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36: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出现了“学琴热”这一社会现象,儿童青少年也逐渐成为了钢琴教学的参与主体。儿童学琴的好处在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乐感都优于成人,适应能力较快,学习效率高。以儿童为主体的钢琴教学新天地,为国内的钢琴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物质文化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从近年来逐年翻翻的钢琴考级人数就会看出国内钢琴教育发展的形式。在数量庞大的钢琴学习队伍中,儿童青少年是主体,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儿童学琴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随着学琴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类艺术培训学校、钢琴培训班、琴行生意火爆。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儿童学琴的教材也多以考级曲目为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多围绕着考级曲目展开,儿童很少能够接触到其他的曲目。儿童钢琴教学的考级化发展,让其无法避免的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而忽略了钢琴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儿童审美趣味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儿童将学琴视为一种负担,一切的学习活动也都以考级为目的,最终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培养儿童审美意识的初衷相悖。
(二)儿童钢琴教学的内涵
儿童钢琴教学的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儿童的钢琴学习,一方面是指钢琴教学针对学琴儿童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0~18岁属于儿童。在通常意义下,儿童是指学龄前开始到学龄晚期的(4~18岁)的孩子。
(三)钢琴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比于其他乐器,钢琴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在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钢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乐器,家庭的普及率很高。一些学校甚至把钢琴学习作为常规教学的必须课,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趣味。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钢琴教育。近年来,国内钢琴的家庭普及率也在迅速上升,学习钢琴的儿童也在不断的增加。本文认为,钢琴教育应该作为儿童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的音乐教育手段相辅相成,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现阶段国内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社会上绝大部分的钢琴教学机构办学规模比较小,教学机构的经营者在聘请儿童钢琴教师时要求较低。儿童钢琴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儿童钢琴教育机构的招聘过程十分随意,没有充分考察儿童钢琴教师的学历、年资、教学经验和水平。新教师在上岗之前,也没有给予教师系统的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在评定儿童钢琴教师的综合水平时,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的保持率;水平一般但善于交际的教师通常会得到嘉奖,而具有真才实学、教学能力强但性格内向的教师却得不到教学管理者的认同。
(二)技能化倾向严重
对于学琴儿童刚来说,学习钢琴是接受音乐教育、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儿童钢琴教师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的演奏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现阶段的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过分的重视演奏及时,而忽视了学生音乐情感的综合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追求,也削弱了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让钢琴的演奏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钢琴演奏成了机械性的重复,学生的整体气质变得呆板沉闷。
(三)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在实地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儿童在弹奏老师教授的乐曲时完整流畅,没有错音。但是儿童在演奏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表情和情感,就像机械的打字一样。从学生的演奏中可以看出,儿童钢琴教学的方法过于陈旧,依然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然而这种传统钢琴教育方法培养下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十分有限,无法在钢琴领域取得大的成就。如果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模仿式教学模式,创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儿童钢琴教学模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现阶段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主要以师范大学的音乐院系和普通高校的音乐系毕业生为主。这些教师更加重视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数量掌握。受到教师教育背景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儿童系统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在上岗之前也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暴露在日常教学中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有待提高;一些儿童钢琴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熟练,但是不具备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授课效果不太理想。此外,我国也尚未确定儿童钢琴教师的入行标准,这一情况所奥城的直接影响就是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绝大多数的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在招聘教师过程中,对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要求不高;更有音乐培训机构为了节约用人成本,导致很多老师既教钢琴又教声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儿童钢琴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 激发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对钢琴演奏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坚持不懈的学琴、练琴。作为儿童钢琴教师,需要启蒙学生的兴趣。年龄小的孩子情绪、心情都摇摆不定,学琴的兴趣也忽高忽低。教师需要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钢琴教学方法。鼓励儿童要热爱音乐,热爱演奏,当儿童取得进步时,应该给予鼓励。儿童钢琴教师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儿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儿童的演奏水平。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儿童钢琴教学的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形象生动、节奏活泼和感染力强的钢琴音乐曲目或具有较强趣味性的钢琴演奏曲目,有利于吸引儿童的关注,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儿童的音乐想象思维和音乐理解能力。其次,选择带有中国特色的乐曲,提高儿童音乐教学的民族性,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儿童喜欢的歌曲为题材的自编教材,例如《滴答滴答》《卖报歌》等。
(三) 创新教学方法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注重儿童音乐素质的提高,挖掘儿童艺术潜能。儿童钢琴教师应该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弹奏或者唱谱,伴有互动式的语言和表演,也可以适当引入教学游戏,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于变单一教学为教学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开展互动,相互学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积件系统 中学生物学 教育应用 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学习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大多数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的广泛使用,其固化性强、开放性差及互动性不足等缺点日益显现,极大地制约现代教学的发展。
1997年3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寻求适合中国教育特色与课程教学的CAI发展道路,即第二代教学软件――CAI积件的开发[1]。同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系统阐述了“积件”的概念: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拓展CAI资源的通用性和实用性[2]。因此,积件即积件系统[3]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一系列研究热潮。
