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2: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绿化工作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名山湿地”为品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全力发展培育以休闲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我县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将我县旅游业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休闲度假胜地和省旅游经济强县,形成以下渚湖为核心,西部环莫干山生态旅游区和东部新市古镇旅游区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总体布局。
(二)具体目标。
1.旅游收入目标。
到年,年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450万人次;年接待境外游客2.28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29亿元;年门票收入4300万元。
2.品牌定位目标。
(1)争取打造4A级景区3个。
(2)争取打造3A级景区3个。
(3)争取打造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
(4)争创省旅游重点乡镇3个。
(5)争创省旅游特色村6个。
(6)争取发展省星级乡村旅游点7个。
(7)争取设立国际旅行社1家。
三、工作重点
年期间,我县项目建设与旅游产品开发将把下渚湖作为核心区域,以“一核两翼”为空间依托,构建由近期推进实施项目、后期规划建设招商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及关联延伸项目组成的相匹配、有梯度、结构完善的旅游产品框架。
(一)近期积极推进的实施项目。
1.下渚湖风景旅游区。以下渚湖为核心,包括镇104国道以东、镇和金三角核心区(城市规划区)。充分挖掘下渚湖的生态环境优势,发挥县城武康中心城区的基础配套和文化辐射功能,规划建设休闲名城,成为我县旅游休闲接待中心和集散中心。
(1)下渚湖湿地风景区。以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水乡民俗风情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湿地、秀丽优美的山水、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质朴现代的田园风光为一体,具有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旅游休闲等功能,范围包括核心区11.5平方公里和规划区36.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下渚湖游客接待中心、豸山岛项目、环湖1200亩核心景区项目、渔乡风情项目。
(2)欧诗漫集团工业旅游项目。
(3)金银岛国际大酒店(五星级)。
2.环莫干山西部生态旅游区。以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包括筏头乡、莫干山镇和武康镇104国道以西的区域范围,挖掘大莫干山旅游资源,建设成为以清凉世界、竹海别墅为特色,具有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和生态保护等主要功能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
(1)莫干山现代林业生态旅游区。将104国道以西、莫干山麓以东近3.9万亩区块打造成为现代林业生态旅游区,整合尚元农业观光园、五彩红枫基地、德华速生林、阳光生态园等资源(景点),围绕特色树种、农业种植和农村风貌,规划建设成为省级生态旅游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争取成为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2)劳岭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集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3)何村主题公园。建设高档次的老年乡村养生园。
(4)龙泉山庄温泉度假村。建设露天温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度假村。
3.东部水乡古镇旅游区。包括新市镇、钟管镇、洛舍镇雷甸镇、禹越镇和新安镇。远期规划建设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区域面积较大、可游景点较多、可参与项目丰富的水上休闲度假大环线。
(1)新市古镇。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建设成为乡村建筑文化、民俗风情和乡村美食为主要吸引力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旅游项目。
(2)杨墩休闲农庄二期。依托“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品牌,不断完善农业生态、枇杷文化等农业文化项目,同时,以水乡原生态和渔业风光为载体,开发观鸟、垂钓、水上乐园等娱乐项目。
(3)小南湖渔村二期。以农业旅游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点。
(二)后期规划建设的招商项目。
1.下渚湖风景旅游区的规划招商项目。
(1)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毓秀塔山、琳琅水街、阡陌田园、菰蒲远香等景区景点。
(2)中华游子文化园项目。以孟郊故里为依托,规划游子广场、孟郊祠等项目。
(3)通过招商引资,在武康镇余英坊推出“名山湿地风情街”,成为知名的特色旅游商品购物、接待服务区。
(4)规划建设7家星级酒店。在武康镇规划建设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3家、二星级酒店3家。
(5)中华盆景园项目。
(6)华夏宗园项目。
2.环莫干山西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招商项目。
(1)葛岭运动休闲旅游区。位于筏头乡西北角,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生态资源丰富,竹乡韵味原始,宗教文化深厚。规划面积750亩,定位于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和宗教文化类项目。
(2)天泉山农业观光旅游区。规划建设面积16平方公里,园区建设立足于现代农业生态经营,规划天然野趣区、天泉云居区、竹林休闲区、竹海晨钟区和龙潭游览区等内容,建设生态良好、风光优异,富有现代气息的风景游览地。
(3)莫干山镇旅游接待中心。提供旅游接待、集散、商品购物与服务等旅游功能。
(4)莫干山镇星级酒店建设。规划建设三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1家。
(5)黄回山水云涧项目。
3.东部水乡古镇旅游区的规划招商项目。
(1)洛舍洋休闲娱乐度假区及洛舍钢琴工业旅游项目。
(2)新市古镇南宋相府、南汇民居群、运河丝源码头等项目。
(3)雷甸镇星级酒店建设。规划建设三星级酒店1家。
(4)蠡山儒商文化园项目。
(5)百亩洋渔村。
(6)枫洋宾馆升星改造。
(三)基础设施配套及关联延伸项目。
主要包括旅游道路与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信息指导服务及旅游接待中心、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商贸、工业、农业、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开发利用。
1.旅游区外部道路系统建设,提高景区的交通畅通。
2.下渚湖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农民建房、农家乐规范管理等项目。
3.健全道路旅游标识系统。
4.培育和指导武康镇五四村、莫干山镇碧坞村、三合乡二都村、沿河村等农家乐示范村、特色村建设。
5.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6.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重点包括:莫干山集镇通往碧坞村道路拓宽或建交汇点;莫干山现代林业生态旅游区游客接待中心、道路系统;下渚湖七大景区之间的道路系统;筏头乡集镇通往黄回山公路拓宽或建交汇点。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根据旅游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县旅游工作的实际,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和旅游经济强县创建标准,不断完善我县的旅游管理体制。
(二)建立考核机制。建立旅游项目领导联系制度、跟踪督查制度,定期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部署旅游工作,把具体项目、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部门,并纳入考核范围。同时,根据旅游规划对全县旅游招商项目进行预评估,防止盲目引进、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出台扶持政策。出台相关的财税扶持政策、旅游用地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导向性投入,实行政策扶持,促进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加大队伍建设。根据我县旅游发展需求,制订五年旅游人才培训计划,优化配置旅游教育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旅游人才交流引进,举办技能比武活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坚持实行持证上岗,从源头上保证旅游从业人员质量。
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氛围,推动法律援助宣传工作的触角向多层次延伸,向特定人群延伸。
一是媒体有影有声。在《如皋动态》上公布“12348”法律服务专线值班律师个人信息;在如皋电视台《媒体民生》《法制纵横》等栏目讲述
法律援助案例;组织律师定期参与如皋电台《走进政风行风热线》等栏目解答咨询。
二是载体有模有样。考虑基层群众实际需要,结合季节等因素,创新宣传模式,免费发放口杯、雨伞、购物袋,小扇子,新年年历等法援公益宣传产品,确保法律援助宣传真正进村入户。
三是故事有血有肉。“把每个案件办成精品案件”,号召每个受援人在获得援助的同时,义务向周边群众宣传法律援助,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众媒体,向皋城老百姓讲述身边由法律援助真实案件改编的感人故事,以案示法,以案促宣,使市民进一步了解法律援助,信任法律援助。
二、加强质量控制,实现应援优援
质量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坚持不懈抓质量。
1.关口前移,建立案件受理优配制。加强对专职援助律师培训,为每一名律师有所侧重的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指派案件时,充分考虑法律工作者的业务专长、执业水平及履行义务量,将法律援助义务与自愿相结合,做到合理分配、有的放矢。一是开通申请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授权法律服务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方便群众就近获得法律援助;二是实施“点援制”,建立“执业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信息库”,由受援人挑选自己满意的法律工作者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2.全程跟踪,建立案件办理质量监控制。通过“三三五”模式加大对援助案件的流程管理。即落实“三项制度”——“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加强“三个环节”监控,对援助前、援助中、援助后等三个环节加强办案质量管理,强化办案监督;在“五性”上见成效,即从“服务能力的可靠性,服务行为的规范性、及时性、有效性和受援人的满意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着力解决“法律援助的办案质量标准与普通法律服务的质量标准一致性”问题。
3.跟踪回访,建立案件后续服务制。结案后,对需要后续帮助的受援人发送信函或上门走访,掌握法律援助案件的执行情况,确保办案实效。一是发放“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监督卡”,对法律援助案件实行跟踪回访;二是对法院判决或调解分期给付的已结案件进行登记造册,适时了解履行给付义务情况,及时提醒、帮助受援人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强制执行。
