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9 16:32: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1篇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传染病防控的前哨,在疾病群体防控、传染源控制及易感人群重点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为传染病的有效防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目前基层社区在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基层社区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间本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档案及工作记录,并结合国内外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相关资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2 方法

在社区各科室人员中随机组成调研小组,对社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分类,对日常传染病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相应方面的对策。

2 社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人员缺乏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认知和重视

经调查分析,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尚未对传染病日常防控工作的性质及地位形成清晰的认识,这主要源于单位日常工作思想培训开展不到位,工作制度及工作规范尚未针对实际工作性质及影响作出具体的调整,模糊的认知导致部分工作人员日常服务中传染病预防意识不强,不能充分迎合当代社区传染病管控工作的基本思想。

2.2 社区经济与防治管理工作的矛盾

服务和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是国内社区传染病控制单位主要的矛盾之一,低收益极大地影响了社区传染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难以维持和扩大社区传染病的防控力度,长期局限于一些能够实现经济收益的防控管理服务之上,医疗设备支持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日常疾病管控工作质量。

2.3 社区服务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配置问题主要是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少和质量低[3]。现有的部分卫生服务者多为中短期聘用的临床工作人员,大多数人员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公共卫生教育及传染病防治培训。人员配备不合理会直接导致日常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不能有序、规范开展,服务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则综合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2.4 防控服务不规范

良好的传染病预防服务需要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还需要贴合社区实践的服务工作付诸实践,而社区传染病控制服务在我国尚属一项新的卫生服务项目,较短的实践期间未能为国内社区疾病控制服务工作积累下足够的实践经验,导致日常工作服务不规范。

2.5 服务体系不健全

经研究发现,社区传染病的防控服务主要偏重疾病治疗,进而弱化并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工作。尽管防治管理工作依照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模式开展,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的紧密联系会使日常疾病的防控工作偏重于疾病治疗方面。

3 社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对策

3.1 重视宣传教育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区服务人员宣传教育工作[4],系统调查内部疾病防控工作人员总体工作认知情况及服务能力,制定相应的宣传方案,并针对性制定一对一的服务教育方案,由专人定期为所有工作人员实施教育与培训; 另外,还应强化社区整体传染病的防控服务宣传教育工作,帮助社区群众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防控理念,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日常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来[5]。

3.2 完善管理体系建设

制定切实际、具体化、科学性强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构、专科设置、人员培训以及采购供应等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3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设置专业的管理小组,针对传染病管理设置相应的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疫情监督小组、应急治疗小组等,提高管理效率,并对其定期做专业培训,明确每位成员工作任务及负责项目,做好相关工作,避免工作中出现错误。同时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疫情报告效率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报送中卡片的遗失。

3.4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

加强感染管理工作,并与其他部门高度配合,发挥防治感染的作用,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硬件设施的建设,规范社区医院、乡村卫生所(室)和个体诊所医疗废物的管理[6],合理处理医疗废品,减少安全隐患。

3.5 加强卫生监督与法制建设

加强法制教育,定期组织社区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相关知识,增强依法监督意识,提高卫生执法能力,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 按照监、帮、促的工作原则, 对社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技术督导, 真正发挥卫生监督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家禹.基层社区传染病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9):3026-3027.

[2]赵红洋.社区传染病控制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6):1612-1613.

[3]宋萍,罗羽.我国传染病护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45-346.

[4]杨国库.试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相关问题[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5(104):305-306.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社区治理的本质是确保公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够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并且能够监督社区各种行为与活动,从而防止社区公共权力的滥用。同时,通过多元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民主协商来实施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的利益,从而促进社区生活的和谐稳定。

花溪区A社区(以下简称“A社区”)是2012年贵阳市推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之后,花溪区成立的两个城市社区之一,社区服务中心相比于以前的办事处,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内的城市居民,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实际运用,公民在社区治理中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治理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A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情况并不容乐观。花溪区A社区的公民参与情况在贵阳市城市社区中极具代表性,因此,探究A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所在,以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1.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取得的成效

A社区服务中心根据自身规模、管理体制以及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建设思路,把公民参与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社区参与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离不开物质支持和硬件设施。A社区是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社区建设的资金预算每年由财政局、民政局、组织部共同编制,并且每年年底对使用的情况进行专项监督,这使得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了社区项目的顺利推进。

