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19:31: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两学一做思想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分局支部在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党员干部职工的积极配合下,围绕税收工作开展党建工作,抓建设、促发展。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培训的通知》激发党员学习热情,提升干事创业的激情,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
1、按照市局文件要求,分局开展了学习《准则》、《条例》活动,为切实抓好两项活动,分局党政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召开了专题动员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举措推动宣传、教育月活动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使廉政建设教育月活动成效显著。
3、 制定了预备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计划,对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志党支部指定党员培养联系人,经常与其谈心,积极培养。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清廉务实新形象。
工作中,分局始终把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作为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措施来抓,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1、是抓学习,强观念,提素质。分局支部坚持每周政治和业务学习日制度,要求干部职工撰写读书笔记。通过综合学习,增强了每个党员职工的党性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职工业务能力、服务水平也得了有效提升。
2、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分局党政负责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会上必强调廉政工作,及时传达学习省、市纪委典型案例通报,经常性集体大讨论,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反腐拒变的能力。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
1、抓好团员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党支部凝聚力。“五四”青年节分局积极组织青年职工参观党支部;“三八”妇女节组织女职工参加岗位技能大赛活动。支部定期听取工青妇工作汇报,对其活动给予支持,经费予以保障。
2、关心职工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分局支部用实际行动关心职工,对因病住院的,全体税务干部到医院看望;对办理丧事的全程提供帮助;对新录用职工,书记经常和他们交谈,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小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工作。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凝智聚力促发展
1、迅速推动分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上半年,市局召开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会后,我分局立即召开了干部职工会议,按照市局“两学一做”推进会精神及实施方案要求,对分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再动员布置。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能力目标
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情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二、学法引导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获得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会利用法则进行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及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
难点:正确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重点:理解分式乘除法法则的意义及法则运用。
疑点:如何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即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四、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自制)构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运算
(二)解读探究
1、学生回答猜想后,多媒体显示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数式相通”的类比思想,归纳分式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让学生全面参与、独立思考,由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创造能力。)
2、乘法法则运用
多媒体示题并解答。学习例1,理解和巩固分式乘法法则。并强调分式的运算结果通常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
例1计算
(1)
(2)
例2计算
(1)
(2)
3、做一做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情境思考并完成做一做,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显示解答过程。
(1)西瓜瓤的体积
整个西瓜的体积
(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
(进一步丰富分式乘除法法则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
4、除法法则运用
学习例2,多媒体示题和答案。巩固分式乘除法法则的运用,通过提示语,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使学生能正确找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重点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分式乘除法法则,能否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化简分式。多媒体未时示题并答案,学生可以看书。
1、计算
(1)
(2)
(3)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学习了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对运算的结果一定要化简。)
(2)方法归纳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如体育运动项目中足球、乒乓球等比赛场次的安排、各种数码的排列(组成密码)及电话机容量与电话号码升位的问题等。
排列与组合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习内容,只安排了最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排列组合知识应用广泛,是学习概率与统计知识的基础,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好素材;有序和分类思想是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和方法,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人们从事学习、科研、经济和法律等活动(如侦破、审理案件)常用到的重要知识。关于推理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者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言语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也就是说,通过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步学会简单地、有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初步具有全面而有序解决问题的意识。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事例,如用数字卡片(有序)排列,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猜测及应用直观图示等解决问题中,和谐而自然地渗透有序和分类思想。
