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教学后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9 16:32: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教学后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教学后记

第1篇

关键词:地理学视角;新疆;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07-01

一、历史上的新疆及教育发展现状

1、新疆的光辉历史

新疆曾有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在西域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汇集、交融。汉唐时期,国富民强,统一西域,促进并形成了空前繁盛的西域文化。而后的大量汉族移民以及军事屯田,加速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的传入。在这里,不仅只有中原文化,还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并创造出了许多种语言文字。

2.新疆的教育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新疆的教育发展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教育的结构和规模日趋合理,基本建立了,以九年义务制教育为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总体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新疆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汉族同胞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学和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依然偏低,文盲率不容小视。

二、目前新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女性文化教育的偏见,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从受教育程度看,2000年,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比例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38.15%。新疆15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有880.43万人,文盲人口为81.57万人,占15 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的9.26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文盲率仅仅下降0.01个百分点。但同全疆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相比高0.94个百分点,和汉族相比高2.2个百分点。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造成新疆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新疆地域环境特点的制约

新疆远离内地,环境闭塞,东部沿海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很难传播到西部地区。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居民的居住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交通不方便 ,增大了相互往来的难度,尤其是在偏远的农牧区.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农牧区,居住分散,以及游牧民族迁移流动频繁,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这就使推进新疆基础教育的难度加大了。

2、新疆各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且差异大

新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短,限制了新疆的教育水平。新疆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 ,师资力量差别很大,在农牧区,多数学生仅能完成义务教育 ,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很难落实。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过快增加,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新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南北疆的农牧区,这才是各民族受教育程度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新疆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3、新疆文化事业发展受到限制

新疆长期以来的人才缺失,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据资料表明,近3年来高校流失教师达531人,其中高级职称 20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4人,硕士学位的136人。由于缺少教师,新疆各院校只好培养本校的毕业学生来当老师,再教下一批学生,“近亲繁殖”的结果使教育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

三、针对新疆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提出的建议

1、坚持民汉兼通、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早在1984年,自治区就提出了 “民汉兼通”的目标,并要求把加强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作为新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截至2009年底,全疆有75. 33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双语教学,占到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31. 79 %,已累计使近34万人次的少数民族学前幼儿受益。大力推进民汉合校以及“双语”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突破口,对全面提高各族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新疆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的、规范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2、政府应保障并大力投入教育事业的经费

政府应当重视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在教师待遇上向一线教师倾斜 ,保证边远基层教师待遇等同或高于同等城市教师,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逐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

然后,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要将有限的资金,尽量发挥其最大效益 ,首先要保证边远地区学生有学上,尽量做到: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其次,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办教育 ,对捐资助学者给予一定荣誉 ,从而促进民间资金的融入,积极支持有资质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办民办学校 、私立学校等,使教育投资多元化。

3、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新疆的总人口数虽然远低于全国各省平均数,但人口增长速度仍然是全国最高的 4个省份之一。新疆人口增长主要以新出生人口的增长为主 ,因此,计划生育工作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最终,达到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新疆辉煌五十年[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 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后题设计;要点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对于地理常识有着初步了解。生活旅途中丰富的地理现象和图书电视中的风土人情使其对地理也有广泛的涉猎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更多的是需要记诵的名词定义和现象解释,其夹杂在高中繁冗学习生活和升学紧张压力之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或失去兴趣。因此高中课后题的设计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中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渗透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要点,让课后题不是一种摆设,更不是一种负担。实现以下要点将有利于使高中地理课后题科学合理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与高中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自然的雷雨闪电与地理中气候和水循环是紧密相连的,在云南旅行看到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特征,当今给人们带来深深困扰的雾霾问题的形成需要用到地理知识分析……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因此课后题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也不是一块通往大学校门的垫脚石,更不是与生活完全割裂开来,而是一门对于生活和生存至关重要的学科。

在以往高中教学中,课后题通常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生硬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在地理学科上的学习时间,致使其综合人文素养降低。在大学校园中经常出现一些学生对于我国省份省会等基本信息都不甚了解的可笑可叹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教学中着重让学生学习对于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后题设计与学生课余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动互助的有效系统。如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变化、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等这样的课后作业,涉及到多项训练,且富有生活性,有助于不同基础、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地理思想。[1]例如人教版中地理资源这方面的知识略显枯燥,需要记忆各个地区盛产资源和各种资源的主要出产地,在授课中可能会造成学生混淆或困惑。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课后题:绘制世界资源图。让学生自己绘制一幅中国地图,标明每个地区蕴含的各种资源,并由老师进行批改,优秀精准作品予以展示。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学生可以更生动形象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学习地理将大有裨益。

