无法承担任何责任,也无法追究其责任。
3发展方向展望
针对上述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国防教育法》的贯彻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本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机制法规化一要严格按照《国防教育法》相关规定,从编制体制上解决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和教学人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立军事教研室,配备相应专职教师,形成独立教学实体,确保国防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二要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列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作为本、专科学生必修课。三要规范教学管理,统一管理与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四要健全考评机制,教育部门要把高校国防教育情况纳入高校教学综合考评范畴,以此促进和推动国防教育工作建设与发展。
3.2 教师队伍建设正规化要核定科学合理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要建立健全教学制度,通过相互听课、观摩教学、召开师生交流会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制定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要解决好职称评定问题,理顺渠道,消除教师后顾之忧;要注重培养国防教育课程或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在教学、科研中的示范作用。确保有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国防知识和过硬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从而,实现教师队伍建设正规化。
3.3 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化①整合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应着重加强国防观念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技能教育等内容,以及培养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等;要根据学校特点、专业特色、辅修或选修相关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课课时;要注重挖掘和思考专业知识与国防教育的联系,把专业学习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组织学生讨论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其对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认识、分析和思考。②使课程和教育形式多样化。要将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挂图、模型及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措施,提高视听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将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加深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③延伸教育课堂。充分利用当地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场所,以及“七一”、“八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国防教育,采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④拓宽课程资源。把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实现国防教育的目标;把校园文化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将国防教育内容贯穿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把网络宣传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扩大国防教育信息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4 教学保障规范化一是要有专门的教学经费。要把国防教育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确保专项使用。二是设立专门图书资料室,逐步更新军事类图书或资料等,以满足军事理论教学需要。三是要修建训练场地,添置器材、武器装备模型等,确保教学与训练需要。四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专用教室,增加多媒体、音响设备、能改善教学手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做好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彬.广西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发展方向探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刘浩波,肖云龙.校国防教育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3.
[3]刘建军,王华彪.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0.10.
[4]谢俊峰.加强高校民兵队伍建设开创国防教育工作新思路高等教育.2009.11.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89-02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国防意识的培育、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国防后备人才的储备有着突出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观念、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须研究和解决。
一、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军训工作走向制度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发展迅速,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国防教育工作步入经常化的轨道。然而,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现代战争的要求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缺失。
(一)对国防教育工作的认识亟待提高
根据《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和《兵役法》的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开展和加强国防教育。然而,与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相比,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某些高校未将国防教育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某些高校视军训为国防教育的唯一内容;某些学校虽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程,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皆不尽如人意。此外,大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人财物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使许多高校国防教育流于形式化,极大地制约着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育和高等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国防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国防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明确的学科指导思想、合理的课程设置、系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科学的监管评价机制。然而,由于认识不足及制度建设的滞后,绝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以集中军训和军事理论课等简单的、缺乏系统联系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缺乏必要的学科研究、专业建设和长期规划,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影响国防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良性发展。
(三)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国防教育教师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力量,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搞好国防教育的关键。然而,目前除部分重点院校有国防教育专职教师外,其他高校基本是从学校各个部门抽调出来的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素养,根本无法承担国防知识的传授及国防意识的培育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开展国防教育和军事教学的研究,军事理论教育处于低水平及无序的状态。
