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8 16:36: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第1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内植实训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如何在本科生和中专生之间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对于面临将来就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生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摸清企业对于本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毕业以后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内植实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内植实训,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了解到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中所需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服从组织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让他们提前熟悉了在企业工作的相关流程。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将本专业的知识转化成真正有用的知识。

一、企业内植实训的内涵及必要性

企业内植实训突破了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范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多理论,少动手”的不足,尤其在当前众多学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往往存在企业挂名、学校培养的现象的形势下,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近些年越发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应以学生就业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不断调整、完善、优化现有的实习实训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两者共荣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职业素质缺失,以至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拓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途径,研究构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整体系。

三、企业内植实训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企业内植实训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当前,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风向标,对企业用人能力素质模型的认同和训练作为结构性的力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成重要推动性作用。企业内植实训模式对学生到企业中应聘、就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进行新的整体构建,把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以体系化、制度化的形式整合在统一的教学体系之中,构建“教学多元,学训一体”的训练格局。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以本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在深圳华强方特集团的企业内植实训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从中寻找出企业内植实训的运行规律和评价标准,为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做出智力支持。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大型文化科技集团,对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模式。华强方特坚持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打造“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文化科技产业链,业务分为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和文化科技主题乐园两大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各个方向的实习实训要求,同时在内部也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建立强势的中国文化科技品牌。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天津华强方特公司,于2017年签订了“订单班”协议,以定向培养的方式,于每年的5月份向该公司输送大批的特需人才。所谓“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能够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多的合作与实践,企业和学生双方都反映良好。一方面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也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在需要的时候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人力资源,给校企双方的合作都带来的各自想要的利益,可谓是双赢。

四、结论

通过本论文研究梳理和总结本专业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经验,探索建设高职学校的企业内植实训培养模式,丰富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企业内植实训这种模式,突破了以往的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同时,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有效做法,可以把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向一个新高度,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张利庠,杨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关于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与探讨[J].安彬辽宁高职学报,2012,14(6):51-52

[3]高职院校企业内植实训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孙雷卷宗,2014(12):200-201

第2篇

关键词:管理专业 学习兴趣 自信心 自尊 实践活动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

中职学生由于考不上普通高中,大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督促下被迫去上中职学校,这就造成这些人在心理方面缺乏自信。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功底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觉得低人一等,容易造成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可以说,缺乏自信、厌学,是中职生的普遍现象。

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也有很明显的长项,那就是喜欢实际操作,喜欢动手。他们虽然厌学文化课、理论课,但对于实践课、实验课以及其他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往往兴趣浓厚。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中职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必备条件。

二、针对上述情况,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学习该专业的欲望

有人曾问过居里夫人:“您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力,尤其是自信力。”居里夫人说的自信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信心,而是进取心的支柱,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巨大动力。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复合性,面对学生的畏难情绪,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该专业的自信心呢?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的:

(1)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维护他们的自尊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自信心程度,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呢?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应检查一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又怎样做呢?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尊重他,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态度温和,时时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就能使学生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无形之中逐渐增强,相反,如果老师经常对学生训斥,态度粗暴、冷淡,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一次,我在给学生上该专业的《人际沟通与礼仪》课,在我讲了上门礼仪的知识点后,让学生表演一下,一位平时表现比较胆小的女生可能是由于紧张的缘故,没有示范敲门动作就走了进去,下面的学生都看着她,开始小声议论,这位女生更紧张了,这时,我不露声色地叫她停,并对其他学生说是我有意这样安排的,看看同学们能否发现她的错误,并请指出,这位女生带着感激的眼神看着我。这时,一位同学站出来指出了这位女生所犯的错误并表演了正确的方法,我对那位同学也进行了表扬。所以说,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都会很踊跃地参加讨论和演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论学生表现怎样,也无论他们的演示是否规范,我都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肯定,维护他们的自尊是我首先要做的事。

(2)善于观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自己的学生,就一定会发现学生的亮点,哪怕是很微弱的一点亮光,然后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亮点,不断地肯定他们,认可他们,你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会越来越亮,并不断扩大,这样就能顺利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紧密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与管理专业的知识联系是很紧密的。比如,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因此,我应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去质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发现学习该专业的现实意义。

2.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

中职学生强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地方就是喜欢实际操作,喜欢动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学生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动手、动笔、动嘴等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运用他们的强项,结合本专业的要求,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

(1)让学生自己看书,自主尝试

每次讲新课之前,我根据实际情况能自学的内容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能尝试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引导学生在自学、尝试的过程中查资料,想方法,给学生一些思维的主动权。比如,我在讲该专业《公共关系学》塑造组织形象的方法一节时,我就先让学生看书,并让学生查资料列举出不同企业塑造自己形象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探究

许多老师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费时,费力,又难以组织,大多喜欢自己包办,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一定要把权力下放,交给学生,使学生的被动操作变为主动操作,长此以往,当学生遇到问题就会主动的去想一想,做一做,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如我在讲解《调查表》一节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各种调查表,并利用自己所做的表格去进行调查,在制作调查表的过程中,同学遇到很多问题,进行实际调查时又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又反过来修改调查表,再进行调查,反复几次,既动手又动脑,这样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学习该专业的兴趣。

