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7 15:02: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发展趋势

第1篇

在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补贴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用地面积具有一定规模,其产品产值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86年~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额从1997年的52.5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5亿美元。截止2009年,全球162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预计2009年~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将占农业生产面积的20%~35%。

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统计,截止2009年,全球生态农地种植用地面积共计3200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600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19%;中国约有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145万公顷和138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

据有关方面估算,截止2009年,全球生态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625亿美元,欧洲自产的生态食品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欧洲越来越多地从阿根廷、南非和中国进口生态食品。同时,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1.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消费生态食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尽管生态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贵,但在西欧、美国等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工业发达国家对生态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随着世界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2.生态农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速度将不断加快。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几年其规模和速度将不断加强,并将进入产业化发展时期。预计2009年~2020年,许多国家生态食品的市场增长率将为30%~65%。

3.生态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绿色壁垒日趋森严,尤其是对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生态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必须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国际标准化委员会(1SO)已制定的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与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绿色壁垒虽然在短期内对各国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也促使各国不断提高和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进一步促进世界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

4.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进一步统一。国际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分为联合国层次、国际非政府组织层次、国家层次3个层次,联合国层次目前尚属建议性标准。在2009年~2020年,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这3个层次之间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将彼此协调统一,逐步融合成一个国际化的生态食品标准和认证体系,各国间将逐渐消除贸易歧视,削弱和淡化因标准歧视所引起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

5.各国将进一步增加在生态食品科研和开发的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是生态农业的坚强后盾,生态食品的发展将促使各国增加生态农业开发方面的投入,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随着生态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的纵深发展,以“培育健康的土地,生产健康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安全的食物”为理念的生态农业理论基础将更加巩固,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天然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产资料的研制、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强,生态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将逐渐被解决。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农民和涉农人员环保意识还较淡薄、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这是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等,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借鉴国外的做法,可以成立专门基金,采用财政补贴政策,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加强对环境产业的倾斜力度,对经营生态农业的企业减征或免征增值税。

3.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4.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针对我国耕地、牧场、森林锐减,土壤退化、污染等情况,要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同时严格控制对耕地的非农占用,还要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耕作方法,综合高效地使用土地。

5.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首先,要节约用水、综合用水。在灌溉方面,采取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方法;其次,收集、贮藏雨水、雪水,用于灌溉;另外,洁净水源,减少水体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村缺水,并不是没有水源,而是水源被严重污染了,不能饮用,甚至不能灌溉。

6.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当前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仍比较混乱,造成市场上各种产品鱼目混珠,生态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我国应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7.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由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3部分组成,我国虽已形成不少相关的技术体系,但还有少数尚未标准化,制约着中国生态农产品的国际化。我国应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国生态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有良好的接口,以促进中国生态农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中国生态农业国际竞争力。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3篇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和优化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饮食、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三大产业融洽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收入不仅源于农业产品的直接销售,还体现了各种农村无形产品,如农业的生态效益、民间文化等。近几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开发和观光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农民收入增加了数倍。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增加经济附加值,如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娱乐、购买、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1]。

1.3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庞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产生许多相关的就业机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涵盖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多个行业。此外,还需要发展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质,其就业岗位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由此可以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2]。

2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2.1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种子植物逾3万种,脊椎动物近2000种;农作物种类繁多,栽培作物约600种。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农业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设计出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农业观光园。同时,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发展休闲农业。

2.2居民消费观念改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气、废水、废物增多,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人们向往优美的环境,渴望体会农家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形成了对休闲农业的强烈需求,将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以及纯朴的民风作为追求的生活。

2.3节假日增多

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实施办法》方案公布实施以后,人们休闲时间多,假日旅游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法定节假日(包括双休日)约占全年的1/3时间,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2.4交通运输发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出行可以选择高铁、火车、民航、汽车等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条件也大大改善。此外,人们外出休闲也不局限于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享受私家车带来的便利。

3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通过优美的农村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游玩和购物等[3-5]。其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3.1观光农园

经营范围包括花圃、成熟的茶园、果园、菜园等,游客可入内拔菜、赏花、摘果、购买及参与生产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3.2乡野畜牧

以自然方式饲养家畜、家禽,提供土鸡、土鸭等供游客食用、购买,为游客提供挤牛奶、剪羊毛、骑马、抓土鸡等趣味农家劳作及活动。

3.3农村民宿

在农村地区建设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住宿、休息,并且提供当地的特色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生活、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等,如一般民俗村、农庄、渔村等。

