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典型病例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9 16:32: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典型病例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典型病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外耳道;异物;急诊

外耳道异物是耳鼻喉科多发病、常见病,种类繁多,形态大小各异,有常诊有急诊,取除有难有易。笔者从业25年中遇到的3例典型病例与同道探讨。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男,45岁,电焊工。在作业过程中突感右耳深部灼热痛,伴耳聋耳鸣急诊。耳科检查:耳廓无畸形,耳道畅,近鼓膜处有米粒大小的黑褐色球状物。耳内镜检查:鼓膜紧张部后下有一穿孔,其周边红肿,无出血,用棉签擦拭异物为“小铁珠”。诊断:外耳道金属异物(电焊火花)。予以抗生素治疗,外耳道勿进水,保持干燥。1个月、6个月、1年后复诊,鼓膜瘢痕愈合,电测听25db。

病例2:患者,男,30岁,右耳痛伴耳道出血急诊。于10min前患者在室外席地而卧乘凉(夏天的傍晚)时,突然感到有虫子进入耳道,急忙挖耳打虫,无济于事,瞬间感到耳深部剧痛,速到我院。见患者惊恐痛苦面容,用手紧捂耳朵,手指间有鲜血流出,诉有虫子进耳,仍继续往里钻爬。检查:外耳道血性分泌物,有一浅黄色昆虫尾部在外,用耵聍钩取出活的带甲壳的虫子(当地人叫“小金牛”)。擦拭血性分泌物后见鼓膜前下边缘穿孔,并有搏动亮点实为鲜血涌出,随后用干性消毒棉球蘸少许“氯霉素粉”放置外耳道,口服抗生素、止血剂。1周、1个月、6个月、1年复诊,鼓膜有穿孔(干性)。

病例3:患者,男,18岁。误将“502”胶水滴入右耳30min急诊。于30min前患者右耳自感不适发痒,其母亲将一支“502”胶水误认为是滴耳油在患者右耳道滴了数滴(因其母亲患耳疾,当地土医生配了一支滴耳液,自感有效果,药瓶与502胶水相似,均为白色塑料小瓶),即刻听力下降,耳痛,速来我院急诊。耳科检查:耳廓充血,牵拉疼痛加剧,外耳道口白色塑料样“502”胶水凝固物填塞,不松动,无缝隙,与外耳道皮肤粘附紧密,就像胶水渗透到皮肤里一样,用水、酒精檫拭、浸泡无效果。查找有限的资料,“502”胶水无可使用溶剂,稍后用变压器里的绝缘油浸泡,耳痛减轻。CT示:异物与鼓膜有间隙,与四周耳道壁紧密。随后消炎、消肿、止痛治疗。建议外耳道切开取除“外耳道模型样”的“502”胶水凝固物,患者及家属暂不采纳,后到上级医院就诊亦无好办法取除,至今仍置留在外耳道。

2 讨论[1,2]

外耳道异物即外耳道正常解剖组织结构以外的物质,分为动物性如昆虫、蝇蛆等;植物性如谷粒、豆类、小果核等;非生物性如石子、玻璃珠、铁屑、头发等,以及分泌物如脑脊液耳漏、脓性分泌物、血性分泌物、水等。临床最常见儿童将豆类、麦粒、珠粒、火柴棒头等各种小物体塞入外耳道[1]。成人则因弹片、泥土、木块等,或昆虫飞入、爬入,或治疗时药物、棉片、纱布等留置外耳道。

取除方法有:用耵聍钩钩取;用异物钳、镊子夹取;棉签擦拭;吸引器吸取;双面胶粘取;盐水冲取;外耳道切开手术等[2]。以简便易行,小心操作,因势利导,减少二次损伤为目的。

曾取出不少昆虫、飞蛾,例2为最重。取出很多金属异物,但铁水火花入耳凝成的小铁珠罕见。“502”胶水误滴更为奇闻。神功牌“502”胶水是一种树脂胶,具有固速快、强度高、无溶剂等特点,目前广泛用于电子、机械、仪器、仪表、轻工艺等领域。滴涂白醋擦洗或在原处滴“502”胶水融化的办法都不适用该例病人。

提示人们要加强劳动保护意识,改善工作环境,防范火花铁水等入耳。正确处理昆虫类异物,及时用油类、酒精等将其杀死,阻止继续对外耳道进行伤害。家庭中药品药剂要有标识,不能误用误服,对人体造成损伤。当地全民健康爱耳意识有待提高,有望新医改能给当地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参考文献

第2篇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摘 要】目的: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亚健康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状态。这种亚健康状态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很容易容易引起身体各大系统疾病。方法:文献研究法和具体病例分析法。结果:艾灸对诸多“亚健康”症状如失眠、肾虚腰痛、及疲劳乏力体力下降等均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可谓是治疗“亚健康”的良好方法之一,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治未病”的防病、保健思想。结论:艾灸的作用肯定,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无副作用,并可自作,是治疗亚健康症状的最佳方法之一。

关键词 亚健康;艾灸;中医

从艾的药物作用说,有研究表明,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含正二十九烷、正三十一烷、二十二烷、三十一烷等,具一定挥发性,燃烧时可释放大量热量。新鲜艾叶内含挥发性油质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易伤人肌脉”,历来以收藏3 年以上者为上品。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