(2)公民参与内容不断丰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城市社区的居民需求日益增加,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文艺活动、社区救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在社区文艺活动方面,创立了“社区出钱物,物管出场地,居民出节目”的运行模式,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社区救助方面,如果社区服务中心有非专业性的岗位空置,社区低保户则优先录用,等等。社区成员通过社区服务的参与形成了社区的社会救助制度。

(3)公民参与形式日益多样化。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和进步,社区原有的公民参与形式已难以适应社区治理的需要。A社区服务中心创立了信息化值班快车、居民议事会快车和网络社工快车为主体的“三大快车”特色服务项目,其中居民议事会快车以电话、网络等工具为载体,通过在社区网站中设置“公民参与”专栏等方式,创新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

2.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A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基本上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这与社区建设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不强,参与率低。社区公民自愿参与社区活动或事务的程度,是社区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效度的综合反映。目前,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是一种社区服务中心动员、社区公民执行的状况,公民参与率总体偏低。

(2)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容有限,以非政治性参与为主。除选举外,A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容基本局限在非政治性事务上,所谓非政治性参与是指公民参与的社区事务多与政治不沾边或关系不大,如参与居委会组织的文体健身活动、环境整治活动、治安巡逻活动,等等。社区内的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社区的政治性事务中去。

(3)社区治理中参与主体单一,社区精英主导社区重大事务。对于一般的社区事务,参与主体主要是退休老人。而社区内的重大事务,参与主体则主要是社区内的“精英分子”,即社区内各单位代表、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内的人大代表、区领导及少量的居民积极分子,这样既不能充分提高社区治理决策的科学民主性,也不能对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进行有效监督。

二、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意愿不强、参与内容有限、参与主体单一等问题,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影响

一方面,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人们己经习惯了接受政府的大包大揽,对于社区治理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社区公民的意识薄弱,认为社区治理是政府的事情,只需要政府来管理就好,因此,不会积极参与到社区会议和社区监督等社区治理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学习、工作、娱乐活动等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社区的很多公民就没有时间来参与社区治理,这导致了公民对社区的作用和功能认可度不大,尤其是占社区常住人口中的流动人口,更是缺乏社区意识,社区公民对社区的认同度较低。在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影响下,公民的公民意识和社区意识薄弱,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不足。

2.参与理性不足,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人是利益与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在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社区建设时会较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与自己利益有关的社区事务,参与热情就高,反之则低。总之参与的功利性较强而理性不足,而且多数人都有“搭便车”的心理。

3.社区治理行政化程度过高,公民参与权被边缘化

社区服务中心由政府直接领导,社区治理依然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但政府并没有将公民作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而是将公民作为治理的对象,包揽了社区的大多数政治性事务,因此,政府依然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而存在,以行政的方式对社区进行着管理。但社区公民仅仅作为一个旁听者与传答者的角色参与,较少拥有发言权,而发言权大多被掌控在政府和社区“精英分子”手里,因此,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利被边缘化了。

4.社区治理活动的宣传方式滞后, 宣传效果不佳

社区服务中心对社区治理活动的宣传上 ,对普通的老百姓大多数是以社区的告示板、社区网站的形式通知。但是大部分社区公民对告示板和社区网站上的内容关注度并不是太高,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忽视告示板和社区网站上通知的事项。此外,对于新创立的信息化参与方式,很多社区公民并不了解,这就使得社区现有的参与方式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增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A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要通过以下方面加以解决:

1.培育公民意识和社区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理性

社区公民有了较强的公民意识和社区意识,能自觉地将这种意识变成行动,提高自身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公民的参与理性。关于这两种意识的培育,首先,社区服务中心应该通过标语、宣传栏、培训会等形式,向社区公民宣传公民意识和社区意识,并且要大力宣传有关社区建设的相关情况,加强公民对公民意识和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唤起公民的参与热情,而社区公民则应配合社区,积极学习和参与,实现自身两种意识和参与素质的提高。其次,要不断提高公民的社区满意度。社区服务中心在处理社区事务时,尤其是对于与社区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应同社区成员充分协商。最后,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注意日常工作的细节,热情服务群众,以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强公民的社区归属感。

2.转变政府观念和职能,尊重公民的主体地位

政府服务社区并不是要包办所有的社区公共事务,更不是要指挥、干预社区的正常运作,而是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区资源,促使社区健康、顺利地发展,要做到“少干预、多服务、下社区、办实事”。一方面,政府应树立正确的社区治理观念,破除政府机构中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陈旧理念,要意识到行政机关本身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没有人民的授权就没有公共权力的存在。另一方面,政府要实现权力的下放,政府机构要从本职工作开始,做好其行政服务工作,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把职、责、权、利四方面统筹起来,让社区来行使本该由社会行使的职能,加强公民参与权的落实,实现管理方式从传统的“掌舵”向新型的“服务”的转变,积极推进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

