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36: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统计基础知识在和生物、社会、医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中形成多个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的共同属性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与处理数据,在这些学科中统计知识发挥其数量分析方面的作用,这也让其成为人们定量了解大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也使其成为中职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随着我国市场对引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对人才的竞争也呈现了上涨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基本要求,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也需要面向市场,适应当前市场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国际化经营下中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新时期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让广大中职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并建立统计学思想,在实际中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当前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备课、编写教案。对每一门课程来讲,是上好该课程的关键。备课包含准备教学内容、方法与对象。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准备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充分了解将要教授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是明确基本的指导思想。而教材则首先考虑到的是教材选择方面的问题,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来讲,首先是应该选择针对该层次教学的专用教材。编写教案是针对具体教学的详细教学计划,其包含教学的目的、重难点、板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可以采用文字、程序等。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相关的计算公式及其计算过程,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此外,还应该针对中职学生基础相对来讲比较差的特点,将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梳理,降低知识点的难度,进行有选择性教学,杜绝由于知识过于烦琐,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导入在教师开展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是在课程开始前,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入学习中来的一种方法。科学的导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学习情趣,决定课程教学成果的好坏。课程导入的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来导入,例如在讲授“调和平均数”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案例:某水果市场的某种水果,早上的水果价格是1.5元/斤,中午水果价格为1元/斤,晚上水果价格降为0.5元/斤。如果某人在早晨、中午、晚上各买一斤水果,其平均价格为多少?这里谈到的“算数平均数”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到了“算数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经过简单的计算之后,就能得出答案。上面谈到的案例引导方式,是让学生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入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使用教学的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介绍,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对案例的分析,能够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师通过对案例整理与归纳,积极引导学生提炼并掌握具体的统计学研究方法。例如在教材中谈到了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问题,这里实际上更重视的是实际的运用,并且是对大多数的企业所使用的办公软件的Excel表格的处理能力,对该软件所提供的数据分析方面的功能和统计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实践机会,熟悉该软件的使用技巧,掌握好使用统计计算与统计分析的能力,让广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提升广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切实体验到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统计的基本方法,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通过让广大的学生积极参与,在锻炼广大学生的思维、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广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调查”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较为简单的市场调查,让学生从调查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整理,最终得到调查结果。
此外,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计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实验设计的方式来实现。统计基础知识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注意学生的实践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与应用型的人才,而统计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关键是对数量分析,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为中职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教学工具。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对调查问卷与调查方案进行设计,让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学校内展开实际的调查活动,从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确定,然后到调查样本的选择、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输入到计算机内对资料进行整理,最后到调查结果的编写,调查结论与体会的形成,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就能亲自体会到参加统计的调研、整理与分析的全过程,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在开展统计学教学的时候还是强调以实用为主,开展统计工作的能力锻炼,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四)改革考试内容,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
考试是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考察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针对统计基础知识的考察,一般是采用闭卷的方式来进行,该种考试方式对维系教学的秩序与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关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原来的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将运算能力的培养看成是最主要的培养目标,教材内的例题是让学生如何去使用提供的公式来进行计算,这使得学生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背诵概念与公式,并且大量的做题,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广大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技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对统计基础知识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考试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出该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推理能力,特别是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另一方面,考试的形式也需要采取教学内的答辩、讨论以及撰写市场调查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学生成绩考察方面,还按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交的作业等开展综合性评定,这样利于在引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还应采取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革考试内容,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式,提升统计知识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推动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慕威.统计学教学方式方法之探讨[J].文教资料,2006(16).
