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理论教育测评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8 16:36: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理论教育测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理论教育测评

第1篇

学习过程研究与学习方式评测吴维宁,高凌飚,李佳

非认知测验理论的新进展——概化等级展开模型概述吴志勇,范晓玲

教育评价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及其超越谢燕

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其与组织承诺的关系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柴江,赵志纯

走出教师评价的两难困境徐文祥

文化协商反思视域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标准的构建钱旭升

换位教学应"渡"中有"度"刘海娟

我们该追求怎样的语文课堂解自忠

中学生心理健康家长评价量表的编制刘视湘,郑日昌,高翔

国有民办中学初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蒋湘祁,肖艳平

我国高考改革应走出一元价值取向刘五驹

中国高考需松绑——慎言高考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王瑞珍,黄光扬

高考作文命题三十年之审思李新

中国与新加坡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之比较李木洲

美国数学评估"测验项目和测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邢丽丽

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彩霞

作文教学应树立三个观念——由一则作文评改案例引发的思考成军

教学管理评价的伦理学视角尹月

考试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侯晓玲,齐美利

中小学校长道德素养的测评维度宋燕

项目反应理论(IRT)在小学数学成就测验中的应用李映红,张绍军

师德评价结构系统的元研究林宇

绍兴市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实施情况的考察徐志伟

农村义务教育的"离农"倾向:表现、危害与思考袁潇

基于反思性教学的反思罗永勤

文化资本视角下农村小学生语文教材适应性探析金本能,王守恒

由课堂"异类"现象引发的思考叶梅,孙贞锴

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高翔,郑日昌,刘视湘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高光珍,胡象岭,王德才,彭军生

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分的新思路——以交际信息学为视角赵年秀

我国高考公平的价值及实现路径张和生

2008年五课改实验区高考化学试卷评析及启示曾兵芳,陆余平,彭仁伟

浅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类型与特点刘丽群,林洁

中法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陈园园

评课——不妨先让学生说话何秀凤

需要警惕的三种课堂评价欧阳锡龙

由一道试题想到的姜军

没有"问题"的课最有问题王树云

德育评价:从"以评促管"出发李香民

心理健康测评和全人教育模型郑日昌,高翔,刘视湘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回顾与反思刘尧

深圳市新安中学学生评教的调查与分析郭凯

中小学名校长的评价问题探析王磊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行动研究董加选

课改三议山子

"预、探、点、做、思"五环节主体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述评于义良

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的多维视角及应对策略彭永帆

论德育评价中的人文关怀叶飞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研究曹中平,杨元花HtTp://

"从考试到评价"的实例分析张警鹏,郑启跃

我国百年作文命题的考究与求索刘光成

小学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走向例谈帅晓梅

中美教育考试分数的报告与使用之简要比较杨志明

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对我国教师评价改革的启示刘兰英

考试的起源(上)杨学为

评课:让课堂回归阳光生态代保民

"尺子"论黄玲,任胜

测评:从教育理想出发邓书云

构建促进理解力的学业评价郝京华

把握方向,贴近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湖南新课改高考命题工作陈最华

PISA评价中性别表现差异的特点分析赖小琴,刘秋生

构建概化理论分析思路的新框架黎光明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激励策略陈虎强,杨思

教师评价:由奖惩依据到促进专业发展——以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为例翁庆双

高中语文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及反思——以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九中学为例刘胜文

一年级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测查赵冬臣

中学校本课程开况的调查及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三所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环蓉,樊小杰

不同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雷芳,贾艳杰,徐黎玲,周林霞

初中生班级归属感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江丽丽

1978~2008:高考语文试卷研究报告黄俊

美国华盛顿州中小学学生学习评定及启示范晓婧

学生发展: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陈瑞生

别让问题学生的教育成为问题教育李飞鸿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发展王奎生

让"连问"成为开启学生思考的金钥匙钱忠娟

以共同愿景助推学校发展李霞

课堂语言要有针对性严丽仙

教育行政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胡伶

唐海县开展初级中学教学管理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桑德宝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吴熙龙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赵志纯

长沙市开福区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评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罗炜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修订稿)》述评周小青

淄博市淄川区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彭军生,胡象岭,王杰,王德才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童玲玲,谢敏芳,李黎

我国十省(市)新课改高考方案述评刘丽群,刘一砖

关于应用回归分析监控教学质量与预测高考的思考温涵

再谈"巧用回归分析监控教学质量与预测高考"韩裕娜

英、德教育督导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石灯明

正视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雷群东

民主评议不能只靠打分徐吉志

第2篇

(一)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背景

教育政策分析是伴随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是在20世纪中期以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决裂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在公共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研究重心的转移。在初阶段,停留于政策制定或规划的研究而忽视政策执行的研究,从70年代起重心就转向了对执行过程的研究。公共管理正是在“执行研究热潮”中,作为解决方法而出现的。[1]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民主、公正的教育管理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2]管理伦理学和公共管理伦理学,正越来越成为管理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核心课程和主流研究领域。相比于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教育管理无疑是更加需要伦理精神关照的一个特殊领域。[3]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政策伦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 关于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

