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36: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决策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ERP沙盘;决策;风险偏好
作者简介:闻卓承(1991-),男,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陆青(1982-),男,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项目编号:JGXY-11-13)、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编号:sdl10021)、上海电力学院实验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18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36-0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企业开始引进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对企业管理进行改造,其中ERP成功实施的仅占10%~20%,约有30%~40%的企业只是实现了系统的部分集成,而完全失败的企业占到了一半左右,高风险是ERP应用的一大特点。ERP沙盘模拟是针对ERP设计的,以沙盘为载体,通过在沙盘上模拟企业经营以达到学生角色体验和学习ERP管理知识的实验实训平台。[1]ERP沙盘模拟将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作为沙盘的主题内容,融入不可预知的市场变化,要求学生从资源的有限性出发,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订战略、组织生产、策划方案,整个过程涉及了采购、生产、营销、配送等诸多环节。[2]
由于ERP沙盘模拟决策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参与ERP沙盘模拟的决策者对方案属性值的判断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数字进行表达,决策者只能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决策。在ERP沙盘模拟过程中,凭借经验来进行决策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计算,决策效率低,往往还得不到最优的ERP沙盘模拟决策方案。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ERP沙盘模拟决策分析方法,在市场信息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备选方案,结合决策者面对风险时的不同偏好选择出最优ERP沙盘模拟决策方案,使决策者能够有效提高沙盘模拟经营的决策效率和效果。
一、决策分析
心理学中对决策的定义是:决策是人类、动物或者机器根据自己的愿望和信念选择行动的过程,[3]心理学对决策的定义强调了决策者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决策是企业为有效地组织现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以期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好决策的产生以及一个正确经营方案的确立,必须要有可靠的市场信息分析以及对企业生产技术、产品构成等一系列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决策分析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并实施一个最优(或较优)方案的过程。决策分析过程一般分为四个主要步骤:一是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二是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三是拟定多个可行方案;四是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见图1)。
二、ERP沙盘模拟的决策分析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ERP沙盘模拟过程中,事先推演出一套好的决策方案至关重要,也是影响ERP沙盘模拟比赛成绩的主要方面。一套好的方案需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方案推演到第四年得出结果时,现金和权益均不为负,这是方案可行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抗风险性。不同的产品组合和生产线会产生不同的风险程度,方案推演的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使得方案有能力承受因为操作失误所带来的损失。三是高收益性。一套健全的方案需要有一定的抗风险性,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收益性,一些推演至第四年后收益增长仍然很少的方案同样也没有实施的必要。因此,可以通过对市场因素预测的分析、竞赛规则的理解、模拟团队的偏好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整合而成一套完整的经营方案。
在ERP沙盘模拟过程中,决策者制定方案首先要根据大赛所发的市场预测来分析市场的风险和可能产生的利益情况;然后需要设计确认产品组合,利用穷举法得出所有产品组合,根据市场的分析结果和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预测到每年可卖出的产品数,从而淘汰、筛选掉风险过大或没有收益的产品组合;最后决策者根据所确定的产品组合和市场风险分析得出的结果来决定产品线的设置,从而经过常规推演得出一套可行的方案。然而,大多数决策者在市场预测时通常会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往往缺乏全面、系统的观点,分析往往过于片面、草率,导致市场预测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决策者的预想和隐含的事实。
通常ERP沙盘模拟一共进行六年,前三年企业都各自发展自身实力,往往企业间互相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因此决策方案前三年通常很好预设。而在ERP沙盘模拟的后三年经营中,企业往往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竞争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长。因此,一套ERP沙盘模拟决策方案后三年的经营决策制定相对复杂,需要根据沙盘模拟时的间谍信息、选单及竞单情况,以及分析对手的方案走向和生产能力的大小,才能确定自己的经营决策方案的发展方向。很明显,ERP沙盘模拟后三年的经营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型决策,决策者可以选用一定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产品组合进行方案推演,最终得出多套可能的完整方案,并根据每套方案的权益的高低进行排序。最后,决策者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分析,筛选出最终的决策方案(见图2)。
三、基于偏好择优的ERP沙盘模拟方案选择
ERP沙盘模拟决策分析过程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模拟经营目标,从若干个可选方案中结合决策者偏好选择采用一个最优方案。其中,“优”的标准主要是方案的收益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偏好”最初是指消费理论中消费者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偏爱喜好、购买欲望,反映消费者的主观愿望。关于偏好有两种研究类型:一类是根据偏好来确定决策者的行为;另一类是根据行为来推测决策者的偏好。很显然,ERP沙盘模拟决策属于前者。在实际生活中,通常存在着两种决策情境:一种是确定决策(Decision-Making under Certainty)情境,这种情境中的决策结果概率为“1”,即只有一种决策结果;还有一种是不确定决策(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情境,是指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概率状态的决策。[4]
在ERP沙盘模拟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者各自的偏好与产品组合的不同,在几种不同的组合情况中,未来究竟出现哪种组合情况,决策人不能确定,所以决策的结果往往有多个。而且各种可能方案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又不能事先明确得知,需要通过决策人预测得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好择优的ERP沙盘模拟方案选择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1.分析市场预测,明确决策问题,确定组合方案
通过分析沙盘市场预测进行各产品的利润区间分析。分析完产品的风险水平之后,就能将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产品进行产品组合。
2.根据不同的产品方案写出损益矩阵
假设每种产品组合在不同订单可能出现的概率以及在该概率情况下的损益情况,构成损益矩阵。
3.计算各方案的损益期望值Ej
4.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由于ERP沙盘模拟中市场的订单需求是随机的,所以不同企业在沙盘模拟比赛时获得的利润也是随机的,盈利可能高也可能低,并且不同决策者在面对相同风险时也具有不同的偏好,导致其对“高利润”和“低风险”的关注度也不同。决策者对于风险的偏好准则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乐观准则。比较乐观的决策者愿意争取一切机会获得最好结果。决策步骤是从每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大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大收益值中选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对应的方案便是入选方案。二是悲观准则。比较悲观的决策者总是小心谨慎,从最坏结果着想。决策步骤是先从各方案中选一个最小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小收益值中选出一个最大收益值,其对应方案便是最优方案。悲观准则选出的方案是在各种最不利的情况下找出一个最有利的方案。三是乐观-悲观准则。决策者对于状态信息毫无所知,所以结合了两种决策,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采用线性结合的方法给决策者留下了自行调节的余地。依据这三种偏好准则,决策者就可以在不同的风险类型市场情况下去进行ERP沙盘模拟决策。
四、结论
未来的企业决策形式不断呈现出动态的、个性化的决策,ERP沙盘模拟决策分析能很好地、完整地模拟出整个企业的经营过程。本文提出的ERP沙盘模拟决策方法能够帮助决策者结合自身风险偏好选择出一个满意的决策方案。基于该方法的应用,上海电力学院ERP沙盘模拟经营比赛代表队在2011年和2012年“用友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分别获得上海市本科组第一名和第二名,证明了该方法在ERP沙盘模拟决策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刘消寒.ERP沙盘模拟及其在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75-78.
