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2: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潜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钻石模型理论又称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用于分析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为什么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提出的。但是任何一个理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适用范围,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研究者发现钻石模型理论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钻石模型理论,国内学者对钻石模型理论深入研究并对钻石模型理论进行了创新,使之更适合我国现状,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本文以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夜经济的发展特点构建了由一个核心要素、五个关键要素和一个辅助要素构成的夜经济发展潜力模型(如1图所示)。
二、保定市夜经济发展潜力评析
(一)城市综合实力城市的综合实力主要是对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衡量。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是开展夜经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十二五”期间,保定市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这一中心任务进行建设。据2014年《保定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特辑》显示,2013年保定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50,6亿元,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财政收入达324.76亿元,比2012年增长13.1%。2013年,保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06.5亿元,同比增长13.8%。保定市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并先后与19个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集团开展了战略合作。英利集团、巨力集团等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在此期间,保定市“三横三纵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总体来说,对“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主导战略的实施,使得保定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但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发达城市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生产要素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目前保定市教育发展迅速,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根据2014年《保定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特辑》数据可知,2013年,保定市常住人口1022.93万人,比上年增长5.6万人,城镇人口439.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2.93%。目前,全市有普通高校16所,在校学生25.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6所,在校学生10万人,全年研究生招生2762人,在校研究生7791人。这些无疑对加快夜经济发展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夜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商业和餐饮服务的发展,而且还要求交通、金融、休闲等各方面配套设施的发展。京石客运专线和津保铁路这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后也降低了人流、物流成本,从而推动保定市的产业转移,有利于保定的经济发展。但通过对保定市公交运营时间的调查发现,在保定市公交网中注明的65条公交线路中,有22条线路是在晚7∶30之前停止运营,13条路线是在晚7∶00-8∶00之间停止运营,17条路线是在晚8∶00-8∶30之间停止运营,3条路线是在晚8∶30-9∶00之间停止运营,仅仅有10条路线是在晚9∶00之后还持续运营。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公交运营时间较短,并不能满足人们夜晚外出的需求,这必然会对夜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随着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外出消费时停车位的数量远少于私家车的数量,而且还有很多流动商贩占用了部分停车位,使得市民不得不面临停车位紧张的问题,这也会影响人们夜晚外出活动。
(三)需求条件本地居民是内部需求的主体,是城市夜经济发展潜力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目前,保定市居民已经有了可观的休闲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据2014年《保定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特辑》数据可知,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1元,当年价格消费水平达到8896元/人,全市最终消费支出达到1006.29万元,按照国际惯例的标准已经进入了对夜间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期。保定市的游客群体是保定夜间消费的另一个主体,保定客源地范围不断扩大,由京津冀鲁晋等地扩展到蒙苏鄂粤地区,这些地区大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普遍较好。而且到访保定市的中短途自驾游客数量激增,旅行社组织的大巴车、中巴车相对减少,这便于游客留宿市区,有利于保定夜经济的发展。
(四)关联产业城市开展夜经济也需要多个关联产业的扶持,如餐饮业、旅游业、住宿业、交通业等等。从保定市旅游局了解到,2013年,保定市旅游接待人数达475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境内游客人数达4746.13万人次,境外游客达13.67万人次。4A级景区以上接待人数707.2万人,收入达16789万元。全市旅行社数量约170多家,同比增长了60%。保定市星级饭店总数达到50多家,同比增长96%,所提供的床位数也达到10万余个。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结构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夜经济,若没有企业的加入就无法顺利开展。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内部结构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对推动夜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保定夜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需求不断扩大,保定市的各大商场和超市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纷纷延长营业时间,并不断举办促销活动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好滋味、老驴头和闫家驴肉火烧等连锁企业也都很好地把自身的特点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在发展战略上既立足于市场又立足于自身条件,加强企业间的竞争,给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六)政府发展夜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了政府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2010年河北省政府提出了“扩大夜消费,做旺夜经济”的口号,2011年到2013年省财政厅拿出1个亿对夜经济的商业街区进行补贴。2011年2月河北省发改委下发通知,从2011年起暂时对全省多家发展夜经济的企业实行峰谷分时电价。2010年11月保定市政府在《关于丰富市民夜生活发展城市夜经济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将力争在2010到2015这5年间,使保定市夜经济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0%以上,并搭建包括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在内的4~6个高品位、高标准的综合类大型夜经济载体,初步形成设计合理、设施完善、服务齐全的夜经济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市公交公司对途经裕华路、东风路、朝阳大街3条主干道上的公交运营班次和运营时间也做出调整,部分公交运营时间延长至22点,并增加运营班次。同时,集中在三条商业街上的多家大中型商场和超市也纷纷延长营业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保定市夜经济的城市品牌。
(七)机遇1.扩大内需战略的出台国际经验表明,只有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才能真正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十二五”期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使得城市在发展夜经济时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如在税收方面对夜间经营活动进行税款减免和补贴等措施,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目前,从产业布局和资源环境等各方面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利益共同体。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战略,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创新需要,也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保定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按照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大力发展本地经济。近年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也指出,把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打造承接首都行政、教育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多赢之举,保定若能把握好历史机遇,就能在协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从而带动夜经济的发展。
三、保定市夜经济发展的推进策略