二、结合故事案例,丰富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其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特点使其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交互影响与渗透。在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世界未解之谜中都有地理知识的存在。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影响与方向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学生难以对其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三国演义》中曾提到,军师诸葛亮北伐时试图利用大火袭击魏军,但是却突降大雨,使魏军侥幸脱逃。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幸运使然,然而用地理知识解释其实那是大火高温使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气旋,由气旋带来的降雨。如果在气旋课后题的设计中将这一故事纳入其间,将地理与文学及历史结合在一起,会使地理课堂异彩纷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气旋知识的印象。

选用综合性强、地理知识丰富的案例进行设问,层层嵌套,关联性强,可以实现对多个地理要点的考核与练习。这种提问类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激疑激趣提出问题,而学生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突破新的知识点而非直接把知识以讲述的形式灌输给学生。[2]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发散思维。例如楼兰古国的覆灭这一案例就包含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土壤、地质和自然灾害等多个地理知识,在此案例上设计的课后题逐步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理论,还可以为日后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更让学生收获了楼兰古国这一历史知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形式梯度科学,着重探究开放

高中学生虽然对于地理常识有初步了解,但是在地理知识掌握方面还是良莠不齐,层次不一。因此在课后题设计中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至少有简单,一般和困难三个等级,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后题中实现对自我的检验、练习和提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拔高提升,基础一般的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至自暴自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后题设计针对的主要对象。梯度设置问题,充分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让每位学生都收获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纽带。[3]

实践证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授课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而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才是大势所趋,更是教育的重点。在地理课后题的设计中,同样要围绕这一目标。增加探究和开放题目的比重,减少标准答案的单一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其进一步发掘地理科目学习的精髓,提高收集资料和全面考虑的能力。由点及线,以线到面,形成自己独有的地理思维,更为系统的全方面掌握各种知识。例如在上文提到的绘制资源地图的课后题,每个人的答案一定不同,但是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于资源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感,在绘制的过程中收集的大量资料还可以扩展视野。再例如一些假设题目:如果你是当地政府人员应当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样假设问题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开放的作业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地理学习。

总结

在教育中,善教者,必善问。地理教学中利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后习题,以学生为中心梯度设问,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和学习的兴趣,进而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人文素养储备充足的知识,为全面发展付诸不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显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后作业的设计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157):60-61.

第3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研究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时期,很多人都认为“90后”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强、个性化诉求高、富有创造性的优点,同时普遍存在自我为中心、内心脆弱、道德文化素质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缺点。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课程教学研究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涵盖了地理学、生物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集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为一体的交叉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工作提供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近几年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是否点名、平时成绩计算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的大学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他们享受着父母和众多亲戚的关爱,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如电视、手机、电脑、网络、品牌服饰等等。总的来讲,“90后”大学生的特点如下:

1 知识面广,信息量大

1990以后,随着我国电视的普及率逐年增加,电台逐年增多,各地的节目日益丰富多彩,港澳台影视剧、日本动漫、美国迪尼斯动漫以及奥斯卡经典影视作品等陪伴“90后”快乐成长。与此同时,网络的快速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使得获取知识、信息和结交朋友的途径更为便捷,也使“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具备视野广,接受信息的速度快、途径多的优势。

2 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

“90后”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懂得综合各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各种变革,根据不同时机,适时进行自我选择。从各类兼职、炒股、网店、工作室到自主创业,充分体现了“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比从前的大学生更加活跃。因为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万般宠爱,是家人眼中的中心,所以他们的自主意识非常强,很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能。

3 心智发展超前,个性鲜明张扬

社会的发展和网络平民化使“90后”大学生思想成熟较早并且发展较快,他们比从前的大学生更注重金钱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崇尚自由,敢拼敢闯,勇于对抗风险而显得更年轻、更自信、更张扬,这种开朗、奔放的个性与内敛、低调的传统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1 数据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成立于2008年,目前已毕业学生65名,在校学生为296人,女生居多,总体占73%;其中11级女生比例最高,占86%;09级女生比例最低,但仍为68%,基本为“80末90后”大学生。

《中国旅游地理》这一课程并没有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而是面向全校的公选课,学生主要来自旅游管理以外其他专业的学生。本文主要想通过《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是否点名、平时成绩计算方法的调查结果来探讨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以便为《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提供参考。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65份,其中有效问卷155份,有效率达94%。