三、强化便民举措,做亮文化品牌
法律援助文化是如皋法律援助工作的品牌特色。我们将发挥文化导向功能,通过行为文化将法律援助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我们将通过人性化服务,做亮窗口,做实服务,做大品牌,使“法是尺,律是度,援是阳光,助是雨露”的法律援助精神深植民心。
做亮窗口。在市民服务中心交通要道设置法律援助指示牌,推进市法律援助机构临街“落地”接待窗口标示建设,方便困难群众申请并及时获得帮助。以“创一流服务,让群众满意”为主题,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积极打造爱心窗口、文明窗口、温馨窗口、便民窗口、效能窗口,将“12348”法律服务品牌打造成司法行政系统的“110”。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通常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而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之分。在本规划中主要指的是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的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旅游产业集群主要由三个集聚层次的价值链构成:第一层次是产出层,由目的地旅游产品及事件组成;第二个层次是供给层,即由目的地旅游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组成;第三个层次是投入层,即由目的地人力资源系统、产品与服务创新系统、财政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基础系统、商业氛围、基础设施的环境质量和营销系统等组成。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程度的差别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价值链连接关系,旅游产业集群涵盖四个层面,即:核心产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购物商场/点、旅游餐饮、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交通;延伸行业主要包括:旅游策划、旅游金融、旅游保险;辅助行业主要包括:旅游社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制造业、旅行设备业等;支持组织主要包括:旅游教育、信息、咨询等。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1.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国际旅游业年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游客量位列第二的地区。
2.国际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个性化。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动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逐步转向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格局。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
3.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据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统计显示,年我国入境旅游者1.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749.3亿人民币,是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家。
(二)国内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预测
1.现状分析。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增长12.6%;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1.4%;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下降2.6%;出境旅游人数4584.44万人次,增长11.9%;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增长5.8%。
2.旅行社及酒店情况。年度全国有0家旅行社,比上年度增加116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970家,比上年度增加173家,国内旅行社18140家,比上年度增加994家;全国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665.48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6%,上缴营业税11.29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9%。旅游星级酒店数量14099家,比上年度增加516家,增长3.8%;其中五星级432家,比上年度增加63家;四星级1821家,比上年度增加226家;三星级5712家,比上年度增加405家;二星级5616家,比上年度减少102家。星级酒店客房数达到159.14万间,比上年度增加1.76万间,增长1.1%;拥有床位293.48万张,比上年度减少3.4万张,下降1.2%。全国星级酒店营业收入总额1762.0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7.0%,上缴营业税118.33亿元,与上年度基本持平。
3.发展趋势。到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年均增长7%,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
(三)区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1.比较优势分析(S)
(1)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区属都市文化旅游圈的区域范围,也是市目前主要的旅游观光休闲中心区域。年区共接待旅客1661.2万人次,同比增长13.2%,占全市的75%;旅游总收入215.2亿元,同比增长14%。市拥有人居城市、绿化城市、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区地处繁华闹市,区内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设施齐备,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相对密集,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年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04.7万人次,占全市的80%,比增14.8%;旅游总收入237.1亿元,占全市的70%,比增10.3%。特别是区与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对台湾、优势十分突出。
(2)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区现有面积76平方公里,辖区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二十名景”中有15景在辖区。而且拥有广阔的海岸、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茂密苍翠的植被、连绵起伏的山峦以及四季如春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条件。
(3)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目前,市主要的高星级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和旅游码头等服务设施大多集中在辖区。辖区内共有星级酒店5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7家、三星级19家、二星级11家;全区现有未评定高星级旅游饭店30家,经济型酒店约60家,旅馆、旅社125家。全区共有旅行社9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家,国内旅行社80家,另外还拥有旅游客运企业18家。
(4)经贸和旅游经济比较发达。辖区内中山商圈、梧村商圈、会展商圈,遍布沃尔玛、国美等大型超市、大卖场,磐基、马哥勃罗名品中心点缀其中,特色商业街纵横交错,成为闻名遐迩的购物天堂。光电产业、总部经济初具规模,以商贸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长迅速,良好的经济条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支撑。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劣势(W)
(1)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区旅游正处在由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多元化的复合产品转化的过渡期,目前仍旧以观光旅游为主。区内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著名的景点中赢利的不多,且不少产品老化,更新速度缓慢,新的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够,缺少充分利用资源的休闲项目,旅游产品体验性不足。
(2)旅游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从区旅游产业收入构成上看,住宿、餐饮和交通等收入所占比例比较高,而购物、娱乐等收入相对处于较低水平,旅游产业各供给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结构有待调整,迫切需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系统的产业集群规划。
(3)资源优势利用不足。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地理优势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无疑让成为发展“旅游”最具优势的旅游地,但是从发展现状看,“旅游”、“金旅游”发展并不充分。与周边地市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未能充分利用区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海、空、陆交通优势,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形成互补,区的游客集聚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够。
(4)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旅游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如旅游信息系统(包括语种运用、旅游网站制作、宣传方式和促销渠道等)、各景区内的标识系统、景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针对自驾游等散客的路标及指引系统、导游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运用、城市的安全管理等明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旅行社、航空公司和酒店三大旅游支柱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彼此缺乏协作,难以形成合力。
3.发展机遇机会(O)
(1)旅游和休闲需求迅速增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休闲和旅游将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产业发展。近期从中央、省、市相继出台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区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游客集散中心。
