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1: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形象的本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环境成本管理;企业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开始广泛参与到环境问题的保护与治理过程中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连续开展数次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整顿治理工作,并且在会议中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业趋势报告,对不同行业规定了各自应该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确实,企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一方面企业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整体积累,另一方面企业也消耗着大量的生态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恶劣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环境成本管理工作不仅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社会环境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社会价值的内在体现。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长期的战略经营发展,从而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内在价值。所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能够有效地了解与掌握企业现阶段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具体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更能通过环境成本管理行为的体现对企业价值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分析,从而引导企业形成对自身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价值管理理念,所以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环境问题作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全面关注。而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石化塑胶行业,这些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生态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来源,所以说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最基本单位,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成本的管理以及环境问题有效治理都负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时刻关注着社会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主动对企业的环境运营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使企业与其赖以共存的环境社会都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意义重大,因为环境成本管理是企业与所有社会利益价值相关者沟通的有效桥梁,有着重要的信息价值。所以综上来看,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有着重要现实研究意义。
2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2.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我国证监会分类制造业下的C4行业———石化塑胶行业沪市的95家上市公司2011-2015年年度报告中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数据披露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共收集得到414份年度报告,其中2011年共有56份年度报告,2012年有79份年度报告,2013年有89份年度报告,2015年有95份年度报告,2015年有95份年度报告,其中2015年以前的年度报告中对环境成本的披露在本次研究中只作为对2015年的参考与对照,本文选取最新一年更新的年度报告中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有效披露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即2015年沪市上市的95家石化塑胶行业年度报告中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相关披露情况。2.2变量的设计2.2.1实验变量(解释变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所以环境成本管理是本文主要的实验变量。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对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本文对企业代表环境成本绩效的评分类目和评分准则进行分析划定(见表1、表2)。本文还要选取一些控制指标进行共同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综合体现出企业价值的整体变化。本文主要选取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作为研究控制变量,这些指标不仅会影响到企业价值,同时也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相关影响作用。2.2.2研究变量(被解释变量)本文实证研究设计的变量说明见表3。2.3研究模型构建首先本出重要研究假设:环境成本绩效对企业价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关系变量,对于控制变量对企业价值的关系影响本文这里不进行研究假设。本文在确定了被解释变量、实验变量和实验控制变量之后,根据研究假设,以环境成本绩效、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作为研究的自变量;2.4研究结果与分析2.4.1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2015年的95家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它们在环境成本绩效这个指标上的均值为0.387,由此可见整体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都相对薄弱,我国石化塑胶行业作为环境的重度敏感行业在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方面的取得的成效并不十分尽如人意,而其中环境成本绩效水平最大值为0.833,最小值为0(代表该石化塑胶上市企业并没有在年度报告中对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任何披露),这又反映出我国石化塑胶行业在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表现还存在着较大的企业差距。同时可以发现,代表着企业价值的托宾Q值这一指标,最大值为5.788,而最小值仅为0.273,可见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在企业价值体现上差异显著,同时整体的均值仅为1.596,也说明我国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企业价值不高,极有可能是环境成本管理能力不足所影响的,所以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去分析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2.4.2相关性检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环境成本绩效与托宾Q值俩个指标的相关性,很明显这俩个指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本文的变量研究没有明显的问题存在。从表5中信息可以看出,托宾Q值与环境成本绩效指标ENPER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5,在P=5%的显著水平下结果显著,而且在整体影响相关性中反映强烈,说明环境成本绩效与企业价值真的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关系,与假设相吻合,具体表现为环境成本管理表现越好的企业公司价值就相对越高,说明研究有着重要的统计学价值。2.4.3线性回归分析经过相关性分析已经初步验证了环境成本绩效与石化塑胶企业价值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关系,具体表现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越好,企业的价值性就越高。所以我们进一步对设计模型进行分析,生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的为0.679,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出全部的企业价值影响,但还是表明了本文选取的变量对企业价值存在着明显的相关作用,其中F统计值为7.152,在显著水平P=0.05下表现显著,说明回归模型的整体线性拟合程度较好。同时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P=0.05下,只有环境成本绩效和企业规模俩个指标的回归系数表现显著,说明模型中环境成本绩效与企业规模是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影响最为显著的俩组数据指标,也说明了我们的假设合理正确。本文研究的关键变量环境成本绩效其回归系数为0.432,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了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与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作用关系。具体的模型表达式为:QV=1.186+0.432ENPERF+0.129SIZE+0.116LEV+0.006ROE-0.449CR10-0.109IDR
3研究结论及建议
3.1研究结论经过研究发现,石化塑胶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环境成本绩效)与企业的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影响关系,只要企业能够遵循国家行政指令建立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对环境事故进行紧急处理,积极参与IS014000体系认证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等一系列环境成本管理措施,就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为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3.2研究建议针对我国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在环境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性建议:(1)完善政府环境成本管理制度以及相应法律法规。为了帮助石化塑胶等环境重度污染行业更好的履行环境成本管理措施和完成环境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国家应当建立起一套严格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有机地把石化塑胶行业的环境成本管理问题与企业税收、企业贷款、经营活动、上市筹资等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其次,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让石化塑胶行业的公司能够在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好地依照规定履行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2)完善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管理机制的建设。第一,石化塑胶作为重污染行业,企业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真正提升和石化塑胶行业整体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第二,企业应该建设内部环境成本管理体制,把对于环境的保护、治理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任务,履行石化塑胶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不断改善其企业形象,提升其品牌价值,从而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企业利润;第三,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必须树立新的环境成本管理管理理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导向进行战略部署。另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当中,应该依据企业价值的理念,按照企业价值增长的规律,系统地研究分析环境成本管理的技术和运行模式。(3)加强外部监管。要对石化塑胶行业加强外部层面的监督管理职能,具体措施有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发挥法律的主导作用。第二,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因此政府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还应继续完善各项环境监管制度,使政府监管部门在环境成本控制监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现杰,宋亮.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设计[J].商业会计,2013(1)
