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1: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管理格局;创新。
Abstract:At prese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patter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o this, you must do: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of a people-centered government and its staff,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build a new pattern of government-led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network of basic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ctional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ing; social management patter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随着改革的深入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单位人”逐渐变成了“社会人”,原来有的单位管理机制适应范围也随之变小,而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却尚未健全。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不断凸现,各种社会矛盾更趋频繁,对抗性冲突也在增强,处理难度也相应加大,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也没有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管理新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对于构建和谐有序、公平正义、服务百姓、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现实意义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广大社会群体,急需政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有效渠道来表达与维护其自身利益。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能使政府承担起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建设以民为本、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缓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使政府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其职能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投资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第三,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能够使政府将更多的精力集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着重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社会治安和司法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对策建议
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站在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好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为此,必须做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健全并落实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制度,加强政府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
第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由“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从偏重行政控制转向科学化的公共治理,注重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在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上,要确立有限政府的新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威不是权力的张扬,而是权力制约基础之上的社会认可,是一种有限权威。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实践有效政府理念。政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效率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政府”的管理理念。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重服务、轻管理,重事后监督、轻过程干预的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廉洁、阳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1]阎新平.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N]长治日报, 2011-11-7][1]
第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以及社会需求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与必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在管理理念上要实现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实现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沟通协商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实现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综合手段运用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提高依法实施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领导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2]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温商网,2011-07-05][2]
第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当前,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中引入的各种制度、机制,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协同配合,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管理格局,从而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要围绕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以下十个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养和使用好社会工作人才,严格依法实施社会管理。[[3]龚维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国广播网,2010-04-09][3]
第四,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城乡社区、村委会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各基层组织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以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为切入点,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新格局。还要引导和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群众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和谐服务的作用,将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周到的服务。
2020年城市基层党建总的思路是持续聚焦精致城市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治理、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服务“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环翠经验”。
一是聚焦实体化,构建高效能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实体化的镇街综合执法平台和区级响应平台,进一步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机构和资源,全面畅通部门与街道联动渠道,形成“街呼区应、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凸显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二是聚焦专业化,打造高水平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化与北大、山大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建立全市首个区级党群社工服务中心和城市基层党建高校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叫得响的公益品牌项目,以专业化带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是聚焦职业化,培育高素质的社工人才队伍。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以开展社区工作者“优才计划”为抓手,建立选聘、培育、晋升和保障为一体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开展“和谐使者”评选,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
