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2: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知识管理的原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它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则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受到企业的关注,如美国微软公司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典型公司。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以致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有的甚至变成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明晰的战略意图,下属也未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从而导致将知识共享活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然而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战略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知识管理战略,它只有在为知识创造或知识运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服务时才具有价值,所以我们对知识管理仍然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其精髓,真正理解其要旨,真正懂得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笔者认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1 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企业创新中作用的日益显现,知识管理便被提上日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邱均平、段宇锋也指出:“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2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贯彻知识积累、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原则。
2.1知识积累原则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书馆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就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随着人员的离去而流失。正是知识的一点一滴的汇聚,才形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尤其明显。例如,明基集团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统一处理和管理,通过传播、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源。在图书馆中,基于载体的显性知识通常不容易流失,但存储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却是容易流失或藏而不露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进行保存积累下来,但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馆员头脑中的某些隐性知识尽量保存下来或者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2互相信任原则
互相信任是组织内人员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也只有互相信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实现互动促生。成为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分享关键信息和分享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对管理者本身来说,必须建立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使命的理解、通过实践的管理行为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以及积极团结员工等等措施来实现。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不信任是中断知识管理计划的按钮。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可以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并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
2.3互相交流原则
交流可以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通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在图书馆中,交流包括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读者的交流等。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工作。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增进信任,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感到满意。
2.4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员工能及时分享和运用知识,继而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使组织取得绩效,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鼓励合作和知识分享的氛围。其次,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只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进行分享。这些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包括:建立无等级的沟通方式,构建内部网络,提供员工休息室,开展非正式的野游活动,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2.5互相学习原则
知识管理中学习是核心,个人与组织是一个双学习系统,个体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思想,并将知识用于行为的改善,组织和团体通过学习形成人才梯队,激发群体智慧,人员交流渠道畅通,个体、团体和组织相互间与个体间、团体间和组织间开展多向的交互学习模式,它们相互促进、工作与学习良好互动,最终创造学习型组织来保证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图书馆必须充分激活与“人”和“技术”有关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知识管理成功运作的目的。
3.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它可以
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
3.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动员全馆甚至全校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3.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组织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着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如职业道德、组织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知识管理。
3.4引进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不仅在硬件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更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设备、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存贮设备。而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更广领域、更快捷的通讯环境。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每位馆员都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尤其要掌握以网络为依托的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元数据技术、检索技术和共享技术等。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实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找到最适合本组织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一支强大的知识型团队组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3.6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来存贮组织内的最佳实践知识、建立专家名录等资料的。图书馆的知识库按使用种类分,主要有文献知识库、自建知识库、检索专家知识库、智能知识库、概念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一个知识平台可以支持多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具有适合于特定类型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这些知识库以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或虚拟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的内容为诠释其它知识库的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知识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自动完成自身数据一致性检索,必须建立高效的入库机制、高效的知识服务界面、设计合理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服务。