1 临床中艾灸对于亚健康的适应症及具体病例分析

笔者在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康复科门诊实习时,曾轮转到艾灸室,现将典型病例治疗方法及效果陈述如下。

1.1 失眠及典型病例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亚健康症状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常常给患者身心、精神状态带来不好影响,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匮乏,工作学习提不上精神。服用安眠药虽然可以改善失眠情况,但是长期服用,产生耐药性,成瘾性。而且,安眠药的不良反应,对身体其他系统的影响,造成的人抵抗力下降等等副作用都表明,安眠药不适合长期服用应用于失眠。艾灸治疗失眠有其独到之处,治疗失眠效果良好,且没有成瘾性等不良反应,我科采用艾灸治疗失眠症状效果较为满意,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唐某某,女,40 岁,公务员。于2013 年7 月来院就医,主诉因工作压力过大,经常性失眠已12 个月,近1 个月加重明显,无法工作,遂来就诊。其表现为头晕、倦怠、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心悸健忘。长期服用安定片夜间可休息3-4 小时,经多方治疗,疗效不佳。诊断为失眠症(阴虚火旺型)。以艾条温和灸风池、安眠、四神聪每日1 次。10 次为一疗程。另外,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激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心理疗法,应逐渐减免一些镇静安神药。经治疗三个疗程之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痊愈。

患者李某,男,61 岁,退休干部。于2013 年7 月15 日初诊,失眠半年余,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常彻夜不寐或仅能入睡3-4 小时,伴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健忘多梦,腰酸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诊断为失眠症,证属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元神失调。以艾条温和灸双侧风池、涌泉穴,使局部灼热潮红,有向里传热感,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嘱其睡前不吸烟,不喝酒和浓茶等。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此艾灸按上法治疗2 次后睡眠明显好转,坚持治疗10 次即一疗程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1.2 肾虚腰痛及典型病例

腰痛是亚健康的常见症状,其病位在腰脊.病脏属肾。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城。《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日:“腰者,肾之府,转播不能,肾将惫矣”。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肾虚是腰痛的发病关键,风寒湿热痹阻不行.常因肾虚而客,正如《证治准绳》日: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脏相济,温运周身。若肾虚日久,不能温煦脾士,常致脾气亏虚。取穴悬枢、命门为督脉的穴位,均有主治腰脊强痛的功效。腰腿疼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久坐、受寒、劳损退变等原因引起,初期以酸胀不适为主,屈伸俯仰基本正常.若不及早治疗。局部肌肉会在紧张痉挛的过程中发生粘连变性.再因外感风寒湿邪或跌仆挫伤或劳累等原因诱发。

患者罗某, 男性,47 岁, 公务员。2013 年7 月5 日初诊。因常年伏案工作,容易疲倦,体力不济,缺乏锻炼,且生活不规律,经常腰背酸痛,为典型的亚健康症状,且之前未采取任何方法进行治疗。医生对其进行了为期两个疗程的艾灸治疗。治疗时间为每天1 次,每次30 分钟,连续温灸10 天为一个疗程。治疗采用我科自制艾灸盒,长20 厘米,宽15 厘米,高10 厘米,中间用铁丝网分隔成上下两层,将艾绒平铺放入艾灸盒上层,点燃放置患者患处进行温灸,本例中对肾俞穴、腰阳关处进行温和灸,其中肾俞穴是肾的背俞穴,腰阳关则为元阴元阳的交会穴,温灸两穴能够益气扶正,利于阳气通条,促进气血通行,达到补气以利血行的效果。以温热、舒适、耐受及皮肤局部潮红为度,嘱其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或头部两侧.避免摆动,以防艾灸箱跌落烫伤患者皮肤或烧毁床单及患者衣物。用此艾灸箱按上述操作方法治疗5 次后,自觉症状部分消失,患者疼痛开始减轻。又连续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主诉症状已基本消失,精神状态保持良好。

1.3 疲劳、乏力、体力下降及典型病例

根据“亚健康”的诸多症状分析,属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等范畴;相当一部分亚健康人群因烦劳过度,或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失去调养,导致精气不足,脏腑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可归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范畴。而属于中医的虚证( 以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及阴阳失调) 为主,或虚实夹杂( 兼肝郁)的范畴,治疗原则应以温补脾肾、调补气血、温通经络为主,兼以疏肝理气。

患者吴某,女,42 岁,2012 年11 月24 日初诊。主诉:全身乏力,体力不济,疲劳乏力,时间为2 年。病因:患者离异后,独自抚养孩子,同时工作,压力大,操劳过度,而且情绪时常郁闷。2010 年,患者出现全身乏力,即使休息也提不起精神,头晕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且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常感冒,烦躁,容易情绪失控。半年来,症状未缓解,持续加重,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诊断:亚健康引起的虚证。采用艾灸神阙治疗,选用清艾条在神阙穴距皮肤3cm 处来回施灸10 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 次,10 日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心情调适,适度锻炼。半月后,患者睡眠改善,纳食增加.面色红润,又治疗半月痊愈。

