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档案管理机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8 16:36: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档案管理机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档案管理机制

第1篇

关键词 医院人事档案 管理机制 途径

医院进行自主招聘是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而展开的编外人员的招聘,因为只有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然而医院在对这些人员的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基于此种情况,笔者以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优势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优势

(一)促进医院职位结构的合理化

众所周知,每个事业单位的编制名额都是有限的。但是有时候有限的名额不能满足医院对人才的需要。而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就打破了编制对医院人才纳入的限制,不仅促进医院职位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也让医院纳入了大批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的同时,也使医院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简化招聘流程,促进医院用人机制的良性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打破了编制对医院人才招聘的限制,这样医院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招聘人才。我们都知道,正式编制人员的调动,过程非常复杂,手续相当烦琐。而医院在进行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双方的平等协商鉴定劳动合同,这样就简化了招聘流程,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非常便捷,医院要严格对招聘人员进行考核,施行优胜劣汰的政策,从而促进医院用人机制的良性发展。

(三)可以有效解决医院工作人员不在其岗位却占其编制的问题

随着各国的频繁交往,使得各个单位出国学习的人数逐渐增多,在这些人中不乏编制的人员。医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就会对出国学习不归的人员进行清理,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就可以空出编位,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档分离”的情况导致无法快速开展工作

我们知道,当职工遇到晋升职称、函调政审、党团关系等问题时,是需要查阅该职工的档案的。而由于人员的人事档案都是存放在人事机构的,所以,当职工需要对档案进行查阅时,先要和人事机构联系,要不就是认识机构去查档案,要不就是将档案接回来在进行查阅,这样不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导致工作无法快速地展开。

(二)人事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医院和人事机构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来看,人事机构对医院人员的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保管的层面,致使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完善人事制度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三)加大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知道,医院把人员的人事档案都是放在人事机构的。所以,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办理人员在人事机构的档案移送、查档等工作。这样就加大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四)人事机构的人事档案信息更新不及时

人档分离,直接导致人事档案信息更新不及时,因为人事机构保存的所有档案都是最初的原始资料档案,但是我们知道职工的职位、职称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人事档案的内容就显得非常的滞后。

三、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路径

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加速推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机制,不仅能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更为医院的高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探索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可以说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顺利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只有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才能促进他们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速度,更使在资料的收集和传递的方式上,实现和人事机构的快速连接。

(二)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众所周知,制度是约束行为的准绳,要想对人事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这也是能够顺利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这样就可以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速推进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三)加快推进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进程

医院应紧跟形势,加快推进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进程。首先,积极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的系统软件。其次,建立人事档案基本信息数据库以及档案材料传递、接收的数据库。再次,建立政审证明材料数据库。最后,就是加强人事档案工作法制化监督力度。这样就加速了医院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进程。

(四)对人员的业绩记录在案

医院想要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对这些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这个群体的情况要有一个全局的把握。比如,医院可以对人员的业绩记录在案,具体内容就是他们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研究成果等。我们知道,人事机构的档案信息是否完整取决于医院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是否到位和及时。因此,医院应加大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以保证对人事人员的资料收集、传递的及时。

四、结束语

完善医院人事档案袋里管理机制,对医院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想要实现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推进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从而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作者单位为安仁县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刘,安仁县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学教师、机关干部、乡镇领导。]

参考文献

[1] 许安庆,徐道喜.医院人事制度现状与完善[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5(16).

第2篇

一、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落后

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类企业都十分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但仍然存在着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有的企业对人事档案管理过于简单,只是对企业员工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进行简单的记录,而对企业员工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记录较少,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员工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历史业绩。还有一些企业对人事档案管理尽管虽然记录比较详细,但具有较强的格式化,还缺乏分类管理的意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不利于形成健全和完善的员工档案管理体系,无法为企业档案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质量较低

