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1: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如今,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办法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心理健康缺陷引发的犯罪、自杀、危害家庭及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仍然频繁发生,因此一定要建立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成熟及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快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步伐。本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我国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趋势
根据国内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在校学生作为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不仅存在与学业有关的问题,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成长中的困惑,这是由学生矛盾的心理特点决定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有关,个人因素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讲,在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时,出现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心理上的不适感。这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角色转化的适应及对学习的适应。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转变,学生一旦不能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就会产生有关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更有一部分学习目的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由于不能正常地学习,引起行为混乱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是阻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是学生中常见的问题,由于学生并没有完全步入社会,因此学生为人处世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经常会引发矛盾和冲突,人际交往经验和技巧是学生缺乏的,再加上情绪及个性因素的影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不适感。这些人际关系严重失调及人际交往受阻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不能良好地控制自身情绪,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遇到问题时容易造成情绪波动,情感两极性及矛盾性的特点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缺乏决断能力的学生群体对社会没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偏差导致学生不能客观地对事物做出准确的评判,意志力的薄弱导致不能抵抗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
最后是有关学生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考场上的不顺及老师的批评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形成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及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乎国家未来人才质量问题,不容乐观的是,通过多年教育实践,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及探索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是一种超前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要高效率地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满足学生心理状况的需要,另外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学生极端行为的一种心理学反思。总而言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学生的成才成长,还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关系校园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必须完成的工作。
第三,学校要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只有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要采取一定措施帮助教育工作者给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观念,这种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渗透到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才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3.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使得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也使得各种竞争激烈起来,因此,健康的心理是当今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只有心理健康得到良好发展,学生的成长才有十足的动力。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健全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存环境及人们良好的生存感觉和体验是基础,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同时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总而言之,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传统意义上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身体疾病,已经不断弱化,躯体疾病问题已经不再是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相反,心理健康问题却逐渐成为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减退、厌学、焦虑与自我疲劳。学习兴趣的减退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扭曲,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对待上课和作业态度被动,长此以往造成对学习厌恶、脾气暴躁、严重厌学。厌学情绪的出现,与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负担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让其参加舞蹈、音乐、外语等一系列课外培训,使得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出现厌恶情绪;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上
课听不懂,又面临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所以内心极易出现焦虑、情绪紧张以及精神不振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更甚者记忆力减退,注
意力难以集中,身心疲劳,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
2.社交方面
小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愿和不懂和他人交往。在本论文课题研究以及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这样一种学生,他们中的一些学习成绩不差,但是在学习中,他们往往独来独往,很少和周围同学之间有互动,通常不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在老师课堂上提问时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被点名回答,通常也是默默不语,这类学生就是不愿和他人交往的典型。当前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等的关心和宠爱,一个个过着小公主、小少爷的生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去在乎别人的感受,而在进入学校以后,这种性格就会使得他们在与同学交往时产生各种矛盾,难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
3.学生自我心理方面
小学生心理问题在自我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自我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1)情绪波动,易激怒;
(2)任性和嫉妒;(3)自卑与多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怖、强迫以及歇斯底里五个方面。有学者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96个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下表结论:
从该表我们不难看出,较大比例的小学生心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
首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学校要注重心理教师的引进和培训,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人才支撑。其次,要变更教育方法,注重家校沟通。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与家长沟通,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曾经把我班的一个同学小俊(化名)单独留下来为他补课,由于他写作业较慢,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作业写完,刚好他妈妈来接他,于是我把他当天的情况告诉他妈,叫他妈回家以后要监督他抓紧时间学习,小俊妈妈答应我的要求后告诉我:小俊患有抽动症,可能是学习紧张的原因,最近有些厉害。有的时候即使是大人说话大声点他也会显得很害怕。听了她的话以后,在平时上课中我发现当我批评别人时,小俊也会表现出紧张,出现抠手、舌头舔牙、不知所措等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调整了对小俊的学习要求并且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与他父母的通力配合下,小俊的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2.社会环境方面
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全力配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社会要为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例如:对于那些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场所,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而对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社区以及邻居等要给予关爱和帮助,帮助其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不断加速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当前条件下,一线心理教育工作者是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汪霞.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U].中国教 育学刊,1988(3).