1.4 苦闷、抑郁、急躁易怒及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 女,37 岁,2013 年7 月12 日初诊。以反复情绪低落6 年为主诉,患者反复自觉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多发于夏季。近一月来,患者再次自觉情绪不稳定,恐惧害怕,胸部闷塞,时伴头晕头痛,口干口苦,难以入眠,梦多,大便4-5 日一行。痛经,时有血块,经量少,遂来就诊。色暗,舌暗,苔白,脉沉弦。中医诊断,郁证。证属肝郁血瘀,心神失养。选取百会,印堂,双侧丰隆,点燃艾条,距穴位2-3cm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准,每次约30min 至皮肤略显红晕为止。艾灸每日治疗1 次,治疗10 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患者来诊,自觉睡眠困难好转,情绪较治疗前稳定,余证皆改善,以此法巩固病情一疗程后痊愈。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病机是“气机失调,脑神失控”。所以治疗时应调气安神,气机升降出入有常,则五脏六腑、上下内外才能协调统一,神志安定,疾病就会痊愈。

2 小结

综上所述,亚健康状态是位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确当预防或治疗可恢复健康而避免疾病的发生,若不及时防治,就会发生疾病,后果难料。艾灸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调和阴阳、理气和血,温阳补虚、扶正祛邪的作用肯定,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无副作用,并可自作,是治疗亚健康症状的最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 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2.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3-114.

[3]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闰伯华. 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5] 庞军, 唐宏亮, 雷龙鸣等. 浅论将循证医学引入亚健康中医诊疗标准化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2):1545-47.

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04

1991年8月~2011年8月妇产科共发生医疗纠纷14起,这些纠纷最终以法院判决或和解方式赔偿终结。对14起医疗纠纷进行回顾,分析发生的技术原因,认为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诊疗水平,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医患沟通服务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现分析如下。

因医生责任心不强引起的纠纷

病历简介(2004年):患者,女,25岁。主因宫内孕35周,双胎妊娠,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入院。因主管医生外出,口头交班给值班医生。值班医生在患者两次出现心衰时,均只以抗心衰治疗,患者家属要求剖宫产结束妊娠,值班医生以等管床医生为由拒绝,第3次心衰时,抢救无效死亡,此时值班医生该下班了,又换另一值班医生。家属要求剖宫产取胎儿,值班医生置之不理,胎儿也死于孕妇腹中。家属因无法接纳孩子死去而诉至法庭。此案因被河南省医学会鉴定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家属又提起追究刑事责任,造成重大影响。几年过去了,面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治疗一直受此案影响,未能走出阴影。

分析原因:①交接班制度不严格,口头交接班后不积极主动治疗患者;②接班医生在患者心衰纠正后应该及时果断剖宫产结束妊娠。③第三任值班医生应该在孕妇死亡后,及时剖腹抢救3胎儿。因为34周后的胎儿出生后完全可以存活,尸解报告也证实了2个男婴体重已到达2500g。家属眼睁睁看着3个胎儿挣扎而求救医生,医生的置之不理对家属造成新的伤害。

医生检查不认真,临床经验缺乏所致纠纷

病历简介(1995年):女,56岁,患者家庭条件差,断经2年,子宫增大如孕4个月入院,诊断: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切除物病理报告:子宫内有4个月胎儿。

分析原因:①主治医师对老年人病理生理了解不够,断经后仍有可能会产生卵泡而致受孕。②过于自信,断经后出现子宫增大,未能认真检查,不经超声等检查确诊就过早下诊断。③本来不做超声检查是因为患者经济条件差,给患者省钱,结果却让患者失去子宫,做了不必做的手术,而且造成经济损失。

医院配置不合理所致纠纷

病历简介(2003年):女,25岁,足月顺产1男婴,一切顺利,产后半小时突发窒息,助产士紧急抢救,因为产科没有配儿科医生,只能自行处理,窒息好转,也未送儿科治疗,孩子出现轻度脑瘫症状后产生纠纷。

分析原因:①三甲医院必须先成为爱婴医院,而爱婴医院要求产科必须配一名儿科医生。②助产士具备初步抢救婴儿的技术水平,面对婴儿疾病应由儿科医生来承担。③《医疗机构管理规范》规定了三甲医院应该到达的抢救患者的水平。

医患沟通欠佳引起的纠纷

病历简介(2011年):女,38岁,宫颈CIN Ⅲ,医生只说明患者年轻,病变恶性程度低,要患者行宫颈锥切术,未建议子宫全切术。患者遵医嘱行宫颈锥切术,但患者术后半年复查时发现宫颈癌,无法接受产生纠纷。

分析原因:①对有恶变可能的病例,手术方案要由患者决定,医生只能提出建议,而不能替患者做选择。②这类纠纷患者因对自己患癌症已产生愤怒情绪,本来赔偿不多,即使法院判决医生责任也不会重,但他们会到处上告上访,影响医生工作情绪,早与其和解为好。

防范措施:①加强责任心教育,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手术分级制度、会诊制度、严格病房管理,切实对每一例手术患者做到认真负责,避免因管理不善带来的各种隐患。②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能。要有耐心,认真将病情发展、转归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并发症,现有医学技术无法达到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一一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其有心理准备,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也是进一步验证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过程。③医院配置要合理,符合自己医院级别的配置。有些项目虽然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根据医院的级别也应该以标准规范设置岗位,否则一旦出事故,医院等于主动把自己放在被告席上了。

