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意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3 06:02: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意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化意识论文

第1篇

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底蕴以及由这种精神带来的促进民族进步的创新意识。我们之所以将文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是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那么它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文化意识尽管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它又明显地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先进民族文化意识的冲击。对于一个开放性民族而言,文化意识不仅是民族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它是整个世界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正确地理解“语文”的内涵,就有必要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将民族文化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思考。

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进步与否其实有它的显著标志,标志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创造力。如果我们承认汉民族在经历了古代灿烂的文明之后,现在离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进行列还有一定距离,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勇气面对先进民族,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惊人的创造力。学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上,因为模仿容易陷入对“他创力”的崇拜。从模仿开始,我们需要走向对“自创力”的培养。我们之所以称赞赵武灵王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是因为他能够勇敢地颁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向北方民族学习。但是我觉得赵武灵王要学的不仅是“胡服骑射”的形式,他是要向世人表示他的革新自身民族文化意识的决心。因此他对匈奴民族的学习不仅仅是体现在他的模仿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的民族进取精神上。现在我们的文化考察团经常到欧洲去,或者到北美去,我们不能只是去看他们的繁华的建筑,先进的科技,回来后便学着洋人的方式呼吸;或者干脆垂头丧气地指责我们这个民族的落后,叹息无法“师夷之长”。我们需要问,你有没有看到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就像读一部书,我们需要问,你有没有读懂文章的精神。只有领悟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晶,我们才算真正地将先进民族的文化精华学到了手。

我们的文化有着灿烂的历史,我们需要继承历史,但是,承袭不能代替创造,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然而,打破传统常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眼泪,许多辛酸,许多依依不舍。这里我们可以从汉语言的形式革新角度做一个历史回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文化意识在各种力量的拉扯中表现出的沉重。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代汉语在本世纪初停止了它的繁衍,从它的母体内裂变出的现代汉语开始蓬勃地生长。纵观汉文明历史长河,汉语言一直处于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之中,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说古代汉语已经静止了,它失去了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形成的语言断层。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我们所能做的便是频频回顾,因怀念而生发眷念,因眷念而生发热爱。如今我们凝视着汉文化的踪迹,读着汉民族几千年的沧桑,我们似乎顿生汉文化依旧生机勃勃的意识。但是我们其实是站在断层这边遥望已逝的美好,不断地回顾给我们带来的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是,我们又明显地感觉到古文化与今文化的隔膜。这种矛盾的文化心理导致我们在民族文化传统面前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我们的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确实存在着不利于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五四提倡抛弃旧有的语言形式,那是为了用新的语言形式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去适应与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需要,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进步。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有两个重要观点:其一,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假如语文的功用确实以这两点最为重要,那么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工具,我们当以其实际应用价值为追求目标。既然古代汉语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而掌握古代汉语知识也不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古汉语的良好习惯,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教学文言文呢?

但是,旧有的语言形式里面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艰辛才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它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我们担心一旦抛弃了文言文教学,我们不仅会失去旧有的语言形式,我们还会失去比这更为重要的可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我们采用了现代文教学与文言文教学共同发展的策略。现代文教学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的语文使用的良好习惯,让语文成为学生认识生活,改造社会的基础工具;而文言文教学则帮助学生了解汉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这样做其实用价值在于:其一,利用语文的工具性,认识社会,推动民族的进步,关键是重视创造;其二,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提高民族自信力,关键是重视民族精神蕴藉。

有了这种明确的意识,我们就应当将语文这种工具转化为激发学生创造的能力。也许我们可以把理解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化逆转意识,它是为了将几千年的封建意识进行一次彻底的洗涤,以换取民族文化意识的觉悟。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的形式更新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变化而已,要彻底地改变一个民族的落后意识,并非仅仅能依靠这种方法去实现。更新语言的旧有形式最多不过表明了文化主将们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而至关重要的我觉得还是改变我们这个民族滞后的思维意识。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现代语文仍然以承袭型思维为主体向前缓慢推进,新意识、新思想在各种力量的拉扯中显得步履维艰。已经意识到应当拥有的东西却无法拥有,已经意识到应当抛弃的东西却无法抛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民族的悲哀。

语文教学改革至今,许多有识之士都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作为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是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的意识仍然处在一种非自觉的状态,固有的传统教学思想以一定的历史磁性对他们形成巨大的引力。他们除了偶尔抬头对新思想表示一点羡慕或几份唾弃而外,便只顾低头拉车,他们对自己已走的道路已经习以为常。这种思维意识的代代承袭,必然的结果是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历史负担。

