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8 16:3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第1篇

关键词:杭州市 低碳旅游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236-03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在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英国)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该白皮书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①。2009年7月,杭州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目标是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低碳旅游正是在此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课题组成员拟从杭州旅游的现状出发,研究切实可行的低碳旅游发展途径。

一、低碳旅游的研究进展

低碳旅游是什么?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②。蔡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③。此外,一些学者对国内外低碳旅游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如谢园方、赵媛(2010)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对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以宏观定性分析为主,而国外则利用问卷调查,构建模型等方法多方面收集信息和数据,侧重于定量分析④。情况确实如此,根据笔者目前手头50多篇低碳旅游的文献,其中40多篇是定性分析的研究,不过,已出现一些学者利用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如肖建红(2011)⑤对舟山、陶玉国(2011)⑥对江苏的旅游碳排放进行定量的研究,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可知旅游目的地具体的碳排放量。通过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我们看到,在旅游过程中,交通的碳排放量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酒店住宿,最后是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关键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环节中达到温室气体减少排放的目标,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低碳旅游的进一步研究,重点应在定量研究上,特别像新西兰、苏格兰等国推行的“测量—减排—补偿”碳补偿三部曲模式④,不仅要测定碳排放量,还要进行前后的数据比较,评估各种手段的效果。

二、低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有较快的增长。2010年,杭州的旅游总人数65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6%,旅游总收入10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见,杭州旅游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它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向低碳化、高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鉴于时代背景,杭州旅游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以低碳经济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因为它将涉及到旅游相关者的利益,例如旅游交通中新能源汽车的利用,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鼓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但是效果不够理想。据《人民日报》的报道,2011年上半年,上海市场只售出10辆纯电动汽车,杭州仅25辆。原因在于新能源车的购买成本还是较高,电池技术不成熟、充电不方便等。旅游建筑中环保材料的使用,将增加企业的建设成本。此外,低碳旅游的推广将给旅游者带来诸多不便,例如酒店中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旅游者将经历一个适应期。

发展低碳旅游,为什么会遇到如此大的困境呢?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发展低碳经济第一要做的是调整国家的能源结构。因此在2011年12月了《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向绿色、多元、低碳化转变,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调整能源结构的关键。其次,实现节能减排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淘汰或整合高耗能、落后的产业,而旅游业被认为是低耗能的朝阳产业,因此,只是旅游业内比较关心这个话题。最后,低碳旅游模式较难推广的市场化因素是,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涉及的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三个主体的利益各不相同。因此,冯周卓、袁宝龙(2011)等学者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府主体面临发展与环保的双重压力,环境利益已经上升为政治利益;非政府主体,特别是企业,因为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他们传统的经营生产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利益上的损失⑦。

具体分析发展低碳旅游中的三个主体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作为政府而言,短期利益是完成下达的减排指标任务。例如,2011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许多省市对一些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拉闸限电,以此完成各地的政治减排任务”,难怪大众会发出如此的声音:如此的低碳生活,不要也罢!当然,旅游企业并不是高耗能企业,而是当下大力扶持的低耗能企业,因此政府在动能上并不像限制高耗能企业那么大。政府的长期利益是通过低碳旅游的发展,保持该行业的可持续性,为杭州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经营;城市土地经营;主要对策

城市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突破城市发展的资金瓶颈,适应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丽兴起的一种新理念。所谓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政府依据城市发展战略,广泛引用市场机制和营销手段,充分挖掘与合理开发城市自身资源,科学地组织资源、资产、资金的市场化运营,做到增值财富、优化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籍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环境质量和综合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谋略和战略措施。其中,城市的土地资源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是政府最大的财富。

城市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产,把自然资源转化成滚滚财源。城市土地经营是城市经营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性开发,达到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城市经营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政府要做好城市土地经营工作,这还需从它的制度条件谈起。

一、城市土地经营的制度条件

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是实行无偿无限期元流动使用的制度。在这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下,形成了无偿调拨土地的计划管理体制,以及由计划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立项批地,然后由土地管理部门行政划拨土地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这种无偿调拨和以需求定供给的土地供应机制和管理体制,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和有偿付费的制约,土地使用者占用土地没有任何经济压力,占丽不用、征丽不用、多占少用现象普遍。由于计划者缺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价值尺度和来自市场的有关资源配置的信息,无法对大量建设用地的需求做出切合实际的调拨计划,难以真正做到节约用地和空间合理配置,导致了城市土地滥用、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这种传统的土地无偿使用制度早已不适合时代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构成城市空间资源和功能载体的各种资本(如土地、基础设施、城市形象等)特别是城市土地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走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自我发展之路已成必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改革相关的土地使用制度,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城市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是进行城市土地经营的制度条件,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当前城市土地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城市土地经营工作得以不断开展,城市土地的资产价值日益显现,对城市筹集建设资金,实现城市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城市土地经营工作实践的时间不长,人们的观点还比较陈旧、认识还不足,相关的研究不充分,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就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有土地非法入市。国有土地资产收益大量流失