四是聚焦品牌化,建立高品质的区域服务网络。聚焦“两新”党建的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两新”全域覆盖、重点企业三年培育、园区商圈深化提升“三项攻坚行动”,探索实施新兴领域“社区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商圈党建与社区党建互融共进,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流的品牌服务,确保我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关键词:民生;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有力推进,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推动下,社会组织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作为社会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也将会伴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整体进程而进入一个快速、规范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社区社会组织以其自身特有的组织特性与优势将在服务基层民生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解决基层民生问题需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近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也强调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P.15)可以说,解决好民生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议题。在我国,民生问题具有比较突出的复杂性,而且由于一些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民生问题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不仅每个民生问题内部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而且各个民生问题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而化解这些复杂的结构性矛盾,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力量进行联动,需要系统的制度安排来进行保障。毋庸置疑,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导力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推进民生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改革迫切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和关系。根据已有经验与理论,为了避免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在现代民生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撑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力量的积极性,促进民生建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建设的活力与动力。
一定程度上说,民生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都在基层。如在城市,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大量的涉及基本民生的事务都要在社区进行办理与解决,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将进入城市社区生活,公共服务的重心必然下移,这对当下的社区治理及基本公共服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课题。基层社区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基础,它对社会动态的反映尤为敏感、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更为直接。可以说,解决好基层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保障与生活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来说,仅靠基层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生建设,不仅是社区社会组织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新形势下不断开拓基层民生服务新格局的题中之义。社区社会组织一般具有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民间性、社区性等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养成了该类组织的“性格”、形塑了该类组织的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助于规避政府、市场在基层民生服务中的一些“失灵”风险。可以说,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建设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在社区里,改善基层民生的相关领域与内容,一般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宗旨、目标、活动内容等相互呼应。也可以说,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生建设是其实现自身组织诉求的使然。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关注民生、参与民生、服务民生,不仅能够实现其组织的自身价值,而且也能够扩大组织的影响力、提高组织的美誉度,从而提升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树立组织的良好社会形象。
随着现代公共管理创新的不断推进,民生服务的格局与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力量正在影响着基层民生服务新格局的生成。在实践中,它已成为优化现有民生服务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区社会组织一般都是由居民自愿组成,并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而建立的,在服务民生过程中具有更为突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灵活性,对居民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能够做出迅速回应。大体来说,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在居家养老、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公益慈善等方面提供形式多样的便利服务,而且有些社区社会组织由于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在服务基层民生中还能够为特殊人群提供更为及时、贴心的“专业”服务。在基层社区,随着政府转变职能工作的推进,政府可以把一些转移出的具体公共服务工作交给一些有能力、有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民生服务压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而且也能够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能力。
在积极推进“社区社团人”建设实践中,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民生中的社会协同效应将会得以充分显现。社区社会组织来自民间,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在联络社区各方力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上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而且通过有组织的参与活动、表达民意诉求,还能够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内各组织之间关系、提高社区公共议事能力。可以说,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生建设,也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通过积极参与基层民生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凝聚居民的纽带作用将得以进一步提升,美丽社区建设的主体作用也将得以进一步彰显。
从整体来看,虽然在一些地方实践中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作用已得到了充分发挥,然而,与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相比、与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相比,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生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不足与挑战。从社区社会组织自身来看,主要有: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组织内部制度化建设还不够健全等等。从政府的培育与扶持来看,主要有: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还无法满足现代社区治理实践的需求,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社区社会组织的种类还比较单一,活动内容有限;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待提高等等。从社会认知来看,主要有:整个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高;一些地方、部门、组织机构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还不够等等。
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理念、高度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基层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大力开展,在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社区社会组织在满足民生多样化需求、提升基层民生保障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在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成效。然而,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组织机构,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能力与功效还持有怀疑态度,思想保守、认识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此,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要不断强化民生思维,树立治理理念,激发社会活力,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社区治理、改善民生中的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助力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的社会共识。