例题1的教学,建议分两个环节进行。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你能用2张数字卡片摆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先猜想,然后摆一摆,经历摆的过程,体会改变2张卡片的排列顺序,所摆出的两位数不相同。引导思考:还有第三种摆法吗?(结论是否定的。)从而得出:2张数字卡片只可以摆出两个两位数。
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仍然先让学生独立猜想,然后摆一摆,进一步验证。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不能有顺序、有条理地操作与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与总结思路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怎样操作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正确答案?这是有序与分类思想的精髓。根据学生认识的差异性,教师可适时演示点拨:让学生试着把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摆。如,按从小(十位数字)到大的顺序排列,先把最小的数字摆在十位上,另外两个数字分别摆在个位上,依次得到:12,13,21,23,31,32;如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先把最大的数字摆在十位上,另外两个数字又分别摆在个位上,依次得到:32,31;23,21;13,1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3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几个两位数。在教学例1之后,适当改变数字卡片的数,如,“用数字卡片4、7、9能够摆成多少个两位数?”“用数字卡片1、8、6又能够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可以看出,数字卡片变了,但方法不变,这样的训练,比较切合二年级学生初次学习排列组合知识时的水平,更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做一做”第1题是“握手问题”,通过“握手”活动渗透“组合”知识。我们可先让学生想象三个人互相握手的情景,再猜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可以请三位学生进行“握手”演示。如,先以甲为“标准”(甲站出来),分别与乙和丙握手(共两次),最后,乙、丙两个人再握手,共握手3次。启发学生想想,如果乙(丙)先分别与甲、丙(乙)握手,结果会如何呢?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无论“谁”先与其他的人握手,结果都是相同的,即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三次手。
接着用直观“图示”加深对有序的理解(如下图)。
“做一做”第2题,是关于“人民币组合”的应用问题:“要买一本5角的拼音本,可以怎样付钱?”“组合”付款渗透着“有序”与“分类”的数学思想。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在所给币值中挑选组合成所需的币值(付款方式)并且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相互补充,把所有适合要求的付款方式说出来。如:
第一种付钱方式:1张5角纸币。
第二种付钱方式:5个1角硬币。
第三种付钱方式:2张2角纸币,1个1角硬币。
第四种付钱方式:1张2角纸币,3个1角硬币。
(注意:第三、四种情况,不管先付纸币还是先付硬币,其组合都认为是相同的,它与顺序无关。)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建议例1、“做一做”及练十三第1、2两题用两节课进行教学,这样使学生有较多时间参与操作实践及充分理解。
作者单位
关键词:做一做;科学漫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41-02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第23题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从分析这道题的考察的知识点和解提技巧上都不难,考查的是基本模型的建立,基本方法的应用,注重物理情景的分析、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方法的应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很有“STS”的意味,要求学生有亲身经历,读懂题意画出草图是解题的关键,对生活中善于思考的学生有优势,也正是我们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体现。再反观我们现在所用的新教材(人教版)内容,它注重与社会实际、科技进步、学生经验联系,如编入了“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等栏目,其中我对整套高中教材里面的“做一做”和“科学漫步”栏目做了一个详细的统计,分别有52个和54个,而我们高考所规定的章节共二十一章,而且我在统计的时候发现,几乎每一章都有“做一做”和“科学漫步”的栏目,可见其在教材编中的地位。所以如何利用好这些栏目帮助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下面我就有关这些方面内容课堂教学写点反思和心得:
反思一:如何利用“科学漫步”相关内容
1.利用资源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某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很重要。因此用科学漫步导入新课也是选择之一。
比如在教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宇宙的航行》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教材中科学漫步的“黑洞”引入,效果感觉很好。
2.课本内容的适时延伸。新课程必修1在《摩擦力》一节加载了短文《流体的阻力》。文章固体、液体、气体的阻力大小做了对比,并联系实际介绍了影响流体阻力的因素。尽管高中物理删除了流体力学的内容,但我还是在课堂上跟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节的课学漫步,很容易感受到,我们一起学习完后,同学们加深了对生活中相关问题的理解。
3.渗透物理研究方法。高中微积分的核心之一是变化率的思想,变化率的思想在物理概念的形成教学中也有重要的意义。这方面思想的渗透很重要,如而必修1在《加速度》一节课后适时地加入了关于变化率的介绍,这对以后相应物理概念的学习意义重大。所以我在讲完这节课后,联系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结合物理内容,让学生列表归纳已经学过的物理量及其变化率。
反思二:如何利用“做一做”相关内容
1.利用这部分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些“做一做”部分内容安排的是由老师提供简单的器材,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并可由学生很快完成的一些生活体验性的实验,它简单,易操作,且对知识点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教学必修2第五章第七节《向心力》这一节,其课后就安排了一个“做一做”的小实验,就是准备一根细绳和一个小沙袋,让全班同学都在他们的实践体验中对公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利用其突破教学重点知识应用的难点。在教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其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内容的应用上,特别是联系实际的应用就变成了教学难点,而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有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块资源,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实验,突破这一难点。比如在教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机械波》时,可以说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就在于理解波的形成及传播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讲完主要知识点后,我的这堂课并没有完,而是充分利用了教材安排的“做一做”栏目,事先准了一盆水,用笔尖周期性地轻点同处水面,让同学们观察水波的传播;在水面上任意处放上小纸屑,再重复上面得操作,让同学们观察纸屑的运动;而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①笔尖在做什么运动?与笔尖接触的水面又是在做什么运动?②盆中其他位置的水面在做什么运动?③水波向外传播过程中,纸屑怎样运动?
