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9 16:32: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第1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均有不同,为了使不同学生都可以接受所学的知识,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在讲解之前,可以布置课前复习作业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有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弥补知识缺陷,消除畏惧感,使学生能够轻松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修改和剔除,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思维能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补充一些具有探索性、思考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删除一些复杂性的内容,补充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以消除此类学生对学习产生的畏惧心理。

二、设疑导思差异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设计差异性问题给学生,为其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正确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逐渐熟悉知识的构建。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会搭建不一样的认知桥梁,确保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例如,问题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可以找一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回答;难度系数低的可以找一些基础稍差点的学生来回答,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特征,自觉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独立学习并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由最开始的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学习的探索,并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的成果,交流学习的经验。教师要针对学生成果的展示加以评价和总结,尤其是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也要鼓励那些做得不好的学生下次努力。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性,帮助每位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共同发展。根据本文作者多年的从业经验,针对化学教学模式提供一点个人的见解,也希望给其他从业人员提供一点思考途径,以便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手段。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15-01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不断扩大,在校人数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都已经面向全国。生源来源渠道多,入学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通过对入校新生高考数学成绩摸底调查,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加上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课时一再减少、相邻两次上课时间间隔长, 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方法不科学,往往容易遗忘前面学习的知识,导致后期学习衔接不上,学习吃力,学起来毫无兴趣,甚至有少数学生放弃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本文采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因材施教策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差别的扩大而日益显著。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专业不同”、“习惯不同”、“喜好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率不同”、“学习效果不同”等方面。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必须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因材施教策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树立

五个手指各有长短,缺一不可。高职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习惯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应具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力所能及的发展”这样的理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域,不同的学生其发展区域也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

2.进行专业调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对学院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商贸旅游系、财税金融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六个系的专业教师进行走访和交流,采取按专业需求、就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通用模块:一元微积分、专业应用模块一:线性分析基础、专业应用模块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实验拓展模块:数学实验一:matlab软件入门及其在微积分中的应用;数学实验二:线性代数、线性规划问题的matlab求解;数学实验三:利用matlab求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和进行统计推断。其中基础通用模块和数学实验一针对除外语专业外的所有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应用模块一和数学实验二面向商贸旅游系、经济管理系和信息工程系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应用模块二和数学实验三的授课对象为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和财税金融系大一学生。

3.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3.1学习要求因人而异

根据对学生的调研,教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弱,学习兴趣低,成绩差;②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③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当然,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学生层次的变化,及时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优秀学生提醒他们不能满足于课堂学到的知识,推荐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挑战难题、拓宽知识面,参加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等学生鼓励他们保持现有的数学水平,争取更大进步;基础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做练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方法,争取达到平均水平;鼓励好学生帮助后进学生,给予奖励机制。

3.2教师授课精讲多练

高职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练习实践,才会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运用和深化,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授中要做到多练、勤练。当然,要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教师讲课一定要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要深入浅出,讲得通俗易懂。对于次要、简单的地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留给学生自学。课堂上只有精讲,才能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练习,教师才能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通过教学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3作业布置体现因材施教

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习题、提高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①组学生的任务是完成基础练习;②组学生在做完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要求选做部分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③组学生全做,要求将提高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的解题过程详细写出。通过作业分层设计,要求各组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在完成本组练习后,再做下一组练习。对完成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尤其是①组学生,即使做对一题,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

3.4课堂提问讲究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策略的实施,除注意科学性及艺术性外,还必须使所提问题与被问对象相匹配。①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教师要予以特别关注,鼓励他们主动提问;③组学生的悟性好,解题能力强,可多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必要时教师还需给予适当提示。给出问题时,一般应先易后难,逐步提高,①组排在前,②组次之,③组排在最后。对基础题目设问,应提问①组学生;对提高性题目的设问,可以问②组学生,也可问①组较好的学生,若回答得对,应给予表扬鼓励;对于综合性强的拓展题,同样可以提问②组中较好的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来,再由③组学生来回答。通过提问,应使②、③组学生的答问对①组学生有所启发帮助,③组学生的答问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和拓展。