本文梳理了近10年我国有关积件系统的研究文献,期望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总结研究经验,为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1.积件系统研究文献统计及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有关积件系统的学术论文进行跨库检索,检索主题设定为“积件”,检索范围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专利、成果、学术辑刊”等10个数据库,发表时间为2006―2015年,结果共检索得到1282篇相关文献(截止2015年8月16日)。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筛选得出与积件系统密切相关(以积件系统为文章主旨)的426篇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2)。由此可以看出:
表1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注: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文献数量中的硕士论文篇数。
表2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年占比统计
首先,有关积件系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探讨、技术开发、教育应用及研究反思等四个方向。其中有关积件系统理论探讨的文献总占比29%,内容包括积件系统的起源、定义、特点、组成、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开发软件简介等,均为期刊类文献,其间2006―2010年文献量大,为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说明学者对纯理论的积件系统探讨已逐步成熟。积件系统技术开发的文献总占比21%,主要涉及积件库的建构、积件制作软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的应用、积件的存放与管理、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等,此类研究年占比不高,但2007―2009年文献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多,有一定参考意义。积件系统教育应用(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研究)的文献总占比最大,为48%,且呈逐步上升态势。本文将该领域文献进一步细分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其中应用理论研究包含积件系统介绍、与具体学科结合的基础、开发软件的选择等,占31%,应用实践研究涉及积件制作、积件系统建构、教育实验研究等,占17%。由此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积件或积件系统建构及实践应用研究并不多。积件系统的研究反思是学者对当下积件系统理论及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的思考,仅占2%,却对积件系统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纯理论介绍向教育教学实际应用转变。但大部分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文献(理论类)并未把握住研究的核心思想,而是直接套用积件系统理论,用大量篇幅介绍其起源、特点和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有关实践研究的文献占比还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增加,由此体现出学者对积件系统实用研究的期待和努力。
第三,由年文献量对比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的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表明积件系统研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后,因开发难度较大,致使有实际成效的研究不多。
第四,进一步对积件系统教育应用研究文献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在各学科中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处于中等水平,但较大地落后于同是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且近四年均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表3 各学科积件系统教育应用文献数量统计
2.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结合文献统计及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展开分析,总结如下。
2.1研究内容
积件系统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积件库是教学资源的集合,包括五种类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其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目前积件库建设的重要对象,该资源库中的内容就是积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六种形式[4]。
(1)积件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积件开发软件有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3DStudioMax等,其中Flash因操作控制方便、处理能力强和兼容性高等优点成为最常使用的动画类积件开发软件,图片处理软件有Photoshop、Coreldarw等,视频处理软件有会声会影等。积件的存放平台可依托校园网,使师生能通过网络访问对积件素材进行下载、修改和上传等操作,以丰富积件库。而积件的组合可选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进行操作。
(2)积件的制作与整合
中学生物学积件的获取有两种方式: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动手制作。目前,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中学生物学积件的主要来源,如收集、整理科普及教学光盘中的动画、视频素材,对其进行分割、合并,获取积件;或将网络上已有的不同版本的Flash课件、图片、动画、元件优化整合到一个Flash文档中,制作成积件,此方式只是简单地对已有资源进行分割整合。而教师动手制作则要求教师在确定积件开发的相关学科知识点后搜集素材、制定脚本进行原创式积件制作,该方式对教师软件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故资源较少。
2.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分析可知,大部分文献强调的是积件系统开发的必要性、与学科结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积件系统开发和建构的具体案例并不多。在积件制作中,大多只是对已有资源进行简单的分割、组合,没有较大规模的原创式制作,也没有对新建积件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检测其教学效果。所以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积件系统开发不完善,教师对开发软件不熟悉,致使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研究步入瓶颈期。
3.发展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的策略
积件系统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注重实践研究
积件系统从1997年发展至今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中学生物学应将研究重点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应用,在平台选择的同时,结合实例介绍平台的使用步骤和积件的制作方法,将新建积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教学效果,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真正做到积件系统与生物学教学的完美结合,推动中学生物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3.2完善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积件系统的开发不仅是平台的选择,还要有规范的开发流程。本文结合当前各学科积件系统的开发步骤,设计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知识点筛选、积件制作、积件库建构、积件组合平台选择、积件系统教育实验研究、研究数据反馈、积件系统再修改等步骤(见图1)。
图1 积件系统开发技术路线图
3.3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
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一线教师对开发软件的利用能力,且生命活动过程复杂,对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效提高一线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极为重要。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可增设Flash、Authorware等软件操作培训课,并组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多交流,共同举办和参与积件制作竞赛等;对于在职教师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集中进行专业培训、竞赛和交流等。
4.结语
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发应用不多。因此,应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积件和积件系统的具体实践开发上,注重积件技术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吸纳跨专业人才的加入,共同促进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7(4):50-53.
[3]刘晓雪,李远蓉.重新认识积件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3-27.
[4]袁倩,陈迪.我国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反思[J].网络教育,2007(7):47-50.
[5]崔绪昌.浅谈积件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8,33(8):30-31.
[6]徐莹.积件问题研究现状浅析[J].天中学刊,2012,27(5):139-140.
[7]王扬.师范生物教学中关于课件向积件发展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07(49):99-100.
[8]赵玉柱.如何实现flash课件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8(6):48-49.
[9]刘甜.化学Flash课件的开发与积件库的建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袁倩.积件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6(9):56-58.
[11]林玲,蔡智慧.生理学CAI积件库建设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63-64.