(一)出台扶持政策,加强监管力度在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夜经济的发展。比如,对夜间经营的商店进行税费的减免或者进行资金补贴,并鼓励发展有特色的适合夜经济的项目,从而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方案,特别是工商局、城管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要重视对夜间消费场所的市场环境、社会秩序以及卫生条件等方面的监管。同时政府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及时解决保定市夜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夜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适宜的环境,使得保定市夜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拓宽宣传渠道,培养消费主体目前,市民和游客对于夜经济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多数市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在下班以后很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据保定市的信息平台和统计资料可知,大多数市民对夜经济持有可有可无的态度,而且说到夜经济,人们一般认为是到KTV、酒吧、大排档等地进行娱乐消费,有点不务正业。这样的错误观念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保定市在发展夜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及时纠正市民和游客对夜经济的错误认识,并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消费观念,使人们正确认识夜经济并参与其中。
(三)打造特色品牌,开发夜间旅游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可以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找准特色和发展方向,打造凸显自身文化的特色品牌。保定在发展夜经济时可以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场所宣传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策划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节目,例如文艺节目可以与保定老调、徐水的舞狮、涿州的皮影戏相结合。把夜经济发展和保定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完善夜间旅游设施,设计合理的夜间旅游项目和路线,如改建裕华路恒祥南大街至长城南大街的建筑,使其风格保持明清仿古风格;治理总督署、古莲花池、大慈阁的周边环境并在门前广场上演精品文化节目;夜游白洋淀等等。同时,要做到市井文化和高端文化并存。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夜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虽然保定市的多条公交线路已经延长运营时间,但市区的交通运行状况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此外,还要对自驾出游的消费人群做好停车位的安排工作,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做好调度计划。同时,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照明设施,在照明建设中要重视合理性的规划,并营造城市夜间景观。虽然目前保定市的夜晚亮了起来,也带来了更多夜间景观,但照明建设主要集中在裕华路商业街、保百购物广场商业圈、时代商厦商业圈等几个繁华地段,其他地区的照明设施还有欠缺。这不仅给附近居民生活造成不便,也不利于夜经济的发展。为了保定市夜经济迅速发展,还需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上加大投入并不断完善。
湖南娄底的经济发展潜力不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湖南娄底有火车站和汽车站,交通很便利。
2、湖南娄底的第二、第三产业正处于崛起时期中,未来经济发展不错。
3、在湖南娄底的省政府出台了促进娄底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用地,金融,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扶持,未来经济发展不错。
(来源:文章屋网 )
越南1986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也带动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新兴经济活动逐渐普遍。越南工商会与技术项目研究中心于6月举行了“越南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吸取亚洲各国成功经验”的报告会。这是越南工商会推进的“支持企业和手工艺村加强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提高货物销量和出口总量”项目框架内的活动之一。
数字经济强调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也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
越南工商会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大约有40%的人口正在使用互联网。自2010年至今,越南互联网用户占据人口总数30%,连续多年跻身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前20个国家名单。预计到2020年,越南互联网用户可能提升到占人口总数的45-50%。
互联网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知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越南工商会常务委员阮光荣表示,每一项有关科技的工作就能创造新的5到7个相关就业岗位,信息技术和传媒产业每增长20%将带动国家GDP增长1%。然而,最近公布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考察结果却不如所望,在对50个国家进行的考察中,越南排在第45位。因此,越南希望尽快加速相关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未确知测度 信息熵 熵权 指标评价
作者简介:艾广乾,男,1982年8月出生,山东省郓城县人,青岛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
秦贞兰,女,1983年1月出生,山东省郯城县人,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60-03
一、 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逐步涌现出了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带,以广州、深圳和佛山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带,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塘经济发展带和成渝经济发展带等全国经济发展中心。在各区域经济日益壮大的同时,各经济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指标有很多,比如地区内生产总值(GMP)、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和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等。但是,如何使各个指标能够建立某种联系,如何衡量或者改进这些指标,从而使各个经济指标能够综合而且真实地反映该经济体的水平,该经济体的发展潜力到底会有多大等问题也日益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应用熵权理论和未确知测度空间的相关理论,建立未确知测度综合模型,对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为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使经济的决策者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下一步进行决策的调整和区域内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实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未确知测度综合模型的设定
(一)信息熵与熵权理论
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随着信息理论的不断发展,信息熵理论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日益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应用到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相关领域。
信息熵理论是由C.E.Shannon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程度的度量。信息的获得是与事物状态的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信息熵就是对信息获取的不确定程度的总体测量。
根据信息熵理论,某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就越小,该指标的相对权重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该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就会越大,从而该指标的相对权重就会越小。将信息熵理论应用于经济发展测度中,有利于消除人为因素对经济指标测度的影响,也有利于缩小极端值对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是对传统熵权理论的重大改进。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实证分析
(一)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很多,而且指标的选取指向影响到对评价指标的测度。为了综合反映区域的增长潜力问题,本文结合山东省2007年十七地市的七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以此来综合研究在过去一年里,山东省各个地市的各自发展潜力问题。
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选取的经济指标有:
(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三个产业的同比增长速度,它们的增长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两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一年人民的相对财富的增长情况,更能反映居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成果的情况。这两项指标是评价经济发展能力的有力指标。
(3)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和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这两项指标中,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增长率越快,可以反映政府的作为程度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是衡量企业或者居民投资或者储蓄情况的重要晴雨表。增长率越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经济的发展后劲,是衡量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指标。这七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1.