3.完善公民参与保障机制,促进公民参与的法制化

第一,政府要把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纳入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完善公民在参与的相关程序,使得公民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关政策的指导。第二,要完善社区公民参与的监督机制,社区政务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公民,便于公民监督的实施,要充分重视公民的建议和意见,并且政府要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纳入社区绩效评估的一环,通过绩效评估的方式激励社区服务中心对公民参与的重视。

4.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创新公民参与平台

现今网络和通信技术发达,除了电话、社区网站中的“公众参与”专栏等沟通交流渠道,社区还应该善加利用信息化交流工具,可以通过建立社区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沟通平台的方式,加强与社区公民的沟通交流。这些方式比电话、社区网站参与平台等形式更加便捷,在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建言献策的平台的同时,能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其中。在社区治理活动的宣传上,要注重社区治理活动宣传上的时效性,利用好社区告示板等传统的宣传方式,使公民能及时了解到社区治理活动的最新情况。

社区治理是实现“善治”最基础的途径,而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降低社区治理成本,同时也能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推动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在今后的社区建设中,政府和社区服务中心要充分重视公民的主体地位,积极推动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不断拓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及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唐忠新.社区治理 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4(09).

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23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运行机制

2010年,中国老年人(65岁以上)已经达到了1.13亿人,占总人口的8%,按照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便可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民政部 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号)提出,要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运营、市龌运作,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

1.1 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社区中享受养老服务,具体形式有社区家庭养老、社区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互助中心等。需要指出的是,社区居家养老与传统的居家养老不同,它结合了社区中机构养老及老年人互助中心等形式,内涵更为丰富。

1.2 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①社区居家养老供给机制;

②社区居家养老动员机制;③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协同机制;④社区居家养老监管机制。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供给机制存在问题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角色定位的困境。作为主要“供给主体之一”的角色和“管理者”的角色,其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中存在角色冲突。虽然经过简政放权和“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的创新,各级政府致力于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其他多元主体的管理上,管理者的身份要求政府对其运营资格进行准入限制和审查,因此,在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与如何加大养老服务社会供给之间存在困境。

2.2 动员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动员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资格获取,需要消防、床位、员工数量等条件满足行政许可标准,这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投入较大、回收较慢的特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员机制主要依靠政府宣传和民间慈善力量,但这种动员通常是偶然的,且效率较低。现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机制,缺少专门的制度规范,动员机制没有常态化。

2.3 社会协同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水平不高,社会协同机制有待改进。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政府“公办”养老院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绝大比重,近年来,各地政府在试点探索“公办民营”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形式,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实际受惠人群数量来看,都远远不够。同时,其他多元主体之间,如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供给的实践中,联动水平较低。

2.4 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行检查评估机制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不具备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问题的效果。现行的检查评估机制主要是,每年向主管部门提交年度运营报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对硬件设施等进行检查,辅以主管部门的抽查。但现有检查评估机制流于形式,大量未能达到准入标准的民间“社区居家养老机构”,以“合法运营”或“透明运营”的形式存在。原因并非是政府主管部门不具备责任感或者作风,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缺口以及监管之后的责任归属模糊,使政府主管部门难以处理,对部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采取“不出事就是好事”的策略。

3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元协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创新形式和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改进现行机制的不足之处,努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3.1 强化政府“治理者”的角色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么一个深入影响社会各阶层人员的领域,应该明确自身的“治理者”角色,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保护广大人民的养老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管理目标。近年来,老年人及其家属与养老服务机构的权益纠纷日益增多,政府作为治理者,应当创造更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氛围,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运营。不是追求以供给主体的身份更多地参与社区居家养服务供给,而是追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高速发展。

3.2 出台特定的动员制度规范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或者是任何一份事业的成功,都建立在人、财、物等资源高效整合的基础上。同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和常规的动员机制。政府通过出台特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制度规范,对政府力量、社区力量、非营利组织力量和其他民间力量进行科学动员,最大程度实现动员的精准、高效、常态化。