(四)国防教育手段单一,理念滞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仅限于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经年不变,形式生硬,效果不佳。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还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地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国防意识的培育缺乏国际视野和宏观眼光,未能从国际格局的转换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能源和文化安全的范围和角度去引导学生根据变化了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形势树立科学的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安全观,实现国防意识的真正增强。
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对策思考
国防教育的特殊作用和重大意义及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不容乐观的现实呼唤高校国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大胆改革,总结好经验,提炼新方法,采取新的对策,紧跟时代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开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
高等学校必须从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高度,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战略意义。高等院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也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因此,在高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前瞻性举措。只有坚持和深化高校的国防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防意识,认清发展变化的国防形势,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具有敏锐的视角、正确的判断和坚定的立场,勇于担当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心系国防,宣传国防,成为国防教育的带头人,这就会形成全社会的国防教育效应,为在全民中增强国防观念,为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1]。
(二)注重课程建设
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纳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在全校教学计划中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学分设置、考核办法,并作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实现与其他课程同样的管理模式;要加强军事理论课的制度建设,用制度规约和保障国防教育教学的健康运行,“通过制度的引导,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时间,实现国防教育军事课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2];抓好国防教育教材的建设,形成紧跟形势、内容充实、体例新颖、相互配套的教材体系;要认真组织力量进行军事学科及国防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学科与课程建设水平,建立体现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特色的学科与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改革教学方法
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必须在教育部军事课教学大纲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补充新军事革命、信息战及新安全观等内容。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品质。军事课教育还应根据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灵活地把视、听、说、讲有效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化枯燥为丰富多彩,使课堂充满活力,富有生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感性材料相互印证,增强国防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3]。另外,要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根据军事理论教育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采用提问、讨论、演讲等互动方法,以问题为引导和线索,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中来,在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形成正确的国防思维和牢固的国防观念。
(四)加强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开展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根据军事理论课程的性质、目标和要求,建设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娴熟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要作好军事教师的选聘工作。“高校应在全面考核、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挑选合格的军事教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4]。其次,要健全示教、交流制度,通过相互听课、观摩教学、师生交流会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和师资培训体系,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确保教师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科研及实践能力。最后,要把军事教师的岗位、编制和职称落到实处,激发国防教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
(五)丰富教育手段
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上,国防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因此,发掘和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的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校的课堂讲授与校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好高校与当地军政机关、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的共同育人的作用;要依托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积极开展国防文艺活动,利用特殊节日、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有选择的举行红歌会、经典诵读,在课堂教学中讲述革命故事、经典战役及英雄事迹,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用通俗易懂,为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占领学生的文化娱乐阵地,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实现国防意识和国防思想的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仕格.浅谈高校中如何开展国防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2000,(22).
[2]卞卡.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调查及对策[J].大学时代,2006,(10).
关键词:当代青年;国防教育;国防建设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路程中,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民的国防意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高校中开展的军事理论课程和一些军事训练,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篇章,也是祖国赋予我们的神圣义务与职责,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缺的基本教育。在新的国际形势和背景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广泛存在,多样化的不安定因素继续存在,各种势力的斗争日益激烈,祖国的安全和统一仍面临强大的挑战。新时代青年肩负伟大民族复兴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国防建设的意义所在,因此,加强当代青年的国防教育非常重要,也势在必行。
一、普及当代青年国防教育的意义