第4篇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和城市流动,这符合经济规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化服务的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必然,但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农村。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但仍有6.4亿农村常住人口和2.7亿农民工,农民还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即使再过若干年,城镇化率达到70%后,也还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

从农业产业本身来看,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我国农业是小规模农业,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户均经营土地规模只有7亩多。每亩地种粮一年的纯收益不过几百元,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种地,对于相当数量的农村男性青壮年而言,正成为“鸡肋”。这样,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386199部队”。

不过,在一些人惊呼农业没有吸引力的同时,人们还发现,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热情很高,互联网企业、商贸公司、金融集团等不一而足。据统计,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工商资本占流转土地的比例超过10%。他们为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农业带来了营销和品牌。

所以说,“谁来种地”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也并非无解。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让愿意继续务农的农民从土地获得效益、让农村的生活更美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为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契机,规模经营的利润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吸引力。如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蓬勃发展,或从传统小农户中分化、成长,或是农户联合合作而成,他们规模种地有效益、有前途,将扛起务农的大旗。

第5篇

一、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具有现代农业特色农技协

农技协是以技术为纽带,提高农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服务,带领农牧民闯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好形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载体。目前自治区各类农技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运输等十几个行业领域,联系带动周边农户,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够大,科技含量不高,大多不具备现代农业的特色,所以其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因此,要增强发展农技协的紧迫感受,统一思想,提高对农技协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认识,强化各种措施,扶持和促进农技协加快发展,让各类农技协组织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遍地开花,实现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创新,增强农技协的发展活力

农技协在发展之初是以技术为纽带把分散的农牧民联结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生产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常规的技术逐步被群众掌握或技术已过时,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出现趋缓停滞不前,有些农技协因产品过时或技术含量低而失去市场,出现萎缩不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而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农技协只有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探索新的种养、加工模式,把握新的市场需求,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永葆活力。为此,一是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实际,积极开拓新领域,培育新兴产业,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二是要依托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断吸收现代农业要素,加强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最大增值和产业不断扩张,增强产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打造品牌产品,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内部运作,实施现代管理和创新,健全服务规范、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增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发挥现代管理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贯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增强农技协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技协的诞生和发展,家庭经济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管”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产业发展难题,其本身就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某些部门认识不足,农技协的市场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确认,阻碍了农技协充分地占有市场,阻碍了农技协与国际规则接轨,也阻碍了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2007.7.1)的频布实施,确立了农技协在市场的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依法办会,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增大了农技协的发展空间,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许多先进地区、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看,“企业+合作社+农户(场)”、“合作社+企业+农户(场)”等经营模式,正成为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是今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方向。所以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加强服务,积极营造农技协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把农技协的建设纳入当地农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财政、农牧业、水利、科技、工商、税务、民政、金融等涉农部门应提供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将乡镇机构改革转移出的科技培训、自律协调、市场拓展等职能通过有偿委托、项目资助、以奖等方式交由农技协承担,促进各类农技协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主管部门要在农技协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中突出抓好指导、组织、协调、服务四项工作。一是指导。为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科协与相关涉农部门对农技协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及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农技协发展运作模式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对农技协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二是组织。农技协在党政各部门中到底由谁主管,没有明确的规定,到目前为止,插手和过问农技协工作的党政部门有:科协、科技局、农牧业局、民政局、供销社、工商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产业化办等十几个单位,当农技协发展顺利,略有成绩时,大家都说是自己部门抓的好,一旦出现问题,需协调解决困难时,十几个单位都踢皮球,使农技协成为“没娘的孩子”,无人管理。应尽快明确各级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农技协组织建设的相关程序。三是协调。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多种问题与困难,主管部门应积极参与农技协的重大活动,及时帮助他们协调政策、技术、金融、工商、税务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增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四是服务。要加强对农技协理事长和主要业务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充分利用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全体会员进行认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把为农技协服务体现在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上,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农业;农机;社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43-1

1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代农业正在不断调整,其生产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农村建设及教育事业的推进,许多农村青年走向城镇,不满足于在农村种地干活,而留守在农村内的中老年村民由于身体健康、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无法从事大规模粮食种植,许多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各不相同。同时,随着近几年来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被推广到了更多的农村地区,其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随之而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现代农业越来越偏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对农机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将难以迅速发展,进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规划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而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以及建设经验,大部分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服务网络,缺乏统一的组织以及技术服务,导致农机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为农民提供完善服务的基础功能,其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同时,由于缺乏系统规范,对于农机服务的收费问题以及服务问题缺乏标准,导致收费标准各不相同,作业质量高低不一,影响了农机服务体系的发展。