我国城市存在的大量存量土地,还有很多掌握在土地使用者手中,而政府掌握的份额较少。在划拨存量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向土地市场供应土地的制度下,使得众多划拨土地使用者成为合法的土地供应者,导致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市场成为多头供应的买方市场。存量土地自发、元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的局面,使得政府难以真正实现对城市一级市场土地供应的高度垄断,从而导致政府为管理城市土地市场所制定的以市场取向的供地计划失效,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能力大大削弱,容易引发土地市场供求失衡和总量失控,并导致土地市场运作不规范、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这种城市存量土地供应机制不仅难以有效促使存量土地资产显化,相反,由于当前土地管理政策、手段、法制等的不完善,反而加剧了“隐性市场”的发展,造成大量国有土地资产收益的流失。

(二)土地出让以生地、毛地为主。熟地出让比重低

以熟地方式出让,可以使土地前期开发后的增值收益归政府所有,有利于增加城市建设资金,有利于缩短开发商的开发周期,分散开发经营风险,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而以生地、毛地出让,不仅导致理应归属国家的部分土地资产收益不能实现,而且由于土地标价的显性程度低,导致土地市场竞争不规范,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出让的土地中生地、毛地所占比例超过60%,而熟地则不到40%。

(三)土地供应协议方式比重大。招标拍卖比重过低

目前虽然有偿出让迅速扩大,但是在国家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中,通过有偿出让供应的仍占少数,而出让中采用招标拍卖的更低。众所周知,拍卖和招标的市场化和公开化程度要高于协议出让,价格比较合理,也容易接受社会的监督,保持交易的公正、公开和公平性,有利于防止。而协议出让在地块选择、规范要求、价格形成、付款方式等方面更多依赖出让机构的能动作用,随意性和盲目性大,不易实现规范化。土地出让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人情地、关系地、条子地比较普遍存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偏低,少收了大量的土地出让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用地,过多的协议出让,使城市土地价值收益不能通过出让价格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城市土地的经营,为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和腐败提供了温床。一方面,掌握土地出让权的个别人利用权力,,贪污受贿;另一方面,一些人进行土地投机,炒买炒卖,牟取暴利。这些既造成了国家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又造成了土地市场的混乱和无序。

三、完善城市土地经营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解决土地供应“源头”问题。实现政府对城市土地经营主动权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处于“源头”地位,是城市土地资源的初次分配,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场规范意义重大。由于我国当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尚不够完善,土地市场亦处于初级阶段,距离规范化、成熟化的市场还有较大距离,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还不显著,土地供应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对城市土地市场及各类开发行为发挥积极的宏观调控作用。所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须先从“源头”人手,从转变城市土地供应机制模式这一深层次原因出发,彻底解决当前土地使用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改变目前多个“源头”供地的局面,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使政府真正做到垄断经营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按照房地产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采用不同的土地供应计划,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科学规划。地尽其用。实现城市土地经营的持续发展

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把“科学规划,地尽其用”作为城市土地经营的基本策略。如果城市发展与用地规划不科学,打乱仗,那就无法做到地尽其用,不能经营好城市土地。大连市市长说过:“要做好、做美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并不是有钱就能堆出一个美好的环境。……城市建设是凝固的艺术,欧洲人把它们的古城、古建筑都视为珍宝,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作品,也多体现在一座座建筑的设计、墙雕和绘画上。搞好城市要有点艺术眼光和品位。城市建设的特点是,抹上一笔,就很难拿掉,几十年就是它了,搞个脏兮兮的建筑,能窝囊一辈子,给后人都添麻烦。我们不仅要给城市以使用价值,而且要赋予她艺术气息,而且越往后,经济条件越好,人们对精神和艺术的追求就越强烈。在我们今天对城市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更好的艺术感觉,把未来城市的骨架做好。”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其规划出来的城市土地价值肯定不会低,土地经营收入就不可能少。