对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伦理的政策化,即研究某种伦理规范如何通过政府,以政策的形式加以制定和推广。如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框架来加强教育管理伦理的建设,通过法制权对教育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舆论、良心等约束手段之外,另外开辟政策约束的通道,使道德成为公共生活中的普遍行为方式。二是教育政策的伦理化,即对教育政策进行伦理评价,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每一个教育政策进行审视。[3]教育政策伦理是指国家公共权力部门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在调节与分配有限教育利益与资源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伦理价值原则。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对象,就是政府教育部门在特定时期分配与调节教育利益与资源时,应该遵守的伦理价值规范与准则,即解决教育政策的“应当性”问题。[4]要正确理解教育政策伦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政策伦理是指“教育政策中的伦理”,强调的是教育政策的道德性,是人们对教育政策的伦理价值判断和道德追问,教育自身的合理性是教育政策伦理主要的实现方式。对于教育政策而言,其不仅要在整体宏观层面上接受公众的伦理价值评判,符合公共伦理精神;同时,在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应体现出最基本的“人本”伦理精神。

第二,教育政策伦理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政策活动过程之中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原则的系统总和。教育政策活动既涉及教育政策制定程序、立法等制度方面的安排,也涉及政策问题的择定、方案的规划、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具体的政策活动。教育政策伦理即是贯穿于其中的一系列伦理精神与道德规则的系统总和。

第三,教育政策伦理既包括一般伦理理论在教育政策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即运用抽象的伦理原理解决现实教育政策制定或执行过程中的道德难题与困境,也包括对教育政策系统这一特殊政治活动所进行的伦理学论证与考察。[4]

(三) 关于教育政策伦理的结构及内容

在现有的资料中,只在刘世清的《论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结构与意义》中明确提到教育政策伦理的结构及内容,他从宏观、微观以及中观三个角度,提出了教育政策伦理的结构与内容。

从宏观层面讲,教育政策伦理主要针对政府部门代表的公共利益与政策指向的目标群体总利益之间的抽象关系,论证与建构公共利益公平与公正分配有限教育资源的伦理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对教育政策的“正义”或“善”的伦理追问。从这点来看,教育政策伦理是对政策活动的普遍伦理规范和道德诉求。在这一层面上,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制定教育政策,解决教育问题的伦理依据是什么;制定公共教育政策背后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伦理要求;对制定的教育政策进行伦理论证,提供道德合法性的辩护;等等。

从微观层面上,教育政策伦理要解决的是政策主体(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个人利益问题,试图对政策主体的德性或职业道德问题作出回答。从这个层面来讲,教育政策伦理体现的是对政策主题的德行要求。这里的研究内容是教育政策伦理必须对政策主体在教育政策活动中正当与不正当的行为规范、职业伦理精神与信念、政策主体的权责、政策主体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同事之间)、政策主体与组织之间的道德关系与要求等相关问题作出回答。

从中观层次上讲,“合乎德性”的政策主体在政策活动中应用与实践普遍的伦理规范,即政策主题应该通过具体的政策活动将普遍的伦理理论与具体的个体德行结合起来。在这一层面上,教育政策伦理主要研究:教育政策主体如何依据特定的伦理原理,通过公众赋予的公共权力,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合乎伦理或“正义”的制度安排;教育政策如何定位合理的伦理目标,选择正当的政策手段;对弱势群体采取何种措施进行伦理安排与制度补偿;等等。

(四) 教育政策伦理评价的标准

教育政策伦理的评价标准只有两点,一是公平原则,公平乃公正和平等,是教育政策伦理的首要标准。[5]从教育的本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公平应是教育、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之一。[6]罗尔斯提出了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是制度伦理的原则之一,主要调节社会和经济利益的不平等问题。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1]二是效率原则,效率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谈到教育政策效率,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投入和产出率,即效率的物质基础。教育政策满足效率原则要求,应从物质效率和道德效率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物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投入和产出率;另一方面是道德效率,道德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政策主体的个体道德。[5]

(五) 关于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意义

教育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是否合乎道德及价值规范关乎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意义可以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伦理学可以分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从理论伦理学角度来说,教育政策伦理研究试图为教育政策提供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理论支撑,为教育政策理念、目标、原则等提供内在的道德“合法性”的证明,并对教育政策活动进行伦理价值以及道德规范进行论证,有利于拓宽学科基础,促进教育政策科学的学科发展;从应用伦理学角度来说,教育政策伦理研究是以解决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伦理困境与道德难题为目的的,有利于深化与创新研究视角,把握教育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为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新的标准与参考。[4]

(六) 关于教育政策伦理现状

史翠苹从教育政策伦理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的缺失两个方面说明教育政策伦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并从教育政策自身因素(如政策的观念、体制、机制问题)、外部因素(如制度、经济、文化因素等)两方面分析我国教育政策伦理缺失的原因。[7]

此外,在教育政策伦理研究中还涉及教育政策研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教育政策伦理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或是社会活动,研究者本身也需要有一套明确的伦理道德规范,要遵守客观性、对顾客负责、公众利益优先以及权利优于善的原则。[8]还有对具体的教育政策伦理缺失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如江应中的《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与价值实现》。[9]

二、 研究视角

(一) 教育管理伦理视角

其实,在研究教育管理伦理的相关文献中直述教育政策伦理的很少,只是把教育政策伦理作为教育管理伦理的一个内容去分析。教育管理伦理研究主要把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探讨教育管理理念、政策、制度与行为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和路径,对教育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探寻教育管理活动道德实现的现实保障。[3]由于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如今更强调管理者的责任、以人为本、注重人性以及自律等伦理要求,在管理中强调道德性和管理者的伦理意识。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管理者在实践中体现公正性。[10]