谈到这里,我想从文化意识的角度对语文高考说两句。可以这么说,语文高考试卷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向世人展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意识趋向。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高考尽管在艰难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但是向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意识学习的决心已经一次次显露在我们面前。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语文高考的主体。如果我们撇开试卷的命题形式从内容上来窥视汉文化意识的趋向,我们不难发现语文高考命题显示的文化意识是进步的。

从近年来的试卷分析,阅读基本已经定格为三种形态,那就是文言文、科技说明文以及社科类论文(或文学性散文)。从文言文到现代文阅读,我们尽管感觉到汉文化的语言断层,但是我们欣喜地发现,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正说明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根仍然扎在自己的土壤中,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意识在这里仍然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从现代文阅读的两个部分——社科类论文(或文学性散文)和科技说明文那里,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的自主精神、追求创造的精神,以及“师夷之长,补己之短”的决心。在这里文化意识的趋内和趋外,继承和创新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写作命题更显示了一个进步民族所应具备的文化意识特征,那就是主体的精神意识和创造意识。从《尝试》到《战胜脆弱》,从《近墨者未必黑》到《鸟的评说》,从两幅漫画的比较评判,到三则材料的综合提炼,无不渗透着命题者对考生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挖掘。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语文高考在追求创造的主体文化意识背后,似乎还隐藏着许多非创造性的模仿,这种模仿会使我们对各民族文化意识的学习步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阻碍民族文化意识中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发挥。也许作为一种学习,模仿是最初的手段,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但是从今后语文高考发展的方向考虑,我们有必要将这个问题提出来思考、探讨,这有利于我们对创造性民族文化意识的追求。

1998年2月4日,给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批示时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的意识已经在21世纪到来之时萌芽,我们如何将先进的民族文化意识转化为推动民族进步的动力,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新世纪到来之时对这个问题做出反应。在强有力的改革大潮冲击之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已由承袭转向创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扩大,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到来。当我们的目光接触到欧美各民族的文化意识时,我们开始表现出我们应有的谦虚,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给我们敲响了谨防西方文化霸权的警钟。警钟固然敲得好,敲得及时,但是千万不能敲掉我们这个民族要求进步的诀心,不能敲掉中学语文教学对创造性民族文化意识的追求。

第2篇

1.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外国文化都应该有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自身对文化的学习不应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试想一个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一知半解,怎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呢?拥有一个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另外,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外国人的交流与合作,而在交流的同时,传递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舞台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外国文化意识固然重要,但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基础,高举弘扬中国文化旗帜,努力学习外国文化将二者巧妙融合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

2.在课堂中重视文化渗透,对比中英文化差异

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文化内涵和所涉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更加立体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先通过教材讲解,介绍背景知识,然后在适当环节(讲解词汇或某一内容时),结合背景,讲解相应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近年来,英语课文中出现许多生词,这些生僻词汇的出现于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做出对比与判别,加深文化学习。例如,“WhatamIgonnado?”英文中的后半句“gonnado”是“goingtodo”的意思,但是为了表达的简单和明了,被完全口语化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此种现象在中国教材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外国文化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比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习和记忆英语知识的最佳途径,只有对中国文化背景和英语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3.创设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取,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满足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交流的最佳方式是面对面,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和鼓励学生于外国人进行交流。只有同外国人交谈才能实现中英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中学生可顺利了解他国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正宗的美国影视,听纯正的英文歌曲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口语和视听的双重影响,学生对外国人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表达,历史发展等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更有效弥补课本知识的欠缺。以这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二、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原则与策略

Abstract:Languageandcultureareintimatelyconnected.Learningalanguageinvolveslearningtheculturefromwhichthelanguagedevelops.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thatcultureteachingisseparatedfromthelanguageteachingincollegeEnglishteachingcurrently.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importance,principlesandstrategiesofcultivatingstudents’cross-culturalawarenes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Keywords:cross-culturalawareness;collegeEnglishteaching;cultivationstrategy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毫无疑问,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只机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那么他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的。

二、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1]。这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认识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它涉及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说到底,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同时语言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之语,也就是他们的社会文化。

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教学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近年来,虽然不少教材在编排上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灌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意图。但是在“外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和“必须以跨文化意识组织外语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远未形成共识。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语言课只能讲语言知识,外国文化是文化课的任务”。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国语言中所包含的异民族性、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缺乏认识。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的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途径

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1)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3)让学生获得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4)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应对其表示理解[2]。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应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交际教学法,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这样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3]。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4]。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5]。例如,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争取能使学生以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经济制度、文化遗迹时,假若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时此刻,即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五、结语

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只有将自己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了解他国文化,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才能知其所以然,表达思想时有话可说。总之,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培养方法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7]。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学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目的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全面发展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arry.TomalinSusanStemplesk.CulturalAwarenes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3.

