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8 16:36: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1篇

一、厌学严重

学校教育枯燥呆板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课业负担重。表现时间紧张,从早到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迎考书”,各种试卷、练习册太多;学生除在学校学习外,回家还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把学生搞得很疲倦。二是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用“一好”代替“多好”,造成“老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倾向,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学校教育仍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有的教师没有更新观念,教育方法陈旧、过时,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只重视学生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上。如果考试不好,轻者,受到家长的批评;重者,受到家长的体罚,造成学生对家长产生敌对情绪,甚至离家出走。家长的错误教育思想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认为只有好学生能考入重点学校,才有出息,才是人才,这无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强大的压力。

从社会教育来看,首先,社会把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出现所谓的“重点校”,继而,学生纷纷择校,若学生没有到所谓重点校学习,这无疑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其次,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让家长和学生认为学习和不学习没有什么两样。

从学生自身来看,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话体会到对学习生活的厌恶――“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快乐的单身汉”。这些话道出了学生厌学的心声,集中反映了学生厌学的程度和对学校生活的无聊,没有感受到学校是一个“乐园”。

二、适应性差

从小学升到中学,课程多、书多、老师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使有的学生难以应付中学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方法上,小学主要死记硬背,中学主要靠理解记忆,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靠能够科学而合理安排智力活动,这一转变,学生深感不适应。在班级管理方法上,小学主要靠老师包办代替,中学主要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中学生希望民主、公正、合理的参与班级管理。

三、意志薄弱

从小学到中学,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好好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学校、老师、班级和学生中,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对主客观条件科学的分析,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上进的热情就会逐渐冷却。

四、理想渺茫

目前,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目标。学习目的不明,动机不清,不知道将来干点什么,不知道有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有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安排,自身不求上进,失去了奋斗精神,对前途理想也就自然淡化了。

五、承受力弱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任性。特别是对老师、同学的评价和对工作、学习等抱有许多希望和幻想,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引起的悲观、失望、紧张等心理,听不进老师、家长的指教和好友的劝说,就会导致承受力明显下降。

面对上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学校教育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中,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0,学习的成功显然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个人要想学习好,要想成才,从心理学角度看,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因此,不但要注重一个人的智商,而且更要注重一个人的情商。

其次,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纳入教育科研规划。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调动他们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老师提出的种种外部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主体的东西,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重在实效上下功夫。

第三,建议开设中学生心理教育课,使广大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塑造良好行为的自觉性。

第四,利用广播、板报、画廊大力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适应力。

第五,要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科和班团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地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格标准之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首要的指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应有:学习心理品质、情感特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待升学与择业的态度、理想的树立、对现实及自我的接纳等。如果从情商理论去深入理解在心理素质中占重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情绪情感,情感性心理素质至少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摆脱焦虑、灰暗与不安的能力;对自我的激励,克制与延缓满足、保持热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的能力。健康心理素质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正视现实;正确的自我观;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和工作;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全面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着社会使命的重要任务。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以上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健康心理素质正能量,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

经常会听到有的人会说到心理素质差这种类似的话,怎样才算是好的心理素质,简单的说就是良好的乐观向上的态度,现在中学生们在这个叛逆的时间里,很容易脾气暴躁,脑子一根筋的时候,学生在学校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重要的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心理素质的教育也必然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一、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心理素质教学出现的问题

1、中学生对于语文教学出现的反叛心理

现在的中学生们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广泛了,那么在中学生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一些心理的碰撞,再加上这个心理敏感的年纪,很容易出现心理扭曲的状况。他们这个年龄段中,不仅仅只是在学习上会有恨得烦躁,在其它的情感等因素中也会有很多的烦恼情绪,然而中学语文,本身学习诗词和文言文类的课程比较多,很多文章也都需要背诵,那么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非常反叛的心理,上课就不想听讲,老师一开始念文章,就觉得非常想睡觉,老师如果开始责怪,可能还会引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争吵,现在的学生们品行都比较不容易拿捏,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都会心事更多的放在自己的内心,会在某一个时间中爆发出来,作为老师其实都是很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更多选择一些放任,想到过的责怪可能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反叛心理。在中学生的语文教课中,因为大部分的文章背诵,让学生们感到头疼,外界的一些美好的事情会另学生无法完全静心的进入学习的环境中。再者,男孩子在语文教学中的反叛一般都是比女孩子要多出很多的,通常男孩子对文科的兴趣都会比较浅淡,而男孩子在这个青春时期的叛逆也是比女孩子要重的,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男孩子的反叛心理也会更重的,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学校及老师都要用更理解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教学。