根据置信度识别原则,具体计算公式见(4),对评价对象进行识别。取=0.6,则可以对十七地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并做出评价。
结果显示,济南市、枣庄市和威海市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而滨州市、菏泽市和日照市的发展相对较快,其它城市的发展速度比较适中。
总体来看,山东省绝大多数地市的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评价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潜能问题,会涉及多目标的选择问题,而且各指标对经济系统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引入信息论的熵权理论,建立多目标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各目标的权重问题。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多目标未确知测度评价在实践上的可行性。同时,也从一个角度证明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是评价区域经济增长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拿经济发展潜力不够大的枣庄市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过低,明显低于其它城市。这是其发展速度较慢的重要原因。建议政府在提高居民基本生活和基本物质保障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使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而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老工业区,存在着老城改造和城市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的重任,加上济南市财政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所以两个城市只有努力弥补不足之处,才能进一步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潜力。
菏泽市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山东省加大了对菏泽市的扶持力度,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政府政府转变服务角色,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使三大产业的结构逐步优化,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很大提升。日照市加大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力度,强化公共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开第.城市环境质量的未确知测度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12);
[2]郭奇,李亚.未确知测度模型及其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1,18(2);
[3]朱雪龙.应用信息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著,吕明,袁周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8;
[5]王海红.浅谈信息熵[J].鸡西大学学报,2004,4(1);
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商务调查报告。从今年3月开始,313家在华欧盟法人实体参与了问卷调查。按惯例,调查本应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欧盟商会决定提前进行今年的年度调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在华欧盟企业的情况作最新评估。
受访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13家在华欧盟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有98%的受访企业称“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其中有30%的受访欧盟企业表示“深受危机影响”。
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所受的金融危机影响,相比于他们在本土市场所遭遇的冲击要小得多。71%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指出,“相比欧洲或是其他会员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
一些欧盟企业正在改变他们的全球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查显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多数行业的在华欧盟企业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在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印证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战略重视程度。
调查还显示,一些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应不断对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加大投入。尽管正值金融危机,但仍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将考虑新的投资。同时,在华欧盟企业期待中国政府创建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
“中国将在明年上半年摆脱危机”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经济下行中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所遭受的危机影响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中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提早一年走出危机阴影,而全球其他市场所受到的危机冲击可能将在2011年上半年才开始消退。
受访企业认为,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或者欧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在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变得愈发重要。调查显示,大约37%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在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业认为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益
在被问及中国经济现状及确保增长的措施时,61%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复苏。13%的受访企业则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当被问及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刺激计划中获益时,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的表态几乎各占一半,有44%的企业预期可以从中受益,另外的40%持不同看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43-02
无论是从经济行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经济影响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主体都是人。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人力资源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在市场上,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目光的企业都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力求人力资源在企业效益中占有更多的地位。但是在实际境况中,企业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的再生,人力资源的充沛是否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二者之间的科学安排和统筹是企业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核心概念
“资源”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源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和智力也是客观存在的资源的一种。所以,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如未经开发的矿藏、山川等等,另一类是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智力和体力,也就是人力资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要获得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资料,就必须要向自然界索取,所以,自然资源是财富的主要形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人的智力和能力对于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资源也就主要指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个体,而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的、具有正常智力水平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个体。它受人口总量、人口的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终极目标就是开发人的潜力、培养人多方面的能力和智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首先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加高,能够从过去的单纯地管理员工转变为刺激、鼓励员工的全面发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管理手段,为了实现员工和岗位的最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要负责规划流程、设计工作,还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最后,人力资源将人看作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源,注重人的潜力的挖掘、能力的发展,价值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组织工作培训,不断地挖掘和培养人才,争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复杂琐碎,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具体工作职务的分析,对于员工工作效率和结果的评价,员工的调配及管理等等。目前,各大企业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吸引、留住人才或者培养、开发人才,都围绕着这几个内容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此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即潜能开发、人才获取、实施调控、统一整合、维持激励。这五个职能以职务分析为重心,形成一种彼此联系的关系网。职务分析是人才获取的需求来源,是潜能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实施调控的总指挥,是统一整合的载体,是维持激励的措施,所以,职务分析不仅仅是各项职能的核心,而且是各项职能发挥作用的依据。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科学、高效的办法来合理配置和安排设置人力,它的作用对象是能够提供智力服务和体力服务的个体,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科学地获取、合理地维护、持续地激励人力,并将这些环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活动之中,使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内容和重要环节。狭义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或组织内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协调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或者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管理,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视为可以开发潜能、创造效益的资源,并通过科学的方式,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组合,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的和谐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让团队中的成员都能够共同成长和进步。如果组织的综合实力和综合效益提高了,那么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他们的潜力便能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进而为组织和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新的方法和理念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学术界、企业以及其他领域都密切关注着与国家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变化,以求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大国的优势,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产业结构优化、低投入和高产出。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它们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来提供足够的人力和智力,实现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恰当、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避免市场中出现的供给不足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规避经济危机的风险,提高我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此外,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包括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基于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发达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改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健康合理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正在由过去的数量型、速度型、粗放型转变为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资源的不同管理方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模式。综合而言,我国目前市场上的资源主要有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在这四种资源之中,人力资源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这是因为其他三种资源都要服从人力资源的分配,由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决定着经济资源是否能够高效、高质地转化为社会财富。
