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的核心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8 16:36: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的核心素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德育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活动;养成教育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将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中华民族的素质构成和社会风气。核心素养包涵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视实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生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一)让学生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养成良好的习惯

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例如我让学生扮演老师站在讲台上,我在讲台下面扮演学生,我行了一个标准的45度鞠躬礼,并大声说:“老师好!”台上的小老师就说:“同学好。”此时教室沸腾了,有的要出来当老师,有的要当学生,我借此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训练,对每一组都进行评价,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还要加强,老师认真的示范,加大力度训练,学生也引起了重视。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的练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接着训练学生坐、站、走的姿势,我在前面摆一套学生桌椅,给学生做坐的示范:头要正、身要直、脚放平,目视前方。又用标准的立正姿势站在学生前面示范站姿,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起立、请坐”,达到整齐划一、动作迅速,精神面貌好。我示范行队礼姿势,同学们反复演练,为开学典礼和以后每周一升国旗打下了基础。良好的习惯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二)展示魅力,拓展自主管理的空间

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整个班集体充满活力、凝聚力。在班级里,我们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分别开展了“我与诚信手拉手、献出一份爱、出一份力、尽一分责”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对于每项活动的开展,事先都征求学生的意见,活动的时间、方式、内容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责任教育”活动中,学生们自发开展了一次“救书”行动。通过对图书角中破损图书的救护,学生们感受到了因自己的不爱惜给图书带来的“伤害”。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行动上的锻炼,受到了认知方面的教育。在接下来的一些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相继开展了“我送妈妈几句话”、“妈妈,让我拥抱一下”、“说到做到、攀登目标”等自主活动。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他们都兴致勃勃,积极主动,而班主任则俨然成了一名普通的参与者。

(三)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集体的自豪感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特别重视班级形象和文化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小神笔”展示区张贴着小朋友们的毛笔和国画作品。“从小勤学、长大成材”几个娟秀挺拔的毛笔字时刻激励着班级中的每一个小朋友前进。“放飞梦想”栏记载着小朋友们优秀的作文、日记。在每期版报展示出来以后,一群小画家们总要争先恐后地为板报添一笔,还常常自我陶醉,希望老师能把其作品保留下来。当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他们服务于班集体的劲头更足了。而所有这些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增强了他们集体的自豪感,强化了集体的自主意识。

二、关注细节、找准养成教育的契合点

唯有对细节的不懈敲打,才能锻造出文明的精品。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主题,设计了一家三兄弟的角色:老大开了一家个体饮食店,老二在某私营企业集团担任部门主管,老三是中德合资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虽然是虚拟的情境,但由于材料都来自生活实际,学生感觉真实可信,学生跟着角色体验,很快就理解和感悟了这三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作用和异同。习惯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将坚持从“细节”入手,从“细节”做起,让每个学生都专注于学习的细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接受教育,挑战自我。

三、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1)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交换意见,我们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时要使用文明用语等等。这样家长就会明白你是一位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家访或家长来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对它的孩子特别重视,家访或家长来访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班主任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它产生老师对它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印象。这样从感情上容易沟通。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第3篇

在新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是价值引领 、思维启迪 、品格塑造,而传统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渐渐地被全新的、各学段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所取代。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师和社会更关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容易被忽视。但是,从学生适应未来、走向世界的角度来看,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建构必须是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使学生成长为人才、使学生的品格和素养凝练为个人素质的基石。基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英文教学,还要解决两个问题,学生英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和国际通行的必备品格。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又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就是通过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让他们不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能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

如果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注重言传身教就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如主动给一个迟到的学生开门,并在开门时顺便为他扶着门,和学生一起进门时注意学生优先;擦讲台上积攒的粉笔灰时,教师站在讲台下面往黑板方向掸粉笔灰;在路上与学生相遇时,教师主动停下匆匆的脚步并向学生打招呼。教师不用刻意去找情感目标,学生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国际通用的人文素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行为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日复一日,相对稳定的核心素养会渗透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固化成他们的个人素养。

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学生可能会想到大喊大叫、痛哭流涕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可能会对自己、亲人及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如整理房间、运动、唱歌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与学科教学在课堂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在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英语教学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育与智育齐头并进的高素养人才。

