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2: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学在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社会工作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含义和切入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一场心理学的革新运动,在心理学中,它是继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后的“第三个流派”。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把人看做万物的尺度,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斯和马斯洛。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衍伸提炼的产物,它并无规范的操作格式,只是强调人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任何人都可通过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发挥而走出心理困境。在使用人本主义疗法时,心理医生就像是欢迎一个久违的朋友,张开双臂,为来访者(对咨询者一般不用“患者”,而称“来访者”)提供一个无拘无束的、安全自由的环境,全身心地倾听,对他们的言行不作任何批评,不作指导员,使来访者在自由的倾诉中重新发现自己,重新体验曾经有的情感,从而为自己今后的行为作出符合自己愿意的选择。
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内涵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必然联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比较重视人的发展、成长,成熟(之前的心理学派,过多的重视技术,过于机械,缺乏情感互动)。马斯洛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对技术较为轻视,认为人有自己痊愈的潜力,只是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来激发,比如真诚和接纳,这已经现在成为了心理咨询方面,心理医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的态度。
相比西方哲学迷失在“寻找抽象的价值”或者“沉沦于机械唯物”,存在主义更关心“当下”“现在”的拓展。这对于当前社会工作的开展意义巨大。
人本主义成为一种助人模式是从心理治疗开始的,主要是从存在出发,分析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治疗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通过体验爱、苦难来发现生活的意义,促进服务对象更具有责任和理性。
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有5个基本概念
1.存在:核心概念,萨特主要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即是纯粹的存在,无所谓好坏、分化。自为的存在是我们意识到的存在,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从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对个人是一个重要过程,社会工作可以作用于这个过程,帮助案主认识到改变是必要且可能的。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肯定来实现的。
2.觉醒:个人意识的觉醒。指的是人的自我意识要经历一个对自我不真实生活的幻灭,进入到对真实生活的正视过程。打破“自欺”―很多人相信自己不能做出选择或者没有责任,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的,迫不得已顺其自然的,这就是自欺。存在主义认为,觉醒的过程是要经历幻灭的过程,个人的成长必然要经过这种负责任的行动,才能达到个人的独特性
3.痛苦和焦虑是生命的一部分。痛苦是必然的,可以被视为成长的潜在来源或成长的刺激,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焦虑来自于生存的抗争,从而确保个体的存在,他是死亡、自由、隔绝和无意义导致的结果。因此干预的目标并不是消除痛苦或焦虑,而是鼓励案主直面生活、坚定立场、做出选择,从而体验到新的生活方式的满足感。
4.选择的自由和责任。自由和责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选择的自由,强调人在主观上具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但是这没有使我们免于回应环境施加给我们压力和责任的自由。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承认责任是变化的基本条件。
5.对话的必要性。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无法独立生活的,人们努力取得认同和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必须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彰显自己的意义,并根据这个意义来选择行动。个人的成长就是在他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与他人建立一种共同成长的关系是重要的,同时找回自我也是变化的重要条件。
三、结合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对于大多数机构中使用的社会工作理论的正式影响,他真正的意义在于对社会工作理念和实务的基础性的影响,表现如下
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影响:它不仅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认识人和问题的新视角,而且人本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心原则是相契合的的,这些指导着社会工作全过程。
对社会工作具体实务模式的影响主要包括个案手法中的罗杰斯的人本治疗模式、罗洛梅的存在主义治疗模式、小组工作中格拉斯曼和凯茨的人本主义小组以及对非洲等地区开展的社区工作等。
当然,其局限性存在于适用范围有限,适合有主动性、能交流、有治疗动机的病人如:各种神经症、情绪障碍、适应不良行为,家庭与婚姻问题等,并不适合重症精神病人、沉默和有抵抗力的病人。
四、社会工作中结合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
1、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外延,是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不再局限于弱势群体和病患者,也可以面向常人;
2、价值观是社工的灵魂,人本主义影响着社会工作者的人性观、对案主的态度、对助人的目的等,确立了社工以积极的人性观作为助人自助的出发点,以案主为中心的助人关系的主轴,以促进自我发展为助人活动的最高准则,能促进社工更好更真诚的为案主服务;
3、实务中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精神性要素对理性主义带给社工实务的冲击起到了有力的平衡作用,有力的冲击着社工理论和观点太过专门化、医学化和官僚化的倾向。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发展;挑战
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其目标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矛盾,促进服务对象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目前,个案社会工作已近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案社会工作概述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内涵。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的改变着手,以良好工作关系为基础,以专业价值为引导,综合运用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开展的个别化服务,帮助个人或家庭预防和解决有关问题,促进个人或家庭发展的社会工作方式。个案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协助服务对象应对问题,和服务对象共同分析、解决问题,恢复与培养服务对象的自助能力。个案社会工作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注重信息交流和有效互动。社会个案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沟通交流技巧,和服务对象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从而实现工作双方的互动,有效地协助服务对象。个案社会工作就是要找出服务对象的问题根源,引导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帮助服务对象建立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发个体潜能,扩大社会福利。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要素。个案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七大要素:价值理念、服务对象、个案工作者、问题、专业关系、环境和机构。个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承认人的独特性和价值,尊重人的个性。这种价值理念是个案社会工作的灵魂与思想基础,是开展个案社会工作的行动指南。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个人或家庭,个案工作者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受过专业训练的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人员。通常—个好的社会个案工作者需要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需要数量掌握人际关系处理技巧,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个案社会工作中的问题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事件或矛盾,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服务对象的内在需要。专业关系贯穿于社会个案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良好的专业关系有助于实现个案工作的目标。个案社会工作实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社区、家庭中开展的,开展社会个案工作时必须将服务对象放入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分析,以找准具体工作的突破口与方向。