参考文献

第4篇

自凝针;子宫肌瘤;射频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官的常见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疗法,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自凝针射频可视消融术[1]通过变频震荡电流发生器发生高频电,由治疗刀介入肌瘤所在部位,对肌瘤细胞产生大于80℃的高温凝固,使肌瘤细胞死亡,同时使血管损伤和血液供应闭锁,破坏激素受体,激活免疫系统特别是吞噬系统,从而使瘤体缺氧、脱水、自行萎缩甚至脱落。本院2010年收治一名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自凝针射频术治疗,术后两周患者肌瘤脱落并排出体外,患者完全治愈。此病例为自凝针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典型病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39岁,于2010年12月17日以“月经不规律半年”为主诉来我院检查,门诊行盆腔彩超提示:子宫黏膜下肌瘤,大部分突向宫腔,无蒂,位于左侧壁,大小为5.9 cm×5.7 cm×5.5 cm。

1.2 治疗方法 因患者坚决要求保留子宫,故给予门诊自凝针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手术时间为10分19秒,术后超声测肌瘤大小为4.5 cm×4.0 cm×4.0 cm,因肌瘤较大,术后给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 mg,1次/d,口服,连服3个月。

1.3 术后反应与处理 患者于术后一周来院,诉术后一直发烧,时有腹痛,但可耐受,最高体温达38.8℃。口服扑热息痛,静脉点滴先锋霉素和替硝唑也无明显好转,阴道少许血性分泌物,无异味。给于检查血常规,无异常,超声检查肌瘤大小无明显改变,有少量盆腔积液。考滤该患者肌瘤大,突向宫腔,肌瘤坏死,术后吸收热所致的现象,有的患者术后发热可长达半个月,对症予以处理,抗感染,退热,局部擦洗,必要时宫腔内用甲硝唑冲洗,嘱患者继续静脉点滴消炎药,对症治疗,观查病情变化,随诊。有的患者发烧可长达半个月,若再发烧,则需开腹切除子宫。

1.4 结果 患者于术后静脉点滴了13 d消炎药,反复发烧,腹痛了10 d,于术后第13天晚腹痛加重,似镇发性绞痛1 h后自阴道排出一肿物后腹痛消失,肿物约鹅蛋大小,表面已坏死,有臭味。次日患者带肿物来院送病理:回报为子宫肌瘤,大部分已坏死,复查盆腔彩超提示:正常子宫,无肌瘤回声,完全治愈。

2 讨论

该病例为一型黏膜下子宫肌瘤,大部分肌瘤位于宫腔,一小部分在肌壁间,经过自凝针射频治疗后肌瘤位置改变,凝固,变性,坏死后完全脱落至宫腔,于术后2周排出体外,患者完全治愈,真正的微创治疗,而且百分百治愈。术后随访患者月经正常,无不良主诉。

第5篇

【摘要】 目的 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给药速度、给药部位、给药方式有关;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年龄有关。方法 临床研究证实,长期大剂量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易导致肝肾功能损害,故老年人慎用,临床治疗不可超剂量用药,疗程不宜过长;大量资料表明,静滴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口服用药患者,故治疗感染性疾病,尽可能选择口服给药方式;左氧氟沙星可透过血脑屏障,临床应用过程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故对于原有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还包括心肌疾病尽量避免使用;该药还可导致关节软骨病变,故未成年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该药不宜与其它药物同瓶混合静滴,滴注时间为每100ml至少60分钟。结果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症状为主,尤其过敏反应较典型。结论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临床广泛使用,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及临床运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过敏性休克;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策

左氧氟沙星属喹诺酮类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被临床广泛应用[1]。我院医护部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集应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出现的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过敏性休克6例。通过对严重不良反应典型病例报道,希望临床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为左氧氟沙星的应用更加安全、合理,提供有价值的临床参考。

一 本文选择了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典型的不良反应病例6例,根据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类型报告如下:

1、 过敏性休克1例

25岁产妇,伴妇科炎症,于2011年11月17日入院,分娩后,给予0.3%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利复星)100ml静滴,大约10分钟输入15ml液体后,患者主诉皮肤瘙痒,查体:面色潮红,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样荨麻疹。立即停药并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推;继而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脉搏细速,血压测不出,立即给予付肾素2mg皮下注射,并给扩容、升压等对症治疗;半小时后病情好转,症状逐渐消失。

2、 心血管系统损害2例

病例1:2009年8月3日,21岁女性患者,既往健康。因上呼吸道感染,在门诊给予左氧氟沙星0.2g静滴输液结束后,患者出现心悸(心要掉)表现为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经平卧休息后症状缓解。

病例2:2012年1月18日,77岁女性患者,既往健康。因耳后头皮感染,在门诊给予0.3%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利复星)100ml静滴,结束后患者出现心悸(心要掉)两眼发黑;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脉搏细弱测不出,颈动脉搏动正常,立即平卧。1分钟后脉搏逐渐回复正常,面色转红,症状缓解。

3、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例

病例1:2009年1月16日,43岁女性患者,原有甲亢病史因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入院。入院后给予左氧氟沙星0.3g静滴抗感染治疗。治疗第二天,患者出现烦躁、坐卧不安、失眠。停药休息24小时后症状逐渐消失。

病例2:2010年7月8日,54岁女性患者,原有甲亢病史。因急性胃肠炎,在门诊给予左氧氟沙星0.3g静滴抗感染治疗;输液结束后患者出现烦躁、坐立不安、心慌;停药休息24小时后症状逐渐消失。

病例3:2011年3月21日,30岁女性患者,既往健康。因附件炎,在门诊给予左氧氟沙星0.3g静滴抗感染治疗。当晚患者出现烦躁不安、不能入睡;停药休息后症状逐渐消失。