[关键词] 美国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保教计划
一、美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现状
1.学前儿童保育状况
据2007年9月的统计数字,全美共有6岁以下学前儿童2400多万,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约1200万。2400多万学前儿童中高达43%(1050万)的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①,其中20%,即近500万儿童生活在贫困家庭②。③ 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44%(540万)生活在低收入家庭,其中21%(260万)生活在贫困家庭。④
就儿童保育状况而言,美国早期纵向研究项目(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对1万名出生于2001年的9个月大婴儿所做调查表明,半数儿童在各种正规的非亲子看护托儿中心(regular nonparental child care)接受照顾;26%的婴儿由亲属看护(relative care);15%由非亲属看护(nonrelative care),如家庭托幼机构(family child care homes);9%在托儿中心接受照顾。婴儿获得保育时间的长短因保育机构类型不同而不同。通常在一周内,由亲属看护的儿童比由非亲属看护的儿童少得到10个小时的照顾,托儿中心的儿童比亲属看护及非亲属看护者多获得31到40个小时的照顾。该调查指出,婴幼儿接受保育的类型受其种族的影响。9个月大的黑人儿童(63%)比白人儿童(49%)、西班牙儿童(46%)、亚裔儿童(47%)更多地接受非亲属看护;白人儿童(21%)较之黑人儿童(33%)、西班牙儿童(30%)、亚裔儿童(33%)更少被送去托儿中心。此外,儿童接受保育的类型还受父母收入水平的影响。父母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FPL: Federal Poverty Level)的儿童(43%)较之高收入家庭儿童(higher-income children,52%)更少得到非亲属看护。⑤
2002年,美国家庭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NASF)以1.2万名5岁以下儿童为调查对象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表明,2002年3岁以下母亲在就业的低收入家庭儿童(62%)比高收入家庭儿童(68%)更少得到正规的非亲属看护,而更多地被亲属看护。就时间而言,3岁以下母亲在就业的儿童38%获得35个小时以上的非亲属看护,17%获得15到34个小时,获得1到14个小时的占17%,另有28%的儿童得不到看护。⑥
2.学前儿童教育状况
根据美国的教育体制,5岁儿童入读的幼儿园(Kindergarten)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正规教育的起点。因此,学前教育指5岁前的儿童(包括5岁)在未正式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3岁以下儿童入托或入读的场所被称为婴幼儿计划(Infant/Toddler Program);3岁和4岁儿童的学习场所为学前班(Preschool/Pre-kindergarten)。⑦
儿童期是人生的关键期。人的未来发展所必备的早期知识与经验、能力等都有赖于这一时期的培养与塑造。在学前期发展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识的今日,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美国联邦政府亦是如此。自1965年以来联邦资助的学前教育计划越来越多,一方面为满足学前儿童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为满足家长的儿童保育需求,过去几十年中加邦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成倍增长。
美国人口现状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CPS)显示,1965年全美只有60%的5岁儿童按时入学,1980年入学率上升为85%,到2005年达到近90%。3岁和4岁儿童的入托或入读率也迅速攀升。1965年仅5%的3岁儿童和16%的4岁孩子进入学前班,而到2005年已有3岁儿童的入读率已达40%、4岁孩子达70%(详见图1)。⑧
全国家庭教育普查 (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NHES)自1991年起对学前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调查分析,包括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儿童所受保教的类型,以及不同年龄、种族、宗教,父母的不同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影响。
调查表明,2005年69%的4岁儿童和43%的3岁儿童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计划,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延长了许多。1991到2005年间,不同种族、家庭收入水平、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就业状况、居住地区的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情况有所差异。例如,就种族背景而言,1991年不同种族的3岁儿童中44%的白人儿童、44%的黑人儿童、21%的西班牙儿童及43%其他种族的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不同种族的4岁儿童中59%的白人儿童、68%的黑人儿童、50%的西班牙儿童和62%其他种族儿童在计划中得到教育。到2005年,各种族3岁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增长率普遍较小;4岁儿童的入学率增幅较大,白人儿童达到69%、黑人75%、西班牙人59%、其他种族81%(详见图2)。就家庭收入水平来说,1991年贫困家庭儿童中30%的3岁儿童和50%的4岁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非贫困家庭儿童的比例为3岁45%、4岁62%。2005年,贫困家庭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比例增幅很小,3岁达33%、4岁不变;而非贫困家庭儿童增幅较大,分别为59%和72%。⑨
二、联邦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实施情况
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联邦政府虽未制定系统的保教政策,但却多年来一直实施着多个大型的保教项目。这些项目或计划分别隶属于联邦的两个部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其中,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开端计划(Head Start)、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贫困家庭临时性援助计划(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TANF)和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CCDBG)。由联邦教育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 Education Grants for Infants,Toddlers and Families)、Title I学前班(Title I Preschool)、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以及其他小型学前儿童保教项目和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⑩
1.开端计划和早期开端计划
开端计划(Head Start)是美国实施年限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个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旨在为低收入家庭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3~5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机会和营养保健等多项支持,80%经费源于联邦财政拨款,其余部分依靠社会支持。该项目一年约提供90万个入读名额,可供全国11%的4岁儿童和7%的3岁儿童及6200名3岁以下儿童入读,每名入读儿童平均享有约7500美元培养经费。2005-2006年度,联邦政府投入68亿美元运行此项目,该年度来自50个州的721 289名3到4岁儿童申请加入了开端计划,加入人数尚不足所有合格申请者的一半。该计划支助下的儿童保教机构每天最少开放3.5个小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获得全日制保教服务。目前,服务于该计划的教师工资只有K-12年级教师待遇的1/2,据估计,每年财政投入增加约1.3亿美元才能填补这一鸿沟。{11}
1994年联邦政府又提出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从而把服务对象拓展到了低收入家庭0~2岁孩子和孕期妇女。2005年该计划共服务81 914名3岁以下儿童和10 485名孕期妇女。{12}
2.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
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是联邦第二大保教项目,隶属于卫生与人类服务部下设的儿童保育局(Child Care Bureau)。13岁以下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可申请此款项,75%的款项以早教券(Voucher)形式发放。2005年多渠道筹措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达8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直接投入48亿美元,共170万儿童得到支助,其中6岁以下儿童110万。2006年联邦政府拨款50亿美元运作此项目。{13}
3.特殊教育学前班
自1973年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率先为3~5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以来,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便成了美国学前儿童支助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的《残疾人法》明确规定必须为残疾儿童或发展迟滞儿童开办特殊教育学前班,1992年全国各州都普及了该项目,受惠的儿童数也稳步增长。2005-2006年度全美6%的4岁儿童和4%的3岁儿童就读于特殊教育学前班。{14}
4.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
美国于199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Act》),并于1995年作了修订。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CCDBG)面向0~13岁儿童。总体而言,2000年以来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支助的儿童数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该款项平均每月支助180万儿童,与2005年相比平均每月增加5.32万人。较之前一年,2006年里29个州所服务对象有所增加,20个州所服务儿童反而减少。例如,路易斯安那州该年度比去年少支助1.27万名儿童;同期,加利福尼亚州支助对象增加了4.34万名。就该款项所服务儿童的年龄分布而言,3岁以下儿童占28%,3到5岁、6到13岁各占36%(详见图3)。{15}
三、联邦政府针对学前儿童保教事业
采取的新措施
1.调整政府财政预算,削减儿童支助项目开支
虽然联邦政府一直办理着多个大型儿童支助项目,但是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美只有14%满足条件的儿童享有联邦支助的保教服务。鉴于目前国内紧张的经济局势,2008年2月4日布什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政府财政预案中明确表示,2008年政府将继续减少对儿童支助项目的财政投入,预计将减少对151个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投入累计约150亿美元。例如,仅就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而言,自2000以来政府拨款有减无增,致使得到该项目支助的儿童数量从2000年的245万减少到2006年的230万。随着投入资金的继续紧缩,预计到2012年,该项目支助的儿童数量将减少到200万(详见图4)。{16} 此外,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 Service Block Grant)也将被消减5亿美元。