3.7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组织只让员工贡献而没有回报,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因此,如何激励对知识共享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
3.8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关键词: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实验室管理;应用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顾客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本文尝试探讨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融会贯通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以便持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无论是何种顾客,实验室都应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力争超越顾客的期望。为此,实验室必须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并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保持与顾客的联络,调查顾客满意度,持续改进检测技术和方法,最终确保顾客满意。
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始终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检测数据。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应用于实验室日常工作,适时了解和增强顾客满意度,有利于实验室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领导作用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活动中,领导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负有整体策划、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监督检查等职责。在工作当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尽快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应将权力下放,让实验室拥有更多自,更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最后,领导者必须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实验室主任应使自己的下属意识到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此外还要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
管理者对“领导作用”原则的充分理解,可以促使其与全体员工携手共进,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既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三、全员参与
在组织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对实验室而言,全员参与就是要实验室全体人员都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验室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全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分解到每个人头上的目标来评估其业绩,就是要主动寻求学习进修和累积经验、提高能力的机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实验室的发展。为此,实验室所有员工都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履行实验室主任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利,正确处理实验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坚持不懈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建立相互信赖的机制,有助于调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
对“全员参与”原则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可以使全体实验室人员以高度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中去。
四、过程方法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方法是指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室的每项工作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过程来完成的。实验室应识别和确定完成一项具体检测任务所需的过程,实验室应首先根据现有的资源评审其是否有能力满足委托人的检测要求这一关键活动。若能满足要求,则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确定这一过程的输入。将检测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即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不适宜的,要对输入及过程进行改进,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应用“过程方法”原则可以使实验室的检测活动更容易、更规范、更合理。这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工作差错和实验室检测成本,从而逐步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而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按照某种方式和规律将各种过程有效的组合成一个系统并加以管理,使之能协调运行,称之为管理的系统方法。
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人、机、料、法、环等具体内容。在工作中,实验室可以通过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实现它们的过程并加以识别,分析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机地组成一个系统,对这些过程构成的系统进行管理,使之能协调有序的进行。
应用“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和评估,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使之有效运行,这有助于提高实验室整体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有效性和效率来提升组织的总体业绩,并使相关各方受益。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变化并谋求自身的发展,实验室应把持续改进作为一个永恒的目标和永远的追求。
实验室可以持续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如对试验方法的改进,试验流程的改善,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渐进式的改进或突破性的改进等。应用“持续改进”的原则,将会持续的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改进过程的能力和效率,改进产品的质量,如此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得到持续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一个组织在决策之前,必须对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了解现状并科学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实验室的管理在面临决策时,必须应用“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这一原则。