二、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成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人际关系、心理等多种压力,一些社会局部矛盾不断产生,增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纠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强调个案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为个案社会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从客观上促进了个案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在党的正确思想指导下,一些相关工作组织与机构开始有意识地转变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民政部门等在社会工作中逐步树立起个案社会工作的理念,开始运用专业的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协助个人或家庭解决矛盾和问题。近年来,许多专业的社工服务机构开始为服务对象提供个别化、多元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现阶段,我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少年人格建立和成长问题,婚姻家庭矛盾的解决,贫困问题的缓和与解决,老年人服务,心理和医疗健康服务等。围绕着这些工作内容,我国个案社会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发展。目前,主要的个案社会工作模式包括:心理社会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个案管理模式、心理动力模式、以人为中心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理情行为模式、叙事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以及系统家庭治疗模式等。我国个案社会工作更加强调管理化与技术化,注重结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注重个案社会工作服务技术的标准化、程序化与独特性。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个案社会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个案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机构接收了全面的、系统的个案工作训练,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开展个案社会工作。但是,绝大部分社会个案工作者仍然缺乏必要的个案社会工作知识与技巧,在开展工作时仍然沿用传统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我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个案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个案社会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为个案社会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首先,服务观念转变的挑战。传统的社会工作理念仍然对现阶段的个案社会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一些个案工作者有着官本位的权威思想,以指挥者自居,喜欢替服务对象作决定、拿主意。这种观念使得专业的个案社会工作关系难以有效地建立,难以发挥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合理转变观念,改变权威者、管理者的服务理念,是我国个案社会工作面临的首项挑战。其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挑战。个案社会工作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虽然积累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难以完全解决个案社会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我国需要不断地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个案社会工作知识与方法,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个案工作模式。第三,人力资源的挑战。个案社会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我国个案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养工作需要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四、结语
综上所诉,个案社会工作能够协调服务对象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状况,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个案社会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逐步完善,方法日益改善,其功能也越来越强。但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个案社会工作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挑战,从而真正实现个案社会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亚君,个案社会工作在社区工作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11(10)
导致异常心理的因素很多,性别是其中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异常心理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如在美国,患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的男女比例是100:135;患神经症(如失眠等)的男女比例是100:169;患心身失调(如心因性胃溃疡等)的男女比例是100:168;患暂时性精神失调(如失恋后的抑郁等)的男女比例是100:139。在我国,有关研究表明,大中学生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男生。
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之前,女孩的异常心理发生率低于男孩,但青春期后,比例就出现倒转。这说明性发育强化了男女的性别角色认知,并随着年龄增大,开始承担不同的角色,而影响异常心理的发生率。一般说来,男性所承担的各种角色之间的冲突比女性少。例如男性的社会工作角色与家庭生活角色往往是协调一致的,即男性工作中的成功常带来维护家庭生活所必须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因此,男性扮演好了工作中的角色也就意味着扮演好了家庭中的角色。而女性则不然,她们的社会工作角色常与家庭角色唱反调,表现为“上了庭堂”就“下不了厨房”,要做贤妻良母就得放弃事业。这种矛盾处境增加了女性心理失调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社会对男性事业与家庭要求的一致性,虽然加重了男性的负担,但也为男性提供了退路――事业失意可从家庭生活中寻求安慰与补偿,家庭生活不如意可从事业上得到寄托。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往往是家庭重于事业,所以一旦失去家庭这一面,也就无从得到心理补偿,更容易出现异常心理。此外,在社会生活中,男性角色的社会价值易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女性角色(主要指家庭妇女角色)的社会价值不易被社会重视,更难得到社会的赞赏,并且由于家庭事务十分单调、琐碎,更易使人产生心理疲劳,进而导致心理失常。
对此,心理学家们认为。降低女性(也包括男性)异常心理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改变性别角色的极端化概念,即要从男性应该是主动、自信、刚强、事业型的,而女性应该是被动、缺乏自信、软弱、无能、家庭型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正常的性格模式应该是“双性化性格”,即既具有男性的自信、大度等,又具备女性的随和、细腻等。双性化性格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关键词] 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关系;伦理困境;伦理抉择;保密原则;自决原则
【中图分类号】 B8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107-2
一、概念界定
(一)伦理困境