二、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相关对策及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1、 据临床观察、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给药速度、给药部位、给药方式有关;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年龄有关。

临床研究证实[1,3,4,5],长期大剂量用左氧氟沙星易导致肝、肾功能损害,故老年人慎用,临床治疗不可超剂量用药,疗程不宜过长;大量资料表明,静滴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口服用药患者,故治疗感染性疾病,尽可能选择口服给药方式;左氧氟沙星可透过血脑屏障,临床应用过程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故对于原有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还包括心肌疾病尽量避免使用;该药还可导致关节软骨病变,故未成年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该药不宜与其它药物同瓶混合静滴,滴注时间为每100ml至少60分钟。据相关文献报道,该药在用药过程中曾出现过跟踺炎或跟踺断裂,故静脉穿剌部位应选择上肢为宜[6,7,8,9]。2、 国家中心数据库中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严重病例报告分析显示[2]以及本院抗生素使用率统计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监测,该药存在临床不合理使用现象,且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已成为引起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因用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食欲缺乏、腹痛、腹胀、皮疹、局部剌激较多见;而烦躁、失眠、头晕、头痛、心悸、脑供血不足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病例时有出现;一般立即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

3、 建议临床医生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用药。避免配伍禁忌;确需联合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时应合理选择。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癫痫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患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老年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慎用或在严格监护下使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仔细观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建议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各方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教育与宣传,充分告知医生和患者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2,6,10]。

参考文献

[1] 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8版:225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2期.2009,5,18

[3] 陆红,何正平,吴忠良.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J].抗感染药学杂志,2002,2:91-95.

[4] 李素华,李学金,何晶.左氧氟沙星星致89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杂志,2005,7:534-535

[5] 张良海.我院127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J].中国药房杂志,2005,22:1732-1734.

[6] 高峰丽,高励聪.左氧氟沙星严重不良反应[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3(12):714-715

[7] 陈真峰.左氧氟沙星静滴不良反应3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2009,7:65.

[8] 赵金杰.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J].临床荟萃杂志,2010,8:91-95

第6篇

【关键词】 不典型川崎病

作者单位:715500陕西省蒲城县医院儿科

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逐渐增多,由于其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国内研究发现,19.4%的川崎病(KD)患儿的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本文对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5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共收治小儿不典型川崎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个月~8岁;发病至住院时间为1~10 d,其中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5 d,其中中度热15例,高热12例,超高热3例,所有不典型川崎病均有发热,少数呈驰张热,多数呈稽留热。抗生素治疗无效,恢复期指(趾)端脱皮,详见表1。

表1

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例,%)

临床特点例数

发热30(100)

肛周潮红蜕皮25(83.3)

卡疤潮红18(60)

冠状动脉扩张5(16.7)

阴囊潮红、水肿脱皮8(26.7)

GRPESRPST明显增高 28(93)

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差 12(40)

1.3 实验室检查 24例在病程第3天后,6例在病程第10天后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均伴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在病程第5天后、21例在病程第2周出现血小板升高,并随病程的进展血小板进行性升高;30例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其中>45 mm/h者22例;血CRP升高25例,其中>450 mg/L者17例。血培养均阴性,支原体抗体阳性8例,16例出现轻度贫血,5例肝功出现低白蛋白血症,5例尿蛋白阳性,4例尿中有少量白细胞。

1.4 特殊检查 30例均行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扩张5例(16.7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3例(10 %)。

1.5 治疗及转归 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持续发热,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予对症治疗无效,均于10 d内明确诊断,立即给予阿斯匹林50~100 mg/(kg•d)分3~4次,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3~5 mg/(kg•d)分次口服,待体温正常后阿斯匹林改为3~5 mg/(kg•d),顿服到血沉、血小板正常,疗程6~8周。冠状动脉异常者,服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均于确诊后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 g/kg,连用2 d。典型川崎病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有12例体温未恢复正常,于第2天加用1 g/kg,体温均恢复正常。本组5例冠状动脉扩张者随访6个月~1年冠状动脉恢复正常;3例心电图异常者随访6个月心电图恢复正常。

2 讨论

不典型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最常见于婴幼儿。目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典型或不完全符合KD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由于KD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加之临床表现多样,且诊断标准不在同一时期出现,一些特异性体征往往出现在恢复期,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且增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有研究表明:不典型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瘤的机会大于典型病例,故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2]。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参考指标有以下几点:卡疤处再现红斑,肛周皮肤潮红,男婴阴囊红肿、疼痛;PLT显著增高;CRP、ESR明显增加;超声心电图示冠状动脉病变(CAL);出现心脏杂音; CAL诊断标准:正常冠脉内径,3岁以下

本组的治疗体会是:①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患者,要将不典型川崎病纳入常规鉴别诊断中;②动态的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不典型川崎病患者;③由于不典型川崎病是全身血管炎改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当患儿以某一系统症状为首发而对症治疗不满意时应尽早想到本病的可能。

不典型川崎病如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将大大提高,将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所以临床医生对发热5 d以上而又没有证据证实为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应高度怀疑本病。本组资料30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虽不符合诊断标准,但结合实验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能获得早期诊断,综合分析,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

参 考 文 献

[1] 李秋,李永柏,李成荣,等.IVIG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分析.临床儿科杂志,1998,16(5):329-331.

