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8 16:36: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体育;高效课堂

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因为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就要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来开展体育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中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符合素质教育最终目的的,也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二是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在如今的教学中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化,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非常深重的。很多教师的教学带着功利性。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中职体育的理论教学而言,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教学目标的明确紧紧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构建。然而,如今很多教师的教学都存在弊端,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体育理论课堂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二,教学设计陈旧落后。中职教育本就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太过重视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少,以致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这非常不利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中职体育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以此真正展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800米、1000米长跑理论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因此长跑需要考察学生的耐力与肺活量,所以长跑是每个学生都非常害怕的一个体育项目。那么,为了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其中可以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消除阻碍,完成对高效课堂的构建。[1]

第2篇

关键词: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核心素养;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83-01

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一、区域地理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的学习活动。它以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为前提,确定主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文章以“荒漠化防治”为主题,探讨利用“主题探究式”教学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的方法,以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的把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二、思维导图的构建,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本课以“荒漠化防治”为探究主题,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结合图中信息,考察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整合教材,做到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微观上突破重、难点,通过设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寻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以问题为载体,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

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解读荒漠化概念,引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的因果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围绕“荒漠化防治”这一主题,教师在授课中要重视讲练结合,抓住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建立知识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区域问题。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华北平原盐碱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年温差较大,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旱涝灾害频发,东部近海则属于人为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四、整合初高中地理探究主题,形成综合思维

通过展示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图,风沙的形成条件,教师可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分析天山北坡和南坡的自然带分布差异。二是对北疆以固定沙丘为主,南疆以流动沙丘为主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四是过度发展绿洲农业会产生哪些生态问题?如何防治?五是分析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知识结构的引领,信息的Ρ确治龊陀τ迷理的过程,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作答。这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形成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典型案例: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读图分析:(篇幅所限,图略)制约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是什么?对该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答案:水资源,土地荒漠化与土地次生盐渍化。如果农业生产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教师通过呈现民勤多沙暴的典型案例,将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系统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认知向深度发展。题目设置突出春季特性:气温回升快,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多寒潮天气。将问题分析与风沙形成的条件相结合,将学生地理分析的思维引向深度和广度。

五、类比差异,迁移知识,深化主题

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类似地理事物要比较其差异性,不同地理事物要归纳其相似性,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西南地区沙漠化的成因比较;红漠化与新疆荒漠化的成因比较;西北干旱区与中亚、西亚、北非干旱区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既可以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既可以升华对区域特征的认知,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六、结束语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教师要通过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深化探究主题,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挺.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体现在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意识和文化素养方面。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教W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初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中,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受校内校外多方竞争的影响,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一味让学生做题目,而且任务量巨大,有时候还占用一大半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造成学生压力大,还容易让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对初中英语教材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不细致,教师至始至终都是围绕考试题目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被带入到英语学习的情景中去,在课后又过多关注学生对题目解答正确与否,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知识将英语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做出及的反馈,教师也不能针对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做到着重讲解,导致教与学脱节,英语学科本身对交流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课堂上积极有效的交流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开展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可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加以实现。通过情境教学设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应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英语演讲比赛的形式,老师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例如:在对“如何介绍一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一一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等,让学生按照这一框架开展演讲。在实际教学中对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在语言品质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英语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和对语言语法的精通,更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侧重于说和写的能力,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生动准确的语言,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有趣不呆板,这需要英语教师长期实践,灵活运用语言组织教学。

同样,书写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也很重要,教师的书写美观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感受教师在黑板上优美飘逸的书写,能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其次,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学生在对教师英语书法的模仿时,增进了和英语的亲近感,再者学生英语书写的提高,对今后在答题以及工作上都有好处。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在关于核心素养体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演示方式,多媒体信息量丰富,有图有声音,还包括动画和影视,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非常便捷,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在老师反复的播放中彻底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另外多媒体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上效果显著,多媒体的声音更接近口语上需要达到的发音,这给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标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初中英语学习重点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题意义,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和将实践技能相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卜连华.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两级分化的应对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5

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界从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积极开展研究。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课堂表现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理论上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我们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M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

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综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二、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原有的表现,二是教师培育的表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在一节课上学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其教育和引导也不能过分求全,而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重视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然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环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组织教学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遗憾?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经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学校体育改革在教育学体系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切实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首先,整体规划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外活动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有效坚持,形成学生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2-3项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三自主”选课,实现学生乐学目标,配备专项能力突出的教师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再次,结合地域特点,借鉴“一校一品”的经验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借鉴他国文明,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师生互动,协同发展。