2龚芬.现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3(8)
3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3)
4张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5张杰.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6田丽开,孙淑华.循环经济下工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1)
7王建明,李书华.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实施[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执行力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
1、管理思想落后
施工企业虽然基本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毕竟脱胎于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上没有完全转变过来。重产值轻效益,重事后分析轻预算管理,重自身利益轻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成本管理思想落后。
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由于脱胎于原计划经济体制。在管理上重经营,重产值,这些业绩往往上是企业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重经营任务和施工任务。在经营上不管是否是低价标或亏损标,为了完成任务,亏损也投,中了标拿到就是亏损工程项目。项目经理部无论如何组织施工,也是亏损,导致参与施工人员无工作积极性,从而干得更差,亏得更多。在生产上年施工任务都计划好了,完不成就影响项目经理部负责人的考核,还影响项目部生产奖金的高低,从而为了生产任务不计投入很常见,导致亏损很是普遍。
施工企业由于受工程项目自身特点、自然因素、业主因素、施工企业特有的产品价值大、生产周期长等因素影响,造成成本预算性较差,很多施工企业索性就不搞预算管理,只有事后的成本核算分析管理,就是成本核算分析管理还执行的不到位。
施工企业不能很好的平衡工程项目各参与者的利益,导致施工组织不力,甚至无法履约。施工企业公司总部在确定项目经理部责任成本时没有做到科学合理的分析。而导致项目责任成本很难完成指标,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生产考核奖低,甚至受罚,在施工管理上积极性不高,而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项目经理部与分包队伍、内部班组在目标上不一致。项目经理部的目标是安全、质量、产值、进度,完成履约和效益目标。分包队伍及内部班组不是履约主体,本身实力不强,不承担安全质量责任,在生产上只追求利润,造成施工生产很大风险。
2、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管理机构设置上看,机构设置上不合理。缺少独立的,承担责任的专门成本管理部门。很多单位都是合同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负责成本管理。毕竟这些部门不是专门责任主体,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成本管理专业性强,涉及工程、合同、安全质量、设备物资、财务等业务。对于施工企业仅仅依靠合同或财务部门,不能很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分析。
从施工组织上看,施工企业在施工方案的选择上“重技术,轻成本”,对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重视不够。很多工程项目没有在充分考虑施工安全、质量、工期、投入的前提下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不是最经济的施工方案。
从成本过程控制上看,成本管理还比较落后,还停留在事后成本核算分析上,还未到事前事中的成本控制水平。不能把握施工全过程施工进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质量、工期和施工投入等环节的有效结合。
从合同管理上看,对业主只注重履约管理,没有注重履约过程中资料的收集签认,以至于变更索赔被业主打折甚至打水漂的情况。对外分包合同管理上,存在着先进场后签合同,对分包价格扯皮的情况;在施工中重合同内工程价与量的管理,忽视了合同外调概调价索赔的风险,进而引起经济纠纷,而且败诉的往往是我们施工单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
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分包队伍及内部班组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脱节。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一刀切的考核管理办法。对不同施工难度的工程项目没有区别性划分。项目经理部内部管服人员、生产工人之间没有合理公平的奖惩制度,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分包队伍和内部班组之前在分包单价存在不合理现象,不能提高施工积极性,最终身会导致扯皮,退场,增加施工投入。
二、如何提高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执行力
如何提高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而项目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就是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如何利用资源,完成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目标的能力。执行力落实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其实就是过程制度化的具体表现。
1、转变管理思想
转变管理思想,不但重产值而且更要重效益;不但要重事后成本分析,而且要重事前事中的成本管理;并且要建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管理理念。施工企业在投标时不能简单地为了完成经营任务而投一些无效益的工程,要充分考虑得失,企业目标。施工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要考虑充分,有弹性,要做到合理有激励作用。施工企业无论多么困难,一定要探索建立一套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增强竞争力。施工企业应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工程组织难易程度、社会环境、市场上人力物力等变动造成的成本上升情况来确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提高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积极性。施工企业只有兼顾社会、公司、员工及其他参与者多方利益,才能发挥所有参与者的集体智慧。“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只有所有参与工程项目的建设者获得应得的回报,才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工程项目才能干好,企业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具体上就是内部建立合理的生产分工、收入分配制度。把分包队伍和内部班组纳入一个项目整体来组织施工生产,调动各方积极性,成为一个整体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最大化。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项目成本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设置、施工组织、成本过程控制、合同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
在管理机构设置上,提高成本管理部的级别,加大权限。公司总部一级设立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和成本管理部。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本管理部,成本管理部负责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成本管理部要从工程技术、合同、财务与设备物资各职能部门挑选具有丰富项目施工生产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并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办法。
在施工组织上,在施工开始前,项目经理部要高度重视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负责人尤其是技术负责人要从总体上把握工程项目,包括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控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要充考虑。从而制定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这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纲,一定要充分论证。
健全成本过程管理,科学地认识工程项目,在全过程建立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施工刚开始,要充分策划,编制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整体施工计划、年度施工计划、月度施工计划。再根据施工计划编制总体工程项目施工预算、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施工预算和会计核算反映出来的实际成本,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找出在施工执行中那些成本要素控制的好,那些控制的差。并分析出控制好坏的原因,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从而确定管理责任,根据激励制度进行相应的奖罚。要充分总结成本盈亏的原因,好的保持,差的找到解决的措施来进行减亏、扭亏。从而从单纯的事后管理向整个经营管理的前向和后向的过程延伸,以“大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加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要充分吃透与业主的合同条款,特别是专用条款。要找到工程合同中那有是有利条款,那些是不利条款,做到心中有底。要注重平时资料的收集签认,搞好外部环境,为下步变更索赔调概调价打基础。加强与分包队伍的合同管理,防范不必要的风险。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外分包采取竞标降低标价,把分包队伍作为自己的班组进行管理,严把质量关和成本。同时也要使分包队伍有合理的利润,达到双赢。避免分包队伍低价拿标,后面扯皮,延误工期,投入加大的情况。
转变管理思想是前提,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基础。激励机制也是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只是最后一环。是其他制度执行的保障,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建立健全责权利结合的激励机制是保证制度执行的关键。对于员工,管理者要赏罚分明,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把责任明确到职能部门,明确到个人。考核时,要有明确的考核时间和考核内容及判断标准,使各项制度透明化。一方面利于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保证制度顺利实行。考核之后,要立刻落实奖惩措施,并且强调落实的力度,决不能看关系的好坏或凭借个人喜好乱加奖惩,奖惩的标准要对职工透明。坚持责权利结合的奖惩措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是推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健康运行的强劲动力,有助于施工企业管理层搞好内部管理,促进施工企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就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就是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完成能力,达到成本管理的有效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转变管理思想,加强包括成本管理机构设置、施工组织、成本过程控制、合同管理、激励机制等环节的制度建设,是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措施。企业依托内部成本管理,无论市场经济竞争如何剧烈,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毕星;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李楹春.建筑施工管理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15―245.