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或高精尖,要考虑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第二,对于实验室的内部管理,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第三,在确保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可使用性的同时,使用适宜的统计技术或其它有效的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应用此项原则,便于管理者进行决策时有实施的依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正确性和可实施性。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实验室的供方是向其提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是实验室顺利开展工作必备的资源之一。实验室的供方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供应商、药品试剂及辅助材料供应商、提供计量检定和其他辅助服务的相关专业部门。所以实验室与供方是合作互利的关系,是相互联合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应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实验室要选择和评价合格的供方。评价的范围包括产品、服务、技术水平、价格、资格等。采购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评定,从而对产品和服务的偏离进行有效控制。
应用“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原则与供方进行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将会促进实验室与供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共同发展,增强双方创造价值能力,达到成本与资源优化,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和2000版ISO9001标准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去,这样必将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技术实力,有力的促进实验室检测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 2000版ISO/DIS 9000族国际标准草案理解与实施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关键词:实验实训室管理;责任心;规则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2-01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各级政府和中职院校对实验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使各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数量明显增多。实验实训管理中心要以“加强建设、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工作思路,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一、责任心原则
在生活工作上我们做每件事都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把事情做好。在管理实验实训室也是如此,做到经常学习思考,思考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更直接地管理好,这样方法不行,换另一种方法,要不断地尝试创新新手段、新方法。日积月累,自不然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一套较为完善、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果你抱着爱管不管、爱理不理的态度,学生上课纪律不管,任由学生乱动乱搞,损坏的不及时修复更换,那么实验实训室很快就瘫痪了,那就更不用说给学生提供什么好的实验实训场地了。高度的责任心,就是把实验实训室当成自己的家来管理。
二、分类原则
任何物品如果没有分类,就会乱七八糟,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有时能用的设备、工量具、仪器、元件等很可能无形中扔到垃圾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如果没有分好类别,有时还会把损坏的东西发给学生用,等发现后再去更换处理的话,那将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做好物品科学的分类,还可以提前了解哪些物品够用、哪些不够用、哪些好、哪些坏。要及时维修、补齐物品,提前做好学生下节课实验实训材料的准备,这样就不至于上课时处于被动的状态。
三、分组管理原则
分组管理原则是在上课过程中,按照班级的人数预先分为几个组来进行学生考勤、纪律、材料发放和回收的工作原则。例如:以一个班级70人来计算,上课前我会预先分好7组,每组十人,一个组长(一般是班干部),交代好7个组长所要完成的工作,所有工量具、仪器、元件均由组长负责发放、回收。实训完毕,遇到丢失、损坏的物品作好记录,该赔的赔,该修就修,做到责任到人。
四、维护和保养原则
大家都清楚,一间实验实训室无论你用多么先进的管理方法,都难免有损坏、丢失的情况出现,更何况我们有时面对一些基础差、素质低、无心向学的学生,这时实验实训设备就会出现人为损坏和自然损坏的情况。此时,对实验实训室的及时维修、保养、清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一向采取的方法是培养一些勤奋好学、“手脚干净”的学生作为实验实训室维护第二责任人,挑这些学生事要讲究方法的:
1、对专业感兴趣;
2、没有外出上网的习惯;
3、在班上没有担任主要职务;
4、喜欢动手实操。
这学期,我选择的两名学生是来自制冷121班的郑海成和罗家信同学,每天下午放学后,这两名学生都会准时来到实验室,然后我把当天的任务交代清楚,让他们尽量按要求完成。此外,还把第二天上课要用的实验实训设备整理分类好,这样学生一来上课,便能很快进入实操状态,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
五、期末盘点原则
众所周知,一学期下来,完好的、损坏的、易耗的、丢失的,哪些该修、哪些该换、哪些该买、哪些该清理的实训物品,心中都要有一个较清晰的数据。唯有这样,才能做到省心、省力、省财,及时做好第二学期的实训计划,该修就修,该换就换,该买就买,该扔就扔。
六、学生务必遵守的规则
1、不迟到,更不用说旷课、早退,有事请假。(不要喜欢来就来,不来就不来。)
2、带齐五样东西:书、笔、笔记本、作业本、草稿纸。
3、尽量保持室内的清洁。(允许吃东西,不允许带进实验实训室吃。)
4、绝对不允许在实验实训室内所有的地方乱写乱画。(如:实验台、绝缘垫、窗帘、墙面、设备、仪器、元器件等。)
5、爱物如爱己,绝对不允许出现小偷小摸、贪小便宜现象。
6、允许带手机,不允许上课期间玩手机、听歌、上Q、玩游戏等,并且在上课时,手机须处于关机或是振动状态,上课中途如有事,下课回复。
7、实操时,尽量保持安静,允许前后几台实验桌的同学互相研究,但不能做过大的窜动现象;如果借别人工量具、仪器、元件等物品的同学,下课前及时归还给同学;下课前五分钟,自己要负责清理好本实验台,整理好桌面的仪器。
8、不允许在实验实训室内睡觉。
9、进实验室前穿好工衣,注意安全。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管理措施
1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因建筑工程本身所具有的施工环节众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造成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包含有众多方面。
1.1 建筑结构设计
只注重外部美观设计,脱离现实的实际建设标准和要求的结构设计,造成建筑结构受力不合理、增加建设施工的难度性。
1.2 建筑材料
水泥、沙石、金属、塑料、木材等工程建筑所需的各种原材统称为建筑材料,他是决定建筑工程的关键性因素,是建设工程开展的基础。
1.3 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或故障、不按规程的操作、仪表失灵检测设备精度失控等,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事故。
1.4 场地环境
建筑场地及周边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统称为建筑场地环境。场地环境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场地环境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
1.5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不同的施工工艺将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不同的施工质量,一般来说,先进、合理、规范化、系统完善的施工工艺不会出现偶然或突发的质量问题,而且能够加快工期,降低成本。
1.6 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的好坏,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对于确保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成本至关重要。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原则
要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与遵循特定的施工质量管理原则,采用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来确保建筑工程达到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2.1“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一基本原则。把建筑工程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时刻为建筑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考虑。
2.2 预防、预控为主的施工理念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树立预防、预控为主的施工理念。将考虑的重心从事后检查调整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对材料质量、对施工工序、场地环境的监督与检查。
2.3 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
无论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施工人员,还是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从工程的客观实际出发,恪尽职守,尊重科学,遵纪守法,严格自律,秉着科学、公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认真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3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 建筑材料的管理