3.利用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该专业知识的力量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对理论的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巩固知识,体验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在讲完《定价策略》“企业定价策略”后,我安排了一次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给每组分派任务,首先要求学生到不同的商场去调查各种商品的定价,每组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做成一份资料交上,并作评比;然后,各组根据自己情况,分别进一批商品,做出定价,然后进行销售,比一比,哪一组销售的多。再引导学生学生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该活动后,学生一致认为,有了理论知识指导后,自己对定价感到更灵活,认识更深刻。另外,我还根据授课内容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使学生更多地认识和了解该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该专业知识的力量,并进一步磨炼他们意志,培养他们的能力。

以上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配合教材,而创设出来的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也能逐渐做到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探讨中职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的几种方法》.

[2]吴文杰.《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是具有很广的适用性的、社会经济各领域有广泛需求的专业。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有用武之地,社会各领域、各单位也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一直供不应求,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未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瓶颈。高职院校在过去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面对市场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的高要求,有心无力。近年来,一些高职院虽然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然而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1、办学思想偏差

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思想偏差,导致办学定位不能正确适应市场需求。在实践性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受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的限制,少安排或基本不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致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一本教材一讲就是几年的情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落后,实践性动手能力弱,很难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有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

2、考核评价体系制不合理

上级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不科学,偏重于重点学科、实验室、课题和等方面,而忽视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服务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3、教学与科研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必须保障教学与科研的投入。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科研经费严重短缺,尤其是由地方财政拨款的高职院校的情况更为严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不足必然导致教学科研得不到有效投入,因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更难以开展。

4、缺乏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没有应用好实践教学的方法,导致实践教学变成了自习课,老师无法引导,学生无所是从,实践课流于形式。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者和研究者,就如何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机制

高职院校在合理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建立健全教学和科研等考核机制; 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社会调查,建立良好的社会人才需求分析、调研规划等制度,以便能把握住社会人才需求发展变化的脉博. 使专业建设能有效体现出目标性和前瞻性;专业建设应当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及常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缺和教学素质综合考评体系等制度。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把“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作为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管理,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的职教师资队伍。

第一,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学历证书+‘双师型’教师技能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鼓励、引导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证书后到学校任教。

第二,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与学历层次。真正成为一名高职教师,入职培训是必须的。在德国,一名职校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经常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要支持教师在职修读研究生课程,提高学历层次。要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各项考核的主要指标和职称评定的主要条件,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3、加大教学与科研经费投入

必须增加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尽快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高职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高职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以确保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与企业通过联合办学或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等问题,以此来加大教学科研的投入力度,从而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4、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多种课堂教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外的职业教育方面有不少可供参考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如:美国的职业教育:

(1)走出教室。职业教育部门注重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职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如工厂、超市、农场、社区等。在指导老师的管理和指导下,学生能自主获取实践知识。

(2)在做中学。在美国的科学教育课堂中,首先突出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调研市场,回校后再结合理沦知识对调研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此后,指导老师适时进行情景模拟,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家庭参与。职校会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般选择学生身边所见所闻的典型事件为对象进行市场调查、经济研究,并要求对各类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及结果作出书面的记录。职校定期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并请家长参加这类学术研讨会。实践证明,这不但能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的热情,更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

(4)借助外援。学校经常邀请科学家、工程师、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进人学生的课堂因科学工作者长期养成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常常会启发与他们相处的学生提出和讨论问题。由于科学家直接走进了学生中间,消除了学生对科学家的神秘感,学生们对科学家的学生时代、科学家工作习惯等特别感兴趣,学生们从科学家那里学得更多的是得到了隐性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另外,还有案例教学法较适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分插入案例教学法、讨论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案例情景教学法。

(1)插入式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适时插入一些小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消化重点、难点、疑点并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简易型案例教学法。此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法中,效果明显。

(2)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一般在学生学完某一理论章节后进行。专业教师可以选取综合性较强的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采用此类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案例的讨论进程。

(3)模拟案例情景教学法。此法在学生对具体专业课知识有了较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如当学生在学完《企业运营管理》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案例情景教学。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

美国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道路,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文伟.浅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性教学 问题与对策

本研究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调查了高职学生对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调查对象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其中社会用人单位10-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100-110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1所。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回收率为98%。

一、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1)实践教学培养方向和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其一,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存在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侧重于动手能力和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十分重要的人际沟通交流和协作这些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却一直缺位。其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调查中显示,学生认为先进管理思想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企业管理的先进工具和方法、人际关系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等适应能力方面在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无法获得锻炼。其三,缺乏思想的培育和思维方式的磨练。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即思想教育。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却无法发现对学生的管理思想的培育和思维方式的磨练。

