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2: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科学专业特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建设目标
自1946年起,原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即现今云南师范大学已经开始培养生物科学的本专科学生,为云南省的基础教育和绿色经济建设做出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本专业建设拟以生物学科发展前沿为引领、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主导,抓住教学、科研两个重点,加强理论基础、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精技能的教师”为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能力,服务云南基础教育和绿色经济建设,为“两强一堡”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云南省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思路
以生物学科发展前沿为引导、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线、科研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更新为核心,加强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依托学院科研平台培养本科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着力研究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学科专业的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服务云南省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物科学基础教育和“两强一堡”的绿色经济社会建设,加快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三、建设内容
(1)锤炼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标志的高素质教学研究型教师队伍;
(2)以云南省生物科学基础教育和绿色经济建设需求为依据、学科发展前沿为动力、教师教育为特色,将本专业建设为特色鲜明、在西南地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有效带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物科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3)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将生物科学相关的学科、教育主干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为拓展学生跟踪生物科学发展前沿的能力,积极建设双语课程项目;
(4)坚持基础理论、实践实习和科学研究成果集成,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
(5)培养基础厚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专业发展潜力和拓展能力,服务于云南省基础生物教育、职业教育、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产(行)业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与管理专业人才。
四、建设措施
(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后盾、社会需求为依据,聘请资深科学家、生物学相关产(行)业专家加盟教师队伍;
(2)深入探讨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优化完善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科学师范类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相应评价体系。
本着“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近年的改革探索,人才培养基本框架和策略、培养方案等各个环节已经日趋完善。然而,随着生物学科的发展及其对教师教育内涵与标准的改革、云南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突显,“生物科学”专业的现行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针对云南的微生物资源利用、工业用酶开发、云南人群营养构成与基因组稳定性的关联、云南能源植物资源与生物能源开发、云南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产出了大量标志性科研成果,有效支撑了依托于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生物学”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云南省生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生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借助以上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学科和研究平台条件的建设,完善学院整体的学科布局,促进本科教学,将产业、科研方面的优势最终转化为学院教学上的强大推动力,实现教育和产业并重,产业、科研“反哺”教学的发展局面。
如何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更加有效地引入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形成新的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使本专业建设与云南省基础教育、科技和绿色经济建设更有效结合?如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云南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成为高强度、高潜力的“生物专业+生物教学”的双师型人才?将是本专业的重要特色,也是本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
(3)在课程建设中,①对原有双语教学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凝练,培育省级以上双语教学课程和精品课程;②在本科教学中增设《酶工程学》、《植物生物工程》、《医学分子遗传学》、《保护生物学》、《高等植物多样性》、《花卉学》、《生物伦理学》、《性健康教育学》等与学科发展前沿和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的系列特色课程。
(4)结合云南省生物科学基础教育现状、生物资源特色和开发利用潜力,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建设力度;
(5)结合专业特色和教育技能的发展动态,深入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与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倡体现不同学术风格、不同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探索;
(6)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
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本科实验教学中融入教师大量的科研手段和成果,20xx年,启动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项目。在《发酵工程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等4门实验课程中设立了专项基金,在20xx、20xx级生物科学专业实施了“热激诱导的玉米幼苗的耐热性的现象观察及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特定产物工业生产菌种的筛选、发酵及应用性质研究”、“原生生物与环境的组合及动态规律研究”和“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已成为生命科学学院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特色。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xx年我院的“生物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然而,如何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有效地整合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中?如何改革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如何拓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范围及研究内容?亦是本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7)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相关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发挥基地的资源优越条件,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植实践和创新能力;
(8)强化专业建设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建设之间的衔接,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构筑良好的发展潜力和适应能力。
五、预期成果
(1)形成学历、学缘、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由学者型、教育型、产业型专业人员构成的高素质教学研究型教师队伍;
(2)建成云南省领先、西南地区具引领和示范效应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
(3)构建更适应生物科学发展、云南基础教育和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
(4)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地方和学科特色的特色课程和省校以上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
(5)构建科学管理、高效运转的基础实验平台、技术实验平台和综合实验平台;
(6)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基于生物科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综合应用、设计与创新互动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 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来,进化论 (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 (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 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 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 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7(1):1-9.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屈凤杰(1978- ),女,吉林通化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3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创新为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专业的发展决策关系到学校的资金投入、设备场地的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所以学院充分调研了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情况,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环节中,学院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基础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以“多元化的教育观为基础,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高素质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生物科学专业研究领域及专业发展前景
生物是一门跨领域宽、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的,由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生物科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前沿学科,其在医疗、保健、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华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隶属于北华大学师范分院(以下简称“学院”),其建立与发展依托于学院教育专业领域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制造业生物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生物化学产品以及生物能源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学院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中,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生物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
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是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在偏理的工科上,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中等以上学校进行生物教学和生物学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除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有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即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同时具有将知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先进知识及发展方向;了解国家相关生物科学产业的政策法规、产权专利等条款。