关于伦理困境的含义,首先起因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冲突、道德特质等,并且贯穿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始终。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会涉入不同层面的伦理困境。现行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伦理守则修订委员会主席Frederic.G.Reamer曾给伦理困境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Frank Loe wen berg 和Ralph Dol goff也明确指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当一个从业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与效率或能力与平等。”因此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伦理困境,进而在进行具体案例的操作化过程中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
(二)保密关系
社会工作中的保密是指社会工作者有义务使服务对象在专业关系中透露的信息不被曝光,在教学或研究中对服务对象的资料作适当的保护,从而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在没有得到服务对象的允许或书面授权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不得把自己掌握的关于服务对象的私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但是,保密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即须以遵守法律和法规为前提,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即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漏有关信息时,社会工作者应向相关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三)自决原则
案主自决原则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案主,即受助者,在接受社工专业帮助时也同样拥有自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应当鼓励案主行使这种权利,与之同时尊重案主作出选择的决定。另外,案主自决还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解决实务中价值矛盾与伦理冲突的有效方法,着重于尊重人的权利和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在案主采取自决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给予案主专业知识的服务,并且提供社会资源,甚至是一些价值观的参考。在一定范围内,在自由选择的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借助专业的工作方法对案主实施适度的干预手段。
二、伦理困境的具体案例及其分析
(一)案例介绍
芳芳是12岁的6年级学生,怀孕10周。她一直是一个好学生,老师说她从未有过什么问题。学校的护士将芳芳转介给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因为芳芳拒绝跟护士讨论自己的情况。起初,芳芳还是拒绝跟社会工作者说自己的事,并且还经常乱发脾气,后来她告诉社会工作者自己不想流产,要求社会工作者做出安排,让她留下孩子。她一再强调不想让父母知道她怀孕的事。芳芳不说谁是孩子的父亲,社会工作者怀疑芳芳可能一直受到待。
(二)案例中包含的伦理难题及其形成原因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表明案主有自决权,而且社会工作者有保护案主隐私的义务,除非是在案主授权的情况下才能打破保密原则。保密原则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从理论上讲,为了保护案主的利益, 社会工作者必须保守案主的秘密或个人隐私,不能向任何人或组织暴露案主的事情, 除非是直接与司法有关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时社会工作者出于责任不得不泄露案主的信息。当然,保密原则本身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在面临纵横复杂的情况时,社会工作者究竟该如何面对?因此保密总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基于上述案例的讨论,我们需对保密原则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义,到底是基于案主自决的保密还是严格的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实践操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介入策略
在案主芳芳不愿意让她父母知道自己意外怀孕及案主有行为能力自决时,社会工作者要在考虑保密原则的同时借助案主自决原则――若不告诉其父母,芳芳的怀孕可能对她的身心造成一定影响;而采取行动,要让芳芳的父母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吗?很明显,这样做将伤害到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起来的专业关系,破坏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但是案主的选择明显不当,这时还需要尊重她的自决权进而实践保密原则吗?
在本案例中,受助者是芳芳,她起初是不愿意向社工求助,并由学校的护士转介交给社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而是芳芳。所以通过和学校护士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了解芳芳及其家长,开始个案辅导。
(一)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芳芳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芳芳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芳芳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二)预估阶段。在现有的资料中,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芳芳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12岁的芳芳目前还处于学龄阶段,根本不适合怀孕生子,这将对芳芳今后的人生造成重大的影响,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并根据需要对她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三)计划阶段。社会工作者协助芳芳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芳芳的心理压力和帮助她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在实际社会工作中,芳芳和她父母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都应该综合考量,基于各种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社会资源以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即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学校方面,处理学校护士和芳芳的紧张关系,并尽快的与芳芳的家长联系,在保证案主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之下,相对委婉的实施保密原则;其二,处理案主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并且恶化亲子关系,并根据案主目前面临的伦理困境,在执行最小伤害的原则下,对芳芳的怀孕状况做出合理的选择;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学校对于芳芳及其家长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五)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此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约见芳芳的父母,询问其案主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
(六)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与芳芳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
(七)跟进服务。个案结束之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学校给予芳芳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此时,社会工作者面临的真正困境是无法回避且必须有所作为。显然, 生命和健康的道德价值, 较之于保密的道德价值更具有优先性。当发生无论是保密还是泄密都会损害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时, 社会工作者可以持如下原则:1.尊重生命和健康的原则居于所有原则之首。这一原则是针对所有的人来说的,既有利于保护服务对象的生命,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保护其他人的生命。2.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如果各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都相同,而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也很充分,那么就可以给予各服务对象平等的服务。但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则可以区别对待。3.最小伤害原则。该原则认为,如果面临的困境有可能对案主及其重要他人造成伤害时,那么就应该选择一个限制性最小、最容易恢复到原来生活状态的方案来操作。
四、结语
(一)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如何有效地践行保密原则
社会工作者由于职业的原因,具有比案主更多的权力,掌握更多的案主所需要的资源、有权进行相关资源的分配、也有权了解案主的问题和秘密等。在这个倾诉的过程中,案主就会面临一种风险,即秘密可能被泄露,自尊可能被剥夺。案主面临的这些风险因素就得依靠社工来解决,社工在与此同时也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社工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实践保密原则呢?