人力资源的充沛程度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需求的人力和市场提供的人力这两个总量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要注意采用动态的管理方式,以保证其在宏观层面上的科学性。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此外,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资本并不是以实物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人力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较好,那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我们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后劲,可以看它的人力资源的充沛程度。
(三)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经不能够继续发挥助推作用,此时就需要其他的替代性资源来替代。经济发展的关键除了自然资源之外,还有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的总量,提高人力资源投入的质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的助推力正在超过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我国自从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以来,传统的分配式就业逐渐被求职式就业所取代,铁饭碗式的终身聘任制被合同制所取代。人才市场上的人力资源流动性加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趋向多样化和多元化,人才就业的原因也更加复杂化,这都是人才自由流动的表现,它标志着人力市场的开放和成熟,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体系
在我国,因为诸多的原因,经济发展出现区域化差异,东部地区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均高于西部地区,所以,人才在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就会率先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以便于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条件。也正是如此,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中东部地区人才供大于求,而西部地区却极度缺乏人才。要解决这一不平衡的局面,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体系,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政策和信息优势,有意识地引导人才向着某一区域进行流动,保证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和企业要调整政策、出台措施,以保证当地人才能够全部留下来,并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
(二)建立人力资源的客观评价体系
人力资源的客观评价体系,是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人力供求双方都能够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进行交易,使得交易的成功建立在公正的人力资源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确保双方都能够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以此来保证双方都能够各取所得。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的评价体系要科学、客观,因为一旦评价体系出现偏差、不合理,那就有可能引起人力市场的混乱,造成人才和企业的不当竞争和恶性竞争,甚至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失业问题。
关键词:金砖四国VISTA五国;新兴国家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89-02
1 “金砖四国”风云崛起
“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BRIC恰好是这四个国家首字母的缩写,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单词中的"brick"(砖块),故得名“金砖四国”。
美国高盛证券的高级分析师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2003年10月,该公司又在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将会形成新的六大经济体,即: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届时,英、德、法、意将被淘汰出局。高盛公司的这份报告使得“金砖四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了世界更多的关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率上百名韩国重量级政商人士展开“金砖四国外交”;G7财长会议于2005年首度邀请了金砖四国列席;日本丰田汽车等跨国企业的全球策略因此重新部署;美国IBM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员工总数达到11.3万。
当然,在众多的呼吁声中,也不乏反对者认为金砖四国只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后,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原本乐观的发展前景也被蒙上了阴影。但回顾历史,1820年中国的产值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印度占16%,而欧洲四大国占17%,美国则不到2%。按照高盛的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出占世界的20%。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印度的份额却下降到3%。既然一个多世纪前由于封闭导致了经济的滑坡,那么一个世纪后为什么不能由于开放而重新获得失去的历史地位呢?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金砖四国”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上虽然不能够说是可以呼风唤雨,但足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2 “展望五国”崭露头角
就在“金砖四国”热还在鼎盛之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中又提出了“展望五国”正在成为继“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之后来自发展中世界新的成长之星和潜力之地。
“VISTA”五国是由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学者门仓贵史于2007年8月撰文提出的。而所谓的VISTA五国就是把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土耳其(Turkey)和阿根廷(Argentina)五个新兴经济体放入同一个箩筐,采用国家英文首字母所构成的。VISTA在英文中有“展望”、“远眺”之意,故VISTA五国又称为“展望五国”或“远眺五国”。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将继“金砖四国”之后成为下一批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他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业国(G7)的GDP总值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2.5倍,VISTA五国则有望成长28倍。可见,这五国的经济会有飞速发展,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也相当诱人。
按照门仓贵史的说法,新兴经济国家要具备五大经济条件;天然资源丰富;年轻劳动力有增加的趋势;对引进外资持积极态度;政治稳定;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个人消费增长。而在这五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所谓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靠薪金或工资谋生。追求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与修养的人。这些人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一个国家综合环境的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也使这些国家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金砖四国已经具备了上述所有的五项条件,展望五国也大体具备了全部或其中四项条件。所不同的是,与率先发展的金砖四国相比,VISTA五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96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不过占金砖四国总和的1/4。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意味着VISTA五国今后发展的余地要比金砖四国更大一些。这也刚好解释了“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结论。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展望五国的崛起对金砖四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与其说是一次较量,不如说是一个契机来的准确。
3 “展望五国”得天独厚,发展前景拭目以待
那么这五国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潜力以吸引投资者呢,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的共同点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但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四国和东欧不乏符合这些条件的国家,而投资者们的眼光却没有落到他们身上。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眼下最匮乏的是自然资源和年轻人口。而上帝偏偏厚爱VISTA五国,这五国都是资源生产大国。对经济危机大规模爆发的今天来说,通胀的威胁越大,自然资源为代表的实物资产就越值钱。
再看消费市场,与“金砖四国”不同的是,VISTA五国拥有众多的年轻劳动力,也助长了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抬头。阿根廷的民众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个人消费增长率达8.92%,居“VISTA五国”之冠;越南人倾向于将收入的70%用于消费;土耳其全国62%人口在35岁以下,是人口老龄化的欧洲不可企及的;印尼作为世界第四的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可见一斑。
与“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不同的是,这几国也有其各自的特色。南非作为2010年世界杯的举办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口问题上都下了大功夫,政府的公共投资至少增长10%;自加入WTO后,越南的经济发展也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被形容为“变化中的力量”;土耳其积极争取加入欧盟,如果美梦成真,一系列的优惠待遇和经济改革也将有助于长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五国分布于亚、非、南美及中东不同地区,一方面不容易造成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另一方面也能受益于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越南和印尼可以借助东盟与中国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阿根廷依托全美自由贸易区享受自由化的好处;南非借助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经贸关系获利。
