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子商务社会调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0 16:31: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子商务社会调研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电子商务社会调研

第1篇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 课程体系

一、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电子商务代表着商务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就业,或是从事了其他行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欠缺,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培养方向模糊。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方向不明确。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缺少应有的电子商务知识,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欠缺。第三,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职电子商务毕业生无法在就业市场上迅速准确定位。

其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高职的电子商务专业是摘抄了本科院校的部分课程,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点,缺少应有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由于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不完善,各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存在随意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大量公共课,专业课严重缩水,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薄弱;有院校开设高难度课程,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更能促进整个电子商务产业人才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经过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调研,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合相应岗位需求,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结合具体的企业需求,不断完善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构建应从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设置,以及相关岗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要求入手,以高职电子商务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

三、电子商务岗位群分析

电子商务毕业生主要可以从事以下几类岗位:

1.技术类人才岗位方向:电子商务设计,如网络编程、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2.商务类人才岗位方向: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网上创业。

3.综合管理人才岗位方向: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等工作。

四、高职电子商务学生能力要求

1.专业能力要求。根据对电子商务岗位及专业知识的分析,得出电子商务专业能力要求,其中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网络营销能力、电子交易与支付以及信息采集编辑能力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1)电子商务技术能力:能够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分析设计维护以及数据库管理等工作。(2)商务类知识:能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适应采购物流等方面的工作;外贸知识及能力。(3)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掌握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2.职业发展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1.专业知识模块

(1)电子商务技术模块。主要课程:电子商务网站规划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开发与设计实训、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像处理 VB程序设计。

授课方式:任务驱动、分小组学习、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网络资料。

授课建议:部分课程可成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项目,如一个网站的开发建设等。

(2)商务类模块 。主要课程:网络营销实训、网络营销实务、营销策划与实务、采购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支付与安全、国际贸易实务等。

授课方式: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视频资料、模拟软件。

授课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穿插与之相关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3)综合管理能力模块。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会计模拟实训、创业实训-CTOC课程、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分析等。

授课方式:分小组学习、网络资料、专题讲座。

授课建议:多通过集体、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聘请校外专家开展讲座、指导实训,增强学生对深灰的认知能力。

2.职业能力培养模块

(1)职业及岗位适应能力模块。主要课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规划、运筹学、社会资源调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授课方式: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社会调查

授课建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料等进行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社会资源进行调查,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相关行业进行调查,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块。主要课程:在本地区传授电子商务技能、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企业交流合作授课方式: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社会调查。

授课方式: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网络资料

授课建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如帮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等。

(3)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模块。主要课程:创业实训-CTOC课程、职场教育、顶岗实习、往届毕业生交流、行业专家座谈、本地区电子商务行业调研等。

授课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软件应用

授课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建网站、参加电子商务竞赛、去电子商务企业调研或实习、进行网络电子商务问卷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开发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新市场。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能力需求分析 质量保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去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超过8万亿,总量仅次于美国,其中B2C也就是“商对客模式”占到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6%。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表示,未来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阿里巴巴集团刚刚宣布,其双11促销的支付宝总销售额350.18亿元,在活跃交易省份排名中,浙江省位居榜首。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势必带动大量的人才空缺和需求,作为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为电子商务企业培养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表现,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互联网商务贸易业务为主线,进行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尤为重要。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体系

采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进行课程的开发,对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梳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强化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通过设置心理素质、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素养课程,构建以互联网商务贸易业务为主线的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解, 明确职业核心能力,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对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按照“社会调研分析专业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应要求的能力素质——构建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共育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全过程考核监管保障体系”的思路进行设计开发。

1、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

在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紧紧围绕“校企共建、深度融合、岗位主导、系统培养”开展广泛的调研,网络贸易、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网站运营4个典型岗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吸纳电子商务行业企业人员组建教学团队,召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以职业岗位分析为逻辑起点,通过交流研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归纳。

3、素质与能力分析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员工素质与能力,包括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素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

二、企业对电子商务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要求员工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

1、网络交易员

网络交易员应具备商业情报检索、与客户沟通洽谈、合同管理、网上订单处理与支付、处理物流配送业务、使用商务法规、财务核算分析、进行网上采购招投标和进行购销存系统管理的能力。