在经历了十余年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之后,高职学生终于踏进了大学校门。然而,大学与中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让很多高职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加上诸多其他因素,很多高职学生逐渐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有30%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1]。这一阶段是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精神风貌度过大学生活,是高职院校乃至整个社会值得深思的话题。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9.3%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问题较为突出[2]。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与自责
多年从小学、中学养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在高职阶段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极易造成高职学生焦虑与自责的情绪。在学习方式上,小学、中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耐心的课堂教学来获取充足的理论知识;而高职院校却是高等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教师更多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学生通过业余时间自学和实践操作才能得到巩固与提升。很多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自学和钻研的学习习惯,在高职学习中感到吃力。在生活环境上,很多高职学生在高中处于家长或班主任的悉心呵护照料下,没有多少生活阅历,而大学却更接近于社会生活,很多事情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做主。这些转变,让许多高职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对自己不能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感到自责。
(二)自负与自卑[3]
众所周知,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历层次在大学中最低。有很多高职学生尽管已经入学,却对高职院校教育不屑一顾,不能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教育,总觉得自己到这里来学习没有体现自身的水平,也不甘于面对现实。这些同学总是好高骛远,静不下心来,终日浮沉于世,不屑于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与同学们的关系日益疏远。同时,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平时在班上成绩差,也得不到中学老师的重视,进入高职院校后,与没有考取大学的同学相比,总算获得了成功,甚至,在高职录取成绩中排名还靠前,因此,便出现了孤芳自赏、自我放纵的心理,觉得在这里找回了自信,却又过于自负,不认真学习、虚心请教,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差、不能适应高职大学生活。
相反,有一部分同学因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同学是因为家庭贫困,生活拮据,连基本的生活保障可能都还存在问题,更不用说大多数同学都在高消费。有些同学是因为觉得考取的学校档次不够高,或者专业不够好,再怎么认真学习也没有什么前途,学习没有动力,得过且过。
(三)迷失与懈怠
进入高职院校后,很多同学因为失去了备战高考的学习目标而变得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在高中,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应试教育,目标就一个:考上大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很单纯,就是学好每门课程,争取在高考中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然而,理想的大学里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他们并不清楚。对大学专业的不了解,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以及对高校教育方式的不了解,很容易让高职学生迷失自我。更有同学会因为不愿意主动去认识这个新的世界、融入这个新的大学生活便产生了懈怠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斗志,在学习上便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学习成绩跌入低谷,一发不可收拾。
(四)抑郁与孤僻
在中学阶段,学生通常身处既往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大部分同学都有着非常熟悉的生活和学习圈子,如打儿时起就在一块儿学习和长大的玩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等等。而在高职院校,同学们大都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让很多新生感到无所适从。班主任换成了辅导员,也不随时在耳边敦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了,甚至一学期下来,都没几次碰过面。很多同学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或者面对新的人际社会感到疑虑、羞愧或紧张,从而感到抑郁和孤僻,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
掌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在新生入学后适时采用“心理健康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通过专业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当年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历年来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应当为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便于日后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4]。不能将心理健康调查流于形式,只象征性地完成心理普测这一任务,忽略了心理健康调查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高职新生尚不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是什么,更不清楚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危害有多么严重。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通过专题展览、视频播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健康的盲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知道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三)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心理健康问题
应当建立大学生专用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优良的心理咨询老师,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出现心理健康症状的学生进行科学辅导和救治,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摆脱心理问题困扰,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充分认识心理咨询中心存在的现实意义,重视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不能简单成立咨询室挂靠在某个机构之下,将其作为摆设,任其自生自灭。否则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适得其反。
(四)从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品质
高职院校应当从多个角度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首先,应当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培养学生自我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防范能力。其次,应当引导相关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等课程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层面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认知。除此之外,在班团活动和学生座谈等方面也要注意灌输心理健康教育,从身边的人和事增强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五)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性心理社会环境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对高校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其症状特点,可以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以下集中类型。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经常出现在成绩不理想时或者由于成绩差造成一定后果时表现出来。实践中经常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动力不强、思维分散、注意力不集中等特征;也可能表现为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焦虑、烦躁、精神过度紧张等症状。另外部分学生过分关注成绩以及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二是与同学相处不和谐造成的心理问题。个别同学由于与同学对比或者攀比后因为缺乏自信而产生的自卑嫉妒等心理或者由于过分自信而产生的自负心理,由于很少与人沟通而产生的在众人面前交流的恐惧心理或者羞涩心理等心理问题。三是由于情感或者失恋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部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还不够成熟,由此可能会带来对恋爱的不正确认识,错把友情当爱情等情况,或者由于失恋产生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甚至轻生的严重心理问题。四是沉迷于网络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也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首先是由于沉迷与网络游戏从而产生了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而荒废学业;其次是错把网络世界当成现实世界,沉溺于虚拟的情感网络;再次是网络与现实的多重人格造成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异化问题;五是就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由此使个别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对未来的就业情况过分悲观产生的焦虑等心理问题,对职业的选择不明确带来的心理问题,对于求职时竞争的恐惧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的悲观失望情绪以及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心理问题。