在教学中,把握核心素养这个中心思想,就把握住了英语学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学校还没有这样一种系统设计,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实施,所以很多教师觉得非常困难。教师可以设计系统化的情境,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合作等实践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分享与反馈自己的成果。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引导者,带领学生体验异域的文化和艺术,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的思维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兼容并蓄,,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素养。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情境教学无疑是首选的教学模式。一个有趣且有魅力的英语课堂是所有学生和教师都希望实现的愿景。英语课堂上的情境教育可以有的放矢,也可以随性而为。如每天课前纯英文模式的热身对话,教师和学生聊聊天气、心情、兴趣爱好、家庭成员等,既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使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再如,初中生喜欢形象直观的有声影像,多媒体课件完全能满足这一点,在学习Earthquakes这篇课文时,节选一些纯英文的灾难大片播放给学生看,既震撼又有效果。

第4篇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77)

(X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提出了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德育新模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关键词 : 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德育新模式

Key words: professionalism;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ew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4-02

0 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何把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德育活动之中,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职业规范和要求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为阐述方便,笔者倾向于把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隐性职业素养包括人需要在较长时间范围内通过内在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得以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2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2.1 学校对职业素养全面性认识不够 职业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基石,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本课题组通过对《企业高职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前三项的职业素养,企业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轻易地获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育都十分重视,把大部分的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无论是校内实验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实习教学比重都高达50%或者更多,忽视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2.2 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缺失 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各个岗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良好的职业素养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职业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录取分数线低,考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要么高考失利,要么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一般以后者居多。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不思进取,经常迟到、旷课,每天的生活就是电脑、手机,自由散漫。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大学后仍不改唯我独尊的习惯,凡事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合作意识较差。当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不能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更缺乏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和创新开拓精神。

2.3 职业素养培育留于形式 所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和本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对于职业素养要求并没有课程或活动来做具体的支撑,更没有像职业技能那样有各种硬性的考核指标,多半停留在计划之中。有些学校用就业指导课代替职业素养培育,只是传授一些企业招聘应聘的技巧,并没有解决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在问题;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为了迎合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大专业设备投入,强化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对本专业企业用人标准研究甚少,更谈不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德育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3 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德育新模式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学是高职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两课”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遵循道德教育以情感体验法为主的学习规律,突出引导和启发,利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就业现状,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做到“要精要管用”。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专业课教学中也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价值体验、情感培养和人格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聘请企业人士到学校的课堂上现身说法,从职场人的角度讲述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把职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传递给在校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2 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 企业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优秀的企业导师不仅在专业技术上指导学生,更能通过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传递给学生,从而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因而,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不仅提高实践技能,而且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个环节积累到丰富的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鲜活性。

3.3 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校园举办优秀合作企业推介会、劳动模范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也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学校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不仅加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首先,德育评价形式多样化。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德育评价的考核标准,应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与考核方法评估学生。其次,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都可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最后,德育评价内容综合化。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突出其实践性。

4 结语

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生德育新模式,需要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培育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教学中突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目标之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可塑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并采取相应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Z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

从语文素养大的方向上来划分,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语文知识是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可以细分为听说读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人文素养包含自身修养、品德素质和审美素养。由此看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它更加强调语文文化知识和修养、素养的相辅相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夯实基本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1.字词教学不能松懈

首先,在教学中依然要重视学生的字词掌握,及时给学生进行字词听写训练,及时对小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进行复习和检查,做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牢牢掌握好字词,记住更多的字词。其次,注重字词含义的理解。学生如果只记住字词而不了解其含义,是不能够熟练运用字词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字词给学生重点讲解其含义。对形意相近的字词,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此外,还有注重对字词的积累。除了语文教材上的字词,还应该要求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这样可以充实学生的词汇量,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阅读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要充分利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语言材料丰宣学生的阅读。首先,课内阅读要最好的好词佳旬的积累,选人小学语文教材文章都是文学精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精读和文章内容的分析。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

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方式,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讲真话、抒实感,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例如,采用微写作的训练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材某个文本和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虽然篇幅小,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此外,教师要加强写作评价,做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细致点评,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让学生及时补齐自己的短板,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