2、网络营销专员

网络营销专员应具备网络调查问卷的设计、商业情报检索与分析、产品图像采集与处理、撰写调研分析报告、运用网络推广工具、制定网络营销策略、使用网络交流工具和商务网站搭建与维护的能力。

3、网络客户服务经理

网络客户服务经理应具备客户开拓维护、运用CRM软件、与客户有效沟通、文字快速录入和良好的在线交流能力

4、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专员

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专员应具备网站策划、运用网站开发软件、与客户有效沟通、良好的文字语言表达、实施网站管理和良好的在线交流能力。

三、引入行业标准,校企共建优质课程

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以网络课程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手段,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以企业典型岗位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情景,突出网上虚拟实践教学;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与行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为主要技能课程配套编写实用的工学结合教材;建设融自主学习、在线考核、资源共享功能于一体的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能力拓展提供支持;为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人员培训、教学指导、学习咨询、资料下载等服务,发挥建设成果的共享、辐射和示范作用。教学资源建设是整个资源共享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在线考试系统、案例资源、在线实践平台等。

四、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要参与真实的工作,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具备职业技能,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生实习制度,规范顶岗实习工作,使顶岗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工作能力。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企业顶岗的一名员工。为了让学生迅速适应岗位,完成角色的合理转换,顶岗实习工作以“校企联动,项目导向,动态管理”的模式运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项目技术,从而达到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建立学生及企业信息反馈制度,是对顶岗实习过程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 可以通过学生实习报告、召开企业和学生的座谈会及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健全以合作企业实习基地为主,执行“校企结合、项目实践、融会贯通”的指导教育思想,促进顶岗实习学生实现从学生向高素质职业人的转变。实现政府、合作企业、学院、家长、学生五方共赢,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树立示范。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体系包括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信息反馈体系。

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根据人才质量培养要求制定教学条件标准,教学过程标准,教学考核标准。

2、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由来自校企行政的专家共同评价教学质量,每年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岗位稳定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制定专任教师企业进修制度,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动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3、整合信息反馈资源,进行教学质量纠偏。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掌握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及时采集和调整教师数据和信息,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数字化保障。

第3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可是虽然企业很需要人,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率还是比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一些企业宁愿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或者电子商务服务公司等企业挖人,也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不能达到很多企业的要求。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校就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毕业后能够顺利的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变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字:高职电子商务,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如何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学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经过认真深入的社会企业调研,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岗位设置及对具体的岗位设置和能力要求,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采用合理的高职教学思想,才能使教学有所遵循,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培养出与企业的岗位需求零距离的人才,被企业所认可和接受。

1、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8.1万亿元,增长27.9%。电子商务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正在进入密集创新和快速扩张的新阶段。

2、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分析

2.1 就业前景

提及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有人说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好,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那么,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究竟如何?

21世纪,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而我国1000万中小企业中,已经有1/4的企业开始尝试并熟练使用电子商务工具。据专家预测,中国电子商务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在40%,未来几年可能会超过50%,电子商务时代已经到来。

从社会调查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已陆续步入电子商务行列,采用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结合的方式生产经营,据此可知中小企业步入电子商务行列急需电子商务人才。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2.2 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从社会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已陆续步入电子商务行列,采用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结合的方式生产经营,很多中小企业急需电子商务人才,可是虽然企业很需要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率还是比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一些企业宁愿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或者电子商务服务公司等企业挖人,也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总体规模不是很大,希望招聘来的人,一个萝卜一个坑,能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具备相应的能力,来了就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而我们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很少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及其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了解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他们对既懂技术又精通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求之若渴,特别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而长期以来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总体就业率偏低,很多学生从事着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岗位,或者从事的是电子商务较低级的岗位,虽然近两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电子商务的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与社会上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的火热程度还是不协调。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不能达到很多企业的要求。一些企业尤其是广大的小微型企业,他们综合实力不是很强,但是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想要通过电子商务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他们往往想要有经验,有实践能力的,不愿意从头培养也没有这个实力去培养一个新人,而且往往企业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很容易被别的企业挖走,也使得企业很受伤,这是导致目前企业要人,而毕业生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尴尬情况的一个根本所在,所以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就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的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变成了当务之急。