第7篇

[关键词]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59-02

2001年美国心脏学会将非典型川崎病定义为川崎病主要6项症状中仅出现了4项,但伴有冠脉的病变。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生率约为10%~36%,因临床症状不完全符合典型川畸病特征,极易造成临床误诊[1]。研究表明不完全型及不典型病例尤其以小婴儿多见,并有更大的风险累及心脏,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现就我科2001年2月~2009年2月收住院的28例不典型川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1年2月~2009年2月住本院治疗患儿。其中男19例,女9例。发病年龄:

1.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心脏学会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A:诊断标准6项中只有4项或3项,但在病程中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证明有冠状动脉瘤者;B:诊断标准6项中只有4项,但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此型冠状动脉扩张少见);且能排除外病毒性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感染疾病。

1.3 诊治过程

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上不典型川畸病诊断标准,住院期间均予以心脏彩超监测,观察冠状动脉变化,并对28例患儿主要川畸病症状发生率及典型性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热

全部28例患儿中,27例患儿出现发热。其中院外发热时间1~8 d,整个病程持续发热时间4~17 d。其中低热者3例;38~39℃ 11例;>39℃ 13例。其中1例未见明显发热,此病例为5月龄婴儿,以咳嗽6 d入院,院外未监测体温,院外治疗药物不明,入院后患儿体温均正常。入院后行胸片检测发现右下肺有斑片状影,故以支气管肺炎治疗。但病程第16天,患儿手、足部出现膜状脱皮,当时怀疑不典型川畸病,行心脏彩超后发现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确诊。

2.2 皮疹

有23例患儿出现皮疹,其中21例表现为典型全身性皮疹或呈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集中见于面、躯干、四肢的近端,多发生于病程第3~5天。有2例患儿皮疹不典型,呈一过性或局限于躯干部,或有痒感。另有5例患儿无明确皮疹发生,其中2例于病程第5~6天入院。

2.3 双眼结膜充血

有26例患儿出现双眼膜充血。多发生于病程第1周,结膜充血明显时可见清晰微血管走向者17例,另9例表现轻度充血,热退后结膜充血症状迅速消退。有2例结膜无明显表现。

2.4 唇及口腔改变

28例患儿均有唇或口腔表现。但出现典型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及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者仅12例,且均为高热患儿,以唇及口腔黏膜潮红、充血出现率最高,多发生于病程3~11 d;而皲裂、杨梅舌发生率相对较低。其它患儿可见程度不等口腔部黏膜充血,但唇部出现明显潮红者16例。

2.5 颈淋巴结肿大

22例患儿均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但直径在1.5 cm以上者仅15例,且多为年龄较大婴幼儿;

2.6 肢端改变手足硬肿

手足硬肿一般出现于病程第1周,28例患儿中早期有20例出现典型手足硬肿伴跖部红斑,另8例表现不典型或缺乏表现。恢复期出现典型膜状脱皮者26例,2例无此表现。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全身血管炎症,现已成为婴幼儿期后天性心脏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2]。典型川畸病因持续发热及皮疹明显等症状突出,易引起医务人员警惕而早期诊断得到治疗。而不典型川畸病因多发于小婴儿,缺乏主要临床症状或症状表现不太突出而被临床忽视,且不典型川畸病多有心脏冠脉血管损伤[3]。

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我院不典型川畸病临床表现,如前所述,在不典型川畸病的临床特点中,发热是最可靠的症状,发生率最高。但本文病例中有一例5月龄婴儿在病程中未见发热,虽院外治疗情况不明,但也提示对于未出现发热症状的小婴儿在出现相关症状时也应考虑川畸病可能。其次,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蜕皮也是不典型川畸病异并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症状,但其发生相对较晚,错过了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最好时间。其他如球结膜充血急性期手、脚掌发红、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口唇、皮肤黏膜改变对于不典型川畸病而言,因在其他疾病中也可出现,故诊断意义并不突出,但当以上几种症状同时出现时,应提高对不典型川畸病的警惕。另外,C反应蛋白、血沉、血白细胞三项指标早期增高及肛周潮红、卡介苗接种瘢痕红肿等症状的出现也有助于不典型川畸病的诊断[4,5]。

本文中我们总结了不典型川畸病中几个主要症状的发病情况,不典型川畸病临床诊断难度很大,且发生心冠脉血管损伤可能性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熟悉川畸病的相关临床表现,出现相关症状时应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以及时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乾忠.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28-730.

[2] 李瑞燕,李晓辉.川崎病病因学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杂志,2010,31(4):616-618.

[3] 李宝冬,毛秀英. 川崎病126例临床分析[J]. 医学综述,2011,17(2):319-320. [4] 吴素凤. 小儿不典型川畸病的早期诊断[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23-24.