通过构建一个不完美金融市场条件下经济周期与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企业资本结构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对微观企业特质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联合效应进行分析,可知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融资约束型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对于银行稳健有较高的依赖性。通过模型推导还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对于非融资约束型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为外源融资溢价,其资本结构逆周期调整;而经济周期对于融资约束型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为外源融资可获得性,其资本结构顺周期调整。由此可知,银行信贷资金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融资约束型企业中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银行稳健在经济周期对其资本结构的影响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经济周期;融资约束;企业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9.1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4-0056-05
经济周期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学者和实务界的认可。Levy(2001)发展了一个模型,在模型中债务被视为公司治理中的金融契约,这促使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利益的结合。在经济周期衰退期,负债企业管理层财务相对于外部股东减少,两者之间的问题加重,而提高企业的负债水平将有利于降低两者之间的冲突。Dirk Hackbarth, Jianjun Miao, Erwan Morellec(2006)研究了宏观经济状况对于信贷风险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的现金流依赖于当前宏观经济状况时,根据宏观经济周期变动调整融资政策并适应其破产风险将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模型的推导得出企业的资本结构将逆周期调整,而且负债的期限结构与信贷风险显著相关,信贷风险越大,期限结构越短,而且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影响了企业的负债能力和资本结构调整的幅度。Bhamra et al(2008)认为,宏观经济因素的时变性导致公司资本结构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而且财务杠杆与宏观信用风险密切相关。
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经济周期的主要影响机制仍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那些净值低、自有资金少的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外源资金配给问题;而作为实力较强、拥有较多可抵押有形资产和自有资金的企业来说,外源资金配给较少更多地是基于成本所导致的外源融资溢价问题。不少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已经关注到了经济周期对于企业融资影响的差异性。所以,本文将以融资约束程度高低――内源融资占投资比,对企业进行分类,在一个包含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中同时考虑成本效应与融资规模效应。同时考虑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保证后续论文中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检验,使得假设更符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借助Rafael Repullo和Javier Suarez(2000)的研究,展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一、存在道德风险的一个基本借贷模型
二、包含银行部门和资本市场的均衡模型
三、经济周期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企业融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在上述考虑了权益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前提下,同时考虑了企业自身资产负债状况及外源融资可获得性双方面的影响。从静态时点上看,自有资金比较高,自身财务状况最好的企业家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最轻,不存在资金配给的状况,其主要融资选择基于自身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成本,如果自身的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较低,更倾向于收益损失少的权益资本市场融资,如果自身成本较高,则会选择银行信贷资金融资;而自有资金比居中,财务状况一般的企业家面临权益资本市场配给,只能从银行信贷市场融通资金;而对于自有资金比较低、财务状况最差的那类企业家而言,他们无法获得外源资金,只能放弃投资。
四、结语
自有资金充足的企业以成本为出发点进行融资选择,在经济周期上行时期更多地选择权益市场资金,在经济衰退时期选择银行信贷资金以减少成本上升所导致的成本问题,资本结构呈现逆周期调整;而对自有资金缺乏的企业,融资活动受到了资金配给影响,经济周期上行时期可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经济衰退期导致信贷配给加剧而无法获得外源融资,资本结构呈现顺周期调整。至此,本文清晰地描述出了经济周期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路径和对信息不对称程度不同企业影响的差异性。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银行信贷资金具有不可替代性,银行稳健在上述影响机制中在平抑经济周期影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Levy.Capital Struc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Finanee,2001,56(l):97-129.
[2]Hackbath D.,MiaoJ.,Morellec E..Capital structure,credit risk, and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2(3):519-550.
[3]Levy,Amnon,Christopher A.,Hennessy.Why does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vary with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7,(l54):1545-1564.
[4]Bayless M.,S.Chaplinsky.Is there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seasoned equity issu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6,(52):253-278.
[5]Laurence Booth,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 Kunt,Vojislav Maksimovic.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87-130.
[6]Robert A.Korajczyk,Amnon Levy.Capital structure choice:macro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75-109.
[7]Kiyotaki,N.,J.Moore.Credit cyc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211-248.
[8]Bhamra,H.S.,Kuehn,L.A,I.A.Strebulaev.The Aggregate Dynamics of Capital Structure and Macroeconomic Risk[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Stan 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8.
[9]Cook D.O.,T.Tang,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R].SSRN Working Paper,2008.
[10]Douglas O.Cook,TianTang.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8,(4):256-265.
【关键词】施工项目;工程成本;成本控制
How th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he cost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Lai Yi-jie1, Zou Tan1,Luo Ling-jun2
(1.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Ganzhou Jiangxi 341000;
2. Haikou Economics School Haikou Hainan 573001)
【Abstract】In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days, the enterprises want to base on the markets competition, we must strictly control the cos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thought of three stage of cost control,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measures.
【Key words】Construction project;Engineering cost;Cost control
1. 成本控制在施工项目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项目成本是考核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大多数施工单位已经意识到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将成本控制贯穿在项目招投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成为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扼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央行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房贷和限购等措施,更加促使我们重新重视成本控制的必要和重要性。
2. 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就是根据需要控制的目标,以不同角度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分析、组合三个步骤地重复循环。并根据事件的发展进程作好如下三阶段成本控制。
2.1 事前控制 。
2.1.1 目标成本形成。从造价构成角度讲,目标成本就是由直接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临时设施费、项目管理费组成。这里要明确两个解释:(1)清单规范中的措施费按费用性质分解计入相应部分。(2)项目管理费不同于定额取费表中的现场经费,不仅包括了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组织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同时还包括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劳动保护费、财务经费等与该项目相关的所有费用。
2.1.2 目标成本的项目划分。目标成本划分即把目标成本分解成能够直接确定成本的若干分项目标,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按市场分工划分。一般将直接费部分分成劳务分包、专业分包、物资采购、机械设备租赁等几项。同时还会出现水电费、保安费、咨询费、废旧物资处理、临设摊销、固定资产折旧等分项目标。(2)按施工先后顺序划分。按照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的分项工程即按施工先后顺序划分分项目标。如:降水、土方工程、护坡、主体结构、水电预埋、二次结构、机电安装等。
2.1.3 目标成本的测算。直接费部分的项目价格主要通过公司已有的招投标价格、市场询价及公司内部数据库确定,同时要适当注意市场价格变化规律。
临时设施费的价格主要根据项目策划阶段审批确定的平面布置图和施工企业自身形象要求(CIS)确定分项目标,具体方法与直接费部分价格确定相同。结合项目现场情况一般以每平方米包干方式确定。出现现场特别狭小等特殊情况时,场地外租及相关的交通等费用另行计算。