1.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标记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不懂的语句,画出文章的精彩语句等。教师这样给学生安排了预习任务,可以慢慢让学生从被动预习转变为主动预习,久而久之,学习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从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同时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情节发展顺序等,让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灵活运用阅读技巧。

(三)注重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

第6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引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小见大,有助于探索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但是这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但由于在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将小组讨论直接等同于合作学习,甚至对学生进行全程“放手”管理,认为此举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民主性等众多教学误区,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素养是对一个社会性的人最全面的概括,是指一个人未来能独自面对生活拥有的解决问题的所有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三大方面。

(一)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学科素养自然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掌握程度,是知识普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环节,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使学生真正的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和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在探究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文情怀是我国教育现状最薄弱的一面,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与发展,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家庭教养以及学生的审美态度与情趣。

(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现阶段教育中出现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知识授予中处于被动状态。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环境,来自家庭对于学生的管束相对较少,自制力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教师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学生的认知、经历有限,难以形成对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也会欠妥当,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懒惰自私,很难对自己的人生尽心规划,细心筹谋,需要他人从旁引导。

(三)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观点脱离了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被现代社会淘汰掉的观点,但现实中还大量的存在。学生应当“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对初中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塑造。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一)课程的调整与合并。一方面,简略课本中一些单调乏味、空洞的教条化内容,开发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引例鲜活生动的课题,赋予课本崭新的生命力。以兴趣为引导,使学生用单纯的信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偏颇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国学中汲取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德与修养。

(二)教师和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疏导,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协调工作,相互配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注其情感变化,理解宽容其过失,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沟通,如此才能达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全社会要重视人才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加大对道德败坏,屡教不改的青少年的处罚力度。

三、现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与学习目标相混。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本身并不相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容易误将二者等同对待,直接从教学大纲或是教辅书中照搬其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预设目标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虽然制定出了具w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仅仅是建立在其想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之上制定而成的目标,并非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依旧未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形成较好的核心素养。

(二)视小组讨论为合作学习。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小组讨论等方式,但小组讨论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教师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小组讨论管理等方面均明显表现不足,许多教师为了能够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直接让学生与其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则常常千差万别,同时教师并未重视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划分,因此经常导致只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是在小学讨论当中全程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未能够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因此也很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过度重视课堂活跃度。在核心素养当中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教师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发言,在看其活跃了课堂气氛之下,学生并未对讨论内容有着明确的认知,很多情况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只是各说各话,并不懂得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论点论据;而教师对于讨论时间也未能进行合理把控,学生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化讨论,此种低质量的课堂氛围并不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其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受教材局限。历史与社会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具备相对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有意识地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在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事实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老老实实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教学,就是过于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常常会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单科课程知识,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受到升学考试等影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则更加倾向于将重点教学内容放置在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技、能方面,对于其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则稍显欠缺。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习惯,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与人交流中得到智慧和启发。以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为例,譬如说在八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是图书文献等搜集有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方面的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各项相关资料。但为了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地搜集资料,而未能对其进行细致浏览和深入分析,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就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某一方面,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等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任务分工,选出组长、记录员等,总结出秦始皇为何要统一的原因、具体的统一过程以及统一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经过小组内部的整合之后再在教学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由此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学生在积极提出自己看法与见解的同时也是激发其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知行合一。基于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学校组织游携手、徒步毅行的活动,教师随行可以讲解的时间、原因、艰难不易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学生经过此次行走,一定获益匪浅。实践活动的增多不是徒劳的,会使知行合一的思想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得他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行动力。

(三)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在有意识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发散型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以综合复习《八下历史人物》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设计评选“全球十大人物”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推选本小组的“十大人物”,并在纸上写出推选人物的具体成就,在全班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对人物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发挥出的作用等进行简要概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杰出人物身上具有哪些高贵品格,对你又有何启示,学生自己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向优秀人物学习靠拢,在层层的深入和反思之下,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激发和活跃自身思维,在建立一种家国情怀之下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完成课程内容学习。

