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生德育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0 16:31: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德育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生德育工作

第1篇

一、情理并举,感化学生

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把握其心理特点。人们常说思想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特别是教育学困生时,不仅要针对学困生的缺点、错误,还要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第一,要以情感人。就是要从感情上亲近学困生,解除他们的心理隔阂,平时多和他们接触,如在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等。还要多和他们谈心,万万不可只有批评他们时才找他们谈话,以免让他们养成“老师找准没有好事”的心理惯性,并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他们越是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爱护,也就越容易接受教育。第二,做到晓之以理,注意批评的方式和分寸。做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要采用批评的方式时,本身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场合,考虑被批评者的接受程度,切忌急躁。笔者班上曾有一个学生有抽烟的不良习惯,并且屡教不改,有一次他公然在宿舍抽烟时被笔者发现,笔者只是平静地让他跟笔者来到灶台旁边,然后指着白纸上的污渍对他说:“你长年被烟熏黑了的肺有这么容易被清洁吗?”从他错愕的神情中,笔者看出他接受了笔者的意见。此后一年,直到现在,他再也没有抽过烟了。

二、采用激励手段,促使学生进步

许多班主任都会制定各种奖励制度,因为它是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手段。笔者在班上不但定时对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积极分子进行评定和奖励,而且还专门针对较为后进的学生设定一些不定时的流动奖励,但凡学业稍有进步的;某天在某项文体活动中为班级争了荣誉的;在生活上帮助同学的或做了其他好事的,笔者皆会郑重其事予以奖励。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人人均有机会获奖,特别是对于后进生而言,让他们感到只要努力了就会有获奖的机会,有利于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发挥特长,还有利于树立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之后,必定想获得第二次奖励。又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八单元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时,志愿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笔者还告诉他们在国外志愿者又叫义工,他们在周末或工作之余都去做义工,并且作为学生升学的一个重要考核条件。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见识,同时又给学生灌输了关心他人和助人为乐的思想。

三、以德育主导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重要的。因此,英语课堂上笔者常常把语言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忘记育人。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第八单元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图讨论:“假如图画中的那家人是你的邻居,他们在家里踢足球,午夜时放开嗓门大喊大叫,还把收音机的声音开到最大,你怎样看待这些行为?”很多学生表示生气、愤怒。然后笔者把话题迁移到学生身上:“一些同学在晚自习时吵闹应不应该?”学生们纷纷发言,并指责了那些爱吵闹的同学,那些爱吵闹的学生也感到了羞愧,并向同学们道歉,表示今后一定改正。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假如一味地说教,教师的英语课就会走样变味了,英语课堂上的德育教育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程度,这点不可不慎。

四、选定专题,开展班会活动

第2篇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青少年思想状况十分复杂,并且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一些地方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值得我们关注。据调查,一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有了一切。三是日常行为引人深思。在校园里,一些学生我行我素、脏话随口而出、爱好奇装异服等。纵观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现状的影响、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影视音像垃圾及虚拟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二、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纵观当代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诸多挑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他们做出的种种举动令人堪忧,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进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做好新形势下中学生德育的措施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要经常教育学生做人首先要讲道德。教育学生讲道德,主要是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实施中即坚持“五爱”,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率先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去影响学生,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二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搞好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情绪不够稳定、意志不够坚强、性格不够定型,以及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稳定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加强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进行高尚的意志品格和正确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帮助他们仔细分辨形形的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通过对复杂社会现象的透视和“扬弃”,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第3篇

在学校教育环节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教育元素,其能所体现出的教育作用不单单是在学科教学中,更体现在德育教育中。从班主任角度出发,其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来进行德育教育,从任课教师角度出发,起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德育渗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做好系列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道德品质。系列性德育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在德育教育的具体形式上,教师可以借助“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特殊纪念日来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例如演讲、红歌演唱、知识竞赛等等。因为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对于教师具有非常高的依赖性,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除了基础德育教育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道德品质模范作用,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

二、发挥课堂作用,实现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基地,任课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可以通过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来发挥出课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德育渗透。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以及《孟子》两章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道德品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比如初中历史学科内容当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与统一》等内容也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教育内容,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都具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实践探真知的思想意识,这些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良好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德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在基于品德这一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并不具有具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教育的复杂性的无形性,也正因如此其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性教育学科。针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性特点,学校教育环境这一无形性客观条件会对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来完成德育教育,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例如可以定期在校宣传栏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板报评比,或者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在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做好人好事,并建立志愿者协会长期性的去到敬老院当中做志愿者,为爷爷奶奶们服务等等。这些事情看上去虽小,但想要真正的做下去并非易事,学校开展上述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为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建立打好基础。