(2)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调查显示,有59%的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通过自己找的方式,31%的学生是通过导师私人关系介绍,而仅有10%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参加专业实习的。在实习过程中有67.35%的学生是通过电话或EMAIL联系或指导,20.4%的学生表示没有联系或指导,另外12.24%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与导师取得联系和获得指导。

(3)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专业实习的时间以十个月比较合适且能达到效果,69%的学生和Ⅱ家用人单位表示有相同的观点(另外一家用人单位表示要两个月),而在我们对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两所学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均只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

(4)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很广,而且学生的爱好兴趣不一,求职方向也不同,而学校却只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二、构建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议

66.67%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37.5%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营销知识,33.3%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相应的计算机知识,29.2%的企业认为应增加人力资源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20.8%的企

课题项目: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规划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98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业认为应增加财务知识和物流管理知识,16.7%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行政和运作管理知识,4.16%的企业认为应增加其他知识。所以,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体现企业管理任务,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教学项目,从每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建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毕业生可以“零距离”上岗。

(一)优化课程体系

(1)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管理能力为核心去优化课程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根据与自身相适应的能力来选择课程,尤其是教学内容要突出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2)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即双证沟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双证沟通”的要求,设置的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可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人力资源师系列、营销师系列、秘书系列等。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术技能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注重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文化素质中注重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社会实践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第5篇

现将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6〕162号文)转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雇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关发〔1995〕357号文)的精神,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关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

(1996年5月4日  劳部发〔1996〕162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私营企业和请帮手带学徒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个体工商户),均应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为了保障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与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切实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把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做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通过提供政策指导、推荐劳动合同范本、加强劳动合同鉴证等工作,促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依法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同时,要充分运用劳动监察手段,检查、督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照《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到1996年年末,应当全面完成建立劳动合同制度的工作。

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积极配合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督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四、各级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要和劳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通过参与指导、培训人员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对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必要性的认识,加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步伐,并引导其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第6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

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渠道和方式、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融资预算等多专业、多领域进行研究和学习的专业,具有注重实效性、专注应用性、开拓创新性等特点,是一项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战略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现有的经营模式、管理结构的研究和分析,找出阻碍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同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制定、员工岗位职能界定提供建设性意见,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并同时具备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我国经济并入世界经济轨道之后,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越加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在高等院校中专门设立工商管理专业,扩大工商管理专业收生规模、对工商管理人才就业提供“绿色通道”等方式以扩大国内工商管理人才规模,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推动国内工商管理人才体系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体系培养当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造成工商管理人才体系失衡,学生的理论能力超过实践能力等等。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式、师资队伍力量和实践操作等方面与现实发展状况不符,因而造成工商管理人才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进行运用。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的现象。据研究表明,78%的工商管理专业将课程设置的过于细化,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资管理专业等等,而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当是对与企业建设和发展有关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在专精某一部分或某一类专业的情况下,对其他属性的专业也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下为企业寻求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和优胜的竞争机会。偏离实际的课程设置,使得工商管理人才局限到单一的目标下,与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不符合,也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就业机会缩减了途径,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在进入市场后只能被动的选择单一工作岗位,而不是有效的掌握到主动性,成为就业的主宰。同时,课程设置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还对工商管理人才造成的很大问题是加深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误解。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一定年头,但是许多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力和制造力占据市场的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人才的认识并不多,认为工商管理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是处理行政类事务的,对企业的发展可有可无,现行的单一化课程设置方式使得工商管理人才在市场中选择企业和进行就业时更容易遇到阻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造成受教育者的学习程度受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并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国内的教育改革,但是,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处于基础水平。我国教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员,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并入过来的,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教师,因而,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呈正比的关系。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模式的采用、教学理念的引导等方面都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意见,因此也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程度造成一定限制。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差异性的原因就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对现有的工商管理发展掌握程度的不扎实,导致了人才进入市场后的偏差。

二、改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一)找准自我定位,寻求多元化发展

作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场所,教育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所在的院校首先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与社会不适应的问题。院校对自身性质进行认真分析和探究,找出所在的工商管理专业与自身文化元素、政治元素的共通点和差异性,如学校是以研究性质为主的,那么专业也应当偏向于研究化和理论化,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属于理论型的,专注于对影响和推动工商管理发展的知识和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学校是实践性为主的,那么专业也应当偏向于实战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的,能够进入到社会当中,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战略性意义的人才。当院校找准自己的定位之后,受教育者才能依据其定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性质的选择,从而解决了工商管理人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困惑,为其自身寻求到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二)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要为进入社会服务的,是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因此,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课程设置比重进行调整,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课程比例按照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受教育者个人意愿,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也不要放松对实践的掌握;其次,从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受教育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由被动吸收转为主动学习。

三、结论

日益严重的人才过剩与工商类管理人才奇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在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西方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为自我寻求多种就业体验机会和就业渠道,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发展中不断提升,符合社会和企业对自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第8篇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面对这种局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引起思考,将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阐述,积极探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作者:韩丽娜 单位:西京学院至诚书院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第9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2]余忠,刘燕娜,肖友智,戴永务.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9,12:104-107+1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