2 样本数据概况和分析

本次调查样本数据中,男生居多,占52%,女生占48%;主要是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其中大二的学生占56%,大三的学生占40%;分别来自工商管理、会计学等专业。

从选修的目的来看,7%的学生是为了修学分,其中男生占5%,女生占2%,男生略高于女生;23%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其中男生占12%,女生占11%,男生与女生基本持平;既为修学分又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最高,占68%,男、女生所占比例皆为34%。

从点名的必要性来看,72%的学生反对点名,其中,男生占40%,女生占32%,充分说明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对点名的反感。

从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来看,最受“90后”大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播放视频(占48%),其中男生占26%,女生占22%;其次为情景教学,占28%,其中男生占15%,女生占13%;然后为案例分析,占14%,男生、女生均为7%;而传统的理论讲解仅占8%,其中,男生占3%,女生占5%,男生略低于女生,充分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思考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在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建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重构教学内容

通过视频,图片、地图、具体实例等媒介对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培养山水情怀,人文素养,进而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据旅游地理分区,布置灵活有趣的课程任务或课程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通过旅游线路设计,在进一步熟悉课程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其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及创新。因此可以考虑引入“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研读、思考所得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

3 建立评价体系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纪律、课堂练习和课程作业进行考核,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而且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都有所体现。

总之,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和建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课程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良和创新。从学生的角度讲,通过课程改革,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同时也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博,“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4(6):27-28

[2]赵建建,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5):73-75

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型大学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国家教育部确立并实施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以来,地方院校藉“以评促建”之东风,坚定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变得越来越严峻。新建地方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对地方院校而言,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更为重要的发展就是切实把握好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面向社会,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与地方发展的适应性

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等多种因素。其中,合理设置专业和科学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地方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地方院校办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新建地方院校经过近年的发展,一般已具有相当数量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通过评估,地方院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现有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科和理工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不够深入,专业设置没有体现自身定位,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面向服务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比较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等等。实践表明,专业建设往往是多数地方院校的薄弱环节。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坚定地创出自己的特色?

笔者认为,地方院校要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关键在于摒弃过去完全依据学校内部资源设置专业的思路,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又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特征;既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更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注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导向,进行科学预测,率先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适应地方未来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进行现有专业的结构调整时,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需求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形成与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特色,进而形成鲜明的自身办学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主线

就新建地方院校而言,早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通病:人才培养方案照搬老牌大学同类专业方案的内容较多,没有自身办学特点和适应自身定位的特定内容;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较少,内容重复较多,应用型知识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陈旧的内容占据大量课时;各类课程均衡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等。要革除这些不尽人意的通病,新建地方院校要在近几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着“保证专业性质,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和“专业技能课核心突出、专业知识课重点稳定、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普适性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思路,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着力于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效果明显的课程,改变各门课程均衡发展的局面,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的课程,可考虑删除或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生求职就业生涯确实需要的课程,要注重从基本理论、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总体角度下,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建设,确保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新建地方院校在评建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注意改进的是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建设,而对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效果关注不够,还存在着:实验内容较为陈旧、简单,缺少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对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而言,师范类专业实习落实较好,而非师范专业实习还不够规范到位,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往往表现出选择大城市、大企业的倾向,经费开销较大,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选题空而泛、题量太小、简单论文化的现象,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缺少综合性训练和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评估后要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注意讲究实效。重视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把握好时间和经费问题,努力把校外实习与学生就业上岗实习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坚持立足地方、就近就地原则,尽量选择周边地区开展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上,要做到选题突出专业特色,保证工作量饱满,增强综合性,可考虑增加一些基本能力训练和测试,与毕业论文配套,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专业综合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四、把握规律,强调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地方院校为迎接评估,已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也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部分制度制订不合理,部分措施简单化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问题,比如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不够理想,有随意性的现象;学生分散实习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等缺少依据;部分教学管理环节过于繁琐。比如试卷的评阅,不少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流水阅卷,正分统计,参阅教师均须在每份试卷上签名,显得程序繁琐;毕业论文成绩的确定程序也过于繁琐,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与质量。其实,

在试卷评阅过程中,只要教研室作统一记载即可,无须阅卷教师在每份试卷上逐一签名。对于试卷的记分,也大可以采用记负分的方式进行,这样更合理、更准确。在毕业论文工作上,可以将有关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关部门只需着重控制关键环节,严格质量和内容把关,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质量。