2.保持部分项目投入不变,重点支持贫困家庭儿童
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家庭收入难以维持食物、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根本无法保障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往往只能选择一些价格低廉的短暂性保教服务。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43%的贫困单身母亲家庭接受着育儿支持,儿童支助收入(child support income)是这类家庭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36%。一项涉及17个州的调查表明,在没有任何育儿帮助的情况下,其中11个社区只有不到10%的家庭能够承担起社区学前教育中心的保教费用。{17} 在经济局势不稳、早期支助减少的情况下,针对贫困家庭儿童不利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美国法律和社会政策中心(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CLASP)倡议国会预算决议的确定与实行应秉持以下三条原则:(1)不损害贫困家庭及儿童的利益;(2)恢复先前削减的财政投入;(3)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及儿童促进社会长远发展。{18} 国会在裁决财政预算时应明确向贫困家庭及儿童提供帮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但不能继续消减对这部分人群的财政投入,还要努力恢复前几年减少的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医疗补助制度(Medicaid)等一些重要项目的投入,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针对儿童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美国政府提出“良好的开端,聪明地成长”(Good Start,Grow Smart)项目,致力于从三方面改善学前儿童教育质量。首先,加强启蒙教育支持项目。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将开发一个新的责任体系,对启蒙教育中心儿童早期识字、语言和算术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评估,还将实施一个国家培训项目,培训近5万名启蒙教师。其次,加强同各州合作改善儿童早期教育。强化联邦和州政府的合作,要求各州制定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标准及与K-12标准相一致的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大纲。再次,为父母、教师和看护者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加大对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家长、教师和看护者一起分享。{19}
四、对我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启示
1.强化国家政府在学前儿童保教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虽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目前儿童保教项目不上规模、不成系统。在美国社会免费普及5岁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时,我国还在为最大幅度提升3~5岁儿童的入园率、最大程度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等问题而努力,对0~2岁的婴幼儿保教问题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除了经济差异、人口差异、城乡差距等客观原因外,我国政府主观上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更能改善学前儿童保教状况。
2.关注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儿童
我国千百万贫困孩子和美国的贫困儿童一样,亟待国家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与支持。贫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力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但并不意味我们就应该无所作为。明确国家贫困线标准、统计贫困儿童数量、规划支助体系、采取积极救援,开发农村资源和城市社区资源、多渠道开办学前保教机构等许多工作都亟待进行,我们任重而道远。
3.学前教育立法势在必行
美国政府宏观调控、地方高度自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乃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上。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确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协作,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等经验是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刻不容缓的需要。
注释
①低收入家庭(Low-income Family):家庭年总收入等于或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FPL:Federal Poverty Level)的200%即为低收入家庭。2007年,一个3口之家的年收入等于或少于34 340美元、4口之家等于或少于41 300美元,即为低收入家庭。
②贫困家庭(Poor Family):家庭年总收入等于或少于国家贫困线标准的100%即为贫困家庭。2007年,一个3口之家的年收入等于或少于17 170美元、4口之家等于或少于20 650美元,即为贫困家庭。
③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Birth to Age 6[EB/OL].省略/publications/pdf/text_764.pdf
④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Birth to Age 3[EB/OL].http://省略/publications/pdf/download_ 221.pdf
⑤⑥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Infant and Toddler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EB/OL]. http://省略/publications/pdf/text_628.pdf
⑦⑩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9期,第39-43页
⑧⑨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Preschool Policy Brief Who Goes to Preschool and Why Does it Matter [EB/OL].省略/resources/policybriefs/15.pdf
{11}{14}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6[EB/OL].省略/yearbook2006/pdf/yearbook.pdf
{12}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Suppor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abies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EB/OL]. http://省略/publications/supporting_babies.pdf
{13}The White House. Good Start,Grow Smart:A Guide to Good Start, Grow Smart and Other Federal Early Learning Initiatives [EB/OL].acf.dhhs.gov/programs/ccb/initiatives/gsgs/fedpubs/GSGSBooklet.pdf
{15}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Participation in 2006[EB/OL].省略/publications/ccdbgparticipation2006.pdf
{16}{17}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Families Forgotten:Administration’s Priorities Put Child Care Low on the List [EB/OL].省略/publications/2008_budget_child_care.pdf
{18}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s Resolution:Recommendations for a Blueprint in Support of Low-Incom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EB/OL].省略/publications/clasp_budget_resolution_recommendations.pdf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机关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学历教育依然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非学历继续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当前各大普通高校对继续教育的定位和重视程度不高,使得高校的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高校一直把主力放在提高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上并且重点也放在对其进行扩招,打响学校的品牌,进而对继续教育各方面进行限制和削减,因此导致继续教育难以拓展。
(二)缺少对继续教育市场的分析研究,竞争意识不强
很少有高校对社会需求进行的调查研究,很难对社会需求有准确的把握,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把握意识,从而导致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没有继续教育的专门职能机构,社会无序竞争招生现象严重,影响了普高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继续教育机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高校的管理层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难以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不善于借助社会力量
近些年,高校与中等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比例过大,而与社会的、行业、大型企业联合办学校少,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究其愿意是由于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审批非常严格,同时申请办学资格的门槛高。一般地方教育机构很难进入高等继续教育领域,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领域。普通高校对继续教育进行各类培训,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机会也逐渐加大,关系也更加密切,但是高校合作的力度不够大,一般情况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实质上并没有实现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很难实现更深层的合作。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继续教育的培训,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