3.3 建立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其他主体相对互动较多,其他主体之间联动性则较差。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不仅仅是加快“公办民营”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试点及经验推广,还应当探索加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联动,如企业以投资入股等形式,负责非营利组织名下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并以市场的力量促进其健康发展。同理,民间团体或个人慈善力量名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以通过支付报酬的形式,聘用企业帮助其进行管理,实现成本和效益控制,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3.4 落实检查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创新措施,是适应新时代的现实背景而产生的,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客观上造成了,大量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的“透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政府主管部门苦于没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大多是默认其存在于“灰色地带”。另外,已获取行政许可,具备运营资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也存在着因检查评估流于形式,硬件设施投入逐年减少,养老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检查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透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重点防抓安全隐患,并给予政策照顾,还可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对已具备运营资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应严格落实周期性考核和抽查评估,且进行相应的奖惩,并建立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供给设施的评分评级系统。

4 结 语

适应新时代现实背景而产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创新措施,对实现各阶层人民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应当在供给机制方面明确政府的治理者角色,在动员机制方面出台明确具体的制度规范,在协同机制方面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在监管机制方面落实检查评估制度,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Ageing 1950-2050[R].2002.

[2]F Burns.Reverse Mortgages in Australia: An Exercise in Sustainability?[M]. Sydney:Thomson Reuters(Professional) Australia Limited,2011.

[3]王浦劬,[美]R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苏健.居家养老中非营利组织的动员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王洁非,宋超.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社区养老供需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

第4篇

>> 试论我国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 试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试论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 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试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推进策略 试论我国社区协商民主的困境及对策 试论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试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试论我国果树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试论我国果树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我国股份制高职院校的组织治理与发展 论我国西部新农村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发展 论我国网络社会的秩序与治理 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 试论我国住宅的未来发展 试论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 试论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 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王德祥,罗艺.近10年中国农村建设的成就、经验及存在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5.

[8]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10):19-25.

[11]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3):56-73.

[12]陈剩勇.村民自治何去何从――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现状的观察和思考[J].学术界,2009(1):42-50.

[13]张小劲.民主建设发展的重要尝试:温岭“民主恳谈会”所引发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3(1):21-25.

第5篇

俗话说“社区是汉堡包中间的馅,上有政府,下有百姓,最难为。”这反映出社区是一个上通下达的基层组织,主要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环境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治安等都在社区的服务功能领域。社区工作简言之就是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并将各种分散的公共服务职能集中整合,“以人为本”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虽然社区服务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问题

I、因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社区工作者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变动较频繁。社区工作非常细,上级机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任务主要靠社区工作者去落实,“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致使社区工作者感到工作和精神上疲于应付。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有技术特长的年轻工作者特别是男性社区工作者一旦有新的就业机会,便辞职走人,社区人员流动性大。2、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结构不平衡。表现在:部分社区工作者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强,对社区工作的专业技能未较好地掌握;有的年轻社区工作者又不够安心工作,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男性工作者偏少,对某些工作开展带来不利;文化程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培训方式单一,参加人员缺乏全员性。3、社区工作者对关乎稳定等苗头问题,不能以敏锐的政治意识及早发现,更谈不上及时控制。部分社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工作待遇和八小时工作权利,致使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群众的亲和度大为下降。由于社区承担的任务重,而社区工作者工资少,收入与承担的责任不平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既无法稳定现有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也不能更大地激发社区工作者的潜力。4、社区工作者来源庞杂,有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有社会招聘的、有下岗失业人员,他们许多人还是沿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从事社区管理,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社区自治功能的要求尚存在差距。另外,部分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不高,知识更新较慢,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1、由于对社区文化的重视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社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额也比较少,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社区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专项经费,因此社区开展活动,很多都是社区居民自己掏钱做服装、租场地、购道具等。3、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但现实中,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针对面还不够宽广。这些与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社区文化专干缺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一些社区委员会中基本没有设文化专干,社区文化开展工作一般部是社区委员会其他干部凭借老一套经验或依靠社区中热心社区建设的文艺、体育人才等开展的,因此,形式略显单一。

(三)社区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1、行政部门对社区自主管理的过度干预,使社区居委会事实上扮演着政府下属行政机构的角色,社区的自治能力大大下降。影响和制约社区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未完全解决,社区具有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职能未全面履行,条块分割、条块失衡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2、社区管理力量明显缺员,与实际管理需要很不适应,使得社区对环境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社区无固定经费来源,不能将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常年规划,难以对社区环境设施及时维护更新。3、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仍旧淡薄,参与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出现宠物咬人、存在卫生死角、杂物阻塞楼梯、停车难、乱摆乱挂等现象。