[2]李丰团.ERP沙盘模拟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17-118.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风险;伦理决策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引起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生产厂家、卫生监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即使有些企业不会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损害社会利益,也应该把未来世代的利益与风险承担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伦理审视,有效降低伦理风险。所以,有必要对食品安全进行价值评估,审视食品安全对社会可能带来的直接或潜在影响,建立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预防机制与反馈机制,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所产生的负效应。
一、食品安全风险和风险评估
就风险而言,由于人们关注的视角不同,对其所作的阐释也不尽相同。Covello和Merkhofer(1994)把风险定义为“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发生的不确定性,时间的先后安排,不良后果的严重性”。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对风险的定义是“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选择性风险被描述成“一个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并对实现目标的不利影响”。食品危害是指食品中可能导致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因素或状态,食品安全风险可定义为“对健康的不利影响的概率和这种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由此导致的食品危害的一个函数”(EC,1997)。以转基因食品为例,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造成的对技术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并不是说它一定会对人体或者环境带来危害。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进行评估,对风险特征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在参考各种相关因素后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的过程,以保证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风险方面处于可接受的水平。风险分析包括三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风险评估是理解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后果的科学。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食品安全今后工作的重点。欧盟委员会确定风险评估由四部分组成:(1)危害识别:识别可能产生对健康不利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2)危害描述:对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3)暴露评估: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对于短期急性暴露和长期慢性暴露是不同的。对于急性暴露(如病原菌)引起敏感人群疾病的病原菌水平这一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慢性危害,如可能引起积累损害的,寿命平均暴露是重要的。(4)风险描述:基于上述三个方面和危害有关的风险评估,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是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被选政策进行权衡,实施适当控制风险的政策选择机制,必须以科学为基础,以食品安全目标为决策依据。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从而保障公众健康。Sobyetal(1993)开发了一种风险管理循环模型,通过风险沟通研究其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在与食品相关的风险。这个模型认识到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包括每一阶段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被发现和被承认的那些公众需要。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管理决定、以及监控和审查。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制定最高限量、制定食品标签标准、实施公众教育计划、通过使用其它物质或者改善农业或生产规范以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等。
风险沟通被定义为“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经理人、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风险的信息和观点的互动交流。风险水平的有效沟通对于食物安全来说至关重要,使食品安全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整个供应链中传递,尤其是消费者,以便使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能做出有效信息的决定(Manning and Baines,2004a)。有效沟通原则既要求能提供清晰的信息又要求与所提供的信息有关的交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食品安全伦理风险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科技理性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的自身价值也不断受到重视,出现了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理性与以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为核心的价值理性,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理性的重要内容。在人文主义的视野里,科学知识尽管逻辑严密、系统有序,但它并不能给人以思想和价值的判断,科学只能助长人的趋利性与工具性。过分强调科技理性或价值理性都是有失偏颇的,这种分离不仅会带来两种文化主体的知识缺失,还可能产生伦理风险。
伦理风险(也称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伦理范畴的概念,一般是指自利的个人或组织受某种因素的引诱,违反有关诚实、维护公众利益等一般道德准则所产生的不确定的伦理负效应,诸如伦理关系失调、社会失序、机制失控、人们行为失范、心理失衡等等,是人类为获得“道德合法性”或“存在正当性”的不确定性要素和事件的组合。一旦产生上述负效应,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环境允许他们这样做而不会遭受社会惩罚。可以这么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伦理风险就不可避免。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问题,对贝克尔的两个假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基于人力资本的在职培训投资及相关的风险类型,从忠诚度、组织结构等角度,对管理者如何防范人力责本流失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引言
1936年,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t)出版了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用传统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在职培训,提出并分析了一般在职培训和特殊在职培训这两种在职培训模式。在职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涉及到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分析。本文基于在职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为企业在职培训投资决策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方法。
二、贝克尔在职培训投资模型分析
(一)贝克尔在职培训投资模型的两个基本假设
贝克尔基于人力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企业与个人培训决策中投人产出的经济分析问题,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1)企业和个体劳动者是都是理性的和利己主义的,受自我经济利益的驱使,可以从事任何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而培训正是理想的可以带来高收益的投资决策。
(2)市场被假定为信息完全和充分竞争性的,对已受培训、正受培训和未受培训的劳动力,将分别在市场中均衡产生出不同的交易价格,即表现为企业支付的相应工资收人不同,以此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二)一般在职培训
贝克尔认为,对于一般技术在职培训,它可以使所有或许多企业都有可能从中获益。企业承担了培训费用,必然要求收益,即未来员工的边际产出要大其工资。企业才能获得收益。但员工接受培训,提高了生产率,也要求与其生产率相当的工资,否则会威胁离职,因其受训的是一般技术训,在别的企业也能有相同的生产率,可以得到与生产率相当的工资。此时,员工承担所有的培训费用。收益也全部归员工所有。它与其它的个人投资人力资本没有实质区别。
对一般在职培训来说,企业亦可承担部分费用,有两点理由:一是可以在招募时对员工产生吸引力。二是企业承担的这部分费用是可以得到画报的。由于在培训期间员工是通过接受低于其边际产出率的工资来承担培训费用的,员工愿意承担这部分费用。但费用到底多少才能使企业不必担心员工会在培训后追求工资等于边际产出而离职呢?