3.5考核评价多元化,考核要求因人而异

为了全面考核和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笔者在高职数学教学中采取了多元考核方案: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增加平时考核的密度和权重。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课堂纪律情况、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测验、期中测验、作业成绩和数学论文等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其中,在考勤、纪律方面对三组学生考核要求一样,但在答题、测验和作业等方面的考核则因人而异。以考核作业完成质量为例,教师每次布置适量作业,要求学生保证质量,独立按时完成。在质、量、时三方面进行考核。要求①组学生完成基本题,②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和中等题,③组学生全部完成,重点完成难度较大的课外题和数学论文,论文内容为所学的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身体会,要求学生走出课堂,经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新颖想法和独特思路在考核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及时订正做错的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多元考核方案注重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兼顾学习过程考核,学期总评成绩按公式“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计算。

四、结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便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爱屋及乌,就会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此外,高职学生在中学很少受到数学老师的青睐,因此教师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重新恢复对数学的信心,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德然,骈俊生,程向阳,马敏.素质教育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莉莉.浅谈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因材施教 分层策略

班级授课制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近代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被全世界普遍采用,另一方面不断受到怀疑和批判。这表明班级授课制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其合理性,也有改革的必要性。尽管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存在心理、生理上的共性,但每个学生又有独特的个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无法适应学生的差异,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了不使水平较高的学生感到“吃不饱”,水平较低的学生感到“吃不到”,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知、情、意的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这里的“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材的内容、深度及要求。教学要根据教材组织学生学习,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学生的基础、智力、情意状况。由于学生的遗传因素、心理素质及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英语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深入了解学生,强调个性差异,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南京大学作素质教育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办法,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将来不管他做什么事情,不管朝哪个学科去发展,素质教育都将是十分有意义的。”素质教育的确已成为教育的焦点,但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学来落实。根据英语的学科特点,中学英语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贡献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英语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②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充分重视对英语学科科学方法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这其中包括引导学生学会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新课标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

素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将每一位学生都视为教育对象,并提出各自能接受的要求和目标,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3.“因材施教”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实现最优化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他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备学生”,包括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技巧及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包括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情感态度及乐于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即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他们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在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预测他们的潜在发展能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在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之上,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最终实现最优化发展。

二、“因材施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策略

1.学生分层。

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之间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不尽一致,因此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在教学中,可以把所教班级的学生大致分为A、B、C三种类型,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有区别的方法。A层次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绩优异,思路敏捷,占班里少数部分。B层次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有一定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作业布置照顾的主要照顾面,占班里的大部分。C层次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思维水平较低,占班里少数部分。总之,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实现不同目标。

2.备课时目标设置分层。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不同学生,按照同样的《英语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备出不同层次的课。讲课时,要由易到难,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他们不同层次地掌握学习内容。由于A层学生能力强,思维敏捷,在很短时间内便可提前完成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可继续做由教师提出的与本教学内容有关的拓展内容,或增设开放性分组话题讨论,在现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稍加改进便可进行拓展。B层学生按大纲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C层学生降低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单词词组和句型,教学中的知识梳理及知识的归纳总结由教师直接给出,还可以重复做错题。

3.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分层。

在教学目标统一的基础上,对各层学生提出不同目标,因而在英语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体现。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以实现基础目标为主,识记归纳为重点。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设置较高的目标,让他们经过思维探索,“跳一跳”后有更多收获。对优等层的少数学生,设置更高目标,以运用创新为重点,让他们觉得还有东西要学。

例如在对话课中,我采用了分层次教学中的合讲分练法。以Fun with English 7A Unit1 “This is me”中的Speak up为例,在给学生讲解了怎样描述某人外貌时的一些要求(合讲)后,我要求A层学生能仿照对话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身高、体型、头发、爱好等多方位地描述;B层学生能就班上的同学进行身高、体型、头发进行描述即可;而C层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够熟读对话(分练)。然后请C层一组学生读对话;B层一组学生表演对话;A层一组学生演示自编对话。这样难易有别、层次分明,各层次学生都有压力,但又有积极性。