(二) 公共政策视角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是对现实的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分析者在对政策目标的妥当性进行论证时,应当对政策的受益群体、非受益群体、负受益群体作出明晰而准确的区分,并进而对受益群体的幅度与分布、非收益群体的可能反应和负受益群体的受损程度等作出客观而翔实的说明,尤其是在对政策目标实现途径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时,应当把公共部门对负受益群体的社会补偿明确计入政策的成本。[11]很多学者是从政策的环境、内容以及制定与执行主体等方面来探讨公共政策的价值和伦理关系。高红《公共政策规范伦理分析框架的构建》,通过考察3种公共政策理论框架对伦理研究的缺失,指出了伦理学思想渗透到政策研究的过程中的方法。文章主要探索的是寻找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杨军指出,现代社会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应该以功利主义为准则,同时指出政策过程的价值失范表现,进而得出避免价值失范的途径是事前的评估与事后的问责。[12]

(三) 制度伦理视角

张烨认为,制度伦理是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价值诉求的契合点,他从教育政策价值特征的三个向度即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制度时常扭曲制度伦理的一些表现来论证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都关联着制度伦理。因此,他认为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将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联系起来,考察两者的动态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对教育政策的分析才有可能更加科学,而制度伦理的核心就是公正。他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1]而教育制度伦理公正就是通过对教育制度伦理的价值论证,为教育制度伦理确立一种可能的实践伦理基础和普遍性的伦理规范基础。[13]王本陆也说过教育公正是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14]弱势群体问题的日益严重,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15]

三、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国内教育政策伦理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在研究方法上,描述过多而哲学反思不够。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理论的研究方法,而很少有实证研究方法,更缺少比较研究法。其实,在国外教育政策的伦理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很少有学者将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进行比较,这是较为遗憾的一点。

在研究内容上,比较分散而不成体系,有一些重要方面还没有涉及。这些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理论研究薄弱,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政策伦理体系的建构。在检索到的文章当中,篇名含有“教育政策伦理”字样的只有6篇,这说明把教育政策伦理当做一个明确主题的研究还非常少。

笔者认为,导致教育政策伦理的理论研究薄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复杂性。一方面,教育政策是教育管理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目前教育管理伦理学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很少,在缺少其母体的理论研究支持下,要进行教育政策伦理的理论研究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它又从属于公共政策伦理学的范畴,而这也是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论研究也不充分。其次,教育政策伦理涉及了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对理论研究者的要求就非常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理论角度来分析教育政策问题。

四、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的未来走向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亟待人们去研究,笔者以为,其未来走向或者说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

(一) 加强基本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正确丰富的理论指引,实践也不能很好地发展。教育政策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更需要正确的理论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助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更全面、周到地考虑政策的内容是否合乎全国人民的真正利益。

目前的教育政策伦理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内容及意义等基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有围绕教育政策的公平、正义、保障个体的自由和价值、教育机会均等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方法过于单一,主要就是理论研究,且还是最初步的理论研究。因此,笔者以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更广泛的教育政策伦理研究。

(二) 加强国外教育政策伦理研究相关成果的进展介绍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在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的,而国外的研究早于我们十几年,但是我国对这方面的介绍却很少见。因此,国内学者应多关注国外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成果,分析比较,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为我所用,使我们的研究可以跟随时代潮流,尽快发展、完善。

(三) 加强学科的关联性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政策伦理是政策伦理和教育管理伦理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教育政策伦理均属于它们两个的研究内容,因此应该加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或者说可以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看待教育政策伦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烨. 教育政策分析的制度伦理视角[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1).

[2] 郅庭瑾. 教育管理制度伦理问题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3] 郅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9).

[4] 刘世清. 论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结构与意义[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5).

[5] 石火学. 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政策伦理的选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1).

[6] 刘晓. 构建以公平为目标的教育政策[J]. 教育与职业,2005(13).

[7] 史翠苹. 我国教育政策伦理现状及其成因[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8] 陈能浩,李晓东. 教育政策研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探讨[J]. 当代教育论坛,2004(01).

[9] 江应中. 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与价值实现[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10] 张丹丹. 教育管理的伦理向度探析[J]. 教育导刊,2006(11).

[11] 朱光明.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伦理问题[J]. 理论学刊,2004(06).

[12] 杨军. 论公共政策的“价值失范”[J]. 甘肃社会科学,2005(04).

[13] 刘歆立. 公共政策道德性及其意义初探[J]. 重庆社会科学,2005(07).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小组任务;职业素质

按照合作学习理论构建“小组任务完成展示”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如图),是高职“思政课”教学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把学习从课堂引申到课外,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探讨过程中,既有团队合作,也有个体自主互相竞争,具有职场模拟性,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社会需要”。此模式符合“自主、互助、探究”型的合作学习模式要件。它以任务为驱动、以合作为动力、以奖罚为激励、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形成能力与素质为目的。学生通过小组任务完成过程,其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训练,再通过任务完成过程的重复,形成较为稳定的能力和素质。

笔者2013年5至7月对本院2011级实习一年的相关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跟踪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68人,涉及28家工作单位,调查结果显示“小组任务完成展示”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了肯定:各有25%左右的认为在校期间“思政课”开展的“小组展示”对本人日后的工作最有帮助的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提高”“组织能力提高”,其余少数人认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所提高”;大学几年对本人工作帮助最大的是:31%选择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余69%选择分布在“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系统构建具体如下:

一、按照“差异性”成立学习小组

社会互赖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在组织实施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深刻认识到差异的存在是社会性、现实性的,要敢于面对差异、尊重差异、适应差异,能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点,能在差异中创造和谐团队。“差异性”不仅仅体现为小组成员的成绩高低,还体现为地域、性别、个性、欲求、特质能力的不同。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随机分组、宿舍为单位分组,绝不能采取自由组合。组长的人选上也要体现差异性,不能按照分数高低、以往的经历来确定,应采取自荐、成员推荐、教师指定来确定。小组成员人数控制在7人左右,之所以这样是基于能使每位成员在5~9次的小组任务展示中都有机会表现、展示自己,以便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按照“职场性”确定小组活动规则