3、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与现状

3.1 培养方向模糊,能力定位不准确

电子商务是一个概念很宽泛的专业,既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又包括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如采购、生产、销售、资金支付、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相应的人才体系尚未健全,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学生学习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到底从事什么工作并不明确,许多学校不能清晰地定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方向,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万能型”人才,而这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目前对应用型操作人才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强烈的,可是一些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其中一个较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强,形成了“样样通,样样松”的情况,甚至样样也不通。较低的就业率对培养应用型操作人才的职业教育来讲,更是十分不利的现象。不断探讨改变这样培养方式,努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变得越来越突出、重要和不容忽视。

3.2 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普遍不强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不是科班出身,大部分是从计算机或经济管理类专业转行过来的。教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学或者通过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丰富,就很难培养出来能力突出、水平较高的学生。所以如何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也是当务之急,但这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更需要合理的方向指引。

多数学校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鼓励老师下厂实践,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派老师出去学习。

老师下厂实践确实可以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原因有三:一、学校认定老师下厂实践主要通过实践后上交的材料,而对过程的监管不够,二、企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实践人员,一方面担心泄露企业机密,另一方面实践时间短,不能帮助企业做很多事情。

三、教师本人联系企业比较困难。

出去参加培训都是短期的,培训确实可以开阔老师们的眼界视野,但是对实践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效果有限。

3.3 实践环节能力提高有限

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我们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一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通过专门的软件模拟实际操作。但是,真实的商务活动环境要比模拟环境复杂得多,且模拟软件存在着不能及时升级的问题,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限制。二是校外实习,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电子商务行业的特点就是不受地域的限制,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都在发达城市,而小城市很少有哪个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学校联系实习基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而且我们虽然开设的课时并不少,但是非专业课程课时较多,应当尽量改善非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减少课时,提高质量”。还有实践和实验实习内容安排较晚,一般都集中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习惯的连续性。

4、提高电子商务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4.1 明确培养方向

电子商务的岗位种类很多,就业面广,但是从一些电子商务岗位要求的学历及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中的就业情况分析,有一些不适合我们高职学生从事的电子商务岗位,结合市场调研分析得出适合我们学生的目标岗位群和重点能力方向做重点培养,并力争做到学生一专多能。重点是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一专。

4.2 实习中心建设

加强校内实践中心建设,增强学校对外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电子商务总体水平。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规划,长期努力的工作,应通过机制鼓励老师走出去,为社会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服务,通过老师引进实践中的具体项目,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这样既可以提高老师的电子商务实战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们的工作经验。在人员安排上每个能力方向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每个老师带领各组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作为实践中心对外是学校服务与地方经济的窗口,对内是电子商务学生实习、实践的场所。一方面能够提高老师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丰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长期在实践中心实习锻炼,既可以让学生经历实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实战经验,同时也解决了实践教学时间偏少的问题,让学生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 实践课程开发设计

实训课程是在课程体系内,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何设计实训环节的内容安排和实训的授课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容被忽视的。

5、方案的具体设计

1. 前三学期基础课程正常上,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第四学期和第5学期分能力方向培养训练;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2. 将第四学期,第五学期需要的基础课程安排在前三学期上;

3. 主要分为三个能力方向进行培养:方向一、网络营销策划与实施的能力,方向二、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务流程规划与管理的能力,方向三、建设与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

4. 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后,必须选择另一个方向作为选修课,其中选择方向一的必须选择方向三进行选修;选择方向二的建议选择方向一进行选修。

5. 方案的实施要以对企业的服务项目为载体,鼓励老师大胆走出去,挑战自己与企业接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海英.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方向策略[C].北京:中国现代服务业.2013(2).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1 前言

 

智能科技改变世界。二十世纪下半业,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联在一起,共享资源,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二十一世纪初,人类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苹果和安卓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迅速进入人们大众的生活;中国在进入3G时代不久,在2014年又成功进入4G时代,传统的以PC机为代表的互联网正在被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替代,人类的生活正在发生巨变。特别是二维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端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比如传统互联网的博客空间以及QQ为代表的即时聊天工具,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迅速出现了替代品微博微信等智能端应用(APP)。