2、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心理因素

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的心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怎么会有不自信,但其实针对现在的中学生们确实存在的,这种不自信心理的表现其实也是非常显著的,就比如说,因为上课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后就不会再想要回答问题的想法,这就不自信的表现,还有背诵文章,看到多数人都已背诵完毕,自己内心其实还是会着急的,就算他是不想学习的那种态度,但内心的潜意识中还是会有想要背诵的想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放弃的心态,其实这些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的心理,再加上,班级人数众多,点名的时候总会迎来同学的围观,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的内心上隐约也形成了一种压力。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措施

1、培养中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中学生这个阶段他们处于反叛的年龄,所以在语文教育上,我们就更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方向。语文对于中学生来讲是相对比较轻松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路,相比数学和英语而言没有太高难度的理解,所以课堂氛围相对比较轻松,就算是偶尔的周走神瞌睡影响也不大,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氛围,让中学生在叛逆阶段对于语文没有太多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太大的求知欲望,只要记住课本基础知识就好了,这是大多数中学生的通常心理想法。所以对于语文教育中,想要让语文教育让中学生得到重视,就应该加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正是利用教学课堂氛围轻松这一条件,让学生通过教学时的对话更加和语文亲近,让他们在其他难度较大的科目上受到的挫败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找到安慰,让他们更加亲近语文,在语文课堂上放松的同时对语文也有享受的心理素质存在。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养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中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通常就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出现,很多在小学时候就是班级上的佼佼者,但是上了中学就会面临更多比自己学习优异的同学,所以自信心就会相对减弱甚至怀疑自己的实力。而往往出现差异的就是英语以及数学甚至是物理生物等学科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语文的差异却不大,这让中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对于自己的语文就没有了太过于关注的概念,但是往往这样的忽略让自己在学习上更加的困难,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人让中学生没有以前自信,对于叛逆时期的中学生来讲,也许会因此变得更加的‘破罐子破摔’,所以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建设是已将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在语文教育中,很多文言文古诗词或者是阅读理解都会有教育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差生,虽然他的成绩不好,但是他的字却写的非常的漂亮,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说这位同学的作文字写的很漂亮所以得了高分但是不完美的是内容有些过于牵强,如果内容在好一点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数,还可以让这位学生参与到每次的学生办黑板报的班级活动中,让他对自己的字感到自信,从而喜欢写字,在某一方面有一个自信的点,在学习方面才能有更加自信的表现,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优点,来进行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赞美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感到轻松的同时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在语文课堂上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中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让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关注,让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在中学生教育中的价值。在中学生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呈现出自然放松的学习状态,通过语文的亲和力让中学生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得到缓解,并且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不吝啬的赞美,促进中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课程中更加具有积极性。中学生语文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注重语文教育,加强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讲是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作者:刘作玖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胡根林.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第4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生存能力;和谐发展

B844.2

据查,中学生34%、小学生20%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应当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搀扶好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赛珍珠说:“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能力的发育。”近来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皆大声疾呼“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然而,一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仍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许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增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会生存的本源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个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社会素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的教育和培养。但社会素质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学会生存。

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和健全其心理机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学生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的过程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主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1.让学生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

通过家庭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锻炼中,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思想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以后成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 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增强孩子的自主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2.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3.注意培养学生的稳定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

有一位哲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就决定了他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好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忧解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学习的、娱乐的、竞赛的游戏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整个身心都能获得陶冶、启迪、收获,并且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性格。

4.注意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善待他人的品德,学会关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出色的人才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德育、美育发展心理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往往能够更成功地应付生活的荣辱浮沉,也就更容易成长和发展。

5.要注意学生智力、人格、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掌握劳动技能的向导。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差异,就是创新的火花。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使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6.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把握住各个心理发展时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

7.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努力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也是空洞的。

参考文献:

[1]郑晓琪.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J].当代教育论坛, 2005(16).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教育内容;对策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2)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缺少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平衡而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及与时演进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中的有关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性格、气质、能力的浅显知识,跨越青春期误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心理卫生基础知识,社会人际交流及自我训练,自我调节方法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学生培养和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1)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绝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仍是我行我素。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一切为了升学,已成为校长办学的思想基础。班主任工作自然追随其后。当前,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极大的影响。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因此,是否重视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衡量班主任管理水平,也能反映班主任是否前卫的眼光。

(2)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列宁说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要千方百计学习掌握心理健康常识,自觉地依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

(3)开辟多种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指导及训练,也可采取随机交谈和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当然,学生动态的心理活动与本能的心理封闭,会使这项工作难上加难。这需要工作的艺术性,也需要班主任有慈母之心和绣花之功,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爱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须强调的是,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另外,班级环境和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总之,班主任要调动一切积极性,挖掘一切育人因素,采取多种渠道,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