(三)积极思考。寻求合理有效的经营方略

第一,争获先行优势,增加土地价值。城市规划一旦确定,就应加快建设,晚建不如早建,早建可获得先行优势。城市规划由上级部门批准,可避免相邻城市间的恶性竞争。严格按已被上级政府批准的规划,加快城市建设,争获先行优势,亦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活居住、投资与经营环境,促进地价上升之后再出租或出让土地使用权,显然可大幅度增加土地经营收入。

第二,先多抵押,后再出售。在城市建设初期,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建设完善: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也还没有更高地注入进来,同时申请使用土地的投资者们手中尚未积累起很多资金,购买力有限,地价难以升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方面城市建设资金不断投入,使城市土地所含有的级差地租逐渐提高,促进地价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资金增多,申请使用土地的投资者不仅人数增多,而且他们平均拥有的资金也增多在银行的信用度提高,能够用来购地的借贷资金也增多,从另一个角度可促进城市土地价格的上升。这样,城市土地价格在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跨度内的平均上升率,将显著高于银行贷款年利率,更高于市政建设债的年利率,为城市建设获取更多的土地经营的收益。当然,先多抵押,后再出售的土地经营策略,是不要纯粹为了筹资而急于卖地,缺钱可以抵押借贷和发行市政建设债。至于必要的建设用地,还是应正常供应。

第3篇

[关键词] 建筑低碳化 低碳建筑 被动式建筑

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不断变暖。应对气候变化、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这种共识下,建筑低碳化、低碳建筑等成为继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之后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低碳建筑与建筑低碳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语,建筑低碳化是建筑在建造及使用过程中达到低碳排放量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更多的低碳建筑的出现。由于建筑低碳化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其在理解上存在误区,致使现实中出现大量的伪低碳建筑。因此,正确理解建筑低碳化的涵义、明晰被动式建筑是实现低碳建筑的根本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建筑低碳化的涵义

建筑低碳化是指在建筑材料制造、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以及废弃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过程。基于这一概念,可以将建筑低碳化分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即建筑设计低碳化、建筑设备系统低碳化及建筑用能低碳化。

1. 建筑设计的低碳化

建筑设计的低碳化要求建筑师在设计时基于气候、地域等因素,在掌握建筑使用者的舒适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确定相关参数,运用气候调控策略,设计科学合理的建筑围护结构和开窗、空间布局,获得最舒适的居住环境,这是第一层次的建筑低碳化,核心是通过建筑本体实现低碳化,现实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低碳化是暖通空调设备工程师的责任,是依赖高技术的应用及高效率的设备才能够做到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把气候问题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参数,忽视甚至放弃地域气候和太阳辐射资源对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调节作用,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筑空间的功能以及美观等方面,阻碍了建筑设计低碳化的实现。

2. 建筑设备系统利用的低碳化

如果建筑设计中已经采用被动式技术及设计策略,由于室外环境过于寒冷或炎热,建筑的室内环境依然不能够达到人体热舒适的要求,这就需要配备相应的采暖空调等机械设备。建筑低碳化的第二层次即是指在采暖空调等设备选用过程中,需要选择节能、高效的设备系统,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只有实现了建筑设计低碳化,建筑设备系统利用的低碳化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当建筑设计没有结合气候、没有考虑地域等因素时,这种设计往往会造成建筑室内环境比室外更不舒适。需要通过机械系统消耗大量的能源,将室内温度调节到舒适范围。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用最高效的建筑设备系统,建筑能耗依然会很高,不能够达到低碳排放。

3. 建筑用能的低碳化

做到了建筑设计中的低碳化、建筑设备系统利用的低碳化,建筑师为了减轻空调负荷和利用自然的力量满足空调及热水供应所需的热源。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最大可能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低品位能源,实现第三层次的建筑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及低品位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地源热泵、太阳能采暖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太阳能光伏照明发电等。第三层次的建筑低碳化必须因地制宜,在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地域。通过适宜的新能源应用技术,并考虑其经济可行性,从而达到优化建筑用能结构,降低建筑采暖、空调、照明以及电梯等设备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

上述建筑低碳化的三个层次中,建筑设计的低碳化是基础,在实现建筑低碳化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如果想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取得理想的 CO2减排效果,必须在建筑设计的早期就为相应的策略做出全盘的考虑,实现建筑设计低碳化。

二、 被动式建筑是实现建筑低碳化的根本途径

被动式建筑基于技术角度提出,深入并锁定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强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被动式技术的使用以实现建筑低碳化所设定的目标,从而成为实现建筑低碳化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说,被动式建筑从以下两个方面保证了建筑低碳化的实现。