四、实现德育创新,开展网络教育

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离不开网络。对于德育教育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把握和控制,来发挥出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开设德育教育专栏的方式,通过制作一些思想性好、趣味性高、适应性广的多媒体德育软件来有效增强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吸引与感染。例如“爱国主义电影板块”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随时随地查看《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五、注重心理教育,实现德育目标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注重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等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从初中教育发展来看,开展心理咨询室是德育教育的一项新举措,但其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来说,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恰恰都是德育教育当中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十分有必要开展‘心理咨询室’这一德育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六、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 加强 素养

        一、情:沟通情感,激励进取,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 

        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媒介。德国卡塞尔大学学者研究表明:人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难题仅靠分析有时并不能得到解决,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交流感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理解对方等方式来处理。谁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谁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见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学生的情感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亲其师而信其道”,“善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和谐性,才能为德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要求教师:1、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情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把握学生情感。2、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情感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尽管这对矛盾的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所不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格尊严是情感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感情;才能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区分不同性质的情感对教育不同的反作用;才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与其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学生学习、品行差异性的根源。3、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情感。进入少年特别是青年时期以后,学生情感的突出变化之一是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这是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和社会化程序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及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恰以当方式予以肯定。注意批评性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娓婉的批评效果往往优于直截了当的批评。 

        二、点: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起到“点石成金”之功效

        “少年心事当拿云。”青少年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变幻莫测的。教师只能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一定程序上了解其中一部分的表现,这不利于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更有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教育他们,反复抓,抓反复。但时间长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会感到不耐烦。教师认为这样的“两有生”(即学习有困难、品行有障碍的学生)是不识好歹,不可教也;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师烦人。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恰到好处的一个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往往起到震慑、威慑学生作用。

有时一言不发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有时简练、精辟,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却能达到点击要害,点石成金之功能。

       三、悟:心灵感悟,自觉自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古人云:“心之官则思矣”。人们对外在事物的反映,知识的接纳吸收过程不是机械进行的,是有一个认识、领悟、理解、创新的过程。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悟”可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道德情感和言行点化,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和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和影响。受教育者本人都有一个自觉或不自觉主动的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接受、内化、外化即感悟的过程,从而在外在言行上作出对我自我“趋利避害”的应答反应。这种“悟”也可以说就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和所提要求的心灵感悟,达到自我校正、自觉自省和自我教育。其过程是:在教师在教育的启发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渐悟、顿悟到觉悟,从而指导自己不同行为对外界信息作出不同反应和应答。由于“感悟既然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没有“悟”,就没有创新;有了“悟”,才可能有创新。”这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个“悟”的时空。凡事不能也不必要说的太白。德育工作者对某人某事的心理、想法或行为也不必要让学生摸得一清二楚。让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言行点化,“先做后学,且缓说破。”留给学生一个感悟的时空和余地。

第5篇

关键词:中学德育;实效性;优势

本人认为依托大学文化资源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有以下途径。

一、借力大学文化优势和场所,构建中学生德育平台

1.让中学生了解大学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会对中学生个体产生主观修正和主观能动性,形成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变

大学制度文化有道德养成功能。大学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目标、传统与习俗乃至心理氛围中。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形成自然人向文化人转变的过程。学校的制度文化正是通过隐性课程所具有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致达成深层次育人功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一种外在的管制变为一种内心自发的需求,道德品质便逐渐养成。中学校园文化可以与大学制度文化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学生的制度文化,为中学生的成人、成长服务。

2.让中学生重视行为文化,在行为规范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行为文化有道德养成功能。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有道德实践、必须有活动与交往,才能内化成自身的品质。鉴于此,中学生应借力大学注重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在中学校园内开展参与班级、年级、学校以及各类社团活动的各项工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离学生最近,也是最方便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真正使广大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成为教育教学乃至学校管理的主人,使学校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和乐园。学校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全员参与班级、年级、学校管理。让学生人人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承担一份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为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实践,学校可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纳入学分评价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校事务“学生协管委员会”,让部分学生轮流担任诸如“校长助理”“年级主任助理”或低年级“班导师”等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他们成为学校的小主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良苦用心”,对增强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民主管理意识。