[2]CarleyH.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ifthed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2-4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73-7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5]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7-128.

第4篇

尽管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英语教师对找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重视,甚至有所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师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升学压力较大的一些学校,中学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以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为主,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次之,有的甚至忽略其他能力和相关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因为听力和阅读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重,也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重要方面,所以英语教师比较注重。

(二)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一直存在。

文化教学与其他单纯的知识教学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充分的文化教学,让学生不能充分的接收到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文化因素的内容可以渗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角落,从词汇到句子,从小的句子到一个大的篇章,甚至是中学英语教师的教态、语态和仪态等无处不在。但是,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只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重点介绍,却不对中西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这种教学方法只看现象却不解释本质。再加上高中英语课堂中实践性文化交际活动的缺乏,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提高,导致“哑巴英语”的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当前许多学生英语笔试能力较强而口语能力非常弱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采取措施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对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主动地挖掘和传授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师自身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学校也应该采取各种培训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二)英语教师注重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技能和技巧。

1.建立在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基础上的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导入、口语训练、反复操练复习等方式,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中的重要节日的读音和名称有较好的掌握,但掌握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学生在初中教学阶段,初中英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单纯记住。但高中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更清晰和深刻的了解相关节日和某些词汇后面的引申意义和其来源所在,这才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体验。

对英美文化的体验是学生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后的步骤。这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真实或虚拟环境中来让学生运用语言体验文化,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3.引导学生形成中西文化的反思。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灾害应急跨文化传播理念意识融合

当今世界,灾害频仍,人类该如何应付?发达的高科技,并未使人类准确地预测出巨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更逞论阻遏如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2008年的汉川大地震;制造的血腥事件也令全球人心惊胆颤,如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这些灾害带给人们巨大的的危机感。对这些突发性的特大灾害,人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在特大灾害面前,人类只有联手共抗。然而,在当今这个多元的世界里,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在信仰、体制、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如何使他们在抗灾紧急关头尽快避免隔阂、达成共识、互伸援手,就成了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与灾害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

人们针对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如在建构并完善抗灾救援应急机制、抗灾救援的具体行动措施、危机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效显著。但是,当巨大灾害降临时,人类应如何在信息传播的第一时间得以顺利沟通;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我们应如何建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自然互动与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这些问题正是本文力求探讨的问题。

灾害降临时,人类在第一时间的本能反应除了逃生躲避外,便是期盼尽快抗灾救助。势单力薄的个体行为意义不大,群体联合救援才有功效。当此之际,“时间就是生命”特别凸显,因为人在断水断食下可以维持7天的生命,这7天是抗灾救援行动必须把握的“黄金”时间。因此,及时发现并通报灵区各方面实情的信息传递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科技落后、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遭遇灾难时往往呼天不应、唤地不灵,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无线电通讯、卫星传感、电视、网络等等,几乎可以沟通地球上的每一角落。如在汝川"5.12”地震的抗灾救援期间,借助传媒的宣传联络,中国政府反应迅速,亿万民众同德同心,加上世界各地人们的及时支援,抗灾救援收效卓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口号,形象地道出人类遭遇灾害时的心理渴求。这种心理渴求是超越地域局限的。近半个世纪来,世界某地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都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关注,得到丫定程度的救援。

今天,传媒新技术在世界的空间架构起了越来越完善的信息沟通桥梁。单从物质技术层面看,这类信息高速公路足以使地球成为一个村落,它点亮了人们遇难求助的希望。然而,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从意识观念层面看,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曾一度严重地阻隔着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但是,一次又一次降临的巨大灾害,超越人类族群个体的承受能力,它警示人们,在灾害应急过程中,各国政府应有宽广的视野和兼容的虚怀气度,减少纷争,共度患难。为高效地抗灾应急,历史赋予了网络传媒新技术以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新使命。