在教育学领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协同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德能展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氛围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凭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能素养,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把“教”和“学”协调统一,以求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发展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平等、和谐、民主、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苏式课堂;核心素养;体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46-03

【作者简介】王智浩,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08)教师,二级教师。

近年来,苏州市正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苏式课堂”,苏式课堂具有精致、灵动、开放、质朴等特点,注重吸收各种教育理念、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体育学者于秀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三大类,其中体育认知细化为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两方面;体育行为包括运动参与、锻炼习惯和体育道德三个方面;体质技能包括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两方面。下文,笔者谈谈如何在苏式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一、苏式体育课堂的根茎――课程内容兼容并蓄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我们选择的体育项目既有新的也有老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同时苏式体育课堂鼓励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1.选择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

如何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跑步项目?很多人会觉得跑步有什么好学的,每个人都会跑,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大学中仍然有跑步的内容。这就启发我们要制订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征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投掷教学中,先是原地正面投掷,然后到侧向投掷,再到上一步侧向投掷,最后到助跑侧向投掷。苏式体育课堂应传授教材中的经典知识,介绍各种运动技术的最基础的内容。

2.选择国家推行的重点体育项目。

在我国,足球运动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苏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到2020年,将创建200所足球特色学校,注册校园足球运动员4000名,足球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所学校至少有一片适合开展校园足球的场地。苏式体育课堂重视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第一,这些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认真选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苏式体育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各校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苏州市某所学校开设了羽毛球课程,学校以特色体育为载体,关注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也有针对学生特长的羽毛球训练课,力求实现“人人会打羽毛球、人人都懂羽毛球、竞技有水平、普遍有基础”的目标。

4.尝试选择新兴的体育项目。

当前,新兴的体育项目在苏式体育课堂中越来越多,例如,“苏州市户外\动进校园”中的攀岩项目。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攀岩非常新奇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有很高的热情。选择该类项目时,应做到不为求新而求新,不为求新而颠覆传统。此外,很多项目的选择应有所创新,不能全盘“接收”,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例如:橄榄球项目,我们将其改造成了腰旗橄榄球,降低了对抗性,便于学生接受和活动开展。

二、苏式体育课堂的枝干――教学灵动多变

苏式体育课堂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扎扎实实地传授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第二,教学设计善于变化,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能力。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1.教学扎实严谨。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曾出现过于注重情境、道具等的现象,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我们慢慢纠正此类现象,彰显扎实严谨的教学风格。扎实严谨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仔细安排教学环节、合理调整教学顺序的基础上的,力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例如:在六年级“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实心球投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强调拉开投掷距离,在捡球的时候提醒学生用脚底停球,不能直接用手接触球等。严谨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规范学习体育技能,同时有助于学生锻炼身体机能。

2.教学善于变化。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教师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同时变化教学节奏、场地布置、器材使用方法等,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采用羽毛球的追击、拍打等方法进行练习。在二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能互相拼接的小垫子,首先将垫子横放,然后竖放垫子增加长度,最后将两块垫子叠放增加高度,通过简单的器材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3.教学丰富多彩。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练习。例如在一堂“肩肘倒立”的课上,开始的部分,教师让学生在垫子上做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等动作,巧妙地提升学生的下肢力量,然后放置挂着铃铛的绳子,让学生用脚尖触碰铃铛以此提升肩肘倒立的效果,巧妙的游戏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苏式体育课堂的花朵――课的呈现精致美丽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应仔细研究课程目标与理念,并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实现目标。一堂精致的课,有时需借助情境的力量,有时要靠现代化的设备,有时也需要和不同的学科相互整合。

1.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学习。

体育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具体的生活感知。例如,在二年级“走走跑跑过障碍”的公开课中,教师创设了“跋山涉水”游戏,学生先在情境中练本领,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闯关”,最后是积分竞赛,如此学生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学会了走和跑的技术动作。

2.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习。

当下,信息技术越来越丰富,例如“未来教室”“MOOC”等,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概念,提升技能,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师新的努力方向。例如,在三年级“羽毛球的挥拍”教学中,教师示范非常快,学生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仔细观察如此细腻的羽毛球技术。此时,播放教师示范的慢动作,学生能直观感受动作技术要领,羽毛球技术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3.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学习。

苏式体育课堂中,体育会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例如,讲述篮球场的宽度、长度时要用到数学知识,讲解跑步入弯道时要用到物理知识解释倾斜角度,在调节气氛时要运用各种音乐。多学科整合让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苏式体育课堂的果实――教学效果高效实际