3. 重视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教师带来了很多的教育,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相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而言,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教育影响力,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教师心理成长关注的缺失,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教师若要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环境,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学会做自已的心理医生,及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自我维护和自我教育,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放下所有的心理压力,以健康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既有方法又无定法。自己给自己擦眼泪,自己给自己壮胆,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得由自己来解决,即使到专家那里进行心理咨询,其实也是助人自助的一种方法,让我们从容起来、坚强起来、快乐起来,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可爱的学生。

第6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等状况有所改善,学生出路也比过去多了,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世俗流行的狭隘的竞争攀比,快节奏的生活,繁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还有来自成人的焦虑情绪,无不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几种状态表现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下列几种:1.压抑心理;2.自卑心理;3.失落心理;4.单恋心理;5.嫉妒心理;6.孤独心理;7.从众心理;8.逆反心理;9.脆弱心理。

三.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致;2.基于生理特点;3.受社会环境影响;4.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1.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2.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的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3.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容易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劳作的艰辛;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4.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

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抵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要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5.开展青春期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6.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

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适量的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提升心理素质。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不良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 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构建健康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因此,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另外,要上好健康理论知识课。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o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诚然,体育有竞争, 需要人们有竞争意识、能力和品质, 但体育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性活动,需要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帮助, 很多竞争又是在内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的集体行为。体育活动中的游戏、球类、舞蹈等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交往动机、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团结同伴、服从裁判、尊重观众,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三、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注意身心协调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承受胜利、挫折、失败与逆境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有的学生本身体育基础差,对上体育课的信心不足,特别是和其他好的同学相比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因此产生自卑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理差异,因材施教。对这些学生,教师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之对学习技术产生信心。

四、树立公平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的人是均等的。“公平竞争 ”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观念。 此外,为增加比赛的激烈性与趣味性,可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分赛”、“让距跑”、“让时赛”等方法,使比赛在“人为公平 ”的基础上进行 ,动员学生 (特别是体育学差生 )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的锻炼与提高。 由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比赛,例如举行班级间的足球赛、篮球赛等,教师既要对其战术进行指导,还要对其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学生心理更趋成熟。

五、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排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扣球技术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吊球技术;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中一、二”进攻技术,再学“马蹄”型防守战术时就显得很容易,这种动作技能迁移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称负迁移。在体育课上,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天的生活环境对其培养和发展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在心理上的感情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不同的个性能力,如运感知觉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赛情况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自信心、稳重、冷静、机智勇敢、协同作战等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必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小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第8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心理素质;锻炼途径;有效方法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而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面对当今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的现象,在对中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好体育课堂,为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基于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通过体育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概括性的探讨和分析。

一、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一个班级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环境、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授课过程中运动的负荷量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的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中强度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放松身心,而对于身体素质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从运动量相对较小的体育活动开始,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避免体育强度不适当而给学生带来的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通过合理运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在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体育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使其在失败中学习知识,这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逆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知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如,教师在对长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长跑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要加大长跑的难度,让学生可以在雨天或者雪天进行长跑练习,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在挫折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挫折中更加快乐地成长。

三、通过竞赛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竞赛活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是经常会用到的,这一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对中学体育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和沟通,同时让情绪低落的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进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短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比赛,根据小组成员的总体表现来计算团体得分,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为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加油,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希望,提高其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进而锻炼心理素质。

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项活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中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其体育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做出一些动作,怕被学生取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篮球投篮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动作示

范,对于不敢参与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与其进行沟通,让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

提高当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一个保障。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吴群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2(13).

[2]邓腾.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2).

第9篇

第一个故事写了一位名叫颜竹女孩的父母离婚,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酗酒过度去世,全家没有了依靠。可是,颜竹十分坚强,与哥哥、姐姐一起自食其力,勇敢面对挫折,并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中专学校。

第二个故事讲了一位名叫李佳的中学生,父母离异,性格变得自卑,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每想到自己家境就泪流满面。悲观的生活态度,最后促使李佳走向跳楼死亡。

看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虽然颜竹、李佳两人都遭遇相同父母离异的挫折,但她们采取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颜竹坚强、勇敢面对挫折,活出一片蓝天;而李佳脆弱、不能面对困难,最终失去生命。我们应该学习颜竹的直面挫折、珍惜生命、任何困难都压不跨的精神。

我们应该都有听过张海迪的故事,她先天就重残,高位截瘫,可是她从来就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种种困难,自学成才,翻译了许多外文名着,并获取硕士学位。美国也有一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在一岁半时就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可她却没有向命运屈服,24岁,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她们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直面挫折,珍爱生命,把人生一样演绎得如此精彩,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而对李佳悲观的生活态度、最终失去生命而感到惋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