2.2产业化及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农机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覆盖面极为有限,同时由于其产业化程度低,缺乏为农民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粮食收获等作业服务。此外,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的程度低,其管理模式简单,竞争机制不完善,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3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的农机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多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同时缺乏系统培训,对农业生产和农机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从业人员的水平不高,无法为农民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机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要求。

3农机社会化服务问题的对策

3.1建设信息网络体系

针对农机服务组织缺乏系统规划而没有形成服务网络的问题,农机管理部门应提供资金帮助,使农机组织有一定的资金用来采购电子信息设备,并及时通过互联网将各地区散乱的农机服务组织联系起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在网站上有效的技术、市场等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

3.2完善现代化服务体系

通过各地区农机服务组织的上下联动,从最基础的村级开始向市级、省级跨越,及时建立起完善的联动机制,由市级或省级单位协调,为县级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管理、信息、农机产品及其维修等多种服务,而县级组织则为基础地区提品以及专业的技术服务,逐步完善促进农机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利用市级或省级服务组织的资源以及资金较为丰富的特点,可以及时协调各基础组织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科学知识的教导等内容,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

3.3加强市场监管

市场环境是制约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县级或市级农机服务单位可以设置举报投诉电话,或是举报邮箱,让农民能够及时反馈或投诉或举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使得农机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以及国家资金的投入和政策帮助,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达到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调范,舒云飞,等.加强农村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农机科技推广,2008,(11):28-29.

[2]闰磊.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启示.现代农业科技,2008,(18):366.

第7篇

沂蒙山区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4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9.6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636m3,仅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400m3的1/4。且因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有80%的降水集中在汛期,所以能够被利用的水资源仅是其中一部分,这就更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作为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80%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概括地说,就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标准偏低、抗灾能力不强。同时农业灌溉长期以来形成了2种现象:一方面农业用水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很严重。

2沂蒙山区农业生产缺水的主要原因

①受气候自然因素的影响,降雨量集中,能够被利用的水资源仅是其中一部分。②灌溉技术落后,目前全市近百处大中型灌区基本上都沿袭着大水漫灌、串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致使跑、漏水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③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供水设施赶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渠道输水损失大,大部分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尚达不到0.5。④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水质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⑤农业用水浪费严重,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于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3解决节水农业灌溉的措施与对策

3.1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随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水利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水资源相对紧缺将会长期存在。面对农业发展趋势,如何使用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不断发展的高产优质农业的需求,从根本上说,只有2条途径: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现阶段建设新的大的水源工程,不仅投资大,而且建设周期长,不现实。而全面推行节水灌溉,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尽快改变农业灌溉状况,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的发展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3.2对大中型灌溉区渠系实行防渗化

沂蒙山区大部分灌区开发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输水渠道为土渠,经过50多年的投入运行,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有10%的工程丧失功能,目前沂蒙山区灌区渠道防渗率不足1/3,既不能合理调控水量,又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使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5左右。目前,这些灌区仍带病运行,灌溉面积逐渐递减,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所以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粮食持续高产稳产,必须对这些灌区进行防渗改造,以充分发挥灌溉工程的效益。近年来,临沂市先后选择了多处试点进行防渗渠改造,效益十分显著。如莒南县陡山水库区自1988年起,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干、支渠进行了防渗建设,衬砌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7达到现在的0.67。

3.3对机井灌区灌溉实行管道化

在机井区推行管道输水是减少一次能耗、提高输水效率和节水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主要优点:①节水,由于减少了渗漏和蒸发损失,水的一次性利用率可达80%以上;②节能,由于缩短了浇水时间,一般可节能25%以上;③省地,使用地下管道输水灌溉,一般可少占耕地3%,使用软管灌溉可省地5%左右;④增产,由于节水相应扩大灌溉面积,节地可使粮油扩大种植面积,平均单位面积增产750kg/hm2以上。管道输水灌溉不仅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灌溉区的抗旱标准,而且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机井灌区单井控制面积小,数量多,又是经济作物种植区,实行管道灌溉投资少,易管理,有利于户办、联户办。因此,应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与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井灌区推行管道灌溉化。

3.4在丘陵山区,推行喷灌、微灌技术

喷灌、微灌,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能、节地、节劳、增产等效果,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节水新技术,它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特别适用于山区经济园林的灌溉。另外,喷灌和微灌还有改善田间小气候、对作物有防高温防冻除尘的作用,用在果园灌溉中能改善水果的品质。据蒙阴县贾庄乡五里沟多年的实验资料表明,苹果实行微喷灌后,单果重比未灌溉前能增加25%,单位面积增产2250kg/hm2以上,色泽和口味都有明显地提高,2年以后全村所有果园都实行了微喷化,增产、增收效益显著。沂蒙山区大部分经济林果都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山地丘陵区地形复杂,水源紧缺,不利于灌溉,遇到干旱年份,经济损失比较大。为了改变山区这种传统农业状况,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水利部门从80年代开始推广喷灌、微灌技术。