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可以通过整合传统的生物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来构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体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原有的资源浪费与闲置,而且也为新专业建设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在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紧密联合生物与化学,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在必要的主干课程以外,加入一些最基本的、具有前沿价值的知识以及能够反映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交叉的应用知识,譬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在跨学科基础必修课体系中,加入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和相关实验;在专业学科必修课、选修课中,有意识的侧重了与化学学科相连的课程。生物科学专业隶属师范类专业,因此在学科教育专业课中,安排了中学生物讲授的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等。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内容,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加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在传统的生物科学专业中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在生物科学专业中更强调应用性。所以在这两门课程的建设时,把资源植物和动物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来实施。不仅突出了重点、难点,形成了分层次的立体结构,还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未来趋势,熟悉生物化学技术的工程应用情况。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参与启发式、案例讨论式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式的考题及综合实验技能考核作为重点的考试方法。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1.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良好条件。适当地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加大实验课教学的比重。结合学院教师的科研实际项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开设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实际的科技前沿。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着重实验技术的原理与程序的训练,减少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加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比重,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体系。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者科研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实验中心已经建成。实验中心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长期坚持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在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尝试,构建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与综合设计”一体化的“层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该实验中心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课程体系,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2.实习课程。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鼓励学生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中寻找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有效地缓解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外派大四毕业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兼完成毕业论文的形式,既可满足企业的需求,锻炼学生,又可以扩大实习基地。学院师生动员各种力量,整合办学资源,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扶持实践教学方面的教研项目,使学校与基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促进合作关系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数量较多,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快,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教授、副教授帮助年轻的教师参与项目,同时聘请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举办生物科学知识的讲座,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积极引进人才,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高校进行深造读博、访问交流。实行淘汰制度,为有能力的高学历的人才让路。
多年以来,学院形成学术梯队合理、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能够自觉地吸取前沿知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五、管理机制的完善
为适应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水平要求,不断完善生物科学信息平台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考试、评估体系。对已毕业的学生保持密切关注,这样不仅有助于开发校企合作项目,还能为在校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诸多的部门,需院校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在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晓倩.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4).
关键词: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54-02
应用型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作为应用型技能基础课程,它的建设必须围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一、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内涵
所谓“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是指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使之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它的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能离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发展[2]。
二、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日渐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导致现行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注入式实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课前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室备齐了全部材料、药品和仪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无探索、创新可言,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去分析,不去总结,从根本上忽视了实验的实际意义,使本科生养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药”的不良实验习惯,日积月累使得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没能得到培养[3]。2.部分教师对学科现有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交叉和与专业前沿结合的新兴实验项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和方法。本科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缺乏,阻碍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严重妨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失去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单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分散,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过少,不利于本科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引入新的实验技能,难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验存在知识点分散、欠缺系统性。这种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果比例过大,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开设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各专业课程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不利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共享;各课程之间一般联系松散,内容重叠而又有遗漏,学生实验素质和能力训练零星而不系统,实验内容单调而不丰富,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修订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的同时,实验时数和实验项目也在减少。这种相对分散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呢?首先,地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同样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要突出人才的应用性特征[4]。1.突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教育事业服务、体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2.建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效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来达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到“有用、能用、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但具有动脑能力还具备动手能力[4]。3.统筹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课程体系最直接的载体。由于目前各实验课程之间交流不充分,联系不紧密,会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与遗漏的现象,并缺少明显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必须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并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5]。4.围绕“个性化”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生物科学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其次,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再次,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科学严谨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引导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6]。总之,如何围绕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有助于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具有实践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深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罗鸣,吴定敏.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Overseas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31):31-32.