自控理论作者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固有的需要,学生有三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小组活动再现职场规则就是一种对力的需要。规则体现“职场性”就是要具备:效益要素、奖罚要素,分工要素、多劳多得与兼顾公平等要素。前者强调的是效益规则,后者体现的是互赖互助的责任。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每个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所在的小组其他成员负责。这样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养成的过程,也是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互助意识培养的过程。

三、按照“四性”设计“小组任务”

小组任务设计质量关系到合作学习理论应用的成败。设计小组任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文字、声音、视频等,但是其内容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性”:吸引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合作性。任务设计具有吸引性是要求任务内容具有很好的迁移要素,使学生原有的认知资源能够马上得到启动、迁移、扩展、延伸,从而调动学生关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理论性是要求任务内容有很好的理论观点要素,体现理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能够锻炼学生用理论观点来分析、判断事物;具有现实性是要求任务内容具有很好的生活、职业、社会热点要素;具有合作性是要求任务内容具有很强的团体配合要素。约翰逊兄弟指出,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有效团体表现的合作情境,必须建立在积极的互相依赖、面对面的互动和社会技巧上,才可能达成团体目标。

四、按照“职场化”进行组内任务完成过程管理

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个体或群体消极的行为会影响合作学习目的的实现。以“职场化”规则即效益兼顾公平的规则来规范小组活动是关键。

小组任务完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接收完成任务所分配的分值,每人100分,作为小组完成本次任务可使用的分值,成员最终能够分得多少分值,由小组根据其表现、贡献和成果展示的奖惩、小组最终存有的可分配分值的多少等因素集体讨论确定;第二阶段任务讨论分解,成员的职责是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形成集体结论;第三阶段完成分配任务,成员职责是按照分工要求按时保质完成所分配的任务;第四阶段整合形成集体成果,成员的职责是按照其特质或职责,承担相应整合任务。

在二至四阶段小组成员都会形成阶段性成果和阶段表现,对成员阶段性成果实行组内“效益”奖惩管理,对于成员阶段表现实行组内“兼顾公平”奖惩管理。兼顾公平主要考虑成员知识、能力、素质存在差异性,着重从成员的积极性、态度、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奖惩管理。被采纳或质量好的成果与行为表现优良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30分分值,相反则罚。奖罚总量分值要相等,奖的分值与罚的分值要相等。

五、按照“奖优罚劣”开展“组间成果展示竞比”

小组完成任务的成果质量优劣采取“组间成果展示竞比”评价,实行奖优罚劣(如图)。就奖励与处罚而言,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包含两项重要因素:个人的绩效任务和小组奖励。

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讲授、演讲、表演、小品等形式展示出来,展示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原则上不得重复。展示过程由四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小组自我评价,表现形式是人均缴纳展示费(分)15至35分,缴纳多少由小组根据对自己完成任务质量的自信程度来确定;第二环节异组打分评价,根据展示效果异组两人共同打分评价,采取百分制,异组两人打分的平均值就是对展示组成果的评价分;第三环节排列名次奖罚,排名依据的是小组人均缴纳展示费(分)与异组的评价分之和,其总分排名前三位的给予奖励,奖励分值分别是小组每人50、40、30分,总分排名最后的给予处罚,扣小组每人30分;第四环节教师点评与小组总结,教师对学生成果展示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矫正,对小组合作中存在问题予以纠正。小组总结主要围绕此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影响成败的因素或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按照“过程重复性”合理安排任务次数

能力的稳定、素质的形成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活动而形成稳定的状态,以及此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理性认识程度。在整体“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次数为7次左右。行为学理论观点认为:能力的稳定需要经过3至9次的动作或过程重复,超过9次的动作或过程重复,会出现次数与提高能力稳定的趋弱拐点,这样会浪费培养资源。对于素质的形成则需要更长时间、更为广泛、更有深度的行为或过程体验与理性认识。

七、按照“重过程评价”建构测评体系

对学生学习行为合理评价能够促进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能够起到对行为的鼓励和矫正作用。“评价的合理性是评价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精神因素是不能被直接测量的,但人的思想观念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同时又必然通过其外部言行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并作用于社会和他人。”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过程评价比结果评价更重要,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笔者在长期“思政课”教学中探索出“重过程评价”的测评体系(如图)。此体系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行为过程评价,分值占60~70%,其中包含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监督评价,实行扣分制;第二部分是理论知识考核评价占30~40%。行为过程评价又体现了群体性,突出了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其包括三部分:小组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监督评价。

小组自我评价,由该小组对本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组员的交流、协作、态度、参与程度、个人职责的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行为表现与绩效评价,评价高低是通过在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的分值多少来体现。小组自我评价还包括本组对完成小组任务质量自信度的评价,评价高低是通过缴纳成果展示费(分)来体现的。组间评价是在小组成果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对异组成果的看法、认识和评价,评价高低是通过成果展示竞比打分来体现的。教师监督评价包括对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评价和成果展示阶段的监督评价。对于小组团体表现突出、成员有显著进步的给予每人10~20分值的奖励;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给予扣除每人20分值的处罚,并且给予一次补展的机会,如果还不能完成任务展示,此次任务小组每人只能获得平均30分的分值。

总之,按照合作学习理论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小组任务完成展示”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发挥高职“思政课”教学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能够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璇.合作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

[2]刘凯.评价合理性的意涵[J].东岳论丛,2003(03).