(3)两岸空、海直航与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及动车组通车等,给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4)《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南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旅游”主题,为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需应对的挑战(T)
(1)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各旅游城市推介手段不断推出、营销绝招精彩纷呈,都在抢夺旅游这块大蛋糕。
(2)客源地面临拓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区面临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其中,走出已有的客源地,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是区旅游宣传推介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3)区位优势逐步丧失。随着两岸实现“大三通”,区作为“小三通”中转地的区位优势将逐步丧失,而且随着大陆居民赴台游的日益增多,游将受到冲击。
三、旅游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市、区的贯彻意见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努力打造“三个中心”的目标要求,正确定位旅游发展战略,坚持市场导向,树立创新观念,始终注重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和利用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并结合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经济优势,立足、整合周边、拓展海西,辐射我国北方地区及港、澳、台、东南亚以及俄罗斯、北欧等地,在促进自身旅游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城市旅游的发展,为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原则。结合地方特色,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要求,提升旅游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原则。拓展集群在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推动旅游产业围绕高、精、优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3.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引导集约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以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产品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
4.发挥区域优势原则。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相关产业区域布局,鼓励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培育规模实力较强的跨地区旅游产业集群。
5.坚持旅游产业集群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原则。进一步完善各景区(点),引导和促进旅游产业集群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
6.坚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与旅游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旅游龙头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革力度,促进关联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优化。
(三)规划期限
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期限分近、中、远三期。其中:近期:--年,中期:2012--2013年,远期:2014--2015年。
(四)发展总体目标
规划到年、2013年和2015年,区旅游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330亿元、400亿元。成为西岸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旅游相关产业高度集群。围绕整个区游客集散中心,形成完善合理的旅游产业链,对旅游景区景点、酒店业、旅行社业、餐饮业、旅游购物以及娱乐休闲业进行整合与管理,并以上述的六大要素为核心,形成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2.来区游客进出更便捷。争取对台旅游的政策支持,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异地办证”的政策目标;同时争取对海外游客实行落地签证,简便手续,并争取设点于区。实现国内外游客由入台旅游的便利快捷,将区打造成为对台旅游中转站,及东南沿海的旅游中心城区。
3.旅游管理、营销和服务与国际惯例接轨。旅游管理体制按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运行,旅游市场秩序良好,旅游产品丰富多元,旅游服务体系健全且个性化服务发达,接待设施、服务标准达到国际水平。
四、区旅游产业集群打造重点
(一)旅游景点景区打造重点
1.作为的旅游形象代表,区旅游发展的重点景区,需要充分挖掘其自身所蕴含的温馨浪漫的气息,重点打造:一是对十三国领事馆进行修复,重现20世纪初岛上“万国公馆”的景象;挖掘各色建筑的文化内涵,不断地摸索与营造艺术之岛的文化意境;充分利用上的小巷及特色老别墅,打造“小巷——老别墅游”,对龙头路商业街进行改造,建设酒吧一条街和特色休闲小店,塑造出属于的文化夜生活——酒吧+音乐;提升家庭旅馆品质,实施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即引入“酒店星级”管理模式,为游客提供理想的住宿之地。
2.从食、购、娱入手对进行打造,重点打造南小吃一条街、完善台特色商品一条街、塑造购物休闲片区,定期举办购物节,打造鹭江两岸夜景游。
3.结合旅游规划,将亚洲湾大酒店到一国两制标语处路段建设成西岸著名的度假胜地。这一片区集阳光、沙滩、大海、绿树等休闲度假元素,是整个岛最美的地段,再配以特色休闲度假及会议商务饭店,将成为我国北方市场、台湾、东南亚、俄罗斯及北欧市场游客休闲度假和会议商务的首选之地。
4.根据区旅游规划继续打造游艇俱乐部以及一系列的沙滩活动等,同时应在原有沙雕公园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新的色彩,重点打造可沙滩寻宝、滑沙戏水、沙滩排球、蹦极、高空弹跳等活动的游乐场。
5.旅游
“旅游”将是区旅游业的重头戏,区要以“金旅游”和“成功之旅”为突破口,要发挥的桥梁作用,努力将——台湾本岛海空航线往返打造成为两岸行程最短、价格最优、时间最省、服务最好、手续便捷的旅游产品,使区成为旅游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6.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山,应着重建设体验性休憩项目,由单纯观光游览转变成休闲度假娱乐型景区。主要定位两部分:一是周边居民的周末休闲游,二是中远程游客的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山林休闲地、开发度假胜地、山地运动、森林野战俱乐部。
7.辖区公园
区的公园大多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让这些公园与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城市公园游,着重以下几点:一是将资源基础好的公园通过主题化包装,加入到特色旅游线路中去,丰富区城市旅游的内容;二是吸引“候鸟一族”在辖区公司休闲放松,形成新的旅游路线。三是推动各公园差异发展。近期重点关注公园的规划,公园近期兴建了延平郡王祠,同时鸿山公园本身也还存留有郑成功屯兵的嘉兴寨、太师太傅墓等郑氏遗址,因此鸿山公园可打造成“台郑成功文化展示中心”,同时其也是台“成功之旅”的主要景点。
8.周边旅游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区的区位优势,对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一是主动与岛外各区开展合作,将等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纳入旅游线路;二是构建以区为中心,以为延伸的旅游经济圈,建设省最具吸引力、最具有知名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经济强区,联合精品旅游景区点,共推旅游产品、线路。三是推动西岸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市场,对接旅游合作区,构筑――台――粤港澳西岸黄金海岸旅游带,发挥区的区位优势,打造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
(二)餐饮打造重点
着力挖掘餐饮业潜力,完善酒店餐饮、社会餐饮与特色餐饮三个餐饮系列;注重高、中、低档结合,突出菜、素菜、传统小吃等地方特色饮食,培育品牌菜,推动餐饮品牌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突出服务个性,挖掘产品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增加餐饮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建立融餐饮、娱乐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1.分片区进行布局策划。结合已有的发展基础与条件,根据辖区各个片区所特有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特征,突出各个片区主题和特色。重点是:一是进一步繁荣及周边街市的餐饮业,适当引入一些连锁餐饮和休闲式餐饮点;在鹭江道至大白城间适当的海岸边,适当发展“珍珠坊”式的海上游艇的海鲜特色餐馆。二是利用特有的氛围,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老房子,经营休闲酒吧、音乐酒吧以及艺术酒吧,同时引入休闲特色小店,以此吸引游客和当地人到岛上休闲。三是发展东部海岸景区餐饮业,突出海鲜、休闲、椰风海韵。四是湖滨北路加强商务餐饮的发展,主要突出上档次的海鲜大餐,以满足高端客人的需求。
2.餐饮种类多样化发展。引进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的餐饮企业,集各地餐饮特色风味于一体。在突出各地特色的同时,还应东西文化汇聚,各地美食并茂,地方风味与外乡美食交流融合。同时繁华商业街上的麦当劳、肯德基和中式快餐等餐馆,作为餐饮消费的一种补充。
3.建设若干条酒吧街。酒吧休闲是游客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丰富区的餐饮娱乐文化,给游客夜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品位,可在、、适合的地段结合自身特色培育和建设酒吧街:(1)应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老别墅,吸引外国人来经营酒吧,龙头路也可考虑改造成酒吧街。(2)临海一带(如老番街一带)建一条中高档次的酒吧街,该临海酒吧的定位为高档休闲场所,主要面向白领阶层和国内外游客,为他们会友聊天、商务会谈、休闲娱乐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提供咖啡、各国酒类品牌、快捷的中西餐和节目表演等轻松的消费方式。(3)选择片区内通往轮渡方向的一条街改造为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次酒吧街,该酒吧街定位于大众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提供中等价位的休闲娱乐项目,吸引旅游者参与。
4.建设小吃街+小吃名店。整合南特色小吃和台湾小吃,打造特色小吃街。可选择、等片区发展小吃街。组织绘制区美食地图,将辖区内现有的小吃老店名店逐一标绘,游客可依图寻找,增加旅游带来的体验乐趣。如的林记鱼丸、麻糍、粒粒香扁食等。
5.引入特色餐饮店。结合旅游者求新求个性的实际,可引入一些特色餐饮店,如武侠餐厅、黑暗餐厅等等,既丰富餐饮文化内涵,也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6.丰富提升旅游餐饮文化内涵。抓好餐饮行业和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掘传统饮食文化,并将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环境、经营理念中。在此过程可注重选择、建设一批主题餐厅,如在何厝附近可建设以1958年炮战为主题的战地餐厅,利用郑成功的文化影响了,开发“成功宴”或“成功菜”,利用两岸的议题创设宴席或特色菜肴等,以及以餐饮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开发。