六是其它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不理想,考入的大学不理想或者大学的现状与自己想象的情况不一致等使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2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可以说高校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过归纳和总结,其主要因素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产生。一是适应能力较差。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由于学生刚刚面对集体生活,进入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没有了对家长的依赖,使得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者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二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心理问题。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同时要培养与人相处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在高校的集体生活中,一些学生因为沟通能力欠缺以及自我封闭等原因出现了不适应人际交往的情况,而这部分学生本身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从而产生的矛盾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于性格缺陷、社交态度和技能存在问题等原因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三是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定位不正确,对困难准备不充分。个别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这种角色的变化可能会使个别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现偏差,尤其是因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挫折产生意志消沉,悲观焦虑等问题。四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高校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的学生都是因为父母离异、父母感情问题、父母过分体罚学生以及父母对学生态度冷漠不闻不问等家庭不和谐因素造成的,这部分学生往往在学校中都会出现自闭、寡言少语、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很好与人交流以及性格怪异等问题。五是班风学风等学校因素造成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班风学风的不正确引导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客观上讲,个别高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专业辅导教师的缺少以及心理健康政策和预案的不健全都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六是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也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与此同时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
3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其主要原因,需要从调整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加强监控和调节治疗的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解决。在实践中具体需要从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等四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充分做到对心理问题的自我发现、自我调节和自预。让学生多接触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评价能力和调控能力。二是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调节能力。家长与学生接触较为密集,可以说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家长需要能够科学认识评估自己的子女,一方面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到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主动干预。三是提高教师和学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应该培训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提升教师的心理问题干预能力,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另外应该积极开始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平台。四是提高社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环境。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应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力度,在具体实践中应该首先注意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宣传,让整个社会对心理问题产生足够的认识,全面提升整个社会应对心理问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各种方式正面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理想和生活方向,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总之,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去形成合力,才能行之有效的去更好的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健康的定义之一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还包括躯体和生理的完美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享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讲,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会产生长期的重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青年一代健康成长,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祖国的未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学生的健康更是如此。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狭隘心理
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学生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个人利益至上,总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经常感到自己受委屈,致使形成抑郁寡欢,闷闷不乐的情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国多年一孩化政策已经产生两代以上的一孩家庭环境,家庭中一个孩子往往被视为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唯我独尊,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与同学等的关系处理上没有谦让的意识,加之家长引导教育不利,学生很容易把自己在家庭中的优越地位带到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中,学习上怕被后面的同学超过,自己方方面面都要比别人强的意识作怪,致使出现前述的情形。
2.2嫉妒心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接近,孩子的优越感很强,容易产生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造成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很少,不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嫉妒别的同学有这个有那个,嫉妒其他同学这个方面那个方面比自己强总是想着自己的方方面面都要比其他人强才行。
2.3怯懦心理
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自信心,不敢勇敢的面对挫折,做事总是担心会失败。出现这一状况与家庭环境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各个家庭中往往是两代长辈为一个孩子服务,很多事情学生都没有自己经历的机会,都被长辈给代做了。有的学生没有自己洗过衣服,没有自己整理过衣服等等现象。
2.4厌学心理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学生面对家长和学校的过高期望,面对升学难、就业难,面对超强度的学习考试等等,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而形成精神萎靡,食欲不佳、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害怕考试等的情况出现,进而产生厌学。
3.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努力。
3.1做为学生教育主阵地的教育单位—学校,必须以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任的态度实施教育,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学生教育的政策,改变唯成绩至上、唯分之上的观念,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改变学生唯分至上的观念,进而克服狭隘心理。学生的心胸就会宽广、阳光。
3.2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一定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者上几节心理课,应该是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文体化的、娱乐性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学中有乐趣,生活有情调。
3.3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人是教师,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学生本身就是处在青春期,逆反和效仿心理很重。教师要尽力创造和谐、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师要以情打动学生的心,在学生中树立高大、智慧的良好形象。