一直以来,苏式体育课堂都极为重视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提升学生体育课堂的有效活动时间,并让学生在真切感受学习魅力的同时提升身体素质。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单位时间强度提高有效活动时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体育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以六年级一节“循环素质练习”的体育课为例,课中,教师将所有学生分成四组,然后进行四个项目的循环练习,第一组两个人跳绳,第二组触线接力往返跑,第三组仰卧起坐,第四组单脚跳。每个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一分钟训练,看起来运动量不大,但历四次循环练习后,就会有学生因运动量大而出现站不稳的现象。高效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入手,不能让学生等待练习,更不能让学生孤立地练习,而应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运动。特别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注意力时间短,如果不能有效安排时间,学生就会开小差。

2.注重运动的科学性,保证活动的有效衔接。

一般而言,体育课可大致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基本部分,教师通常会安排一个教材中的内容和一个辅助的游戏,但如何使活动有效衔接,很多教师并未思考,这使得活动得不到有效衔接,浪费了大量时间。如某位教师同时教授四年级的两个班,第一个班先测试肺活量,再进行50m×8考核,最后只有6个学生完成本堂课的目标;另一个班,先进行50m×8考核,再测肺活量,结果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目标。因此,改变教学环节的顺序,学生的有效活动时间会得到显著提升。

3.减少队列调动,避免时间浪费。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我们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锻炼,例如在进行五年级“往返接力跑”教学时,将学生分为4组,那么学生锻炼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但如果分为8组,甚至12组,学生就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运动机会,从而增加运动量。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少调动队伍,因为学校场地和其他班级上课的原因,有时学生要从操场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这时队伍就会变得很混乱,时间也浪费了。良好的队列组织能够保证课堂纪律,因此,练习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纪律性,保证教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4.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场地对于学生活动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学校场地小,只有一片篮球场,每节体育课有几个班级同时上。那么,此时该如何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呢?学校安排跑步的班级绕着最外圈,在场地里面的班级进行分组分批跳绳,用沙包限定距离进行立定跳远,尽量做到在原地进行活动。因此,对于一些场地较小的学校,上课时每个班级要尽可能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如果需要用到较大的场地,可以提前和其他体育教师商量,在安排活动场地时,还可以利用一些非运动场地进行活动,从而保证体育课的有效开展。

苏式体育课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由目标引领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等方面有所发展。苏式体育课具有开放、精致、灵动、质朴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细节美,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晓东.“苏派教学”探微[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0(5).

第6篇

1.1体育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识[1]。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体育活动最能打破阶层的限制,任何人在体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平、法治等概念的深刻含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参与和观赏体育比赛,还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1.2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2002年开始在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该纲要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既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课程之中。学生要通过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纲要》明确规定要通过大学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为通过公共体育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隐蔽课程来实现的。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3]。体育隐蔽课程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寓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使隐蔽课程发挥应有的价值,应当对以下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

2.1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

要通过公共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执行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教学,保证公共体育课的课时,真正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同时,注重对体育场地的环境进行美化,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标语或者宣传画的形式在体育建筑和场地中进行布置,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陶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2.2尊重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他们认为公共体育课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地位。而教师对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也不充分,部分高校一直未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公共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公共体育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中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等渠道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教育,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授,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

2.3发挥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课中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是公共体育课的主导者,只有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不但要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育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育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再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真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2.4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

学校应当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强调整体,把整体放在首位,培养人的民族气节与伦理道德的理念[4]。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传统意识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地域和民族的特点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舆论宣传,鼓励学生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校运会等体育赛事和活动中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大学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技能,同时也应当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其中蕴含的道德修养、伦理规范进行深入理解,深刻领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5注重发挥课外体育竞赛的积极作用

以课外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也是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一种组织形式。竞技体育是法治的,其规则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竞技体育又是德治的,参与者必须自律,要以既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取得胜利[5]。课余体育竞赛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因此,通过大学体育课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课外体育竞赛的地位和作用,而课外体育竞赛因其时间和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组织各种课外体育竞赛等活动,大学生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地观看比赛,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竞赛中的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规则的理解,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法治的含义,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别是集体类的体育竞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6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要使大学体育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重视对大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评价,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组织性、纪律性等情意目标进行评价。由于这一类目标大都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体现,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此类教学目标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类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重视,从而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导作用。

3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各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中。要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既需要高等学校提高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也需要发挥公共体育隐蔽课程的优势,优化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李理 蒋宏宇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细谦,陈琦.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7-69.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8-230.