尽管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日益步入规范化,但很多企业档案管理质量较低,企业员工的档案缺乏真实性。有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着员工信息前后不符的问题,导致企业人事档案无法更加真实、有效的反映员工的个人信息,不利于企业人事档案的应用。还有一些企业对于“流动性”较大的员工,根本不建立人事档案,存在着严重的“弃档”现象。而企业人事档案的保存更是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归档立卷工作不及时,查找企业员工档案十分费时费力,增加了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成本。

(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单一

从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情况来看,很多都采取手工管理的方式,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很多企业还没有使用档案管理软件,计算机、照相机、扫描仪、移动硬盘等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十分匮乏,导致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只能靠人工的方式。还有一些企业人事档案缺乏“开放性”,对人事档案实行“封闭化”管理,除了企业管理层和档案管理人员,其他部门以及广大员工根本无法接触到人事档案,导致企业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

二、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制约

我国企业人事档案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对人事档案管理缺乏重视,还没有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上升到“人才强企”的战略高度,因而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方面较少,档案管理工作更多的是采取“兼职”的办法被列为捎带手去做的事情,不利于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发展。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没有健全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监督考核工作也不健全,因而导致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方法陈旧、模式单一,制约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

(三)人员制约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是由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所决定。一方面,由于企业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即使配备了专(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也由于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够积极,无法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更多的是在应付差事。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具有特殊性,因而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也提出了特殊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必须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更加了解,但我国很多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注重加强学习和管理创新,导致很多重要的人事资料无法归档,影响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三、完善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思路

(一)创新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理念

理念具有先导性作用。完善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在理念创新上狠下功夫。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要从推动“人才强国”和“人才强企”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既要加大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奠定坚持基础;又要加强对企业人事档案的组织领导,经常关注和过问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帮助解决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二)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范性的重要作用,制度是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功能的行为规范。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要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对企业人事档案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推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创新,对于已经过时和落后的制度要进行修改和完善,比如对于企业人事档案的搜集必须将“取之有据、弃之有理”作为重要原则,确保人事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确保人事档案的搜集、归档、利用等更加规范。

(三)优化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健全和安全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对于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机制至关重要。要建立企业人事档案协调机制,将企业人事档案纳入到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之中,只要是涉及到人事方面的资料,都应交由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统筹;要建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内容,对于企业员工的个人资料、基础材料、业绩材料、科技成果材料以及不良表现等材料进行归档,通过细化管理完善人事档案内容;要加强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购置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优化信息资源,强化开发利用。

(四)打造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队伍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保密性和专业性,因而必须由专业人员从事。企业要着力于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有档案管理能力、又具有企业管理能力、更具有较强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真正通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推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心理教育机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运用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简介、家庭背景、学习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记录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适应校园生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用以评定、预测和监控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管理系统。通过填表、心理测试、动态观察、个体咨询等手段收集与整理有关受辅学生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系列资料进行归档和保存。

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的意义

1.1 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大学生了解自我、改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时期培养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所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也从多个角度和侧面证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1.2 有利于高校制定科学管理政策,提高管理效益。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和强调“管住”学生,忽视建设和导向;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存在方法陈旧、途径单一、管理无效的现象;它强调对纪律的要求,注重共性培养。而学生因管束太多,导致独立意识差,内在的创造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和激活,忽视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以激励促发展的教育管理机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挫伤了学生积极性,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有利于改革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密切师生关系。坚持管理创新,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2]

2 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更新缓慢,缺乏动态性。由于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特点,其建立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基于数次心理调查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历史记录。然而,就目前已经建立心理档案的多数高校来看,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建立起来的心理档案内容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虽然学校方面已意识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记录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现时的心理实际,对未来更没有太大的参考或指导价值,但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并没有定期更新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形式,做到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材料定期记录和收集,以致看似“完整”的心理档案早已落后于学生心理变化。事实上,如果心理档案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其记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

2.2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管理制度不完备。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辅导实践经验。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训练,不利于心理档案的管理和作用发挥。同时也缺乏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档案功能的发挥。

目前,多数学校除在每学期开学期间对新同学进行例行的心理健康普查归档之外,并没有做到每半年或一年再进行一次补充或完善。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更没有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进一步追踪,把持续充实心理档案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性内容,及时替换掉档案中的旧有材料,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因而,其管理的结果也就无法满足客观实际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心理档案的使用效率,影响其价值的发挥。