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在战乱与分化中勉强度日,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被边缘化。而在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无论是自身受到能否抵御住危机的质疑也好,是发达国家押宝于世界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避风港口也好,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也好,是金砖四国的延续或是突破也好,这一切都将是展望五国在机遇与挑战中的抉择。只有立足于自身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总而言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门仓贵史,VISTA,el~l为何能成为有潜力的国家[J],经济学人,2007
关键词:新兴市场经济体 国别范围 发展潜力 经济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新兴市场经济体迅速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率先实现经济腾飞开始,东亚“四小龙”、亚洲“四小虎”在20世纪70年代继之迅速崛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也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逐步实现了经济起飞。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更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走出世界金融危机阴影的强劲动力,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与日渐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仍然十分有限。有鉴于此,论文将在系统梳理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就相关问题予以探讨:一是就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别范围予以界定;二是就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潜力予以评价;三是就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予以介绍;四是就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形势予以分析。
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别界定
如果从日本经济起飞算起,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出现逾半个世纪之久。但真正开始使用“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个提法的时间却并不很长。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开始用“新型工业化经济体”一词来形容亚洲和拉美的几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场化国家。其后,随着多数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增长后劲显著增强,众多国际组织开始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给予更多关注。世界银行经济学家Antoine van Agtmael在这一时期最早提出了“新兴市场”的概念,意指正处于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国家。显然,这一认识更侧重于发展阶段而非具体国别的界定。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范围的逐步扩大,“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两个概念开始被逐步混用,并继而被涵义更为准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或“新兴市场国家”所取代。
事实上,不仅是名称选择,就连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涵义界定也存在巨大分歧。众多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就其定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张宇燕和田丰,2010)。综合这些代表性定义,可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本质特征概括为:第一,市场经济体制或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第二,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经济增速但人均收入水平仍低于发达经济体;第三,处于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当中的开放经济体;第四,市场经济的各项制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第五,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有待着力完善。这五项基本特征,从根本上将新兴市场经济体与计划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等传统概念进行了区分,充分展现出了这一概念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涵义界定的巨大分歧也增加了其国别范围界定的困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博鳌亚洲论坛(BF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U)、英国富时公司(FTSE)、美国万事达公司(MasterCard)、英国《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美国摩根士丹利集团(MSCI)、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BBVA)、美国标准普尔公司(S&P)和美国道琼斯公司(DOW JONES)等众多国际组织、研究机构、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纷纷根据其业务领域推出了相应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名录(李政,2014)。
通过比较这十个权威机构确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范围,从中遴选出至少已经得到六个(含)以上认可的,并结合此前归纳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五项基本特征,阿根廷、埃及、巴西、波兰、俄罗斯、菲律宾、哥伦比亚、韩国、捷克、马来西亚、秘鲁、摩洛哥、墨西哥、南非、泰国、土耳其、匈牙利、印度、印尼、智利和中国等21个经济体(以下简称“E21”)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些条件。
首先,E21完全具备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五项特征。这些国家均为市场经济国家或经济体制转轨国家,其发展水平虽大多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七国集团”(以下简称G7)平均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较之发达国家也还存在很大距离,但其在过去10至20年均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显著大幅提升,后续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其次,E21全面反映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整体状况。从地域分布来看,E21中包括亚洲国家8个、拉美国家6个、东欧国家4个、非洲国家3个,这一分布不仅涵盖了各大洲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体现了各大洲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基本表现;从涵盖类型上看,E21既包括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包括了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继续完善的个别发达国家,兼顾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于经济增长和制度演进的双重关注。
再次,E21综合实力对于全球和地区发展影响重大。从国际分工来看,E21包含了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处于全球经济分工格局中位次不断提升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其对世界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速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从地区影响来看,E21均为各大洲具有显著影响的大国,其经济总量、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和资源条件对于地区发展和政治环境的作用亦举足轻重。
全文将围绕E21就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有关情况予以探讨。
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潜力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不仅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速和发展模式,也深深影响着其未来的增长潜力和发展质量。因而,全面客观地认识E21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状况,无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在当今以致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自然资源
相较于多数国家而言,E21的总体资源禀赋优势较为突出,其土地、淡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丰裕程度均位居世界前列,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开发潜力,且尤以“金砖国家”最为突出。
1、土地资源
E21陆地总面积约为5475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6%。其中,仅俄罗斯、中国和巴西三国的陆地面积就达3522万平方公里,约占E21陆地总面积的64%。除匈牙利和韩国外,其余E21的陆地面积均超出G7 中的英、德、日、法、意等发达国家,并位居所在大洲前列。广阔的地域面积奠定了E21发展的重要基础。
2、淡水资源
E21流域面积广阔,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并尤以巴西、俄罗斯、印尼、中国、印度和哥伦比亚最为突出。但与此同时,由于E21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且人口规模庞大,致使其中很多国家的淡水资源使用量也十分巨大。其中,中国、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和埃及均位居世界淡水资源使用量的前十位,而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却无一进入世界前十。
3、能源资源
E21在国际油气储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截止2011年,E21的石油探明剩余储量约占全球的8.67%、天然气探明剩余储量约占全球的32.59%;石油年总产量约占全球的32.88%、天然气年总产量约占全球的35.25%。E21的煤炭储量也十分丰富,产量巨大。截止2011年,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13个主要煤炭生产国的煤炭探明剩余储量约占全球的44.93%,年总产量约占全球的70.59%。
4、矿产资源
E21不仅能源资源丰富,其他主要矿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铁、铜、铝、铅、锌、镍、锰、锡、金和磷酸盐等十种国际主要贸易矿产品的储产量十分巨大。在目前国际公认的6个主要矿产资源丰富国家当中,E21就占到3个(俄罗斯、中国、南非),8个较丰富国家当中,E21就占到6个(巴西、印度、墨西哥、秘鲁、智利、摩洛哥)。从探明剩余储量来看,巴西、俄罗斯的铁矿探明剩余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度、中国和南非等国也均位列前十位以内;智利的铜矿探明剩余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俄罗斯、秘鲁等国均位列前十位以内,波兰、菲律宾等国的储量也十分巨大;南非的锰矿探明剩余储量位居世界第一,巴西、印度和中国等国也均位列前十位以内;南非、俄罗斯的金矿探明剩余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摩洛哥的磷酸盐矿探明剩余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俄罗斯也位居前十位以内。此外,俄罗斯和印尼的镍矿探明剩余储量,中国、秘鲁的铅锌矿探明剩余储量,印尼、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锡矿探明剩余储量,巴西、印度的铝土矿探明剩余储量等也均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内。从矿产品年产量来看,中国、巴西的铁矿石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均位居前十位以内;智利的铜矿石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印尼、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均位居前十位以内;中国的铅锌矿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秘鲁、俄罗斯和墨西哥等国均位居前十位以内;俄罗斯的镍矿石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印尼、中国和南非等国均位居前十位以内;中国、南非的锰矿石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均位居前十位以内;中国、印尼、秘鲁、巴西和俄罗斯的锰矿石年产量位居世界前六位,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内;中国、南非的黄金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秘鲁、俄罗斯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内;中国的磷酸盐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摩洛哥、俄罗斯和埃及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内;中国和巴西的铝土矿年产量也均位居世界前十位以内。随着全球主要矿产品供求紧张状况的不断加剧,丰富的资源蕴藏量和巨大矿产品年产量日益提升着E21在全球矿产品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也为其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机遇创造了条件。