首先,要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素养的提升。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增强保密意识,警惕秘密信息被泄露。清楚相关的伦理守则和规定。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案例和案主时,要做相关的伦理考虑,尊重案主的意愿,耐心的倾听,并且要遵循保密原则―对案主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不能泄露出去,这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和素养之一。
其次,社会工作者在接案伊始就应该向案主说明所有与保密有关的规定。同时,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意愿,给案主提问的机会。
(二)处理好伦理困境对社工实务的作用及意义
社会工作强调以助人自助为准则,是一门比较注重反思性的专业学科和道德实践,因此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保密原则与自决原则的重要性更是在专业关系的伦理中得到了主要的体现:即尊重案主的自主性有利于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诚信和威信,避免对案主造成伤害;强调保密性又使得案主获得安全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求助和工作关系,并且有利于增加工作的时效性,使得服务双方获得双赢的成效等。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的专业活动中,专业团体和专业工作者必须对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活动及伦理决定进行解释,如何在尊重案主自决的情况下规避风险而又保守秘密,即对存在的伦理问题及价值选择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已经存在或者可能面临的风险,这都是今后我们所要进行持续性探索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Frederic G. Reamer. 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48).
[2]隋玉杰.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张丽剑,李娜.浅论社会工作中的保密原则[J].社会工作・理论新探,2012,(01).
[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谢腾欧,许云勇.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4,(03).
[7]皮湘林.社会工作伦理的理论视域[J].伦理学研究,2009,(02).
[8]罗肖泉,尹保华.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议题[J].学术论坛,2003,(04).
一、社区戏剧教育的理念与运用
(一)社区戏剧教育基本理念
戏剧教育的理念在西方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早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就大力提倡把戏剧和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发展校园戏剧。随后,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相继把戏剧教育纳入到普通的学校教育中来,确立了立法和有关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计划,奠定了戏剧在整个教育界的地位。戏剧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狭义的戏剧教育,在这里将不做过多解释,本文所涉及的社区戏剧教育作为非专业戏剧教育的一种,是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模式。非专业性的戏剧教育是使人回归本性的教育,强调面向全体人民的普遍适用性。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致力于人格教育,为人民所享用、为人民服务。
戏剧教育的这一基本理念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一致并且可以相互融合。社区戏剧教育以社区为背景,把戏剧带入社区,最终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一个人品德、气质、道德、行为方式、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的总和。而戏剧则通过角色的扮演、人物的对比、情境的构造等融入美学艺术表演形式使社区居民学会自我反思,明确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完善自我认知。社会工作为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需要对受助者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使受助者发觉自身人格上的不足,改变消极的认知。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区戏剧教育可以做为提高社区社会工作效率的有效辅助手段,帮助社区居民完善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享受生活。
(二)社区戏剧教育在中国的运用
当前我国的社区戏剧教育尚处在初步探索的空白阶段,实践运用的案例非常少。在我国提到社区戏剧教育,大多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社区服务完善的城市社区中,社区居民自己组织的戏剧团体。或者由社区与剧团合作的社区戏剧演出,如:2010年北京东直门街道办事处与雷子乐笑工厂合作举办的减压戏剧。意旨于丰富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但是,这与社区戏剧教育的理念大相径庭。
2012年美国社区戏剧教育研究者冯乐然女士与兰州NGO环保组织合作,把社区戏剧教育与环保教育相融合,邀请来自美国、西班牙、香港等地的戏剧教育专家,举办了为期一周的“2012兰州国际社区戏剧环保教育论坛”,并与社区居民一起排演了戏剧――黄河之魂,不仅使社区的居民享受了戏剧的乐趣,并且通过亲身参与演出,体会了黄河污染的严重性,学会保护环境,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虽然兰州社区“黄河之魂”的戏剧演出体现了社区戏剧教育的特点,但是与环保组织的合作无法体现社区的自主性,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二、社区戏剧教育融入社区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也逐渐走入社区,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而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念与方法,在理论基础上相对完善,但是在实际生活操作上,还存在着方法不专业、社区福利资源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需求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要探索符合中国文化的社区服务方法。
(一)社区戏剧教育能够丰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社区社会工作从理论上来说,包括宏观上的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微观上的社区照顾模式。具体到社区工作方法和技巧上开展了居民活动、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培训、社区教育、社会资源的调动等等。而社区戏剧教育融入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中,能够给社区服务带来新的活力。从社区服务的内容上来说,目前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关注居民的基本需求及困难,但是,针对需求所开展的活动单一,过于形式化。而社区戏剧教育秉承人格教育的宗旨,以戏剧的形式服务于居民,更贴近居民的现实生活,使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更丰满。
(二)社区戏剧教育可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戏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到信息化高速发展、各种艺术形式繁盛的新世纪,中国戏剧艺术还是有着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们对戏曲的热爱,七、八十年代新人们对歌剧、音乐的喜欢,使得戏剧艺术在中国繁荣发展。因此,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开展社区戏剧教育能够极大的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戏剧教育不仅只限于戏曲的演出,也包括歌剧形式的编排、撰写剧本、导演等艺术呈现形式。不论哪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都可以参照自己的喜好,发挥自己的写作、编排、组织、表演等特长,由社区居民共同完成属于本社区自己的戏剧表演。并从中体会戏剧所带来的乐趣及蕴涵的意义,在愉悦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人格。
三、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社区戏剧教育构思
虽然将社区戏剧教育融入社区服务建设中是可行的,但是本文所探讨的是希望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结合到社区戏剧教育中去,调整社区戏剧教育模式,构思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戏剧教育。
(一)“治疗型”社区戏剧教育
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中,有个案工作的叙事治疗、小组工作的心理剧,都是以治疗为目的的社会工作方法。而在社区工作中,也可以创建“治疗型”的社区戏剧教育作为辅助手段。“治疗型”的社区戏剧教育是即像个案工作一样,针对一个案主的治疗方法。也可像小组工作一样,针对一类问题的治疗。即关注案主的问题,让案主通过为其量身定做的社区戏剧演绎,改善其心理消极情绪,进而协助解决案主的困境。“治疗型”社区戏剧教育是运用在社区中的“心理剧”,关注、解决的是案主自身的心理活动,在大的环境、多人参与的情况下,使案主通过亲身参与体会欢乐,自我改善。总的来说“治疗型”社区戏剧教育的运用范围是广泛的,即适用于抑郁、自闭、自卑等心理消极问题的人群,也适用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人群,或者是工作、家庭问题压力过大的成年人群。
(二)“育人型”社区戏剧教育