1. 从建筑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方面

现代建筑室内热环境调控理论及方法是建立在“能源与资源无限、自然环境容量无限”的理念之上,建筑设备工程师可以通过制冷与供热设备,实现人们对建筑室内空间热环境的需求。被动式建筑摒弃了这一理念,它基于生物气候学理论及方法,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资源,尽量使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外界气候对室内热舒适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了低能耗建筑,或者零能耗甚至负能耗建筑,实现了建筑低碳化。

2. 从建筑技术方面

被动式建筑在于保持建筑物房间内部物理条件的独立性,维持内部环境的热平衡。因此在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要求建筑具有紧凑的外形和良好热工性能的护结构、建筑物的朝向与阳光相适应、注重外窗的构造等。另外,建筑师还应该综合考虑建筑的防霉处理、热水供应等,并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节能型的家用电器和设备。通过使用这些建筑技术,可直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也可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建筑使用者,转变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改变他们原有的高能耗生活模式,实现建筑低碳化。

三、 结语

被动式建筑基于全新的自然观、科学观及建筑观的基础之上,寻求人、自然、建筑的和谐统一,将焦点设定在建筑设计阶段的低碳化,是实现建筑低碳化的根本途径。现阶段,国内的被动式建筑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相关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同时,现有的被动式建筑的标准大部分是基于欧洲冬冷夏凉地区的中性气候特征制定的。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覆盖了多个气候区。气候变化大,而且很多地区属于寒冷或酷热的极端气候区,这意味着现行的被动式建筑标准有可能难以实现。因此,必须立足于国情,建立及完善被动式建筑的理论框架、技术路线及设计策略。制定被动式建筑的设计标准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发展被动式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建筑理论及建筑技术上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还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根据国外被动式建筑发展的经验,短期来看,建造被动式建筑比普通建筑经济成本高。但长远来看,初期额外增加的建造成本能够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通过减少采暖等费用支出而得以回收。研究分析被动式建筑是否经济合理、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给予消费者较为明确的信息,是影响被动式建筑是否可以在市场上推广的关键因素。第二,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经济激励政策,创新投融资体制,筹措开发被动式建筑的资金。通过政策的引导及支持,推动被动式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

[2]万丽,吴恩融.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中的被动式

低能耗建筑设计评估[J].建筑学报,2012.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素土挤密桩

中图分类号:TU441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景观水池建设地点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为某公园景观水池,景观水池为该公园主要组成部分。水池面积为2624m2,池体深度为0.6~1.0m,池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下土层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景观水池面积较大且平面不规则,考虑该水池为露天结构,将水池设计为A、B、C、D四个水池。其中D水池与其余水池高差为10m。

2 土层分布及地基处理的难点:

2.1 土层分布:

(1)填土层(Q4ml):厚度0.6~1.2米,褐黄色,以粉土为主,土质较均匀,干燥-稍湿,疏松-稍密;

(2)黄土状粉土层(Q3eol):厚度11.4~29.1米(未穿透),层面高程2110.83~2124.87米。黄褐色,土质较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含有较多白色钙质条纹,稍密,稍湿。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较差。其中15~25.0米以下中密。

2.2 地基处理的难点

(1)该场地南侧黄土状粉土湿陷等级为Ⅲ级自重湿陷.北侧黄土状粉土湿陷等级为Ⅳ级自重湿陷。根据当地工程经验,此湿陷性黄土土层分布厚度大于100m,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

(2)该场地西侧为9m高陡坎,该山体土体目前仍然有位移。陡坎边坡以及开裂,局部破损较严重。

3 地基处理

3.1 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1)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3.0.1条,该构筑物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分类为丙类。

(2)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6.1.10条湿陷性黄土地区常用的处理方法,当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5-15m,可采用挤密法。对该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未提出可靠的处理方法。

(3)根据《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技术措施》DB62/T25-3060-2012,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是依靠国内现用工程手段的常规做法(预浸水法除外),难以满足国标中关于剩余湿陷量要求的湿陷性黄土地区,根据此标准第5.0.2条丙类建筑处理深度不应小于10m。

3.2场地稳定性的处理方法

(1)委托有甲级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场地周边山坡地质灾害的评估和边坡(挡墙)治理的设计。在灾害评估中注意场地土的高含水量(不小于塑限含水量)及高烈度地震作用(建设地点位于高耸孤立的山丘,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增大系数取值为1.1~1.6)等的等不利因素。