(二)人力资源
E21庞大的人口规模不仅为其经济起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也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与此同时,伴随经济持续增长而显著改善的生活环境和不断提高的医疗水平,也抑制了E21的人口增速,老龄化趋势开始逐步显现,深刻影响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未来方向。当前,E21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总体人口规模依旧庞大。截止2011年,E21人口总数为42.28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61.95%,虽较2001年仅增长4.71亿,但占比却与2001年基本持平(61.92%)。其中,中国、印度人口总数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尼、巴西和俄罗斯等国也均位居前十位以内,5国人口总数达33.36亿,占E21人口总数的78.90%。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的《201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在未来40年,E21人口增速虽会有所下降,但全球新增人口的半数仍将来自E21。其中,中国人口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14亿,印度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17亿(UNFPA,2011)。
二是部分国家人口增速明显。过去十年,E21人口年平均增速(9.83‰)虽低于全球人口年平均增速(12.4‰),但各国之间差异却十分巨大。其中,马来西亚、埃及、菲律宾、印度、南非和墨西哥等国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国人口累积净增2.72亿,占E21人口累积净增值半数以上;而俄罗斯、匈牙利和波兰等国人口则长期为负增长。
三是老龄人口数量增长迅猛。目前,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由发达国家蔓延至E21。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各国概况(2012)》,在49个年轻型人口国家中,E21无一入围;在89个成年型人口国家(地区)中,共有菲律宾、埃及、南非等13个E21入围;在94个老年型人口国家(地区)中,共有捷克、匈牙利、俄罗斯等8个E21入围。相较于G7而言(平均41.47岁),E21平均年龄中位数虽然很低(30.39岁),但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8.4岁)。同时,由于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行列,致使E21中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的人口总数已达81.25%。老龄化趋势的显著加快,一方面反映了E21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所引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社会保障投入增加也成为影响E21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迫使很多国家不得不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四是总体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教育水平既是显示经济发展成效的具体体现,也是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潜力的判断依据。从受教育年限角度考察,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E21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33年,接近高等人类发展国家水平,其中,捷克、韩国已达到超高等人类发展国家水平,阿根廷、捷克等10个国家已达到高等人类发展国家水平;中国、哥伦比亚等6个国家达到中等人类发展国家水平;3个国家达到低等人类发展国家水平。从文盲率角度考察,E21中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90.91%。其中,90%以上的国家有14个,最高的俄罗斯为99.60%;80%至90%的国家有5个。尽管G7的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已高达98.91%,但E21与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特别是中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新兴市场经济体高等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墨西哥、韩国等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日益普及,E21的总体教育状况已能够较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并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三)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状况直接反映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推动其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E21之间基础设施状况虽差异巨大,但总体水平仍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已与发达国家十分接近。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国际资本流入、技术转移和产业替代创造了积极条件。
1、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相较发达国家而言,E21交通运输能力虽总体依旧薄弱,但其发展速度和开发潜力却十分巨大。截止2011年,E21共有机场12930个,占世界总数的29.52%。其中,巴西、墨西哥、俄罗斯、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印尼等6国机场数量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内。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中国、巴西、土耳其和印度等E21的航空乘客人数分别出现100万至4000万的显著增长,而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却分别出现500万至2000万的不同程度下降,新兴市场经济体重构全球航空运营格局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目前,E21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达417996公里,占世界的36.67%。其中,俄罗斯、中国、印度、阿根廷和巴西等5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内。2009年以来,中国、印度和南非等E21的铁路货运能力开始大幅增加,特别是随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其货运能力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俄罗斯则继续保持世界第三的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多数E21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投入有限,致使其铁路地域覆盖程度依然距离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截止2011年,E21的铁路平均路网密度仅为150.75km/10000km2,而G7国家平均已达503.68 km/10000km2,两者相差3倍多。除匈牙利铁路路网密度位居世界前列、波兰和韩国接近G7国家平均水平以外,其他E21依然差距较大。
近年来,E21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11年,E21公路运营总里程已达13563172公里,占世界公路运营里程的13.26%,高于G7国家总体水平(11236563公里)。其中,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4国的公路运营里程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内,这一数量和G7国家持平。从公路建设等级来看,E21之间差别较大。中国的高速公路运营总里程已达8494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而E21当中紧随其后的俄罗斯、墨西哥则分别只有30000公里和6279公里,而除其后的韩国、智利、土耳其和马来西亚徘徊在1500至3500公里之间外,其他国家均低于1000公里。而在G7国家当中,高速公路总里程最少的英国也已达3519公里,其他国家则均在6000公里以上。从公路网络覆盖程度来看,匈牙利公路路网密度已位居世界前列,波兰、韩国和印度三国也已接近G7国家平均水平,而除阿根廷、埃及、智利和俄罗斯外,其他17个E21的公路路网密度均已高于加拿大。但总体而言,E21公路平均路网密度仅为4484.67km/10000km2,距离G7国家15362.61km/10000km2的平均水平,依然差距很大。
总体来看,E21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均远远好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且部分E21已与G7等发达国家十分接近,特别是匈牙利、波兰和韩国等经济水平总体较高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尤为明显。从洲际分布来看,欧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亚洲其次,而拉丁美洲和非洲则相对较差。在国别分布中,尤以中国等“金砖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最为显著。日益顺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效地支撑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历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发展功不可没。因此,面向未来发展,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旧前景巨大,而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将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2、通讯基础设施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信息通讯设施建设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数不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截止2011年,E21固定电话用户已达5.75亿,占全球的48.30%;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4.46亿,占全球的57.35%;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8.51亿,占全球的40.20%,E21信息通讯设备覆盖人口已经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
和G7相比,移动电话已取代固定电话成为E21民众首选的通讯设备。E21移动电话用户已占到人口总数的123.61%,高于G7国家的118.71%;而G7国家固定电话用户虽有所下降,但依旧维持在55.03%,远高于E21的20.06%。综合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总体覆盖情况,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通信服务水平已趋于一致。
E21互联网使用人数也在大幅增加。截止2011年,韩国、马来西亚、捷克、匈牙利、波兰和哥伦比亚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超过人口总数的一半。韩国更是以82.77%的覆盖率超过G7国家平均水平,而中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也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兴市场经济体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依然是支撑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决定着其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但是,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任何单纯依赖自然资源或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模式均难以在长期成为支撑其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资源枯竭、人口老化仍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无法逾越的发展“魔咒”。因而,在继续释放现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的同时,加快改善硬件设施、大幅提升人力资本、逐步转型产业结构,无疑对于其今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根本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未来走向。以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资本、技术等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的高端生产要素开始向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加速转移,不仅推进了这些国家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替代,也进一步激发了其固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提升了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增强了其在全球经济发展和治理体系中的整体影响力。
(一)经济总量