(三)酒店与旅行社打造重点
1.酒店打造重点
(1)酒店发展目标与方向。合理控制辖区酒店总量、档次类型、布局和功能,适当改造、提升和新建高星级旅游饭店,适度建设商务型酒店,为适应会展旅游适当加强酒店会议功能建设,鼓励辖区内休闲度假饭店、汽车旅馆、青年旅馆、休闲农庄、家庭旅馆等的建设,尽可能实现旅游饭店的星级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服务,使区住宿接待设施档次与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经济效益有保障。
(2)酒店布局与规划。①合理调整饭店档次与类型结构。适当发展高档饭店、鼓励中低档饭店和汽车旅馆、青年旅馆。高档饭店尽量在原有基础上扩张,从以商务型为主向商务型与休闲度假型并重方向发展,同时适应区旅游业的发展,适当地发展青年旅社、家庭旅馆等。有计划地建设高星级酒店,并注意突出会议功能和商务功能以及适度地辅以康体保健功能,积极引入有国际品牌的饭店集团或管理公司;增加经济型住宿设施,在公园周围、、等地适量发展青年旅馆、家庭旅馆等;结合优势建设度假村,在沿东段临海一带利用现有酒店抓紧建设若干功能综合的、高级的度假村,尤其是度假村和温泉度假村;提供一些特色住宿方式,根据旅游季节在主要景区(点)周边适当兴建洁净舒适的帐篷营地等活动住宿设施。②大力发展酒店会展业务。加强区内酒店开展会展业务的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酒店内部会议功能建设。酒店应配备有多功能厅和各类型会议厅、先进的技术配置。专业的会展酒店还可设置展览会专门顾问服务,为会议组织方提供一站式会议管理。配备一些相应的宴会厅,同时豪华会议厅附设展览室等。二是政策扶持与引导。协助酒店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组织经常性短期培训,同时鼓励酒店招收专业性人才;建立和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点地支持一批品牌会展酒店;给予大力发展会展业务的酒店一些政策上的鼓励性措施。③合理进行酒店布局。根据区酒店分布现状,应增加东部的黄厝、前埔等地的酒店数量,逐步改变酒店过于集中在火车站和环筼筜湖的现状。④分区进行酒店功能规划。针对辖区内各个区域的市场需求,突出专业化特色,重点发展度假型饭店和商务饭店;会展中心附近重点新建或改建一批会展型饭店;重点推广完善家庭旅馆建设等。⑤改变经营方式。酒店经营应走向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之路。引进著名国内外饭店联号或饭店管理公司,组建若干大型饭店集团或饭店管理公司。
2.旅行社策划
(1)旅行社发展现状。目前辖区内有旅游旅行社87家,国际社、国内社分别为17家和70家。除建发旅游集团、旅游集团等具有一定规模外,总体而言,旅行社仍属“小、弱、散、差”、旅行社间存在价格恶性竞争等。
(2)旅行社发展目标。现阶段区辖内的旅行社应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旅行社经营管理质量,重点解决旅行社业存在的“小、弱、散、差”问题,提升旅行社的竞争力,通过旅行社品牌建设、网络建设,内合与外联,发挥旅游行业资本、人才、信息、数据等资源的集聚效应,通过整合模式和企业集团化,加强区内整体的产品开发与销售能力;同时,加强导游员的素质、业务、技能培训及管理考核,促进导游员的规范服务等。
(3)旅行社打造重点主要有:一是加强旅行社重组改制,提升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激励旅行社实施兼并、合并、联合,包括与周边地区、省外有较强实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及港、台、澳及国外旅行社的合作;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收入上亿元、接待人天数十万人次的大型旅行社;二是鼓励旅行社品牌建设;三是鼓励旅行社加快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鼓励旅行社早日与国际旅游预定系统和旅游产品分销系统接轨,在旅行社业银行金融信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早日开通网上预定和网上销售业务;四是加强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提倡诚信经营。开设投诉专线、网络投诉点,并及时受理游客投诉并反馈结果,在全国形成优质服务诚信区的品牌形象。
(四)旅游交通打造重点
1.区旅游交通建设目标。应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形成更为完整、便捷、景观优美的旅游交通运输网络,发挥服务旅游的功能,重视旅游交通的游憩休闲功能和景观欣赏效果,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重点旅游区(点)的交通、停车管理。
2.区旅游交通策划要点。
(1)充分发挥火车站的交通枢纽作用。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密切协作,注重打造城际间的交通网络,针对主要客源地,策划组织节假日、市郊、城际等形式的旅游专列,进一步做大国内旅游。(2)发挥滨南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导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散客运输网络体系,形成以旅游包车为基础,以市内、省际旅游班线、城市观光环线为补充的旅游客运服务格局,增强旅游运输组织和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3)注意新建续建道路的景观建设和旅游道路建设。争取市政交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继续注意与旅游线(点)有关道路设计、建设时的景观视觉效果,特别应适当保留一定的曲折蜿蜒,尽可能扩大游客亲水活动范围;为方便自驾车旅游车的活动,要建设更合理的路标指示系统和引入泊车引导系统;更多使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主要路标用中英文标示。
(4)开发水上旅游交通线。①打通旅游通道,扩展海上旅游活动范围。抓紧对台旅游优势,做好旅游交通方面的准备。设计、、澎湖与台湾之间的旅游线,打造行程最短、价位最低、手续最便、服务最好的旅游通道。②开发国内海上观光旅游线。扩展现有的海上旅游线路,结合辖区内与周边无名海岛的开发和漳州、泉州沿海的景点,规划增加观赏游览内容,形成一条串联各点、游览时间更长的旅游线路。③建设海上交通工具。继续推进香山国际游艇码头建设,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游船等“三船”旅游产品;加强与东南亚、欧美等大型邮轮公司联系;吸引国际大型邮轮公司入驻;配合台轮渡公司做好“中远之星”与区内旅行社合作。
(5)协助做好停车场的布局与建设。缺乏停车场是区各个景区,特别是、南普陀、植物园等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随着自驾车游的增多,旅游停车问题日趋尖锐。应增加各主要旅游活动区域停车场的车位,在新建的旅游接待景点景区,合理配套停车场。对于建筑密集没有空地而又急需停车场的区块,可考虑利用附近空地开辟临时停车场,并结合城区改造规划建造一批旅游专用停车场。
(五)旅游购物打造重点
1.旅游购物建设目标。全面提高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生产、分销的能力,增强商品的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宣传功能,积极组织和引导开发生产丰富多样、具有台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购物企业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旅游购物网络,逐渐与国际旅游商品经营体制接轨。
2.旅游购物打造重点(本规划重点谈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的开发,在功能上,要注重旅游纪念品纪念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台地方特色,表现旅游景点的风光,尤其是台文化与历史名人、海岸风光和海洋生态的特色;在档次上,应以中低档为主,适当开发高档纪念品,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要注重购品的包装设计,讲究美观、方便携带。要强化旅游购品的技术含量,包括传统工艺和创新技术,提高旅游纪念品的竞争力。
(1)加强旅游纪念品专利保护。与市旅游局一道制订鼓励开发、生产旅游购品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企业的积极性。强化对旅游商品设计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特别是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保护工作,坚决打击盗版、仿制等不法行为。
(2)举办旅游纪念品创意大赛。近期重点做好郑成功文化节纪念品创意设计征集。
(六)娱乐休闲打造重点
1.娱乐休闲建设目标。区作为城市旅游接待中心应进一步发展旅游娱乐,延长游客在的逗留时间,真正体现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区旅游娱乐业应以体现温馨、活力城市形象和休闲城市特征为原则,增加各类娱乐休闲项目,并进一步提升质量。在旅游娱乐设施的建设中,形成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系列供给,在辖区内形成一个管理规范、雅俗共赏、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的旅游文化娱乐接待体系。
2.打造重点
(1)建设完善的旅游娱乐休闲场馆。文化娱乐休闲场馆包括博物馆、艺术馆、剧院、音乐厅等,这些场馆代表了区乃至的文化,应进—步完善。具体包括: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厅、宏泰音乐厅、建发会议中心音乐厅、大会议中心音乐厅等高档次音乐厅举办各类音乐会;协助做好剧院的建设;借助文化艺术中心的公益性,拓展游客的娱乐休闲选择。
(2)丰富夜生活。一是完善酒吧娱乐一条街,重点是建设和完善筼筜湖沿岸、—轮渡、环岛临海、等酒吧街;二是适当增加娱乐休闲场所,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在整合现有的零散的娱乐设施基础上,引进一些有品牌的高品位的夜总会,以满足游客对夜间文娱活动的需求;三是开展露天大众娱乐活动,在客流聚集较集中的景区和城市文化广场,定期举行一些小型的节庆活动、露天晚会等开放式互动项目,并注重游客参与性和大众娱乐性。
(3)开发以台民俗风情为代表的旅游娱乐休闲产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小一水之隔的东海岸,开发南和台湾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项目,通过热情奔放的台山地歌舞、游客参与的游戏,让游客了解台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乡音歌舞、工艺美食,领略台文化底蕴。旅游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协作,积极发挥辖区内专业剧团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公共服务
1.健全区旅游产业领导机制。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应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和企业研究旅游产业发展,为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2.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协会牵头、行业推动、企业互动”形式,组织六大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区旅游产业发展协会,定期组织企业研究旅游产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寻找薄弱环节,解决存在问题,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3.加强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全面梳理、系统分析,积极研究并制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健全集群机制。
4.加强旅游区(点)道路管网、通信网络、停车场、旅游景点标识等基础配套建设。
5.依托旅游集散中心,加强区域旅游资源协调与整合,健全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旅游便捷服务。