(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创新和互动,令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教学,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访活动,与战争中幸存的老人交流,最终以书面形式上交感想,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古今中外,历史不是孤立的,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推演历史,将历史,地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互相贯通。例如从古代的历史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指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当今中西思想的交融,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对如今网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面往往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阔眼界,锻炼文笔,进行课前演讲,使学生摒弃懦弱无为的思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承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未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方位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汇聚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一定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 要:教师承担着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健全人格的要素就是核心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健全人格;核心素养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是教育目标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总体答案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那么,何为健全人格?这一问题便涉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说,健全人格的要素就是核心素养。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笔者在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工作上有如下尝试。

一、以身作则,健全自身人格

很多小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形成。因此,教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平时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做到以身示范,以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

二、利用班会课,让学生对“健全人格”有所了解

正所谓“学应先有所知,才会有所行”。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就应先向学生传授关于“人格”方面的知识,强调“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由于学生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教师在人格教学中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引导方式。如讨论会、课外阅读汇报、板报等,让学生对健全人格有自己的理解。

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自我锻炼

1.抓人格教育中的“明理启智”

文化素质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全。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教师应该从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理启智。例如,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学生从教材中认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充分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既是教书又是育人的要求。其次,学校所创设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也具有熏陶作用。学校可以利用宣传牌、黑板报等开放空间置办文化角、动手园地、个性空间、好习惯评比栏,贴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等,营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性情,还可以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

2.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

良好的情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之一,良好情绪的培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或优美的,或催人奋进的,或热情豪迈的,或让人怡情的音乐让学生欣赏,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通过教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引导学生体验草原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还可以用积极、优美的诗词作品来熏陶学生。如引导学生学习的《咏梅》《》等,把诗词中的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感情升华,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激励。

3.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格

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不能单靠教师的简单说教,也不能单靠机械化的强化训练,而要靠教育者在实践中的引导。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渴望成功―认可―再认可”的心理,变原有的强化训练为他们的自律行为,循环往复,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例如,在培养班干部方面,笔者满怀信任地让学生锻炼,要求每位班干部在上任前、离任时对全班学生进行“述职报告”,这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和看待自己

离开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协调好与父母、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第一,让学生懂得爱父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反映深厚亲情的感人电影,在观影后组织班会,让每个学生讲述自己的长辈是怎样关心、爱护、体贴自己的,同时也让每个学生讲述自己为长辈做的事情。第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人格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帮助他人。例如,到街道或敬老院打扫卫生,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第三,多给学生创造与别人合作共事的机会,让学生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例如,建立学生互助小组,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变化,正确看待自己显得至关重要。在工作中,笔者非常关注这一点,在班上专门设置了“学校德育量化考核、自评栏目”,让学生自觉、及时、正确地检查自己的在校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教育应该是心灵的触动、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长,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所追求的最核心的素养。教师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这样健全人格的幼苗就会在春风吹拂、雨水滋润下,不经意间枝繁叶茂。

第8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品德课堂;规则教育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核心素养”也即“关键素养”。褚宏启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巴蜀小学结合校本实际,将公正诚朴、头脑科学、身手劳工、世界眼光确定为巴蜀儿童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学校希冀,巴蜀孩子从全面发展到全人发展,进而外显,成长为具有“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特质的巴蜀型儿童。在实践中,巴蜀小学不断加强学习转化,让核心素养在实践中落地。

具体到小学品德课程,我们立足已有研究成果、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巴蜀学校自身的追求,将巴蜀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界定为:有爱心、负责任、讲文明、守规则。在多年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规则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基础。因此,我们将“守规则”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基于品德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

一.研制品德课堂“守规则”核心素养图谱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校园铃声》《平安回家》等规则教育内容,从“学校纪律”到“社会生活规则”“法律制度”,均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认识规律编排,具有生活性、实效性、实践性等特点。以这些内容为基础,我们整合巴蜀儿童礼校本教材,设计了“守规则”核心素养图谱(见表1),并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注重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2.研究“守规则”课堂教学范式

杜威认为,理想的课程是以孩子的验和兴趣为基础,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基于品德课堂、学生、教师和教学方式的现状,我们研究并出台了“活动体验式”品德课堂教学范式。它包括三大板块: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

课前初探主要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划分学习小组,进行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初步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为课中模拟体验活动做好必要准备。