由于学校教育工作中会出现很多管理问题,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的快速发展。把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大力开展企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岗位培训以及后期继续教育。另外除了成立对高校教师培训中心外,还应该采取与校内外各种办学个人或机构联合办学的方式。这种模式是继续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管理队伍与合作单位的客场开发能力、营销能力有了相互结合的可能。在继续教育学院对学生进行短期的技术知识培训,并应时常举行阶段性的讲座。建立人才委托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此外建立技术方法、理论的信息交流制度,提高专业技术更新速度,最后丰富培训方式,加强网络教育,运用远程教育方式等,这将有利于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市场意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在社会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加强市场竞意识,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目标位动力,占领继续教育市场。要想满足市场需求,就应该实现发展目标,以期谋求学校长期的经济效益。高校的继续教育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很好的把握和了解,瞄准市场需求,加强市场意识,认清自身的特点,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品牌是学校教育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并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继续教育机构应该正视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以期调动内部的积极性,明确学校的竞争优势。另外,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内部的信息管理网络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带动相关业务流程进一步发展以实现培训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结合社会力量、开展对外交流,扩大其办学渠道
开展成人教育的对外交流和境外合作办学,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成人教育走向世界、服务实际的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正逐步走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道路,大量不同形式的培训机构开始逐步接入到该领域内,其利用新体制、机制发挥自身的优势,给继续教育领域带来了活力。学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吸引大企业以期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另外,开展对外交流办学,这是继续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外国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高校的继续教育理以及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定期组织相关的学术会议,从而使得我国的高等继续教育走向世界。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策略研究
所谓特殊儿童,即有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和智能障碍(唐氏症候群、自闭症、智力低下)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0―6、7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起步较晚,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随着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学前特殊儿童家长开始寻求学前特教。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及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
政策导向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学前教育”,确立了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为特殊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从法律上规定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专门设置学前教育内容,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重申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这些法律法规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学前特殊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国家对于学前特殊教育的关注。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阻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的开展受到影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师资不足、水平不高的题较突出。
其次,管理方法不科学,社会支持保障系统不完善。目前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不受重视,保障系统还不完善,本应单设的特教部门被“精简”掉,对特殊教育管理的不规范,缺乏专业指导,影响到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与养护社会支持系统和服务网络,社会在妇幼保健、科学喂养、医疗矫治、发展监控、早期教育等方面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家庭的需要。
最后,家长、教师态度消极。在一些家长看来,家中有特殊儿童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把这样的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去接受教育,怕被人知道,受到嘲笑。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孩子即使被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将来也不可能成才,还不如待在家中由家长照顾。
三、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经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部分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沟通渠道不顺畅,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二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地理位置较偏避交通不便利,给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也导致了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三是师资力量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四、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残疾儿童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观念。提高特殊学生的入学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导致残疾儿童未入学的因素:一些家长对特殊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残疾儿童就近学校、教师服务主动性不够;受特校办学规模的限制。特殊儿童也是一个生命体,也需要别人的关爱与呵护,让人们真正关注特殊儿童群体,避免出现歧视的现象。转变家长的观念,做好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教师要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一起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3.加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打造素质高的特殊教育团队,教育部门必须建立特殊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改变传统的特殊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一是在聘任教师时,要制订专业准入制度,提高学前特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二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更多的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她们更愿意接纳特殊儿童,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受教育。
4.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是改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不健全和入园率不高的首要措施。各地应根据学前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共财政为支撑、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投入和家长合理付费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机制,鼓励各类学前特殊儿童入园,提高入园率,使之受到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早期教育。
5.优化整合资源,推动特教全面发展。创办学校时应根据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选取学校地址。为减轻家长负担,应选取寄宿的教学管理,加强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采取就近入普通学校就读,学校应该多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改进教学内容,不断地研究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潜能,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定时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咨询和指导工作。
6.重视学前特殊教育,树立学前教育新理念。教师要树立以特殊学前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特殊学前儿童身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并不相同。如有的听力有问题,表现为内向、不合群,有的肢体方面有问题,表现为退缩,缺乏自信心,教师需要掌握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特殊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了解他们的需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特殊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7.遵循三项原则,实施个别化教育。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制定的全过程应当具有科学性。二是发展性原则。对特殊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包括最终水平、先后次序、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尽可能地促使他们发挥最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是可行性原则。方案内容应符合特殊学前儿童的水平,以保证计划得以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周兢.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1995(03).