[2]胡桂华.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王珂珣.浅谈高职院校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
【关键词】统计学基础 教学模式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04-01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财经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现代大学教育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系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会计与统计专业近200名专科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经过反复的试验及对比分析,概括出了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 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
1.体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进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是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人才既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还要有适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
2.体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统计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3.体现可操作性
实施方案作为指导性意见,只有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才能保证改革的有效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都是基于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Excel计算技术情况调研基础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能力完成各项形成性的考核内容。
二 统计学基础课程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
1.课程内容的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统计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统计的基本问题、数据搜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搜集及应用。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等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实训等,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学生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程实施上,对每个单元的实训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际单位现场参观、实习等方式,配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集中实训中配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专题实训,采取提前布置、课下阅读实训资料、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另外,还通过学生团队、统计网上指导、撰写与实习相关的统计小论文,甚至参与企业的具体课题制作等形式来贯彻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在指导方法上主要采用:(1)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调查及其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和具体调查方法、技术环节的认识,促进社会调查方法技术程序化使用意识的进步。(2)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小组。通过组建调查小组和学生实习团队,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全过程的社会调查活动,增强独立地、全过程地使用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能力。(4)统计沙龙。这是针对统计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充分的准备;然后,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便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法采取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的方法,所谓“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是指根据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采用课堂、作业、模拟实习、项目实训、考试等方式分别对学生进行测试,最后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教学资源库及课程网站的建设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完善教学程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这门课程网上资源目前还处于初级的状态,拟建立统计学基础的课程网站,逐步把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书、参考文献及教辅资料等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
总之,统计学基础是会计与统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我们本着实施采用层次推进法教学模式,运用模块组织教学,力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合理,从而体现统计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把该课程建设成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妍、王洪录.“一主三分”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6)
[2]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统计学 项目教学法 高职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n
bsp;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 刘雅漫.新编统计学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② 刘亚明.项目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子化,2006(3).
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分清主次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各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每种教学方法都不能照搬使用,必须在本学科中根据其知识特点综合运用。近年来,笔者参加了各类教学教研活动,项目教学、项目课程的提法不绝于耳。但本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宜用这种方法。即使有些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也并不是所有章节采用项目教学的效果都好。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就比较适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很多人认为,《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理论性较强,不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这门课若采用一般的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不明显,但如果采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则教学效果显著。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由于理论性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如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一直是笔者不断地探索新问题。经过多次实践,认为适当地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的教学中,将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且突出了项目教学法的连贯性。
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与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区别
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只将整本教材的某一个或几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分步实施教学,产生局部效应;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则将整个课程教材中的主要教学课题连贯成一个项目,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将课程需要学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成,全部掌握,产生整体效应。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区别是前者突出的是“个别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后者突出的是“大部分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
也许有人会问:“大部分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可行吗?笔者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中,尝试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答案是可行的,而且教学效果显著。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将统计学的全学期主要教学内容即统计的五个工作步骤: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贯穿在一个项目中,对统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步骤,要求学生都亲自去实际操作,每次得出的结果都是一个小结论,没有最终结论,最终的答案要等到学完本课程的内容才揭晓。每个结论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寓学于乐。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由于一般性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多,在不同项目中,大量地用到许多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技能,常常是学生做该项目时无从下手,连贯性项目教学法避免了这个缺点。连贯性项目教学法是循序渐进的,新知识不会提前出现。例如,学生利用已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因为是同一个项目的内容,学生就会按照所学到的知识逐步展开,不会涉及后面未学到的新知识。另外,整个学期的靠后项目中,一般性项目教学法必定会用到学生早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是以项目的形式出现,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要想触及项目中的新知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项目中的旧知识,这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连贯性项目教学法是循序渐进的,旧知识不会重复应用。例如,学生利用前面统计调查已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时,不用再重复统计调查这部分内容,可节省教学时间,教学效果更佳。