2.3 大学生心理档案服务性不强,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学生心理档案是为学生、教师以及高校决策部门服务的。它能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等,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档案不能束之高阁,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挖掘心理档案的多角度育人功能,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4]

与其他类别的高校档案的成熟管理机制相比,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起步较晚,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克服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成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趋势,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必然要求。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档案管理 有效援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自1983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费加资助”政策逐渐取代了昔日的“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政策,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用以帮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即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做好贫困生的身份认定则是这一资助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与基础,科学界定贫困生在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开展者是各大高校,为此各大高校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逐渐探索出一套可行而较完善的认定方法与步骤。然而随着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不断开展,其内部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以国家助学贷款的评定工作为例,根据我校调查研究表示,在每月只能消费300元以下的307名贫困生中,只有48%的人申请到了助学贷款,有39%的学生不能申请到助学贷款,有13%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申请助学贷款。调查显示,有32%的学生认为学校助学贷款的评定不能体现学生的需要。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仍存在缺陷,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致使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国家与学校资助政策的关怀。

在整个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中,类似此种情况仍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是:在认定体系中,缺乏一套完整的高校贫困生档案,或者即使已经建立了高校贫困生档案,但却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可行性。本文从高校贫困生档案建立的角度,探讨走出贫困生认定工作困境的新思路。

一、完善高校贫困生档案内容

1.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记录

家庭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身份证、户籍、基本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地址等。

在校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就读年级、专业、住宿、医疗、图书借阅、成绩等情况。

2.学生经济困难情况记录

这一方面记录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高校一般用以评估学生困难情况与程度。因此,此方面记录的真实性、科学性、完善性足以决定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成效问题,乃整个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基础。主要包括学生家庭困难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原因、学生获得资助的情况、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学校所在地保障线、学生所在地保障线。

经济资源指标: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支出、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家庭资产总值、家庭负债总额。

人力资源指标:家庭成员职业、劳动力情况、家庭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之比、家庭成员的健康、家庭成员教育支出情况、家庭重大支出。

自然资源指标:家庭所在地(城市/农村)、有无特殊性产业。

社会资源指标:家庭亲戚及其资助状况、家庭的社会关系网及其资助状况(包括入学前与入学后)、受资助的金额与类型、勤工助学的情况。

特殊性指标:有无特殊性重大事件(如事故、灾害)。

学生在校消费指标:所在学校一般学生(非贫困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与一般学生的日常生活支出之比、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情况、学生消费习惯(节俭还是奢侈)、娱乐消费水平。

当然,这些记录必须具备相应的真实证明材料,如有关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的科学统计数据,后勤部门提供的月膳食卡消费数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及父母所在单位出具困难证明材料。

3.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品行及成长记录

高校贫困学生在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后,普遍会开阔眼界,锤炼品格,从而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建立起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将经济困难学生的这些变化通过档案的形式加以记载保存。另外,贫困生档案还可以包括贫困生接受资助的文件、心理变化的测试表、学习成绩表、品行进步的证明、各种获奖的荣誉证书等。

二、科学化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流程

1.确定划分标准

(1)定性标准

贫困生一般至少要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之一:来自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收入很低,经济基础差的学生;父母双亡、单亲、离异家庭,没有固定的经济资助来源,失去家庭依靠的学生;父母年事已高或家人长期患病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收入来源减少、家庭已经背负大量债务的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遭遇自然灾害、意想不到的事故、家人或本人突然患病,面临突然困难的学生;城市大学生父母下岗或无固定职业和收入,家庭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

(2)定量标准

在实践中,高校贫困生评定标准也考虑了多种因素。但其中很多因素难以量化,并且各个高校的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在评定过程中传统经验主观判断因素占了很大部分。对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一个便于实际操作的科学和量化的标准。

①学生在校相对贫困标准――可以运用国际上惯用的公式:

PL=X/2

其中PL表示大学生在校月平均消费水平贫困线,X表示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大学生用于大学生活、学习有关消费的平均值)。X值可通过随机抽取不低于全校学生数的10%的问卷统计获得,得出本校认定贫困生的量化指标(PL)。

②学生家庭相对贫困标准――我们可以参考生源地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科学界定高校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并根据当前社会的消费水平及物价水平,动态调整划分标准线,具体可采取以下两种标准:

A.根据高等教育所需的基本费用,再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来进行高校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的界定。以我校医科为例,其每年学费为5760元,说明一个大学生家庭除日常生活开销外,每年需额外有5760元来支付学费,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每个月人均要额外有120元,而广州市2005年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20元,所以其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定在440元会比较科学合理。

B.根据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民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核实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将低于低保标准150%以下家庭的高校学生划分为贫困生。若此规定应用在广州则其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是定在480元。

以上两种方法得出来的标准差异性不大,都可以作为贫困生的划分标准,具有比较好的指导性。结合广州市物价,我校的认定标准为:低于200元的为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于200元且低于400元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于400元且低于600元的为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动员和宣传,收集意见,加强业务培训

在全面开展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之前,学校向全校学生公布建档的要求及流程,并进行适当的宣传,聆听与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仅可以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清晰地了解贫困生档案的意义和建立流程,同时也可对整个贫困生档案建立细则与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

学校随同录取通知书寄送《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和《入学指南》,向学生及家长公布各项相关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并提前让有需要的学生准备相关资料,为学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

动员宣传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我校提前与捐赠单位沟通,及早确定资助项目,为统筹协调安排资助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利于综合考虑、合理分配各院系相关名额指标。要健全沟通机制,加强与校内外各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与学校财务处、基金会、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及各资助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共同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为使师生了解资助工作要求,学校应注重业务培训工作。以下是中山大学相关工作安排。首先,针对贷款学生,学校开展了两次专题培训会议,通过宣传、咨询和培训,使学生全面了解相关政策。为便于学生详细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操作流程、提交材料及相关注意事项,学校制作了《国家助学贷款指南》,极大地方便了贷款学生。其次,针对各院系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学校先后分校区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工作专题培训会和咨询会,并为具体开展贷款工作的老师制作了《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再次,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专题交流会,就当年各助学金评选的要求、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读,进行现场答疑,提前解决了资助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电话、QQ群、邮件等网络通讯及时与院系沟通相关信息,为院系在资助工作方面提供即时的业务咨询与指导。

3.学生提出申请

经济困难的学生向辅导员(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并根据学校的贫困生档案建立的要求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4.成立贫困生认定小组

由辅导员(班主任)召集成立贫困生认定小组,小组成员必须是作风正派、思想正直的学生――包括具有群众基础的班干部、宿舍长和同学代表。小组共同讨论并审定申请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一方面使认定程序透明化,有效规范资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地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学生隐私,维护申请学生的尊严,避免让贫困生直面全班同学审视的目光,违背了基本的慈善扶贫伦理要求。同时亦要防止认定工作受到申请对象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杜绝学生拉票等现象。

5.认定小组将拟定名单和所需材料上交至辅导员(班主任)初审

6.辅导员(班主任)初审后上报院系审核

7.院系根据各班级上报材料进行审核

确定院系贫困生名单后,将《贫困生登记表》发给各贫困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院系将本学院的全部贫困生有关信息数据录入《贫困生名单汇总表》,报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审批。