3.4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培养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锻炼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勇气。现在很多学生在家中万事都有家长,很少遇到挫折。所以,作为学校教育机构要着力锻炼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
3.5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社会公益性的文化、娱乐、教育、科普资源要更多的面向学生开放,新闻、文化、出版等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引导教育职能,学校应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考核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等措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6学校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多的安排一些业余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弥补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群体活动不足的缺憾。
3.7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譬如国家规定的学校周边不得设立酒吧等等要确实落到实处,形成人人关心青少年成长、人人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浓厚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概念界定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留守学生家庭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学生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及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农村留守学生相比家庭完整的学生,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同学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二)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缺少监管的孩子,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易出现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一部分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后灰心丧气,甚至相信“读书无用论”,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
(三)人格和道德教育缺失。
人格和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家庭,父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角色,教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道德观念和基本的是非感,父母可以手把手地辅导孩子进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的不完整,显然使农村留守学生的此类教育残缺不全,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留守学生”年龄多处在7―16岁。这个阶段正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学生”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学生”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二)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就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就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那么亲戚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缺乏责任感。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一些留守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教育会影响到“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一)摸清心理问题,建立追踪档案。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追踪档案,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随时与班主任或大队部交流,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留守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订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二)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学生的心结。
1.定期访谈。在建立留守学生追踪档案的基础上,我有针对性地家访,深入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创设情境。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在班队课、晨会课上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竞赛、书画展览、体育活动、知识竞赛、劳技比赛及特长展示等,提供不同的环境让留守学生展示自己。
3.爱心感染。为了帮助留守学生尽早地融入集体的怀抱,并从中吸取温暖和力量,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之家”,让留守学生有“家”的感觉,有“家”的栖息,有“家”的温暖,让他们在“家”找到更多的自信。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专题沙龙”活动,把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让每个留守学生都在这个学校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快乐。
(三)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01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其学业情况、生活态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一些变化,加之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会变成一种无形中的压力,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若是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易对其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逐年呈现着上升之势。一些中学生或是由于家庭的压力、或是由于社会的压力、或是由于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等,时常会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神经质等心理健康問题的发生,并伴有行为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他们已经成为了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鉴于此,无论是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需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他们排解与疏导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从当前的走访调研发现,有很多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若是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与排解,极易演变成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当前的中学生主要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网瘾等方面存在问题。
1.学业方面
当前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原因造成,一般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计划性,在考试中存在焦虑的情绪等。长久发展下来,很多中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也有可能导致升学失败的结果,最终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
2.人际交往方面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与人进行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其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极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发展成为害怕或恐惧与人交流。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够使得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容易产生孤独、逃避的心理,在行为上相应的也会有着抑郁、消沉的情况,进而影响其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
3.情感方面
据调查显示,情感问题是引发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较为敏感,情绪也较为激动,他们很容易出现在情感方面的困扰。另外,存在消极情绪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他们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总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方面呈现着敏感而又脆弱的状态,情绪较为不稳定。
4.网瘾方面
当前,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中学生能够很便利的接触网络。很多中学生从网络中寻找快乐,沉迷于网络,进而造成明显的心理损伤。可以说,当前中学生网瘾问题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网瘾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强迫信息收集等。这些网络成瘾的中学生陷于网络,无法自拔,进而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逃学、人际交往障碍,甚至是犯罪等。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更富耐心、细心,以期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重视家庭心理教育的基础作用