[3]项久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J].教育研究,2002(08).

[4]彭付芝.合作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2(11).

第4篇

      卷首

        (1)学校转型的“冈徒困境”与路径选择 程晋宽

        考试与招生

        (4)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中的高考改革探析 朱华山

        (12)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文理分合抑或专业分化 冯生尧

        学校管理与发展

        (23)义务教育阶段留级制度之审思 陈惠英

        (28)关于教育督导督政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孙世杰

        小讲坛

        (32)教育评价的clpp模式 无

        学校管理与发展

        (33)县域中小学及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调查研究——以桂林市六个县为例 覃泽宇 文泽鸿 席广涛 苏玫

        课程与教学

        (38)小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人学基础 丁念金

        小讲坛

        (42)教育评价的应答模式 无

        课程与教学

        (43)上海市浦东新区初一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与改进建议 姚霞

        品德与心理

        (48)中学生的学业自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赵小云 郭成

        (53)高中生时间洞察力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宋婧

        随笔与感情

        (60)“放心去跳"——课堂教学需要开阔的空问 姚小霞

        (62)教师成长的路径——专业化与“去专业化" 唐小青 杨骐文

        (63)数学也是“德育"的好推手 朱明

第5篇

关键词: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129-02

一、信贷渠道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概念

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具有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但是,相同幅度的货币收缩和货币扩张,却对经济增长速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一般认为,在经济紧缩阶段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经济扩张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减速作用。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仅依赖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而且依赖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这种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产生不同的作用及其机制被称为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而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除了上述一般意义上的非对称性之外,还包括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非对称性,以及对不同行业的非对称性效应。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理论的研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般把信贷渠道分为狭义信贷渠道和广义信用渠道两种,分别说明如下:

1、狭义信贷渠道。此渠道强调的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基本原理可以用Bernanke和Blinder的CC-LM模型来说明:在标准的IS-LM模型中,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均衡,厂商投资是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完成的。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成本等问题,债券并不可以完全替代银行贷款,有些企业是银行贷款的依赖者,所以厂商的投资需求不但和债券利率负相关。也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的约束,这样标准的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就变成了cc(商品和信贷)曲线。2、广义信用渠道。此渠道也叫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由Bemanke和Gertler(1989)提出。他们认为,同样是由于在信货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本,为了减少道德风险,银行发放贷款需要有抵押品,或者要求企业有一定的“净值”――企业拥有的流动性资产和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的加总。此“净值”的多少与外部融资支付的溢价成反比,净值的下降一方面提高了借款人为外部融资所付出的溢价,另一方面提高了外部融资的需求最,从而影响企业的消费和投资。此渠道也被称为金融加速器,意指由政策导向而引致的利率变化效应被宏观放大。

二、文献综述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区域差异和信贷渠道的理论的研究上,严格来说,现代货币政策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挥作用的,尽管人们一直将研究热情放在了货币政策的数量、时间、政治等效应分析方面,但仍然有一些学者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区域效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于市场缺陷的认识和对利率作用的反复检讨,信贷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开始得以强调,货币政策传导研究则更加丰富和多样。斯蒂格利茨等提出了均衡信贷配额理论,确立了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格林沃尔德和斯蒂格利茨在《不完全信息、财务约束与商业冲动》中强调了信贷在经济周期中,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向经济的传导中的作用,不仅修改和扩展了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也从定性研究深入到了定量研究阶段,并逐渐形成了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种信用传导理论。

80年代以来,麦金农(1985)奥伯斯费尔德(1996)将汇率因素纳入了货币传导研究中。另一方面,以新剑桥学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后凯恩斯主义从凯恩斯早期的货币理论出发,在特别强调经济过程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指出经济过程是随着真实时间而不是逻辑时间演进的,制度环境以及其他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不确定的,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后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托宾和莫迪戈里安尼提出的理论和财富效应,在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的新热点。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Sheila A.Dow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撰写文章和出版书籍。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阐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不对称的问题。她和该学派的其他经济学者的研究证实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明确存在,而且各地区信用的不稳定性不仅是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受到地区经济主体的金融行为因货币政策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影响。这进一步支持了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国内的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孙天琦(2004)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应当考虑到地区差异性,并提出了实施区域差别的货币政策的若干具体建议。王维强(2005)认为。区域差异的存在可能扭曲统一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机制,耿识博等(2005)通过建立货币政策区间不对称效应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差异影响。曾康霖、巴曙松等学者在我国较早提出区域金融的概念,从区域经济的角度阐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的问题。曾康霖(1995)指出,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引起银行信贷借存差的问题。巴曙松(1998)在考察了1988年至1994年地区银行存贷情况后认为,融资多元化、货币资金跨区域流动等因素内在要求改变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模式,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张晶(2006)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出发,具体分析了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及出口额是否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结果表明汇率渠道不是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并且将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指出中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证实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并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

刘玄、王剑(2006),焦瑾璞、孙天琦和刘向耘(2006)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执行效果两个方面来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传导机制上具体分析了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借款人净值理论和银行信贷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他们的研究比较深入、全面,但是缺乏实证研究。胡海鸥和虞伟荣(2003)则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传导机制,政策效应会被放大。金融加速器效应在紧缩时期比扩张时期更为明显,因为紧缩时期企业的资金短缺,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这就支撑了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的效应;而在扩张时期,企业资金充裕,它们资产抵押的需求降