项目管理费的确定主要通过公司的工薪体制、结合项目工期(若公司要求的实际工期比合同工期提前时以实际工期为准)及项目定编确定。一般以费用总额包干方式确定。
2.1.4 中标预算分解。为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通常将中标预算收入分解与目标成本支出对比分析。在保证与目标成本项目划分(即分项目标)口径一致的情况下,分解中标预算收入。需要强调的是中标预算整体范围比目标成本大,主要包括管理费、利润、税金等。
2.1.5 承包指标的确定。目标成本确定即成为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目标,中标预算收入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额与中标预算之比即形成项目的承包指标。通过以上过程的测算,准确程度较高,误差率一般能控制在1%~2%以内。
2.2 事中控制。
直接费部分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分包采购、物资采购、机械设备租赁,也是目标成本中最主要部分。主要通过合同方式确定和控制实际成本,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合同管理和成本管理相结合,加强对内承包和对外采购合同管理。
(1)合同的签订阶段。重点分析实际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差异点,引起差异点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差异按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风险因素等归类,同时做好相应的调整、控制措施的准备工作。
(2)合同履行阶段。根据差异分析,重点提炼差异分析中的可控、风险部分,在合同履行中给予重点关注,并根据合同实施情况,按预先的各项调整控制措施做好纠偏工作。
(3)合同履行完后阶段。根据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偏工作,在合同履行完毕后总结纠偏效果,并最终做好与目标成本的差异总结。同时,根据最终成本形成公司成本数据库的第一手资料。
临时设施费、项目管理费基本上是严格执行分项目标成本,当出现工期、人员等影响要素变化时,根据企业制度作相应的动态调整。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数据分析,构成公司成本数据库资料的一部分。
2.3 事后控制。
(1)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剔除人为等主观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客观真实地反映正常施工成本,形成数据库。
(2)系统整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影响造价变更的资料,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角度修正正常施工成本。
(3)按市场分工和分部分项施工顺序分别编制工程造价各种类型的比例构成。
(4)进一步对基础数据(第一手资料)进行数学统计,客观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剔除非正常状态的变化因素),形成相应的指数体系。
3. 成本控制的一些具体措施
3.1 公司充分授权 在企业自身的项目管理体系下,对项目经理部实行权限制约,最主要的权限为财权,即项目经理部的单项资金使用超过一定额度时,由企业总部直接参与。例如,规定20万以下的单项资金使用,项目经理部可以自行决定,但是企业总部留有审核权和否决权,充分授权是在合理和规范基础上的充分授权。
3.2 实行内部招投标 招投标制度是一种竞争性的制度,在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1)集中采购:利用企业总部的整体优势(包括采购数量和资金保证等)进行各项采购,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这一项在本企业中运用非常广泛,而且效果明显。例如企业中有多个工程需要采购钢筋,如果集中统一购买,并且企业能力允许,运用更合理的支付方式,比如说现金支付,就可以与供应商达成一个更低更合理的采购价格。再者,采购的时间合理,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某企业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每年年初到3月份之间是钢筋价格的低谷期,在这段时间内采购钢筋就比八九月份采购的钢筋价格更低廉,这之间的差价就是利润。而且这种集中的采购动作,整合了单个项目各个进行采购的动作,有效的降低了采购成本。
(2)内部竞争机制:企业获得工程后,由公司下属项目经理部参与投标,项目之间互相竞争,提高项目部的主管控制意识。
3.3 成本的动态控制 之前说到采购的时机也影响成本的高低,再说到钢筋,因为资金的有限性,再加上囤积的成本费,不可能无限量的购进或者超级大量的购进这么多钢筋,如果到八九月份钢筋不够用了,需要再进行采购,届时钢筋价格的升高将导致成本增加,这时候就要灵活的调整目标成本。
3.4 建立相应的合作库 注重收集和积累合作群体(主要为与企业有成功合作的单位),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有《合格分包商库》、《合格供应商库》等,为工程投标报价、分包采购等打下基础。一般材料的采购招标为邀请招标,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某投标商投十次有八次都不中标,投标价不是过高就是过低,这时候他有可能会联合别的几家投标方一起哄抬报价,遇到这种情况就把领头者提出来,永远剔除受邀者名单行列。
3.5 采用包干制度 对施工过程中相对较难控制但又必须发生的费用,在详细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按包干使用方式控制成本,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企业的个别成本库。
4. 结语
在现代复杂的工程建筑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要不断提高其成本管理水平,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确定成本目标并依据计划成本进行施工,同时还需要加强各阶段的监督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各种成本费用的发生,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丰艳萍,邹坦.工程造价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
关键词:R&D 资本化 企业内在价值 信号传递 博弈
R&D活动可以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R&D活动的信息披露可以使决策者了解企业的研发实力,预测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从而帮助决策者作出相关决策。
关于R&D费用的会计处理的争论
在R&D费用的会计处理上,世界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在SFAS No.2《研究开发成本会计》中规定,企业在R&D费用支出当期全部计入损益,不确认为无形资产;而IAS、英国、加拿大等允许企业将部分R&D费用支出作为无形资产处理。2006年2月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七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可见美国对R&D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而IAS、英国、加拿大、中国等则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
围绕R&D费用的会计处理争论的焦点是R&D费用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可以这样设想:在有效资本市场上,如果企业价值是R&D费用资本化部分的函数,则可以认为R&D费用与企业价值相关,会计处理上就应该资本化,否则就应该费用化。因而,R&D费用尤其是资本化部分是否与企业价值相关,即R&D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成为判断R&D费用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关键因素。
我国允许R&D有条件资本化这一规定,一定程度上支持了R&D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国内外的大量经验研究表明,R&D的信息披露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Tony Abrahams & Baljit K.Sidhu(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化后的R&D是价值相关的,并且R&D的应计项目(特别是R&D资本化后的应计项目)确实能提高分别基于会计和基于市场的业绩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陆桔利(2006)发现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对公司的增长期权价值具有显著的贡献,研发支出与公司的增长期权价值存在正向关系,这也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研发费用上的支出能带来未来增长机会的价值。通过分析关于R&D价值相关性的文献发现,这些文献从实证层面说明R&D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并未从理论层面回答R&D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本文拟以Ross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已资本化R&D与企业价值的函数关系,从理论上分析R&D资本化部分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关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信息,从而说明R&D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模型构建
为便于建立模型,本文首先提出以下几个合理的假设:假设1:会计处理上,R&D支出不能全部费用化,亦即至少有部分资本化,且企业必须披露R&D资本化信息;假设2:有两个参与人—经理人和投资者,且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假设3:企业只有一个R&D项目;假设4:由于R&D投入并不能在投入的当时就见效,具有明显的滞后性(F.A.Schuman etal,1995),因而假设有两个时期,时期1披露R&D资本化信息,时期2是一段时间后投资者根据观察到R&D资本化信息而估计的企业价值。
令π为时期2企业的利润,π在[0,θ]均匀分布,投资者知道θ的概率分布μ(θ)(因此θ是企业的类型),但经理人知道θ。在时期1,R&D资本化信息首先由经理披露,然后投资者根据观测到的R&D资本化信息估计企业的市场价值V0;在时期2,企业实现利润。假设经理人的目标使时期1和时期2的市场价值期望值最大,即:
(1)
其中,V0(D)是给定R&D资本化水平D时企业在时期1的市场价值,是企业在时期2的期望价值,是企业研发失败的概率,L是研发失败惩罚系数,γ是权数。企业在时期2的期望价值等于、研发失败的概率等于来源于π在区间[0,θ]上均匀分布这个假设。本文简要说明研发失败概率的由来。由D是时期1资本化水平,可以假设时期1的R&D费用是,同时研发失败损失的研发费用与R&D费用呈线性关系,因而研发失败损失的研发费用为×a,令=k,则可以定义研发失败概率为。本文假设D≤θ,否则的话令=1(研发失败概率小于等于1;假设企业没有其他资产)。该函数隐含这样的假设:经理的福利随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加而增加,随研发失败概率的上升而减少。
当经理选择R&D资本化水平时,预测到投资者将从D推断θ,从而选择V0(D)。如果经理选择D时投资者认为企业属于类型θ的期望价值是θ(D),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是:
(2)
考虑分离均衡。因为:
(3)
即企业质量θ越高的企业,R&D资本化水平也就越高,满足斯宾塞-莫里斯条件(张维迎,1997)。
将(2)式代入(1)式,对D求一阶倒数,得:
(4)
均衡情况下,投资者能从D正确推出θ;亦即类型θ的企业经理的最优选择是D(θ)时,因而θ(D(θ))=θ。因此:
(5)
将(5)式代入(4)式,得:
解上述方程得:
这就是经理的均衡战略(其中c是常数)。逆转上式,将θ代入得企业的市场价值为:
(6)
这就是投资者的均衡战略。可以看出,R&D资本化水平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即企业内在价值是已资本化R&D费用的函数,且企业R&D资本化水平越高,内在价值就越高。因此企业R&D资本化水平具有价值相关性,把R&D费用资本化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
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以Ross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资本化R&D与企业价值的函数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R&D资本化部分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关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信息:企业R&D资本化水平越高,内在价值就越高。这说明R&D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把R&D费用资本化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