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法;初中体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因环境、兴趣、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已不再适合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分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制定合适的体育规则,而且在于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体育锻炼,提高其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全面激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中考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会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中,不仅无法挖掘体育的乐趣,更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但在分层教学方式下,体育教师则会充分凸显学生在运动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并在核心素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运动掌握能力、意识掌握状况进行分级,并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引导,由此改变学生对传统运动课程乏味、沉闷的观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会误认为体育课的目的在于放松和玩耍,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学生并不会在意。就算有学生认真听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体能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学会,而部分学生无法学会。此时通过体育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体育核心素质的基本特点和标准,然后再给各个阶段的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并传授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进而促使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会指导学生使用运动设施锻炼身体,这在学生没能了解运动常识的情况下就极易在运动过程中损伤。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分层体育课程中,由教师先把体育核心素养知识告诉给学生,进而引导各个层级的学生根据核心素养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并通过规范有序的知识教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学习、成长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体育教学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五)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当前阶段的教学中,长时间的知识学习会消耗学生大量的精力,同时过大的压力也导致学生得不到放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应该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使用体育分层模式制定教学方案,在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身体获得充分放松,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课程重视度低

大多数初中学校与教师都会受到应试教育对其的思想束缚,认为体育在中考中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主科教师占据体育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尤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素质,无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也无法更有效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和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同样的课程中将会收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若因此忽略了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四)体育重要性未能获得学生的充分认识

由于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重心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在参加体育课时并不积极,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做做表面工作,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其遭遇到多种问题,如学生个人身体素质下降、精神面貌与预期不匹配等等。

(五)体育教学内容无法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影响,如果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使用各种理由以达到逃避体育课的目的,对其体育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极为不利。

(六)为体育课程提供的资源条件不充分

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说,教学资源的不足会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只能通过简单的运动方式用以达到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例如跑步、快走等。此类教学资源严重缺失的情况导致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在体育课堂中提高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保持极为不利。学生对体育内容的深度理解困难,也无法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七)热身不充分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并不是主流学科,一周可能只安排了两节体育课,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减少了热身时间,直接让学生跑步或者做活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经过充分的热身就进入到剧烈运动中,容易让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等现象,这种情况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致命影响。

(八)体育器材老化

体育器材老化也是安全问题的一种,如篮球架、单双杠等都是学校固定的体育设备,学生经常会在课余时间使用,这就导致设备容易损坏和老化。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对器材进行检修,就会增加学生安全隐患,比如,篮球架松动、篮板破碎等常见问题。

(九)学生不易管理

在体育课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做活动时,学生更愿意自己对事物进行探索,从而远离集体,一旦发生事故,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这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有着很大影响。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体能分层,提高认知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了解,通过体育测试获取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基础数据,并根据测试后的分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例如,可根据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划分。对于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要安排其进行强度较高的技能练习,以巩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与体育水平;对于一般的学生,在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以外,还要传授一些强度中等的技能练习,以增强其身体素质,从而为后期的运动技术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较差的学生,要考虑到其身体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做一些简单的有氧、拉伸运动,以此来提高其体育认知能力。这样的分层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还会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学习水平进行随时调整,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其体育认知的水平与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意识。

(二)爱好分层,提高体育技能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体育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水平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爱好兴趣,若强制性地将其安排到不感兴趣的项目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在不同的学期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竞赛,并且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层之后,体育教师还要对每一层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再一次分层,对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要使其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后期更加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做好铺垫。

(三)理念分层,培养运动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课程中,要创新课程形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共同进步。

(四)评价分层,激发学习信心

针对各个阶段的初中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分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体育技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以鼓励、表扬评价为主;对于体育技能基础中等的学生,要以激励评价为主,并为其指导在技术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对运动技能表现较好的学生要采取竞争评价方式,以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评价原则,使其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谦虚、严谨、努力,不断超越现在的自己,激发出学好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信心,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下任务布置的分层,提高完成度

体育分层教学可以实现有效的课下任务布置,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空闲时间较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游戏任务,让学生们在课下依旧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提升自身体魄。比如,篮球、足球运动等就属于运动量大的课下任务,部分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但是可以完成类似于跳皮筋或者丢沙包等小型课下任务,因此,在分层体育教学中对课下任务进行分层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

(六)内容分层,提高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体育课时,很多内容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下降,降低了体育教学课堂质量。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必要的,比如,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基础运动让学生达到运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对学生身体进行刺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内容。在初中体育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在积极分层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作为体育教师应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将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保证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力泳.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大课间、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融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119-120.