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要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首先要做好材料的源头控制。挑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发质量鉴定能力的采购人员负责各种建筑材料的采购,做到详细掌握各个材料生产厂家的详细信息。同时还要做好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提前安排好材料的运送计划及路线,当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要加强检查验收工作,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工程上。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建筑材料的储存工作,提高工地临时仓储的防水、防潮功能。
3.2 机械设备的管理
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安全使用、服务生产,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益,取良好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搞好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并确保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和良好保养。同时加强对机械设备管理、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定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操作人员、指挥人员及维修人员),贯彻“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健全持证上岗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做好日常保养、小修、中修等维护保养工作,严禁带病运转。
3.3 场地环境的管理
做好建筑场地的设计与规划,实行封闭施工,工地出入口地面应当硬化并保持周边整洁。同时还要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度,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并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理。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的影响是巨大的,且环境涉及到大自然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温度、湿度、空气流动、太阳光照等等,这些细小的方面常会觉得施工的方案与操作技术;若根据空间学角度看,每个施工工序都是环环相扣的,这就需要施工人员能把握好各个工序的施工质量,以免破坏了下面施工的环境。另外,当工程施工处于温度过高、过低环境时也会给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严寒、炎热、梅雨等天气,工程单位必须要实施季节性施工保障策略,防止建筑物因温度过低因素造成冻害、干裂、冲刷等问题。工程单位领导需要做好责任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的情况及时监督巡查,积极贯彻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引导操作者文明施工,避免施工引起太多的污染问题,这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消耗的有效措施之一。
3.4 施工工艺的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根据工程实际,进行施工组织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认真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并组织进行技术革新,从而保证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及先进性。对于一些技术难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操作方案,以实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3.5 完善并落实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加强质量隐患排查和整治的组织建设。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部应分别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本企业及本项目部的质量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应由施工企业直接委派。施工企业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制度,年度内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的计划,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以及消案制度。所建立的企业质量隐患排查整治机构和应上报建筑工程质量监管部门备案,并在施工现场张榜公布。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工程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是否发挥预期的使用功能,对于不同时期的施工项目,质量是施工人员与管理者必须要把握的重点。这就需要我们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科学管理.建筑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要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和各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志惠.浅谈创精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福建建设科技,2007(3).
[2] 邬伟彬.浅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建材与装饰,2007(8).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蕴含意义;作用与关系
交际是人们相互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言语,身势语,文字等各种符号向其他人或生物传递信息的过程。那么这一信息传递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人们的交谈过程又是如何运行的呢?对话语的理解并不能简单地诉诸语义理论,还需要借助谈话者的常识,共有知识以及一定的语用推理能力。
一、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The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识,是由牛津的哲学家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提出来的,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构建这一理论,但是一直到1967年当他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做讲座时,才将这一理论公布于世。接下来所提到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
格莱斯最初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有时人们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闪烁其词。接着格莱斯又发现,其实在人们的日常会话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也可以说人们的语言交流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言语组成的,否则就不合情理。也就是说人们在讲话的时候总是遵循着某种原则,即:在交谈中,说话者必须使自己所说的话顺应当前谈话的目的或方向。所遵循的这一原则就被称作“合作原则”, 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格莱斯为了进一步说明合作原则,又具体提出了以下四个准则:
(1)The Maxim of Quality (质的准则):
尽量说自己认为是真实的话,比如:
A.不要讲自已明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自己没有证据的话。
(2)The Maxim of Quantity (量的准则):
A.自己所要说的话能达到目前交流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即可。
B.自己所表达的内容不能明显超出当前的交流需要。
(3)The Maxim of Relation (关联准则):
所谈论的内容要紧密相连。
(4)表达的内容要清晰、明了。
A.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
B.尽量不要使自己所讲的话产生歧义
C.讲话要简明扼要。
D.讲话要条理清晰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际交往中,人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遵循这些准则,有时甚至是故意去违反这些准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中来,探究隐含在语言之下的那些言外之意,有时会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却会引起听者的误解,以至于有时说话者不得不额外的注以解释。
例如在①对话中:
女孩:我漂亮吗?