假设员工是完全理性的,对于员工离职的成本有:实现流动而付的成本、信息费、交通费及安家费;员工放弃现有职位带来的机会成本;离开熟悉工作环境、亲朋好友所带来的心理失落;不确定因素如失业、伤病等带来的成本。当对某一时期t而言。只要时。即员工预期在本企业的工作期限内的边际产出与工资差额的现值之和大于其离职成本时,员工就有可能作出离职决定。为员工在t时期的边际产出,,为员工在t时期的工资。由于其中K为培训费用,MP0一w。为培训期间员工承担的培训费,MP一w为培训后t时期员工承担的培训费,即员工在培训结束后以低于边际产出的工资来支付企业在培训期间为员工承担的培训费用。因而对企业来说。只要员工培训后在预期的工作期限内不离职的话,企业是没有损失的。
(三)特殊在职培训
对特殊在职培训.贝克尔认为,它只对或者说主要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利,企业要全部或部分承担这类培训的费用。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进行培训的均衡条件为对于进行特殊技术在职培训的企业来说,和为其它企业工人的边际产出和工资,而则为其培训收益。c为企业所花费的培训成本。
人们一般会问,特殊培训基本上只在提供培训的企业中才能用到,而企业就应承担全部的培训费用。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企业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包括受训者付出的时间精力的补偿,受训者可能知道他比企业更有优势,他的流失与否与他本入没有损失,但企业的投资将会丧失它的投资。因而最好地办法则是企业与受训者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投资收益在这两个投资者之间分配。企业可以支付低于其边际产出的工资,这样企业就可获得回报。个人若不满意于工资低于边际产出而流失的话。由于其受到企业的特殊培训所花费的成本在其它企业很难收回,会受到损失的,因而最好的选择是呆在原来的企业,不光可收回成本,还可得到收益回报。
三、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类型
1.流失风险
由于企业在职培训投资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企业在职培训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接受培训的员工,员工一旦离开企业,将会带走企业在其身上积累的入力资本投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企业在职培训投资的流失风险首先是由于人寿命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流失风险。入一旦死亡附属于人体的不可以转让的入力资本将不复存在,从而产生不可控制的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其次是由于接受在职培训后的员工离开原企业而产生的流失风险。在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员工离开企业将完全带走附于其身的在职培训成果.企业将失去收回人力资本投资的载体。员工的忠诚度是衡量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的一个重要变量,在企业在职培训投资决策中引入员工忠诚度并同时考虑员工的流失成本,将可以有效防范在职培训的决策风险。
2.激励风险
企业在职培训的人力资本形成之后,其效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对员工构成激励的外部环境。企业在职培训入力资本在具备能动性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激励风险。当在职培训入力资本所有者得不到有效激励时,作为所有者主体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从而使其经济利用价值一落千丈。同时由于企业在职培训的入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企业在直接利用这一资本时无法采用”事先全部说清楚”的一般市场契约模式,必须借助于激励性的企业制度安排和组织设置来实现对入力资本的使用和调度。
3.贬值风险
与非人力资本相似,企业在职培训形成的入力资本也存在贬值风险,企业在职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丰富员工的知识,提升员工的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同样会出现类似的损耗,这种损耗可以分为有形的损耗和无形的损耗。有形损耗主要是指由于生疏、遗忘等引起的知识和技能的减少。入力资本后期的投资必须以前期的投资为基础,所以在职培训的有形损耗不仅影响即期投资的收益,而且影响后续在职培训的收益。无形损耗是指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变得相对落后。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急剧缩短都加速了企业在职培训入力资本的无形损耗。企业在职培训入力资本投资的贬值风险还包括人力资本的利用率问题。对于有一定资本存量的员工,衡量其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关键看入力资本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对企业的贡献越大。可见.即使企业在职培训投资较高,也会因为利用率低而造成事实上的入力资本贬值。
四、企业在职培训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在职培训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投资既然有丰厚的收益回报,就必然会伴随着大量风险的存在。结合不同的风险类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进行防范。防范和规避企业在职培训投资的风险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提高接受培训员工的忠诚度。企业在职培训收益必须通过接受培训的员工的行为来实现,在职培训投资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于接受培训员工的忠诚度。企业进行在职培训投资决策时必须同时考虑如何为员工提供最好的训练和发展的资源,提供个人的专业成长机会,提高员工忠诚度。
2.完善企业入力资本激励措施。由于在职培训的入力资本依附于员工存在且不可分离,从个人的效用角度分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否得以充分发挥,要看入力资本的载体是否得到有效的激励。建立健全企业入力资本激励措施,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能够反映这种投资主体的收益特性。其次要强化精神激励,包括为员工创造发展的机会,支持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建立对话制度或沟通渠道。第三要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使个人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
3.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由于知识贬损与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加剧。企业在职培训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贬值和跌价的风险。所以企业在进行在职培训投资决策时既要考虑市场前沿的发展需要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促进企业发展。
五、启示
(一)企业在进行在职培训决策时,应对在职培训成本与效用进行预测,所得到回报的效用是否大于投入的成本。企业在某些方面面临着”生产”还是”购买人力资本的选择,即到底应该自己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还是”购买”那些已由别的企业或单位培养的人才。
(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系,昆明 650500)
摘要: 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通过下侧风险控制和核心企业回购担保将下游融资成员企业的风险转移到核心企业,根据一级Stackelberg博弈模型建立核心企业与融资成员企业期望收益矩阵,分析了核心企业回购担保与融资企业守约的条件,认为核心企业担保回购价格和融资成员违约成本是影响融资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当策略(担保、守约)发生时,核心企业、融资成员企业以及供应链整体绩效能够得到提高。
关键词 : 供应链管理;预付账款融资;回购担保;Stackelberg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56-03
基金项目: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课题(课题编号:2013BAF02B02)。
作者简介:郭健(1990-),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生产运作管理;余开朝(通讯作者)(1962-),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企业集成与信息化。
0 引言
供应链成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供应和需求的不匹配,可能会导致其再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缺口,即存在资金约束。资金约束问题的产生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中小企业规模小、自身流动资金有限、自筹能力弱等。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避免企业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往往会提高贷款风险补偿,甚至不予贷款,最终导致成员企业资金断裂。同时,在交易成本理论下,金融机构更偏爱于风险低、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银根紧缩、供应链核心企业在精益生产和“零库存”的战略背景下,往往会依靠优势地位对其配套企业实行流动资金压力转移。使得配套企业不得不持有超额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Allen Berger(2004)在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和应用框架时,初步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思想[1]; Klapper(2006)对保理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保理融资模式可以有效转移供应商的信贷风险[2];Yan等(2011)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融资最优利率、零售商最优订货决策以及制造商最优批发价问题[3];Basu(2012)指出通过预付账款融资订货可有效解决物流的滞后性[4];胡跃飞等(2009)在研究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后,对供应链融资的概念给予了学理上的界定[5];严广乐(2011)通过在供应链中引入第三方物流并利用博弈论建立相关模型,分析了银行、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之间博弈关系[6];占义芳(2012)构建了由供应商、零售商、金融机构构成的供应链多周期模型,研究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各方的期望收益,并与传统融资模式下的期望收益做比较,证明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当订货量达到最优时,供应链整体收益达到最大[7];占济舟(2014)研究了制造商为零售商提供商业信用时受到资金约束,建立随机需求下供应链决策模型,得到制造商愿意采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的条件[8];李占雷(2014)从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为背景,建立双重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融资决策[9]。