[4]冯唐锴,韩文华.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6):20-21.
[5]马红梅,张燕、李东哲.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群实验内容体系构建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96-98.
关键词 高校 学科优势 服务职能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曾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极化需求,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衡水学院近年来明确办学目标,端正办学思路,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地方院校的“地方”二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地方院校的劣势,但它却是地方院校的优势所依。
(一)地方院校应坚持特色建设。
一定意义上而言,特色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本。没有特色就谈不上优势,更谈不上竞争力。如果一个区域具有独特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文化传承等,这无疑是地方院校建设所拥有的“区位优势”,且这种“区位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地方院校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地方院校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色专业是具有市场意识的概念,我们要把专业建设看作“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出现在人才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 。
衡水学院经过长期的科学论证,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位: 培养“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重实践能力、高专业素质、亮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的管理和科技人才,立足衡水,面向河北,辐射全国,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该专业于2010年6月成立学生科研小组,每组成员5-6人,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捆绑式指导。这一举措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最终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紧密相关。
2010年8月,生物科学专业围绕“衡水湖湿地”这一区域优势,设置了一些体现专业特色的横向课程,如:《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水质监测和评价》、《衡水湖生物资源概论》和《湿地保护和利用》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本校生物科学专业进一步彰显其特色,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实施品牌、特色战略,必须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支体现地方高校理念、敬业奉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拥有44名专业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24人,占54.5%;博士研究生14人,占31.8%;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3人,占52.2%;中青年教师38人,占86.4%。该专业以毕业于美国怀俄明大学,主要从事淡水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研究的武大勇博士为学术带头人,成立了衡水湖湿地研究所,为深入研究衡水湖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防治等问题夯实了基础。
三、践行服务职能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服务意识。
高校要改变以往“任务型、被动型”服务为“发展型、主动型”服务,不能将社会服务当做上级任务来完成,而应看成是学校和学科生存、教师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必需任务,树立自觉服务、主动服务、务求实效的思想意识,确立高校和社会“双赢”的观念。
(二)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高校应主动谋划,制定蓝图,为师生服务社会提供信息、搭建桥梁。教师则应主动带领学生寻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创建应用知识、发展知识的人才培养平台,整合学科和师生力量服务社会。几年来,衡水学院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地方优势,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并于2009年6月,将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本校第一批校级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拉开帷幕。
(三)打造科研团队。
作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改变以往“一人一事”、“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科研模式,整合师生、学科、学院(系)乃至全校的力量,凝练研究方向,围绕一个区域、一个产品、一项技术、一个问题而打造不同科研团队。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结合实际情况基本确立了三个科研方向:衡水湖湿地保护、农业旱作研究以及发酵技术,以提升科研效率和水平,提高高校的服务质量。
(四)加强与企业合作。
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双方可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高校科研获得成果后,应当想方设法转让专利。只有将其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才是科研的根本目的,才是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所在。2008年3月,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和衡水老白干集团九州啤酒厂合作研制的营养保健型啤酒——覆盆子啤酒,已经正式投放销售市场,成为衡水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之作。
四、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因此,高校只有在社会服务甚至社会引领方面大有作为,主动为经济社会贡献智慧和人才支撑,方能在高校之林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时迪.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4.