男孩:你带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在这个对话中女孩所期待的回答是:是的,你很漂亮。这样也遵守了合作原则。但偏偏男孩没这样回答,也就是说他违反了合作原则,所以令女孩产生了误解,她完全有理由这样想:“那就是说我不带眼镜的时候很丑了”。而男孩为了不让女孩误解,赶紧接着说“你不带眼镜的时候更漂亮。”以此来消除前句话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效果。
②He is a machine.
③Tom has wooden ears.
上面这两句话都违背了质量准则里的第一条,因为人不可能是机器,人的耳朵也不可能是木制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推导出特殊的会话含义。比方说,说他是个机器,可能是想描述“他工作努力”,“他只知道干活”,“他不理解女孩的心思”等,视具体情景而定。而③则可能说他对音乐,或其他的能用耳朵来听的东西没有鉴赏能力等等。
④A: Where does John live?
B: Somewhere in the suburb.
在例④中可以看到,B的回答不是A所希望的,A希望的是B能告诉他John的确切地址,但B却只给了很含糊的回答,所以这个例句可以看成是对合作原则中数量准则的违反,即:B的回答没有达到A所需要的详尽程度。原因可能是B确实不知道John的地址,为了不违反质量准则,也就是说:不要说自己没有足够证据的话,那么他只好违反数量准则了,所以在实际交际中,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为了遵从某个准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个准则的情况。那么例句④中,如果A有足够的证据证明B很清楚John的具体地址,但B仍然做这样的回答来违反数量准则,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B不想告诉或者故意向A隐瞒John的地址。所以在交际中,会话参与者每次对合作准则的违反,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仔细体会,我们可以试着探析到隐藏在字面意思之下的那层含义。
至于对量的准则中的第二条的违反,我们可以看下面例⑤,小李被要求在一个party上做个自我介绍,他是这样说的“我来自沈阳,现在北京一家通讯公司上班,26岁。未婚。”其实他本来只说前面那个句子就完全可以了,可是在介绍结束前,他又加了两个字“未婚”,那么难免会让其他人产生误解,认为他还可能有别的目的。
例⑥:比如在一对新人的婚宴上,A和B之间的对话如下:
A: 新娘长的真不好看,妆化的也不怎么样。
B:今天这里真热啊,你觉得呢?
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出A和B之间的对话完全不答边,也就是没有一点联系,可是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意思,也就是B在暗示A:“你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是很不合适的”。但是有时对关联准则的违反并不仅仅指字面意义的无关联,例如句⑦:
(Father is trying to watch TV while his daughter Jane is sitting on the settee)
F: Do you want to change places,Jane?
J: I’m OK.
F:I cannot see the television.
J: Can’t you?
F: Get out of the settee!
上面是一对父女之间的对话,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不能说从字面意思上没有关联,但是却和父亲的真正意图大相径庭,父亲真正的意图是想让女儿挪一下位置,因为她挡住了父亲看电视,可是女儿表面了对父亲的提问也做了回答,但这并不是父亲想要的。所以在实际会话中,所谓的关联准则不仅要求字面意思的关联,还要求意义上的关联。从上面父女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探究出这样的信息,要不就是女儿比较迟钝,要不就是她故意在跟父亲调皮捣蛋。
对方式准则的违反很多语言学家都会引用下面这个例子
例⑧:Father: Let’s get something for the kids, shall we?
Mother: OK, but I veto I-C-E-C-R-E-A-M.