当代青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肩负民族使命和兴国重任。而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举措,是国防建设的一大板块,对于提高当代青年的爱国意识和增强国防观念方面有显著意义。
1.在当代青年群体中普及国防教育有利于后备军事力量的强化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要协调发展,军队建设也是如此。从世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来看,后备军建设的突出可以减少经费的损耗,可以在不影响国防实力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建设。在后备军建设中,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主力人员。在看新时代战争的特征,动员的主力并非广大群众,而是掌握科学知识能力的当代青年。
2.国防教育有利于当代青年的全面进步
在校园中的军训是国防教育的内容之一,已经是预备役建设的主要措施。军训可以说是一种体质素质的提升,可以使受教育的体魄实现优化。另外,很多军事课程包括技能训练和各种实践活动,在锻炼他们的意志的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难题的本领。在很多军事化管理的校园中,这种效用显得更加明显:铁一般的纪律、严格的训练要求、严格的规范,是一批批意志坚定地保卫家园大的当代青年的摇篮。
3.国防教育有利于当代青年的人生规划
当代青年所处的人生阶段基本为青春期,是最不稳定的、不够成熟的时期。现实社会中,不良信息穿梭和各种诱惑因素横行,使得他们的三观受到很大威胁。所以,怎样引导好当代青年正确额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不容忽视。国防教育中充满了集体主义的军事训练,可以培养他们舍己为人、互帮互助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很容易把当代青年的理想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二、当代青年国防教育的状况
从高校青年群体来看,大多数学校在国家要求下安排了军训活动,是普及国防教育的主要做法。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和意识的到了显著增强。但是同当代战争动员需要相比,国防教育的力度仍需加大。其明显问题如下:
1.国防教育的支教资源明显不足
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扩增,高校军事课程教师数量严重欠缺的问题更加凸显。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不足,军事理论课程教师在满足教学问题上略显吃力,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其他学院部门调出来的兼职教师,水平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2.国防教育课程不够规范,教育的形式有待创新
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强国防教育的基本条件,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军事课教学不够规范,国防教育训练的科目不全面、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受教育者实际训练的时间和科目达不到要求。大多数高校以列队为其主要课程,而单兵战术动作很少涉及。部分高校仅仅组织新生军训。
3.国防教育的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招生数量渐增的压力下,军训工作保障难度加剧的现象日益凸显。有的军事技能训练场地不够规模,综合训练难以落实,进行训练时不得不在体育场进行,出现队伍展不开现象,正常训练难以展开。
4.国防知识缺乏,国防意识差
当代青年群体大部分是生活在新时期和平的年代,环境比较优越,缺少艰苦环境的锻炼和实践。而且一些青年国防意识观念淡薄,对国防教育不够重视。有的甚至片面地认为国防只是军人的事,没有看到当下的安全是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后盾下的。
二、加强国防教育的建议
当代青年是重要的一大群体,抓好他们的国防教育就是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下,我们仍然要有忧患的意识。所以,利用好美好的和平赋予的战略机遇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增强国防意识,是不可小觑的问题。因此,根据当代青年国防教育现状,以下建议可以当做参考来对之进行加强。
1.建设足够有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当代青年国防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由于这部分群体国防教育对象、形式和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国防教育应当根据军事课程的性质、目标和要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稳定、数量适应的专职师资队伍,是加强国防教育教学的关键。因此,军事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及其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熟练地掌握。对于这批师资队伍,要制定合理的人员编制,争取短时间内做好教师数量补齐到位。其次要健全示教、试讲、交流制度,通过相互听课、观摩教学、召开师生交流会等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在高校为教师业务培训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并考核,保证知识的不断与时俱进。
2.开展国防教学,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主要群体,他们的国防意识亟待加强。确立大学生正确的国防观念,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就是以科学的国防观念和现代的人才观代替狭隘的国防观的过程。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以增强大学生国防为重点。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教育,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利用信息网络普及教育
新时代是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为国防教育提供高效率,实施网络化国防教育,是实现国防教育信息同步播散的有效途径。构建国防教育网站基地。内容上要选取知识性、理论性强、启迪性强的东西。
4.加强军事课程建设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10—03
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也说:“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时要求:“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决定》不仅明确提出要“规范国防教育”,而且明确规定了“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这个教育目标。国家安全与国家、国家利益是国家权益的统一体。要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就要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可见,注重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这三种意识,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说:“中国政府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它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2 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
根据近期的统计数据,我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认识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在对地方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调查中,认为和平时期国防建设“非常重要”的分别达到77%、85%和87%,“比较重要”的分别达到18%、12.6%和12%,二者相加,这一比例均超过95%。但是,从其他有关项目的回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虽然认为国防建设重要,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特别是那些认为国防建设很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一些学生,也只是笼统说说,自己并没有准备要为国防建设做些什么,甚至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大学生在回答如果部队从大学生中征集新兵(战士)您的态度时,表示“肯定不报名”达37%,而表示“非常愿意”报名的只有13%,其余为“比较愿意”(28%)或“无所谓”(22%);在回答如果招收毕业大学生补充部队干部队伍时,有2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只有17%表示“非常愿意”,其余的“比较愿意”(38%)或“无所谓”(18%)。此外,还有少数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些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为和平时期没有战事,国防建设不重要或不太重要;二是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加强国防建设必然影响经济建设中心地位。