在基层实践中,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善于运用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成果,在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关照下,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2](P.13)紧密结合我国基层实际,开拓创新,努力地在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理论上、制度上、实践上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有序开展,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的规范化制度安排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可以适时建立以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协调的工作机制,创造性利用已有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机构的人员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进行日常指导与管理;可以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培育――支持――监管――评估――奖励政策体系,做到有组织机构管理、有专人负责、有规范制度、有监督机制、有保障措施、有宣传渠道。当前,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实际,要不断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管理制度,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社区社会组织也要不断加强内部治理,通过规范化的组织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舆论宣传以及其他有效手段和措施,积极引导、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关注民生、参与民生建设,对在助力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社区社会组织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建立规范化的保障措施,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带动各类社会资源,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民生提供场所、设施、平台、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总之,通过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将有利于调动社区内各方力量,以此形成有效改善基层民生的合力。
(三)要着力培育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民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全面参与民生服务,针对当前社区建设、改善基层民生的实际,要着力重点培育和鼓励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民生建设,这不仅因为在当下社区建设中,这两类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容是基层民生建设所急需的,而且还因为这两类组织开展的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在社区开展民生服务,不仅能够有效地扩大其组织的社会影响,而且还能够增进社区居民对整个社区社会组织的了解与认知,从而为社区社会组织全面参与基层民生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此,在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筹集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如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建立培训机制,不断提高这两类社区社会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专业化、职业化带动组织的整体发展,以此进一步提升其服务民生水平。要不断加强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专业社工来帮助和指导这两类组织参与基层民生项目,通过志愿者来充实组织力量、扩大社区参与。在实践中,要善于总结这两类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民生建设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具有较好示范性效益的做法、模式要适当地进行复制与推广。
参考文献:
一、本次培训班三点感受。
1、会议规格高。聘请的专家、学者、从事一线有经验的同志从理念、思路、举措、创新、效果指明了工作方向。
2、讲课实效性强。聘请专家教授做了讲座,讲课内容注重实效。 “创新社区治理、共筑社会和谐”、“参与型协商”等从理论阐述、中国面临的现实、本项工作的难度,言简意赅,听后精神倍增,给我们做好工作充了电、 打了气。
3、选点特色鲜明。以问题为导向,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工作落脚点,以推动居民自治为出发点,以协商民主为方向进行了探讨。
在培训中我对社区多元化治理感悟较深。
一、创新治理机制:实现社区治理满覆盖
“以前无论大小事务,都是政府管理,群众被管,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很多时候政府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社区觉得很累,而群众又觉得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需求,不‘买账’。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这才是长久之道。”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改革事权,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发包”,给社区彻底“减负”,另一方面是扶持发展多元社会主体,增强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的能力。
让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在社区治理的平台里发挥作用,实现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全覆盖,确保散居院落的居民能就近享受社区服务。
二、减轻社区负担: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在传统社会管理中,虽然一再强调社区的服务功能,但事实上社区基本相当于政府机构的延伸,政府大包大揽居民社会生活的大小事务,而具体负责落实的都是社区。”*表示,这就造成社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不堪重负,同时百姓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根本包不下、满足不了。院落自治组织、志愿服务队伍、驻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治理,他们将由“客人”变为“主人”,主导社区治理工作。
三、推行购买服务: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改革的配套政策,鼓励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由于过去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组织不了解社区居民服务的具体事项,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也调动不起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社会组织通过扎根社区,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还掌握到了社区的基础数据,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居民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梳理社区清单:形成“三社联动”新局面
一、坚定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市战略,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优势互利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把育强扶壮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关键,全力构筑具有讷河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1.强化龙头企业的牵动效应。从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把大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重点扶持和培育了以乳品、肉制品、糖业、粮油、马铃薯制品、骨胶等为重点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通过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引资,引进项目271项,到位资金49.9亿元,建设超亿元大项目1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8家,工业增加值增长84.2%,拉动工业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已创建省级龙头企业2家,齐齐哈尔市级龙头企业24家,构建起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套、链条紧密的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的总体框架。
2.强化基地的支撑作用。以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县为依托,全力打造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产业化体系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发展壮大种植业基地。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机遇,大力推进百万亩良田改造工程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80万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验收212万亩,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243万亩。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0亿斤。二是发展壮大养殖业基地。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的机遇,推动畜牧业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养殖、科学化饲养、良种化繁育、优质化服务方向发展,全市存栏黄肉牛16.8万头、奶牛1.2万头、生猪68.2万头、禽305万只,水产品总量6 140吨,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6.3亿元,增长19.4%。三是发展壮大特色产品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以无壳白瓜、毛葱、杂粮杂豆等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以蔬菜、瓜果等为重点的现代园艺业,以有机猪、生态鸡、野生鱼等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以草莓、葡萄、山野菜等为重点的土特产品业,形成了讷河市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新优势。