(2)如果边坡(挡墙)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必须对其进行支护、加固。

(3)施工时需要随时观测,如边坡出现位移,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护。

4 地基处理方法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关于该场地土层的性质以及场地的稳定性判断,水池距西侧设置5m的安全距离,以避免素土挤密桩施工时,边坡会发生滑移,且地基处理范围靠边坡6m内,地基处理深度为11.2m。考虑水池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较低,考虑经济型因素,挤密桩材料选用素土。考虑原边坡已破损,且根据观测,目前该边坡并未稳定,地基处理时A池、B池、C池均采用素土挤密桩, D池距离边坡距离较远,地基处理方法选用原土翻夯。

(1)素土桩直径d=400mm,桩心距L=1.0m,边坡侧范围内桩长10.5m,其余部分桩长为9m,桩孔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心土平均压实系数D>0.97.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D>0.93。

(2)桩顶标高以上做500厚2:8灰土垫层,平均压实系数D>0.95,垫层范围同桩分布范围。

(3)D池部位基础下人工添土夯实,压实系数0.96,添土夯实高度为3m,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6。

(4)成孔应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进行施工和检验,检验合格后向孔内分层填入土,并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填料的夯实质量应满足《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相关条文的规定。

(5)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fak不小于150kPa,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不小于18MPa。

(6)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载荷试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在处理深度内分层选取测定挤密土及孔内填料的湿陷性及压缩性,施工完毕后,应进行竖向增强体及周边土的质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7)对防护范围内的防水地面、排水沟和雨水明沟,应经常检查,发现裂缝及时修补。

5 结论:

(1)通过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土层的分布及湿陷性的研究,并结合建设地点位于山顶的特殊情况,靠近边坡位置水池地基处理选用素土挤密桩,不仅加固了山体,且延长了景观水池的使用年限。

(2)由于建设地点位于山顶,且水池地基处理范围较大,材料运输不方便。设计中就地取材,考虑水池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不高,在挤密桩及垫层法材料的选择上,均选用素土,不仅消除了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并大大降低了造价。

(3)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要求,由于该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不可能根据规范要求,将其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满足规范的要求,本工程考虑构筑物的重要性等级以及当地工程经验,选用该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为相同类型的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GB 50025 - 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DB62/T25-3060-2012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技术措施》[S].

第5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地方性价值

一、培育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

从目前烟台市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况来看,烟台民俗旅游纪念品的品质低劣,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能够领导旅游纪念品消费潮流的个性化旅游商品。客观原因是因为我省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时间不长,创建旅游纪念品品牌时间有限。但是,从主观方面来说,以下问题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一,烟台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建立发展时间不长,生产模式基本上是以个体经营、手工制作为主。而打造品牌需要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管理、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运作。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打造强有力的品牌还必须有一定的资本投入。而个体经营者往往是资金规模不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高,这不利于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品牌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品牌的建立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按照品牌学的观点来看,服务是构成商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务质量的优劣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企业想要接近消费者、打动消费者,一个重要的捷径就是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也是企业创建品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服务的质量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想要培育创新能力,实施旅游品牌战略离不开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根据目前烟台民俗文化旅游产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要注重加强烟台民俗文化与山东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充分挖掘烟台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找准烟台民俗文化本身的独特之处,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出独具优势的旅游纪念品品牌,从而实现旅游商业资源优化配置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效避免品牌之间的重复发展和低水平竞争。

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涉及到著作权的保护,如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或项目的名称设计、大型民俗旅游活动的旗帜、会标、吉祥物图案以及民俗旅游广告宣传资料、广告用语及图案设计、旅游美术摄影作品、旅游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旅游雕塑、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图纸、旅游地图、示意图甚至景区背景音乐的使用等,都能够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的。对已经申请专利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要加以保护,防止不正当竞争。

最后,通过与一些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进行联系合作,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创新和提高。可以设立专门的旅游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工作。也可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公开征稿的方式,尊重和支持民间艺人参与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鼓励旅游纪念品进行民间科研,选出最佳方案进行生产开发。

二、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不同游客的消费水平、购物偏好以及文化素养的不同,他们对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是民俗旅游纪念品开发应重点关注的地方。因此,烟台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的方式,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让旅游者在购买旅游纪念品的过程中能够充分领略当地的民俗文化魅力。

首先,鉴于旅游纪念品主要为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服务,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购物走向。旅游纪念品设计本身应注重体现人文关怀,能够主动拉近游客与旅游地的距离。此外,包装设计轻巧、美观、牢固,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旅游纪念品、方便携带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旅游纪念品的艺术美感。