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关键词:高校 国防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和补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党的十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国防精神和国防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新形势下,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只有紧跟时展步伐,因事、因时、因势地不断探索新规律,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国防教育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高校国防教育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大学生国防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创新效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意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自身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第一章的教学内容就是“中国国防”,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现状,树立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同向同行的。高校国防教育中主要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两部分,其中军事技能教育部分需要通过学生组成相应的团队来共同接受教育和评比,这种教育评比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主义教育是同向同行的。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过程中要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兵役法》《动员法》等法律法规,这也是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的一部分。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国防教育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例如:通过对国防教育中的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能够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大学生国防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这两门课的协同创新能够使国防教育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
二、高校要创新构建科学的国防教育体系,从而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国防教育更有针对性。国防教育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依据参照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要有36学时的军事理论教学和不少于14天军事技能集中训练,当前大多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所采用的也是这种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但仅仅依靠这些课堂教学工作是很难保证国防教育的优质性和实效性,也难以使其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应创新构建 “五结合”模式的国防教育体系,即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日常教学与集中教学相结合、军事训练和日常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国防教育的四大载体:军事理论必修课、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类选修课、日常国防教育活动。高校构建好国防教育体系后还要有合理的工作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国防教育的各项教学和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三、高校要不断创新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让国防教育对学生更具吸引力。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要紧握时代脉搏,具有时代感和丰富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形势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要把国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近代耻辱史教育、中华民族光荣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强化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武器装备、器材操作、军事地形学等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现代军事科技知识和技能。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国防安全教育,使其树立国防观念和保密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使国防教育活起来,推动国防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利用QQ、微信、短信等各类信息平台广泛开展国防教育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拓展国防教育的阵地。在校园网站上开辟国防教育版块和相关论坛,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播国防教育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要把舆论宣传、思想引А⒒肪充秩尽⒒疃渗透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效果。要善于创新话语体系,积极运用网络语言、群众语言、个性语言、新闻语言开展国防教育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资源,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按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对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用新观念谋求新发展,这样才会使国防教育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R].央视网,2016-12-8.
微博、微信、微网站、微APP等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系列以“微”字开头事物的出现开启了“微时代”。当前,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微时代的生力军,其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思想发展等时刻受到这些新媒体的影响,甚至于一些知识的传播也要寄托于这一新生事物。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不仅仅是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目前,高校设置的国防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师上课的方式始终是以学生无条件服从讲授为主,而且其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形式过于单一,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新课改提倡构建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整体,使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微时代”恰恰为人们提供了这一便捷、广阔的交流平台,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新媒体开展知识传播,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使国防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活力。
一、“微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战场上一方强于另一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信息的重要性。而“微时代”便是信息传播媒介发展的新时代。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使用手机这一便携性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他们日渐成为微博、微信等社交APP(以下简称“微”媒体)的主要践行者与体验者。而以上“微”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及其交流的及时性也是“微时代”所具有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造就了学生团体在网络终端的个性化与群体化,这也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微”时代下的践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困境