第8篇

关键词:茶道精神;教学思路;体系内涵

结合茶道精神的传承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应该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因此,有效诠释茶道精神的价值内涵,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效果的有效营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帮助。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点入手,通过丰富教学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际,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知其问题,是优化改革机制,提升改革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仅仅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做普通的教学课程,忽略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和习惯变化,进而限制和影响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习惯的有效培养,从而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与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其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同时更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健康习惯培养的缺失,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状况的准确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其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元素内容。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活动特点和风格,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最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未能将学生学习兴趣纳入其中,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教学机制,都是由老师自身制订的。由于未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堂的学习成效。

2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的价值作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极为必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锻炼习惯,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肥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才能在整个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就极为必要。对学生培养活动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效果。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内涵。当然,在现阶段人才培养机制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素养,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内涵和行为理念。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因此,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准确的认知。在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生的生活状况,还是思想压力,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心理现象问题,因此,想要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有效结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要素融入其中,所以通过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的核心元素———茶道体系,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3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文化体系中,茶文化体系是该文化机制的核心与关键,而在茶文化体系中,茶道精神是其重点,因此,传承茶道精神,不仅能够对传统茶文化理念进行有效传承,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培养体系构建融入丰富的元素内涵。所以,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帮助。结合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开展来说,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一种元素应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来看,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改革效果,探究合适的融入元素,就极为必要。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应用好茶道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诠释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效果。

4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元素。体育教学不仅是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课程的价值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整个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作用。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同其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有效总结和整体提升。在传统多元文化发展传承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和发展茶道精神的作用,就日益突出。对于学生培养活动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习惯规范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创新和元素优化,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涵体系内,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元素,以及具体的行为规范,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力。所以,可以说,茶道精神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是整个教学理念创新发展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和基础。对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是精神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因此,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性进行挖掘,不仅要认知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理挫折和一系列复杂矛盾是整个提课堂教学体系的主要要求,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将完善的技能教学训练与心理素质教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教育活动改革创新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是由老师自身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效果。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当前高校教育机制正处于创新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创新教学机制,优化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吴尚琳.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3,(11):134-135.

[2]唐文玉.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导学+课堂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5,(18):182-183.

第9篇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剔除虚空的教学目标,着眼于评价授课者所定的教学目标:一是否具体,即学生能否清楚自己在体育课上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这可以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判定;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即设计的体育活动是不是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达成的,这可以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定;三根据课堂结束时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判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第二,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审视授课者如何规划一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活动的选择与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及教材对活动设置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对于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选择与使用是否合理,对于向学生提出的运动是否具有合理的技术难度等。其中还必须进行前瞻性的估测与评价,即根据授课者的教学设计,预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没有可能真正接受运动技术教学以及相应的身体练习。

第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这一环节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方法评价的核心,因为本研究更多的是面向教师而言的,是以促进更为科学的教学行为发生为目标的。这一环节评价的内容较多,例如教师的口令是否洪亮清晰,示范行为是否准确优美,语言指导是否到位易懂,保护是否合理有效等等。评价方法关键在于判断授课者能否通过自身的教学实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合理地渗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能否结合学生个体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及时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等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环节的评价还体现在对教师即时智慧的判断上,即对授课者能否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突况)作出恰当的教学选择,如果能,我们就可以给予本节体育课以较高的评价。从体育课的整体架构与效果上讲,评价的重点在于能否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这是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评价主题。

第四,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一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不仅仅在于教师单向传授的水平,更应该通过学生的收获来评价,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质量”好与差的唯一依据。这一环节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精神状态与运动水平,评价他们能否熟练地应用新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笔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在常态的体育课堂上坚持从以上四个维度对体育课堂进行评价、反思,则我们的体育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更高的水平。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方法摘要

作为理论准备与铺垫,文献资料法是离不开的,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这一研究方法绝非所谓的虚的方法,而是具有实实在在指导作用的方法,不经历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审读,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也很难知道类似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而作为一种实证研究,实验法与调查法也是两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实验课、研究课的思考,我们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产生切实的感知经验。而调查法更多地面向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知道学生的需要,可以知道学生经过一节体育课后有哪些真实的收获。只有基于实验与调查,才有可能得到真实可信的数据与结论。

三、研究总结与反思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研究是一项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并重的事情,对于初中体育教学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明,基于实践的研究可以丰富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可以丰富体育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更科学地提升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水平。相反,如果评价方法失范,则我们的初中体育教学有可能走向迷茫。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