(四)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存在问题

1、社区养老机构跟不上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不能在社区得到完全的解决,社区的老年康复中心基本上没有。另外,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2、为妇女儿童服务的设施,有的社区没有,有的社区建立了但是处在低水平上。3、下岗、失业和特困户在社区只能为他们解决一半“低保”问题。4、残疾人在社区没有自己的综合活动中心,社区基本上没有建立无障碍设施。

(五)就业服务存在问题

1、目前一些街道对社区创业促就业工作既无专项经费支持,又无专业人员进行创业指导;而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也无资金扶持,再加上此项工作目前没有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范围,还有一些社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全市社区创业指导服务网络还不够完善。2、社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创办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包括扶持资金、技术指导、项目设计、场地落实等。3、从思想观念来看,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业中的家政服务、钟点工、保洁工等存在种种偏见,再加上从事这些工作一是待遇明显偏低,二是脏苦累,所以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干。

二、相应的对策

(一)社区工作者建设方面

近年来,社区工作者队伍总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新形势的要求和所承担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1、择优录用,综合考察。按照“年轻化、知识化、能服务、懂管理”的要求,可以从外部招聘一些素质好、能力强、年纪轻、学历高、热爱社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圈盈唐山经济。

伍军人和下岗职工,保证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也可以内部录用一些经验丰富,工作方法独特的原有社区工作人员,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公开平等的原则,实行笔试、面试和综合考察,择优录用,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2、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各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并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可以采取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考察、交流经验等方式,促使其改进工作方法,丰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3、有效激励,调动积极性。可以通过严格考评、年度表彰、奖励先进等措施,强化管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二)社区文化创新方面

1、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可以制作以刊登传统美德、格言警句、生活资讯或以廉政、科普、礼仪常识为主的生活版画,也可以举办书画、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形成具有民俗特点的社区文化。2、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社区可以组建合唱团、舞蹈队、书画沙龙、健身队、时装队、英语班、戏曲班等,也可以根据社区的文艺骨干特长,在街道门前广场和社区小广场设立了音乐角、流动电影、交谊舞会等文化活动点,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文化舞台。以“构建和谐社区、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鼓励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文艺汇演,还可以组织广大居民开展社区趣味动运会或举办少儿文艺展示会等活动。3、激活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室。老年文化活动室根据不同群体的个性文化需求,开展心理健康、社交礼仪等主题教育,创建并形成具有不同群体特点的主旋律文化,着眼提升社区文化品味,举办歌唱舞蹈、朗诵、器乐演奏等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青少年文化活动室主要针对寒暑假期间青少年学生及团员青年开展法律知识讲座,象棋友谊赛、参观党史教育基地等,结合廉政文化进社区,组织青少年及团员青年开展廉政文化系列活动。4、贴近百姓生活,举办各种联办活动,突出社区“活动多、受众广、特色足、载体新”的鲜明特色,比如廉政文化谈心角、动漫演示讲座、社区画刊等新载体。

(三)社区居住环境方面

社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为居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方便和适于居住的空间,使社区成为了人居环境最佳社区。1、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可以开展“绿色社区”考评活动,创造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或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培育法律环境;结合推进社区警务室的建设,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将社区的综合治理渗透到每个角落。2、抓环境卫生,保居民健康。社区环境卫生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精神面貌及文化素养,关系着居民的身心、身体健康。社区工作者要切实强化对社区日常卫生的检查指导,并将社区环境管理规范、环境问题投诉电话等环境管理制度公示上墙,并有环保记录、环境建设档案等种类环保档案,并指定人员负责。社区物业也要积极配合社区的工作,做到垃圾日产目清,公共设施及时维护,建立垃圾房,垃圾袋装化、拆违建绿。

(四)便民利民服务方面

街道社区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充分挖掘辖区内的各种资源优势,按照“项目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加大社区服务业市场管理力度,开发服务项目,采用房屋租赁、合作经营、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等多种方式,兴办小市场、小门点、小公司,使社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方式从分散经营、零星服务、个别活动逐步向产业化、实体化、规模化、社会化方向转变。1、社区居委会可以自筹资金成立便民复印店,话吧等便民服务点,这些看似规模小、不起眼的便民服务点,能帮居民解决不少难题,居民也就不用再东奔西跑了。2、社区也可开办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提供一些代办服务,如代买粮、菜、牛奶、日用品,代请医就诊,送孩子入托,或小型缝纫和服装加工服务,或小型修理业,如修电器、修表、修自行车等等。3、印制“爱心救助卡”,发放到困难家庭或老弱病残的手中,卡的正面要印有社区每个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工作职责及服务内容、联系电话;卡的背面应印有服务项目,基本涵盖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能方便居民生活,又能转移居民的家务负担,缓解居民在衣、食、住、行以至学习、娱乐等各方面的难题,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从而形成覆盖大街小巷、满足居民需要的多方位、广角度的社区服务体系,在极大地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同时,增加社区经济创收,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