一般性项目教学法是将系统的知识拆成零碎的部分分布在若干项目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记忆。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在整个项目中将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平时有小结,项目完成时,有一个最终总结,当该项目的全部工作完成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工作的五个基本步骤。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基础知识》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项目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项目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统计基础知识》课程在中职教学中注重实际操作,着眼于统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统计工作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统计是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是人们从数据上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和结果。据此,笔者给出的项目任务是“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个任务既简单,又切合实际,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设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合理性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的上课时间是每次两节课,第一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理论知识,第二节课用项目教学法,时间安排比例是1∶1。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良好结合可以提供完整的学习机会。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实践。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区别是:(1)传统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2)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3)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4)传统教学法中外在动力十分重要,项目教学法中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5)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挖掘学生的不足以补充授课内容,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通过分析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上扬长避短,以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转贴于
情境设置的现实性 创建项目环境,创建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与现实基本接近的情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当中。在“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个项目任务中,每一个学生是一个基层统计员,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员,他们必须熟练掌握统计工作的五个步骤。这些基层统计员的工作环境就在校园,为了得到准确而及时的统计资料,学生必须到课室、宿舍、小卖部以及饭堂等地方进行调查。学生的办公室就在实验室里,在实验室里有统计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用具,有固定的桌椅给学生堆放统计资料,每组学生配备一台电脑。这样的情境设置符合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
互动合作的固定性 “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是一个连贯性的教学项目,在学期结束时,学生才能完成该项目的所有任务。因此,在这过程中,合作伙伴中途不能换人,因为其固定性,所以,学生分组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为了使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合理的人员编排至关重要。由于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步骤的基础环节,统计调查担负着为整个统计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统计调查中,对统计资料的采集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否则,就不能很好发挥统计认识社会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造成严重的结果。而统计调查必须要到本班和外班去进行。因此,项目分组的依据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首先,要考虑每组学生中必须有一个社交能力强的人,这是首要因素。其次,要考虑学生之间的能力应为互补型。将全班学生以4~5人为1组,每组设立小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工作安排。例如,设计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整体项目的规划,外向活泼的学生可以进行信息的调查、资料的收集;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完成统计调查表和计算表的设计、网上调查问卷的设计;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分析能力强的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和统计报表。小组成员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阶段性的指导和评价 (1)阶段性的指导。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学生在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中重点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个项目中,首先提出问题:现在的在校中专生消费很大,花钱更是大手笔。然而,是什么原因使中专生消费如此之大呢?中专生的钱都花在哪些方面?这种消费水平合理与否?学生的消费观念父母是否赞同?这种消费状况会引起什么问题?以上问题可由教师指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求每组学生不能互抄,不能雷同。每组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调查目的设计不同的调查表格。调查之后再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2)阶段性评价。如果采用一般项目教学法,项目结果的优劣、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通过活动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得以解决,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如何得以深层次的理解,所学知识怎样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但是,如果采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阶段性评价尤其重要。由于该项目教学法是连贯的,因此,每个阶段的项目成果的汇报,学生的自我总结,项目完成的评价将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工作。例如,有一组学生统计的数据与现实非常不相符,那就要他们自己找原因,是统计调查方法的错误,还是统计整理方法的错误。如果不及时地作出阶段性的评价,就会影响后面的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工作。评价可以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各个小组成员根据每一组员对本组活动所做出的贡献和实际表现进行互评;第二级是由另外小组对本小组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第三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
适时引导,分析项目要素的及时性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在每一阶段操作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项目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教师适时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可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有一组学生统计的数据与现实非常不相符,教师发现他们用的是整群抽样法抽取样本,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抽样,如分层抽样法,两种方法对比,比较抽样误差的大小,从中学到抽样误差这部分内容的新知识,从而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方法。教师应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时地引导,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课本中的新、旧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在完成项目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
实操工作的规范性 学生在“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个项目结束时,每一个组都要写出一份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主要以统计数字语言,直观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联系,以确凿的数据来说明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社会经济领域的成就和经验、问题与教训、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统计分析报告必须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要用统计资料来说明观点。这就要求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时,必须处理好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统计资料要支持报告所说明的观点,而观点要依据统计资料,做到材料与观点的辩证统一。如果材料与观点脱节,便失去统计分析报告的说服力。而统计资料的获取必须依靠学生在整个连贯性项目的不同阶段认真工作,建立健全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规范统计数据采集、整理、计算、汇总、审核的方法和程序。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再次,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连贯性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
职业院校以培养能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因此,不少职业院校都实行了“双证”制,即除了毕业证外,还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考取一个操作技能证。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般选择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但计算机二级考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不太理想。较低的考证通过率一方面影响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成为热门话题,引起办学单位的关注,同时有许多人也在思考与研究这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参与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的一些想法。
加强引导,合理分流
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投入不够是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太了解,对计算机二级考试不太了解,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核心能力、技能要求,也不知道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特点、考核要求、社会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对现实与未来的认识不够明确,不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没有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计算机二级考试的考核语言时,缺乏充分考虑。因此,要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必须在学生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报名前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分流。