 

2 智能微社区

 

2.1 社会调研

 

在2012年和2013年寒暑假,本团队成员一起参加完成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的能力。本项目成员较早使用了微信和微博等智能社区平台,对于智能社区平台有较深入的认识。在大二第四学期的课程设计中,本团队合作完成了校园微信调查。针对玉林师范学院,抽样调查发现校园内94.2%的同学已经使用微信,81.7%的同学使用手机微博,91.5%的同学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访问移动互联网。

 

2.2 市场分析

 

电子商务模式经历了B2C、B2B、C2C等模式阶段,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电子商务模式O2O成为热点。特别是近年随着微博和微信等微社区的兴起,商业正经历一场新的革命,对传统商业和传统互联网造成巨大冲击。中国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移动互联加速信息革命,而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重要拐点:互联网全面、深入地影响实体经济,并成为变革经济形态的根本力量。信息革命将创造新的业态和生态系统,同时打破工业革命的旧有基因,传统的商业业态也将发生裂变。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入互联网。特别是今年微信和微博的普及,智能微社区平台逐渐成熟,新形式的电子商务正在进入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单独做一个智能终端应用(app)进行商业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现有已成熟的微社区平台下进行新形式电子商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容易,商业成本进一步降低,各种人脉资源可以的最大化整合。

 

2.3 营销模式

 

传统的B2C模式是消费者跨地区商品,而O2O模式是本地消费。本项目采用O2O模式的电子商务,主要营销对象是本地用户,即是校园内的消费者以及周边商家。O2O模式: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进行购买消费。他们只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支付购买或者是预订线下的商品和服务,最后还是自己亲自去实体商店进行消费享受服务。

 

2.4 智能微社区建设

 

通过微信微博等微社区平台,在高校校园内搭建一个微社区,如图1所示。实现二维码营销,二维码的应用是在2010年之后逐渐普及开来的,人们可以通过扫面二维码很方便进入微社区。通过JavaEE与Android等技术,设计开发智能终端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商品交易。在微社区下,研究电子商务的运行机制。包括对网上购物、产品采购、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各方面,实现了业务过程跟踪。提供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业务报表,如销售报表、财务报表、库存报表等等,多角度的经营数据分析,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3 结语

 

本项目以智能微社区下的电子商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形势下的商业运作机制与企业管理,并针对玉林师范学院校园为研究实例,研究在校园局部范围内的微社区的搭建与维护,并进行微社区下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研究O2O电子商务模式。智能微社区电子商务成本较低,更有利整合本商业地资源。本项目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对移动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有全新的认知,把课程上理论知识应用到当前社会发展热点领域。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一、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互联网诞生至今已14年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猛,经历了政府主导、网店网商阶段,目前正进入了以大规模中小企业应用为主体的第三个阶段,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从教育部2001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我国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2004年以来,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20%左右徘徊,远低于全国大学生的47%的就业水平,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改革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就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产品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企业必须要查找原因,了解消费者的需要,根据需要来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样,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必须要先了解企业。

电子商务专业之所以出现这种人才培养的怪圈,如图1,归根结底是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电子商务行业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发展迅猛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萌芽阶段网络经济泡沫成熟阶段,并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种快速增长,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不容易掌握企业的需求,学校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从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到分析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具体的课程体系结构,开发出相关的课程,设计特定的教学过程,需要经历一定的时期。我们在这些年的电子商务教学实践中感到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当我们完成从企业调研一直到设计开发出具体的课程内容整个过程之后,发现我们所确定的专业岗位定位和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与企业是实际岗位需求变化相差较大。

二、工学结合是解决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困境的途径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教学的开展对我们当前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学校,而是由学校、企业和政府组成;教学活动进行的场所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室和实验室,而是由教室、实验(训)室、企业工作场所组成;教学任务的承担者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而是由学校的教师、企业的能工巧将以及行业的专家所组成;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再仅仅通过在学校进行考试的方式,而是需要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共同进行评价。可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根本的区别。

