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9 16:32: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流程管理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受多方影响,能够更好的对行业模式进行划分,在原有的发展趋势上,实现建筑市场的开放性,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先进的管理技术,强化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

四、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以管控为核心,加强企业的流程管理,更好落实企业制度,明确业务实施路径,落实相关人员权责,旨在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提升企业效益,保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锦山.ERP信息化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02:135-137.

[2]祝连波,白玲.《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业务方面评分细则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61-63.

[3]马智亮.《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要点解读[J].工程质量,2012,08:1-6.

[4].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2,04:16-17.

[5]李金梅,马维珍.基于MFC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软件的开发[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03:96-99.

[6]徐根连.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4,07:14-16.

[7]毛瑞雄.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23+25.

第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经过多年发展,现代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都已具备高度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的特征,以网络、数据库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1 电力信息化工程现状

当前,电力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高速电力通信网为基础的,同时覆盖各个电力企业的国家电力数据网路与信息网络。其中电力通信网运用了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进行传输,涵盖了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

1.1 基本建成了电力信息基础设施

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以高速电力通信网为基础,形成了覆盖各电网企业的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和信息网络。电力通信网已发展成为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并用的干线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了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在不断加大投入,使通信和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基本已经建立电力信息发展的基础设施,主要基础是高速电力信息网。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以高速电力通信网络为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各大电力企业的国家电力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电力行业也开始普及各种电力信息安全装配。电力通信网络综合运用了各种现代化传输手段,例如光纤等进行信息传输。电力行业利用电力通信网等传输通道和信息接入技术,综合网络语音和视频传输等通信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的连通和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

1.2 网络安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企业网络的联通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企业通过广域网传递数据。企业开通了互联网专线宽带上网,企业内部职工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收集获取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等。网络联通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如何加强网络的安全防护,保护企业内部网上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保证对信息网络的合法使用,是目前一个热门的安全课题,也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安全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电力信息安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建立了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了信息安全责任;二是初步建立了电力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建设,使信息安全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开展了以关键网络安全防护为主要内容的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四是完成了首批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

2 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建设

随着企业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等经营活动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如果这些系统遭到破坏,造成数据损坏,信息泄漏,不能提供服务等问题,则将对电网的安全运行,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采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在逐步向数字变电站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变电站的监控系统更加缜密。

2.1 完善信息化管理设备

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将信息化管理软件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功能更加全面化,以此来构建出完善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对电力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进行优化,主要从软件优化与硬件优化两个方面展开。自动化信息工程的发展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自动化信息设备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管理,对软件要及时的升级。在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上也会有更高的标准,技术人员要定期的针对一些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快速的采取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

2.2 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

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电力自动化信息管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广泛的应用于电力企业管理建设过程之中。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是电力行业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规范的电力信息标准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认真制定企业整体规划,从最基层业务开始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集成,信息标准化可以有效保证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贯彻实施。

2.3 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

如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样,电力自动化信息管理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调整定位,不断满足各方需求,以适应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后的大气候,按照不同的建设模式续写新的篇章。毫无疑问,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只有准确地把握不同单位电力自动化信息管理的特点,解决好共性问题,才能保证其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完整性,不走或少走弯路。一直以来电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原始动力。在现有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电力部门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很难从根本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电力行业结合市场化的要求,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电力行业在大力推动体制变革、加快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完善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结束语

电力是我国的必要能源,其应用的领域及其广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电力的发展可谓迅猛。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洪坤,聂晶,蔡新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1(1):138-139.

[2]戚宇林,刘文颖,杨以涵等.电力信息的网络化传输是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J].电网技术,2010(9).

[3]魏立明,韩成浩,王琮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1):91-93.

第3篇

[关键词]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SCM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51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1

在现代化社会中,工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单局限于客户、业绩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动化、信息化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本和效益。然而,在我国很多工程企业当中,粗放式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十分不利。对此,应充分认识到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我国工程领域的进步。

1 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较为全面,为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很多工程企业都已引入人事管理系统、业务平台系统、材料管理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虽然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已取得一定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些方面不容乐观。

1.1 系统集成度有限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工程企业成功建设和运行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自主开发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及材料管理等多种子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使得工程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使企业取得了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之间,却没有形成良好的集成效应,很多系统只能完成单独的功能,与其他系统之间,不存在应有的横向联系。这对于工程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一部分不必要的管理运行成本。