第8篇

【关键词】不典型恙虫病;临床特点;误诊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17-02

恙虫病临床症状复杂,并发症多,容易误诊漏诊。近年来无焦痂溃疡等特征性表现的不典型恙虫病有增多趋势。我院2011.01-2012.12收治恙虫病住院患者119例,其中56例无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表现,本文讨论这56例不典型恙虫病患者的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7例,女29例,年龄1-79岁,平均32.5岁,儿童11例,60岁以上13例,青壮年32例;农村居住49例,城区7例;5月份1例,6月份3例,7-10月份51例,11月1例,病程2-36天。

1.2 临床表现 (1)症状:发热56例(100.00%),其中53例体温超过39.0℃,3例38-39.0℃,有弛张热、稽留热及不规则热型。伴头痛43例,纳差、乏力51例,全身酸痛43例,咳嗽7例,咽痛2例,惊厥,1例。(2)体征:56例均无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13例,皮疹7例,肝大2例,扁桃体肿大2例,血压降低1例。

1.3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异常21例:白细胞计数增高3例(最高17.8x109/L),白细胞计数降低13例(最低1.5x109/L),血小板降低7例(最低34x109/L),(2)肝功能损害10例,以ALT、AST增高为主,均低于200U/L(3)肾功能损害2例,其中1例肌酐153.5umol/L,1例肌酐368.5umol/L(4)凝血分析异常2例,PT、APTT时间延长5-7秒(5)血清学外斐氏反应阳性(OXK≥1:160)56例。(6)X片:双肺纹理增多、增粗7例

1.4 诊断依据 依据《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恙虫病诊断标准[1]:(1)恙虫病流行区有野外草地接触史; (2)高热伴特异性焦痂或溃疡; (3)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4)外斐反应效价>1∶160或恙虫病立克次体DNA阳性,具备其中3项即可诊断为恙虫病。

1.5 误诊情况 以首诊或复诊未诊断为恙虫病的为误诊漏诊。56例中误诊漏诊51例(91.07%)。其中22例(39.29%)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3例,支气管炎肺炎7例,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另29例(51.79%)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院。最后全部确诊为恙虫病。

1.6 治疗及转归 青壮年32例给予氯霉素1.5-2.0g/d静脉滴注、1例儿童重症及2例老年重症患者用氯霉素25-50mg/kg/d静脉滴注,治疗后1-2天体温开始下降,体温正常后减半量静滴或口服,总疗程5-10天;其余10例儿童患者以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11例老年病例以阿奇霉素0.5g/d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减半量静滴或口服,总疗程5-8天;对各种并发症加用相应治疗。除1例既往患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经治疗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但肾功损害未完全恢复自动出院外,其余55例均治愈。

2 讨论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恙虫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域性,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本病的基本病变为弥漫性小血管炎、小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可侵犯肝、肺、肾、皮肤、血液、中枢神经等系统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以发热、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为特征[2]。

本组病例显示其临床特点为:(1)发病前2周内所有患者都有野外草地接触史,有明显季节性 (2)症状繁多,全部病例有中高热,以高热为多(热型有弛张热、稽留热及不规则热型),可伴有头痛、纳差、乏力、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 (3)体格检查:无焦痂溃疡,少部分患者有皮疹、淋巴结肿大、肝大 (4)实验室检查有血液白细胞大多正常或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损害、凝血分析异常等多种表现 (5)血清学外斐氏反应阳性(OXK≥1:160) (6)氯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效好。本组病例所有患者患病前均有野外草地接触史,全部有发热,血清学外斐氏反应阳性(OXK≥1:160),结合我县是恙虫病高发地区,故可明确诊断恙虫病。本组患者无恙虫病特征性焦痂溃疡,少部分有皮疹及淋巴结肿大,只有中高热为突出表现,故认为是不典型病例。

本组56例不典型恙虫病中51例(91.07%)被误诊或者漏诊,误诊漏诊率极高。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病,与庄立琳、谢正红等报道相似[3,4] 。分析其原因:(1).不典型恙虫病无特征性焦痂溃疡、皮疹,以发热、纳差、乏力、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诊断较困难 (2). 容易被并发症掩盖而漏诊:由于恙虫病基本病变是全身性的弥漫性小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导致器官充血、水肿、渗出和间质性炎症,临床表现多样,可侵犯肝、肺、肾、皮肤、血液、中枢神经等系统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故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肺炎等而忽略恙虫病的诊断(3).临床常用的血清学外斐氏试验敏感性不高,早期阳性率低,对缺乏恙虫病特征性表现的恙虫病早期诊断帮助不大。(4).部分临床医师诊断思路局限,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询问病史不详细、体检不认真而忽略隐蔽部位的焦痂溃疡而延误该病的诊治

恙虫病的病原治疗效果与病程的长短有关,发病2周内就给予病原治疗的疗效较佳,发病2周后或出现多器官损害的并发症时才给予病原治疗的患者疗效较差[5]。充分认识不典型恙虫病的特点,将有利于指导恙虫病的诊断及治疗。在恙虫病高发地区及发病高峰季节,凡是出现发热者,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找有无焦痂溃疡、皮疹等恙虫病特征性体征;即使没有恙虫病特异性焦痂溃疡、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的不典型病例也不能排除本病,尤其是持续发热或发生了多脏器损害、血液白细胞数不增高、抗生素治疗效差、用其他疾病不能解释者应拓展思路考虑到恙虫病的可能性,积极行血清学外斐氏反应协助诊断。治疗上氯霉素及阿奇霉素疗效均好,但不良反应阿奇霉素少于氯霉素,尤其是血液系统及影响生长发育方面[6.7.8],故个人认为儿童及老年患者首选阿奇霉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31 -944

[2] 杨绍基. 任红主编,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ISBN 978-7-117-09482-5

[3] 庄立琳. 饶日春. 42例恙虫病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627.