在这句话中,母亲为什么不辞辛苦的把ice-cream给拼读出来呢?为什么要违反语言本来应遵循的规则呢?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母亲之所以要故意这样说,估计是为了不让孩子听出来而哭着要父母给买冰淇淋吧。
二、会话中的礼貌原则
由于合作原则只是阐述了如何产生会话含义,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有时会闪烁其词,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探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会话中的另外一个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e),简称PP。这一原则是由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作为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的补充。在利奇看来,很多情况下,会话者在讲话时的隐晦都是出自对礼貌的考虑,所以在解释人们有时为何会故意的拐弯抹角时,利奇把礼貌原则看做是首要的因素。在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时,礼貌原则可作为唯一的补救手段使得谈话能够顺畅的进行下去。
跟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一样,利奇提出了关于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
(1)Maxim of Tact策略准则: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2) Maxim of Generosity宽宏准则:
A.使自己受损最大
B.使自己受惠最小
(3)Maxim of Approbation赞扬准则:
A.夸大对别人的赞扬
B.缩小对别人的贬损
(4)Maxim of modesty谦虚准则:
A.缩小对自己的赞扬
B.夸大对自己的贬损
(5)Maxim of Agreement赞同准则:
A.缩小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分歧
B.夸大自己和别人之间的一致
(6)Maxim of Sympathy同情准则:
A.缩小自己对别人的厌恶
B.夸大自己对别人的同情
Leech的“礼貌原则”可概括为三点:“①惠损准则(得体、宽宏),②褒贬准则(赞誉、谦逊),③求同准则(一致、同情)”。在现实会话中,礼貌原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规范着说话者。试想您是愿意被别人批评呢还是更愿意得到别人的赞扬呢?当您提出某个意见您是希望别人同意还是反对呢?礼貌原则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如此强大的作用,以至于有时我们不得不鼓励说话者要勇于打破它的规则。
请看下面的例句⑨:
A: She is small , isn’t she?
B: Well, she is sort of small…certainly not very large…but actually…I would have to say that she is large rather than small.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B为了表到和A不一样的意见是费了多大的劲,不得不用很多那些委婉的,能削弱异议带给别人伤害的一些词语。总之,你对别人的赞扬远远比对别人的批评更让对方受用,可是一定要谨防阿谀奉承的嫌疑;在人前说:how stupid of me也要好过说“how clever of me”; 当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你要祝贺,要和对方一起高兴;当对方身边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你要表示遗憾,要表现出和对方一样的难过等等,这些都是礼貌原则中需要遵循的。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有时交流双方可能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那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礼貌的诠释有时会有不同,这就要求会话参与者能视情况而定,随机应变。
三、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实际会话中的关系
在实际会话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起规范着会话参与者。前者指在谈话中必须持合作态度,后者是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救”,说明为什么有时会违反合作这一基本原则;前者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后者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而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合作原则让位于礼貌原则。
总的来说,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会话中是一种相互推让的关系,有时为了多考虑合作原则就不得不把礼貌原则牺牲掉,而有时要为了把礼貌原则放在首要的位置,就必须把合作原则置后。这也说明了,有时候为什么直接的话反而会显的特别唐突,特别刺耳,而愈间接、愈拐弯抹角的话却愈委婉,愈被人接受。象失业被叫做 “involuntarily leisured”而不是“unemployed”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在会话中能同时既遵守合作原则,又遵从礼貌原则才是最佳的状态,若两者不能兼得,可能更多的人会把礼貌原则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创造一种适合交流的和谐的状态,使得双方之间的对话能顺利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Longman, 1983.
[2] J .S. Peccei, Pragmatics,London, Rout-ledge, 1999.