通过这个比较生活化的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提问,让学生在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撑握了所学知识点及其应用。
3.利用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论的有效探究。教材中有很多部分的“做一做”内容安排的是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给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时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物理规律的机会。比如说在教必修2第七章第三节《功率》时,当教材中已经根据P=W/t而W=FL,V=L/t代入上式得到了P=FV这个结论公式时,这时如果就按这样的要求去理解的话,这里V=L/t只能理解为平均速度,也就只能计算平均功率了,而此时我却就书上安排了一个“做一做”的内容来进一步跟同学们一起探究,在何种情况下利用这公式也可以计算瞬时速度,让同学们对这公式的理解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总之,我们将新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漫步”内容,有效地利用好,并通过“做一做”这个栏目适当地安排一些生活化的实验和体验用以教学,使物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接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觉得是一条很不错的教学思路。
我们学校地处偏远的矿区,自然环境较差,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有些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所以“第一任教师”的职责家长没有做到位,致使学生产生了不良习惯,继而听之任之。虽然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下知道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但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张口骂人等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为此,学校也一直在寻求一种更适合学生养成习惯形成的有效方法。于2007年,学校王辅校长在不懈努力的探究中,总结出了一种新的指导思想:三省两改一做。三省即每天反省自己:你今天乱扔垃圾了吗?你今天说脏话了吗?你今天又进步了吗?两改: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改掉不良的思维习惯,做错事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要埋怨别人。一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文明人。从此,我们全校师生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走上了一条探索养成教育的新征途。
小学生因知识浅薄,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他们每人都能将"三省两改一做"的内容倒背如流,行动上却做着与之差距千里的行为。因此,我就在日常生活中要求自己,不要总埋怨学生的习惯差,难纠正。反躬自问:我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能经得起孩子们纯真而又细腻的眼神?如果这些孩子到学校不能看到自己亲信的老师言行一致,那么老师所传授的道理不就空洞了吗?甚至是充满虚伪和欺骗的,如何叫学生“信其道”?所以,我率先垂范。从办公室用品的摆放,讲桌物品的摆放,坐立姿势,批改作业的态度到升旗时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我都尽力做到最好。每天上课前走进教室,我都要巡视一番:对待学生参差不齐的课桌,对待打扫不干净的卫生遗留问题,对待学生没有系好的红领巾和没有整理好的衣领……我都细心而温柔地做着,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着他们更加卖力地朗读和学习,我心里一股暖意充满心间:大概,我小小的举动让我们的心灵又靠近了一步吧?
当学生对待这些“细小行为”不再惊讶和陌生时,我就开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坐立姿势到进出门上下课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甚至是反复训练。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却是他们日后行走于社会的基石。
在这些琐碎的细节熏陶下,学生由原来的“制造垃圾”变得能主动弯腰捡起脚边的纸屑果皮碎石等垃圾,继而帮它们归位,彻底结束了本班曾经根深蒂固的戏剧化场面:本班配有三个纸篓,它本应该好好发挥它存放垃圾的作用,但是却沦为了不光彩的“战场”。离纸篓近的学生,变换一下姿势,眼睛一眯,对准纸篓开始了瞄准射击,一下子就成功的,就兴高采烈,并自谕为“神”,惹得周围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一下子不成功的,坚持不懈,依旧“战斗”在前线并乐此不疲……所以,总是纸篓内空空如也,篓外却“众星拱月”。而如今,学生的转变让我从此不用重温此类“噩梦”了。更可喜的是,学生的改变也带动了部分家长的改变。有家长反映,自己在家里乱扔垃圾或说脏话时,孩子竟能拿出小老师的姿态来纠正家长错误的做法!我想:如果孩子们不是从内心改变,怎能主动做出这样不平常的举动?