2001年至2011年,E21经济总量(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从51585亿美元增长至210639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由16.48%迅速上升至30.10%。而同期G7经济总量仅从206135亿美元增长至335645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由65.87%下滑至47.96%。2001年,E21中处于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有9个、处于中等和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有10个、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的有2个;至2011年,处于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已增加到4个、处于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扩展到12个、处于中等和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降低至5个,并已全部摆脱低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4国经济总量分别由十年前的世界排名第七、九、十三和十九位跃居至第二、七、九和十位。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印度经济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E21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回升明显。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此期间的整体经济表现远优于发达经济体,并成为影响全球经济运行和稳定的重量力量。但是,由于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起点低、起步晚、人口多,致使其相互之间差异巨大,处于E21最高端的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9890美元,而处于最低端的印度却只有1330美元,两者之间相差15倍。而即使是处于E21最高端的韩国,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仅有处于G7最低端的意大利的三分之二,至于E21和G7的平均水平更是相差达5倍之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赶超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经济增长
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2001年至2011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总量的累积增幅高达308.33%,远高于G7国家62.82%的同期增速。其中,中国、印尼、土耳其、智利和秘鲁等5国经济涨幅位居E21前列,印度和墨西哥涨幅则相对较小。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E21经济增长总体有所回落,除中国继续保持8.8%的高速增长外,多数国家经济增速仅能维持在5%左右,泰国更是出现了0.5%的负增长。但从总体来看,这一增长水平依然远高于深陷金融危机的欧美发达国家。在G7中,除德国在2011年出现了3.1%的经济增速回升之外,其他国家仅能维持1%左右的增长率,而日本则已连续几年增幅为负。不断扩大的经济总量和较为明显的经济增速,使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此轮世界金融危机中,充分展现了其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由G7主导全球经济格局的时代正在被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步打破。
(三)价格水平
价格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妥善协调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考验一个国家宏观调控成熟度的重要判断依据。2011年,E21平均消费价格指数为5.6%,维持在温和通胀范围之内。其中,摩洛哥、捷克和马来西亚等15个国家低于该平均水平;土耳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已进入严重通胀国家行列;而阿根廷和埃及则长期徘徊在较高水平。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价格水平,一方面受本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刻震荡的谷底阶段,发达国家经济低迷、金融市场震荡不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得以持续维持较低通胀水平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受各国生产者价格指数推动影响,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必将面临新的通胀压力。因此,提高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宏观调控水平,不仅需要增强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驾驭能力,更需要其能够降低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依赖,强化其在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中的自主能力。
(四)国际贸易收支
由于E21货币均不属于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因此,必要的国际货币储备对于确保其进口和其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货币汇率亦受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影响,长期大幅赤字必然导致本币贬值,进而影响其资本和流动性表现,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常账户得以实现再平衡。但随着其后世界贸易形势的逐步好转,部分E21的经常账户再度出现大幅失衡,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并尤以土耳其、印度和波兰最为严重。不仅如此,2010年以来,土耳其、印度和波兰等国经常账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中国、韩国和印尼等国经常账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仅中国就由2007年的10.60%降至2011年的2.76%。随着中国等E21经济增长由外需推动向内需拉动逐步转变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长期低速增长,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E11的国际收支状况是与其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产业结构紧密联系的。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均曾经历过贸易总量持续扩张的过程。截止2011年,E21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10892.8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0.65%,与G7总体水平(35.10%)基本持平。在E21中,中国、韩国、俄罗斯、墨西哥和印度等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额均位居前列,占E21进出口总额的64.43%,而马来西亚、匈牙利、捷克、泰国和韩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接近或超过100%。
(五)就业情况和收入分配
就业情况是反映经济运行走势的关键指标。由于E21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就业率也相差很大。截止2011年,E21平均失业率为8.3%,高于G7平均水平(7.67%)。其中,失业率最低的泰国仅为0.70%,而失业率最高的南非则高达24.90%。按照国际通行的4%至8%的自然失业率标准,南非、波兰、埃及、匈牙利、哥伦比亚、土耳其、印度、摩洛哥和捷克等均高于这一标准。与此相对应的是,即使面临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G7的失业率仍能基本维持在4%至9%之间。这一方面反映了其劳动力供给的相对紧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实体经济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就业情况和收入分配是紧密联系的。多数发达国家都曾经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而多数E21当前正面临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严峻局面。以基尼系数判断,在21个新兴市场经济体中,14个国家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属于收入差距悬殊或较大国家,仅有1个国家低于0.3,属于收入差距比较平均国家。从洲际分布来看,拉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收入差距较大(0.504),这也是该地区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恶果;欧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收入差距较小(0.329),居民总体福利水平位居其他E21前列;亚洲(0.435)和非洲(0.461)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收入差距处于上述两者之间,但高于G7国家平均水平(0.343)。需要注意的是,“金砖国家”中的南非、巴西、中国和俄罗斯全部处于0.4的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些国家在带动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向前发展的同时,其内部日益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已不容忽视,“中等收入陷阱”的阴霾依然笼罩在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上。
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此轮世界金融危机中,牢牢把握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提升了自身经济实力,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了日趋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全面暴露了其长期存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最大差距所在。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未来展望
综合前述分析,当前,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一是良好的资源禀赋优势奠定了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其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多“话语权”提供了根本前提;二是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已先于发达经济体走出世界金融危机阴影,全球经济格局正处在新一轮深度整合之中,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离不开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协力支撑;三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对话平台和以“20国集团”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对话平台机制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协作机制、交流领域、合作范围将会不断深入和扩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随之进一步凸显,这将为建立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重要基础。
在客观评价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机遇和自身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和复杂外部经济环境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是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宏观调控等方面依然远逊色于发达经济体;二是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依然有限: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尚不具备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规划能力严重不足,世界各国仍只能在发达国家的规划框架内前行,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虽具备资源禀赋优势,但其在重要战略物资上仍不具备和发达经济体进行讨价还价的实力,依然只能成为旧有经济秩序的“参与者”,而非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三是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将面临着信息化、气候变化等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各类挑战。在此方面,不仅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就连发达经济体也尚在艰辛探索之中。