(二)良好的政策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劳动型的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的出台的确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以及实施的途径。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探索学分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学校能提供给学生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顶岗实训,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虽然,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遇到的普遍困难是企业并不积极,但根据我们这些年的调研发现,许多电子商务企业还是十分欢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

2008年,杭州获得了“电子商务之都”的称号,电子商务发展位于全国的前列,不仅拥有像阿里巴巴、淘宝网、中国化工网这样的著名电子商务企业,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因此,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也经常获得去这些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有效地提高的学生的实践技能。

目前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并不缺乏企业资源,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需求是不定期的,每次实习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每次需求的岗位也是随机的,可能需要网络营销人员、或电子商务客服人员、或网页设计人员,有些中小企业则可能需要掌握较为全面的电子商务技能的人员。而按照我们目前设置的教学计划是确定在某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去特定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样的安排就造成了顶岗实习安排上的困难。要求企业按照我们教学计划来接受实习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改革教学计划入手,而学分制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我们可以把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的项目设计为一个教学模块,规定相应的学分,学生毕业必需要获得该学分,而至于学生何时获得则不作要求,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随时进入企业实习。

(二)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建设、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项目课程的总体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项目课程建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的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座谈来明确学生的就业岗位定位和工作任务。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来划分专门化的方向,根据该方向的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课程的设置。有效地解决了电子商务专业多年来难以解决的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导致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多学科的课程大杂烩的现状。

在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建设上,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工作中的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能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明确了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围绕着岗位的需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不再会感到学得的很多很杂,学习的目标明确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按照工学结合以及项目课程的教学要求,要按照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设计要以工作的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进行,教师的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学生学习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自于企业。这样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师必然要进行紧密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建立在配合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教学活动上的,这时,教师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得以明确,而且这些技能是直接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学习获得的,同时,哪些教学活动是需要由企业的工程师或技能能手来负责完成的也得以明确。这样,根据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明确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具体技能需求,综合专业的所有项目课程,可以构建出专业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教师去什么企业,具体挂职锻炼的内容也得以明确,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就可以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团队。

另外,电子商务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的另一好处是,无论是技术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还是经管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能够理解电子商务的内涵,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在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中发挥作用的。这样,他们在教学中就能够围绕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来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也就不再会感到电子商务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的大杂烩。

(四)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保障工学结合教学任务的开展

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工学结合得以开展的必要保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制度需要建设:

(1)校企合作企业管理制度;

(2)学分制改革方案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3)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建设制度;

(4)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化管理制度以及学习效果评价制度;

(5)学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6)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

(7)教师工作量计算以及考核制度。

四、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双师素质的教师短缺、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项目探索阶段,还需要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这期间既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管理层、合作企业的领导、工程师,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配合。要通过共同的合作努力来建立其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明日科技. PowerBuilder管理信息系统完整项目实例剖析[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4]董雁. 《网站设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 科教研究, 2007,(452).

[5]东耳.浙江工贸职院的项目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7,(14).

第6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电子商务,关键能力,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初期一直延续着的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传统正显现出其弊端:学生不仅理论学习掌握不好,甚至对高职学生最根本的熟练技术掌握的要求也没有达到,不能给企业提供合格的高级技术人员。因此,我们要对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做进一步的探索。西方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被引进我国,并迅速被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用到实践中,正成为现今高职教育的主流。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含义和典型特征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 因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用脑,而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围绕选定的相对完整独立的项目,设计出“培养能力的实训过程”,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取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特征有:

1、教学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2、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能更多的获得直接经验。

3、教学目标: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

4、教师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

5、传递方式:双向的,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悉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便于指导和交流。

6、参与程度:学生参与程度很强,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主动要学。

7、激励手段:激励是内在的,是从不会到会,在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获得喜悦满意的心理感受来实现的。

8、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考核是综合的。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社会需求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更是社会急需。 据统计,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目前全国有10万左右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其中大部分人虽能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贸易工作,但却没有受过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培训。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为200多万人。因此,教育部2001年批准电子商务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必要性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

四、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用的机制与方法

1、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同时在对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和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

2、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建设,推动专业教学改革。项目课程的总体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项目课程建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通过社会调研、与企业的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座谈,以此来明确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再进一步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因此我们可以按工作岗位的不同来划分专门化的方向,根据该方向的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课程的设置。有效地解决了电子商务专业多年来难以解决的、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导致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多学科的课程大杂烩现状。