低。货币政策的扩张性效应得不到进一步实现。同时,由紧缩性政策转向扩张性政策的时期,金融加速器效应也比较微弱,因为在资金供给由紧向松转换的时期,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一度恶化,即使货币政策态势趋向扩张,但商业银行从自身安全和利益出发也会谨慎放贷。直到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改善,扩张效应才能进一步得以体现。基于菲利普斯一罗利坦的动态分布滞后模型,丁文丽(2005,2006)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两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1990年以来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效力的区域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各区域信贷供给量和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确实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从而为证实“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存在区域非对称性”这一命题提供了经验支持。但她使用的计量模型过于简单,只使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就得出了货币政策存在区域非对称性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三、简要评述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家们开始直接关注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域作用差异,研究的焦点放在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会给区域真实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起着决定作用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新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区域影响的金融结构差异论。新凯恩斯主义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证实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作用,认为以银行为核心的信贷市场在决定经济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 奖学金 综合测评 学生教育管理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university scholarship are summarized, the 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arget found two common point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larship in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holarship that help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holarship, and help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cultivating socialist development needs of talent.

Keywords scholarship;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1 奖学金

1.1 奖学金的定位以及分类

奖学金是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优秀学生的一定奖金,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的奖学金体系以及制度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需求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目前,从级别上来说,奖学金有国家级、省(自治区)级、校级、院级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奖学金;从类别上来说,奖学金分为奖优型奖学金和资助型奖学金,奖优型奖学金主要有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 本文主要以本科生教育中的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例展开讨论,在我校此类奖学金称为新疆师范大学奖学金。

1.2 奖学金的功能

在贺云侠主编的《组织管理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高校奖学金的设置具有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效应是通过评奖评优等外在因素的刺激,使学生完成目标的行为总是处于高度积极状态,以进一步鼓励、激发、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即通过对优秀者、先进者某种行为的肯定和奖励以及对优秀事迹的宣传,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之目的。 因此,奖学金的功能有:(1)奖励优秀学生的功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2)学校可以通过奖学金的实施行驶教育行政管理权;(3)奖学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手段,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通常情况下,高校都可以发挥奖学金奖励学生的功能,但选拔出的“优秀”学生是否和我们的初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是否能够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这个问题已经被相关学者关注很久,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也已经采用了“综合素质测评”的方法,收到了不错了效果。但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方高校,奖学金综合素质测评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还未完全实行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奖学金在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的导向功能。

2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

按照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说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指“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Y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与奖学金的定位以及导向是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奖学金的完善与优化会直接帮助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新疆,随着新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在新疆地域背景封闭,国际政治错综复杂、宗教环境浓厚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安全稳定甚至是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方法。而奖学金的评定,学生在受激励效应的影响下,不仅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向一个思想政治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方向靠拢。

3 目前我校奖学金评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3.1 评定条件全面但不具体

《新疆师范大学奖学金评定办法》(新师学字[2004]3号)评定条件中包含了奖学金评定的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而制定,内容丰富全面,但没有具体量化。“具体条件”中提出了“综合测评”的概念,但量化的只有学习成绩,因此,基层学院在最终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导向学生“唯成绩论英雄”。

3.2 现行评定办法给基层学院教育管理学生带来的影响

基层学院都会公平、公正、公开地评选,严格按照《新疆师范大学奖学金评定办法》来评选,但思想政治状况、道德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是靠班主任、辅导员、同学们主观判断,没有统一的依据,因此,基层学院为了使评选结果没有争议,索性直接依据学习成绩来论“英雄”,而有一部分综合能力强的同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奖励。因此,学生逐渐养成了只关注自己学习成绩的潜意识和态度,校园的文化活动都成了学生们心中边缘化的事情,学校、学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熏陶学生、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3 现行评定办法对少数民族同学教育管理的影响

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约为60%。众所周知,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但近年来,一些极端势力的蛊惑和渗透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封闭了对舞蹈音乐的热爱。高校通过多种方式恢复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奖学金的激励效应也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外,积极发展自己的文体艺术天赋,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活动等方面得到更适合教育目标的发展。

3.4 现行评定办法给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带来的影响

根据现行办法评选出的“优秀学生”缺少校园文化的熏陶、社会实践的锻炼,甚至是思想不坚定,不能够称之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大学毕业走出校门专业比不过研究生,技能比不过专科生,综合素质“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在就业市场中就是被淘汰的对象。而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难上加难。

4 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

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是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全方位的考核。

德育,首先考察的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水准等:可以通过公共课程、参加学校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情况、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情况、好人好事情况等来量化;智育:主要从学习成绩来体现,改革和完善课程平均分计算方法是智育考核的重点,此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也可以列入智育的考核范围;美育: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体育:主要通过每年度体育课成绩和体质测试来衡量。

4.1 学校领导重视,顶层设计

奖学金的综合素质测评要从学校全局出发,从顶层设计,由学生处牵头,各能部门、基层学院配合集全校的力量来制定奖学金评价体系。学校应出台奖学金综合素质测评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为了保证综合测评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分、审核、公开、回避、时效、申诉程序作为保障。该系统不仅应具有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还要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测评方法,如学生间相互监督与互评,从而使每个人的成绩都能得到客观、合理、较为准确的评估。

4.2 建立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

要制定综合测评体系,将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量化到奖学金评定办法的具体条件中。笔者根据文献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加分评价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基本思路是:综合分=学习平均成绩+附加分。附加分体系必须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类是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各成体系,只有学生的成绩和综合测评分别达到相应的要求才予以评定。