4.作业布置的分层

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作业类型应该层次化、多样化,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作业要分层设计,根据题目的容量、难度和训练价值分层,把练习型作业分成I、II、III三个层次。I层次为基础型题目,容量和难度要求低,思维量较小,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较容易解决,为学习较困难的C类学生打好基础,树立信心。II层次为提高型题目,容量和难度要求相对较高,通过训练,使B类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和技能,全面地发展能力。III层次为综合型题目,综合性强,思维量大,对学生基础和能力要求高,为学有余力的A类同学提供平台,拓宽视野,更上一层楼。如针对课堂作业的要求,我设计出:C层次学生以抄写、朗读、记忆为主;B层次学生通过造句、填空、复述课文等形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A层次学生通过写作、阅读理解训练巩固所学语言。

5.学习成绩检测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所有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尽可能达到新的水平。所以,学习检测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使每类学生都能较公正全面地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上进、努力进取的竞争意识。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不仅要看他们做检测试题得分多少,还要看他们前后两次相比进步多少。也就是说,不仅要横向比(同学之间比较),还要纵向比(自己前后比)。这样一来,C类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A、B类学生也不至于面对高分沾沾自喜,他们能够在进步的快慢中提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三、因材施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想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必须做到:

1.进行因材施教前,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情况,然后对学生分层划类。

2.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学生的分层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组织分层、目标分层、合作学习、信息反馈、练习分层、评价过程分层等方面。为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要经常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切中要害,使分层教学发挥更大作用。

3.教师要积极学习,了解信息,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经常补充教案,更新例题练习题、检测题,完善方法,强化分层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全体性和个性发展的理念,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积极性,对大面积提高英语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第4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因材施教;特性划分;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68-03

终身教育概念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强大推动力,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表现,但是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使得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全局,对于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教育日渐趋向普教化,失去继续教育的特点。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终身教育的大背景,要想使我国成人教育继续保持活力,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众多学者也论证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李志强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1]。黄友安提出,在我国,成人教育具有办学主体多样性、学习目的多维性、学习主体差异性、教学效果直接性、学习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等特点,成人教育中的学员,每个人的生理素质、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具有差异性,主观努力和学习风格不同,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成人教育中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王本洋与罗富和提出,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3]。针对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必须在教育目标上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文通过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析,运用聚类分析的量化划分方法,将学生依照其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类,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应该采用何种教育方法。

一、构建学生特质评价体系

构建能够反映成人继续教育学生个体特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基于特质区分的首要环节。众多专家和学者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领域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4-6],指出在进行学生素质评价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主客观一致性、接受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多种评价原则。

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较广,学生的来源多样,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走上社会的成人学生,更涌现出大量高考落榜的学生和希望获得更高学历的大专生。目前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主要有高中起点攻读本科的、专科转本科和攻读第二学历的,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更大,一方面继续教育个体年龄的差异大,各方面条件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差较大,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使得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差异特点,我们根据成人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对继续教育的“学生特质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本文对于普通高校成教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主要从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三个维度来进行。

道德修养指标主要体现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对于该指标的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实现。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我导向、自我意识。到底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多少,态度怎样学生自己最清楚。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方面[7]。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态度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学生要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的进行自我评估;专业素养指标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一指标也可称作学校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任课老师最清楚,而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体现。专业素养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创新实践素质指标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指标的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情况、参与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科学研究情况、业余参与兴趣小组活动情况。其中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主要通过社会评价实现。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由成人教育学生较强的社会性决定的。成人继续教育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的机会较多,通过对他们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考察也能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考察。

三、针对学生特性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

成人继续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学有专长、素质全面的适应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在基于学生特质的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生所适合的发展方向。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可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指的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可变差异又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不变差异是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教学和评价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才能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发展差异[8]。