一个人,生活最长时间的场所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父母,首先应当为中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平等对话关系。另外,父母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搭建民主的教养方式。对于中学生犯的错误,应当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而不是以强迫的方式要求他们去改正错误,以期使得中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氛围中感受到关心,内心充满着爱,增强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父母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开设学校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层面,应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作用。相关专业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中学生们讲解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中学生自我心理维护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咨询的渠道可以尽量多元,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电话热线、网络咨询等,为中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渗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发挥社会心理教育的保障功能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全社会应该加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投入,协同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问题,急需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来帮助中学生及时排解心理困扰,消除心理疾病,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引导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妮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2]徐建民,康丽芳,许悦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09).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理工科院系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困境日渐增多,其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探讨出有助于她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对于理工科女生大学的健康成长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笔者以华南地区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就业与对外界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实际对象为431人, 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并提出高校在教育方面的若干对策。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一)人际交往不活跃
调查显示,理工科女大学生性格多偏向于内向,缺少跟同龄异性的交流,人际交往能力一般。经调查,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是以宿舍为单位,在以宿舍为单位的生活过程中容易导致理工科女大学生忽略了与同龄异性的交流,最终导致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在“你有多少位关系较好的朋友?”的调查中,81.72%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表示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在10个以内,这说明了理工科女生在日常交往中知心朋友较少,人际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不够活跃。
(二)能力锻炼不足
通过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方式以及能力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有67.74%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表示校园生活方式较为单一。一方面,由于平常课程任务比较重,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待学业问题不敢怠慢,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学习或读书;另一方面,理工科院系缺少适合女生发展的校园文化,女生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她们能力的提升缺乏有效的锻炼平台,能力锻炼不足。调查数据也显示了有65.32%的理工科女生表示自己的见识面窄,解决问题思路较为闭塞。
(三)学习、就业压力大
表3数据显示,理工科院系课程任务相对重,理工科女大学生也普遍觉得课程难学;而面对金融危机下背景下的就业前景,不少理工科女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就业觉得压力比较大。面对学习与就业的诸多压力,她们的困境没有得到外界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内心的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的调节,心理问题剧增,多数理工科女生对前途充满担忧。
(四)对外界过分依赖
通过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外界的依赖程度,以及就业市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否存在歧视等问题做调查,笔者发现有74.32%的理工科女生表示对外界的依赖比较大,有75.79%的理工科女生觉得就业市场对她们有歧视。由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跟身边的男生相比较,她们在个人专业技能、身体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理工科女大学生难以满足它们的特殊要求,她们往往依赖于家人和学校,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和帮助。实地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越是到高年级,这种信息传达得越明显。
二、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理工科女大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自我成就意识也越来愈高,但面对当前各种思潮的冲击以及现实问题的制约,理工科女生的内心期望很难在现实当中兑现,面对难以突破的诸多现实问题,其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工科院系无差别的教育
在抽样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85.9%的理工科女生所在班级男女比例为5:1以上,这明了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悬殊。理工科院系在日常的生活管理工作中,虽然特别注重对女生的关怀,但多数院系实行无差别的教育,而忽略了女生的心理与智力成长过程与男生的不同之处。在以男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锻炼过程中,女生的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1]。
(二)缺乏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从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高校心理咨询的情况来看,理工科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学习上,大多数局限于书本知识,难以突破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生活上,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容易表现出自卑与焦虑。求职上,事业心不强,普遍追求稳定与舒适。事实上真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理工科女大学生未能调节自身状态与对现实期望值的差距,往往增添了他们内心的困扰。数据显示了有 84.12%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常内心存在着较大的困扰,68.90%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
与人文社科类院系相比较,虽然理工科院系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照顾,但这种照顾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等方面,这并不能改变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次要角色的现状。总体上讲,在理工科院系的校园氛围、学生团体活动、就业择业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往往处于一种被的位置,其发展诉求和权益维护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单一的以满足男生需求的校园文化,局限了女生身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成为校园的“弱势群体”[2]。
(四)用人单位的相对性别歧视
由于高校扩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要求毕业生尽可能地为本单位创造效益。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而言, 她们不仅承受着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而且承受着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女生的挑剔, 一方面在理工科实践工作中,如研发、工地、厂房等工作,女生相对于男生存在生理上的弱势;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入职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结婚、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其生育期间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主要由所在单位负担,导致许多单位不愿接收女生。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女生的严重挑剔,往往使学生对自己多年的努力产生质疑,觉得前途迷茫,内心的困惑必不可少。
三、几点对策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她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到教育的兴衰与社会的稳定发展。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了高校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教育方面的几点对策:
(一)实施差别补偿教育