8.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审批后汇总全校贫困生信息

将其全部录入贫困生电子档案,《贫困生登记表》和《贫困生名单汇总表》学校与院系各保存入档。

9.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在贫困生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后,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登记和修订,整个档案建立的过程必须遵循客观、科学、动态、保密、自愿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动态的管理,以下内容必须有动态的变化,其中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支出、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劳动力情况、家庭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之比、学生家庭重大支出、学生日常生活支出情况、学生拥有高档消费品情况、学生受资助情况等,至少一个学期登记一次。可取的做法是,利用假期里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到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并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抽样调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因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即时的补充登记及提供资助。2008年,我国发生了特大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我校立即对家庭受灾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摸查统计,共有726名学生家庭因冰雪受灾,有172名学生家庭因地震受灾,另外54名新生来自地震延考区。我校2008年共有47685人次的本科生获得各级各项困难补助433.6065万元。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为家庭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受灾的学生提供500元/月的生活补助,从5月至12月共发放生活补助19.8万元;3月,为缓解学生因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教育部下发一次性伙食补助,我校共为5625名学生发放一次性伙食补贴11.8125万元;3月,为在冰雪灾害中受灾的726名学生发放100元/人的受灾补贴7.26万元;4月,为缓解学生因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教育部下发一次性伙食补助,我校为30763名学生发放一次性伙食补贴246.104万元;5月,学校为6000名学生发放100元/人的一次性困难补助共60万元;12月,学校为4024人次经济困难学生发放200元/人的困难伙食补贴共80.498万元;为151名因各种原因造成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一次性临时困难补助8.15万元。

三、结语

科学界定、即时补充贫困生档案正是做好困难补助及其它各种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高等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贫困生档案,记录学生在大学期间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学习、生活、各项能力及重要社会实践活动等真实情况,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及资助等级。要坚持做好摸查统计,注重基础性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良性发展。并注重档案资料的动态记录,即时补充资料,尤其是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受灾学生的补助。坚持“实事求是、标准合理”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奖助贷补勤减免缓”为一体的资助体系;秉承“奖学助学,重在育人”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生活负担,着眼于从思想上解决贫困,树立信心,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赵政一,谢昌炜.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刍议.四川档案,2007,(1).

[2]倪迎华,刘昊,陈攀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3]张明英.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3).

[4]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教育财会研究,2006,(4).

[5]薛浩,于建业.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构建.档案与建设,2004,(10).

第5篇

(一)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单一

档案管理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的分类和归属问题上,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有所欠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观点,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工作枯燥,缺乏创造性和吸引力。这是由以在档案管理的方法上,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的意识,对于现代化的操作手段没有及时的进行吸收和学习,这就造成了工作上的积极性减弱,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相对就无法实现丰富。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在意识和行动上实现统一,以积极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创新带动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创新实践,充分的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价值,为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面貌。

(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

专业素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不明确,在工作的态度上给大众一种悠闲的感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不明显,没有认识到社会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急需程度。在档案管理和档案的查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熟练的业务能力,甚至于造成档案的丢失。档案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的提升业务能力,注重提升专业素养,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要基础,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以业务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促进。

(三)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其中有很多有效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机制的创设,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积极的开发档案基础工作的有效资源。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性,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的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现实发展。

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构建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职业吸引力档案管理工作应该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对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培训,提升对档案资源的整合能力。在意识上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认知,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行业的吸引力。重视启发式的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调动。鼓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的进行创新,提升业务能力,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性发展。

(二)调整薪酬分配制度

提升福利待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的创设,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资待遇相挂钩,在福利待遇上、假期安排上都给予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积极的奖励。通过薪酬制度的调整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的提升,在保障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的薪资待遇的基础上,加大奖励制度,让档案管理人员提升工作的热情,以认真主动的态度去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奖励和晋升制度,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积极的进取,主动的学习,加强信息交流培训力度,自觉的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注重文化交流

实现人文关怀档案管理工作接触的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应该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促进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流。通过增加人文关怀等方面内容,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归属感。构建“以人为本”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实现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保障每一位员工的基本权益。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的深入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中,了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需求和情感诉求,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上的困难。

三、结论

第6篇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偏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落后,管理理念落后,导致人事档案存储数量偏低,入库人事档案整理工作粗糙。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会有定期整理和清理工作,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存储问题和档案整理质量。陈旧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下的要求,因此,需要注入新的管理理念,更新原有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制度可以保持制度本身的整体性和配套设施的落实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检验新制度的使用价值,不断完善改进以求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二、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1、强化人事档案管理意识