新建地方院校在教学评估中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得到了有力推进,但仍还存在普及程度不够和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两方面的问题。不少课程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没有采用。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机械地运用多媒体,缺乏师生互动环节,缺乏激情,简直就是电子版的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欠佳。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上课时,常常还要禁闭式地拉上整个教室的窗帘,这就使教室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压抑,没有活力。我们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感性认识强等特点,但不等于教师节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每节课自始至终都用多媒体,教师坐着讲课,只做演示,自问自答。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体现自己的教学意识,讲求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讲求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双语课教学也存在专业教师口语不好、外语教师不懂专业、学生外语底子薄弱、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五、深化改革,创建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通过“以评促建”,地方院校办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地方院校在升本以后仍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机遇,倍加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努力培育自己的特色,形成办学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办学传统不能丢。升本、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所处的区域没有变,地方仍然是学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的基地。因此,地方院校仍需坚持依托地方办学的传统,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平台。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仍需坚持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重,走综合发展道路,实现“整合资源、优化共享”的高教改革思路,努力走依托传统办学特色,不断拓展、创建新的办学特色之路。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提高科研能力。尽管通过以评促建,师资队伍实力比自身有了较大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仍是新建地方院校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要树立“不搞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的观念。不要因为“教学型大学”的定位,而忽视教师科研。要努力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双赢局面。

三是凝练特色,打造自身品牌。地方院校倘若一味强调“向老大哥学习”,重复走老牌大学的发展路子,是难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更遑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院校惟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品牌,才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可能。在办学品牌上,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学科领域、某些专业上有自身特点,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或专业能力培养上有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上更胜一筹。

六、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创新意识 能力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谁能够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够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地理教学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涉及自然科学和人为科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更能够激起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是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第一,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教学法。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我常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①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②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的产生什么影响?二是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上。于是我提出了下列小问题:①煤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②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③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启发引导,最终得出了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本文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条线”对初中地理教学互动进行探讨,指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两条并行的线,两条线必须实时进行互动,实施过程中,在明晰两条线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地理教学设计等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是一门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不难,但教好这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极高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学与学习两条线,利用两条线在之间节点上的关联性,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其分为两条线,也就是教学线和学习线,所谓的双线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两条线在并行发展当中的互动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1.两条线的内容及节点

教师的教学线是围绕教学活动教师实施的一系列的行为,包括教导、教学设计书、教学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教授教材知识和传授地理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线主要包括学习、总结册和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其中学习包括学习课程知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法等。在教学当中,这两条线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2.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并不是两条线时刻都进行互动,而是指在两条线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相互对应。教授知识与学习知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个进行活动根本不够,教师的设计书与学生的总结册也是互动的。设计书是教学的科学设计方案,是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设计;学生的总结册则是对设计书实施的一种反馈,教师通过总结册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反馈,以便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体现出地理课程特征及教学目的,也就是牢固掌握地理课文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比如,经纬度、判断方向、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准备的互动

教师可以将两节课之间的时间作为课程准备互动时间,在网上或者课间进行互动。比如,学习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以后,在学习“地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什么是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在晚上8点左右在网上与学生通过QQ群进行在线交流,对他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总结进行指导,许多网站可以收集到类似的资料,如百度百科。笔者在教学中遇到有学生提出“地图上的颜色、线都看不懂”的情况,笔者简单的说明颜色代表的是海拔的高低,各种线有等高线、交通线、分界线等,不同的线应该区别开来。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以平等、朋友的方式进行,在互动中不能批评学生、打击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而是应积极鼓励学生,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讲台上简单与学生进行活动交流,回答学生在课堂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起到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教学计划、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在教授中学习。教师传授方法,学生学习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主题互动,围绕教师所设的主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探讨,或者通过提问、比赛等形式进行活动,还有作业、肢体活动等。具体采用哪些互动形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在学习方法互动上,就不是简单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学习特点不同,学习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建议,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我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对地理特征非常感兴趣,可以围绕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设计学习方法,以新疆为例,可以先记干旱、少雨的地理特征,然后记忆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羊肉串等特产,之后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产,再记忆新疆的海拔、植被等特征,这样的记忆又清晰、又牢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和学习两条线设计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作者:朱婕 单位: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身心投入 地理教学 策略思考

平时的地理教学,人们都在埋怨着,地理学科课程真是难教,不管你怎样,就是提高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但人们很少这样去思考,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低效?就不可能去高效?假如教师能够在现阶段也去做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思考和努力,其效果会是怎样?可以肯定,就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低效,而且就是理想意义上的有效,甚至就是高效。