[2],时丽冉,白丽荣等.依托区位优势,打造高校特色专业[J].商情,2011.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研室 职能 特色专业
一、教研室的概念及其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作用
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是高校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它承担着组织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教研室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集教学、科研与师资培养于一体,是构成高等学校结构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1]。在新建本科院校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教研室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建本科院校是1999年后通过各种方式新建立的高等教育学校,1999年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总体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学校的人数、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学校组织的工作随之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繁杂,教研室的设置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有利于提高学校组织的运行效率,对于新建本科学校而言,教研室的功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
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的性质特征决定,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应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职能。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不同学校各有不同侧重,新建本科学校则以教学为主,即为教学型高校,教学型高校的组织目标就是“围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探索知识传播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加强专业建设,创办特色专业,打造优势专业,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工作[1]。教研室应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为实现学校的基本职能和发展目标服务。
在专业建设的职能分工体系中,教研室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就专业建设中的最基础性工作完成其职能任务,包括专业申报、专业调研、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评估和监督;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习等。同时要做好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工作的好坏。
二、衡水学院生物科学教研室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衡水学院的前身是衡水师范专科学校,于2004年升格为衡水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2009年,生物科学专业被遴选为首批校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教研室承担了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凸显了教研室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发挥地域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地方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提高专业学科质量关系自身生存发展。特色是动力之源,竞争之本,发展之魂。我院生物科学专业从培育特色入手,紧密依靠地方经济、自然资源的优势,以衡水湖研究为学科建设的切入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利用衡水湖研究的不可替代性,提高学科竞争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教研室对课程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是保证特色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通过反复论证,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设置了凸显专业特色的“湿地保护与研究特色课程模块”,设置了湿地植物资源学、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湿地生态学、水生昆虫学、昆虫采集与标本制作、水质监测与评价六门特色课程,通过课程结构体现专业特色,使传统学科专业呈现新的面貌。经过教研室全体人员的努力,特色课程建设已日趋完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积极进行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新建本科院校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我院生物科学专业5年教龄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60%,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他们的成长、成熟都需要一定时间,需要老教师的帮助,需要学校、系部,特别是教研室的培养锻炼。教研室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品德。通过备课,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教学,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骨干教师、优秀老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面向行业、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任教,招聘具有“双师”素质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院担任专、兼职教师,改善教研室双师结构。逐步打造出一个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凝练科研方向,发挥科研服务功能。
生物科学专业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中,注重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并引导教师科研围绕区域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了“湿地保护与研究”和“植物抗逆性研究”两大方向,专业教师相继承担了与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利用及抗旱、抗盐农作物品种研究的相关省、市级项目36项,发表了学术论文129篇。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4.强化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生物科学专业先后建立了衡水湖湿地保护区、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市环境保护局、衡水市环境保护局环保研究所、衡水市园林管理局等十几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并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衡水市环境保护局等签署了合作共建专业协议。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到衡水湖等实践基地集中进行课程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技能。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科技作品先后获得8项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在相关专业期刊上19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高水平的科研素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考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考研的竞争力。2010―2013年,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考研率分别为35%、50%、55.6%、43.8%,部分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了导师和研究生就读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经过教研室几年的建设,生物科学专业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专业教师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三、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高校对教研室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针对教研室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教研室缺乏生机和活力,缺乏凝聚力;教研室主任待遇低、工作积极性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教研室的发展,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形成学科、专业群体优势,制约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影响整个教学工作乃至教学质量[3]。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教研室自身应克服困难,在教研室内涵建设方面苦练内功,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使教研室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关系辨析[J].高教论坛,2010,2:97-100.
[2]吴文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4):103-105.
1目前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生物科学专业承担着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其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中学生物教师设置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从而中学学校的师资缺口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国内的生物产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例如农业、医药、食品、畜牧、园林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因此,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1.2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比例大,实践比例小虽然各地方高校开设的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已有多年,但从课程体系来看,基础与专业的理论课程全面,而实践和实训课程比例过小,有些课程仅有理论没有实践实训,且大部分课程就围绕着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开展,未能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专业技术能力。
1.3师资队伍偏学术研究,“双师型”教师缺乏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经多年建设,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多,但绝大多数教师侧重学术研究,理论能力强,在生产实践方面知识储备不高,没有太多的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学生方面有所欠缺。
1.4实训场所和教学有待完善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训场所,且要求实训的教学手段丰富,能根据社会需求,充分体现实践应用性;因此,要求必须建立齐全的实训室。这对于部分资金紧张,场所不足的地方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实训场所不足、设备短缺、校外实习基地少,加之校企合作不充分,导致学生社会实践少,实践技能弱,毕业后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2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1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近年来,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表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践能力差。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原先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应随着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变化而改变,应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应用人才。