1.2 子系统功能不全面

在我国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当中,相应的子系统功能普遍不够完善。例如,在财务管理系统当中,资金预算、资金控制等功能不足。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存货核算、应付管理、总账、固定资产及应收管理等子系统。其主要用于企业日常财务核算、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然而,在当前的财务管理系统中,预算方面的功能仍较为缺失,需进行优化升级。在控制和管理资金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没能有效集成贷款追踪管理、资金预算控制、现金流量表及现金追踪管理等功能,难以有效提升资金运转效率。此外,对于细化、深度的信息采集不足,也没能全面支持工程项目的辅助核算管理。

1.3 SCM系统不完善

ERP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的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需要对供应链中全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而在工程企业当中,主要是对上游供应商进行管理,使采购成本降低,同时确保充足的原材料供应,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在ERP系统中,对于这两个系统的应用,前提条件就是SCM的相关管理信息软件。不过,当前很多工程企业对于这一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报表流程、文档存档等方面,对于上下游企业的管理,仍不够完善。

2 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工程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在此环境下,工程企业的ERP、SCM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些管理软件、方法和思想,使得工程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实现了对生产力的转化,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ERP是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流模式,它推动了我国政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当前ERP系统和软件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工程企业对于ERP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并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过,对于SCM系统和软件的应用和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这一问题,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成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应用,发挥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全面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为纽带,建立集成程度较高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以核心业务为中心,将供应链当作核心竞争力,推动SCM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于工程企业来说,项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SCM系统的发展和整合,将会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实现更好的规划与发展。

3 结 语

工程企业是我国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当中的重要主体,其发展和经营状态,对我国工程事业有着直接影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高工程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效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慧娜.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路径选择及效益评价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1.

第4篇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现代化 矿山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44-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步代替了原有的手工办公,各类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已经逐渐被大型企业所采用,大量的办公文档已经逐步被电子文件所取代。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这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电子化、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时展的新举措、新要求。

档案是企业在生产建设和职能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裁体的文件材料,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是企业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矿业公司是一个具有近90年开采历史,集采、选、烧、球、辅料矿山、矿山机械设备检修、科研设计为一体的大型黑色冶金矿山联合企业,是集团公司的钢铁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基地。矿业公司自1964年组建以来,历经机构重组、精简、变革,档案在长期的建设、生产、改革、改造中,逐年增加,发展至今,共形成18种室存档案:文书档案、财会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设计档案、施工档案、教学档案、新闻书稿、照片档案、荣誉档案、印章档案、人物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其中科技档案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又分为基建档案、设备档案、科研档案、产品档案、地质档案等。保存完整、收集齐全的档案资源在矿山的生产建设、改革改造、设备更新、纠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作用,为矿山生产经营顺行、改革改造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矿山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在矿山企业管理工作各领域中应用广泛,电子信息传输、电子文件、ERP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等,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没,成为矿山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档案数字化已经或正在逐步引入到矿山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鉴定、整理、利用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体化,是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重要性的高度体现。矿山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开发利用,实现服务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公文管理系统的应用,导致了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管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和利用工作。目前,矿山企业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还不相应,有的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这是矿山企业档案资源的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矿山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观念问题

档案管理工作伴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改造逐年形成,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正面临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巨大冲击。不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的档案管理要求。很多单位虽然具有专门的档案机构,也制定了各种档案规章制度,但贯彻不力,档案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也很淡薄,对档案立卷归档的业务指导不够,监察、督办不力。通过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文件形成者的档案归档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档案管理制度规范融入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使之成为档案管理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矿山企业档案管理质量。

2.2 信息管理功能问题

目前,矿山企业已经应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单纯的目录检索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一方面,由于信息的快速增长,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源呈几何递增趋势,传统手工管理方式效率低,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档案不再以纸质传统形式为载体,而是以磁盘、光盘等新型材料为载体直接存放于计算机之中,从而迫切建立功能齐全的档案管理系统,使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3 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数据质量和信息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目前,矿山ERP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档案信息系统和ERP网络建设还没有完全统一,数据质量和信息资源的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还不能适应矿山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要求。有些电子信息文件具有可改性,经更改后除与原文对照,否则不能确定是否更改,另外,磁盘、光盘等碰撞、电磁干扰等都容易造成全部数据的不可用。

2.4 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化技术水平偏低。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第5篇

经过长时期深入探索和改革,我国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成就,不管是在汽车、食品、医药、建材等领域内,信息化应用模式都趋近于理性状态,同时更获得较为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快速降低库存数量、提升生产周期、扩大销售路径、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效率等。不过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仍旧遗留建设规模、层次和质量不高,发展态势不够均衡等隐患,所以针对该类建设手段进行全新思索,显得尤为必要。