参考文献:

[1]沈金荣,《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会计工作》,2011年11月

第7篇

关键词:辽宁;服务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33-03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现代流通方式。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都非常重视,认为电子商务在未来半个世纪内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发达国家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1)积极制定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带动电子商务发展;(2)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不同部门,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管理和引导;(3)重视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和着力利用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4)加强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IT人才和电子商务人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经过15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中国互联网人数已达3.38亿,互联网应用也渐由新闻娱乐应用为主向电子商务与生活服务应用为主转变。据商务部网站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交易额)已超过35 000亿元,同比增长48.5%,高于2008年的41.2%,前景一片光明

一、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从1978到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超过10%,2009年更是有了显著突破。据媒体对2010年辽宁省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报道,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 829亿元,增长12.1%,是近10年来的最高增幅;实现地税收入占全省地方税收63.2%,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新增社会就业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53.8%,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全年固定投资完成6 680亿元,增长37.4%,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利用外资79亿美元,增长27.6%,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1.1%,超过了第二产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早餐工程”等重点工程有力促进了消费和内需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 812.6亿元,增长18.2%,超出全国2.7个百分点;全省规划设计约100个服务业集聚区,包括沈阳金廊工程、大连黄金海岸、营口百里海岸十里商城在内的15个大规模、现代化的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加速建设当中,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虽然辽宁省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辽宁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8.7%,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而北京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7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较为发达的长三角16市,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5%,其中上海市接近60%。相比之下,尽管辽宁省服务业从总量规模到总体实力都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辽宁的服务业比重仍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二)统计数据不够全面、深入,难以准确反映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常规统计中统计单位不全、增加值核算低估等问题比较严重,各级统计部门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2010年4月26日,国家统计局成立了服务业统计司(服务业调查中心),目标是努力解决服务业统计中的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攻克服务业统计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统计工作。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不充分[1]

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型服务业。它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等一系列服务行业。

(四)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集中在沈阳、大连等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他地区发展相对不足,信息服务业、软件业、金融、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地区差距相当明显。资源型城市的服务业的发展尤其缓慢,部分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是沈阳、大连的十几分之一。

二、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概况及特点

辽宁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特点[2]。

(一)信息化基础较为完善

到2008年末,辽宁省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4万公里,全省行政村100%实现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接通,电信网络自然村覆盖率超过99%,光纤乡镇通达率100%。辽宁省每百人有105部电话,平均每人拥有1部电话以上。在互联网领域,辽宁省属于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个省份之一,网民规模位居第七,年增幅达到40.2%。

(二) 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落后

尽管辽宁省的信息化基础较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增速也都处于全国前列,电子商务的发展却大大滞后。根据世界工厂网数据研究中心的《2009年第4季度中国网民电子商务行为研究报告》,辽宁省作为互联网最发达的前十个省份之一,却不属于电子商务行为最活跃的前十个省份。这说明辽宁省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建设,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三) 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1. 社会的电子商务意识正在增强,企业有发展电子商务的强烈愿望。辽宁省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电子商务规划,正在筹划或正在开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和内部网络已融入企业的运营。

2. 投入资金不足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辽宁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3. 制约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直接因素是企业领导意识、电子支付、安全、法律和物流现代化水平。而影响电子支付、安全、法律的关键因素是信用制度建设和企业信息化水平。

三、电子商务促进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优势与障碍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具有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产业附加值高、产业整体技术含量高等特征。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属于生产和市场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必然产物的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并能够进一步深入并推动整个服务业“脱胎换骨”。 电子商务通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商务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使服务业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互动,密切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档次,加速了业务创新,减少了流通时间,降低了流通费用,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引发了服务业领域里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与其他产业之间以及服务业内部的产业融合趋势日渐突出。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快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要把辽宁省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为主要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考虑,运用电子商务等现代组织经营与服务方式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并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以及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的为消费者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全方位体验的体验型服务延伸,加快发展文明健康的体验型服务产业,促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调研工作,全面掌握辽宁省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状况