于是,我又利用班会组织评比活动。谁在劳动卫生方面做的好,谁在纪律学习方面做的好,谁在助人为乐方面做的好等等。这样做,是为了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学生的好胜之心复苏,他们也会斗志昂扬地努力做好事情,期待老师的表扬,更期待成为下一个榜样。让他们在一次一次的评比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让他们有时间有机会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好的需要继续发扬,哪些是坏的需要摒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提升自己的举止行为到主动反省自己的做法,思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大多数学生都由原来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争当小雷锋。吵架,骂人的现象日趋减少,替代的却是团结互助,和平共处的和谐局面。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 课程标准
分数的产生、意义;通过集训与强化巩固能应用实践,使技能得到提高。
2. 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问题设计、教学演示以及巧妙的安排,有目的地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地与教师配合,自主探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学生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完约数和倍数的基础上,通过事例理解分数的产生及意义,理解分数、分数线、分子、分母的概念,通过练习强化训练。
2. 学情分析
(1)在学完约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时要着重在演示、讲解、复习的基础上提高。重点使学生掌握还不熟悉的内容,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演示出发,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学习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共同探讨,让学生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含义。正确读写分数。
(2) 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问题意识。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2.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数的产生。
师:把四个鸡蛋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
把两瓶牛奶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瓶?(1瓶)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那可以用什么表示呢?(1/2)板书。(1/2)是一个什么数?(分数)
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1. 创设情景,操作探究。
量一量,想一想。让个别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几米,教师提问:
①测量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准备怎么办?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②这黑板究竟有多长?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考虑。
剩下的不够一个米的单位,教师引导分数概念。
③这样看来黑板的长度与1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测量不能得到整数结果,就要引入分数。
2. 算一算,想一想。
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一个人,每人得多少?(1个)
②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多少?(半个、0.5个、1/2个)
③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人得多少?(1÷3=?,1/3)
小结:计算不能得到整数结果,就要用分数。
④分数用实物和图形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线段,教师演示如3/4的表示法)
⑤总结分数的产生。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做一做、想一想。
1.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物体,可以是纸条、圆片,你能不能通过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圈一圈、分一分等方法,并用彩笔涂上色(或斜线),表示出一个你学过的分数。
2. 教师巡视,展示。
3. 学生汇报。(同时展示到黑板)
4. 小结:这些分数都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让一位学生把一个整体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让他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把一个西瓜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5. 通过实物让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求平均的一份或几份。
教师说明,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数学上都用单位“1”表示。像一张纸、4个苹果都可以看作单位“1”(板书单位“1”)。那如果是5个、6个、10个苹果能看作一个整体单位“1”吗?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6. 师:我们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一个苹果是1/4,4位同学每人得1/4,那么8个苹果可以看着是1吗,你还能分得它的1/4吗?(每人得2/8,也是1/4)
7. 师:谁来归纳分数的意义?
做一做。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的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随学生的回答,在原板书“单位1”的基础上补充文字,形成完整的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读两遍。
8. 通过实物演示,板书数字,根据数字理解什么叫分子、分母、分数线,并分析它的意义。
9. 通过课本和课外习题让学生做一做,巩固已学的知识。
(三)回顾总结,质疑延伸。
小结:分数是怎样读的?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请学生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三个分数,看会不会写,同时请一名学生上来板演。
总结:说说分数的正确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还想知道什么?