6.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旅游业自身的创新基础,推动旅游企业广泛采用Internet技术、网络预订、多媒体、无票旅游、虚拟旅行、电子地图、卫星导游、旅游信息系统、高科技主题公园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旅游业成为高科技武装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培育龙头企业,树立旅游品牌
1.扶植和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走集团化管理、网络化经营道路;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培育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2.积极培育和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改造和重组步伐,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3.实施品牌战略,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鼓励旅游企业建立综合品牌,积极培育知名产品名牌和区域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4.支持区旅游企业到、台湾以及境外投资开设办事处、分支机构。
(三)推动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1.以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新的增长点。
2.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确保每年都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使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别实现突破。
3.加强产业链的研究,搞好产业项目的储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鼓励与扶植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商品设计与生产、游艇制造、旅游用品设计与制造等新型产业。
4.不断充实、改造、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品位,逐步形成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特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机组合的产品结构。对初具规模的旅游产品,如、南普陀以及胡里山炮台等,努力提高其文化品位,尽快完善配套,形成旅游精品。
5.积极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开拓新的客源市场;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应积极开发和推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
(四)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
1.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2.设立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龙头企业、龙头产品,配套企业、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和研发平台的建设。
3.开辟各种融资渠道,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和重要配套企业予以融资支持;协调争取金融机构运用政策性贷款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外汇管理方式;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企业集群各类企业的保险服务工作。
4.创新对台旅游政策,允许即时办理赴旅游的证件,特别是针对来参与会议、节事旅游团队的证件办理。允许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循——台湾本岛海空航线往返,努力使金旅游成为两岸行程最短、价格最优、时间最省、服务最好、手续便捷的旅游产品。
5.增加旅游宣传的投入,加大城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推广。
(五)注重人才培养,设立科研基地
1.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扩大旅游教育规模,善育人才,善纳人才,善用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旅游职工队伍。
2.加强旅游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人才市场网络,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努力实现旅游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绿化规划生态环境后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镇绿化在改善城区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保持整个城区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城镇最初的花花草草的简单式绿化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了,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城镇规划中,园林绿化工作规范化日益提上工作日程。
1城镇绿化建设中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1.1重建轻规。目前,随着国家对城镇绿化工作的重视,国家级、省级园林县城建设政策的陆续出台,政府主管部门对园林建设环节逐年加大投入,但是如何建设、建设方向不明,开展随意性强,没有长远规划。
1.2重建轻管。由于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再加上对后期管护投入微乎其微,致使一些园林景观达不到预期效果。
1.3盲目追求绿化率。为了实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在绿化工作中不注重绿化品位、效果。为了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就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
1.4绿化美感差。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再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殊不知绿化工作是“三分设计,七分施工。”
1.5绿化行业规范缺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因此造成一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1.6绿化养护资金缺少。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城镇绿化养护资金投入基本上仍由政府承担,面对城区绿化需要偌大的资金投入,政府财政压力很大。
1.7盲目追求“速成”和“与众不同”。为了追求绿化覆盖率与绿量,大多数城镇在绿化中采用在加速绿化景观上做文章。“大树进城”“外来物种进城”成了快速绿化,快速改变绿化面貌的有效手段,“大树进城”、“外来物种进城”虽然有效地改变了城市景观。但从区域生态和大树移植的科学性看, “大树进城”给城市和原生地带来了双重的生态风险。“外来物种进城”对当地植物造成了生长危机,因此,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不应提倡“大树进城”和 “外来物种进城”。
2城镇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2.1科学规划,完善城市绿化。应根据城镇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区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区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区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2.2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根据城镇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镇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区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区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镇的乡土风情,提升城镇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一区一景、一街一树的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同时将城市规划区现有的林地、果园、茶园、草场以及河塘、水池等水面,纳入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统一实施规划与管理,切实保护自然生态。
2.3注重生态,合理配植绿化树种。绿化植物的引种、选择及物种的保存是推进绿化多样性、创造地域特色、形成景观特色、维护绿地稳定性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引种,要充分考虑绿化植物群落的需要,特别是花草、小灌木的生态侵入性与观赏树木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对当地的乡土植物要充分利用,不能丢失,认真研究植物群落的特征和演替规律,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使城市绿化物种丰富,结构合理。
2.4保持特色,杜绝千城一貌。近年来各地对园林绿化投入增多,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城市变绿变美了,但形成自身园林特色的少,大多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绿化小区大同小异,过于单调。应鼓励各地设计建造有特色的园林景观,不能只顾绿地占有率,好的绿化可提升城市档次。现代城市建设应请专家对园林绿化作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园林小区,充分利用地方树种,突出特点,提高城市品位。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具有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
2.5回归自然,摒除工业化痕迹。现在城市的公园或公共绿地建设有“园林城市化”的趋向,人们往往热衷于对路面与广场进行精细的铺装,变换材质、花样与颜色,做出工业化味道很重的东西。这是脱离城市实际和现代绿化理念的规划与设计,必然埋下绿化安全的隐患。当前应构建大绿化格局和绿化生态网络体系,构筑乔、灌、草近自然植物群落, 不景观唯上,才能发挥城市绿化的最大效能。
2.6街道绿化,安全与美化并重。景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道路绿化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不能片面强调绿化的组织交通与美化城市的功能,而不重视绿化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景观道路如果忽视交通安全,在具体规划和养护管理中忽视转弯路口的安全视角、绿化带过高或开口设置不当,就会留下交通安全隐患。城区街道的绿化应尽量避免单一色调植物过长,摒弃一城一种树、条条道路一个样的低层次绿化,尽量在植物的色调、色叶树种的应用上下功夫,使我们的城市更生动更安全。