第6篇

[关键词] 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8-2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职权责不明确。社区建设管理及建设过程中职权不明确,其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其次,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再次,居委会人员选定存在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最后,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导致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二)主导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基层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行政执行式”领导的惯性思维中,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于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由于传统的街道管理是“眼光向上”面对上级,而非“眼光向下”面对基层群众,因而这种“计划、统一、权威”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三)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二是缺乏组织、创新能力,缺乏敬业、丌拓精神。三是存在有缺乏服务意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

(五)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不足。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1]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多是以老年人主,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同时在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上,应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满足居民需要。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当下社区存在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社区建设中,作为主人的居民参与程度很低,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同时社区居民可对社区工作监督和评价。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同时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总结

第7篇

根据我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调研计划安排,我带领******先后赴*****,重点围绕如何助推候鸟小镇的配套设施服务中心项目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期间,主要采取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有关情况提升我乡旅游服务水平。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选题考虑和简要情况

(一)调研选题考虑。我把如何助推候鸟小镇的配套设施服务中心项目发展作为这次的调研选题,主要是我乡与吴城镇毗邻,有必要持续深入加以研究,进一步把问题和症结摸透,把对策和举措想全,促进我乡旅游服务水平建设快速高效推进,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我乡发展目标是什么?

2.*****公路沿线进行统一规划

3、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

(二)调研简要情况。我们高度重视这次调研活动,科学研究制定调研方案计划,认真践行简朴、务实调研作风,轻车简从、直扑一线、不搞层层陪同,调研时不听汇报、直接谈问题、当面听意见,实地察看时不干扰群众办事、不影响基层工作、不要求填报表册数据,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实事求是,接地气,查实情,带着调研提纲和问题清单去,既突出重点、全面了解面上情况,又“解剖麻雀”,具体分析研究个案问题。调研期间,先后实地走访了**家***,组织召开了***场座谈会,与***群众进行了谈话交流,收集汇总了基层反映的问题和意见****件。通过调研,结合近年来了解掌握的有关情况,基本摸清了如何助推候鸟小镇的配套设施服务中心项目发展,检视查找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以生态环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场地设施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打造成生态样板,在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不搞现代工业化的设计;环境整治方面,进一步提升包括小微湿地的修复、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实施观鸟线路沿线整体风貌提升、观鸟小道拓宽改造、永吴公路沥青罩面等项目,对重要节点按一点一品绿化美化,是湿地的打造成湿地生态景观,以利交通组织、增强视觉观感

二、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候鸟小镇的配套设施服务中心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人民群众的公共环境卫生意识普遍较差。在集镇、村组、通道两边,大部分家庭环境卫生较差,室内外不整洁、乱扔乱倒垃圾、物品摆放零乱,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较为突出。部分群众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甚至有故意破坏环境、损害公共卫生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村(社区)工作较多,任务繁重,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时间不够充分,制度坚持和落实不好。

(三)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尽管乡党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我乡过去公共设施基础薄弱,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涉及面宽、项目多、投入大,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要求,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四)“三乱”现象较为严重。随意向河道、公路两侧倾倒垃圾、建筑废弃物等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加强综合治理。

第8篇

一、存在的难题

(一)政府职能混乱

乡镇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独揽“大权”,忽视了农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乡镇政府在资金利用方面也由于一直以来存在着的行政化思想,过多干预市场,对市场经济没有明确认识,以及缺乏投资的合理化规划,造成了社区建设的低效率,未能发挥乡镇政府的优势,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其次,村委会与社区委员会的关系不清,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多个村的居民,这就使得社区管理和村委会的职能发生冲突。

(二)社区管理利益目标不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企业,而这也就使政府或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而农民也往往因此成为被动的一方。基层政府或投资方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最大化利益,忽略了农村社区的社区管理问题。另外,社区居民想要获得社区的基本服务和居住体验,这也就使乡镇政府因为资金及意识的差距难以满足农民所需的利益诉求。同时,外部力量的挤压侵害了农民利益,降低了农民的社区自我管理能力。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以前,农民生活在各个村子,受乡镇政府的管辖,短期内形成的社区管委会并不能有效兼顾原村利益,常会引发原村村委与社区管委会的利益冲突。