通过设置的学生特质评价体系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划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承认学生之间的不变差异。例如,部分学生学习用功,但不具备独立创新精神和意识,引导他们进行针对实际应用的理论学习会比引导他们进行面向创新研究的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果;反之,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如果一味要求他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基础知识,可能会束缚他们的创新思想;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社会实践上表现突出,则应该在保证他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保证他们的人性得以发挥。

因此,在进行了基于学生特质的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大体上对学生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了了解,从而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针对学生特性的个性化教育策略。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导向,突出个性”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继续教育目标的落实。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制定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无论学生具有怎样的特性,都必须掌握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涉及较宽泛的知识背景。其次,针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群体制定其个性化的培养策略。通过将学生的特质与学校采取的培养手段相结合,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方面地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逐渐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必须及时地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在此教学方案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和调整,保证对学生的培养能够朝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四、结论

成人继续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且日趋社会化、大众化,这导致继续教育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高效的方法管理成人继续教育学生,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着眼于继续教育学生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对学生进行基于特性的划分,实行基于学生特性区分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索一种适合成教学生的教学新模式,这是终身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建立适合成教学生的创新教学模式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的因材施教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4):65-67.

[2]黄友安.成人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成人教育,2014,(4):35-38.

[3]王本洋,罗富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1-4.

[4]张杰,李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3):174-175.

[5]姚宏,叶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17-25.

[6]贾金玲.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第5篇

一、计算引入,突出理字

在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在课堂中,针对计算教学的引入环节,教师要从算理入手,突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导入,以免造成混淆,以至于形成负迁移。如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应用问题:上衣每件45元,5件上衣多少钱?我先让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入手,看看怎么口算更简便,由此引出课题,进而优化算法,让学生对竖式当中的数位对齐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从算理到计算方法,步步深入,层层理解把握。

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保证知识间的联系,又能让学生展开联想,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二、概念引入,突出激字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系统性,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着明显的冲突,由此造成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枯燥之感。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就在于此。为此,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巧加引导,顺应学生的感性认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生动的话题,重点突出一个“激”字,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把概念课上“活”。

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统一标准这个概念,我精心设计了话题:黑猫警长收到线索,说老鼠一只耳偷了山羊的珠宝,立刻展开调查,结果一只耳很快就招供了。他告诉黑猫警长赃物就藏在黑山后的一棵大树下,从左边的石头数8个脚长的距离。结果黑猫警长到达那里之后,却迟迟找不到赃物。难道是一只耳在说谎?到底为什么呢?故事刚讲到这里,学生立刻有了兴趣,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急于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由此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后再接续故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黑猫警长迅速将一只耳带到了现场,结果果然在距离一只耳8个脚长那里,找到了偷盗藏匿的珠宝。请问你答对了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新课引入方式,学生对问题充满了好奇和新鲜,乐于想要探寻答案,能够一步步在数学的海洋中探寻,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为新知的讲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几何引入,突出动字

几何课堂的立体抽象,是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的重要原因。在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转化,使其更好地理解立体空间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几何概念的引入,巧加设计,突出一个“动”字,着重指导学生会动手、会操作,能动手、能操作,从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出示问题:三角形有几条边?(三条边)是不是只需要3根小棒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呢?大家猜想一下。学生对此有两种看法:能拼成,不能拼成。到底结果如何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此时我让学生拿出所用的学具,一些具有长度单位的小棒,或者是吸管,然后自我选择,进行三角形的围摆,展开操作探究活动:看看怎么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怎么摆不出一个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围成三角形必需的条件。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操作,记录数据并列出一个表格,而后根据表格进行比对探究和交流探讨。操作中学生自主探究,有的能够拼出三角形,有的拼不出三角形,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拼出来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统计出来,再将拼不成三角形的三边长统计出来,这样学生就养成了动手操作、动手记录,同时又在操作中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有助于建构几何概念。