关键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公共体育课教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09―03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前身为南通医学院杏林学院,始建于1999年2月,是江苏省首批按新机制、新模式设置的本科层次国有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5月在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和南通师范学院三家组建合并南通大学后,学院更名为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于2005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办为独立学院,学院依托南通大学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共享母体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现有在校学生8000余人,初具规模,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依托母体资源教学比较明显,体育科学学院主管教学业务,杏林学院负责教学的监督和学生学籍的最终管理,在此教学管理模式下,学院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如何?本文以杏林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与分析,找出不足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促进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校体育管理部门、杏林学院体育管理部门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杏林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院体育部负责人、教师进行访问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体育教学现状、体育场地设施等。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80份,回收率96.6%,有效问卷560份,有效率96.5%。共发放教师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阅读、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体育选项课开设现状分析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公共体育课实行的是体育选项课教学,选项课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给的定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学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单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简称。杏林学院一、二年级学生体育为必修课,共四个学期,每学期十六周,每周两学时,每学期评定一次体育课成绩,学生在入学教育期间或第二学年开学前在网上填报选项志愿,如遇项目班级人数已满,则须进行其他项目的选择,每名学生每年选择一项,且项目必须不同,选项确定后,不可转项。在教学管理上,杏林学院负责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教学监督和学生学籍的最终管理,南通大学有关部门提供教学所必须的场地器材等设施,体育科学学院负责公共体育教学业务的安排和管理,体育学院教师按体育项目在指定时间、地点上课。
2.2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学生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2.1 杏林学院体育课程目标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体育课程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自我保健能力以及身心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科学、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以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为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度见表1。
表1数据显示,39.4%的学生学习体育课程是为了强身健体,但仍然有30.85%的学生是为了考试达标,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仍需加以引导,学生端正了体育课程学习态度,对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2.2.2 体育选项课项目的设置情况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选项课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可选择一项或多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而开设的体育课。项目设置首先应该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在遵循体育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养成科学良好的生活习惯,应根据本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项目尽可能多的供学生选择,但是目前高校由于受师资、场地设施等条件制约,开设的体育项目要完全满足学生需求,还需要不断努力。杏林学院设置的选项有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散打、套路、木兰拳)、健美、健美操、街舞、拉丁健身操、体育保健课等十四项,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生体育选项意向见表2。
表2显示,15.8%学生选择篮球;10.1%学生选择跆拳道,跆拳道、游泳以及攀岩等选项课由于场地原因上暂时还没有开设,学校应该增强场地设施建设,增开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选项课,满足学生需求。
2.2.3 杏林学院体育课程管理情况
目前杏林学院公共体育教学完全由体育科学学院负责,杏林学子和母体学生一样享受同等教育,体育教学依托南通大学比较明显,南通大学有比较系统的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确保教学质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由于受场地设施影响,杏林学院班级人数一般40人左右,授课规模较大,给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比较大的难度,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但随着地理和理学院学生搬到主校区,运动设施将大为改观,班级人数有望达到要求。
2.2.4 杏林学院学生体育课教学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注:在选项内容考核中,达标占50%,技评占50%(具体评分标准见各选项课教学大纲要求)。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检查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可以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使教学双边达到良好双赢效果。目前杏林学院体育课考核项目与成绩评定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学生在各学期的测试项目以及各项目所占的分数比例,其中技术评定、素质锻炼、平时表现,理论考核和早操在考核中都有所涉及,且分数的分配相对合理,考核方式比较全面客观。体育选项课成绩的评定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实际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最为关心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学生对体育课考核情况反馈见表4。
表4显示,45.2%学生认为体平时体育活动表现所占比例应增加;31.4%学生认为体育理论所占比例要大些;由此可知,学生认为体育课考核应该多考虑学生平时的表现,而不应只看重实际体育测试成绩。
2.3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公共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师资队伍是指具备教师资格且专门从事教学的人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一定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每年安排20多位教师为杏林学子授课,杏林学院根据授课情况给予课时费,目前授课教师每周课时都在14-16课时左右,最多的达到20课时,教学任务较重,为了引导高层次教师前来授课,学院规定高职称教师授课课时费相对较高,而学院自身目前只有一名体育教师,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不仅要承担授课任务,而且要指导校内外竞赛,运动队训练等任务,压力比较大。
2.4 杏林学院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学校体育物质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基础,先进的场馆设施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重要条件之一,杏林学院场地设施情况见表6。
由于目前杏林学院体育教学主要在钟秀校区,地理和理学院部分学生仍在钟秀校区上课,虽然场地设施基本满足学生体育课堂需要,但容易影响学生课余锻炼,到2014年秋季,预计杏林学院将完全拥有钟秀校区,学生运动设施将有望缓解。授课教师和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满意程度见图一。
图1 师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满意程度示意图
图1显示,40.43%的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太满意;6.91%的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满意。由以上数据可知,近半数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太满意。因此,杏林学院学子运动生均面积急需提高,体育设施配置不足,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杏林学院学子应提高体育课程目标认知度;学生在体育项目选项已经不满足于传统项目;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要求提高平时表现分数的比例等。其次杏林学院授课教师每周授课课时较多,且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任务较重;第三场馆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对体育设施满意度较低。
3.2 建议
(1)加强对杏林学院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使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条例,并做好国家教育方针、法规的贯彻落实和监管,在学院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规章制度,使公共体育教学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体育教学应根据大多数学生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特点,调整课的内容、结构,满足学生需求;体育教学评价应考虑到学生的先天差异性,为使体育教学评价客观合理,应多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