社会工作领域划分中有通常用于社区中的矫治社会工作,即社区矫治社会工作。而“育人型”社区戏剧教育就可用于其中。社区矫治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并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心理、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这与戏剧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虽然,对于社区矫治社会工作来说,小组工作中的心理剧也能完成对案主的帮助,但是“育人型”社区戏剧教育除了具有“心理剧”的矫治功能之外,还可以通过社区居民与案主的共同演绎,改善社区其他居民对需矫正人员的看法,理解他们的感受。
(三)“活动型”社区戏剧教育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快速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复杂,这为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带了契机。随着对先前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反思,政府也在加快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利益被更多关注。老年人、儿童、失业者、流浪者、残疾人乃至农民工合法利益更被重视。政府已在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满足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全国百所大学办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几十所大学办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量的社会工作实务型人才,加上民政部门考取社工师的在职工作者,社工师数量激增这种生机勃勃的现象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一些严重问题。首先是缺乏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务,出现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脱节;二是现存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不能给社会工作者自身合理的生存保障。在种种现实面前,社工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社工师的角色定位出现问题,做了不该做的“帮助”,结果就会像医生给患者吃错了药一样,越帮越乱,甚至产生危害。
一、 社工师的角色认知与定位
任何一种角色只有在角色认知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在现实中成功的进行角色扮演。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政策的具体实施者。由于作为一个专业的社工师的工作方法、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会使他在不同的服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般而言,社工师的角色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直接服务角色 社工师的直接服务是指直接面对对象的服务活动,在这样的服务过程中社工师的基本角色首先是服务提供者,既包括提供心理援助,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还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其次是支持者,社工师不但对受助者提供直接帮助,还要鼓励受助者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主动克服困难,学会自我决策,既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助人自助。社工师应成为受助者积极反应的支持者,并尽量创造条件使受助对象自强自立和自我发展;最后是倡导者。倡导是在受助对象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走出困境但受助者对新的行动又不了解时,社工师应该向受助者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走向成功。
间接服务角色 即为直接服务提供支持性工作。在这样的服务过程中,社工师扮演的角色首先可以是管理者,这种管理不但要调配多种资源满足社会行政工作的需要,而且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也离不开必要的管理,因为这三大社会服务活动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其次可以是资源筹措者,为了服务的顺利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社工师要有能力争取到相关方面的支持,否则社会工作很难顺利实施;其次可以是政策影响者,当社工师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某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时可以向有关部门提供建议,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社会政策。这样就可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和减缓社会问题出现的频率;最后可以是研究者,社工师要有效的解决问题,就必须科学地评估问题,合理地设计服务方案,准确地理解受助者的行为,这些问题都需要社工师进行认真思考,对现实给予正确判断,这时社工师扮演的是研究者的角色。
三、 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帮扶中的角色认知
现代中国社会涌现出大量的专业心理学和非专业心理学者,即使是专业心理学出身的人也不一定可以做心理咨询服务,考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人素质和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如果不规范心理学者的作为,不明确心理援助中心理学者的角色认知与定位,后果会很严重,就像医生不能治百病,学有专攻,各有所长。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三者之间的区别很大。虽然专业社工师也掌握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但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领域虽然有交集之处,但一个心理治疗师可以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但一个心理咨询师肯定胜任不了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同样,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可一个心理健康工作者确不一定能胜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三个打鱼人”的故事就可以很好的诠释。第一个打鱼人发现上游漂下来的落水者马上救到岸上进行人工呼吸、挽救生命,一部分人活了,可也有不少落水者死了;第二个打鱼人在上游安放了一块不准游泳的牌子,并不时用语言劝诫,一部分游泳者回去了,一部分还是照游不误,但死亡人数减少了;第三个打鱼人干脆来到上游办了一个游泳培训班,告诉要游泳的人想下河游泳必须学会游泳,考试合格后方可下水,结果收效很好。第一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挽救着有严重疾病的人;第二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通过语言沟通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第三个打鱼人扮演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事先预防,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
精神医学家使用“心理治疗”的称谓,意味着由治疗者来医治求治者的心理问题,较适用于已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 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表示主要工作仍在于辅导或咨询,包括预防及促进成长,只是处理一般的问题。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从业人员要求不同 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师承担,心理治疗常由有专业背景的医生担任。
工作具体方式、方法不同 心理咨询强调咨询人员和来访者建立一种特殊的信任合作关系,以解除咨询对象的顾虑和负担,并通过同理心、解释、总结、布置家庭作业等等方式方法给来访者以帮助。心理治疗因其服务对象和学术理论、施行要点不同,有很多治疗模式如:心理分析性心理治疗、认知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花费的时间不同 心理治疗比心理咨询费力、费时,花费也比较昂贵。现在北京、深圳、上海、武汉、昆明稍好点的心理咨询师都在200―500元/每个小时,心理治疗师的价格要比这个水平高,特别是专家级别的高级心理治疗师。
二、 社工师在心理帮扶中的角色认知与定位
社会工作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它的专业本质、理论体系、助人的效果以及社会定位确实有太多的争议。在理论层面上,不但外界人士质疑社会工作是否拥有自己的专业理论,甚至连正在做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士也会经常怀疑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否对实物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方面。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中,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理论、增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理论等都在不同的时代影响着本专业的发展。当然这其中也产生过社会工作本身的一些理论,如心理社会学理论、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工作的发展确实是依赖于多种学科的引进与整合。因此,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与社会共组同时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它们都不同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行矫正,使得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甚至一部分社工师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职业时,或者为了获得人们的信任与认同干脆把自己称作心理咨询师,而他们实际的工作内容却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以心理学为重要的理论支撑的,社工师在助人的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但是这并不代表社工师就等同于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必须充分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重要的一点是社工师必须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之间的角色联系与巨大差异。社工师在心理援助中的定位具体如下:
直接服务者 社工师只有在具备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以后才能充当直接服务的角色,与求助者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制定心理咨询的目标与方案,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并最后进行相关的评估。如果社工师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中,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直接的专业工作者,向服务者传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资料收集者 社工师如果只有社会工作师的资格,就只能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充当间接服务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充当对求助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对求助者社会关系资料的收集与求证是社工师的强项与主要的工作,这是社会工作者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起到协助的作用。
转介服务者 如果服务对象出现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不匹配的情况,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做出判断,转介给匹配的心理工作者。如果服务对象出现思维逻辑混乱、无自知力、无痛苦感、甚至出现幻觉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社工师一定要将他转介到专业的医院精神科。
心理咨询师与服务对象更类似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双方是治疗关系,心理咨询师更专注的是个人的微观系统;社工师与案主是伙伴式助人关系,更关注和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和发展,更主张将服务对象的问题放在社会层面来解决,而不仅仅归结于自己的微观系统的障碍。另外,心理咨询师是要向服务对象收费的,并以合同契约的形式来确认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来确认咨询者者和被咨询者的角色定位;而社工师是不会向服务对象主收费的,更倾向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伙伴式和同行者的专业关系。针对以上各种情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认知出现偏差就会对服务对象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导致一些无可挽回的损失。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工作 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降低青少年社会犯罪率,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1 青少年特点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年龄段人的特点:一是具有多变性。青少年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的独立决策的意识还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当他们做出某个决定或者行为时,可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决定与行为进行否决。二是具有创新性。青少年处于思维活跃期,他们思想比较前卫,敢于大胆想象,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同时现时代的青少年具有不服输的特性,他们不怕失败,因此他们的创新能力比较强。三是具有叛逆性。青少年正处在叛逆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忠告持反对态度,越是社会认为正确的东西,他们就越反对,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犯罪的直接原因。
2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策略
2.1 发展策略。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能够发展社会资源和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生活能力得到增强。发展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这也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比如在社区服务中开展的“阳光助成长,潜力无极限”,就是通过对青少年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自决能力。
2.2 预防策略。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类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境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预防是避免青少年产生不良问题的关键,因此要积极开展预防活动。比如,在社会活动中,积极组织即将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参与到社会工作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讲解、心理辅导、图片宣传等,让他们参与到志愿者组织的活动中,并且帮助他们宣泄心中的不满,释放他们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3 治疗策略。治疗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处于崩溃边缘的社会功能。笔者在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遇到过一名问题青少年“小豪”,其因为家庭原因,早早退学,之后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后,进行偷窃,后来被判刑,出狱后,自己想从新改过,但是感觉社会对其是采取异样的眼光,感觉自己已经被社会抛弃了。根据“小豪”的描述,笔者认为其内心的品质是良好的,因此笔者通过与其父母、同学朋友沟通,通过定期帮其进行心理辅导、法律宣传,并且为其积极寻找工作,实现其个人价值,树立他的信心,让他成为一名社会有用人才。
3 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实用人才。
3.1 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由于每个青少年所经历的社会历程不同,他们都对社会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就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而且这些观点带有很大的误区,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阶段中心理最消极的时期,大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都认为自己不快乐,因此,他们的人生观往往也是消极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特别是社区青少年)在形形的人生观中分辨真伪,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2 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些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常常引发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进而会导致各种社会犯罪的出现,因此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合理引导青少年敢于面对现实,结合现实为自己设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当然理想目标要高于现实,但是也不能毫无依据的设定理想目标。
4 提高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措施
4.1 把握青少年需求,提升服务理念,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要注重体现优势视角,引导和帮助青少年以更加积极和正向的方式面对成长中的困难、问题和挑战。
4.2 拓展青少年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一方面,要推动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以及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4.3 积极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整体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毕竟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保护青少年的权益和立法工作,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关注社会明天的发展,因此以青少年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正确认识和引导青少年,并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各种价值观念、方法和技巧,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自由发展,以帮助他们与社会达成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
参考文献:
[1]庄晓芸.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汇总
温馨提示:参考范文只是提供给大家参考学习之用,可根据需要任意编辑,文本内容仅供参考,切勿对号入座,感谢您的阅读下载!