4结论与建议

水资源日益紧缺和农业灌水技术落后是制约高产优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高产优质农业对水利灌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沂蒙山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并注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作物种植模式集约化,优化节水工程设计,选择最佳投资,避免增加运行费用,制定合理的微灌制度,满足作物最大需水要求,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服务于高产优质农业。

(1)对大中型灌区实行渠道防渗化,努力恢复扩大灌溉面积,使灌区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商品粮棉基地。

(2)在机井灌溉区实行管道输水化,提高抗干标准,发挥自身面小、量大的优势,使灌溉区成为优质、高效的农作物种植区。

第8篇

1存在的问题

1.1与兄弟省份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13年农机化统计数据显示,纳入统计范围的标准化温室面积,福建省为5798.5万平方米,而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为275414.96万平方米和162238.05万平方米,均远远高于福建省。机械设备方面,华东地区除上海市外,精少量播种机福建省几乎没有,而安徽省达31.7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福建省拥有量最低,仅1.52万台(套),山东和安徽分别拥有48.96万台(套)和19.97万台(套);畜牧养殖机械福建省拥有量也是最低,仅4.19万台(套),山东和江苏分别拥有19.11万台(套)和13.83万台(套);水产养殖机械福建省拥有量还是最低,仅6.25万台,江苏和浙江分别拥有73.47万台和23.54万台。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与华东地区兄弟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1.2设施农业装备技术水平较低美国、以色列、荷兰、日本等设施农业装备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装备功能齐全、性能高,大部分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降低人工成本。而在设施大棚方面,福建省大部分还是采用钢架塑料大棚,基本上都没有实现自动化温控。种植植保机械化程度不高,精密播种育苗设备匮乏,灌溉和施肥精确性整体不高。耕作机械在操作灵便性和作业效率等方面还达不到作业要求。在养殖业装备方面,目前大多数的畜禽自动供料供水设备和温控设备技术水平比较低,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1.3土地规模制约发展设施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必须经营规模,目前福建省土地规模小,设施农业多数为分散经营,导致不少设施农业装备无法配套,有的设施农业装备虽然可以使用但由于生产规模过小,存在装备利用率不高、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1.4资金投入整体不足发展设施农业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虽然政府近年来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福建省农业厅还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办公室,把设施农业发展列为福建省的农业工作重点,加大了扶持力度,但和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2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各级政府对设施农业的重视,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趋势必然走向高效、集约、规模化。农业装备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设施农业整体水平。

2.1设施园艺装备设施园艺装备方面,温室大棚逐步走向自动智能化,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智能监测与控制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弱以及土壤温湿度,创造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机械设备更加适用设施农业各作业环节的实际需求,向自动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包括高性能翻耕、平地、起垄、作畦等多功能耕整地机械,蔬菜精量播种、移栽、施肥、收获机械,水肥一体化设备,微喷和滴灌灌溉系统,灭虫器和防虫设备,自动化卷帘通风机械,控湿控温设备,设施内运输、自动化分级包装设备、冷藏设备等。

2.2设施畜牧装备畜禽养殖设施往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时监测、收集畜禽健康数据和设施内环境数据,实现设施内控温控湿。发展自动化喂料、饮水、给药、清粪设备,蛋类自动化收集系统。利用畜禽尸体、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集成技术,实现设施畜禽养殖零污染,建设沼气工程和循环利用处理系统,发展绿色环保型现代化畜禽养殖业。

2.3设施水产装备发展智能化设施水产装备,实时监测水体污染指标,通过物理和生物过滤等水处理技术设备作出相应处理措施,实现循环或半循环水产养殖,发展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自动化水产养殖机械,主要包括高效节能增氧装置、自动化投饲机械和捕捞设备等。发展水产产地保鲜处理、鲜活水产贮运等装备。

3加快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建议

3.1加快新型设施农业装备研发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开展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力度,自主生产适合本地农业资源禀赋的、先进完善的设施类型及配套设备,重点开发生产专门用于设施农业作业的耕翻、播种、收获、灌溉、施肥、植保、加温、通风、补光、节能等农业机械设备。支持农机企业创建农机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对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由于机构设置等原因,农机部门和农艺部门联合不够紧密,造成农机研发和农艺科研不能得到很好的结合,设施农业装备可以借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农艺融合的成功先例,使设施农业装备和设施农业农艺结合更加紧密。