四、应用引入,突出构字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编排,遵循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典型的原则,这充分体现出了数学知识间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在小学数学知识系统中,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有结构,在应用题的教学导入环节中巧加引导、善加设计,突出一个构字。

如在教学低年级应用问题时,要注重对学生的直观导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问题产生熟悉和生活化的感觉,而后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应用问题是由两个已知和一个未知条件构成。在进行高年级复合应用问题的导入时,要从简单入手,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分解成不同的层次,首先从一个层次开始,让学生建立概念,然后抽去其中的一部分,再进行补充和修改,让学生逐层掌握,完整理解并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体系,从而理解解答复合应用问题,最后从中间问题找出方法。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个别差异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地展开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相比较初中的生物学习内容,高中生物变得更加复杂,内容理解起来也比较的抽象,针对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些缺乏适当学习方法、未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出现障碍。为了达到全面性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物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凸显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进行因材施教前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前,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结合教学内容,按照策略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的前提,也是实施教学的基础。针对高中生这个学习群体,由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且在心智上也趋于成熟,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照顾。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学习情况也要帮助他们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那么老师在教学中不妨利用“树状图”来帮助学生理清各项概念内容的关系。也有的一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将微观变化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

二、利用因材施教来消除两极分化的学习现状

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和初中生物教学相比,高中学习的内容更加抽象,难度系数也相应地提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既要因材施教,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搞“实”、搞“活”,在教学中,可以先把课程标准化为具体的要求,将每个课时的教学教化落到实处。老师在讲授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空话、套话的现象,可以以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考查,利用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症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遗传”一章的内容时,老师可以以基因显性、隐性等内容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考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学生整个章节的实际学习情况反馈出来,掌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存在问题,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同学,老师一方面要给予表扬,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这些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合学习,对学困生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辅导,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消除生物学习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

学习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学习个性。在高中生物的课堂学习中,要想从学生的学习风格上入手,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情况,老师要认清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可能从学生的学习风格方面进行引导,时间上耗费的较长一些,但是老师要有耐心,不能盲目的追赶进度,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可以引导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避免他们产生排斥的学习情况。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大都具备了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老师在根据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特有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能有的学生习惯从理论方面着手,进行记忆和推断;有的学生则习惯从试题中进行摸索,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像这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老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针对注重理论的学生,老师可以将某条概念内容进行变形,来对其进行提问,可能换了换形式,学生对内容就不是太了解,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他结合一些例题,了解概念定理的变形规则以及实际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那些讲究试题内容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在解题中,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总结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解题想法,理清各知识概念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化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和成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解敏.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3):45.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个体差异开展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均能获得发展。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相比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出现问题,也因缺乏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也降低学习效率。因而也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教学策略,训练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和技能,不仅能提高生物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一、整合生物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毫无疑问,课堂主体是学生,但每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水平都不同,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如果依旧按照生物教材开展教学,极有可能出现学生实际情况脱离教材编写意图。生物教师在备课中以实际教学进度为主,因为不同班级在每堂课完成不同教学内容,所以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例如理论课和实验课先后顺序、重点和难点顺序,但无论如何调整都应坚持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原则。以《细胞中生物大分子》一课,该章节涉及脂质、糖类、蛋白质等相关鉴定实验,以往教学步骤为先理论教学后实验,很多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接触实验依旧不会操作,没有深入掌握知识。对此可提倡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开展实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生物教师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都转移到实验室讲解,便于学生直观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载体之一为教材,更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生物教师在讲解教材时应适当添加新内容功供学生掌握,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为例,教材篇幅很少描述细胞膜和细胞壁,因而教师就可为学生深入讲解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内容,促使学生了解生物模型的同时也能形象理解细胞膜结构形态,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也可称为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分为不同层次小组,以获得全体学生共同发展。首先学习目标分层,以《减数分裂》一课为例,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为生物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概括本章节基础知识,如观察染色体数目在减数分裂时的变化,或理解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概念。B层则为中等水平,要求学生能概括各个时期细胞结构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以及细胞内染色体变化等。C层学生则为优等生,可以掌握较高难度的知识内容,例如让学生归纳总结该章节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在教学中均可得到提高,也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其次学习活动分层;素质教育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个体性,感悟学习快乐。以《有丝分裂》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之后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制作模型,其中小组成员一人负责对染色体摆放和绘图工作,其余学生则负责捏制染色体模型,最后选派一名学生上台阐述小组制作染色体特征,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存在不足,不仅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注重多样评价,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高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即课程评价,不仅能有效推动学生发展,最重要能考察教师教学水平,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在实际评价中也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更要坚持可行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同时生物教师还可将小组自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因为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只有个体了解自身才知如何高效学习。而小组之间评价则在于考察学生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和关系,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评价则能改进学生存在问题,并给予有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每个学科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展开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对于生物这项抽象性较强的科学,因材施教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沉闷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巧玲.关于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旬,2014(8).