借力大学学生社团场所,让中学生观摩、参与大学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将大学生请进中学,与中学生一起开展适合中学生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生团体内的交互活动,提高中学生的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学生的友情、合作、互助得到增强,进一步激发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健全心理和人格,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质。

二、利用南京高校多、名校多、名人多的优势,请进来、走进去

1.名人、名师对中学生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

邀请大学德育名师,走进中学,谈德育观、人生观,和中学生互动。德育大家的讲解一定更有说服力,更有吸引力。当然,也可以走进大学去聆听。邀请大学院士、名师,走进中学,做科普讲座,谈科学精神、人生态度,和中学生互动。大学院士、名师的报告,一定会激发中学生美好的“中国梦”,思考和确立正确成长成才的人生态度。

2.大学特长学生的活动,对中学生有强大的驱动力、吸引力

邀请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高水平运动队等来中学表演,通过高水平的艺术、体育活动等平台,使中学生提高品位,培养兴趣,增强美育和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大中学生之间交流、交往,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学生现身说法,中学生更能感同身受,互动的效果会更好。

三、大学物质文化同样有道德养成功能

通过夏令营、三五个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利用节假日,中学生走进大学校园。

1.高校的建筑有追求科学技术的品质,又有包蕴审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

走进大学校园,留心大学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留心大学广场中的雕塑等等,这里都表达了一定的审美思想、政治意义与道德感情,都反映出大学的特质。一定对中学生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

2.大学校园的标牌等命名,有润物、育人等寓意

走进大学校园,留心大学的一草一木,这里都是文化。如,“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请爱护草坪;“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这对中学生养成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价值,培养科学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观都有难以低估的育化功效。

3.要利用自然情趣的移情效果育化心灵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 加强 素养

一、情:沟通情感,激励进取,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

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媒介。德国卡塞尔大学学者研究表明:人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难题仅靠分析有时并不能得到解决,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交流感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理解对方等方式来处理。谁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谁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见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学生的情感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亲其师而信其道”,“善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和谐性,才能为德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要求教师:1、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情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把握学生情感。2、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情感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尽管这对矛盾的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所不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格尊严是情感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感情;才能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区分不同性质的情感对教育不同的反作用;才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与其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学生学习、品行差异性的根源。3、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情感。进入少年特别是青年时期以后,学生情感的突出变化之一是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这是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和社会化程序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及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恰以当方式予以肯定。注意批评性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娓婉的批评效果往往优于直截了当的批评。

二、点: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起到“点石成金”之功效

“少年心事当拿云。”青少年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变幻莫测的。教师只能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一定程序上了解其中一部分的表现,这不利于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更有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教育他们,反复抓,抓反复。但时间长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会感到不耐烦。教师认为这样的“两有生”(即学习有困难、品行有障碍的学生)是不识好歹,不可教也;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师烦人。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恰到好处的一个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往往起到震慑、威慑学生作用。

有时一言不发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有时简练、精辟,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却能达到点击要害,点石成金之功能。

三、悟:心灵感悟,自觉自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古人云:“心之官则思矣”。人们对外在事物的反映,知识的接纳吸收过程不是机械进行的,是有一个认识、领悟、理解、创新的过程。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悟”可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道德情感和言行点化,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和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和影响。受教育者本人都有一个自觉或不自觉主动的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接受、内化、外化即感悟的过程,从而在外在言行上作出对我自我“趋利避害”的应答反应。这种“悟”也可以说就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和所提要求的心灵感悟,达到自我校正、自觉自省和自我教育。其过程是:在教师在教育的启发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渐悟、顿悟到觉悟,从而指导自己不同行为对外界信息作出不同反应和应答。由于“感悟既然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没有“悟”,就没有创新;有了“悟”,才可能有创新。”这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个“悟”的时空。凡事不能也不必要说的太白。德育工作者对某人某事的心理、想法或行为也不必要让学生摸得一清二楚。让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言行点化,“先做后学,且缓说破。”留给学生一个感悟的时空和余地。