一、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基础――关爱学生

也许人们会这样去说,我们教师有谁不关爱学生,人人都在关爱着,而且就是人人都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平时的地理教学,我们在课堂上是那样的将地理课程教学的内容,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懂,更力求做到让学生都去学深学透着所有的课程内容。除去教学,就是训练,我们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去训练过关,尤其在阶段测试时都可获取理想的成绩,甚至就是全体学生的高分。其实,如此意义上的完全应试教学不是在真实性地关爱着学生,也完全实现不了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窃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关爱学生,作为地理课程的教学应当形成这样的趋势,让学生爱上地理。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不仅仅去钻研着教材,也不仅仅去思考教学的方法,更去研究着学生的心理需求。尤其注意在不同的时段去发现学生的心理欲望、对学科课程学习的情感等。如教学《环境保护》的内容,一般都去这样处理,让学生去知晓我们的周围在环境保护上所存有着的问题,让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相关意义,让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一般性策略即为满足。为了真正意义上达成关爱学生的目的,实现《环境保护》学习内容的真正有效,笔者将教学从课堂逐步地向课外去延伸,如让学生去进行这样的实践,对自己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让学生在自己的调查中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相关的思考,针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所能做出的是什么?学生便比较自我意义上认识到:我们可以充当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践行者;让学生去进行着比较理想的践行。这不仅仅就增强起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还增强了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需要――帮助学生

苏州大学张丹老师曾经做过意义学习的研究,这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比较深刻。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从事地理学科课程学习的高中学生,虽然他们选择着地理,但并非就在意义学习着。如不少学生为什么要选择地理?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地理课程学习就是比较简单的课堂听听,做做笔记,然后记记一些比较要点性的内容。当这些学生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乃至现代课堂教学节拍时,就呈现不出意义学习的态势。如对地理课程内容不思探究,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不再刻苦等。如果出现这样的学习现象,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实现有效,而且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高效。新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应当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态势?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注意把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权完全交付于学生,教师仅在学生的探究中去进行组织和引导。如教学《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去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在发现有学生所描写的不尽合理、具体和科学时,不去进行片面意义上的指正,而是做积极意义上的引导点拨。并运用期待效应,促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正确描述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如让学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时,为了调动学生搜寻资料的积极性,把资料获取权也交给学生,使得学生比较好地阐述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其桥梁――促进学生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的紧,任务的重是人们所妇孺皆知的,我们应当体谅学生。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如果我不去理想地督促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那学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所以,我们所能够做出的思考当是,用全身心投入的地理教学必须架构好促进学生这座比较理想的桥梁,要想架构好促进学生这座比较理想的桥梁,作为我们教师必须使出浑身的解数,必须在自身课堂教学去寻求途径,形成课堂教学的正能量。平时,我们都这样去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相关意义上讲,每当我们授生以渔,当学生能够以渔去捕捉不少地理学习上的鱼来,那捕捉到更多的鱼乃至更多的大鱼之信心将会更强,也一定就可能去去捕捉到更多更大的鱼来。在相关的学校开始研究起翻转课堂来,人们开始做着这样的预测:翻转课堂实施起来将会有更多的教师失业。这比较充分地说明这样一点,学生具有着学习的潜能,我们需要促进学生学力的形成,而且应当就是有意义地形成。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不再是那样的心有余悸,努力以一颗仁慈而又赤忱的心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人口与城市》的相关内容,需让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情况,应当说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以相关的数据,但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让学生去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成能够说明问题的图表,进而将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地点交由学生去探究和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并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着学生自主学习学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韩久霞,郭春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学习观念;地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地理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初中地理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课仍然是不被老师、家长、学生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地理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地理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必修一当中一些系统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规律一直贯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高一阶段地理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地理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教师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让学生尝试接受高中系统地理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地理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地理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地理是副科转变为地理是高考科目,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地理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学科考试在文科中是必选科目,考试成绩能否达到B级以上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本科学校录取。即使是理科同学,也必须要参加每年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普通类考生,成绩需要达到C级以上。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地理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地理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3.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地理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地理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地理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地理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地理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地理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把握每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2.重视课堂,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高一地理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报、自绘地理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地理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9篇

在高中地理创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总结,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这就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品位。这样既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又能很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76-01

1 在地理新课程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2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创新教学方法涉及教师如何教,其本质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情境导入,或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地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室内授课方式,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开展各种实践式教学――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去拓宽认知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当学完“太阳高度”的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新校门前利用“立竿见影法”测量本地在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还带领学生去观察学校附近新开公路的地层结构;还定期布置一些地理课外调查:调查本地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判断本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调查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情况,探究人口变动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