3.强化市场主体的开拓能力。围绕着产品卖向哪里、劳动力转向哪里、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三大主要问题,大力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开放性、市场化水平。一是培育农民中介组织,引导农民、农业、农村经济走向市场。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政策推动、联利互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 218个,流转土地192万亩,全市规模经营和连片种植面积达183万亩。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地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致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品牌,实行以质取胜的市场扩张策略。红光白糖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级驰名商标,北龙米业有限公司“冰玉”牌大米获得黑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港进集团的水晶粉丝、康利达的脱水蔬菜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三是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增收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市职教中心为龙头,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外埠基地建设,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8万人,人均增收2 100元,向俄罗斯、韩国、日本输出4 370人。
二、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们把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建设新讷河的主要目标,坚持四高原则,全面提高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和公共安全度。
1.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在市区、中心乡镇和中心村三个层面上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修编完善了城乡总体规划和新农村试点村规划,并按规划拆除违章建筑140余户5 800平方米。
2.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投入公路建设资金7.48亿元,建成了205公里通乡公路、1 128公里通村公路,贯通了全部乡镇151个行政村;筹资4 600万元,保障了111国道升级高速公路讷河段征地动迁工作顺利完工;着力打造林水相依、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区,先后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了集中供热、城区给排水、污水处理、东西城壕治理及劳动湖一期工程,完成了新体育场选址以及城区主干道白色路面铺设任务,建成了3个城区休闲广场,组建了4家物业公司240个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进一步加强,通江街道被评为中国社区服务先进街道办,爱民社区被评为中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
3.统筹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新建“四馆合一”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130个村开通有线电视。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单位。
三、坚持民生福祉高于一切,着力构建人民群众和谐发展新格局
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学有所教。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夯实教育发展之基。投入918.2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5所;投入1 846万元,新建2所省级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招录和配备了中小学教师316名,有效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考成绩在齐齐哈尔市位居前列,职业教育全省领先。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先进市。
2.搭建多元就业平台,保障人民群众劳有所得。高度重视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把扩大就业放在保稳定、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着力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带就业工程。三年来,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 19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 086个,为29 424名灵活就业者发放社会保障补贴2 870万元。
3.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我们在群众最急的看病难上抓落实,在群众最怨的买药贵上抓改革,在群众最需的卫生保健上动脑筋,在群众最盼的报销快上促整改,全面落实国家医改政策,增加就医点,提高报销面,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9.2%。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4.落实国家惠民政策,保障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坚持解决老龄化趋势与“421家庭”统筹考虑,创造条件把党和国家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同时,努力提高机关事业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率,实现了退休金及时足额发放;将“五七工”、“家属工”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农村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投资1 000万元的市中心敬老院已交付使用;强化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低保覆盖人群达到4.4万人。
5.着力解决住房困难,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既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又大力实施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启动“两改”工作,完成泥草房改造8 015户,改造面积48万平方米,建设节能新区3个,被确定为全省节能房改造试点市。城市棚户区已拆迁11万平方米,建成交付使用18万平方米。1.3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建设已经启动,交付使用廉租房324套,完成38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使部分困难群众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着力构建生态良好的发展新格局
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新讷河的重要目标,既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又要生态良好,大力倡导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营造人人关爱生态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1.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功能区域建设。以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统筹建设生态保护区、科学建设生态功能区、有序建设生态旅游区,以尼尔基水库为依托,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引资5 000万元开发尼尔基斯湖四季生态旅游度假区,尼尔基斯湖滑雪场晋升为国家4S级滑雪场。
选出最精干的干部,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农村、社区是我国最基层一级的政治组织,农村、社区的“两委”干部肩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带领群众建设农村、社区“三个文明”的历史重任。
这次村(社区)“两委”换届,是践行新思想、厚植新优势的重要举措,是抢抓新机遇、汇聚新动能的重要保证,是完善新格局、赋能新治理的重要契机,关系到“十四五”规划的顺利起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成功开启、高质量谱写“幸福秀美”新村(社区)的辉煌篇章。
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总书记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搞好本次换届,作为加强突出问题治理,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切实抓紧抓好抓到极致。
选出最能干的干部,要坚持严格的法定程序。要把握重点环节,突出德才兼备,树立鲜明导向;突出关键岗位,配强书记队伍;突出改善结构,提升整体素质;突出县乡(街道)共管,强化组织把关。
一定要尽量把那些“能干事、会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进“两委”班子。在农村,当以“品行好、作风正”“有能力带头富、有党性带领富、有觉悟共同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作为村干部的选拔条件;在社区,当以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热心社区事务和公益事业,有协调能力,善于统筹整合资源,有治理本领,善于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作为社区干部的选拔条件。
一、社会组织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1)发展速度较快,结构与区域发展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数量少,规模小,且发展不均衡。沿海、发达省份农村中的社会组织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活跃,专业水平、政府支持力度更具优势。此外,由于政策导向以及农村社区的局限性等原因使得经济类、娱乐类社会组织发展较快且数量较多,但教育类、环保类、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滞后。(2)参与领域拓宽,社会影响不足。当前,社会组织已经逐步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并提供多样的社会服务。但随着新型农村社区中居民职业的多样化、需求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专业素质、组织运行等都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3)参与意识增强,社区信任度低。近年来,社会组织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如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但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不高。首先,人员素质较低、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内部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其次,社会组织缺乏必要的内外部监督,加剧了社区社会组织的信任危机。最后,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不到位也影响了其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