第7篇

人往往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常常会萌发新的希望,有新的打算,即使是后进生也是如此。只是后进生的旧习惯势力较强,刚刚萌发的希望未被老师发现,便又淹没在旧的习惯势力之中,而给人以不可救药的错觉。因此,作为有经验的班主任,必须重视环境转换对人的影响。当学生由小学升到中学新的环境时,班主任必须细心观察学生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善于发现来到新环境时,从心里升腾起来的积极上进的火焰。对此,班主任必须热情关怀,循循诱导。抓住这最佳教育时机,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多给他们创设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刚入学是中学生活的开始,德育要从学生实际入手,搞好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小学生向中学生转变。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让他们自己撰稿、自己设计、自己创办小报、自己选材、自己命名等一系列活动,班主任定期检查、总结、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来到新的集体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第一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来自集体家庭的温暖,于是增强了积极上进的勇气。

二、新学期伊始的时候

每个学期开始时孩子们都有上劲、进取的心理要求,将之作为改变自己新起点。作为班主任,应及时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教育,趁热“打铁”,及时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让每个同学说说新学期计划,或开展《争当合格的中学生》等一系列活动。这样就会有一个好的开端,收到好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方向,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在思想上、成绩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取得成绩的时候

中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当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容易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往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出现。记得有名同学基本功较好,在学校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学们比较羡慕,自己也十分高兴。没多长时间,听同学们反映,该同学放松了学习,有了满足的心理。我得知后,及时教育,并向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后来,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全校数学竞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

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一个学生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即使身上染有种种不良恶习,他也有想转变自己的愿望。作为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及时点燃他心灵深处上进之火。有一名同学,不慎将一件校服丢失,为了找回心理平衡,她竞拿了别人的衣服来顶替,被同学发现后,同学们不理解,从而孤立、歧视、冷落她。我得知后,没有对她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谈家里父母对子女的希望,谈你丢东西的心情,谈同学们为什么对你这样等教育。她听了以后,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同学,决心改掉坏毛病,用实际行动取信于同学。后来该同学成为班级一名思想上进、学习优秀的好学生,同学们称她为知心的大姐姐。

五、受到挫折和教训的时候

批评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恰到好处的批评,能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和缺点,但掌握不好尺度,则会适得其反。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我觉得运用他们学生生活中的挫折和教训对他们进行教育,比单一的批评和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如,我班有个同学,非常喜欢书法,不管上什么课都练字,放松了学习,我听到不少任课教师的反映,也多次找他谈心,效果不太理想,期末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练字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他主次不分,场合不分,造成了不理想的后果。如果没有期末考试这个挫折与教训,光给他讲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现有客观事实,教训摆在他面前,他便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老师的教育。

六、 榜样在身边的时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班级成员中的上进点、闪光点,做到事事有典型,人人有榜样,让每个同学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希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一是把班级中学雷锋标兵、优秀干部、三好学生等先进个人进行张贴照片表扬,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二是号召全班同学向本班“全国十佳”少年孙立军学习,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等。我们班在这种良好风气的带动下,乐于做好事、乐于帮助同学的风气已蔚然成风。

七、当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时候

第8篇

移动互联网的时效性和交互性使信息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扩展了德育的传播途径,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移动互联网中处处充斥着新鲜的刺激,这对于好奇心较强的中学生来讲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与模仿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然而移动互联网在扩大中学生交往空间,缩短社会化时间,创造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条件,以及提供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新闻动态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站成为万花筒。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对中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起不良影响呢。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德育内容的可信度,要使其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以吸引广大中学生。而充实德育内容一定要基于对中学生现阶段的思想状况的了解与研究,得到的结论才会更有针对性。例如:现在中学生上网大多数是进行聊天交友,用它为自己发泄、沟通服务,还没有更多的人让移动互联网为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的竞争服务。只有因势利导,让中学生感受到德育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于生存、发展有益处,中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注意,接受德育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次,教师转变德育观念,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传统的德育是通过上课、开设讲座、报告、考试等手段向学生灌输各种正确的思想理论,而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却是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了解接受相关内容,传统方式已经较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移动互联网上教师可以匿名的方式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在移动互联网上,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如果能够发表一些见解深刻的看法,就特别有号召力,就能够引导同学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这种平等自由的交流讨论,不仅可达到目的,而且能够引起同学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再此,中学生加强自律,自觉提升自身修养。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认真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的知识。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德育;方法