[4] 谢正红.恙虫病37例误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01)

[5] 杨绍基..恙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 新医学. 2008(01)

第9篇

【关键词】

小儿;轻型;病毒性脑炎;心肌损伤

病毒性脑炎(VE)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轻重不一。人们往往对重症及典型病例非常关注,实际临床上轻型非典型VE并不少见,因目前对轻型非典型VE诊断比较模糊,临床少有报道。VE每年均有散发,但今年5~7月我县出现小的流行,且轻型非典型居多。为对本病有更清楚的认识,现将我科5月3日至7月28日收治的轻型非典型VE 32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患儿,男22例,女10例,男:女=2.2:1,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其中3~6岁5例

(15.63%),6~10岁20例(62.50%),10~14岁7例(21.87%),有6例来源于3个家庭,其余均为散发。所有病例诊断标准[1]:①有发热、头晕、头痛或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无抽搐、瘫痪或昏迷等重症表现;②可有脑功能损害的阳性体征,但缺乏神经系统局灶阳性体征;③常有脑电图(EEG)特征性慢波异常;④除外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化脓性脑膜炎,Reye综合征,急性中毒或代谢性脑病,脑变性疾病,严重电解质紊乱;⑤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炎治疗无效,于减轻脑水肿、抗病毒治疗则明显有效;⑥病程较短,一般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及精神萎靡,其中低热3例(9.37%),中度发热15例(46.87%),高热14例(43.76%)。头痛30例(93.75%),多为全头痛,头晕2例(6.25%),以坐站时明显,平卧时减轻。呕吐28例(87.50%),其中非喷射性22例(78.57%),喷射性6例(21.43%)。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5例(78.13%),其中脑膜刺激征阳性12例(48.0%),病理征阳性6例(24.0%),二者同时存在7例(28.0%)。

1.3并发症32例并发心肌损伤11例(34.38%),其中心肌酶异常8例(72.73%),心电图异常3例(27.27%),临床体征有心音低、收缩期杂音、心律不齐等。

1.4辅助检查

1.4.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24 h内均行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化验。其中白细胞增高7例(21.88%),其余均为正常。肝功能全部正常。心肌酶异常8例(25.0%),心肌酶谱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其中5项酶均增高5例(62.50%),CK增高2例(25.0%),CK及CK-MB增高1例(12.50%)。电解质化验大致正常。30例做了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生化均正常13例(43.33%),异常17例(56.67%),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4例(23.53%),200~400 mm H2O,白细胞数增高11例(64.71%),(15~100)106/L,均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2例(11.76%),0.42~0.45 g/L,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1.4.2脑电图及头颅CT入院2 d内全部进行脑电图检查,2例正常(6.25%),30例异常1(93.75%),均呈弥漫性或阵发性慢波改变,其中轻度异常12例(40.0%),中度异常17例(56.67%),重度异常1例(3.33%),头颅CT检查17例均正常。

1.4.3心电图11例做了心电图检查,8例正常,有3例异常,其中1例T波低平及倒置,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酷似LGL综合征(以上3例心肌酶均正常)。

1.5治疗及转归全部病例均予抗病毒、降颅压、能量合剂、支持治疗,合并心肌损伤者加用果糖二磷酸钠。心电图异常者动态观察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心肌酶及脑电图异常者出院时复查,心肌酶恢复正常4例(50.0%),脑电图恢复正常13例(43.33%),疗程10~15 d,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一例死亡。

2讨论

VE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和病毒学检测。而脑脊液中病毒一般分离率低,且目前国内病原学诊断明显滞后于实际需要,故对基层医院来讲,前两者更为重要。本组病例中均以发热、精神萎靡为首发症状,绝大多数伴头痛、头晕及呕吐,全部无抽搐,瘫痪及昏迷。脑电图异常占93.75%,与文献报道[2]一致,提示脑电图呈慢波改变对小儿轻型非典型VE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脑脊液异常率为56.67%,有报道[1]认为VE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低,不应做为轻型非典型VE诊断的主要依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VE的诊断有赖于排除颅内其他非病毒性感染、Reye综合征等急性脑部疾病后确立[3],根据其外观、常规、生化恰好可与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故脑脊液检查还是必要的手段。本组有2例神经系统体征不明显,在院外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5~6 d,头痛、发热不减轻,入院后按VE治疗用甘露醇降颅压、抗病毒等头痛迅速缓解,体温很快下降。故神经系统体征阴性不能排除VE,本组神经系统体征异常占78.13%,提示对轻型非典型VE的诊断应全面详尽询问病史,仔细地全身物理检查,结合脑电图、脑脊液等综合分析,及早治疗,以尽快减轻患儿的痛苦。

近十年相继出现有关VE合并心肌损伤的报道。本组资料显示,VE不仅可损伤心肌细胞,还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其原因可能为[4]在病脑发生前,患儿就存在着病毒血症,经血液循环而损害心肌,使心肌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病脑发生后机体处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紊乱的不正常状态,这有利于病毒侵犯心肌及其他器官组织。因此,在治疗VE的同时应严密观察心脏体征,常规做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必要时监测心电图,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本组病例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患病高峰年龄为6~10岁,发生于5~7月份,有6例来源于三个家庭,本病是否有一定的流行规律,因条件所限未做病毒学检测,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尚有待更多的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1]黄奕辉,彭盘俐,翁素霞,等.儿童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0):757-759.

[2]李红,刘文东,王彩霞.脑电图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和转归的评价.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38-4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