总之,随着供应链金融概念的提出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分别从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选择、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整体协调的视角开展了理论研究,研究中往往假设核心企业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应担保。但是基于理性思考,核心企业是否愿意提供担保是一个融资风险决策问题。据此,本文开展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风险下行控制[9],核心企业愿意提供担保与融资企业守约的条件探讨,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1.1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基本流程
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是由于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周期差异,预付款造成下游成员企业资金流转困难,下游成员企业通过上游核心企业的回购担保向银行申请短期信贷支持以缓解货款支付压力的一种融资模式。一般由融资成员企业、担保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第三方信贷银行构成。本文将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二为一,核心企业一方面承担担保回购责任,另一方面实现物控。融资成员企业、核心企业、银行构成三方保兑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①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真实贸易发生,成员企业申请预付账款融资。
②银行审查核心企业整体实力,并签订回购协议。
③成员企业办理融资业务。
④银行开立以成员企业为出票人,核心企业为收款人的承兑汇票,并交予核心企业。
⑤成员企业缴存保证金。
⑥银行企业根据保证金比例签发提货通知单,核心企业凭借提货通知单释放相应金额货物给成员企业。
⑦若汇票到期后,保证金余额不足时,核心企业根据回购协议于到期日前回购剩余质押物,此项融资活动合同终止。
1.2 模型描述与假设
1.2.1 问题描述
当供应链下游成员企业资金受约束时,可能无法采购所需数量的产品,影响上游核心企业生产销售,最终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上游核心企业在考虑担保成本问题后是否为其成员企业提供担保进行决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考虑放贷成本后是否为其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进行决策。融资过程的每个参与者的选择受其他参与者选择的影响,而其反过来影响其他参与者选择的决策。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博弈是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发生的前提。
1.2.2 模型假设
①考虑由一个供应商(核心制造企业)和一个零售商(下游成员企业)组成的二级单周期供应链系统。供应商和零售商都是风险中性。银行是风险厌恶的,采用下侧风险控制并要求供应商承诺以单位价格b(0<b?燮w)回购零售商未出售的产品;
②零售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是随机的,其概率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F(x)和f(x),且符合通用失效率递增[10];
4 结论
本文是在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假设银行通过要求核心企业回购担保承诺和自身风险下行控制,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一前提下,建立Stackelberg模型,分析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与成员企业守约的条件。研究发现,银行采用风险下侧控制实质上是对融资成员企业面临市场需求风险的转移,核心企业通过提高回购价格能够提高银行的贷款额度;同时,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核心企业担保价格越高,成员守约率越高。成员企业违约成本越高,更易获得核心企业回购担保。策略(担保、守约)发生时,核心企业、成员企业及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预付账款融资是供应链融资的一种,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区别在于基于过程风险监控体系与融资主体准入的风险监控体系的不同;在供应链融资体系中质物估值、现金流的控制以及物控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随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法制的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必将成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剂,必将为协调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Berger A N, Udell G F. 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30(11): 2945-2966.
[2]Klapper L. The role of factoring for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30(11): 3111-3130.
[3]YAN Ni-na,SUN Bao-wen. Optimal strategies for supply chain financing system based on warehouse receipts financing with credit line[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2011,31(9):1674-1679.
[4]Basu P, Nair S K. Supply Chain Finance enabled early pay: unlocking trapped value in B2B logis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 2012, 12(3): 334-353.
[5]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82.
[6]严永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4).
[7]占义芳.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8]占济舟,张福利,赵佳宝.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和商业信用联合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4,29(003):384-393.
[9]李占雷,孙悦.供应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双重 Stackelberg博弈分析[J].物流科技,2014,37(2):24-27.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超级秘书网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Liu Yinfeng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710077,China)
摘要:本文就财务风险如何影响公司各种财务决策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
Abstract: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problem that how the financial risks affect the companies' various financial decisions, so as to better guide the financial decision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 影响分析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financial decisions;impa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25-02
0引言
在传统意义上,风险常被视作一个“贬义”词,如韦伯斯特字典将风险定义为“暴露在危险之中”。但风险的中文符号则更生动和确切的描述了风险的含义。“危”表示“危险”,“险”代表“机会”,结合起来就意味着“风险”。以往文章仅从财务风险的负面作用来讨论如何防范财务风险,而本文则从风险的较为全面的含义即危险和机会层面来看待财务风险,并将其应用到各项财务决策中。
1财务风险的种类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对企业来说,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认为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相关,财务风险是因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如果企业没有债务,就不存在财务风险。这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观点。本文认为,上述观点对财务风险的叙述不够全面。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一般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收回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根据这些主要财务活动中包含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可以大致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
2财务风险的衡量
财务风险的衡量主要可以通过两种分析方法进行。一种是杠杆分析法,其中包括经营杠杆分析和财务杠杆分析法。另外一种是概率分析法,其中用到期望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三个指标。
3财务风险分析在各项财务决策中的应用
3.1 筹资风险分析与筹资决策筹资决策的核心也即资本结构决策。企业在筹资活动中会产生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由于债务筹资引起每股收益的变动性以及由于债务筹资而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包括每股收益变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负债率过高或过低的判断主要借助于风险―收益关系分析。公司利用财务杠杆是为提高股东收益,但股东收益的提高以相应提高其财务风险为代价,这就是风险与收益间的均衡。公司资本结构管理的首要目标就在于找出这样一种筹资组合,以使得风险一定下的股东收益最大化。对于偿债风险则可以用现金流量分析。用现金流量分析偿债风险并用于资本结构决策,是较为稳健的方法,它能给管理者以启示,即公司能够承担多大的由于现金不足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在预期财务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公司额外负债的最高极限有多大?