人事档案作为人事管理机制中的特色管理内容,是个人身份、学历、政治面貌、思想品德的凭证,在企业单位用人方面人事档案作用不可忽视。人事档案事记录人一生生活工作轨迹的具有法律效益的重要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部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意识模糊造成档案流失或严重损坏等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强化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迫在眉睫。面对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审时度势,明确工作内容,尤其是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单位营造好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出一份力。

2、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

人事档案作为国家机关和公司单位的重要文件,需要严密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法》明确要求档案的分类归档要做到有章可循,管理体制要有法可依。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在辨明档案真实性上严格把关,更要做好档案保密工作。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可以更好的促进各种实际问题的高效解决。

3、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

第7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 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

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信息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在体制、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传统理论的许多论述和观点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局限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档案工作难以适应;传统理论主要建筑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对当前迅速发展的档案馆工作实践难以适应;传统理论重点注重档案收集、整理、分类、编目、检索、统计等档案保管的诸环节,对不断拓宽的档案利用工作难以适应;传统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手工操作的档案实体管理,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管理难以适应;传统理论注重揭示档案工作的内在联系,而对日益拓展的档案工作与社会的外在联系揭示不够。在体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真正确立。面对这些问题,要知难而上,积极应对,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努力推进档案工作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创新。

一、管理思路的创新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者沿袭传统的管理办法。日常工作满足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卷,提供利用多少卷次,依然停留在建档、管档、看家守摊,你查我找的水平上。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服务对象需要哪些方面的档案资料,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主动超前服务,使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档案资料成为“死”信息。要形成档案工作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的档案管理工作新理念。档案工作人员要密切联系实际,以开放的视角,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工作的建设方略。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有悠久的档案历史,档案工作已经形成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一些传统的做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如档案工作管理环节和一些具体操作手段的创新,包括立卷改革,在工作手段上的改进,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也便于推行部门立卷工作。目前许多部门都已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局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和检索,而对于档案的其他方面的应用则较少。因此必须进行革新,比如运用电子扫描技术对纷繁杂乱的图纸图像档案进行微缩处理、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以减轻档案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管理优势,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三、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直以来,档案管理工作均以经验管理居多,工作人员的选配也是以具有档案工作经验为先决条件。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引进,形成了档案部门的“铁饭碗”现象。工作人员“混”的思想比较严重。必须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创新的基础问题。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科学设岗,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增强档案工作者的危机感。逐步建立起人得其事、事纳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竞争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同时,要建立一些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如鼓励创新的考核办法、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服务职能的创新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职能。要从“保管存留”的目的向“服务利用”的目的转变,就要实现工作模式的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就要有具备“服务创新”的理念。首先在确保各类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的前提下,要做到有预见性的超前服务,有目的地针对服务及有始有终的跟踪服务。它还包括如何培训部门专兼职档案员、如何指导部门档案工作等。档案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档案馆(室)是学校各项工作管理的信息中心,档案工作人员是这些信息的管理人员;不仅管理档案实体,还要管理这些档案实体反映的各种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整理、分析,可以从更深层次研究档案所包含的一些实质问题。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管理,加强服务职能,进而丰富服务的形式,扩大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实现服务的价值。这些是档案馆(室)拓宽自己工作思路的新举措。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促进档案管理技术的全面创新,促进档案管理事业发展与完善。只有时刻注意创新,有可能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笔者相信,当档案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所注重,必定能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力小蓉,李可.拓宽档案编研范围发挥档案信息作用[M].中国医学管理,2002

第8篇

一、知识服务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其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先在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挖掘员工潜力,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可以使其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知识服务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强调对知识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员工必须做好知识的补给,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还要提高创造力。知识服务可以实现人与信息的结合,可以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知识服务需要建立相关服务体系,要实现信息的共享,还要做好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员工积累更多知识,企业可以建立知识库,将信息资料集中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要提供信息增值服务,要围绕知识管理提高服务的水平。