在中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完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的教育指导,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从而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者,首先就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德育工作专业性,让德育教学的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1]。很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内容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批评学生”,配合各学科任课老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批评”并不是德育教育的手段,更不是德育工作目标,这是错误思想认知的表现,是对德育教育的误解。因此,想要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首先要改变班主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错误认识,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方向取决于班主任的认知,所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是首要工作。班主任要主动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沟通,吸取丰富的德育教育管理经验,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也要对课程教学的理论进行改革、优化,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例如,学校要定期组织班级开展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班主任之间交流分享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经验,学生之间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要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专业性,学习掌握德育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们模仿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2]。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道德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此外,班主任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树立威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德育教育方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另外,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班主任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学生的另一个“家长”,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从各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例如,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树立榜样形象,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比如,进教室前检查衣服穿戴是否整齐,讲台要保持整洁卫生,注意自己的卫生,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班主任要起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加大情感教育力度,有效推进德育开展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帮助。过去,成绩往往被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学生逐渐开始认为教师是不关心自己的,从而开始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耐心和关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力。其次,班主任要主动和学生交流,进行情感的沟通,将自己放在和学生同样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班主任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简化工作的内容,降低工作的难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要时刻留意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后,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采取与学生谈心、微信联系、邮件通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例如,班里转来一位新生,平时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有一天,班上一名学生突然恶心呕吐,其他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纷纷捂鼻后退,只有这位学生主动给生病的学生递纸巾。从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位学生非常善良,是个热心肠,但是不爱与人交往。于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这才了解到这名学生因为自己脸上有一小块胎记而害怕与人交往,总是畏惧别人会因此嘲笑他。得知这一原因后教师就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播放《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让学生明白只要自信、努力、上进,永不放弃,即使天生有缺陷也能够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观影结束后,又组织了一场“独一无二的我”的主题班会,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性格,同时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成长观。

四、制订完善班规班纪,规范学生行为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班集体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3]。为了给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及时解决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认真落实班级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约束性和灵活性。首先,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班规班纪,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管理原则,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责任感,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优秀班集体。比如,在上学、上课、做操、文明礼仪、值日卫生等几个方面制订制度,引导学生严格按照班规标准执行。其次,班主任要结合学生表现和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效力和作用。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要结合学生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如果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那就可以视为一种进步,该学生这节课的表现就是优秀。而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如果课堂上能严于律己,遵守课堂纪律,不打扰其他同学学习,那该同学的表现就可视为优秀,教师要进行表扬和赞赏。最后,班主任要设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群体意识,将学生个体思想和情感与班级利益联系在一起,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优化德育工作方案,提高德育灵活性

班主任要广泛收集德育辅导的优秀经验,通过交流学习提高德育辅导工作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辅导方法,注重课程管理内容、程序以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在课程管理工作方面的效率,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水平。每个班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存在错误的想法,对自己的有些问题、行为不愿意被其他同学知道,不知道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一再隐藏自己,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问题会被逐渐放大,加重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班主任要定期开展德育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习德育知识内容,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积极改变,实现自我突破。另外,班主任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实施方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细化德育辅导的具体工作,不断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探索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运用已掌握的经验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高层次创新与实践,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信息技术,改变和创新传统教育结构,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班主任应适应现代化教学。因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不断地、广泛地接触前沿知识,所以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和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还不能完全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形成叛逆心理。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监督工作,注重思想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中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已经初步形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当面说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导致叛逆心理形成,所以,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教育,非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以消除学生心理压力,保护学生自尊心,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此外,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学生之间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案例影响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判,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报道青少年安全问题的视频栏目,对学生进行自我安全保护培训,让学生在面对水灾、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帮助。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接触和了解许多信息,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增加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认知水平。但是,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有一些不良信息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七、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品德教育

开展好学生德育工作,靠学校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品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走进烈士纪念馆,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和平发展是先辈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可以抓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德育的环境,形成校内外的德育合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行为。比如,五一劳动节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扫街道、打扫校园卫生等等,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强身健体。再如,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来临之时,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践行雷锋精神。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将社区墙上的宣传标语重新进行了美化,有的学生争当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意义非常大、效果非常好。当然,品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情、意、知、行,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行。总之,中学班主任要坚持贯彻自主、民主、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伟.以德育为主线创新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2020(26):78.

[2]彭丽.班主任是好学生德育的设计师[J].新课程,2020(32):23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