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是其国防知识的匮乏。面对这样的现状,国防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无条件服从的传统教育形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生的自我发展,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新课程认为教育必须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它倡导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者。因此,作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在做好课堂教学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为学生营造自我锻炼与创新的平台。
(二)教育内容浅显
众所周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其涉及政治、历史、法制、军事、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大都为一般性了解,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军事课程的了解比较浅显。因此对于国防教育知识的讲授,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更要运用各种传播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掌握碎片化的知识。
(三)教育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学生所借助的各种方式与条件的总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学过程中借助PPT、音频、视频等手段,以讲授基本国防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然而,由于课时有限,国防教育没有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宣传等手段,更是忽视了现有书本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的结合。
(四)教育方式封闭
让学生在封闭环境下学习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现,学习的过程理应是开放式的,理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联系,并在实践中检验。国防教育也是如此,仅仅依赖课堂教育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新事物的喜爱由来已久,而开放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加强学生与外界新事物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对开放式教育一味的接纳也不是教育的科学态度,封闭式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在封闭式教育中融入开放式教育,如何将国防教育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堪忧,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单一。如何在现有客观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精神,是我们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微时代”带来的新媒体以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及高频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拓宽国防教育的渠道,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及时、便捷的知识传播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三、“微时代”下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微”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是其成为高校国防教育载体的前提条件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科院)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从年龄统计来看,20-29岁用户最多,为9050.8万人,占总比例达到29.24%;10-19岁用户为8216.3万,占比26.54%;30-39岁用户为7780.2万,占比为25.1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网络集散地。
2.移动通讯技术的成熟为高校国防教育“微”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必备条件
移动通讯技术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成为国防教育载体的条件。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性能使得“微”媒体具备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本身就能够承载国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能够展示国防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微”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工具,能够有效实现使用双方的互动交流,在国防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二)挑战
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大屏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信息的阅读也变得更舒适与便捷。互联网海量信息存储特性的背后是其杂乱无章、鱼龙混杂,学生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蒙蔽、误导。对于国防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国防信息相对以往而言更多更杂,面对片面或者虚假的信息,学生极易产生偏激、迷惑的心理。在此背景下,国防教育工作者理应运用“微”媒体等手段及时梳理、区分虚假网络信息,主动疏导学生的国防知识与国防观念。
四、“微时代”下国防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课堂内外联系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束缚于学校、教室、课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绝对传播者,而书本知识是唯一真理。其实不然,任何真理都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我国明朝著名哲学家王守仁坚持“知行合一”,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绝不能将知与行分为两截。高校国防教育更应如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必须相统一,坚持做到“知行并进”(张謇职教思想),学做合一。高校国防教育,不论是军事训练还是军事理论课,都应构建多元化的方式。我们可以邀请军事专家做讲座,开展各类军事训练及小竞赛;也可以借助相关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军事教育基地,参观军营,体验军队生活。这些活动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增强国防意识,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
(二)构建以手机为载体的国防知识传播媒介
“微时代”下的手机媒体具有信息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性能使其具备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并且随着3G技术的成熟,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简单、快捷。因此,手机作为载体足以承担国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展示国防的内容与要求。手机媒体的及时通讯功能让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有目的进行相关信息的传播,还可开展有关国防教育时事热点问题的讨论。以手机为载体的国防知识传播媒介为国防教育课堂内外的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构建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深受当今大学生的喜爱,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一新媒体平台建立一个公众号,称作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同时具有信息的信息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完全可以为国防教育所用。国防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据教育目标将相关国防教育内容编辑成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与图文信息等形式群发至学生手机,让学生在简短文字与视频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相关知识。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更要随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及时更新微信内容并组织引导相关讨论,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问题探讨,让知识的获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冰馥.“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J].现代交际,2013,01:256+255.