[2]胡海岩.因材施教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8):159.

第8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校;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9-02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与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力。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然后针对这些差异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这样也就可以有效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与普通的课程不同,声乐教学是高校中一门特殊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声乐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有效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声乐教学还受到审美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较强的艺术性,还要将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声乐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用和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就成为声乐教学的迫切需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声乐教学中,在对细节进行处理时,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其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的音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小班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应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声乐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需要遵循的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差别化、针对化的教学,充分发挥优势与特点,从而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先天嗓音条件、声乐基础以及文化修养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开展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和完全相同的嗓音。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个性能够较好地体现其价值,声乐教学的过程就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器官的特点,根据其优势与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声乐演唱特点。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基础与天赋等也存在差异,教师不应该对一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指责,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声乐学习中的优势与特点。

(二)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些人片面理解因材施教中的“材”,将其认为是一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出众表现,对在某一方面比较出众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培养,让这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知识。而对于那些没有特殊才华的学生给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大量的特长生以及精英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完全不符合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大众化的教育目标要求[2]。

因此,在具体的声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让有才华的学生更加出众,也要让普通的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能片面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材”看做是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个性特点以及对音乐的整体感觉,而不能只为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只要学生具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就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嗓音特色,不断挖掘学生的演唱潜力。

(三)实施因材施教理念还需要改进考核方式。就我国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的考核情况来看,通常是采用学生单独演唱,由声乐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成果评价。应用该声乐考核评价方式,往往就会导致该评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向标,导致学生为了能够在声乐考核中达标,而苦练教师规定的声乐教学曲目,进而导致在进行声乐考核评价时出现“万人一腔”或者“万人一调”的现象。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与教师只能认识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方式[3]。因此,教师就很有必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声乐教学评价体系与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采取个性化的考核形式,从而保障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而开展教学。但是也需要教师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到实处,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学目标。

(一)及时更新教学的理念。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首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与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充当一味说教的角色,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而忽视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及其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供本学期或者本学年的授课曲目,与声乐理论研究专题目录。学生可以根据其兴趣与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组曲目与专题进行演唱和研究。在声乐教学中根据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使该曲目成为自己的“代表曲目”。这样也可以培养起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其主动对相关的声乐理论进行研究[4]。

(二)积极转变授课方法与授课模式。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声乐教学通常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般看来,声乐教学通常是教师一边弹钢琴,一边进行示范,在学生演唱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对学生的发声与演唱进行指导。应用该教学方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哑音”“喉音”“鼻音”以及“白声”等问题,教师在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强调同样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灵活转变其教学模式,可以将声乐教学中有相同问题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统一的讲授与指导,这样学生也能在组内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讲授声乐理论课程,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构造、嗓音保健、吐字咬字等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的基础性课程,就可以选择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