40分钟的课中深究分为三个小板块。板块一是创设情景,引入规则,以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引入规则为学习目标。提示如下要领:1.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找准切入点,使规则与现实生活、学生心理、相关学科等相联系,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所学主题内容;2.师生自由表达看法;3.引入规则。板块二是模拟生活,体验规则,意在通过模拟活动和体验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其操作要领包括:1.围绕核心规则,小组内展示、交流、梳理资料,然后在班级内补充、感悟,达到资源共享。通过开展讨论,明白道理。2.通过模拟现实生活(校园规则、家庭规则、社会规则)中的情境,丰富学生感知,形成规则意识。3.开展过程性多元评价:采用赞扬、引导、矫正、激励等多种评价方式推进教学进程。板块三是拓展提升,内化规则,旨在通过活动,寻找生活与规则的共鸣点,让规则与现实对接,完善规则,内化道德品质。其操作要领包括1.总结评比:用积分、星级评价等方法,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小组发言人”“最佳创新小组”“最佳组员”等。2.通过拓展延伸活动,感悟、内化规则,真正做到从“他律”到“自律”,强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三个小板块注重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与他人对话,合作探究,展开思辨;与自己对话,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课后践行则重在引导学生以规则指导生活,从自身做起,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规则意识引领生活习惯,做一个讲“规范”的道德人。

这样的课堂范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去模拟,去体验,去内化,从而构建了真实、思辨、轻松的活动体验式品德课堂文化。在教学中,我们注重结合学生实践,将规则运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改变生活方式,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生活认识,通过规则建立互惠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律”境界。

二、研制律动课堂评价量规

科学的评价量规是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及检验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为此,我们研制了律动课堂评价体系(见表2)。

三、研究典型课例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选择“讲规则”这一核心素养在各个年段的不同表现形式,研究典型课例,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第9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随着目前核心素养关注度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能够有效地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其中,发挥出阅读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得到多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对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争取找到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推进,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中的渗透,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一般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然后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样并不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时间久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在很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觉得英语课堂非常的枯燥和无趣,自己的个性得不到释放,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动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核心素养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的,教师必须解决目前课堂中和学术沟通不畅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的机会,通过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二)英语教学方式有待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但是教师在教学的理念和手段上还是比较落后,所以就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无法及时创新,不能够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尝试,所以学生学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视野得不到拓展,这不仅不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影响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另外就是教师在课堂氛围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不能够有效地被调动参与到活动中,逐渐对英语课堂产生了疏离感,进而影响到了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征和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特征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具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很多的活动开展都是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这样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就比较缓慢甚至片面。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相比,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具体的目标。首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还是以提升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为主要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词汇量,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这个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一致。但是第二个方面要求的是学生可以借助英语阅读教学实现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且可以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了解更多西方的文化,能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够获得一定的升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了新的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进行科学渗透和正确的疏导,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鉴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英语阅读课堂,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渗透到课堂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各个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小学阶段更加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些年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也提出了要进行核心素养内容的渗透,学校和教师也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因为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教学目的就是学生成绩的提升,就是升学率的问题。所以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目前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推广,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还是依照课本展开,这样并不能够很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发展,核心素养渗透一定会成为英语教学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借助核心素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语言能力,有效地展开互动交流,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去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借助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ItwasmybirthdayonSaturday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关于生日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因为这个话题和学生密切相关,他们比较的感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使用英文交流生日时间、生日希望得到的礼物等,从而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言应用的能力,让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借助网络手段,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习能力在英语核心素养下我们要求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自主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教学辅助。比如微课这种形式,可以在课前分享微视频给学生,学生完成自主观看和学习,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比如在开展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I'mgoingtovisitLondon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关于伦敦介绍的小视频让学生学习本单元涉及地的单词短语,借助视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有效的训练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英语阅读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其中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问题,也要善于创设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和分析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升。[2]所以在当前的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独立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Whatdidshehaveforlunch?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询问午餐和晚餐早餐相关话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反复进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还能够借助头脑风暴的方式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四)注重对学生开展文化品质的教育培养文化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阅读英语文章的同时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更多文化知识,获得文化品质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CanyoutellmeaboutChristmas?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中西方各种节日,学习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品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