二、跨文化传播学理念及其实践价值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学”扩展了传播学的领域,有利于“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全球化、视域融合、符号世界等,在人类联手共抗巨大灾害时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价值。

全球化。全球化指人的社会关系的世界化,人的社会交往的世界化。跨文化传播学是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知识系统。在全球社会语境中,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globalawareness),就有利于产生“交往欲望”,世界文化体系也能出现“同质化”趋势。

视融合。在视的遭遇、交融与沟通中发现并揭示新的意义,从而建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科学体系,被称之为“视阂融合”。在跨文化传播学领域,“问题视ICI”应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对传播行为观察视觉的基本要求。

符号世界。人类处在一个符号世界里,人类的思维、语言和传播都离不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更离不开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传播的源头。由于人类族群之间语言体系的复杂性,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更具有实效的应用价值。

2000年1月1日,《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以下简称《》)正式生效,规定各国在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应采取合作态度,共同救灾减灾。目前,加人该机构的有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在内的10多个国家,至今已经促成260多次国际减灾合作。

2007年,美国应用新媒体,如goode地图、手机、互联网跨平台服务Twitter以及各种社会网络媒体,对火灾、雪灾、龙卷风、校园枪击案等巨大灾害危机进行了报道。2009年3-4月,爆发于墨西哥和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来势汹汹,有关信息经网络传递后,立刻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携手联防,比较有效地避免了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范围的蔓延。2010年海地地震后,有20多颗国际卫星参与到救灾中。按《》规定,灾害发生后,各国应分享相关数据。以上案例,不同程度地蕴含有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理念。

跨文化传播理念在灾害应急中已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1)人类的需求意识在灾害应急中不谋而合。长期以来,人类在应对巨大灾害袭击的同时,不能不思考巨大灾害发生的规律、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以及抗灾救援的实际有效程度等等。灾害促使人们逐渐理智、成熟起来。(2)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现代传媒科技为及时沟通各地信息提供了快捷通道,为灾害应急铺就了一个良好的物质技术平台。如今,人们越来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了网络传媒技术,越来越快捷地传递着彼此之间的信息,这对人类把握救援“黄金时刻”非常有利。(3)不同文化背景的隔阂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尽管有了高科技发展创造的物质基础,但是,网络讯息的传递与人类意识的沟通能否完全同步、两者之间的联系能否在同一个平台上顺利有效地确立,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跨文化传播学知识系统的建构,是为了“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简而言之,跨文化传播理念在归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具有纽带联系的价值。这种纽带联系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沟通彼此的信息。各个文化背景之间的人类在面临某种共同利害抉择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找到在理智、情感、利益需求方面的若干相似、相同点,找到彼此意识沟通的渠道,从而维系起相互认识、了解、联系的纽带。

三、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意识融合的构想

从实践价值论的观点看,一门科学理论的价值是源于实践的。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物、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其所产生的效应、效益。跨文化传播理念在人类应对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实践价值也无例外。灾害应急行动获取效应、效益的关键,不仅是物质技术层面的合作,更在于思想意识层面的沟通、融合是否顺畅。

由于语言文字、、政治利益、价值观念、教育水平等方面的较大差异,被不同文化背景隔离着的人们,即使利用网络传媒进行意识交流也会存在一定障碍。长期以来,西方文化总是坚持自己的统治和霸权意识,对东方文化几乎完全无知却又有意无意地误读。这些误读的产生,源自传播者、文本、接受者(读者或观众)等方面。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冲突,严重影响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例如,“龙”在中华传统中是吉祥神物,而在英美却被视作罪恶。近年来,西方总是渲染中国向美国发动“网络战”。在“谷歌风波”中,中国不希望“过度解读”而美国却要求“彻底调查”,从而引起纷争不断。在这些隔阂产生的所有因素之中,政治信仰与利益冲突最为复杂、顽固,解决起来也最为棘手。

当今社会,人们既已接受跨文化传播理念并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加以运用,那么,对这门学科体系的真理性就应该高度认同,对其理念在社会活动中可能遭遇到的障碍也应该有充分估计。关键是要坚持科学的客观的态度。跨文化传播学“视阂融合”理念的科学价值,在这里即得以体现。