(三)地方政府的政绩发展理念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已推广开来,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地方政府因为政绩的考量而急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未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和规划调查下,盲目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造成了土地的极大浪费,也就使新建社区出现大面积空房,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另外,乡镇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疏于监督造成了社区建设的质量层次不齐直接带来了二次建设的问题。

新时期,乡镇政府存在的固有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对策

(一)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现阶段,农民已搬入新型农村社区,但农民作为社区居民其参与程度与自治程度一直存在问题。乡镇政府要保障农民居民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社区自治,推动居民的参与意识。乡镇政府应及时转变职能,加强适应统筹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管理思想,向服务农民的治理理念转变,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同时,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健全相应评估体系,建立严格的公共服务问责制。由居民民主选举社区管委会,对社区事务进行自主管理。乡镇政府应为社区发展提供资金,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社区的规范化运行,监督社区的运作。逐步取消原村的管理体制,让社区自治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加强村委会和社区管委会的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更好地服务于村民。

(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乡镇政府应从农民的自身利益出发,征求民众的意见,从行政化转向社会化、民主化的管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加强与农民的沟通。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促进多元主体的投资,鼓励村民自我供给公共服务,对互助型的社区机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建立长效的社区投资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社会资金的投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区建设资金。乡镇政府通过整合利用原村的资源,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承担村民的公共服务。

第9篇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社区;预警;机制.

一、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总是无处不在,但风险主要潜伏在基层,也发酵于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和难点,也应当成为我们实施风险分析的核心和焦点。当前,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市民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农民是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市民,不仅仅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需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变迁。然而,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在一些社区,一些刚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仍然习惯于在社区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在社区空留地种植自家菜园,婚丧嫁娶依然沿用农村习俗,占用社区公共场所大操大办。当这些无序的行为方式与社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发生冲突,并给他人带来较大的不便时,人际冲突不可避免。而当这些冲突被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视作关涉尊严之争时,暴力冲突就会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挑战。

2、个体能力不足诱发的意外伤害。农民向市民转换,存在一个转换成本问题。首先是职业转换,部分进城的农民原来的职业是种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他们进入城市后,当不得不向非农化生产方式的转化时可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学历水平较低,技能单一,在剩余劳动力过多与就业机会压力较大的矛盾比较尖锐的社会转型期,他们进城后可能会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这种强烈的反差可能会促使个别人铤而走险,利用社区住所为据点去从事黄赌毒等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但有暴利的行业,既为社区治理埋下了隐患,也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悲剧打下了伏笔。除此之外,他们刚到社区生活,由于对城市环境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财产被盗、火灾事故、财产诈骗等方面,可能也会相对略显迟钝,受伤害的概率也会相对增加。

3、社区能力欠缺造成的低效防灾。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当前社会面临着的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这些风险绝大多数都能在社区感知得到甚至出现过。但无论是社区的资源、能力还是社区居民的心理,都与应有的抵御风险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诸如,以进城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居民一般都在忙于生计,对涉及风险管理等社区公共事务,绝大多数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区域,相互之间缺乏类似于村民之间的长期联系,缺乏互帮互助的前提;对于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也停留在基本了解和认识状态,缺乏对他们的必要信任和依赖。这种一盘散沙似的状态,决定了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时显得孤军奋战,若再次发生类似“非典”那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灾害的初期社区居民会因社区组织不力而显得孤立无援。

4、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农民进入社区获得形式上的市民身份的同时,也面临着真正进入市民社会的制度壁垒。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碍,他们可能暂时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养老、医疗、保险、就业、教育、司法救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他们进入城市遭遇着职业转换的艰难,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的心理落差、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不断增大的日常生活开支等多重压力。如果他们的境遇长期以来无人问津并无法改变,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融入市民社会,他们虽身在社区,心却离游离于城市社会之外,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偏激的特殊社会群体。同样的境遇及诉求易于促使他们心理上共鸣,行动上协同,最终可能会组织起来酝酿并发动一系列的,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为社区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支持,为社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支撑,为社区风险监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一般社区都设立了门卫制度,制定有发现重大风险后如何报告和进一步防范制度,部分社区还在社区主要场所安装有视频监控设施。对于防火防盗,大多数社区也履行了善意的提醒义务。但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也明显存在防范范围狭窄,防范手段单一,防范措施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对风险预警知识的重视。依据海恩法则,每次风险事件爆发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社区对居民的风险教育形式也仅仅是向转述他们几句风险防控口号,张贴几张宣传加以警示,对风险事件爆发前的多次出现的轻微事故视而不见,对事故发生前未遂的先兆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最后风险事件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对社区居民的风险防控教育还任重道远。