(三)准确分析学生的特点,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只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合理地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著名的声乐大师曾提出其声乐观点,认为学生因为其天生的嗓音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其发音也是具有个人特点的,不能刻意模仿他人的特点,要唱出自己的特点,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点,那么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5]。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嗓音、发声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的特点,从而制定与之相符的声乐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声特点,对其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准确的声部鉴定,对学生未来学习声乐的重点及其艺术生命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准确判断学生的音乐风格与路线,看学生究竟适合那种唱法,从而对其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否坚韧,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歌唱,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包括鉴定学生的演唱声部、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制定声乐学习的短期计划、长远计划等差异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案及其个性化的考核方案。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仍旧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其教学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仍旧采取“一言堂”的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真正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如果不能及时对声乐教学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则因材施教的理念仍旧是空谈[6]。教师可以对一些主动参与到合唱团、学校乐队以及各类声乐赛事中,并获得一定奖项的学生评定一定的学分。并且,教师要能完善其成绩考核评价制度,能够对声乐教学的实际成果进行考核,这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声乐实践中,通过比赛、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不仅符合声乐教学的学科特点,还能充分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声乐教学本身的规律,同时也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之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其声乐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婷.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刘跃华.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声乐教学笔记[J].中国音乐,2010(1).

[3]王琛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2).

[4]李艳.因材施教――声乐教学的重要法则[J].铜陵学院学报,2014(6).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教学 观察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77

正如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名不想追求高效教学的教师也难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当下的高中生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分配给语文知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学的高效率不仅意味着教学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和学生学习压力的降低,同时也是我们教师不断证明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无疑是关系到我们提升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教师除了必须在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层面不断努力,还应该自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本文即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的细节、积极推进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给学生们独立的空间思考以及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和反思。

一、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细节

对于学生学习细节的观察和把握是我们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1.注意细节是各行各业人们成功的规律之一。著名的卡耐基有一句名言:“注重细节的人往往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更加便捷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不仅是告诉我们从一点一滴踏实努力的必要性,也帮助我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开辟了全新的视角。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2.注意细节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单一的了解途径总是容易出现偏差。其实,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从细节抓起,尤其需要注意观察学生们学习中的各个细节。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好语文的优势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3.观察学生的学习细节是教学现实的需要。当我们认真反思学生的语文学习时,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在语文知识理解上并不存在问题,只是因为过于粗心大意、出现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错误。语文这门课程作为对学生提升语言能力非常重要的科目,在学习的时候就需要严谨缜密的态度,因此我们也强调学生学习时坚持细致认真。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的细节抓起,防患于未然,在学生出现各种粗心大意做错题目的情况时,及时从旁提醒。4.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于学生学习细节的充分把握纠正学生们学习态度的不端正。教师引导和提醒学生们的次数多了,学生自己就渐渐明白了认真细致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逐渐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积极开展因材施教的策略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策略是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公认的教学准则之一。同处与一个时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不谋而合都极其重视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不足和细节之后,就应该积极利用我们所掌握的优势信息积极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各不一样的,因而也是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方面予以专门的引导。像是比较容易因为粗心大意出现学习问题的学生,我们教师就应该多多督促其在做题的时候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性格不是非常沉稳的学生,我们要适量多分配一些有益于锻炼其耐心的语文知识题目。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最大化地发展优势和规避劣势。教师在初期实行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可能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但是其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和钻研。

三、给学生们更多独立思考与学习的空间

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交往和独处是人在世上的两种方式,擅长人际交往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享受独立的空间冷静思考同样是一种能力。”当我们认真审视我们的教学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太多地依赖教师而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学生的与语文相关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是有原因的。因此,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空间进行独立地思考。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所教的课程内容和课堂时间安排有精心地计划,根据实际的情况在课堂上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们进行独立地思考。比如说难度相对不是特别高的语文题目就可以交给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和解答,学生通过切实的实现知识的掌握,本身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学生们只有切实克服自己不爱思考、过于依赖教师的惰性,才能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实现思维的拓展和突破。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势必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更加充足的了解,在以后的语文学习道路上也能够更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尊重学生的意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