5 建立奖学金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重要意义

5.1 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奖学金奖励的是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优秀、遵守校纪校规、学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等综合方面强的同学,从而引导大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术创新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5.2 激发活力,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丰富校园文化

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擅长能歌善舞,但不少同学碍于学业压力或者社会上的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渐渐远离了让我们生活变得美好的音乐和舞蹈。学校通过在奖学金评价体系中体现对此方面的重视可以排除参加文娱活动浪费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担忧,另一方面扭正一些极端思想,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5.3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部,亚欧腹地,少数民族众多,错综复杂的环境,影响甚至是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适应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引导他们的意识形态回归和扎根到祖国的大家庭中。

5.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时,首先要用到的可能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如何开口与老板、同事交流和相处,因此,学生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是专业知识所不能照顾到的。因此,在校的时候引导学生有意识的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团队等来锻炼自己的社交、组织、协调能力,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是非常有价值的。

注释

① 刘德赢.中外奖学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9(1).

② 刘燕.中国大学生奖学金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6.

③ 贺云侠.组织管理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235-236.

④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2005.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的思想理论,养成的科学思维;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质上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与鲜活的生活实践和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直接体验相结合和相统一的过程,有着自己特有的目标。所以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高标准地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通过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世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引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光让大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而且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真真切切地理解体会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我国的高校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高校教学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投入。高校教学中只是片面注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而没有注重理论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能力和思想培养的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中只是做一种形式,没有深刻的理解实践教学对于整个高校教学体系和大学生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高校教学中对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投入来支持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能够顺利的开展。

2.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专业老师需要专业的实践经历,只有老师具有专业的实践经历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课老师自身的能力不足,使得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部分,同时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各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特定的教学大纲进行规范,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目标、方式和要求,使得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大。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达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其结果只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各个环节和因素的顺利进行和保障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良好手段,但是由于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指导,让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整个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不能全面的开展,对于整个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对于整个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的意义很难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过于陈旧,不够完善、科学,忽视过程性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考核依据主要是查看学生是否参加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实践报告质量,对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具体表现没有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课,只专注于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忽视实践课的参与过程,甚至于对实践活动敷衍行事,实践报告抄袭了事,更有甚者是不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成绩反而比参与者的好。

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工程实践能力;测评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显示器。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状况,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等等,都将通过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操作表现出来。因此,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并弥补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所出现的缺陷和不足,为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其教学管理,进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展有计划的测评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经常性的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测评工作,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能够加大教学管理的力度,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和动力;能够使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接近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要求。因此,积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测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的理论研究

从我国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情况看,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测评工作,几乎还是处于空白阶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测评的研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或参考。在此背景下,我们以普通高等学校关于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以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评估工作指南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为参考依据,经过可行性研究,确立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的理论框架和操作系统。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由实验能力、实习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毕业设计能力等所组成。其中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能力可以通过由校内外专家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学生的实验、实习能力往往是通过上交实验、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给出一定的成绩来评定能力。这一能力评价的方法,显然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和客观性,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随意性,所以对学生实验、实习能力的测评工作进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学生实验、实习能力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反映。以往我们对于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能力,只能进行定性的模糊的认识,不能给出科学、准确、令人满意的定量评价结论。为此,我们应用系统分析和层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集合成为一个系统,并且将各个子能力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有序的排列。

层次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评价方法。它是把复杂问题首先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对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每一层次全部元素相对于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通过对各个层

含的诸因素按其是否具有某些特性聚集成组,并把它们之间的共同特性看作系统中新的一些元素,而这些

本身也按照另外某些特性被组合形成更高层次的元素,直到最后形成单一的最高层次元素。这样就构建出一个由最高层、若干中间层和最低层次依次排列的层次分析结构。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我们从反映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出发,遴选出具有共同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若干子能力。其遴选的基本原则是:

1.被遴选对象应具有反映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鲜明特性;

2.被遴选对象应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从某一侧面反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变化;

3.被遴选对象应能够通过必要测评场合直接获得;

4.被遴选对象应是主持测评工作的测评人员所熟悉的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构建出测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结构图(见图1):

在构建出测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

系统结构图后所要进行后续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对各个测评方面的权重予以确定和分解。关于权重的确定,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掌握比较标度的基础上,构造比较判断矩阵,进而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各个方面相对于准则层以及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二是根据Delphi法、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聘请多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针对系统图列出的各个方面,根据其在测评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逐一给出适当的权重,然后运用统计平均方法计算出加权算术平均数,作为测评的综合评分。二者相比较,后者不但具有其计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信度,而且简便易行,操作性很强,所以,我们选择后者作为确定系统图的权重的基本方法。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运行实验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测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专业、诸多课程、诸多实验、实习项目以及众多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占用大量的实验、实习场地、仪器设备和时间,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学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在测评工作开始之前,如果不周密规划,统筹安排,不认真细致的充分准备,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使整个测评工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为保证整个测评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应该在测评工作开始之前,制订出比较详细的“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工作方案”,其基本内容包括:

(1)明确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的意义和目的;

(2)成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和测评工作小组;

(3)明确能力测评的对象和测评的具体项目;

(4)确定进行测评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场地;

(5)明确测评工作程序、测评方法和考核标准;

(6)提出测评工作要求;

(7)确定测评结果的统计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此外,我们还设计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表”(表1,表2),以便测评工作的有序开展。

为了检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项目”的可行性、操作性以及准确性,我们借成人教育学院对校本部和函授站成人高等教育每年进行一次评估的机会,分别在成人教育学院和有关函授站对该项目进行了若干次运行实验。大约有近50名教师、五个专业近3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项目的运行实验,共涉及试验室和实习场地10余个。