关于R&D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之争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结论。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笔者支持R&D费用资本化。但是全部直接予以资本化处理方法因为违背了稳健性原则而受到批评。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能否成功、预期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将R&D费用资本化,一旦研发失败,企业就不能形成一项无形资产,最终导致虚增资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并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可乘之机。这种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笔者认为,R&D费用既然具有价值相关性,就应该将其支出资本化,这样处理符合相关性原则。同时将R&D费用作为资本性支出,其价值在未来会计期间摊销,使其与未来经济利益相配比,符合配比原则。这样有利于鼓励企业管理当局从企业长远考虑,克服短期行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因而R&D费用资本化比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更具有相关性。
(二)启示:R&D费用会计处理的具体操作
考虑到谨慎性原则,会计处理时可以通过计提研发失败准备来反映研发失败的可能性。其会计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1.把企业分为两类:一是研发费用较少的企业,二是研发活动为主或研发费用较多的企业。依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研发费用直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2.研发活动为主或研发费用较多的企业。设置“研发支出”科目,用来归集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设置“研发失败准备”科目,作为“研发支出”科目的备抵科目。这里研发失败准备=项目研发投入总额×研发失败系数。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研发失败系数大小,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研发失败系数的大小进行调整,确定补提研发失败准备还是转回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企业按照单个研发项目计提研发失败准备。
发生研发费用时,在“研发支出”科目归集成本,按实际发生额,借记研发支出,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资产负债表日根据估计的研发失败系数计提研发失败准备,借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贷记研发失败准备。资产负债表“研发支出”项目按“研发支出”账户余额扣除“研发失败准备”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列示。研发成功时,首先将该项目以前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一次转回,分录与计提时的相反,然后将研发支出金额全部转入无形资产。
研发失败时,可以分两种情况分别处理:如果研发项目结束,没有以其为基础的后期项目,就把“研发支出”科目账面余额直接转入当期损益即可。如果有以其为基础的后期项目,可以将“研发支出”科目的账面余额转入新项目的“研发支出”科目,然后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处理。
3.信息披露。为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详细了解企业研究开发活动,预防企业通过调节研发失败系数进行利润调整、粉饰报表等,必须加强研发费用信息披露。
一是表内内容的披露。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设置“无形资产—研发费用”明细项目,专门列示企业自行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反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设置“研发支出”项目,反映企业在研项目投入的资金,设置“研发失败准备”项目,反映在研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示风险,二者相抵得到研发支出净值。其次,在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单独列示“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项目,反映研发失败对利润造成的影响。再次,在现金流量表中,将支付的研发费用的现金反映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在此项目下单独设置“研发费用所支付的现金”。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单独列示“处置无形资产—研发费用收回的现金净额”,其金额为出售该无形资产收到的现金扣除相关处置费用的净额。这样,研发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中得到全方位、详细具体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系统了解企业研发活动。
二是表外内容的披露。首先,对研发费用采用的会计政策进行披露,即会计处理选用资本化方法还是费用化方法,两种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其次,披露研究项目名称、用途、对企业预期影响等内容。再次,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研发失败系数的估计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极有可能成为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工具,因而应该详细披露研发失败准备系数估计依据,且该依据应该具有持续性。同时研发失败系数要成为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将估计系数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后,增强研发费用披露时效性。由于企业研究开发活动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就要求企业必须缩短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增强时效性。因而,可以要求企业在季报、半年报、年报中都要详细披露相关信息,甚至随着研发活动的变化,随时可以在相关网站披露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Tony Abrahams & Baljit K.Sidhu,The Role of R&D Capitalisations in Firm 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23,No.2,December,1998
2.陆桔利.R&D和企业增长价值—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经济论坛,2006(1)
3.F.A.Schuman etal.Measuring.R&D Performance[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了《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该制度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在我国大中企业执行,不仅对传统行业成本核算做了细化的要求,而且将部分新型行业应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纳入规定范围,并将作业成本、成本预算内容引入制度中。新理念、新方法的使用,将使新制度成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 :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151—02
财政部在2013年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已于2014年1月1日起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施行。该制度的执行不仅能够完善我国产品成本的核算体系,而且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制度》实施的背景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继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来规范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在20世纪末又颁布了一系列《企业会计制度》和与之配套的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作为《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的补充和扩展;随着2007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我国成本核算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但总体看来,上述准则和制度都是从整体层面对企业成本核算提出要求,而未从更加系统、微观的层面对企业成本核算进行规范。
(一)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制度约束
《制度》颁布之前,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要求通常是为了:一是满足国家总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二是满足各种类型的审计及上级监督的需要;三是满足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需要。对于企业没有内部成本管理体系或对成本管理要求较低的企业,无论产品的生产步骤是否复杂、产品批次是否相同、产品成本分配与归集是否有必要,都会按照最低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采用最简单的成本核算办法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这样必然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不准确、不规范,将本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费用或将应分步骤核算成本的产品按单步骤生产核算,无法保证产品成本的会计信息质量。
(二)企业的成本核算规范范围较窄
之前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办法仅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进行规范,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没有强制要求,也缺乏指导,导致不在强制规范范围内的企业简化成本核算,粗犷式管理企业成本,不重视企业产品成本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普及和推广。
(三)相同行业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多样化
《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等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是针对制造类企业推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如服务业、新型产业没有具体的核算方法和指导意见,导致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仅根据企业成本管理或繁或简的需要开展成本核算,所以,成本核算口径、核算方法等都会有差异,投资者在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没有统一的参考依据。
(四)审计监督没有统一标准
《制度》颁布之前,政府及独立审计部门在对企业成本进行审计时,很难对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审计,因为缺乏具体规定,所以,独立审计机构也很少对产品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所划分的生产步骤、生产批次进行审计,仅通过分析产品成本变化趋势,对比历史数据来确定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是否准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审计和政府审计乃至企业内部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的进程。
二、《制度》给企业成本核算带来的一些变化
(一)新型行业成本核算有据可循