3.2加强闽台设施农业装备合作强化闽台农机装备合作,加快推进台湾农业机械产业园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农机工业同业公会及农机生产企业在闽创建农机产业园区,开展农机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支持的力度,搭建闽台农机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吸引台湾及省内农机生产企业入驻投资创业,推动闽台农机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3.3加强政府引导,强化部门协作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管理和引导。福建省农业厅已专门设立设施农业办公室,应加快成立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标准和评估办法以及实施意见。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装备基地规范建设、设施装备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农业(农机)、财政、发展改革委、经贸、林业、水利、金融、保险、国土、工商等相关部门应依照相关职能,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制定加快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相关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又好又快发展。

3.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明显的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加快发展。支持农机专业户发展成为农机大户,引导农机、种养等专业大户和社会资本、技术等要素,采取机具、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方式创建组织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农机合作社联合社,推动农机合作社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提高设施农业装备质量和发展水平。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组织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机合作社倾斜,将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的农机合作社列为优先对象,示范社在农机购置补贴上给予累加补贴。完善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财政、税务、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研究制定专门的财政、金融、保险等倾斜扶持政策的力度,不断优化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环境。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财政支农资源。各级财政部门要整合农业专项资金,以省级及各地建设的重点产业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为载体,重点扶持设施农业基地及其设施装备的集聚发展,在粮食及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等重点产业重点实施设施、机械成套技术设备集成推广,推动智能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投入扶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重点扶持先进适用、自主创新的设施农业装备。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宽金融支持渠道。支持组建省级合作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农业设施装备购机信贷规模,信贷资金规模随着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逐年增加。优先保障抵押贷款政策落实到位,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适时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机具库棚等设施装备抵押贷款业务,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比照小微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实行风险补偿。每年对积极为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的企业提供贷款利率优惠的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奖励。3)加大保险扶持力度,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切实把保障设施农业装备政策性保险政策落实到位。开展设施农业装备保险业务,实行参保设施装备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地方政府对设施装备的投保人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探索百亩以上蔬菜钢架大棚生产基地保险补贴措施,对承担设施农业保险的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按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给予补助。4)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把组织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的农机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实行贷款税收优惠;支持把设施农业装备中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纳入免征范畴。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现状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29-02

1 泸水县概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州南部,东经98°34'至99°09',北纬25°33'至26°32',全境东西最宽58公里,南北最长58公里,国境线总长136.24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3.04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泸水县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1719万元,同比增长38.70%,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同比增长16.28%。粮食总产67149吨,同比增长0.72%。

2 泸水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泸水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2.1 农业基础薄弱

泸水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南端,东西两侧为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农田坡度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投入成本居高且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差,耕地质量不高、水利和机械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等制约因素,从而使泸水县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泸水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工业污染,具有丰富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2.2 产业体系不完善

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种较多,但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低。泸水的高黎贡山猪、草果、滇重楼、云黄莲、云木香、核桃等特色品种品质优良,但受制于规模和流通等环节的制约,难以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二是产业价值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低。转化增值效率不高。

2.3 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产品生产未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布局,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市场竞争优势。

2.4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交通与信息不畅,泸水县农村地区普遍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全省其它地区平均水平还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生产致富方式,致使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基层高级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教设施及设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泸水农业较快发展。

3 泸水县农业发展趋势

3.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泸水县坐落在怒江大峡谷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它的缺陷。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政府重点扶持了我县的中药材、畜牧、林下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旅游等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同时在引进新品种上加大了力度,在改造产业的结构时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泸水县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都很明显。因此,可以针对各个乡镇的优势,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产业,来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3.2 适应市场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的市场化就是依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量,改善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以及常出现农产品的过剩或不足等现象。主要的核心就是让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向。其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依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在泸水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泸水的自然资源条件,加大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二是产业链逐渐完善,产销一体化初步发展,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减少了生产中由于盲目性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市场竞争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3.3 农业龙头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发展,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泸水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初步的发展,尽管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 对策分析

4.1 一是加大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农产品的产销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泸水县农业发展要按照“大、高、外、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基地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龙头企业,提高覆射带动能力。当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合作社对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就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话语权。

4.2 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改造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原料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注重覆射带动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带。

4.3 强化科技在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注重县乡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增加农村科技培训的设施设备,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在当前人力资源成本高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4.4 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作为重点,使泸水县特色农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县乡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要结合本县乡自然资源条件下,坚持先调查规划、再评估论证、后建设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县乡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监督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改革。如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和价值链开发领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