参加运行实验的学生共分成18个小组,其中参加实验测评的有10个小组,参加实习测评的有8个小组。各个小组严格按照规定的测评程序,逐一进行相关的测评项目,各个小组在测评现场工作结束后,马上按照“工作方案”和领导小组的具体要求,进行统计分析,填写“实验(或实习)工程实践能力测评统计分析表”(略)和“抽测总体综合评价表”(略),进而进行平均分析。从整体看,测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测评结果真实可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不但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某一方面的能力状况,而且还可以从整体上反映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状况。

根据各个测评工作小组的测评结果,整理出“实验、实习能力测评统计分析表”(略)。从表中所反映出的统计信息和分析结果,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实验测评一共分为10个小组,有175名学生参加测评,其中优秀的13人,占7%,良好的61人,占35%,中等的82人,占47%,及格的13人,占7%,不及格的6人,占4%,平均成绩为7.445分,成绩等级属于“中”。

2.实习测评一共分为8个小组,有125名学生参加测评,其中优秀的5人,占4%,良好的36人,占29%,中等的61人,占49%,及格的16人,占13%,不及格的7人,占5%,平均成绩为7.221分,成绩等级属于“中”。

3.本次测评一共分为18个小组,有300名学生参加测评,其中优秀的18人,占6%,良好的97人,占32%,中等的143人,占48%,及格的29人,占10%,不及格的13人,占4%,平均成绩为7.333分,成绩等级属于“中”。

从运行实验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从被测评的某一个小组看,还是从测评总体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实际表现不够理想,均处于中等水平。透过测评运行实验所呈现出的表象,我们发现其中的成因是:

1.应当承认,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学生工程实践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2.学生在基础理论、方法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理论及方法的掌握上不够扎实,在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上不够灵活;

3.学生对工程实践能力测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测评前的有关准备工作也不够充分,致使学生在测评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

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测评研究运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看,不但具有其理论性,而且具有其实践性,虽然开展此项教学管理活动,会增加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工作数量和难度,增加教学和管理投入,进而增加教学成本,有可能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但是有利于增强对成人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管理重要度的认识;有利于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实践教学管理;有利于促进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大力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办学单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构建 德育测评 理论探析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目前,高校的德育评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特别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哲学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系统论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提供了方法论。系统论原理讲究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原则。整体思想是系统论的核心。按照整体思想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知、情、意、信、行这五项心理要素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在创建这个测评指标体系时,坚持知行统一评价;有序性要求我们既要反映测评的诸多要素,又不能等同对待,因为相对而言大学生“行”的状况更能反映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所以我们更应赋予大学生“行”的评价较大比重;动态性要求我们要紧扣时展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来把握测评指标体系的调整速度,从而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2.心理学基础:“知、情、意、信、行”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经历“知、情、意、信、行”,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过程,表现为认知产生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改造外界并形成新认识和新思想,产生新行为,进一步改造外界。可见,学生的一言一行投射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学生德育进行测评是完全科学的。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精神性的、变动性的东西,但借助于测评技术,能使我们较客观地认识德育现象与规律,认识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品德、个性及行为面貌。

3.教育学基础: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节奏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几种,它们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综合运作。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测评不应偏重于某个单项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采用多元评价结果的方式,体系的设置应涉及对学生的“两课”学习情况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构建的测评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本质及各个方面,即不仅要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突出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情感、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即测评目的要从传统评价的“预测”、“控制”、“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测评指标自身的概念的表达也要科学而严密,其量化和取值尽可能科学、合理,它所体现的要求要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使测评结果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2.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就是指导大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了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和各项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大学生会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层次性原则: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个体差异来进行创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年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行为表现等多方面。所以我们研究创建的测评指标体系只有是多种层次的,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每个个体在不同年级、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

4.主体性原则: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以往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和评价小组,主要是他评,大学生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导致评价缺乏大学生的坦诚参与,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参与评价自己并给予一定比例记分,增强其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重视测评过程和结果,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功能,从而自觉调整思想和行为。

5.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指标都可以进行实际观察、测定或测评,便于高校操作实行,给出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分值;另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与社会用人机制和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所接受。使其既能满足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个人未来职业设计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选拔需要。

三、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管理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从高校德育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任何一个道德目标的达成,最终都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心理学原理说明,自我教育离不开自我评价,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建立德育测评体系就是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明确规定,用制度细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利于大学生比照这些标准,明确应当做什么,怎么做,随时进行自我“测”、“量”,对测评项目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分析,对自己品德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总之,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对照体系进行自我测评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促使大学生按照德育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2.有助于落实德育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是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估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重要措施,是掌握和激励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制度。长期以来,高校德育首位的地位还没有落实。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完整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尤其是缺乏科学、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体系。可见,只有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并实施测评,才能够使德育看得见、摸得着,实在可行,真正实现“德育为首,诸育并举”;同时,建立测评体系对大学生德育素质进行科学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体内容之一,既可以为“两课”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以往“两课”教学“虚多实少”,又可以将大学生德育管理目标细化分解,使其具体化、可操作化,把德育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另外,测评体系的建立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政工干部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强研究德育的动态发展,整体把握德育过程,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实现德育的良性循环和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数量扩张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的、科学的、高效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如高等学校连续几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实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减少,以及相应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等软件资源不足,另外毛入学率的提高而带来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等。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质量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因而,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就为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明确的德育标准,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也将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从而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测评,满足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确保高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艳葵.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2]林雷.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3]王健敏.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2,(l).

[4]张辉.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5]李上文.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木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