人类有必要在传播领域内建构一个“跨文化网络传播意识融合机构”。其目的是尽可能藉技术手段来消弥彼此的误解和分歧。此构想虽然只是基于共同应对威胁人类的巨大灾害而考虑的,但它应该是一个常设而稳定的、超越各种政治和生活习俗局限的、在非常时期具有相当权威的机构。这里的“意识融合”包含着信息沟通、观念统一、误读解释等因素,主要立足于物质技术层面(自然也无法完全避开意识观念领域),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其宗旨是在非常时期,为达成抗灾救助共识而暂时消洱一切固有的意识方面的隔阂。其功能在于紧急时刻避免一切无谓的纷争以求取“黄金时刻”救援的最大效率等。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原则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语言充当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二)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极其不同。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英语教学必须伴随其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受到英语教师﹑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从以上的总结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为此,作者建议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比较原则、同化原则和宽容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为表现。我们所说的认知原则,首先是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次可能会进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养,诸如观察力、识别力、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英语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调查能力。

语言学家Val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五种类型:(1)文化意识,(2)掌握礼节,(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价值,(5)对目标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除了第二种类型,Vallette所强调的这几方面和本文所谈到的认知原则极为相似。

Hammerly(1982)总结了10个目标,大多数都主要强调对目标文化知识教学的认知目标,对目标文化的特征认识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认识。(1)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知识。(2)在一般情况下如何表现的知识。(3)对第二文化兴趣和理解的培养。(4)理解跨文化差异。(5)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形和差异。(6)文化项目的研究。(7)对第二文化综合观点的培养。(8)对第二文化陈述评价的能力。(9)对第二文化及其民众的感情培养。(10)对第二文化的学术研究。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即文化能力会融入到交际能力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的知识。

(二)比较原则

比较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解释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解决别人的文化行为,或者把我们的文化带入其他文化情形当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其差异并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这样能预防不加批评的接受目标文化。通过比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为什么许多外语学习者经常犯实用错误,那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关注相似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差异性;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产生误解,这就是由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别人的文化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集中在以下四个对比方面: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然而在这几方面中,尤其应该重视外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国璋教授曾经总结过文化背景中文化负载的三种模式:(1)文化负载小于外国文化背景。(2)文化负荷大于外国文化背景。(3)文化负载在某些方式上会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语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语词汇总是需要这样的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时刻不忘对比他们,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误会。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三)同化原则

创造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须资产。创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创造,是从其他文化中取其精华以完美自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太多差异。一方面,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越是不同,我们越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能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Schumann(1978)划分了三种接近目标文化的典型策略:同化、保存和采用。在采用方面,舒曼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都试图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采用和利用目标文化的某些部分。虽然舒曼使用不同的描述,但他所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它仅仅是一个事情的不同描述而已。

当我们强调文化教学中的同化原则时,我们应该对机械吸收外国的东西引起重视。目前对向外来者学习有两个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移栽一切,不论它是否适合我们的条件。这种观点并不好;另一种是学习适合我们情况的东西,那就是要吸收有益经验。这种态度是我们应该采取的。

(四)宽容原则

《当代英文朗文辞典》(1995)对“宽容”一词的定义如下:宽容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即“愿意接受或允许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信仰﹑风俗等,没有反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最优和最理想的交流目标是谋求和谐的关系。文化宽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文化默契”。现代教育是多元的,因此,宽容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所以,我们强调培养宽容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时,他们的文化宽容意识。

我们所提到的文化宽容,即我们必须摆脱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种族优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见的大杂烩。种族优越感既包括对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态度,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敌视和否定。文化典型是指对特定文化的固定看法和形象认同。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生活在一个寻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社会规则的环境里;我们也可能遇到大量的外国人并且融入他们。为了应付不断的和不可避免的共处,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我们必须表现出宽容。

在培养学生文化宽容时,对他们来讲首先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对不同的文化要持客观的态度,同时要对其有尽可能多的了解。第二,他们需要知道文化差异并进一步学习研究它。那就是说,如果能够意识到文化差异并正视它,那么你就迈进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门。第三,克服对不同文化的消极看法,尽可能采取积极公正的态度。

在当今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情况下,每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会多彩和繁荣。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处境危险,必将受到反对,因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中心,而后者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扬文化宽容和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将对构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善文化生态和避免文化冲突甚至武装冲突大有裨益。

三、结语

跨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文化知识弥补了最关键的语言交际能力。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避免交际障碍,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其一是他拥有的语言能力,他的表达是否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另一个是,他能找到出错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补救措施。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教学,除了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必须有系统地教导。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其教学原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提高学生文化创造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Allen,E.D.andValette,R.M.ClassroomTechniques:ForeignLanguagesandEnglishasaSecondLanguag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7.