对学生的引导要注意几个问题:(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社会需求、技能要求、核心能力等;(2)组织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二级考试各考核语言的特点和考核要求,使学生对各种考核语言有充分的认识;(3)加强师生交流(最好实行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专门的咨询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门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4)可组织已毕业的学生回校与在校生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证书的意义与实用价值以及对就业的影响,增强学生获取证书的欲望,提高计算机二级考试复习准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对学生充分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二级考试各考核语言的特点,充分考虑,全面分析,然后自主选择真正适合本人的考核语言。
因为计算机二级考试要考编程语言,对于部分不熟悉编程语言的学生而言,通过考试的难度非常大,而且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编程工作的几率很低,所以计算机二级证书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因此,学生若有计算机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劝其改考其他更适合自身需要的计算机技能操作证书;对于少数不喜欢计算机课程,而有其他技能特长且想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只要其自己愿意,则可以去考与计算机无关的技能操作证,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轻松通过考试,而且实用性更强,意义也更大。当然,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转变观念,积极支持、认可与鼓励学生分流。通过这样的分流,余下来的就是需要而且必须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学生,因目标明确,有动力,学生会积极努力地复习,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可能性肯定会大大提高。
结合学生基础,分批进行
职业院校计算机各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课程广度有所降低,课程数目有所减少,更加突出主干课程的地位,且呈单一性、系列化发展趋势,这样就给学生分批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学完主干课程的入门级课程后,组织他们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这样可以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督促他们超越自我,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学生努力学习,早日通过考试。这部分学生一般所占比例不大,但学习能力强,学习态度好,自控能力强,所以可让他们自行组织复习,与高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
对于基础一般、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在学完主干课程第二阶段的课程后,组织他们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这部分学生人数相当多,所占比例很大,其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全班乃至全校的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因此,应组织这部分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尽可能地提供便利,帮助学生通过考试。
余下的学生除分流出去的以外,一般学习基础不好,学习能力有限,过级的困难最大。虽然人数可能不是很多,但影响同样不小。一方面这部分学生是提高全班过级率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学校对每个学生负责的办学理念的重点,因此,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其通过考试。为了让这部分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可让他们在学完主干课程第三个阶段的课程后,与下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帮助他们通过考试。
建立长期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
要逐步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学校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强化训练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有利于掌握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特点、侧重点、难点、出题风格、出题趋势、应试对策、应试技巧等,在强化训练过程中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加强应试能力训练,确保学生应试时能正常发挥,提高通过率;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有利于积累培训经验,长期从事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工作,可不断探索实用的培训教学方法,积累培训技巧,精选培训资料,精确把握培训进度,提高强化训练效率;再一方面,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训练辅导,可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有利于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计划,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防止培训流于形式,这是提高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统计 工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统计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显著,作为未来社会接班人的小学生从小树立统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小学生掌握统计知识呢?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小学统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组织好统计教学。统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寻找与学生相关的数据。2.学生自己和同伴周围的事情。3.有趣的游戏活动。
二、发展学生的统计思维
发展统计观念的基本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统计思维。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面对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时,能本能的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例如,球迷看球赛时,会推测所喜欢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仅仅根据喜好去作判断,那么就不具备统计观念;如果意识到判断前需要收集一定的数据,如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资料、双方队员历次比赛成绩记录等,并且相信这些数据经过适当的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了解球队,在此基础上对球队的输赢进行判断,才是比较可靠的,这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统计观念。再如,看到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时,学生应该认识到这种统计仅仅是把各种类型的陆地面积简单相加,如果除去沙漠、戈壁等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真正有开发价值的国土则会缩减。又如,调查表明:60%小学生使用趣味造型图片卡,30%小学生使用彩色口算卡。学生应该想到100位小学生中有60位使用趣味造型图片卡,30位使用彩色口算卡;1000位小学生中有600位使用趣味造型图片卡,300位使用彩色口算卡;如果班级有50人,应该购买30张趣味造型图片卡,15张彩色口算卡。学生经常对接触到的各类统计数据、统计图表进行统计地思考,自然会促其形成统计思维。
三、教给学生统计方法
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的关键在于统计方法的获得和掌握,只有懂得统计方法,才能产生正确的统计思维和有效地处理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统计方法可洞悉隐藏在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背后的规律,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出方向。当然,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统计方法的要求层次和广度,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课标要求和小学生的可接受性,小学生应当掌握以下基本方法:学会对简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会画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会计算基本的统计指标(如平均数等)。统计方法的掌握离不开实践和亲历的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统计活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班想在教师节购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开一个祝福老师的联欢会,应该买些什么水果?各买多少才合适呢?这是一个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认识到,要根据对全班同学的调查结果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决定如何进行调查,以及如何展示调查的结果,最后确定买水果的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掌握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再如,让学生调查某个商店一个月内某种商品的销量,从而据此为商店经理提出进货建议。又如,调查全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并对全班同学的健康状况作出分析评价等。学生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只有在做数学中才能学会数学,只有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掌握统计方法。
四、加强批判意识与辨别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提高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的现状,谈一谈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三、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这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刘红红. 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梁雁. 关于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23)
小升初数学备考——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之统计图
统计图
(一)意义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关键词:“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启发教学;任务驱动;分组教学;过程化考核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42-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llege,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was reformed systematic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target,curriculum design,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course objective was based on abilities, including 7 level one abilities, 16 level two abilities. We chose the teaching major-related project, and wrote the experiment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teaching mode was used,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euristic, task driven and group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apability was used, agreeing with the course objectives. This systematic reform has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est in this class.