2、缺乏对风险事件形成机理的反思。每一次风险事件常常会造成社区或者居民的损失,但每一次风险事件的发生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审视风险预警机制缺陷、发现风险控制措施的薄弱点的机会。但是,目前多数社区更倾向于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当做是偶然事件,或者将风险事件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防患于未然,致使类似事件在社区反复重演。

3、缺乏对风险监控的必要条件。首先,担任与风险治理相关的社区居委会干部一般都年龄偏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技术手段匮乏。在他们主导下的风险控制,预警信息可能难于及时、有效地沟通、传递;其次,社区居民也缺乏对于诸如灭火器等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和演练,在灾害降临时,居民控制风险事件的能力还无法预知;再者,一般社区出于管理经费紧张的事实,社区对风险预警及风险监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在人力资源不足、信息传递不畅、制度激励缺失的情况下,社区对风险的监控效果将打折扣。

三、如何建构群防群治的社区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社区风险治理的重点必须放到“预防”上来。这就要求必须把“预警”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和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以有效防止或减少社区风险事件的发生。

1、抓组织建设,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预警参与机制。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个体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预防风险的强大合力。社区居委会应将制定社区风险治理规划,在风险预警建设机制上坚持把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奖惩制度等落到实处。在参与主体上,坚持群防群治,全员参与;在机构设置上,依法成立治保会、调委会;在责任分工上,根据各社区面临的不同的风险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立以治保会为骨干,组建不同类型群防群治预警队伍,特别应吸纳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法制观念强,身体健康的复员军人及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其中,力争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奖惩制度上,对表现突出,有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且预防得力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督促整改。只有推进风险预警全员化,才能增强社区风险预警能力。

四、抓平台建设,建立常抓不懈的风险预警普教机制。

风险教育是建构社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社区应从居民的日常衣食住行着眼,坚持把风险知识普及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在社区各主要路口设置消防宣传栏、防范意外伤害知识宣传栏,在社区培育一种重视风险预警的氛围。同时,对于如何防范重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出现频次较高的风险,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赋予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让居民群策群力防范风险的过程也成为广大居民接受风险教育的过程。再者,定期开展风险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风险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召开风险管理座谈会、发放预防风险知识宣传册等形式,让风险意识始终与居民同在,让风险预警活动始终与居民同行。

五、抓渠道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情报机制。

情报信息是社区风险预警的前提。情报的来源除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外,社区居民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为了增加信息来源,社区居委会应当鼓励居民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可以鼓励他们建立社区QQ群,举办社区居民联欢制,建立“十户联防” 等制度。只有社区居民在风险预警信息上互通有无,才便于及时发现社区风险的蛛丝马迹,进而采取预警措施。另外,社区还可以从居民对社区风险治理评价、群体上访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其他社区舆论信息等渠道中审视本社区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为从源头上预防社区风险的提供有效对策。

六、抓硬件建设,建立科学可靠的风险预警监查机制。

硬件设施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基本依托。社区除建立必门卫制度,实施社区检查登记制外,对于新设立的社区,也应当尽快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尽管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但与事发后被动补救相比,其事先的投入还是十分有利于社区居民的。除此之外,实行夜间巡逻、重点地段、重点事项超前防控等措施,也是风险预警的必备形式。由此形成门防、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风险预警模式。

七、抓系统建设,建立齐抓共管的风险预警升级机制。

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社区作为城市风险治理大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在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不能唱“独角戏”,它必须与社会其他单位及系统团结协作,才能实现风险治理的最佳效果。因此,社区有必要同街道(办事处)等上级部门保持紧密良好的联系,争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获得它们的大力支持。社区有必要邀请公益律师走进社区,为社区群众释疑解惑。社区还可以与街道综治办联合开展“和谐家庭,拒绝暴力”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健康进万家”活动,与消防部门合作开展“消防进社区”活动,与交警部门合作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必然为社区风险预警机制提档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唯有如此,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建设才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青山,刘继同. 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雪冬. 风险社会中的复合治理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7,(02).

[3]林尚立. 社区民主与治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