二、社会组织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责任不明确,忽略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但在现实中,各主体之间却经常相互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基层政府角色定位不清、认识不到位,主管部门介入太深、干预过多,从而忽视了社会组织应有的独立性,致使其功能发挥不佳。(2)农民认知不到位,弱化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农民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群体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日趋弱化,不愿参加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其次,农民合作意识不强,缺乏主人翁精神,以眼前利益为判断,缺乏长远视角,容易对社会组织产生抵触情绪。由于农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不到位,弱化了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3)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发展。首先,社会组织相关法规不完善,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责权利不明,导致其管理松散;其次,由于考核评估缺乏落实,一些社会组织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不遵守职业准则,不注重社会信誉,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难以形成社区内民主公开的氛围,影响社会组织、基层政府以及社区居民的有效互动。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议
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关键词 社区管理 进程 城镇化 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问题的分析
1.1 社区管理体制
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其问题主要表现是选择行政管制还是采用社区自治。在城镇化进程中,居委会与街道分别属于自治组织与行政机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属于上下级关系,那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到底选用哪一种管理体制来衔接社区自治与行政管理,确保政府以及当地派出所在进行社区管理工作做到公平、公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社区的建设决策使得机构行政化,社区居民的态度行政化,而这些改变很容易影响社区自治性治理与行政性治理的形成,并对二者之间的合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伴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地深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社区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那些以传统的社区委员会为主体的城镇社区管理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这些新的挑战在城中村社区的表现更为明显。城中村主要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其传统地源纽带和乡村格局逐渐地被瓦解,城中村与纯农业区、纯城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区域特征的不同,我们一般称之为三交叉,即街乡或者村社管理的交叉、城乡地域的交叉以及农居生活交叉。通常传统农村所对应的是乡镇政府,而居民社区所对应的则是街道办,一般城郊村与城中村均是由街道办来进行管理,街道办所管辖的社区不仅有农村,同时还有相应的居民社区,在一些城市街道办中,其基本上都管辖一些城郊村,但是由于其管理体制之间的不对接,逐渐形成了一种由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并存的交叉性矛盾,时常发生无人管理或者重复管理的现象,导致该区域的社区管理和治理工作并没有什么成效。
1.2 社区管理主体
传统社区管理主体一般都是居民委员会或者街道办事,着重强调的是在社区管理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其管理行为的权威以及其主体的所有来源只能为政府,所呈现的是一种一元化特征,伴随着其政府职能逐渐向社区延伸,来自不同部门工作人员均会不定期到当地社区进行办公,实施的是一种“条块管理”,但是这些条块管理的相关政务资源,因为其条块分割没有得到相应的整合,使其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不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一个有效且及时地服务。尽管在社区管理中包含了很多非行政性的组组织,比如社区中介组织、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等,但是其实质上仍旧是以政府机构为主的一种一元化行政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要求社区居委会承担行政职能,同时还要承担各种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经济组织功能,因社区服务的主体较为单一,承担了过多的政府事务,使其服务的主体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比较差,缺乏足够的精力以及时间来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等。
1.3 社区管理资源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物质资源是其前提保障以及物质基础,社区的治理与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给予支持。但是从目前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总体投入还比较少,在社区内部其公共物质资源比较有限,未获得相应的财政拨款,同时社区应用社会资源能力比较低。此外,因为部分的社区属于城中村社区或者村改居社区,在社区中,其硬件设施建设能力比较低,无法满足当前社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社区自身的物质资源较为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的建设。对此,如何培育以及拓展社区建设的资源,建立社区物质资源整合机制,不断地吸纳社会资本,促使社会服务的功能系统能够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保障,逐渐成为了城镇社区管理转型的一个关键点。
2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转型相关途径
2.1 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完善
在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的时候,从社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来看,首先应该确定在行政指导下社区治理民主化的价值取向,以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作为其原则,明确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其次,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社区的发展,而社区则可以利用公推直选方式来进行选举,真正做到民主自治,促使社区民主治理与政府行政能够有效地结合,协调发展。最后,社区委员应该从行政职能中把涉及到社区公共事务的一些社会工作抽离出来,并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加强居民自治职能。
2.2 管理主体——实施多元化共同管理方式
(1)社区管理体系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要有社区委员会来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同时还要有一些非政府组织来实施社区业主的自治组织,比如社区中介组织、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组织以及社区专业服务组织等。同时还应该有物业管理公司,以此构建一个多元化主体,从而共同来管理和治理社区的公共事务。(2)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部门体制下出现了一种小政府和大社会新格局,社会中一些公共服务职能逐渐从政府职能从脱离出来,而这种职能需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社区管理的转型,必须要加快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以及治理工作中来,使其可协助政府来实施事务性工作,提供相应的公益。
2.3 管理资源
要想获取、整合以及培育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物质资源,首先应该建立相应的社会资本参与制度,同时政府该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与政策供给力度,而社区应该主动向政府和社会获取各种信息和智力资源、行政和政策资源、财政资源以及经济资源。其次,社区的管理主体应该尝试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吸纳社会各种资本的参与,构建一个多元投入机制,促使社会各界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打破传统的政府对社区公共管理以及服务的垄断,使社区的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权,从而推动社区管理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赵君,王占辉.拉萨市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模式初探[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69-73,80.
[2] 张明善,李春杰.基于社区管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10):32-35.
[3] 胡善珍,藕海云,曹承龙等.中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内容研究——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J].商业时代,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