一般而言,责任意味着依照身份、地位或职业,由命令或习俗责成的工作、行为、服务或职务。社会责任就是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应该发挥的功能。社会责任的赋予者可能是政府、组织和团体,也可能是社会公众、家庭和个人。通过政府、组织和团体赋予的责任通常具有强制性,受法律、行政和经济约束;而由社会公众、家庭和个人所赋予的责任则往往具有自然和自觉的特征,受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约束。
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分为社会责任和专业责任。前者是指在一般社会关系中力所能及的助人行为,后者则是在专业岗位上应尽的工作义务。与普通公民相比,社会工作者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更强的敏感度;同时,公众对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也会在道德上寄予更高的希望。我们很难想象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尽到专业责任。此外,社会工作者也往往能够通过不断进行专业实践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本身的亲近情感,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健康、尊严的自然关爱,它是人们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的情感基础。不过,由于宗教信仰、政治派别和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和民族表达人文情怀的程度不同,方式各异。
如果说专业价值体系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哲学基础,那么人文情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感性动力。一般公众内心具有的诸如慈善、怜悯等自发、直觉的助人意识,往往基于道德因素;而社会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为丰富、成熟、稳定的社会情感,与其专业价值一脉相承,并能通过专业实践不断得到强化。许多事例表明,即使由于种种原因脱离了社会工作领域,人们在实践中已经固化的那种对人类的深切关爱依然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三、稳定的心理状态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难、挫折、紧急事件或处于危机状态时,能够克制和调适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断和行为选择。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家庭和个人案例时,有时不仅会遇到社会资源的不足、社会政策和专业价值的冲突、个人价值和专业伦理的冲突等问题,还会遇到专业方法与案主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实践中产生的紧张、慌乱、激动、犹豫、悲伤、压抑、失望、孤独、烦躁甚至恐惧等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调适的。
一般地说,个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专业职责是保持心理稳定的前提。积累的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术越熟练,文化敏感度越高,专业价值越稳固,就越能避免心理失衡。其中,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有效调适心理失衡的宝贵资源。但是,对许多新手而言,则需要资深社会工作者和专业督导老师的辅导。如果不能通过接受辅导消除或减轻压力,建议工作者转介案例、休假或更换工作环境。
四、勇敢的挑战精神
挑战精神是指在对传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制度的怀疑、批判过程中和创造新事物方面所展示出的信念和毅力。
社会工作实践的主旨在于通过帮助弱者、处于压力和困境中的人们来促进社会的平等、公平,维护人类自身的尊严。尽管我们不否认社会工作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道德体系方面的作用,或者说,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改良,但它固有的革命性潜能决定了它需要时常挑战损害和妨碍弱者权益的那些观念、行为甚至制度。对处理家庭和个人案例的社会工作者来说,由于不同案主的需求和问题各异,他们很难预测未来的困难,问题往往不期而至,而答案还需要不断摸索。因此,培养这种敢于尝试、勇于负责的信念和毅力,并使之成为习惯,对维护专业价值和案主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__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体系,推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宏伟目标,今年我县民政局、人社局联合组织全县各类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培训学习。我作为从事民政工作的一名成员,义不容辞的投入到社会工作者资格的学习培训,经过几个月来的学习培训,受益匪浅,现将几个月来通过学习培训所感受的心得如下:
一、社会工作培训是提高政治觉悟的重要举措
通过社会工作的读本的学习及专业培训,让学习者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项举措关系到社会稳定团结,关系到区域和谐发展,关系到家庭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培训是提升理论实践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感受的是一个社会常见现象但似乎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学习者从中学到了许多专业化的知识,提升了社会交往的理论水平,同时将理论与自身工作实践相结合,有效的改良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能力。
三、社会工作培训是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
通过多次的集中学习讨论和重点培训,使得参学者好像又回到了学校时光,感受到心里要年轻了许多,既能学习到许多知识又感受到了许多的趣味,虽然每一位参学者不一定学有所果,但关键体现在重在参与的精神。
20__年5月份我参加了在__区西林成校举办的社会工作者培训班,经过这次培训,我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价值观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是一个性质明确又处于发展中的专业和社会服务,我对社会工作的多种理解——科学的助人方法,是助人活动,是一种艺术,是一个专业。现代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秉承利他助人的价值观,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多的是老师将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系统的将知识分块整理后传授给我们。例如根据介入方法分为小组和个案两个专题,又根据服务对象分专题讨论。这种“专题”式的授课模式让我们更专注于各个不同领域呈现出来的问题及针对的技巧,在归纳与分析中加深了对不同技巧的认识和运用,可谓是“温故”。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同学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念,是让同学们积极投身到知识创新与分享上来的一种良好方式,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加了与老师的互动,可谓是“知新”、一举多得。我本人非常喜欢课堂上这种讨论的环节,觉得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能听取其他人的观念和思想是互相促进与提升的一种良好方式,并且在展示小组成果时展示的是智慧也是分享的喜悦。
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头脑中假设的简单的助人行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三是实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应熟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管理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协议,能够独立接案、结案和提供跟进服务,能够对提供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福建师范大学新鲜人守护计划里面的子项目之学长导航来具体阐述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新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和实施。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新鲜人守护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010-01