针对多数理工科院系都以男生为标准制定教学、教育的方法,而忽略了理工科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状况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关注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实行差别补偿教育。一方面,可以设立《女性心理学》、《公关礼仪》等女性方面的课程,培养工科女生的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弥补理工科课程设置的不足。另一方面,可针对学生生的婚姻、家庭、学习、恋爱、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开展探索与研究,既体现学校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重视,又可以为出现的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二)全方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高校可以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帮助学生科学分析自己心理状况和进行自我调适,教育女大学生对现实中的问题做正确客观的分析评价, 引导她们走出自己的思想误区。对一些确实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学生工作队伍要起到应有的心理辅导作用,引导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事实证明,加强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日常行为观察,有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防患于未然。
(三)打造符合理工科女生成长的校园文化
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女生校园文化环境对于缓和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加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种有利于提高工科女生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以丰富女生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多种有益于女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锻炼等活动,如开展女性学研究、诗歌朗诵比赛,交际舞蹈等,让理工科女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熏陶;同时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让理工科女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
(四)开展女生就业市场调查,加强女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和迷茫状态,高校应及时开展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和调整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做到对理工科女大学生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培养。就业指导方面应以学校、学院、专业为一体,综合开展就业指导。前期让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市场人才需求有清晰的了解,做好自身的职业定位;后期给予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技能的指导以及就业机会的推荐。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求职心态,选择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
总之,高校要认识和把握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困扰进行调适和引导,并创造更多的条件让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得以充分开发,综合素质得以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甘肃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1.前言
高职院校学生是未来中国经济建设主战线的生力军,也是高等教育接受者中一个特殊群体。因为他们同时面临着求学与就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加之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因此,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些问题如果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及时解决,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甘肃省14所高职院校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3)数理统计法。
3.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样本填写的调查问卷分析及现场访谈,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际关系方面;2)情感方面;3)学习方面;4)就业方面。
3.1 人际关系方面
据调查,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有92%来自农村,初到城市,离开亲人,感觉一切都很陌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首先就要面临的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其中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等。在调查过程中有75%的同学坦言,大学时代的师生关系比中学时代的疏远,大部分学生较少与老师进行交流。主要原因是大学时期师生的学业关系密切度下降,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也不够主动,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疏远、冷淡。在对同学关系的调查中,67%的同学能够充满自信,能够较好的处理好同学关系。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一新生自信程度明显低于高年级同学,处世能力较弱。女生稍弱与男生,这与女生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能够处理好异性关系,健康正常的交往。但仍有28%的学生在与异往中存在问题,这值得我们重视。
3.2 情感方面
到了大学这个年龄段,其感情正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的过渡阶段,而爱情至于现今高职学生究竟为何物,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如何看待学生恋爱动机是,有28%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32%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30%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仅有10%的学生是情到深处才谈恋爱的,男女比例不相上下。当问到曾为恋爱与其他人关系产生不愉快情绪时,有22%的男生表示有,而女生则高达43%,可见两极分化较严重。
3.3 学习方面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因人而异,受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精彩充实,然而,52%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平淡,感觉很一般,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校园学习生活过于枯燥乏味。这也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对于在大学生涯如何发展自我的问题,65%左右的学生侧重于综合发展,兼顾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过分的看重成绩。而另外有40%的人侧重学习方面,大学仍以学习为主,这与个人大学学习目标的确定有关,有些人计划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谋生求发展,而有些人则偏向于求学深造。这也是大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待学习生活的不同态度。
3.4 就业方面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会有压力。高职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没有更好的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也没有更高的学历。面对社会的选择时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能够自信乐观,从容应对。但仍有30%的学生感到彷徨,不知所措。还有一部分人选择逃避。
4.建议与对策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而不应等待别人的主动。在师生关系处理中,积极主动更加重要。中学时代的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大学任课教师一般只能在课堂上见到。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当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时,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可能的话尽量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这对学生非常有利。同学之间的相处,尤其是同宿舍的长期生活学习在一起,难免会出现各种小矛盾。当矛盾出现时,应当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而不应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应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
在处理异性关系时,男女生都应该积极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应表现的落落大方。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性相互补充,更加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当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到压抑,这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此时,应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日常交往中,讲究诚信,建立良好信用,让别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
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校园生活的评价。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甚至枯燥乏味,对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习中缺乏近期与远期目标,使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和父母还存在依赖性。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作者简介:
董华龙(1977-),男,陕西大荔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