[关键词]专兼结合 “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 问题 举措
一、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内涵及优势
1.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内涵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是在高校中以传授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为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在高校中具体承担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任务,从理论层面上讲,国防教育教师既要充当传授军事理论知识的教师角色,又要充当军事技能训练的教官角色,这就对国防教育教师个体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素质要求。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军事技能训练课程基本上由高校聘请的部队教官承担,军事理论课程由高校专职教师和部分聘请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这两部分人员互补组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群体“双师”结构。这些“双师”素质或结构的个体和群体既要具备系统的军事学科理论和技能功底,又要将军事知识和技能通过媒介“教”给“学”的对象,因而“双师型”涵盖了作为高校国防教育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所有素质内涵,如学科理论,从业技能、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
综上所述,所谓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既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围绕高校国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同时具备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能力的“双师”素质的教师个体,或由单方面具备军事理论教学或军事技能训练能力的专兼教师个体进行互补组合形成“双师”结构群体。这些“双师”素质个体和“双师”结构群体共同构成的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团队。“双师”素质个体是“双师”结构群体的基础,“双师”结构群体能够更好地提升“双师”素质个体数量和质量,达到完善“双师型”团队的目标。
2.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的优势
(1)稳定师资,满足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全国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国防教育教学任务急剧加重,国防教育师资严重短缺,采用专兼结合模式来壮大师资队伍,不仅从“量”上解决“双师型”教师的不足,还能优化“双师”结构,从“质”上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随着适龄入学人口的回落,高校办学规模随之缩小,专兼结合能够较灵活地按需求聘用兼职教师,缓解办学规模调整时出现大量专职教师闲置或需要转岗的矛盾。
(2)节省成本,提高学校办学质量。高校国防教育兼职教师的聘用,是按照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双师”素质要求来进行的,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完全靠学校培养师资的高成本、教师成长周期性长、“双师型”个体不足的弊端,同时,还可共享社会优质专业教师资源带来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实践成果,弥补学校自身的某些不足,形成专业群体优势,促进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优势互补,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和素质。一般来说,专职教师偏重军事理论教学,兼职教师偏重军事技能训练,二者在教学互补组合,有利于“双师”结构的优化。同时,专兼教师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技能上共同切磋,理论上相互研讨,可以促进他们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再则,聘用兼职教师,可以缓解专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保证专职教师有时间投入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意义上提高专职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使更多的专职教师转变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兼结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
探析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最早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就是在部队官兵为主的兼职教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985年全国第三次高校军训试点开始,高校拥有了在编的专职教师,并随着专职教师规模的逐步扩大,兼职教师比例略有缩小,形成现有的约4∶6比例的专兼结合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调查表明,目前,90%左右的高校仍然是聘请部队教官承担军事技能训练,高校专职教师主要以承担军事理论教学为主。
兼职担任军事理论课或负责军事技能训练的教官来源基本属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由国家教委、总参、总政指令性派遣。第二,由地方政府和高校与部队达成短期协议,由部队派遣。第三,某些高校与部队有正式的军民共建关系,双方达成协议,经上级批准派遣。第四,由高校采取临时聘请的办法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历程中,不论高校内部国防教育机构如何变化,部队兼职教官参与高校国防教育始终没有改变,高校国防教育任务和课程性质决定了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必须走专兼结合的建设道路。实践还证明,由于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突出体现理论和实践性高度融合的教学特点,要求高校必须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2.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急需扩大
2005年至2007年期间,笔者在全国范围内对16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国防教育专兼职教师582名,其中专职教师230名,兼职教师352名,个体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24名。教师总量严重不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急需扩大。
一是从生师比和教学任务要求看。被调查的各高校年招生规模500人-18000人不等,生师比为2138:1,与高校基础课程生师比相比严重超标。166所高校中,军事技能训练时间少的安排一周,多的安排三周,平均15.75天。其中,90.36%的高校请来部队教官进行训练,6.03%的高校培养学生骨干帮训,2.41%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自己组织,1.20%的高校采取其他形式实施军事技能训练;另外,73.5%的高校开设了军事理论课,26.7%的高校尚未开设军事理论课,军事理论课实际讲授学时2-48不等,平均27.75
课时。166所高校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平均不足一个半人,专兼职国防教育教师平均不足三个半人,师资总量捉襟见肘。
二是从“双师型”师资力量现状看。在捉襟见肘的师资总量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个体可谓凤毛麟角,被调查的专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中既有具有军事技能也具有军事理论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个体仅占4.11%,90.36%高校通过聘请部队教官开展军事技能训练,虽然从表面上加强了“双师型”师资结构,但其中相当数量的年轻教官是刚入伍的新兵,虽经过一定军政训练,但文化功底离大学开展素质教育要求存在差距,教学能力亟待提高,个别还无法胜任教学任务。
(2)素质亟待提高
一是从教师队伍学历、职务、年龄结构和学术水平看。国防教育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仅占8.93%,具有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29.55%;无职称教师占12.03%;个体“双师型”教师集中分布在高职称、高年龄的教师队伍中,随着退休年龄的到来,师资队伍断层明显,“双师”队伍数量缺失更加严重。另外,2005至2007年间,全国166所高校发表学术论文276篇,申请科研课题38项,取得教学成果49项,与高校其它学科相比,研究成果偏少,学术水平偏弱。