3. 布置课外练习题目。
五、教学反思
根据区委统一安排,按照管委会党组统一布署,我认真学习有关规定学习篇目以及相关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在这次作风纪律整顿活动中,结合“两学一做”中自己查摆和班子成员指出的问题认真剖析检查存在的,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弘扬新风正气、加强作风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要牢牢抓住思想作风这个关键。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需要增强政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信念坚定、志存高远,并把理想与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统一起来;增强创新意识,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勇于争先的精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加强作风建设,要牢牢抓住学风这个基础。学习是一个人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必由之路,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学风问题实质上就是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风,就是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工作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和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历史等知识,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和荣辱观教育等重要思想,用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就是要学以致用,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高度重视对分管领域、本职工作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作风建设,要把落脚点放在工作作风上来。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善于谋实事、创实业、勇于开拓;求真务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抓落实上。进一步落实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对既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严格考核。
二、认真查摆、落实整改。针对“两学一做”活动中自己找,大家帮查找出来的问题经梳理总结共有一下七点,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认真加以整改,确保取得实效。
1、学习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
2、政治敏锐性不高,学习思考和洞察力待加强。
3、工作作风还需要更加扎实,有时存在急于求成的情绪。
4、创新意识不足。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学习上热情不够。
5、思想动力不足,工作懒惰。
6、缺乏执纪必严,有案必查的信心和决心。
7、执纪监督不全面,在工作效能得监督上不够
三、自身的努力方向。
1、当学习的标兵。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学习上不放松,不仅做好纪检监察业务的学习,抓好招商,工程招投标的学习,更要抓好政治理论的学习,努力改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转变过去“活动来了抓学习,活动结束不学习”和“蜻蜓点水”的做法,带头学、深入学、系统学、持久学,努力成为学习宣传贯彻党规党纪的先锋和主力,切实提高自身执纪监督问责的能力和水平,当一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纪检监察干部。
2、当信党、信纪的标兵。在党言党,执纪信纪。作为一名纪检组长,自己不仅是党纪的监督者,执行者,更要做践行者,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做一名忠诚、合格的纪检组长。要真正把“两学一做”落实到“真、纯、净、先、严”上来,即信仰信念之真、党性党风之纯、守心守身之净、发展理念之先、铁律铁规之严。时刻做到“心中有党”,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清醒人、明白人、局中人;时刻做到“心中有民”,当好人民的公仆,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办实事;时刻做守到“心中有责”,争做“清廉执纪、事业有为”的纪检监察干部。
一、多元有效的课前预习
学习新知前学生要先预习。他们可以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抽象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并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字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操作才会让预习有效,是每一位课题研究人员思考的重点。经过反复的研讨、实践、推敲、修改,我们总结出指导学生预习六步法,即:看问题―明列式;讲算理―解重点;善拓展―会总结。我校实验教师在指导《笔算除法》一课的预习时是这样做的:
1.看问题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预习《笔算除法》的第二课。看课题“笔算除法”你会想到什么?
生1: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难吗?
生2: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和上学期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3: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呀?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把你想到的这些问题都写在课题的旁边。我们再来看图,看图要按一定的顺序,先从整体上看,在分别说清每一部分画的是什么,看图的顺序可以是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是先看主要的再看次要的。那么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同学们在山坡上植树的情景。三年一班和三年二班共植树42棵;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共植树52棵。
师:说的有顺序,并且清楚、明白。那么你能不能看图收集有效的数学数据呢?
生:三年一班和三年二班共植树42棵;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共植树52棵。
师:太棒了,他收集的都是有效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与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强调的是提出和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明列式
师: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你试着解答,并说清你为什么这样解答?
生:列式 42÷2=21(棵)
52÷2=26(棵)
生:因为三年级两个班植树42棵,求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就是把42分平均分成两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来计算。四年级两个班植树52棵,求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就是把52平均分成两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3.讲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42÷2= 我们可以用口算得到42÷2=21,还可以怎么算?
生:用笔算。
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做完后自己再说说是怎么算的,说完之后把你说的写在书上这个算式的边上,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在书上写出来并用红笔圈画出来。(用红笔圈画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听,如果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提到就要主动地提问。把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
生:(独立试做)
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1:商的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
生2:做减法时减号写吗?
生3:十位上4减4下面的零为什么不写?