二、知识服务在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知识服务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在当前信息时代下,档案馆的管理者需要做好培训工作,还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还要提高档案文件的利用价值,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文件价值的鉴定工作,还要加强对档案的整理与分类,做好检索设置工作,这样才能节约档案查找的时间。在很多现代化的档案馆中,都采用的是后管理模式,这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有着极大的适用性,可以发挥出档案机构的职能。加强知识服务,可以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可以保证档案收集的全面性,还可以增加档案利用的价值。强化人们的知识服务意识,可以促进档案事业更好的发展,下面笔者对知识服务在档案管理中的实现进行简单的介绍。

1、档案知识服务理念的确立

知识服务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认识和组织服务的观念。与传统信息服务相比较,知识服务的目标不再是基于文献物理获取和传递的服务,而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能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的信息增值服务。因此,档案管理与服务的目标应以此为主,而不仅仅是基于馆藏占有、劳务服务等来体现档案管理的价值。这样一种理念的确立,会使档案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立身之本。

2、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创新

档案在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必然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社会对档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重需求,使得档案信息服务的机制应在新环境下有新的发展,其中,档案信息咨询机构、文件中心和档案事务所等商业化服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即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丰富了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内容,更好地发挥了档案信息与知识的作用,这是档案管理机制与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档案咨询业的发展,已经由一般信息的处理过渡到利用可以辨别信息并做出取舍的能力来帮助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层次,这是档案信息服务更深层次的变革。

3、档案知识服务模式的新发展

首先,档案知识服务将是基于专业化和个人化的服务,而不是“批发性”的服务,它需要档案工作人员针对具体用户的具体需要和过程提供服务,这种服务要求纵向上全程跟踪。其次,应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网络服务的特点体现在内容上实行增值服务,包括编制档案网络资源导引工具,能为用户提供专业分类导引和对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产品增加新的附加值,即“从提供相关信息到提供答案”的重要转变,这需要档案人员具备利用“信息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更要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学习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查询问题的具体要求和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知识服务的要求,是档案信息服务新的发展方向。

4、融入新的事业合作圈

知识管理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协作系统中求得管理增值与创新,因为知识只有在整合、流动与应用中才可能增值,它需要打破更多的门户和专业壁垒,需要前所未有的协作精神,才能共享彼此的知识,这一点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尤为突出。因此,档案工作此时将不再是档案部门独家经营和档案人员独善其身的行为了,而必须融入新的合作圈:

①档案部门将离不开信息技术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甚至增值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人员,只有将档案人员的功能需求和技术人员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系统的良性运转;

②档案部门将更需要与法律专家、安全专家的合作,事实上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的一些诸如知识产权问题、证据问题以及隐私权问题等等都远非档案部门一家所能担当;

③与网络信息服务商(ISP)的合作,将是档案信息知识服务的又一生长点。目前我国ISP有100多家,大部分从事的是接入服务和提供检索功能,多数站点没有自己的较大型的数据库,更不能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因而发展后劲不足;

④档案部门与其它信息源的合作与融合。在网络时代,利用者关心的将是如何迅速准确的获取信息,而不是信息的来源,信息共享是根本趋势,也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可以预料,不仅档案馆室之间需要信息资源的协调共享,而且档案馆、图书馆和其他信息资源中心为避免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重复和浪费,也会连为一体,组成一种基于通信网络之上的国家信息系统。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综合档案

众所周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教育的起源地所在。在其日常综合管理工作中,普遍是通过对各种档案的有效管理来从事各类科研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并用文字、图标等形式将所有活动项目记录在案,由此就形成了高校综合档案[1]。故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档案蕴含着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是其他管理信息无法比拟的,不仅是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托,同时也是高校继续展开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为此,积极寻求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办法,就很有必要。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综合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一)对档案管理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领导普遍对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多将其当成学校日常行政工作附属,可有可无,并将精力主要投入在学校基建与科研等事务上,较少将目光放在档案管理上,从而造成高校档案管理的不到位。正是因为领导的不重视,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进而出现高校档案丢失或失真等问题。同时,一些高校依然采用传统手工档案处理形式,造成高校档案管理逐渐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利用与服务功能,无法迎合知识经济发展需求。