要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及时。考虑到服务业涉及面广、单位数量众多、规模相对较小、内容复杂和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要高度重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结合省情对具体困难深入研究,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和解决。在具体方式上,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采用省内行业调研、到中央部委和兄弟省份调研、委托咨询机构和行业协会调研等方式。

(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应该认识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早作准备,务实行动。在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改善环境,为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夯实坚定的基础。要尽快收集准确可靠的信息,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要鼓励行业内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商企业、研究机构、专业媒体、社会团体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促进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服务业企业的主导作用,明确企业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运营主体,是电子商务利益和风险承担者。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给予服务业企业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但不可越俎代庖,强行要求企业选择不切实际的经营策略。要充分发挥开展电子商务情况较好的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以点带面,不断展开,可以在全省电子商务基础较好的城市如沈阳市、大连市等,选择有条件的一些城区,开展“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示范城区”试点工作,并及时将其成功经验作为典范向全省推广。

(三)既要积极应用现有的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又要积极打造地区和专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在建设地区综合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条件不成熟时,可以鼓励服务业企业充分开发和利用淘宝网等著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资源;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牵头,支持一批服务业传统大中型企业整合资源,联合组建或自营电子商务平台,降低商品陈设成本和人员、库存、资金占用等运营成本,使经营模式更加灵活,为服务行业提供传统营销模式无法比拟的快捷、高效技术支撑。

(四)要加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要努力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尽快研究制定认证机构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建立安全认证、网上支付和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监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逐步建立以电子商务投诉服务、法律援助、争议调解、失信惩戒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纠纷解决服务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建设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使各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从而确保消费者的交易在安全、诚信的环境下进行。

(五)要加快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要健全法规,对物流行业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要协助企业提高认识,通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吸引社会上的物流资源,建设适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物流信息系统;要进一步促进物流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积极引导辽宁省内物流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基于互联网、具有ERP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优化物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鼓励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体系的发展,以建成全省范围内的物联网为未来发展目标。

(六)要处理好传统渠道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服务业传统企业较多,已经拥有品牌、业务渠道、客户资源、服务能力等优势。在服务行业企业中开展电子商务,不能是传统服务业向互联网的简单移植,而是要以服务为生存基础,以传统渠道为企业特色,以电子商务为提供特色服务的最重要工具,使传统渠道和电子商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现代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七)要鼓励辽宁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服务业竞争

一方面要加强省际、国际合作,吸引外省和国外资本参与辽宁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升级改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快产业培育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积极有序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网络和现实渠道“走出去”,以此来增强辽宁省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八)要着眼长远,大力培养服务业电子商务所需的各类人才

目前,辽宁本地的高等院校已经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电子商务人才,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项目开发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较多,行业管理人才和系统应用人才严重缺乏。为了尽快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需要采用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调动服务业企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行业人才目录、健全职业资格制度等方式引导其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进行人才市场、信息库建设和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

五、小结

电子商务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了现代服务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催生出新型的服务业行业,提升了服务型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正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将会成为城区经济的主导行业。因此,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辽宁新时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能否立足我国国情、辽宁省情和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将决定未来5―10年的辽宁服务业发展走向,决定着电子商务能否成为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助推器,是辽宁省服务业进一步迈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关键。通过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机制更加规范和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较强的电子商务服务业企业崛起,成为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必锋,王海兰,张广军.辽宁省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第8篇

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共129所,其中浙江省共7所,分别为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越秀”)。各校成立德语专业的时间如下:浙江大学(1969),浙江科技学院(2000),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4),宁波工程学院(2006),宁波大学(2007),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14)及浙江外国语学院(2015)。其中,浙江学院和越秀为民办高校,其余5所为公办高校。越秀德语专业现有4个年级11个班,共有学生300多名;现有在编教师17人,师资专业方向涵盖德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教学法、经济德语、科技德语、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向。

二、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根据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含十一个方面,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学制和修业年限、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授予学位、学时与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及课程设置,其主要和核心内容包括:

(一)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德英双语应用能力,能在翻译、经贸、教育、汽车、外事、旅游、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核心课程根据最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德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阅读、德语写作、德语视听说、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德语语言学概论、德语语法、德语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