2.7重视管护,作好绿化养护工作。现行的养护操作模式还很简易原始,主要是拔拔草、浇浇水、喷喷药,忽视了修剪的艺术性、施肥、病虫害的预防等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绿化的景观效果,造成乔木长势不佳、灌木整形单一。同时由于绿化观念上人们存在着重规划设计轻养护管理,使得养护人员大多技术水平低下。然而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工作越发显得的重要,单纯的修修剪剪、拔拔草、浇浇水、喷喷药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园林绿化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引进日益重要,只有在园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城镇绿化才能创造出舒适优美的环境,才能实现城镇绿化与生态的相结合,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 (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个统一”为目标,以履职尽责为基础,以强化基层监管组织化程度和提升基层监管履职能力为抓手,通过履职竞赛引导、数据监测控制、督查通报保障等手段措施,促使基层强化监管基础工作,准确执行监管工作制度规范,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基层监管运行组织机制,全面实现基层监管人员“会检查、能办案、懂监管”的基本要求,从而达到基层依法履职、规范尽责、积极行政、高效服务的职能建设目标。
二、工作目标
从2013年起,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基础工作扎实、组织运行高效、监管履职到位、职能形象提升”的基层监管工作建设目标。具体目标内容包括:
(一)2013年推进目标
1、基础工作方面:(1)监管干部全面掌握《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应用应知应会手册》,熟练操作经济户口管理软件,会使用经济户口信息系统相关工具查询、掌握自己或部门的工作情况。(2)准确执行经济户口管理工作各项制度规定,规范实施户口维护、巡查组划分、重热点标注、规定检查、监督管理、警示管理、案件管理等业务软件操作,准确规范率100%。登记人员熟练使用登记软件、登记质量符合规定。(3)熟知管辖区域内经济户口数量及类型分布,掌握重热点行业户口数量及行业分布;巡查组或网格监管人员还应掌握辖内户口的在业情况和拥有使用商标情况,重热点行业户口的经营地址、主要经营项目以及重点监管事项等情况,处在流程中的管理个案和所办案件情况等。(4)工商所(分局)有明确的监管工作岗位责任制,监管工作组织流程、责任流程清晰,层次感强,无责任死角。
2、监管绩效方面:(1)辖区内持照(证)经营率、亮照经营率100%;监管人员会对无照经营采取正确的监管措施,会办理无照经营简易程序案件,50%监管干部会办理无照经营一般程序案件。(2)两名以上监管干部取得企业年检委托授权资格,年检程序、质量符合规定;监管人员办理验照准确规范率100%。(3)职责范围内的违法违规问题处理率达100%;针对问题的监管措施的及时、准确率达到70%以上,程序合法、适用法规准确。(4)建立并执行监管责任移交制度和履职困难报告制度,工商所(分局)负责人和监管骨干应会统筹、指导制度的执行,应移交或应报告的监管个案做到100%移交或报告,有效控制问责风险。
3、监管素质方面:(1)30%监管人员能对一般违法行为采取准确的监管措施,主办常见违法行为的一般程序案件且案件质量符合标准,监管人员主办的一般程序案件达到基层工商所(分局)所办一般程序案件30%。(2)监管人员熟知重点行业户口的检查事项,并积极规范地实施管理,行政指导率达到100%;50%监管干部掌握除注册资本以外登记事项的检查技能,能对常见违法行为实施检查。
(二)2010年推进目标
1、监管绩效方面:(1)全面达到省级文明工商所考核细则中监管履职业务工作指标。(2)辖区内杜绝存在连续经营1个月以上且未在监管流程中的无照经营行为。(3)工商所(分局)分行业建立辖区内重热点市场主体的工商联络员网络,结合行业特点组织自查、自律或组织集中指导培训不少于60%;结合专项检查或自行组织对热点行业户口的实地检查不少于50%。(4)针对问题的监管措施的及时、准确率达到90%以上,程序合法、适用法规准确;工商所(分局)内部监管责任的有效流转达到100%。
2、监管素质方面:(1)100%监管干部掌握除注册资本以外登记事项的检查技能,能对常见违法行为实施检查;50%监管干部掌握注册资本审查、检查技能,取得年检授权资格。(2)100%监管干部会办理无照经营一般程序案件;60%监管人员能对一般违法行为采取准确的监管措施,主办常见违法行为的一般程序案件且案件质量符合标准;20%监管干部能主办较大、较疑难的一般程序案件;监管人员主办的一般程序案件达到基层工商所(分局)所办一般程序案件60%。
(三)2011年推进目标
1、监管绩效方面:(1)组织重热点行业主体自查、自律或组织集中指导培训的面不少于80%;结合专项检查或自行组织对热点行业户口的实地检查不少于80%。(2)重点行业主体规范化管理(落实管理要求)的面达到80%以上。(3)监管问题的规范处理率达95%以上。
2、监管素质方面:(1)100%监管人员能对一般违法行为采取准确的监管措施,主办常见违法行为的一般程序案件且案件质量符合标准;50%监管干部能主办较大、较疑难的一般程序案件;30%监管干部能主办注册资本一般程序案件;监管人员主办的一般程序案件达到基层工商所(分局)所办一般程序案件80%。
三、推进措施
(一)建立数据监测技术体系,及时纠控工作偏差
市局和直属局、分局要建立基层监管工作数据监测指标体系,安排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地对基层经济户口管理工作中的户口维护、巡查组划分、重热点标注、各种规定检查、监督管理、警示管理等业务数据实施监测,并对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作出定量、定性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基层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指导、督促基层予以纠正。
市局拟每季度监测一次,对每次监测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单位予以通报,并向问题单位发出整改通知;通报的问题以及整改的情况纳作条线和单位综合考核的内容。
(二)继续强化监管履职督查,促使监管工作规范
督查主要围绕监管履职的规范性、真实性、有效性开展,重点查处履职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着力指导、督促基层规范履职、有效尽责,积极排解基层监管履职中的问责风险。
市局每季度组织一次基层监管履职情况督查,结合数据监测情况有重点地开展。督查方法主要有:重点检查、随机抽查、观摩互查、现场测试、数据核实、实地走访等。对督查结果予以通报,并向存在问题的单位发出整改通知;通报的问题以及整改的情况纳作条线和单位综合考核的内容。
具体督查内容见附件。
(三)坚持开展监管效能竞赛,推动基层监管水平提升
基层监管履职效能竞赛作为基层业务能力建设的有效抓手,应常抓不懈。从2010年开始,每年的效能竞赛贯穿全年,起始时间为上年竞赛的截止日,截止时间由当年竞赛方案确定。
竞赛内容主要围绕当年的推进目标编制,突出监管能力和效果,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每次竞赛产生优胜工商所(分局)12个,基层监管工作标兵20人,并予以通报表彰;各直属局、分局参赛单位的平均成绩名次,纳入直属局、分局综合考核内容。
通过竞赛,旨在不断丰富市局层面组织、管控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的思路、经验和方法,强化直属局、分局以监管履职为重心的工作理念的确立和工作主动性的树立,充分调动基层监管履职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成就感,提升基层履职效能。(登记履职检查另见注册条线考核办法)。
四、组织保障
在工商事业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履职大检查”工作办公室。组成人员:
主任:市局分管监管业务副局长
副主任:企业处、监察室、信息中心负责人
成员:公平处、个、商广处、市场处、消保处、外资处负责人及各县级局分管局长。具体负责草拟计划;拟定方案;组织实施数据监测、履职督查工作;数据监测、履职督查工作情况;指导基层监管履职工作,答复基层监管履职疑难问题;组织对各局基层监管工作的评价等工作。
五、工作要求
1、严格检查程序标准。对基层人员的履职检查要严格按标准实施检查;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检查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标准一致,收集的材料、反映的情况应真实有效;发现问题要一查到底,严防走过场;坚持检查与业务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基层监管人员在监管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旅游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转型的新龙头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快旅游业发展
1.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和发展效益的一大新兴产业。它关联范围广,市场能力强,投资效益高,就业机会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
2.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拓宽旅游发展空间,提升旅游产业品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转型的新龙头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确保旅游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0%;到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2%;到2015年,国家A级景区由2011年的5家发展至10家,星级饭店由2011年的19家发展至35家。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6%。使旅游业成为我市经济转型的新龙头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速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3.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按照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结合科学发展实际,坚持高起点开发“新、奇、名、特、优”旅游产品,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围绕名山、名村、名人、名企等优质旅游资源,集中力量,精心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作品。
4.努力培育旅游品牌。以霞客文化为品牌,以军事文化为主题,以华西文化为特色,积极培育和打造旅游名品。力争2015年前,将滨江要塞旅游区、华西村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徐霞客农业生态旅游区打造成为长三角文化休闲湿地、国家5A级旅游区和中华旅游文化朝圣地,其中青阳观音文化博览园、月城云外水庄、赞园等创建4A级旅游景区,嘉茂国际花鸟园建成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华西村争创国家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5.积极搞好节庆活动。进一步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文化电视周、刘天华民族音乐节、金秋经贸节、华西国际旅游节等办成有国际影响和国际友人参与的品牌节庆活动,做好春节、元宵节、二月初八南门庙会、清明、端午、“五一”、中秋、“十一”等黄金周旅游活动,努力实现以节促旅、以节造势、以节聚客,达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策扶持、全民参与、活跃经济”的良好效果。
6.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一批精品农业旅游景点、星级农家乐、特色旅游村镇。到2015年,全市新建市农业旅游示范点15家,争创省级农业旅游点10家。
7.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加快规划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超市、旅游商品专业市场、自驾游基地,到2015年,建成旅游超市5家,旅游商品专业市场1家,自驾游基地2个,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交通便捷、配置精良的旅游环境。
8.加强旅游项目审核。进一步加强旅游项目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参与审核制度、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在建设旅游项目时要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旅游业规范进行项目的策划和设计、施工。旅游项目的立项审批需要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与。