《制度》规范了除制造企业之外的,农业企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行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企业等10多个行业的成本核算范围和项目,打破了原来仅规范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僵局。将以前颁布的各种规定、细则整合并完善,很好地解决了新行业成本核算无据可循的难题。
(二)规范了一些有争议项目的成本核算
《制度》规范了之前没有明确规定的一些情况,例如,明确了“成本核算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即一旦成本核算方法发生变化,应当按照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报批,同时做出相应变更的会计处理。
(三)促使企业加快成本核算精细化
《制度》将成本核算方法具体到各行各业,原来没有明确成本核算方法规定的行业,如信息传输企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文化企业等新型行业,都出现在《制度》的规范范围内,同时还将一些传统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做了进一步细化,提出可在企业成本核算中运用作业成本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对原来不符合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细化。《制度》颁布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相继开展针对《制度》的培训工作,并在培训后进行成本核算的细化工作,原来为减少工作量而简化处理的成本核算方法,都开始按照《制度》规定,采用分步法、分批法等开始进行核算。
(四)引起企业内部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
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式将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各环节发生的支出用货币衡量后,成为第一手的成本资料。而且《制度》规定“企业一般应当按月编制产品成本报表,全面反映企业生产成本、成本计划执行情况”,企业应当“编制、执行企业产品成本预算”等内容,强制要求企业编制成本分析报表和成本预算,对企业成本实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这虽然成为企业必须要遵循的规定,但也是企业管理层作出经济决策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也引发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本单位成本核算方法的反思,有利于解决制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三、《制度》实施后给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在适当的时机引入作业成本核算
《制度》多次提到作业成本法或者涉及到作业成本的概念,充分说明虽然作业成本法这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但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时所运用的方法,还可以在成本核算中使用,这也为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树立了一个未来的先进目标。
(二)进一步开展或加强成本管理会计工作
新颁布的《制度》在规范成本核算工作的同时,提高了产品成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对成本预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将成本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成本核算工作,“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对象,有助于没有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企业开始逐步开展该项工作,而已经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企业进一步细化原有工作。督促企业在成本降低、成本控制方面多下功夫。
(三)推行“大财务”管理观念
《制度》改变了原来产品成本的事后核算的情况,要求企业应当执行成本预算,进行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考核,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了成本工作应在产品生产的事前、事中、事后连续开展全过程控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企业应当运用“大财务”管理的理念,将成本管理工作层层分解,不能仅靠财务部门单打独斗,而是要由财务部门统筹控制,以生产部门为核心,集合采购部门、仓储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将以费用控制为主的财务管理制度转变为更见实效的以成本控制为主的预算管理制度,从源头降低产品成本。
[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S].1986,12,23.
[2]财政部.财会[2013]17号.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S].2013,08,16.
[3]冉楚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新制度解析[J].财会月刊,2014(3).
一、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会计成本分析能力弱。施工企业对每一个新的项目都要进行成本核算,对施工的时长,施工期间的优劣条件和制约因素等等制定具体的核算标准,并且对施工期间的风险进行估算。现如今,很多施工企业在制定会计成本分析的时候,很多数据的编制工作上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会计成本的核算没有考虑到实际施工情况;有些会计成本的核算很详细资料也很全面,但都在理论的编制上,缺乏合理的实际考究。由此做出来的成本会计控制对施工企业来说,没有强大的分析能力,最终导致施工企业的会计成本分析能力较弱,弱化了企业在施工中的预算,从而没有把握住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预算的范围,由此会对施工的项目盈利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会计人员的控制能力有限。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可以清楚的将会计成本账目核算好,但对于施工工程项目很多会计人员不熟悉工程的大概预算,对施工过程中的器械消耗和物资的消耗情况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进行会计成本分析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难度。现在许多施工工程的会计成本控制也只是在统计和核算项目上,没有真正的把施工中的项目核算到会计成本中,这样就对现场施工情况的材料损失和器械损失的费用难以估价。会计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有限也是目前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现状。
(三)会计对施工现场的数据采集不规范。在施工期间所发生的项目费用要及时的进行评估和测算。由于施工中的费用在不断的变化,企业会计要及时的根据施工的工程进程进行计算,并且根据施工的费用进行核算。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盘点数据的方法不同,导致会计的基础数据很难做到准确无误。这就会使会计对现场的施工情况数据采集不完整。
(四)项目成本的控制内容单一。施工企业的会计成本分析包括指标分析、内部控制等等,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把企业的资产盈亏情况进行整合及时反馈给企业项目经营者。会计对于成本的控制,目的就是扩大企业的盈利,这只是会计成本控制的一个方面而已,现在很多施工企业的会计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只是对醒目的合同和预算进行比较,找出项目的盈亏点,制定计划。但仅仅对项目成本的分析不能代表整个项目的盈利情况,不能对项目完工后的盈亏进行准确的核算明确责任,因此,单一的会计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问题之一。
二、施工企业会计提高项目盈利水平的可行性方法
(一)会计要提高成本意识。施工企业要对所有员工树立岗位责任心的观念,让每位员工在岗位上能够对职位负责。施工企业的会计要加强控制项目成本管理,首先就要让员工有成本控制的意识,把节约成本灌输到每个员工的理念之中。此外,施工企业自身就要有节约成本的意识,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铺张浪费,减少开支的同时要求施工的项目经理加大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关注度,从而逐渐减少项目的成本。
(二)成本考核机制和员工的利润相结合。施工企业可以落实经济责任考核,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机制。让每位员工参与到经济责任考核,让员工感受到成本控制和自己的利益有关系,这样员工就会对施工中的成本加以重视。如果不对员工灌输成本控制的观念,员工就不会意识到企业的成本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系,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在施工中很难实现项目的盈余最大化,甚至在施工中会出现亏损的状况。施工企业进行会计的成本控制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它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就要对员工进行经济责任的成本考核,并且对员工进行奖励措施。同时,每个部门可以对成本的控制进行细化,把每个部门的责任细化到实处,根据每个部门员工的经济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奖励分配。这样既能够让员工达到成本控制,也能使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顺利的进行,最终为施工企业获得成本效益。最终,项目所获得的效益可以使员工和项目的管理者均获得利润。
(三)施工企业的财会人员要积极的参与施工项目经济活
动分析。作为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仅要熟悉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做好会计账目,而且要掌握施工项目的流程,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预算,要深化自己在造价方面的能力,扩展知识,扩展业务能力。这样在进行会计审核会计核算工作时,就可以轻松的发现问题所在。财务人员应该把施工中参与的项目和经营的施工活动进行评价和分析,要发挥会计人员在会计成本中的预见能力和可控能力。这对于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因此,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施工企业中更要升华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的参与到施工项目中,理论的研究不如实践的分析准确可行。会计人员也可以在实践中对施工企业提出问题,比如在成本节约上、活动费用的控制上提出建议,这样就可以约束施工企业在项目中的花销,实现会计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施工项目的合同也是重要的考核对象,要对合同反复考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避免在施工活动中造成企业施工困难,而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和施工成本的增加。
(四)认真分析项目成本。会计人员要认真的审核会计成本,每一笔成本的发生都是每一项活动的反应。要通过项目的资金来源流向来确定成本的花销是否合理,在运用到施工活动中是否对施工有利。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对比每一笔收支,是否有亏损或者有是否有盈余。会计人员要把每一笔资金跟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核实,哪一笔属于当期的支出,哪一笔不属于当期的支出。要通过细心认真的核对,从而保证会计成本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Abstract: Fixed assets and long-term capit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the electronics manufacture industry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ixed assets and long-capitals, long-term liabilities, and there haven't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owner's equity. An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relation.