4.解重点
这些问题是你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的,你可以试着去解答。如果你能在课堂上勇敢地举手为同学们解答,那就是最了不起的了。如果你不会解答,课堂上提问,并要重点注意听同学和老师的解答。
5.善拓展
师:例题自己学会了,在练习本上试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生:(在本上做)
师:例题下面的做一做自己都能独立解答那你太棒了,你想想能不能自己出几道和例题类似的问题,自己再试着做一做。
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出题,然后解答。
6.会总结
通过自己的预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书上。
写总结对学生来说是反思的过程,对整节课的学习做一总结,让学生更清楚学习的重难点。
二、自主探索的课上学习
第一段:回顾自学。具体分为揭题思考、分解教材、自学交流三步。借助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主动分析现实题、解决现实问题做出示范。
第二段:展示交流。具体分为合作讲解、补充质疑、精辟提炼三步。教师要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应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还能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运用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主动探索新的思路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提高其应用能力。
第三段:及时巩固。具体分为实践运用、反馈强化、当堂检测三步。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单纯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使其富有现实意义、具有挑战性,充分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丰富多彩的课后延伸
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因此要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空间。解决学生长期以来单一、枯燥的书面作业形式,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如资料查询、社会实践、数学日记、实际测量、上街购物等作业形式。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我校一实验老师在教学‘比例尺“知识后,请学生收集辽宁省地图、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利用练习课时间开展了“自由行”活动:
(1)省内游。自由结伴,选2个最想去的旅游地点,要求合作完成:在地图上量出大连到各旅行目的地的距离、算出实际的路程、简要写出自助游计划。
(2)国内游。国庆长假(一星期)期间,请根据路程的远近,较全面地计划用什么交通工具、按什么顺序完成你们选择的3个地方的旅行,并形成书面报告。
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结,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我常设计操作型作业,即让学生依课文内容画一画、做一做、找一找。
1.画一画,再现情境。
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①画画面:对《荷花》、古诗《小池》等写景文,让学生画一画,可以再现美景。②画游览图:对一些游记类文章,让学生画游览线路图,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我让学生画一幅作者游览线路图。要求标明路程、位置,景点名称、特点等。这就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概括力。③画方位图:弄清空间位置,如《小站》一文,学生往往弄不清前后左右的位置。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站在列车上看小站,看到什么,在什么位置,然后用简笔画成简图标出。由于课前形成鲜明的表象,学习课文时,对文中“左”、“右”、“正前方”等方位就清楚了。
2.做一做,验证事理。
通过做,可以浅化知识难点。如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我就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试着做一做文中的实验,总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需要哪些条件。大部分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两个铁球必须满足同为铁,必须同时,必须从同一高度,才会有同时着地的结果。在获得这样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亚里斯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便能敏锐地抓装铁球”、“同时”、“同一高度”等词说出条件中两个铁球的共同点,十磅、一磅是条件中的不同点,“先”和“十倍”是结论中的不同结果。加俐略分析亚里斯多德推论的严密的三段论推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此时学生能边演示,边讲解,难点迎刃而解。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做。按课文的思路、叙述的事理,边操作,边口述。这样,可以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脑中的知识。
3.找一找,体会特征。在星期天、假日,我常布置学生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中介绍的景物,如爬山虎、荷花、壁虎、蟋蟀等,亲眼看看与课文描写的特征是否一致。外出游玩,留心哪些风景我们从课文中已经熟悉。由于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二、观察型作业,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学中,我找准读写结合点,细化观察要求。
1.结合课文,模仿观察。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观察方法及时地运用于观察实践,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我布置学生观察皮鞋匠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小贩是怎样销售自己的商品的。对同一个人,安排多次观察;对不同的人,进行比较观察,使得模糊的印象清晰,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激发趣点,情境观察。
我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已熟知的但又模糊的素材移到一定的情境中,训练他们获取素材的能力。如设计“骗”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询问学习情况时,就说成绩不理想,且被老师批评了。再细致观察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结果,各具特征,可亲可敬的家长形象流露于孩子的笔端。
3.捕捉素材,随意观察。
除了布置有目的观察外,我还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毫无顾忌的谈笑中交流,或者让学生写进日记。这样,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三、表述型作业,交际中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的巩固训练,光靠几题书面作业是远远不能凑效的。教学中,我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的搭配。低年级,我建立了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制度。学生可以述说一天中学到的新知识,说印象深刻的事。家长则给予孩子必要的思想诱导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矫正。教师通过家长会、家长留言、学生自我汇报等形式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这一看似简单的作业,却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小朋友也很乐意做这样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中、高年纸写作文打好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基矗随着年级的升高,我扩大表述范围,提高表述要求。
1.内容转述法。
即转述他人内容,可以详述、概述、改变人称、语气,但不改变原意。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