其次,开发高品质的旅游纪念品离不开精湛的科技和工艺技术。旅游纪念品优良的品质是以精湛的技术手段为前提,设计精美的旅游纪念品也必须通过精湛的技术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目前烟台市民俗旅游纪念品市场上出售大量工艺粗糙的旅游纪念品,大大降低了旅游纪念品的收藏和欣赏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最后,大力拓展专项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专项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满足民俗文化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提升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专项旅游纪念品从旅游主题的角度入手,如烟台的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剪纸、面塑、秧歌、龙头舞、狮子舞、九龙池庙会、渔灯节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建立专项民俗文化旅游专线,将不同等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将专项旅游纪念品和大众旅游纪念品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其体现性、参与性、娱乐性。

三、实施行业自律,强化政策扶持

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严格把控管理质量,同时对价格进行监督,加强政府在整个行业上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具体措施使市场竞争和发展秩序正规化、有效化,针对旅游纪念品在设计、生产、销售三大环节衔接不上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协调,使其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统一整体。

首先,要注重行业自律,强化法制管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想要完善,就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业法规,能够有效限制各种有失公平行为的发生。对旅游纪念品的从业人员,通过成立行业协会,来培育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自律观念,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质量标准许可证制度可以保护开发商的专利,是旅游纪念品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能够为开发商颁发其质量保证书。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抽样检查制度,将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引入平等竞争的旅游市场轨道之中。在旅游纪念品进入流通市场之前以及在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相关旅游、工商等部门要严把质量关,加强对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引导,坚决查处那些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不允许其出现在旅游市场上,损害旅游者的利益以及旅游地的形象。在制定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时,应注重开发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通过政策导向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提供市场信息来引导旅游企业的资金投向与规模。

其次,实行优惠政策扶持。相关部门可以从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在资金政策方面,尤其在研制开发的起步阶段,省政府可以安排适当的资金投入。省经委协调安排专项基金来培育旅游销售市场,通过有偿使用来滚动发展。在市场创办阶段,省政府安排贴息贷款;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新培育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实行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政策方面,企业对新产品设计、研制以及市场开拓的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对销售额较大的旅游纪念品新品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政府应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

最后,我们应该形成这样一种气候即让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等几个环节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烟台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从开发这一环节来看,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工作,使之适应市场的需要。从生产环节上来看,重视民俗旅游纪念品的生产,改进工艺流程,实施创新,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齐全的旅游纪念品。在当前旅游纪念品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尤其要储备企业技术力量,切实鼓励和提高旅游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改善技术从业人员的待遇,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使企业有发展后劲,以保证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发展。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环境效益

低碳经济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每个国家需要以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低碳经济在不同的国情下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对资源和能源有着巨大的消耗量,而走低碳经济道路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实施。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指的是利用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更少的能源,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此提高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环境效益。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低碳经济:第一,温室气体的排放速度应当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生长速度;第二,实现零排放;第三,绝对排放量的减少。这三个方面的理解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追求的绝对的低碳经济,也就说实现零污染和零排放;而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追求的目标是相对的低碳。也就是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在于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够消除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政府在针对低碳经济的的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应当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联系,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作为前提,通过有效的生物技术生源应用,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全面的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以控制石化燃料的消耗为主要的目标,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1.经济增长性。这一特征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体制;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以不会造成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作为前提。总之,低碳经济反对的是奢侈和浪费,在此基础上要保证居民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2.技术创新性。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低碳技术,也就是说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种背景下,要求人们要不断的加强对能源服务和技术的提高,同时要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这些都需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来实现。

3.目标和谐性。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浓度,不会对全球的气温和气候造成巨大影响,不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实现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保证不会影响到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础上,降低能源的消耗量,并且不断加大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及动因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制定过程中,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使能源的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获得较大程度的降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利用当前较为先进的能源技术完成工业生产,减少加工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三,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不断地提升其在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开发力度,以此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第四,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的谈判和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工业生产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因

第一,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严重不协调,这更加凸显了我国减排形势的严峻。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第三,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三、我国低碳经济实现的途径

1.合理的调整煤炭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中,尚且无法摆脱对矿物燃料的依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够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力度,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将煤炭资源在传统的矿物资源中的比例进行调整,减少煤矿的比例。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煤炭资源产生的碳排放,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当前,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其他的减排方式相比,通过扩大进口的方式来改善我国国内的能源结构是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小的一种途径。作为当前最为主要的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对煤炭净化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开发力度,以此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提供基础。