关键词: 固定资产;长期资本;相关性分析;电子制造业
Key words: fixed assets;long-term capitals;correlation analysis;electronics manufacture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112-03
0引言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它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能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带来收益。由于固定资产购置成本高、回收期长的特点,在短期内很难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使用何种资金来配置固定资产便成为企业一个重大的财务问题。若使用短期资金来配置,则可能导致企业短期内发生资金周转不过来,造成严重的财务困境。根据资本筹集政策理论,使用短期资金配置流动性资产,长期资金配置非流动性资产是一个最为稳健的财务政策。尽管这是西方公司理财理论中一个成熟的理论,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只是从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角度去阐述,而很少有学者从实证上去证实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使用长期资本去配置固定资产,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国外研究概述如何处理好资本与资产的配置关系问题,需要从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角度去考察;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即投资政策)与其相应的资金来源(即融资政策)联系起来,并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1]。
营运资金可看作企业进行的一项投资,投资者(企业)对投资的要求必然反映到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上,即占用资金最少、资本成本最低、收益最大[2]。投入资本、风险和收益存在着相关关系,并使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能够产生放大效应,降低资本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和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放大效应的概念[2]。
1.2 国内研究概述营运资金对于企业来说极其重要,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企业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运用盈利性与风险性关系,合理的安排资本与资产的配置关系[3]。
在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筹集与资本配置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如何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不同来源的资本配置于何种资产是一个关系企业资金流安全的重要问题。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不外乎三种类型:稳健结构、中庸结构和风险结构[4]。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以及自身的发展潜力,运用不同的类型来管理企业资本的配置。我国学者刘运国等通过对上证30指数中30只样本股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大部分属于中庸型,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现出同向变动[5]。吴娜通过对2003-2006年深沪两市的所有A股公司共1050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属于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稳健型策略,并且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具有呈同向变动的趋势,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由稳健型逐渐向中庸型演变[6]。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现实运用中,企业应该不断地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资本配置结构。资本结构与资本投入的关系,可以看成是资金的筹集与投放运用之间的配比关系,它需要考虑资产与负债之间在种类上、数额上和时间上的结构性配比关系。这种关系是否配比平衡,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是否有效运用和周转,能否减少和避免财务风险[7]。
稳健结构是经常和长久采用的结构,它适合于各类企业;中庸结构对于经营状况特别好且前景又好的企业,可作为一种正常、持久的结构,但就保持良好的财务形象,以确保能及时获得临时借款应付临时偿债压力;风险结构一般只能由各企业在某一较短的时期内使用,并要有准确的市场预测和良好的信用状况及环境[4]。总体上讲,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普遍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在流动资金存量管理上趋于保守,同时企业理财者也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艺术、策略和勇气[5]。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是从理论上去研究这种资本筹集关系,很少有学者从实证去研究固定资产与长期资本的关系,本文正是基于此来展开研究。
2研究假设
根据营运资本筹集政策理论,有效的资本筹集管理应该合理安排资产与资本的对应关系,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也应该合理分析各种资本的成本以及资产的盈利性,尽可能达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并提升企业价值的目标。固定资产具有长期性且盈利期限较长。而长期资本也具有长期性,利用长期资本来配置固定资产理应是最合理的营运资本政策。
企业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获得节税利益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防止控制权的转移;同时,由于我国国有银行管理体制落后,信贷失控,使得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贷款[8]。因此公司在筹集长期资本时,会优先选择债权融资――长期银行贷款或者发行长期债券,资金仍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资[9]。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务不够发达,企业借贷成为银行盈利的一个主要部分。
根据“啄食顺序理论”,即公司融资应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按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序列考虑融资方式的选择[9]。在资本市场中,权益融资的融资成本是最高的。由于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不具有期限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最大,因此其所要求的收益也最大。一个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关键取决于自身;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企业权益资本的主导地位,提高企业经营的安全系数,才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10]。因此,使用所有者权益资本来配置固定资产应该是最为稳妥的一种方式。
基于以上理论,作如下假设:
假设1:固定资产与长期资本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越高,长期资本的比例也越高。
假设2: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越高,长期负债的比例也越高。
假设3:固定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正相关,也即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越高,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比例也越高。
3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3.1 数据的选取考虑到上市公司中,制造行业的资产结构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具有稳定性,也更具代表性,故本文的研究样本界定为电子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分类,本文选取了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9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07至2009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剔除了2家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了2家所有者权益为负的样本。基于此,我们得到了共93家企业(65家电子元器件制造业、19家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9家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有效样本数据。本文使用SPSS17.0作统计分析。
3.2 变量设计根据本文的需要,本文选择与固定资产和长期资本相关的若干比例数据来度量其数量,并定义为相关分析中的变量;本文所选取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要素中,有固定资产总额(X1)、企业资产总额(X2)、非流动负债总额(X3)、所有者权益总额(X4)、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额(X5)。
本文的变量设计见表1。
3.3 数据基本描述分析将所选择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得到如表2结果。
从表2可以得知,2007到2009年电子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2604、0.2802、0.2630,2007至2009年电子制造业企业长期资本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6023、0.6208、0.6405;2007至2009年电子制造业企业长期负债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0446、0.0376、0.0589;2007至2009年电子制造业企业所有者权益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5570、0.5824、0.5812。
3.4 相关性分析
3.4.1 固定资产与长期资本相关性分析将各年固定资产比例与各年长期资本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以得知,2007年、2008年、2009年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与长期资本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232、0.308、0.250,且在各自的置信度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从而得出结论:企业的固定资产与长期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稳定性,且它们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大部分企业是运用长期资本来配置固定资产,从而假设1得到验证。
3.4.2 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关性分析将各年固定资产比例与长期负债比例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以发现,各年的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58、0.550、0.269,具在各自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正相关,因此本文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长期负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具由于长期负债具有周期长、比权益资本成本低的特点,企业倾向于使用长期负债来配置固定资产。假设2得到验证。
3.4.3 固定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相关性分析将固定资产比例与所有者权益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5。
通过各年的固定资产比例与所有者权益比例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年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075、0.108、0.096,相关性系数极低,且各自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477、0.305、0.361,从而可知固定资产比例与所有者权益比例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本文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企业的固定资产却很少使用所有者权益来配置。假设3没有通过验证。
3.4.4 各指标三年平均比例相关性分析将各指标三年的比例进行平均,得到固定资产平均比例、长期资本平均比例、长期负债平均比例、所有者权益平均比例。将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见表6。
从表6可知,固定资产平均比例与长期资本平均比例相关性系数为0.358,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可以看出企业倾向于使用长期资本来配置固定资产,正好符合假设一的结论。固定资产平均比例与长期负债平均比例的相关性系数为0.507,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企业也倾向于使用长期负债来配置固定资产,符合假设二的结论。固定资产平均比例与所有者权益平均比例相关性系数为0.15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没有通过假设三的结论。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电子制造业上市公司都运用了长期资本和固定资产配比平衡原则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研究表明,我国电子制造业上市公司更倾向于使用长期负债来配置企业的固定资产,而不是使用更为安全的所有者权益来配置。本文认为,一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权益资本筹集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因此企业很难筹集到权益资本;二是由于上市公司在我国是稀缺资源,更容易取得银行的长期贷款。
参考文献:
[1]John.J.Hampton、Cecilia L.Wagner.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M].New York:Wiley,1989.