[3]Levinson,S.,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刘润清 文旭,Linguistics:A new Course book,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徐盛恒, 礼貌原则新拟, 外语学刊,1992(3).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管理;承包责任制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空前扩展,人们对城市的思考也在升华,城市作为自然 ― 社会 ―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能力主要来自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目前城市园林的功能也正从传统的美化、观赏、体憩、防护等方面逐渐向自然景观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社会共识和人们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在园林绿化方面的投资很大,而园林绿地及基础设施建成后,管护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如何加快城市园林的建设步伐、提高其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正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迫切任务。
一、现代城市园林的相关概念
现代城市园林已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掇山理水、种植花木,它是在继承传统园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内涵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园林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已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所营造的美的感受,而是植根于现代城市的生态建设的需要。它不仅仅是满足于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而是创造适宜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具有公益性。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场所,也为人们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种种方便。它不仅是美化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基础性设施。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作为生态基础性设施的城市园林在城市建设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城市园林承包责任制正确认识
与其他承包制相比,城市园林承包责任制有以下特点:
(一)对象惟一性
不同于其他行政单位实行的年度承包或阶段性承包,它以项目为对象,实行产品形成过程的一次性全额承包。
(二)主体直接性
它是在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前提下,实行的一种“经理负责、全员管理、集体承包、风险抵押、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责任制。因此,它既不同于领导班子集体负责的那种承包,又区别于一些单位实行的个体承包。
(三)内容全面性
项目承包是根据先进、合理、实用可行的原则,在不超过承包费的范围内确保上缴企业利润,并以保证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安全、文明施工等全面经济效益为内容的多项复合型技术经济指标的全过程承包,明显区别于其他方式的单项或利润指标承包。
(四)责任风险性
项目承包充分体现了“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的基本要求。承包的最终结果与项目部全体职工,特别是与项目经理职位晋升和奖罚等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即负盈也负亏。
三、对园林承包实施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项目经理承包形式和指标确定是承包制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力求从施工项目管理的实际出发,做到“三性三不”,即一是先进性,不搞“不保险承包”;二是合理性,不搞“一刀切”;三是可行性,不追求形式。
(二)兼顾企业、承包者和职工利益的原则
在施工项目经理承包制中,企业、承包者和职工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由于企业肩负双重职能,所以施工项目承包制一方面应把保证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也应维护承包者和职工的正当利益,特别是在确定个人收入目标基数时,应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避免人为制造分配不公等现象。
(三)责、权、利、效统一的原则
这既是承包制的基本原则,也是施工项目经理承包制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责、权、利外,还应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现出来。
四、园林承包建立完善施工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体系
承包责任制体现了施工生产方式与建筑市场招投承包制的统一,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要做到承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不留死角。根据实际经验,笔者在建立施工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体系方面总结出以下内容:建立实行“一条原则,两个坚持,三种承包类型,四种分配制度”。
“一条原则,两个坚持”:即本着“宏观控制、微观搞好”的原则,坚持推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的全员承包制;坚持运用法律手段建立企业内部全员合同制。
“三种承包类型”:项目、栋号、班组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发包与承包必须首先体现企业的利益,本着“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额分成,欠收自补”和“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个人负责、全员承包、民主管理”的原则进行。
五、小结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但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管理体制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上改变城市园林管理的现状,最终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管平;郭昊羽;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例谈城市园林设计的几个特点[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2]肖青;新余市城市森林建设构想[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段金花;张润杰;植物及其多样性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本文由收集整理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
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
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关键词:管理会计控制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1、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包括部分可以控制的指标和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杠杆可以间接控制的指标。例如,新产品试制指标常被看成是试制部门的可控指标,可是,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大量难以估量的因素,因而设计部门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设法将其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不过这种控制并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发生修订预算的可能性。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各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如固定资产折旧,从折旧比例的规定方面看,车间是无能为力的,不能承担经济责任,这方面的责任只能由上级管理部门负责,但从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看,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中心,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使用固定资产就应当对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完好率负责。因此,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这种性质做出具体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划分责任中心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
2、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3、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4、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5、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6、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7、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8、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9、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10、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影响因素; 原则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37-01
1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全社会5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建筑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建筑施工是形成建筑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
建筑工程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程特性、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这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质量波动大
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例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微小的变化、环境微小的波动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有误,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机械故障,仪表失灵,检测设备精度失控等,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也就是说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2.3质量的隐蔽性
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分项工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工程隐蔽后,再进行检测的难度和代价都非常的大,因此,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这点,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特别注意。
2.4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建成后,我们也要组织竣工验收,亦即最终的的质量检测;但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而工程项目的终检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荫蔽的质量缺陷。
2.5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检验批的质量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检验批合格质量主要取决于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经抽样检验的结果。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资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
3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结合上述建筑工程的主要特点,在进行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房屋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3.2以项目团队成员为管理核心
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工程项目施工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会固化在最终的工程产品上,移交给业主。但是,人力资源却是例外的。相反,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的锻炼和积累,项目团队成员会变得更加成熟,这也正是企业获得项目经济效益之外的收获。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包括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提高等等,这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 “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3.3以预防、预控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3.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3.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