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发展期,面对来自人类社会共同的风险与挑战以及旧有政治经济秩序的制约与阻碍,任何单个E21都是无法独立应对和解决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只有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其既有优势、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不断加强沟通、积极协作,逐步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领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才能在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体系中真正提升其代表性和发言权,为最终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一、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对财务管理的挑战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未来不是信息时代而是金融时代。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权是有价值的,所以说,金融全球化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是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2、知识经济的兴起。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成果。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real—time reporting),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入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4、企业重构。企业重构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从它的外在形式和历史演进看,它分为三种形式,同时也是三个阶段:(1)80年代的公司内部重构,即压缩管理层次,使管理更灵活机动,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2)90年代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这次公司购并浪潮与20世纪前几次购并浪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跨国购并呈上升趋势;二是购并集中在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3)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虚拟企业。有人认为虚拟企业就是网络公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网络公司仅仅是虚拟企业的一种。所谓虚拟企业,按照德国斯图加特大学H.J.Bulliger教授的解释:“虚拟企业是这样一种网络组织: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企业重构的外部因素是来自全球企业间激烈竞争的压力以及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内部原因则是为了增强其竞争优势而必须的战略调整。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甚至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公司内部重构时如何进行资产剥离;公司之间的购并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购并时如何进行国际财务管理;而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更是无章可循,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二、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等等的冲击,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工业经济,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而目前全球正大步跨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逐步上升,有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2)当代财务管理的手段落后,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势在必行。(3)当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仅限于财务风险,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极少论及。(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5)现行财务评价体系主要限于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指标,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知识资产等缺乏适当的指标加以考核评价。
针对当代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21世纪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预见财务管理将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1、理论基础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既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即传统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即知识资本的取得、使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进行企业剩余分配。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如果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本雄厚,其发展就越有优势,所以在企业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就占据统治地位,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这一变化将引起财务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特征:(1)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将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甚至政府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如果我们招企业的财富比做一块蛋糕,这块蛋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属于企业契约关系的各方——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等。那么,当企业财富总额一定时,各方的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当企业的财富增加后,各种契约关系人的利益都会较好地得到满足。(2)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主导地位的形成,必然导致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孰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的投资对象。(3)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一样分担企业的风险,同时也分享企业的税后利润。目前,国内外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对员工进行送“红股”,以及一些传统产业对企业经理实行“股票期权制”,这些都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形式,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2、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INTRENET、内部网INTRANET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网络财务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网络财务环境下,从空间看,企业的事务可以进行远程处理,便于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时问看,企业的一切活动均可以实时报告,便于企业进行在线管理,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2)在网络财务环境下,对于拥有许多下属机构,而这些下属机构又呈复杂结构且行业多种多样的集团型企业来说,可以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包括与企业内部部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从而使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3)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将得到普遍使用。电子单据可以节省许多中间环节,从而促进财务流程速度和效率的提高。而电子货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财务的重要基础。货币的电子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网上支付、网上结算,不仅可极大地提高结算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但是网络财务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也不能代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已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物料需求规划(MRP),发展到80年代的制造资源规划(MRPⅡ),再进一步演化到90年代的企业资源规划(ERP)。ERP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和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由此可见,网络财务的发展趋势是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
3、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快捷,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等。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既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同时,往往忽视财务安全管理,无意中为经济犯罪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特别是金融性业务的拓展,往往容易出现一种严重的脱节现象,这就是业务发展与有效监督机制不能同步进行,业务和技术有新的发展,而有效的监督取不上,从而严重威胁企业的财务安全。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财务软件的“防火墙”技术等。
“创新”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承担知识与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面临的财务风险比大中型企业要大得多,所以它们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风险资本市场,吸收风险投资。所谓风险投资是指风险投资公司为有发展潜力但缺少资金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最初的风险资本投入,待被投资企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就通过股票上市或转让方式收回投资,获取利润。处于初创和成长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如何才能获得风险投资公司的育睐,争取到风险资本注入,随后又如何使用好风险资金,如何偿还风险资金等等问题也将成为21世纪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4、财务制度更加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财务合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一关系中的成本。现代企业的委托一关系一般包括顾客与公司、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以及经理与雇员等多种关系。在组成和约集的众多关系中,都会出现难题和成本,而和约集又构成了现代公司。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有多次利益背离,委托人为了确保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有必要进行激励、约束;惩罚和监督,而这些强制措施都会带来成本。财务危机使情况更加复杂,它加剧了大多数的难题和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可以预见,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另外,对于财务和约中的债务和约、管理和约等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从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规、馈券条款、债券评级、财务报表审计、维持良好声誉等等。激励与约束是相对应的,缺一不? 伞?nbsp;
5、财务评价体系创新。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现代企业在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方面,除采用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外,近年来又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自由现金流量(FCF)和市场附加值(MVA)等财务指标。(1)经济附加值等于企业税后利润与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差额,它是一个静态指标,测算的是一个公司过去年度的经营成果,可用以分析经营者经营企业的得与失,促使经营者千方百计用较少的资本做更多的事。(2)自由现金流量等于一个营业周期内(例如一年)债权人获得的利息和股东获得的运营现金流减去企业当期的投资总额,它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企业在经营期间实际的资金实力。它与经济附加值相结合能较好地评价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有助于围绕资本增值,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3)市场附加值等于企业价值(市场上公司股价总值)与全部投入资本的差额,它主要用来衡量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与公司账面价值的差额,反映出市场对公司前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