[2]John.C.Groth.he Operating Cycle: Risk,Return and Opportunities[J].Management Decision,1992:3-11.
[3]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38-40.
[4]李秉祥,王玉欣.企业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对称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1997,(1):32-34.
[5]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6-10.
[6]吴娜.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聚类分析[J].会计之友,2008,(5):108-109.
[7]刘一兵,荣利.浅谈长期资本结构与资本投入的配比关系[J].冶金财会,2003,(4):33-34.
[8]初波,王雨松.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研究[J].北方经贸,2005,(1):61-62.
[9]卢映西,程洁.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本融资方式评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37-40.
[10]武晓芬.重视和提高权益资本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J].经济问题探索,1998,(7):26-28.
[11]中国注册会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
[12]王淑艳.从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对称性看企业资金使用的合理性[J].财会论坛,1999,(10):24-25.
[13]程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述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4):60-64.
[14]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2.
论文关键词:软件企业;成本计划;成本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兴起,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中小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做为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的软件产业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但近年来,我国中小软件企业发展状况不佳,成本计划与控制水平不高,制约了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这些都为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目前中小型软件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既有来自发展先进的国外软件企业的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又有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内大型软件企业的市场扩张,而且软件产品的同质化和替代品也导致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软件企业只有削减成本、控制费用,规范管理,从降低产品成本,让渡价值于客户,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新客户,并取得在双重的压力下的突破。基于此,本文从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成本计划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共同商榷。
一、成本计划与控制概述
(一)成本计划与控制概念。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各种成本会计方法来事前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通过事中的监控制,防止成本过度偏离目标,以及事后通过成本限额与实际成本对比,来发现节约或超支数额以及程度,进而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加强企业的运营管理。一般来说成本控制是以完成企业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预定成本一般是企业通过计划或者是预算来进行的,所以说成本计划是为成本控制事前设定的目标,是企业成本管理努力的方向。企业需要对可以进行成本限额的项目进行各种目标计划的制定,进而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通过以上概念也可以看出,由于成本计划是按照一定金额设定的,所以,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就是降低软件企业的开发制造成本,进而降低软件产品的销售价格,让渡价格给客户,以提高软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软件产品成本管理。对于软件企业,其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企业,其物质成本构成占总成本比率较低,而知识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主体,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征。软件产品研究开发与生产过程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设计、研究开发活动创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软件产品费用大致可以分为开发设计费用、测试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而开发设计阶段金额大,成为软件企业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关键。
二、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成本计划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计划制定缺乏依据。成本计划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只有较为科学准确的成本计划,才能合理设定软件企业成本控制的依据,由于软件产品主要成本是开发设计费用,而开发设计费用受到开发环境,开发人员素质、以及软件产品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计划制定难度大,目前,很多中小型软件企业成本计划中没有将以上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成本计划制定缺乏依据,往往靠人为的估算,或按照目标销售价格采用“倒逼”的方法来进行成本计划,往往使成本控制难以有效开展,成本控制效果反映不真实,影响了中小型软件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性。
(二)软件企业成本分配不科学。科学的进行成本分配,不但可以提高成本计划水平,更能为软件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中小型软件企业由于产品水平低,市场规模不大,其产品的批次产量水平不高,很多都是根据客户需要进行的软件定制,适合用项目进行产品成本的分配。但实际中,很多中小型软件企业并没有按照项目进行成本的归集和核算,而是采用通用的成本分配方法来计算产品成本,导致产品的市场效益无法量化考核,其成本分配的不均匀也导致产品核算不实,无法准确核算项目具体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导致管理层成本控制决策偏差。
(三)企业对项目成本控制能力不足。良好的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基础,而对计划实施的跟踪与控制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但目前中小型软件企业监督管理机制不全,极少对项目的过程进行控制。同时由于软件生产的特殊性,其研究开发过程集中都交由项目经理负责,虽然可以减少管理层的工作,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如果项目经理在经验或控制能力上稍有欠缺,很可能导致项目成本失控,结果甚至造成项目失败。而如果内部信息不畅,监督乏力,往往事中难以发现问题,等到事后解决,损失已经造成。
三、对完善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科学的成本计划。首先,企业管理者和成本计划制定者要树立科学的成本计划观念,充分认识到软件产品成本的特殊性,开发设计费用、测试等费用进行合理分析,尽可能对影响成本构成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进而为科学制定软件产品的成本提供准备。其次,要确定一位软件项目经理,然后由项目经理检查项目的工作描述,明确成本、资源和时间需求进行初步估计,收集初始的计划数据,并检查软件开发计划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再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开发人员提出的意见,找出成本计划和实际开支中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进而最后确定成本控制数据,为重新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控制成本提供准确的根据,以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合理进行成本分配。科学的进行成本分配是提高成本控制水平的关键,首先,要确定成本分配的方法,由于中小软件企业和一般的制造企业以及大型软件企业不同,其定制软件占其软件生产的主体,所以,应改变传统的分配方法,改按项目成本分配方法,以提高中小软件企业成本分配的科学性。其次,要制定资源计划,为了完成项目活动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人员、硬件设备、软件进行合理安排和分摊,可采用净值法,根据进度衡量成本开支判断项目的状态,并根据报告书的情况来进行数据的计量,其计算简单但准确度不高。为提高准确度也可以采用预算的方法,整体成本分配到每一个工作任务,按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法的方法,项目总成本的一定比例分到各个工作包中,然后每个工作包的具体负责人进行预算估计,并进行平衡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