关键词 长治市 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2
一、前言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指开展学生体育活动成就突出、形成传统,并至少在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上具有特点的、经命名的中小学校。担负着竞技体育低级训练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多重任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在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西省根据国家的评判办法和标准,从2004年起重新命名了10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因其担负着竞技体育初级训练和提高学生体质的双重任务,不但在我国运动训练体制中不可或缺,而且与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6年由山西省命名的八所长治市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发展现状。八所学校分别为长治一中(田径、篮球)、长治二中(田径、篮球)、长治九中(田径、健美操)、城区梅辉坡小学(田径、篮球)、潞矿中学(田径、健美操)、沁县中学(田径)、屯留县一中(田径)、城区英雄街小学(田径、独轮车)。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国家体育局及相关部门,查阅有关文论30余篇,文件资料10余篇,对发表的有关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资料进行了搜集和鉴别,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2.访谈法
在发放问卷过程中,对当地主管体育部门和传统项目学校分管领导进行走访,主要了解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设立对竞技体育初级训练和提高学生体质具体影响,并探讨相关问题。
3.数理统计法
对搜集到的调查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4.逻辑分析法
在本研究中通过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文献和研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长治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管理状况
1.教练员教龄情况
长治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的教龄大多在 1-10 年这个范围内,这说明目前长治市体育传统校的教练员队伍呈年轻化趋势。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十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优秀教练员从事着基层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工作,他们已具有十年以上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指导年轻的教练员、传授教学经验,相互切磋,做到优势互补。其中具有 21 年教龄以上的教练员比例相对较低,通过对分管体育的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他们大部分已经退居幕后,从事管理工作。
2.教练员学历情况
在教练员学历层次方面,本科生所占比例最大,大专学历有明显下降,而像研究生学历这样的高学历几乎没有。近几年本科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教练员的个人素质和执教能力也得到相对进步,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建立一支能力高、水平好的教练员队伍,正慢慢成为长治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训练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3.教练员考核标准
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核心,其专业能力考核如何做好,不论对教练员的自身发展还是对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院校以运动成绩作为衡量教练员好坏的指标,一部分院校则以输送人员数作为衡量标准,而以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的几乎没有。
4.教练员奖励机制
奖励制度作为一个组织或团体在社会上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建立一个有效的奖励机制必不可少。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团体,奖励机制同样必不可少。
长治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激励方式主要侧重于为教练员发放奖金,同时把教练员的平时表现与职称评定相挂钩,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练员对训练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率,这些做法是值得借鉴和肯定的。
(二)长治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运动员及训练状况
1.运动员来源状况
长治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下一级运动队输送;从校运会中选拔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自愿报名;通过别人推荐和自己到各学校找。
尽管学生运动员的来源渠道较多,但在调查走访中得知,长治市大多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都面临着生源逐年减少和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
2.运动员参训动机
大部份运动员的参赛动机是为了升学、将来想要成为专业运动员、把从事某项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自己爱好、受长辈或家人影响等。
3.影响学生运动员参训积极性的因素
首要影响课余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运动员个人的兴趣。其次就是教练员水平对运动员的课余训练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文化课也给运动员的课余训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接下来就是训练设施和伤害事故的影响,其他只占很小比例。学校应统筹好各因素间的关系,方能使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4.运动员的输出情况
长治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运动员毕业后大多数进入体育院校,还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员进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两方面输出运动员比例较大,进入上级体育运动校数据,主要由其中的两所小学提供,中学毕业后输送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或者体育院校,只有少部分进入省运动队。
(三)长治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管理
1.训练时间及组织形式
通过调查发现,长治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训练时间都在1小时以上2小时以下,训练次数为5次/周,各个学校都能保障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之上,使训练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提升并且循序渐进。
2.运动员选拔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长治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运动员选拔标准是以各项数据并结合教练员个人经验选拔。在此过程中有相当严重的主观性存在,缺乏合理的科学标准。而且通过与教练员探讨发现,教练员所依据的指标身体素质方面,对生理和心理方面,缺乏全面评测。
3.竞赛机制及比赛状况
长治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之间或者上级部分已经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学校间等竞赛机制,但是大多数赛事一年仅参加一次,这样不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拔,对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
4.体育场地及设施状况
如表1所示,出篮球场数量每所学校超过两块外,田足球场和体育馆的小平均数量不足半个。
5.经费来源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学校的行政事业经费,还有一部分来自教育行政部门拨款、体育局专项拨款,由于经济结构单一,来自企业和社会上资助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调查表明,影响长治市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发展的因素有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传统体育项目规划不合理、教练员水平普遍偏低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即:深化校内体制制度,加强与企业或个人的合作,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等。为长治市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省市传统校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Z].体群字086号文件.2000.
[2] 山西省体育局.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实施方案[Z].晋体青8号文件.2011.
[3] 顾丹东,顾丹青.湖南省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06).
[关键词]中国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发展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44-01
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采用竞技体育体制初级训练形式,坚持“普及性、先进性、传统性”的原则,担负着专业性体育竞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任务,发挥了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作用,对发展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使训练更加基础化、综合化和网络化,体育训练与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再加上部分原役或中途退役的运动员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渠道,使得很多家庭不愿让子女参加训练,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如何提升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潜力呢?