三、加大营销、深化合作,拓展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9.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每年制定城市旅游的整体宣传、立体促销计划,精心编制设计新、特色强、质量高的图文和音像旅游宣传品,注重在新闻媒体和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展销会的布展和宣传。
10.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以2012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瞄准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客源地,主办有特色创新的推介宣传活动。深化同相邻城市的旅游合作,实施跨地区旅游联动、建立跨地区旅游专线,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强化与日本、东南亚、欧美及澳洲等地的互动促销、互送游客,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全市重大对外交流活动和对外宣传活动要与旅游宣传统筹安排。
四、完善要素,提升管理,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1.完善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全市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加强旅游可进入性。在全市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点景区开辟旅游交通专线和旅游观光巴士。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设置景区景点中、英、日、韩指示牌和编制多种文字的导游地图。
12.推进各类酒店建设。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在打造高星级酒店建设的同时,根据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大力发展各类快捷酒店、公寓式酒店、商务型酒店、主题型精品酒店,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建设上述酒店共5家。全方位开放市场,提升酒店管理水平。
13.深入开发旅游特色餐饮。积极开发特色和地方风味的旅游餐饮,在“长江三鲜”美食文化节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徐霞客菜谱、地方菜谱,在保持特色、增加品种、创新菜肴、改进服务上下功夫,培育一批本帮特色的餐饮名店和连锁店。
14.加强旅游人才培训。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华西培训基地、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建立全市旅游培训系统,积极寻求与外地院校合作设立徐霞客旅游学院,培训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到2015年,全市培养导游员1000人,其中中、高级导游员100人,重点培养金牌导游员50人。
15.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平安旅游”“诚信旅游”、“文明旅游”、“优质旅游”的创建和开展文明景区、优秀服务员、优秀导游员大赛等活动,提升旅游质量,确保旅游安全,完善旅游服务。
16.抓好旅游市场监管。设立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健全旅游监管体系,进一步发挥旅游监督检查的作用。加强旅行投诉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建设国内一流的标准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信息中心、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呼叫中心、商品展销中心和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等。
17.保障旅游整体环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环境长效管理,强化河道、湖泊治理,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保护植被,确保景区景点内空气质量、噪声质量、地面水环境质量及污水排放等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科学保护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有效实施不开发区域理念,促进旅游景区景点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旅游大环境。
五、加大扶持,创新机制,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18.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13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人才培训、扶持旅游业提档升级等(具体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局和园林旅游局另行制订)。
19.创新旅游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创意招商、市场运作、整体开发”的模式,对澄南6镇进行整体联动开发,通过体制上的创新、地域上的突破,进行大手笔规划和大力度建设徐霞客农业生态旅游区。具体做到“四统、三分、两放大、一开发”。对成熟的景区景点探索实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管理体制,引导景点景区参与市场,增强竞争意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和经营,鼓励组建旅游集团,发挥品牌优势,实施规模经营,形成集聚效应。
20.对旅游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旅游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享受第二产业同等价格政策待遇,工商、国税、地税、质检、人保、物价等部门要给予政策扶持,积极支持并鼓励旅游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六、加强领导,落实保障,努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新水平
21.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市旅游工作,将旅游业发展指标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22.各镇(街办)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分管旅游工作,并制订本单位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景点景区建设规划,加强旅游重点工作推进,促进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并实施绩效考核。
23.各旅行社要把加强地接、吸引外地游客到旅游作为评先升级、考核年审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大学文化;规律
大学文化是一种区域亚文化,是大学能否培养出合格大学生的重要软件条件,将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大学文化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创建先进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走向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同时,拥有先进的大学文化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一个群团组织,是党的后备军,是联系青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较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后动优势。那么,共青团工作与大学文化形成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规律?本文将对共青团工作与大学文化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索。
一、 先进大学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大学文化是决定一个学校培养出不同为人处事风格学生的关键因素,大学文化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全方位影响学生成长。而大学生是创造大学文化的主体,学校的学风校风、宿舍文化、社团建设、社会实践等大学文化都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大学生通过自身实践使自己成长,同时丰富和创造了大学文化。
先进的大学文化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支撑和保障。首先,先进的、符合现代办学规律的办学理念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先进的、符合现代办学规律的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大学文化能为创建一流大学汇聚人心。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激励精神的内在功能。最后,大学文化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制度保障。大学制度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发展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二、 共青团工作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1.共青团工作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共青团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共青团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共青团应该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致力于引导、促进学生形成符合先进大学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共青团指导的学校社团和组织是大学文化开展的主力军,共青团指导的社团和组织对于引导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转化、丰富大学生闲暇生活及培养大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都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社团活动为学生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场所,是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