3.2 投资风险分析与投资决策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不一致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有债券投资风险和股票投资风险。
3.2.1 债券投资风险分析及债权投资决策①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支付债券利息和偿还本金的风险。避免该风险的方法是不买质量差的债券。②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减少利率风险的方法是分散债券的到期日。③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减少风险的方法是投资与预期报酬率会上升的资产。④变现力风险:变现力风险是指无法在短期内以合理价格来卖掉资产的风险。避免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国库券等可在短期内以合理的市价出售。⑤再投资风险: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在利率下降时,会有再投资风险。避免方法是预计利率将会下降时,应购买长期债券。
3.2.2 股票投资风险分析及股票投资决策股票投资风险与其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可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揭示,该模型被投资者广泛用来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一般问题。
3.2.3 投资项目风险分析与风险投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涉及的时间较长,对于未来收益和成本很难准确预测,既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如风险较小,可忽略其影响,如风险较大,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决策时应加以考虑。常见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有: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①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指将与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率,加到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投资报酬率中,构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并据以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对于高风险项目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这里所采用的较高的贴现率,就是指风险调整贴现率。②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风险的存在是投资方案个个年度现金流量不确定,需要对此进行调整,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确定的现金流量。常用的方法是肯定当量法,也成为确定当量法。肯定当量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用一个肯定当量系数把有风险的现金收支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收支,然后用无风险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并以此分析评价投资方案的优劣。
3.3 资金回收风险分析与信用决策信用决策通常分析企业信用政策变化是对收益和风险的影响;企业给客户的信用条件越宽松,则销售额增加,现金流入增多,但同时在应收账款上的投资增加,从而增加了资金回收风险。企业收紧信用,则结果相反。决策者在制定信用决策是要考虑的关键是:增加的收益是否大于放宽信用所带来的各种附加成本,其中比重很大的一项为坏账损失。
增量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给我们提供决策的依据。
3.3.1 基本公式信用决策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定义如下:
S――年销售额;VC――可变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ACP――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BD――某一销售水平下,坏账损失占销售额的比例;R――折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D――销售折扣率。
信用销售形成的税后经营净现金流量为:
CFt=[S(1-VC)-S(BD)-SRD](1-T)(1)
式中T为所得税税率;S(1-VC)――税前利润(未计固定成本);S(BD)――一年中的坏账损失;SRD――一年中的销售折扣损失。
3.3.2 增量现金流量分析将新、老信用政策作对比,进行增量分析。一下表N和O分别表示新老信用政策,则投资增量为:
ΔCFO=VC(SN/365)ACPN-VC(SO/365)ACPO(2)
经营期净现金流量增量为:
ΔCFt={[ SN(1-VC)-SN(BDN)-SNRNDN]-[SO(1-VC)-SO(BDO)-SORODO]}(1-T)(3)
信用政策改变引起的净现值增量为:
ΔNPV=ΔCFt/K-ΔCFO(4)
式中K――考虑现金回收风险后的税后要求收益率。3.4 收益分配风险分析及股利决策股利政策是企业决定对其盈余进行分配的方案选择,股利政策的实行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股利政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股利政策是否与公司价值相关?股东如何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间取舍?一般来说,公司的股利政策取决于公司的实际盈利情况,如果公司的盈余是稳定的,则可以发放较高股利,否则只能发放较低股利,这时的低股利政策可以减少因盈余下降而造成股利无法支付、股价急剧下降的风险,还可以将更多的盈余转化为投资,以提高公司权益在资本中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因此,在进行股利分配决策时,公司可选择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案:
3.4.1 剩余股利方案在公司有良好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采用本政策的根本理由在于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3.4.2 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的方案这类方案把每年股利固定在某一水平并在较长时期保持不变,只有当公司有把握使未来盈余显著增长,才提高股利发放额。但是,在长期通货膨胀的年代里,股利也逐年提高,以抵消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
3.4.3 固定股利支付率的方案该政策是公司确立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采用本方案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但是,这种政策下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对稳定股票价格不利。
3.4.4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方案该股利政策是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一个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余较多的年份,在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率。
综上所述,由于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着对等关系,为了实现一定的收益必然伴随着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敢于冒风险的企业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往往从高风险中获取高收益。不冒风险,一味地降低风险保守经营,企业是不会有多大发展的。因此,对于财务风险,我们不应消极回避,而应正确认识、驾驭,通过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指导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2]王斌.企业财务学(2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
[3][美]Aswath Damodaram著,郑振龙等译.应用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霍海泉,贺素文.股利政策探析[J].投资与证券,2000(7).