(二)档案安全管理不到位

知识经济背景下,伴随各类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国内外信息安全形势的紧迫性也日渐凸显,致使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也日渐引起了重视[2]。如档案信息失真、被篡改,档案信息被窃取,故强化对高校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很有必要。

(三)档案利用率低

在部分高校中,因其档案,特别是科研档案,多以纸质形式存档,且只有一份,不允许借出,只能在档案室查阅。这样一来,不仅使档案查阅者无法获得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且查阅者的长期翻阅也使得档案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一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源无法共享,从而造成档案资源的遗失。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对策分析

(一)形成档案管理意识

知识经济背景下,树立档案管理意识、革新档案管理观念是高校提升综合档案管理的基础所在。为此,高校在日常综合档案管理工作中,需做到三点:一是形成档案开放意识。因知识经济背景下,档案已从部分群体特权逐渐向全民开放了,大多数的高校纷纷将档案资源向广大师生与公众开放,只有少部分机密档案资源被封存。为此,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也应树立档案开放意识,并具体结合服务者需求,逐步提升档案工作的服务性与开放性。二是形成档案时效意识。因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节奏逐渐加快,基于此,高校综合档案管理也需迎合时展需求,逐步提升其时效性,及时收集、整理档案,结合服务对象需求,第一时间开放档案信息,以此来提升档案资源利用的价值。三是形成档案服务意识。知识经济背景下,各高校间的竞争也日渐转向了科研实力与教学质量的竞争,而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展开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必然就需要档案管理者逐步树立档案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

(二)强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

1.制定适合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制。高校综合档案管理者需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法律规章制度,制定出迎合本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以此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2.落实各类档案信息及其价值鉴定工作。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需严格落实对各类档案信息及其利用、服务价值的鉴定工作,以此来明确其档案开放和控制、利用范围。

3.重点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在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中,各单位与各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利用那些与控制使用档案的时候,均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与实际工作需求,制定对应的审批手续,不可擅自开放或是扩大其利用范围;而对于那些已经解密与未被定为密级但仍需加以控制使用的相关档案,也需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对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也需实现同互联网的隔离处理,不可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而需同互联网链接的计算机或其它一些电子信息设备也不可存储、处理或传递档案信息。

4.逐步强化对档案管理电子设备和应用系统的有效管理。即严格参照国家相关规定构建高校档案管理系统与安全防护体系,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各类电子设备与软件可正常使用,以免档案信息被窃取或篡改[4]。同时,有效检验并认证电子档案的存储介质,确保其长期可用,并积极展开对高校电子档案的安全保护技术的大力研究工作,开发出一些有效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技术,以此来确保高校各类档案信息的安全与有效。

(三)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网络共享化

综合档案的共享,一直以来就是高校广大教职工与科研工作者展开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前提所在,而现代化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就为这种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首先,从形式上来讲,各大高校可充分利用其校园网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来实现同校外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关系,并在校内网上实现对各类档案资源信息的与开放等。其次,高校还需积极构建档案信息检索平台,从而让档案利用者只需输入相关关键词就可查找到相关的档案信息。与此同时,也可在网上开放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为档案利用者提供定向、定题的信息资源,以此来不断提升高校档案服务水平。当然,要想更好地解决高校综合档案信息的分散性与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需求间的综合矛盾,高校各档案管理还必须彻底摈弃传统那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观念,积极树立服务意识与资源共享管理,实现各部门同档案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与信息交流,逐步做到档案信息服务整体化与网络化发展,最终实现各类档案资源的全面共享[5]。同时,知识经济背景下,逐步强化对高校内部各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办公技术培训工作,同样也是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网络共享的重要保障。为此,各高校还需积极落实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逐步提升其综合素质,为综合档案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管理奠定坚实的人员保障,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综合档案资源的共享率。总而言之,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基于此,明确高校在综合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具体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网络化与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谭春霞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刘楠.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问题及措施[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5):159-160.

[2]谭春霞.谈高校综合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黑龙江史志,2014(17):215.

[3]丁林林.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途径[J].科技展望,2015(7):217,2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