1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遗留的弊端迹象研究

1.1 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主管对于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支持条件不够丰厚等问题,使得该类建设事务长期遗留滞后危机,和企业可持续竞争发展诉求产生严重冲突。

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总体性有待提升。具体就是起点设置较低、建设方案实施期限过长、内部软件升级速率很慢、系统间集成兼容难度过大,如若长期放置不管,便会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直接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危机,令其信息化升级换代进程全面受限。

最后,专业信息化管制人才严重缺乏。实际上,我国大多数企业都面临严重的人才匮乏危机,特别是在同步掌握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操作技术规则的人才供应上,存在较大缺口,使得企业当下管制体制和运营模式,和企业信息化改建实际需求产生激烈碰撞,最终当然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

1.2 环境方面

第一,国家支持政策十分落后,无法投入充足的引导性资金。该类结果可以说和国家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支持性政策倾斜力度不够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包括技术、资金、通信设施、技能和综合素质兼备型人才供应等结构单元上,都不能提供合理的鼓励性政策手段。

第二,既有管理标准和法律规章制度存在深刻漏洞。包括相关法律标准不尽完善、信用资格认证体系紊乱、行业编码技术规范滞后等问题,经过长期交织化影响过后,使得企业无法针对内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工作提供妥善的监管标准,致使企业和外界信息共享效率持续下降。再就是信息市场内部隐藏着无序化状态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使得企业信息化发展正常性遭受愈加深刻的质疑挑战。

2 日后强化我国企业整体信息化改革建设质量的措施内容解析

为了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改革进程,令企业能够快速步入创新型工业化路径之中,就必须结合最新信息技术逐层调试传统产业格局,使得企业今后经营和管理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顺势改善企业在市场核心中的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质。至于细化的改革措施将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集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加大行业突破效力

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始终是企业,因此日后在该类工程中要大力凸显企业主体地位,令相关主管工作积极性倍增,不断关注和学习最新信息化知识,为后续先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梳理和模式覆盖,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过各类行业信息建设诉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政府开展分类指导,并从中选出富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示范工程,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之中(汽车、医药等行业)处理好数字化设计、生产、装备、管理技术普及应用事务,使得企业既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管理优势得以发挥完全,力求在信息化改革建设中寻求释放企业发展实力,突破潜力。

2.2 全方位创设妥善的环境,确保政府支持服务的人性化特征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基础还不是十分稳固,企业成熟度也在持续改进之中,面对该类状况,相关政府要不断强化有关法律、制度建设力度,至此令企业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工作得到系统化控制,进一步为日后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提供良好的适应环境。

第一,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法律规章制度。企业信息化建设十分注重标准、规范、系统和程序化特征,唯有如此,由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足够优秀。因此,政府需要结合各类企业实际要求,尽快构筑起健全、权威、规范化的信息技术管理标准体系,督促有关机构公布最新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标、信息资源类型划分标准、信息资源可持续化开发利用管理细则、信息市场管理条例等。

第二,修缮既有企业信息化人才团队培养供应机制。之所以存在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不足问题,主要就是相关领导对信息技术认知水平有限造成的,表现为不能明确信息化技术核心功用、无法熟练可靠地进行信息化改革建设。因此,必须在社会内部不断加强关于信息化技术和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另外,一些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遗留全面短缺隐患,和企业实际发展诉求产生强烈冲突迹象,无疑是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景的主导因素,针对这部分人才进行长期培训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在此类背景影响下,希望有关企业主管能够尽快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建立长久化合作协议,同时选取不同类型机构作为试点,在其中布置拓展实效性较高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企业管理主体信息知识、技能培训项目。再就是针对不同层级信息主管单位进行最新信息化操作应用理念普及,使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尽快被列入企业日常工作日程和考核体系之中。

第6篇

(一)加快信息交流速度

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从而使信息交流速度可以大大加快,减轻了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加快了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方便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实现工程信息化管理后,实现垂直化控制。方便各方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使项目的透明度增加,能够了解企业和项目的全貌。管理人员从大量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为企业优化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有效利用资源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对已积累的既往项目信息高效地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加强责任意识,提高透明度

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工程管理局面,实现了数据的共享,避免了部门工程执行过程中的步调不一致情况。工程管理信息化将带来“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的特点,这将对公司工程从立项、审批、执行、管理等过程实现可视化监控,工程管理执行过程清晰可见。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特点

1、市政工程建设往往是配合道路工程的进度实施,因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应的工程承包合同生命周期加长,管理上的投入将加大。2、由于市政工程施工中现场施工情况复杂、干扰事件频发,要求对工程管理必须是动态的管理。3、工程管理过程中包含着项目的整体目标要求,故工程信息化管理对项目质量、进度、成本起着总控制和协调作用。