[5]张阳华,章为东,邱敬波.现代企业财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
长期投资决策是指企业为了改变或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能力而投入大量资金,以期获得更多回报的经营活动。长期投资决策是对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的资金流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和评价的财务工作,也是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决策的过程。一般来说,凡涉及投入大量资金,获取报酬或收益的持续期间超过1年,能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经营获利能力的投资就称为长期投资。其基本的特点是:投资数额大;回收时间长;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大;不可逆转性。长期投资决策按投资影响范围的广义和狭义可分为战略性投资决策和战术性投资决策;按投资具体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有价证券投资决策;按投入资金是否分阶段,可分为单阶段投资决策和多阶段投资决策。
二、长期投资决策程序
长期投资决策是在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投资风险、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取舍。由于这种投资资金量大、时间长、风险大,一般也可以称为资本支出决策或资本预算,长期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长期投资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事关重大,因此,企业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应确定决策的程序:一是确定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要弄清楚这项决策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二是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调查研究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可以对项目相关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预测,如未来产品和要素市场状况和价格水平,以及未来市场各种状况的概率等。三是提出备选取方案。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制定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备选方案应具备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增加企业的选择空间。四是确定最优方案。通过对各备选方案的分析比较和评价,选择最优的方案。这是投资决策过程的核心环节。五是项目实施与事后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要将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个人,并进行严格的事中监督和控制。在项目结束后,企业要对项目的运行状况和效果进行事后分析评价。
三、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方法
长期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按照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分为贴现指标和非贴现指标。贴现指标的分析评价方法是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外部收益率和获利指数指标。非贴现指标分析评价方法是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在分析评价投资方案时,对项目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不按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统一换算,而直接进行计算。非贴现指标分析评价法主要包括:会计收益率法和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四、长期投资决策风险分析
长期投资决策是在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只考虑未来的一种可能性,现金流量也是唯一的。事实上,任何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都会有风险,都难免与预期的现金流量发生偏差。长期投资决策必须包含这些风险因素,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价值。对于风险性投资项目,由于已知概率分布,因此可以用概率分析的方法通过各种数学特征来描述项目的风险大小,具体可采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
第一,风险调整贴现率法。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是对于高风险的项目,采用较高的贴现率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这种根据风险大小确定的,包括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的贴现率即为风险调整贴现率。其计算方法有:
一是数学计算法。风险调整贴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斜率×风险程度。其中:无风险报酬率可以用购买国债的收益率来衡量。国债投资一般没有违约风险,在物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其利率可视为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斜率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有关,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确定。风险程度反映投资项目风险大小,一般用标准离差率来表示。
二是项目比较法。投资者在进行项目的评估时,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已完成的类似项目的实际投资报酬率的资料,以此为参考,结合对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和被评价项目的特殊性,进行适当修正后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为了使确定的风险调整贴现率更符合项目实际,投资者可调查多个类似项目,然后对它们的实际投资报酬率进行适当的平均。
三是风险评级确定法。为确定项目风险调整贴现率,可聘请一些专家,请专家根据历史资料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测,首先对项目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然后根据风险等级确定相应贴现率。利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分析评价投资项目时,首先,计算投资项目各年现金流量的期望值;其次,确定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并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最后,利用风险调整贴现率和现金流量的期望值,按确定型项目进行分析评价。
例如:东方公司的某投资项目的A方案,其现金流量及概率资料如表1所示。
经专家对该方案风险水平的评定,并结合类似项目的实际报酬率,将风险调整贴现率确定为10%。现用净现值法评价A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计算各年净现金流量的期望值。
根据净现值的决策标准:只要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就可接受该项目;如果净现值小于零,则应放弃该项目;如多个互斥项目进行选择时,选取净现值最大的项目。因此,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表明:A方案是可行的。
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比较符合逻辑,因为这种方法反映了风险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增加,时间离现在越远,贴现率对期望值的现值的影响越大,对风险的调整作用越大。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混为一谈,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这意味着风险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大,有时会与现实不符。某些行业的投资,前几年的现金流量难以预料,越往后反而更有把握,如果树园、饭店等。因此,在选择该种方法时应考虑投资项目的行业。
第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项目投资风险的直接表现就是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按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的思路就是把这种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确定的现金流量,然后用无风险的资本成本进行折现。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流量可以通过肯定当量系数来确定。肯定当量系数是指不确定的1元现金流量期望值等价于使投资者满意的肯定金额的系数,它等于无风险的现金流量与有风险的现金流量的比值。即:
例如:W公司投资项目在某一年的预期现金流量的分布如表所示: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当年的期望现金流量为5400元。这5400元中是包含了风险因素的。如果投资者此时认为无风险的现金流4500元和这个有风险的5400元是没有差异的,那么,4500元就是有风险的现金流量5400元的无风险值,肯定当量系数为:4500÷5400=0.833。显然,无风险的现金流量应当小于有风险的现金流量,因此,肯定当量系数应当在0~1的范围内取值。
肯定当量系数的大小取决于项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现金流量的风险越大,肯定当量系数就越小;反之,现金流量的风险越小,肯定当量系数就越大。具体取值的高低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力较强,则可以选取较大的肯定当量系数;如果投资者的风险回避程度较高,则需要选取较低的肯定当量系数。另外,不同年度的现金流也可使用不同的肯定当量系数,变化大的年度取值更低一些,变化小的取值则可高一些。如果为了避免肯定当量的取值的主观性,可以通过项目现金流的变异系数来确定肯定当量系数。在实际工作中,要科学合理的确定肯定当量系数。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high claim rate is puzzling the vehicle insurance. If we can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claim rate, available measures can be adopted to play the rate down. In this paper, we use method of decision tree analysis to analys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claims of vehicle insurance, as follows, risk of vehicle, risk of insured, risk of insurance characteristic. Finally, we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 based on the former analysis.