(三)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1.从整个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如图1)2.从狭义的德语相关课程设置出发(如图2)(四)课程设置1.从整个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如图3)2.从狭义的德语相关课程设置出发(如图4)

三、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与标准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建设和发展、乃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制订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经历细致的思考、调研、讨论和论证,主要依据和标准如下:

(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根据我校“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按照学校“顺势而为、强化特色、精心组织、大胆探索”的要求,德语专业致力于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德语人才,十分重视语言实践类课程及发挥外教的作用。德语视听说、口语强化、交际德语、阅读、写作、口(笔)译等实践类课程均为德语必修课程;同时,外教担任的课程覆盖了七个学期的全程学习阶段。这有利于实现德语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目标。此外,在开设传统专业方向“经贸方向”的基础上,德语专业大胆探索,首次开设了特色专业方向“汽车方向”课程,促进了复合型德语人才的培养。

(二)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国标”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认识,提供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新“国标”中不仅对德语专业学生提出了德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文学欣赏能力、跨文化能力、国情研判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更高的要求。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了新“国标”的要求,开设有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作品选读、德国历史、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德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与思想精萃及科学工作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德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素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其他高校、尤其是同类高校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其他高校,尤其是同类高校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广州南国商学院等,在考虑本校校情的基础上,融合他校优点。总体来说,本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文化素质类课程上选择更为丰富,尤其是专业性课程,开设广泛,包含经贸、汽车、跨境电子商务等,这相较于其他高校是非常有特色的。

(四)社会调研和地域特色开展较为广泛的社会调研,考察地域经济发展特色,邀请德语专家和企业代表开展方案制订论证会,力求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在全国、尤其在浙江及其周边地区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急剧上升,而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较为紧缺,因此,越秀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浙江及其周边区域拥有多家汽车企业,包括上海大众、吉利、起亚、华晨等,而德国的汽车生产技术驰名全球,国内汽车企业与德国汽车企业的合作较为深入,非常需要既有德语知识、又有汽车机械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本专业开设了汽车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

(五)学生需求与学情注重学生由下而上的反馈,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情。近两年,德语专业学生专四通过率逐年提升,考研热情逐年上涨,反过来对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为适应学生的考研需求,结合学校要求和德语师资的可行性,本专业增设考研理论与实战课程供有考研意愿的学生选修,相信对整体德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考研成功率有所助益。

四、越秀德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与特色

在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的建议和要求下,在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的框架下,德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循序提升,德语核心课程设置分两类,即:语言知识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其具体设置模式与特色如表1。

五、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双师型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047

目前,积极探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模式下,运用培训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用技能的同时,打造“真正的‘一体化的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成为共识。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

1 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和得到发展,这一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突出,具有“一体化”特点的高职教师。

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

2.1 素质要求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素质,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和参加基本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

2.2 职业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深厚的行业职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创新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新的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一般原则和技能的掌握创新,指导学生创新活动,根据专业特点,选用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讨论、探究式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容

3.1 加强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职业教育关系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质量;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保障;职业教育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职业教育关系到附加价值的高低;职业教育关系到人的尊严的实现;职业教育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过去,社会上谁学历高就认可谁,职业教育不被认同。最近几年来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全面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质量,为职业教育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3.2 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合作育人:依需求明晰培养目标;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职教信息化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是常规类别的教育,提高其质量的方法,关键在于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学校企业合作,学校不但为企业培养出了符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企业也为学校人才提供实训场地,为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寻找到了出路。因此,在实践中,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应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培养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流程,以及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如何积累专业知识和经验。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可以通过教学实训、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保证各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努力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真正地得到展现、锻炼和提高。

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将终身学习的理念牢记在心。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对“双师型”教师内涵加深理解;其次,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使自身具备“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4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4.1 为“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

通过职前培训、政治讨论、研讨会、参观学习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对电子商务认识,激励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意识,并成为“双师型”教师模式。

4.2 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

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作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中占有很多优势。

4.3 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鼓励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到紧密型合作企业挂职定岗,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接触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和企业文化,及时了解生产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兰杏芳.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解读[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2]张茵,张建宗,李秀丽.“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标准及其培养[J].考试周刊,2011,(42).

[3]王启亮.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