三、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执行效率低

公司在签署合同后,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及人为懈怠情绪的影像,导致合同在后期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既定条款给予兑现执行,依然靠口头传达,没有形成书面亦或者电子影像资料的方式给予信息保留存档。

(二)缺乏动态跟踪管理

工程开工后,各时间节点的控制及施工程序的报审没有及时反馈,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现场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料存档。作为总承包方,企业未能有效对下属分包方进行及时的主动动态跟踪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接收信息传达。

(三)缺少风险回避

由于无法切实有效的管控施工现场情况,没有具体形象的书面及影像资料依据,工程在施工阶段的信息存在缺失,导致事故发生后,相关责任主体互相推诿,事故责任不清楚,企业背负风险与日俱增。

(四)管理数据缺失

由于科室之间没有统一平台进行直观的反映工程现状,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办事效率低。往往会出现,合同还未签订,材料已经出库;工程已经完工,合同尚未签订等情况。

(五)缺乏数据比较

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导致一年近400多只工程开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利润管控缺乏有效的对比分析。各类工程信息过程管理的信息反馈滞后,导致内部旧账、坏账出现。

四、构建施工企业工程管理信息化

(一)目前公司工程管理流程

首先我们逐步理清工程管理基本流程,然后研究参与工程管理流程有哪些部门,就各个部门需要哪些工程信息作出判断,分析各部门在信息处理环节中的先后顺序,配合情况,最终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数据库。

(二)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数据库

基于以上工程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针对目前公司工程管理各个环节,提取每个环节所对应科室在整个流程中的需要的工程信息要素,设计一个核心数据库。各科室人员通过数据库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在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模块去更新数据,达到数据库信息的完整、工程管理信息的连贯。

1、工程管理信息化包含内容

包括工程的实际开工时间,编号,工程类型(“外接工程”、“普通工程”、“一户一表配套工程”、“用户工程”),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资金来源,工程主要内容,建设地点,工程造价,工期要求,工程款支付方式。介于经营科首先与建设单位发生合同关系,对于上述信息一开始已在经营科成型备案,所以我们认为该类信息的收集应在经营科签署合同时,在数据库中第一个反应。这对后续工程科、财务科、材料科等科室的工作开展至少有了依据可循。通过数据自动筛选功能,实现各个时期工程基本信息情况的查询、汇总。

2、工程管理基本信息表的扩展

第7篇

1.1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管理更加直接

信息化本身的过程就可以使信息从传递到决策的过程更加便捷,大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信息化使得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决策层与基层之间连接更为紧密。

1.2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当今这个时代,现代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家上网购物,传统的零售业离不开供、销、存等各个环节,而当今的消费时代,可将这一切环节都应用于网络,它减少了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也使得各个环节更加畅通无阻,同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派生其他新型的销售手段,让顾客能从多个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商家实现他们的销售行为。

1.3 企业开展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利于它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行情,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应的举措,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收集竞争对手信息、行业信息、产品信息,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获胜的重要资源。每个企业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信息化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它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式。

2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2.1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企业的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它能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

2.2 信息化可以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

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企业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程序,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很容易会被市场竞争淘汰。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我们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的信息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是促使管理制度形成的必要保证。

2.3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推进企业信息化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有利地位,根据市场形势,企业可以完成产品的个性化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融入全球的经济格局;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可以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这样做不仅降低了能耗和库存积压,还能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在能源上降低能源的使用率,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2.4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信息化能更有效地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信息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将企业信息化搞好了,才能有效保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实现。

3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

3.2 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不难发现,在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后成效甚微。

3.3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乏大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效果不理想。

3.4 没有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要先行一步,我们要把基础信息建设摆在首位。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只有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各种信息资源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必须与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步进行。

4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 选准企业信息化突破口

从企业信息化突破口的选择原则上讲,信息化应该自下而上、由里而外,因为这样数据才能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从企业生产经营瓶颈突破。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信息化建设选择企业管理最薄弱环节、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

从企业独有优势入手。每个企业在市场上生存,能够适应竞争,一定有它独有的优势。从企业独有的优势入手,可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见效快,也为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整个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4.2 员工培训应在信息化实施前

我们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信息化过程中,具体的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便于未来的计算机理论学习;第二,员工还要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不能对计算机应用一无所知,在实际工作中要能跟得上企业的进度。