2.大学文化建设明确共青团工作目标。首先大学文化建设决定共青团工作的前进方向,大学肩负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探索科技,以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所以在开展共青团工作中,应该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诚心诚意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从而也决定了大学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共青团工作模式和工作标准的确立指标。其次共青团工作应该把先进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共青团作为团结青年、发展青年和服务青年的组织,在开展共青团工作中自觉深入领会先进的大学文化,把对先进文化的理解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做好团建工作要始终注重对先进文化的理解,融汇与落实,要注重用先进的大学文化理念指导工作、提升工作、发展工作。这种方法是高校共青团履行社会责任的历史使命,是引领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共青团工作与先进的大学文化具有共同的任务。一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学校的各项中心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个功能进行,营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是大学的重要任务,是共青团工作和先进的大学文化的共同目标。二是铸造新时期的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大学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后,确定科学的、独有的、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文化,它将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任务,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目标。三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在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中,“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越来越深入,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青团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的共同目的在于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创建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从而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
三、 在创建大学文化中如何发挥共青团工作作用
继续深化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正规青年群众性组织,是党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在建设大学文化时应该重视青年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努力使青年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大学文化发展需求。对青年团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教育时要注意紧密联系青年的优势,拓展教育内容。让青年团员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作用,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与时俱进、富有创新地拓展校园文化新领域。青年是校园文化的活跃“细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丰富多姿的校园活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活动,不仅能活跃青年思维,丰富课余生活,而且能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学校整体团结和谐。要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在开展团活动时就需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地拓展校园文化新领域。如共青团可以开展一些符合网络时代和科技时代潮流的竞赛、优秀评选、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青年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的认同感。通过丰富多样,内容新颖的活动,促成生动活泼、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创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共青团组织建设不仅是共青团组织自身的需要,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学生会、社团、团干等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共青团要建立一支拥有超强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够及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各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组织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中坚的骨干力量。
加强共青团对外交流,引入校园文化新渠道。先进的大学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文化、包容的文化,它需要走出去,也需要拿进来,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文化建设要求高校共青团经常与其他单位学习交流,引入其他单位在大学文化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探讨新时期下大学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共青团工作才能推陈出新,大学文化才能适应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峰. 中国大学文化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05.
[2]何兴杰. 论先进的大学文化对共青团工作的促进[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郭旭,养锦. 大学文化视角下的共青团工作思考[J]. 文化学刊,2007(06).
[4]王冀生. 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 评价与管理,2006,(04).
[5]姜宇忠.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02).
Abstract: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riginal eco-city green space, focusing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cav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ecology, green, landscape to build a downtown core, covering the whole municipal area with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ity eco-green system.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市域;生态;景观
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city domain;ecology;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22-01
0引言
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编制工作中应当注重如下几个问题:
1注重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由“自由化”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随着“纲要”的出台,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就成为必做的一项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1 市域规划范围的划定应为城市所管辖的全部地域,应当包括各乡镇、街区。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绿地称为系统,就说明他应该有个完整的体系,如果脱离开市域的基础,那么只是点与线的联结,也不能称为系统了。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只有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
1.2 充分认识市域大环境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重要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城市绿地的基本功能的发挥仅仅依靠市区范围内的绿地是非常有限的,市区的自然山水及大面积的农田、林地等大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市区绿地的规划控制,以保证和引导城市各类绿地的良性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注重城市周边区域的利用及其在城市绿化功能上的实际意义,构筑城郊一体化生态绿化系统。
1.3 市域绿地系统应形成以城市核心区为重点,森林山地、农田为辅助,道路交通、水系为廊道的覆盖市域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是城区内的绿地规划,辅以郊区森林山地,以及干道和河道绿化,从而构建“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营造
现在“景观”已从单纯的视觉意义的概念演变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的较大范围的一种载体,不只是空间结构上的一种概念,更是功能上的一种完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上按照功能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的各专业规划中唯一能彰显城市景观效果的专业规划,虽然不能代替城市的总体景观规划,但可以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因此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总体布局艺术构思理应由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规划来传承和细化。
2.1 注重保护城市的山地、水系、田园、郊野荒地、滨水环境等土地的基本肌理,实现大地景观化,展现城乡统筹的城市风貌及城乡生态化景观。
2.2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组织城市绿地系统和“生物廊道”网络,保证城市内部有益的生态联系畅通,维护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2.3 注重城市特色的挖掘,城市中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应当得到传承和发扬。 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对策
3.1 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的布局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
3.2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但是不宜过分强调人为营造地形,使得人工雕刻的痕迹过于明显,景观过于生硬。
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3.3 以城市中异质性的生境为基础进行植物造景,并体现绿色文化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3.4 保持城市绿色景观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异质性全光照环境、荫蔽环境、半日照环境等,需要选配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体现不同空间环境与不同绿色景观的特色。在时间尺度上,城市绿地要具有“春花、夏荫、秋彩、冬绿”的四季变化。
城市各功能区的绿化规划要求各不相同,绿化风格各有其特点,如居住区绿地应注意绿地的多样化和较强的使用功能;道路绿地侧重减尘降噪;厂矿附近的绿地侧重抗污染、改善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