2.2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就业途径在设置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结合本校实际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将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优势或特色相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及学科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精简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将专业课程设置为教师教育、现代农业和动物养殖三个方向,其中教师教育方向主要围绕“师范素质”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和综合师范素质,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师范行业的就业率;现代农业方向和动物养殖方向则充分考虑衡水地区以农业为主,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的基本情况,通过开设经济作物栽培学、农产品检测、经济动物饲料、水产养殖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动物生产和管理、动物营养和饲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相应人才。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及社会需求等,从其中一个方向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能力实践与教学密不可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近几年,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率。首先独立实验课程,单独考核。生物科学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均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在较早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常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在考核上通常作为理论课的平时成绩,导致师生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后,实验课将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并单独进行考核,细化实验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一是对大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进行更新,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项目;二是为体现地域特色,为地方服务,针对衡水湖地理资源优势,增加了衡水湖动植物资源、生态保护及衡水湖水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培养湿地管理、研究、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及水质监测人才;三是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增设了现代农业生产、动物养殖等方向的实践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技能。此外为强化学生师范素质,将教学实习时间由1个月延长至4个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均安排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提高了学生从事师范行业的就业率。
2.4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要实现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一是以生物科学特色专业、遗传学重点学科、省级动物学实验示范中心及校级重点实验室等建设项目为依托,增加仪器设备,扩建实验室、实训室。二是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平台。目前已建立了包括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衡水格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厂等十几个教学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实践活动场所,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5教师团队建设向社会需求靠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为适应教学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组织教学团队在不同类型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相应的工作,例如教师教育方向教师团队聘请中学一线教师来校讲座,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动物养殖方向教师团队积极与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冀州市畜牧水产局积极开展合作,调研冀州淡水鱼养殖场、衡水市养鸡场等,提高实践水平;现代农业方向教学团队与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饶阳县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合作,已有多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相应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实践,提高了自身应用开发能力,完善更新了知识结构,并将实践经验、高新技术和创新思想又带回到课堂,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小结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1 课程建设调研的目的
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2000年新建的专业,具有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优势的生命科学类专业,我们按照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合适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专业建设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徐州师范大学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等院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2 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调研各个学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达成共识:
2.1 毕业总学分=课程(包含实验课程)总学分+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150~180学分。
2.2 课程类型及学分比例。基础课程:50%左右
人文社科类(含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占30%总学分。
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占25%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30%总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遗传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
专业课: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左右总学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
2.3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包括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基因工程操作实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
3 我校生物技术课程建设的现状
3.1 开设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同时适度培养专业专业基础型、复合型人才。我们设计了5个选修教学模块,分别是食品科学与营养模块、现代生物学模块、生物制药模块、农业生物技术模块、生物教育模块。
4 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2010年3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征求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通知,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生物科学类专业在原有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物信息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生物工程类专业在原有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物医药专业,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1998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该专业的设立旨在适应我国生物学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指出,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林、牧、渔、环保、园林、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还有实验课和必要的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和建设的共识
回顾我国生物技术教育短暂的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生物技术教育发展规律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共识与启迪。生物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与时俱进的结果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经过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努力,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我国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吸引了一批海外尖端人才,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科研创新能力,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呈现良好局面。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技术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支撑我国生物技术科技与产业发展方面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我国发展生物技术科技与产业需要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度超前,以确保人才源头供给,也要注意规模适度,切忌供过于求。充分认识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型办学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并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应接受严格的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与研发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完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规范的生产实习基地、完善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生物技术教育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的开设、生产实习的指导关键在教师。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产经验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生物技术专业办学经验积淀较少,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消费”办学专业,因此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是适应办学规模日渐扩大,提高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生物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当前的发展速度与招生规模以及许多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对该专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致有如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规范在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是传统的师范专业,在该基础上,又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甚至生物工程专业。在这3个专业中,特别是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专业之间,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大同小异(多数学校课程差异不足10%),专业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难以落实或质量难以保证,真正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教师中,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毕业于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理科专业,毕业于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工科专业的教师很少,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以及实验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均缺乏优秀的技术型、应用型师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办学规模快速膨胀给原本紧张的教学资源带来很大压力生物技术专业从设置之初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这在地方高师院校中尤其明显。特别是新办该专业的学校办学积淀少,经费不足,设备匮乏,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不明显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多是在原有的生物科学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又是非师范专业,在高师院校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师范专业,因此以上3个问题尤为突出。此外,课程体系千校一面,缺乏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所以,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培育已刻不容缓。专业特色培育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因此,专业特色培育必须立足学校所在的区域,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