关键词: 赔付率;出险次数;决策树
Key words: claim rate;claim frequence;decision tree
中图分类号:F84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48-02
0引言
车险在财产保险的经营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财险行业的支柱险种,然而多年来车险的赔付水平相比总体业务一直偏高。如何在保证车险健康发展的同时合理有效的降低赔付水平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车险费率改革后日益突出的问题。赔付率增长过快最直接的结果导致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过大,支出超过预算,公司的赢利水平明显下降,车险“高保费、高赔付、低效益”的经营现状,对整体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损失是保险事故发生之后才造成的,高赔付额造成了高赔付率,事故发生后做好理赔工作、尽量减少损失固然重要,但损失已经造成。所以车险赔付的风险防范更为重要,通过分析可能影响车险赔付的一系列风险因素,推断出其对赔付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投保人在这一系列因素上风险程度的高低,有的放矢的采取风险管理措施。降低车险赔付率,对于产险公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车险赔付风险影响因素
1.1 车辆风险据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对大量事故的深入研究,分析道路交通系统中车、人、路三要素,得出的结论:与人有关的原因占93%-94%,与车相关的占8%-12%,与道路相关的占28%-34%。造成车辆事故的原因有许多,车险的高赔付也受到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
1.1.1 车辆种类。不同种类的车辆其用途和性能也是不同的,因此危险状况也不相同。
1.1.2 使用性质。车辆按使用性质可以分为营业用车辆和非营业用车辆,总体来讲,非营业用车辆的出险概率要低于营业用车辆。
1.1.3 车龄。车龄与出险率及出险后的损失金额大小密切相关,车龄越长,车辆的磨损与老化程度越高,从而车况越差,出险的概率越高。
1.1.4 行驶区域。行驶区域是指车辆形式的地域范围,目前公司在核保中的分类为:省内行驶、国内行驶和出入境行驶。行驶区域越广,风险程度也增加。
1.2 被保险人/驾驶员风险
1.2.1 性别。由于性别对个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也有所影响,因此驾驶员的性别与车辆事故发生率又密切关系。一般来讲,女性比男性驾车的风险小一些,事故发生概率自然也小。
1.2.2 年龄。驾驶员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都与年龄有关,通常年少者的心理较为逞强好胜,风险较高龄驾驶员要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其本身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渐差,事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
1.2.3 驾龄。驾龄即驾驶员驾驶车辆的经验年限。一般驾龄越长,驾驶经验越丰富,肇事率越低,反之肇事率越高。
1.2.4 婚姻状况。婚姻状况之所以与车险费率有关,一般结婚的人生活比较稳定,而且由于家庭的牵挂处事也比较谨慎,因此危险相对较小。
1.2.5 教育背景。个人的性格、心理状况等也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同而产生变化。一般来讲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个人的心理将更加成熟,出险的概率应该会下降。
1.3 车辆与被保险人风险特征
1.3.1 投保金额。根据非对称信息下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原理,投保金额较高的被保险人更有可能是个高风险者。
1.3.2 保险费。保险费越高说明被保险人为机动车投保了更充分的保险。根据逆向选择理论,这样的保单往往代表着更高的风险;但是,高额的保险费往往也意味着被保险车辆价位偏高性能较好,因此它也可能是低风险的象征。所以保险费与车险赔付风险之间的关系还不确定。
2车险赔付风险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
本文以某财产保险公司的投保理赔数据为基础,随机抽取了7500个个体客户样本和7500个团体客户样本共15000个样本为分析数据,样本投保的险种为机动车辆商业险,保险期间均为1年,以出险次数为切入点,从从车、从人因素、投保特征因素三方面分别对个人客户样本与团体客户样本进行决策树分析,以找出这三方面风险因素与车险赔付的影响关系。
2.1 个人客户决策树分析个人客户决策树分析中,以总保额、是否续保、保费、性别、年龄、学历、驾龄、车辆种类、座位数、排气量、车龄、行驶区域12个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出险作为目标变量,利用Makeway4.0决策树分析得出的决策树。各变量的重要性如表1所示:
从表1决策变量分类重要性中可以看出,个人客户样本中对被保险人是否出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保费,其次是总保额和车龄,而被保险人的年龄与是否出险的相关性最小。
从个人客户出险影响因素决策树(树形过大,版面所限不便呈现)中可以看出出险的详细情况,从最底端为“出险”的分支节点往上推论,在个人客户样本中,出险情况比较多,其中出险可信度在60%以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1 如果保费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投保性质为非续保,车龄在2-3年之间,总保额在10万至20万之间的车辆可能出险,可信度64.39%;总保额低于10万的车辆出险可信度为82.69%;总保额在20万至40万之间的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5.49%;在40万至70万之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0%。
2.1.2 如果保费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投保性质为非续保,车龄在4-5年之间,驾龄在4-5年之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4.94%;驾龄在11-20年之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8.42%;驾龄在6-10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9.01%;
2.1.3 如果保费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并且总保额在20万至40万之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70.5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1.4 如果保费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总保额在40万至70万之间,并且投保性质为非续保,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68.31%;
2.1.5 如果保费在5000元到1万元之间,并且被保险人学历为本科,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69.27%;被保险人学历为大专,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4.81%;被保险人学历为中专,车辆出险可信度为71.79%。
2.2 团体客户决策树分析团体客户决策树分析中,以总保额、是否续保、保费、使用性质、所属性质、车辆种类、座位数、排气量、车龄、行驶区域、防盗装置11个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出险作为目标变量,利用Makeway4.0决策树分析得出的决策树。各变量的重要性如表2所示:
从表2决策变量分类重要性中可以看出,团体客户样本中对被保险人是否出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车辆种类,其次是排气量和使用性质,而行驶区域与是否出险的相关性最小,这与总体样本分析类似。
从团体客户出险影响因素决策树中可以看出出险的详细情况,从最底端为“出险”的分支节点往上推论,在团体客户样本中,出险情况相对个人客户较少,其中出险可信度在60%以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2.1 如果车辆类别为客车,使用性质为非营业,车龄在1年以下,并且防盗装置为防盗器,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62.86%;防盗装置为防盗锁,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100%;
2.2.2 如果车辆类别为客车,使用性质为营业,并且排气量在1L-2L之间,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73.78%;
2.2.3 如果车辆类别为货车,车龄在2-3年之间,总保额在20万至40万之间,并且使用性质为营业,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71.43%;
2.2.4 如果车辆类别为货车,车龄在2-3年之间,总保额在40万至70万之间,并且排气量在2-3L之间, 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80%;
2.2.5 如果车辆类别为货车,车龄在4-5年之间,保费低于1000元,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66.67%。
2.3 分析结果讨论上述分析中,可以从根叶节点上得到详细的出险、未出险情况,及其可信度,决策树结果显示,团体客户出险情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车辆种类,客车、货车类车辆均存在出险情况,而挂车类车辆的未出险可信度却达到80%以上,团体客户决策树中,车辆种类、使用性质、所属性质、车龄、排气量、座位数、防盗装、总保额、保费9个因素作为决策节点,对出险、未出险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划分。对个人客户影响最显著的则是保费,保费在低于1000元时,未出险可信度达到79.64%,而在其他水平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出险情况,即高风险的人更倾向于购买保险转嫁风险,其他因素对出险情况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人客户决策树中,保费、总保额、是否续保、车龄、车辆种类、排气量、驾龄、学历8个因素作为决策节点,对个人客户出险、未出险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划分。从决策树的最末节点可以看出,个人客户决策树最底端显示为“出险”的节点显著多于团体客户,往上层层推及,可以得出车辆出险及未出险的详细条件。
决策树结果显示,出险或未出险的条件并非只有一个,即从车、从人及投保特征因素不仅单独影响出险情况,而且还存在交互作用。在保证决策树准确可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出险、未出险的条件对客户进行详细划分,有利于对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
3政策建议
车辆从投保到理赔可以划分为承保前、承保后至出险前、以及出险后三个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以降低车辆出险的风险及赔付水平。
3.1 承保前阶段,改善业务结构,提高优质客户占比。客户与被保险人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搜集客户及车辆信息,利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工具,对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如同上述决策树分析,利用经验数据得到尽可能准确的决策树,然后按照决策树的生成规则,对客户进行详细的划分,而且客户的风险水平清晰可见,开展核保工作时更有侧重点与针对性。
3.2 承保后至出险前阶段,优化服务,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控制。按照之前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各类被保险人的出险可信度,针对不同的被保险人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以便对被保险人的风险进行掌控。优化日常的客户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可以稳固客户资源,增加业务收入。
3.3 出险后阶段,注重理赔减损,压缩理赔中的“水分”。要保证理赔减损工作有效的进行,必须加大对基层理赔人员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深层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任何浮于之上的理赔规章制度、指标考核,带来的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财产保险公司应当开发管理与操作为一体的核保核赔应用系统,系统中逻辑关系要明确,对影响车险出险的相关因素全面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预测与防范,降低车险的高赔付率。
参考文献:
[1]李九文,杨益.降低车险赔付率的应对策略[J].中国保险,2003,(6).