一、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教练员优化学历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是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素质是业务能力的基础,先进的训练方法能使运动训练取得优异效果。中国教练员在训练经验、技术和细节把握方面与发达国家教练员没有明显差距,但在高学历体育专业人才方面却存在很大差距,很少有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真正投入运动训练指导工作,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今后,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硕士、博士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对口招聘工作。应该加强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练员勤读书、定量完成阅读计划,多动笔、培养教科研能力,提高理论知识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应该组织教育教学评比或竞赛活动,验证教练员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安排教练员对内、对外开课,通过互学互比教学活动来锻炼教练员,使得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长足进步,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二、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
部分运动员为了升入大学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成为专业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兴趣、强身健体参加课余训练。而训练目的则对训练效率与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训练通常比较艰苦、训练形式单一,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厌恶情绪。为此,要从训练伊始就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在教学和训练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加深家长对训练的理解,使得参加训练的学生取得家长的鼎力支持。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性的娱乐活动,例如春游、秋游、音乐晚会、篝火晚会等等,提高新运动员的融入感和归属感,让老运动员的身心也得到放松,从而为运动员训练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训练的有效实施。
三、重视校际间比赛的促进作用
运动竞赛是训练成效的检验,也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省市坚持每年举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部分项目的比赛,但总的来说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较少、校际比赛更少。体育部门应多举办体育比赛交流、体育干部管理培训、体育传统校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创造更多的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体育主管部门应分级别、分项目举办不同水平的比赛,可以设立系列赛、精英赛、邀请赛等,增加单项赛,促进单项技术水平提高,参赛资格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今年9月,中国第一届全国传统项目学校武术比赛开赛,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是赛训结合、以赛带练的重要经验。比赛交流能使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和运动员得到实战锻炼、积累比赛经验、发现训练成败、提高训练水平,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励运动员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训练行列之中,更好的达成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应依靠社会各团体对体育竞赛进行支持,对有较大潜力的学校参赛寻求赞助。应适当发展弱势项目,达到锻炼运动队伍,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学校训练的社会化程度
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充足的经费投入是系统性训练的保证。有关部门要设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专项资金,根据其作用大小按比例投入扶植经费。学校使用扶持经费时要首先保障基本训练设施的完善与提升,保障训练员和教练员的营养与安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赞助、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关注其发展。逐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青少年体育短期培训班,依据自身的功能特性和向社会开放部分场馆设施,使学校能够依靠“自身造血”生存和发展。
五、 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空间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及就业率较低,国家教育部加强了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人数,招生比例不超过本科招生总1%”。对于高考制度的变化,能够凭借优良的运动成绩进高校的学生只是少数。学校要根据项目特点,成立医学人员、教练员、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选材小组,科学、准确的对招收的学生进行选材,注重选材人才的业务培训,将有良好天赋和潜质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加强选材人才的考核,设立“新人奖”,促进师生双方的训练积极性。
六、 根据身心规律科学计划训练
根据选材人才的身心发展规律、机体承受负荷后的变化和项目特点,不断的调整、修改训练计划。教练员要安排较为细致频繁的训练监测和反馈,以便于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生理和机体反应,为科学合理地调整训练计划提供详实的依据,提高训练效益。要注意预防和治疗运动性损伤,加强损伤的恢复手段和措施保护。要重视运动员的各个层面的营养补给,保证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训练中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要加强教练员的训练经验交流,只有将大家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吉泉.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2-114.
[2] 兰自力.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31-33.
(一)以统计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
在构建案例库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现实数据,更离不开统计软件的使用。经过长期的统计学教学实践总结,Excel、SPSS、Eviews等统计计量软件普及程度高,简单易学。这些统计软件能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协助学生进行数据模拟,展示抽象统计公式。以统计软件作为构建案例库的辅助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对案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需要,而且统计软件基本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能使后续案例授课直观明了,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的运用和认知。
(二)以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为主要调研对象
应用性高等教育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管统计类课程更具较强的区域性和应用性,让学生亲身调研搜集数据,利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理论应用技巧能让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也能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基于资源型城市的本科院校,以资源型城市和采煤沉陷区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调研对象。每年组织正在学习统计类课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塌陷区农户、农村实地调研、中小企业微观数据调研、消费者行为调研等)。大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搜集资料,从数据中学会统计软件,从软件分析结果中提炼调研结果,从调研结果中凝练统计类课程案例,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资源型城市统计学系列课程案例库。
二、构建统计类课程案例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笔者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的官网课程设置说明的查询,新浪、网易、优酷名校名师讲坛视频的学结出当前国外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的凸显特点。传统统计学类课程授课时,教师基本以经济理论、统计理论为主。因此,统计教学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但其课程却还兼具强烈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特色性。因此,“黑板粉笔”理论教学就不再适应统计学综合特征,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统计学类案例库就成为时代的必然。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导的案例教学法,其意义是“运用精选的范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统计学类课程作为一系列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利用理论作为分析现实经济的分析决策工具,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该目标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三、构建统计学类课程案例库思路
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任务,应用性高等教育统计学类课程案例库构建要基于以下四个步骤:
(一)综合教学
所谓综合教学就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案例库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教学。综合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案例嵌入统计理论当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调研,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调研
积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各类项目及课外调研,基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采煤沉陷区各种现存的数据,组织授课学生以考核方式组成小组自选课题,设置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以调查的过程及搜集回来的微观数据资料进行编写,集中体现大学生行为、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和中小企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等微观数据。细化而言,大学生消费行为、大学生兼职行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采煤沉陷区农户生活现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采煤沉陷区土地流转情况、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户劳动力转移现状、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小微企业经营能力瓶颈等等案例。这些案例大大地丰富了理论教学,并利用学生身边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体现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解决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存在的种种社会及经济问题。
(三)整理实践调查数据、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和编制案例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应用性人才需求以及统计学类课程教学要求,我们编制案例时主要从资源型城市统计年鉴及政府公报和以上大量学生实地调研微观数据获取,通过搜集回来的数据,利用各种传统理论课程中相对应的理论与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系统编制案例,最终择优收录我们构建的特色案例库。随着每年教学变化及时展,案例库将逐步更新并完善。案例素材的另一渠道是由师生共同查阅国内外著名高校统计学案例库,选取经典案例,编辑经典统计案例。在案例编写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案例中附学生的调研前期、中期及后期的经验和心得,从而丰富特色案例库的内容。
(四)建设资源型城市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