二是从国防教育教师来源和专业情况看。据调查,由于历史的原因,前30年,国防教育教师大部分来自从事武装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后20年,是军队转业干部、军队院校毕业生和一些有志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地方高校优秀毕业生的组合,近几年,随着高校国防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部分高校“两课”教师和体育教师转向国防教育领域。在这些专兼职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中,虽然他们的学科专业涵盖军事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文、理、工科专业门类,但这些人的军政素养和军事技能与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总难两全;特别是那些来自非师范类毕业生,他们既缺乏军事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又缺乏军事技能,“双师”素质人才匮乏。
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举措
1.动态互补组合,保证“双师型”师资数量
(1)在思想上,各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国防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制订“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建设总体规划,确立“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建设必须坚持专兼结合的指导思想,以专职教师为基础,按照有关规定增加专职教师的编制数量,同时,以兼职教师为依托,根据各高校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地把握兼职教师的比例,动态互补组合,提高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数量。
(2)在体制上,各高校要积极探索“双师型”师资引进制度,拓宽进人渠道。遵循国防教育学科专业特点,围绕学科的建设,加大高层次专职教师引进力度,形成在本学科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同时,要本着“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打破高校只能聘用部队教官作为兼职教师的单一渠道,背靠社会人才库,建立校外国防教育兼职教师数据库,按照教学需要和生师比要求,优选精选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
(3)在机制上,各高校要切实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增加岗位吸引力。一是建立相应的国防教育教学机构,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硬件支持。二是设立“双师型”国防教育教师津贴,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课时费,鼓励大家争当“双师型”国防教育教师,使更多教师发展为“双师型”教师。三是政策坚持向“双师型”国防教育教师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评职晋级、评先选优、进修培训、外出考察和住房分配等。四是对于兼职教师,要打破凭资格定报酬标准的传统习惯,胜任即获得基本教学报酬,出色则另付教学质量奖,下次继续留任。对长期聘任的兼职教师可参照相关管理办法允许评聘教师系列职务。
2.专业化培养,提高“双师型”师资素质
(1)制定“双师型”师资专业化发展规划,增强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按照学校“双师型”师资的要求,对照国防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结合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学历经历、年龄个性、优势和不足,科学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具体包括:教师对国防教育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选择,对国防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对成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要达到的目标,对今后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他们专业发展的紧迫感,调动提升自身专业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打造“双师型”师资专业化培训新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一是可以在地方和军队有关院校建立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用于培养“双师型”国防教育学科带头人和国防教育教学骨干。二是通过师范院校与军队院校合作办学,具有二级人民武装学院的师范类院校办学,开设国防教育本、专科专业。或在相关专业中增设对应课程,比如军队院校专业和在普通高校的国防生教育中增设师范类选修课程,大面积培养“双师型”国防教育本、专科学生。三是利用本校或本地区相关专业后期本科函授班学习,对军事素质较好、学历偏低的教师进行学历层次提高等。
(3)明确“双师型”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双师”能力
建立“双师型”师资专业化培训基地,成立“双师型”专业培训团,组织开展任职、职后培训,分级、专题、交叉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要根据教师成长规律、教师个人素质的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有所侧重,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比如,选送部分师范类毕业生到军队院校,着重提高军政素养;选送部队转业干部到师范类院校或高师培训班学习,强化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既缺乏军事技能又缺乏教学经验的,首先采取传帮带的办法,让他们参加学生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或下连队挂职锻炼或体验生活;对军队聘请的教官,上岗前必须经过强化教学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的训练,使其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3.加强管理,确保“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
(1)加强立法建制
从职能上看,“双师型”国防教育团队建设不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军队双方的共同责任,中央政府要成为“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的立法与协调的主管部门;省级政府要成立国防教育委员会,由军队、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代表组成,就“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建设等问题向政府提供咨询,从宏观层面协调教育部门与军方的关系。一是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双师型”国防教育职业的法定地位,制定一整套加强专兼结合“双师型”国防教育团队建设的法规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军队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根据政策法规,出台一系列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建设有标准、培养培训有基地,教师有来源,管理有依托,全方位保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序进行。
(2)强化科学考评
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树立专兼职教师一视同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责权利统一的分配观念,逐步打破平均主义的做法,推行“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分配制度,营造出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一是改革分配制度,推行绩效津贴制度。根据教学综合测评的结果奖优罚劣,课酬、津贴根据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拉开距离。二是建立竞争平台,开展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大赛等,评选教学之星,评比优秀课件、优秀论文奖、评选精品课程,对优胜者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在晋职、晋级方面给予倾斜。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奖励基金,对在本专业建设中有特殊贡献的“双师型”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四是实行滚动聘任制度。按照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评教情况,确定教学岗位,与岗位报酬紧密结合,滚动聘任,激发军事教师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202-210.
[2]汪敏生等.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71.
[3]曹晔.重视兼职教师的发展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4]陈美荣,谢建山.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历程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8.9.
[5]杨邵愈.加强军事学科建设的探讨[A].国防星光[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