[2]李文昱.论车险核保体系的建立[J].保险研究,2003,(11).
[3]周卫东.论经营机动车辆保险的风险防范[J].保险研究,2004,(3).
[4]黄晖.马克威软件与当代数据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
[5]蒋永辉.机动车辆险赔付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保险研究,2006,(6).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不同;消费信贷;风险
一、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1.行为人的假设不同
传统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将人是假设为理性的个体,也就是说每个经济的个人都是最为聪明的人,所考虑的经济现象都是准确的以及最佳的经济学方案。这样以来经济市场的改变很多时候是依托于外力来改变,这也是传统经济学更倾向于政府干预经济,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其悖论并非是民众的带来经济的风险,而是作为个人的经济行为其思考的方式是微观层面的,但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分析是基于宏观经济的分析。因此我们看到一些经济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方向出发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微观经济领域鼓励人们储蓄,只有储蓄才是最根本的积累财富的方式,但是宏观的分析认为,只有鼓励人们去消费,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但是我们现代行为经济学所假设的人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需要依赖于人的心理,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经济问题,即使都是采用的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其分析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经济的分析在很多时候是具有很大的弹性的,这些弹性的大小是基于人们的心理预期的不同。因此,要想准确的研究行为经济学,必须对人的心理有准确的把握。
2.风险偏好的假设不同
如果我们把人想象成非理性的个体,其经济行为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那么人的经济行为大致可以分为风险偏好和风险厌恶两种类型。而这恰恰又是中国和美国行为经济学不同的关键所在。
这是因为,总体上来看,美国的经济个人更多的是倾向于风险偏好,而中国的经济个人更多的倾向于风险厌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将资金存入银行或者一直都在稳定增长的房地产市场,人们有钱了都会买房子(这在前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增长阶段尤为明显)。而美国人则更加的愿意将资金放到高盛、摩根等投资银行。
因此我们在分析中国的经济和美国经济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中国人的风险厌恶以及美国人的风险偏好习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中美经济发展的脉络。
二、中美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信贷决策行为机制及风险分析
1.中美消费信贷行为的决策机制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中美在消费以及信贷中根本的区别是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中国人非常惧怕在消费以及信贷中的潜在风险,而美国人清楚只有愿意承担风险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也是基于中国人相对于美国人更加保守的心理现象解释。
那么中美在消费信贷上的决策机制差距就是以上风险分析的延伸。进一步分析知道,这种风险的偏好和厌恶的来源是对陌生人是否信任。美国人愿意将自己的资金交给投资银行打理,相信投资银行的决策比自己更加的准确。但是中国的消费和信贷的决策都是基于自己的思考,这是源于在金钱方面,中国人对别人缺乏基本的信任。
2.中美消费信贷行为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消费信贷行为中潜在的风险在于宏观的经济走势往往和民众的分析判断背道而驰,或者说民众的经济判断相对于宏观的经济走势就有严重的滞后效应。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其经济行为的分析和决策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最求效用的最大化,在本文也是就资本收益的最大化。那么任何人的经济行为决策都是基于这个目的,即使我们把所有人看成是理性的个体,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总有一些人赚钱,还有很多人亏损。其根本原因在微观的消费信贷行为决策相对于宏观的经济走势就有非常严重和的之后效应。
以消费领域的分析为例,例如,在第一天的时候,市场上苹果的价格要比香蕉要高,我们假设其成本是一样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水果商人卖苹果将会更加的赚钱,这是在第一天晚上收摊的时候所有水果商内心都非常明确的一个信息,这条信息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么在第二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市场上的苹果数量一下增加了很多,这是必然会发生的,因为第一日的时候所有水果商都知道了买苹果会更加赚钱。市场上由于苹果的数量大量增加,但是需求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不会增加,水果商要想卖出大量的苹果就必须降价,所以我们会发现第二天市场上苹果的价格会一降再降,到了第二日晚上,苹果的价格已经比香蕉还要低了。那么在第二日晚上所有水果商人接受到的信息就是苹果已经不值钱了,卖香蕉才会更加的赚钱,因此在第三日会卖更多的香蕉,当时因为第三日市场上香蕉的数量增加导致第三日香蕉的数量降低……
就这样在市场不断的循环下,水果商的决策在前一日都是非常理智的,但是到了第二日却变成错误的了。
参考文献:
[1]李晓婧.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
[2]陈春霞.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一个综述[J]. 经济问题探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