目前,国内共有253家高校开设社工本科专业,在校社会工作本科生、研究生约4万人,每年毕业生1万到1.2万人。学校社会工作在于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发挥学生潜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它评估并处理学生的问题、向教师及家长解释学生的问题、为学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并参与社区发展工作。[1]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主要通过举办小组活动、心理咨询而展开,主要通过辅导员、团委书记等担任社工角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2]
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社会变革的催化作用下,心理状态日渐成熟,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独立与依赖的抉择、积极与惰性的冲突等等,使得新生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如果矫正的方法不得当、不及时,还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变态行为或犯罪行为。[3]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又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1)高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缓慢。高校基本上没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同时关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和晋升问题等方法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高校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对于学校社工的专业属性认识模糊,对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比较认可,对社会工作的引入疑虑重重。[4]
(3)国内非政府组织资源对高校社会工作的支持极度缺乏。对比美国和香港,我国非政府组织能力十分有限,能够给予学校社会工作的资源相对较少。
(4)目前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尤其缺失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为主的专业技能。[5]
现行高校学生工作在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看待、在重视学生参与学校事以及服务学生的价值导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等方面还远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没有将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进行细分对象地与以贯之。与之相比,现代社会工作不仅强调助人计划的实施, 更强调其后受助者困境的改善。[6]
本文将通过介绍福建师范大学新鲜人守护计划为例来阐明如何在高校中有效地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怀,以解决潜在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新鲜人守护计划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历时一个学年,通过校院各学生组织的联动,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过渡,指导新生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同时,让新生深入了解、理解师大的校史校情和发展状况,激发新生热爱师大、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鲜人守护计划当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学长导航”活动。该活动就是一种“生活教育”(陶行知),帮助大一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应运而生的,它通过“神秘人”的出场方式,告知新生在与人沟通方面的技巧,通过推荐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或者电影,告诉新生大学生活该如何积累财富,通过与老生代表面对面沟通,让新生认识到学习、工作、生活该如何抉择。它以贴近学生的方式,用幽默诙谐的言语,将各种要求性的条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在每个人面前,不仅如此,该活动还考虑到新生活动众多的背景,将所讲内容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大的信息量,以求得新生集中的注意力和积极的参与,在最后,还安排了现场答疑阶段,以反馈该次活动的效果,同时也再次搜集了该学院新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该活动已经成功推广至了本校十几个学院,广受同学喜爱,究其原因,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点:
(1)注重调研,针对性强。该活动在开始前,会有一个访问调研的过程,由主讲人负责询问一些与学习、生活和工作相关的问题,倾听学生的故事,初步了解和认识该学院新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准备课程。这与学校社会工作中承认人的需要异曲同工。
(2)优势视角,破除标签。该活动激发了原始的生命动力,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不仅是赢得学生信任的一项技术,更是社会工作核心理念“接纳”的具体表现,即不管什么样的服务对象,其生命与生俱来就有无限的潜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质和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改变动机。
(3)表达通俗,易于理解。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中,要求工作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该活动的主讲人言语功底深厚,用词诙谐,见识广泛,能够和相关专业相结合,形成共鸣,更易地被学生接受。
(4)助人自助,体现价值。帮助他人,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在学长导航的过程中,新生们得到了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不自觉地会把这种助人的理念传播出去,将助人真正变成自助,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方便,
(5)人人平等,勇于创新。在平等的视角下,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利用晚点时间,尝试新鲜的方式方法来获取新生的积极参与和认可,通过同辈的感受来获取同理心,避免了以单纯的讲座形式带来的枯燥和厌烦感,是学校社工接纳理念的具体体现。
与传统的学生工作不同,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看待学生和看待问题的新鲜视角,嵌入式的发展是学校教师的普遍反映。“社工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社工不是老师,但却是老师和学生的朋友。” 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社会工作也在积极地对自身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下工作的目标。[7]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枫,王成奎 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J] 教书育人 2006,(2)。
[3]张莺,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0年。
[4]范明林,张洁,等《学校社会工作》[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1,16-18。
[5]石彤,等《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9,104-105。
[6]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 江苏高教 2006,(6)。
[7]雷莹,张季菁,等《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研究》[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