[2]Barry,TomalinandSusan,StempIeski.CulturalAwarenes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Byram,Michael,andVeronicaEsarte-Sarries.Investigating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1.

[4]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5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5]Lado,R.LinguisticacrossCultures.AnnArbor[M].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6]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第7篇

1.1跨文化意识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的学习,这还要求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语言的全方位交流,不仅包括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等,还包括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认知,这对从事英语学习的人们来说是对其综合素质的考验。学生们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1.2跨文化意识都有益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英语学习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学习经历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英语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语言学科。跨文化意识能够让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发挥自己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从而减轻工作负担。跨文化意识同样益于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总是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是对陌生国家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好奇,如果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那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加高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学到更专业扎实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们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英语的实用性,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英语交流技巧。

1.3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任何一门语言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工,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蕴藏着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而语言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交流,交流不是简单的文字语言交流,不同语言之间流利的交流代表了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学生们在英语的学习的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能够将本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仅实现了语言上的沟通,而且实现文化上的互相交流,有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如何培养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根据当前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该改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英语教师们应该摒除传统的单一方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英语教师还应该逐步适应跨文化意识在教课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其次,应该逐步构建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生活中我们一般使用国语进行交流,而课堂上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用英语交流,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口语环境,让学生们主动适应英语环境,结合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文化风俗等,让学生们独立思考,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完成英语口语的表达和交流。最后,应当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英语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本上,任何形式的英语都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素材。而正是这种形式的英语蕴含着背后的文化。例如电影中的英语口语化、街头上的英语广告、歌词中的英语以及英语谚语等,这些特殊形式的英语更能体现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因此英语的学习是随时随地的。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作为企业的领导,有责任指导和帮助班组抓好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班组,特别是班组长,则应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一、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错误思想

1.认为班组只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就行了,抓安全文化建设是多此一举,班组搞安全文化没有多大必要。这种认识是没有看到安全文化建设对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因为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营造安全氛围,宣传和传播安全知识,增强职工的安全观念,把安全作为生活与生产的第一需要,自觉地保护自己和他人;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牢固掌握应知应会的安全科学知识,学会安全技能;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实践、开发和创新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与抓好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是一致的。

2.认为抓安全文化建设是上级领导和机关的事,与班组关系不大。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显然,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上级领导和机关负有重大的责任,但这不等于说班组应该负有的责任可以放弃或减轻了。因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个职工,只有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了,整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会有牢固的基础。更何况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层次性的要求,只有破除“上下一般粗”的做法,形成各自的特色,才能保持企业安全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3.认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只是抓虚的,不是抓实的,是物质条件不足以用精神来弥补。这也是一种错误认识的表现,安全文化即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它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作为班组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要抓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向职工灌输安全理论,增强他们的安全观念,组织职工学习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规章制度,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另一手要抓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配齐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工器具,完善各种安全设施,改善作业环境。可见,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务虚,而且要务实,应使安全精神文化与安全物质文化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4.认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这个题目太大,应达到什么标准不好把握。实际上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标准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是一致的。比如,在安全目标上,应实现控制未遂和异常事故发生,实现事故零目标;在安全教育上,应实现教育内容、时间、人员和效果的四落实;在安全防护上,应做到劳动防护用品、用具齐全;在作业环境上,应实现隐患和危险处于受控状态。同时,要坚持改革和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新做法。

二、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下:(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2)安全法律法规;(3)安全规程制度;(4)现代安全管理;(5)安全教育;(6)安全措施;(7)安全减灾;(8)安全效益;(9)安全道德;(10)安全环境。

三、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发动职工制定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从现在抓起,做出艰苦的努力,因此,班组要结合具体实际制定长期建设规划和短期打算。重点内容的确定应有针对性,应注意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弱项。

2.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决不是离开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另抓一套,而应该找准切入口和结合处。应从基础抓起,让职工了解什么是现代安全文化,什么是建筑安全文化建设及建筑企业现代安全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3.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应防止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因循守旧,认为传统的安全文化一切都好,因而拒绝接纳现代安全文化;一种是彻底否定传统安全文化,认为传统安全文化都不行了,必须以现代安全文化取而代之。实际上,传统的安全文化与现代安全文化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强调加强班组现代安全文化建设,并不否定对优秀传统安全文化的借鉴。

第9篇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002:24-2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