2.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提倡的减少能源消耗的发展思想,不仅能够节约能源,保证工业生产有充足的能源供给,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技术的进步,提高环境效益。当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将能源效率的提高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发达国家在新能源的应用与开发方面,主要是将传统的能源燃料的清洁技术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我国也更加注重对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发各种新型的燃料生产技术,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储存与开发。虽然我国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能源强度的下降,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能源强度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另外,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的供应都需要进行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科学化。

3.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4.积极参与国际减排活动

低碳经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更加依赖于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以及环境效益的增加。与此同时,低碳经济在为国人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发达国家也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和技术的专注,在国际上开展各种减排技术交流活动,正是一个有效的契机,我国应当积极地参与国际上关于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索取也逐渐的增多,由此而造成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低碳经济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成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低碳经济,有效地解决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其核心的思想在于实现能源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此来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经济也可以视为一场能源革命,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为基础,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旭.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0(19).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3]付加锋,郑林昌,程晓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差异与国际差距评价[J].资源科学,2011(04).

[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J].节能与环保,2009(06).

[5]乔永平.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6]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03).

[7]国胜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第7篇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 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同样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国家大力倡导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快速发展经济,如果说经济是一个人运作的大血脉,那么环境就是相当于血脉所处的内环境,反而言之,就是说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是站在同一水平上的重要任务。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环境的进一步保护,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经济产业向更加环保向更加有利于大众利益的方向转型。低碳经济使得社会经济更加清洁,减少了一些因没有考虑环境保护的经济带来污染的不好状况,随着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环境的保护无疑是开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3.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低碳经济的内涵揭示了实现低碳经济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能源产业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1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

3.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2.1 影响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1)结构性因素。 (2)消费者行为方式。 (3)技术进步。(4)能效管理。

3.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战略重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是进行产业与行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技术进步。供需政策双管齐下,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实施”能源援助计划”,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高效能源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相关技术交流。

4.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环保责任和政府的环保策略

4.1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的环保责任

第一, 强化环境责任理念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作为经济主体,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 也要把追求环境效益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第二,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要通过信息公开, 明确企业环境责任,将企业的生产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保证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第三 , 自觉实施绿色标志制度。

4.2低碳经济下政府的环保策略

在2010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正在起草 《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试图为中国描摹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政府的环保策略包括一下内容:(1)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以减排为核心的的节能循环利用及环保政策;加大财税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支持;做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要对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调整,淘汰高耗能产业中落后部门、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3)全面研发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高能效 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使蓝色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温州做为沿海城市,海岸线长,应加大深水航道、大型专业码头的建设,完善公路与港口、码头的路网对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5)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6)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减排.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城市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和生态环保规划。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约束性指标,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碳汇,为推动低碳重建提供环境承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最低的生态成本最小的资源代价科学重建科学发展。(7)广泛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经济下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低碳生活方式是倡导一种社会责任理念,低碳生活需要每个人身边做起。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共同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

5. 结语

解决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要把经济与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就是这最好的结合剂。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以及企业自觉的环保责任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 18 (3) 。

第8篇

1 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内涵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该区域社会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立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与高度统一。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早在1966年发表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中就提出了生态经济这一概念。他认为,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 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 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 有效途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正因此,鄱阳湖生态区的建设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的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由于低碳经济的特性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定位不谋而合,因此,应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的优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在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发展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取得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建立低碳产业,利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取得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和江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和重要途径。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3.1 开发替代能源,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初步建立了包括核电、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多门类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3.1.1光伏产业、LED产业在国内形成了先发优势。已投产和在建的光伏产业及关联企业20余家。在新余、南昌、上饶等地,已形成了以“生产晶硅料―多晶硅片―薄膜电池―生产组件”上下游一体的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基地。作为节约能源的LED产业,是鄱阳湖经济区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3.1.2充分利用釉矿资源,大力推进核电建设。鄱阳湖经济区铀矿产量和铀产品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鄱阳湖经济区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核电。核电属于清洁能源,是可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彭泽、万安核电站工程正在规划建设当中。鄱阳湖经济区核电如按规划建成, 年发电量可相当于1000 多万千瓦燃煤机组的发电量,将占全省年发电量的40%,可年减少入赣原3000 万吨,将大大减轻鄱阳湖经济区省电煤外购运输的压力,大大降低燃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3.1.3实施鄱阳湖风电工程,全面开发鄱阳湖风能资源。鄱阳湖经济区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合理开发风力发电,可以有效缓解全省水电丰枯矛盾,实现风电水电互补。而且风电是环保型能源,没有废气排放,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振兴新能源也是鄱阳湖经济区省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持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鄱阳湖经济区省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能源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必然趋势。