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将员工培训放在信息化实现。

4.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应互相推进

成熟的软件代表着一种先进或标准流程,必然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这就涉及到业务流程重组问题。是先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还是先实施信息化,一直是困扰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问题。建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选择先进行局部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局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循序渐进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即企业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出发,一方面着手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基础工作进行整合与提升,使之适应先进管理软件的要求,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另一方面,对软件所要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对一时难以达到的部分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修改某些难适用的部分,使之能与企业的现状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把引入的软硬件看作是“死”的东西,而是作为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4.4 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软件的选择不只是选择产品,更重要的是选择未来长久的合作伙伴。软件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选择商誉卓著、经营绩效良好、经验丰富的公司。②选择的产品既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成长的需求,又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需求,质量要稳定,维护要容易。③选择的公司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机制,可提供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④选择的公司拥有广大的满意客户群,最好有其同行案例客户。⑤尽量选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线的方案。⑥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一致的,选择成本较低廉的解决方案。

5 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

5.1 企业内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信息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可概括为:外逼、内需、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客观条件基本具备。外逼内需都客观地要求企业重塑自己的神经系统,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5.2 冷静面对企业信息化的常见问题

企业领导受外逼、内需所迫,心急求成,全力支持信息化。领导为信息化批了钱,给了人,信息部门喜出望外,粗粗调研,匆忙规划,急速上马,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系统、外部网站等等,硬软件一同采购开发,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水平是常见问题之一。面对众多的ERP厂商,多数管理咨询商与ERP厂商明分暗绑,前咨后卖。对企业提出的模糊需求一概应允,先签单后对付。企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生搬硬套。把自己本来既能走又能跑的脚硬塞在那好看不好穿的鞋子里是常见问题之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本身在信息化方面失败过,今天又看到别的企业失败的残局,就缩手缩脚,错失良机是问题之三。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1-0000-01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for theSME

Du Feng

(Guangzhou Water Company,Guangzhou510310,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alysis of the SME informatizat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ME,made useful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provide a referenc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SME;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一、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波折,也有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行业门类跨度大,高端的信息化建设不足,有许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只是文字处理和账目统计,OA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办公和人事信息统计,网络主要用于共享数据和信息,生产控制建设既不完善。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进程发展较快。有资料表明,已有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建设了自己的网站,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具备局域网和广域网,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二)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普遍偏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系统整合率较低。从已经实施了信息化的企业情况来看,库存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情况较好,但对调度系统、流程系统、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整合率较低。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深入影响,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人事也逐渐提高,对信息带给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利润增长是有目共睹。虽然总体认识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却大不一样,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盲点。有点认识较为肤浅,认为有联网的一组计算机就是信息化建设,对各种业务系统的应用程度也千差万别。

(二)新老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不一样。近二十年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新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现代经营管理意识超前,有较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在企业创立阶段就很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应用优势明显好于老企业。而老企业管理方式大多沿袭老传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采集效果差,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方面都远不如新企业理想。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应用水平低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端信息系统应用较少。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具备计算机,但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高端信息处理和协调调度方面的应用还太少。比如图档管理系统(PD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企业资源计划软件(ERP)、企业进销存软件、信息集成系统等应用较少,水平落后。

2.信息化建设不均衡。限制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和应用在各部门中不均衡,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基本具备计算机办公的条件,但企业领导层的信息化投入相对薄弱。

3.产品转化度较低。许多中小企业在各个环节的系统集成上应用较为广泛,在信息体系的建设上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信息技术转化为产品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产品转化度较低,成效不太显著。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经过上述的分析,为切实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如下:

(一)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协调沟通。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多方筹措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和衔接。要多方调动企业的智能资源,在市场融资、外资引进等方面聚合资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合理批评资源,高效利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

(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重要决策,企业的管理层要提高认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一是企业管理层要更新观念,增强现代管理意识,注重信息化建设,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然后,企业高层要协调好内部各部门的利益关系,统一意见,保障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全力支持,避免产生矛盾,妨碍信息化进程;最后,要做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尤其是财务控制,做好实施信息化的资源铺垫。

(三)保障对信息技术部门的扶持。信息技术部门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业务部门,企业提高对信息技术部门的重视,对信息技术部门给予一定的权利,是保障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企业要合理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员,增强信息化建设的软实力。要筹措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软件等设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添上腾飞的翅膀。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保障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当地政府部门要完善市场监管,规范竞争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为信息化的开展保驾护航。信息化的建设要在规范的市场体制机制环境中才能施展应有的能量,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信息化实施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就要相关政府部门紧跟形势要求,做好引导和扶持,以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结语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不少的企业刚刚步入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只有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成功的经验,推动企业落实好信息化建设,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生产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ERP条件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7

第9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