Key words: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heuristic; task driven; grouping;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1]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依据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再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了大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1明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为能解读计算机配置信息,识别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能熟练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软件;能运用互联网从事各种娱乐学习工作活动;能使用Word 2010进行文档处理; 能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能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
以上是这门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以知识描述为主转换为以能力掌握为主,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体,更容易实现并且容易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又进一步将课程目标分解为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每个能力均是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仗崛。这里就不再详细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在该论文的表格1中有具体描述。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要求公共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不再是以前先讲理论知识,再讲操作,而是理实一体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了体现职业性,教学项目结合专业,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项目,并且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下表1所示: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仅列出两个专业群的教学项目,其中项目1:计算机配置调查可以分解为3个子项目: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安装及设置Windows 7操作系y、使用Internet网络搜索信息并共享。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群教学项目有所不同,选取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并且是将来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工具,用好它可以更有效地工作。不同的专业群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金融会计专业群对Excel的应用较多,因此增加了一个Excel教学项目,加大了Excel的教学课时量。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还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部的老师和各专业课老师合编了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实训指导书。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照着做,教师讲授的是否精彩,决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才是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的要求。
综前所述,教学目标是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获取信息、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3]。
改革之前这门课是32个理论课时,32个实践课时,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践课在机房上。多媒体教室只有1台电脑,不可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理论课只有4课时,用来讲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上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其余60课时均为理实一体化课时,上课地点为机房。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3.2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学理论,结合高职学生心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以“激发兴趣,引出任务”导入新课:先抛出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分析任务、实现任务”讲授新课: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技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摸索中掌握这些技能,必要时示范讲解,学生尝试练习,这里即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上;以“评价总结、能力拓展”做课堂小结:完成任务后,要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更高的拓展项目要求。
3.3 分组教学方法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2].因此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分A、B班,即将基础好的学生放入A班,基础差的学生放入B班,两个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皆有所不同。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不便于教务处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加之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反映,学生不愿意分班。因此我们没有采用分班,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即5个人为一组,该组中至少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同时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前面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三个环节中均进行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 “一卷定乾坤”的期末上机考试,不能完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笔者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不再进行期末考试,直接针对课程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进行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即学完一个能力考核一个能力,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能力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具体详见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
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5 教学效果分析
现就本校2014级某专业的两个班级为测试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研究试验。首先,将两个班级定义为“传统班”和“改革试点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人。然后,对“传统班”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而“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则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法以及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
5.1 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别对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后,80~9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7个百分点,70~8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10个百分点,60~7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8个百分点,0~6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试点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
5.2 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分别对两个班级随机取20名学生,展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个问题:(1)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你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办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较大?(3)你是否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4)你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本文以两个班回答“是”的问卷为例,统计了解计算机组成、觉得自己办公能力提升较大、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等5个问题的人数,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对调研问题的回答情况中,觉得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5人;认为自己的办公能力有较大提升的人数,“传统班”为16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觉得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人数,“传统班”为12人,“改革试点班”为18人;认为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7人;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人数,“传统班”为13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成绩,还是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综合评定上都表现更佳。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尤其是采用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6总结
“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专业,需要公共课教师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2006.
[2] 刘俭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