3.2政府统筹领导,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作出引导。发展低碳经济,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国家新的战略安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扶植。

3.2.1 为了统筹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制定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并建议相关部门从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指出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意见,特别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给予激励政策。对于一些开发新能源的企业应设当给予政策优惠和政策倾斜,以鼓励新能源的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3.2.2 低碳经济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技术推广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为了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应先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3.2.3 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法律,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真正要将发展低碳经济转化为百姓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就需要在法律层面上着手。

由于发展低碳经济是从国家长远发展的经济效率而言的,长远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总体经济效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动力, 而经济法律制度的调整所追求的也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 这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正向相关性, 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立法迫切需要。

首先,应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加强普法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和参与能力。只有加大与百姓的关联性,尽可能做到有法皆知,法律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农村 建设的必要性

一、概述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出现深深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入飞快发展时期。为了协调社会的发展,国家也正在加快脚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扩增,新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为了适应发展潮流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还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到最低化。此外,倡导低碳经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

二、文献综述

1.低碳经济的理论含义。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全新经济理念它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低污染和低排放,它通过发展低碳能源系统,实现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和气体的排放,实现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经之路。

2.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一词,随后低碳经济开始慢慢发展。欧盟从20世纪80年代起深受失业问题的困扰。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欧盟各国领导决定全力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以此来缓解就业压力。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2009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公开发表《2009年度欧洲就业报告》,并指出低碳经济有助于改善就业局面。这大大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是较早的低碳经济支持者,它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日本也于2008年7月制定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把低碳经济作为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国外比中国更早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效益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大多消耗初级能源,其主要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这大大增加了碳排放量。随着气候变化,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极端天气的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遭遇损失等。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国开始实施低碳经济。自2006年起,我国相继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这些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立法基础。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这些表明,中国开始逐渐发展低碳经济,以缓解气候和环境危机。虽然国内外都已经积极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低碳经济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本文主要以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为例,研究低碳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其发展途径。

三、低碳经济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

工业化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多。佳木斯位于我国的黑龙江省,属于资源大省,其工业发达,且能源消耗高的产业密集分布,佳木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经过长期的“三高”发展,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引起了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农村环境备受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为了有效缓解佳木斯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并且有着特殊意义。本文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低碳经济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希望对其他新农村建设起借鉴意义, 它们分别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应对气候变化对佳木斯农业的威胁。纵观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多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佳木斯地区地处东北平原,适宜耕种,因此农业比较发达。但面对持续升高的气温,害虫也随之不断增多,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对佳木斯农业的威胁。

2.减少农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据权威数据统计,耕地所释放的温室气体远超过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正在走高能耗、高污染的道路,这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低碳经济若运用在新农村农业发展上,就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3.实现佳木斯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耕地数量和质量呈下滑趋势,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农业和工业的碳排放量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但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农业技术措施就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佳木斯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佳木斯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佳木斯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有其必要性。下面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佳木斯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并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发展途径,希望对其他农村建设地区起引导性作用。

1.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低碳经济虽已提出很多年,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他们缺乏对低碳农业的了解,其理解层面尚浅。为了让佳木斯农村地区的人们尽快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相关政府必须起引领带头作用,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低碳经济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政府应当建立起一支宣传低碳经济队伍,利用各种方法,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农村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低碳经济,让低碳经济渗入人心。只有这样,低碳经济才能进入农村地区,并使其促进佳木斯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在建设佳木斯新农村的时候,发展低碳经济还必须考虑提高农民收入的策略。农业的地位特殊,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低碳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其倡导理念和发展方向是无污染和高产出,并努力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清洁能源的产出。为了配合佳木斯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积极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形成农业产业链,发展循环农业,并平衡农业碳排放量,有效缓解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压力。其次,深入开发新能源,提高原有能源的利用率。第三,合理利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废弃物。因此,必须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使农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3.倡导低碳农村社区。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体现在农业发展,而且在农村建设新房子时也应该提倡低碳化,鼓励农民使用可以节约能源和技术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资源。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沼气池的位置。同时,也应当关注整体的房屋结构,鼓励村民使用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真正实现农村社区低碳化。

4.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低碳经济倡导的是低碳排放量。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时可以加大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力度。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并且含量极其丰富,它主要依托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能源,其燃烧时对环境污染小。此外,该生物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在佳木斯农村地区的排放量,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促进了新农村农业往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社会、环境和农村经济的 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由于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改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项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有收获。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低碳农业,这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胜,陈小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_44.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3]李志国,李宗植.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66-71.

[4]郑志勇,王林,王德芳.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首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438-44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