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0 16:31: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第1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定义阐述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的定义:“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1,课堂讲解演示

2,发现学习

3,研究性学习

4,合作式学习

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⑴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⑵教师要有整合的技能和能力,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灵活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问题困惑;策略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不仅是重点内容之一,还是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难点。小学学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不变的主题。那么,在现实的课堂上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变的生动化、情境化,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悦,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体验。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现有的知识的生活基础上设置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且数学知识是非常有趣的。

小学生在理解新鲜事物的时候大都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去理解,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因为学生缺乏生活阅历与基础知识,所以大都选用具体的形象事物来让学生认识并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所有的科目中,逻辑性最强的就是数学,尽管数学概念是最基础的知识,但对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建议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数学概念的时候借用一些实物或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仅可以更形象的展示出数学概念,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解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准备4块完全一样的木块,然后分成两堆,分别是1块和3块,然后提问学生:两堆木块中小木块数量是否一样多?哪堆多?哪堆少?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在将木块分为两两一堆,然后告诉学生“2”是刚才两堆小木块的平均数,学生在思考这一结论的时候教师可再次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教师借助木块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大小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到原来的“1”“3”可以和平均数“2”比较大小。所以教师可以选用这一方法把“平均数”的概念很直观的讲解给学生,且学生通过观察这一演示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在动手操作中领悟数学概念

数学教材中概念的定义、符号和专业术语等都是权威机构规定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些抽象概念时可以利用探索、发现然后验证这一方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选用学生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而不是机械式的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概念产生的过程,若教学方式合理,学生们会主动地去理解并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限,所以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的定义不全面,但这些概念在数学教学环节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若无法形象的给学生讲解数学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用折一折、摸一摸、移一移等方式自己理解数学概念。如讲解数学中“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画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沿线将图片剪下来,然后对折这些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对折后的两个图形是否完全一致,引发学生的思考,从本质上展现出轴对称图形这一特征。

三、在巩固应用中强化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需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一原则,以学生已有的阅历为基础,去学习并掌握抽象数学模型,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和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应重视给学生讲解概念知识,还应通过实践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数学概念。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注重训练学生做数学题的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做题能力。所以每一节课都应给学生留一部分练习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数学练习。

首先营造“娱乐性”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种做法应了那句俗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要求,教师在布置练习题的时候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学生机械式的灌输数学概念后,反复对知识进行温习,这难免会降低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欢乐大比拼”等竞赛活动。练习题不变,但做题的氛围不同,心情不同,效果也不同。学生通过“娱乐性”活动做数学练习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深刻的巩固已学的知识。

其次,练习的方式与题型应多种多样。让学生可以更积极地去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练习的时候应多选用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而不是一味儿的抄题、做题。题型也应具有多样性,如口算练习、选择练习、笔算练习、竞赛练习、选择练习等,让学生学会动手、动口、动脑。此外,还可以选用分组练习的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下的概念教学须遵循动手操作、体验生活、学习后建立数学概念这一教学原则。但应知道教无定法,所以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死板的将抽象概念灌输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让概念教学更加充实,让学习的课堂更加精彩,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第3篇

关键词:新理念 信息技术 新课堂

中国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操作。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在目前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二、“新课堂”的意义

1.课改的必须性

当前由于教材编写难以突破、课程设置守旧、软硬件相对缺乏,小学信息技术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整合如履薄冰。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2.改革“陈旧”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课程整合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来解决实施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协调。

三、“理念”和“角色”互转

1.“新课堂”是活力奔放的“生命精彩展示”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反之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

2.“新课堂”是对教材的创生和开发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开发”: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别外,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如将思品课请进来,那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等。

3.“新课堂”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统一

信息技术网络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网络都有极高的兴趣,如当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网络知识后,把语文、英语等课请进来,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学科互动平台,通过网络进行课间、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Internet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从而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基地”

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新课堂”里学习,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为指导,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了完成任务而主动学习。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学科教学整合也是一场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因此,面对新教材,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穿新鞋走老路。积极为新理念教学法揣摩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4篇

我女儿5岁,被诊断患了皮肌炎。请问,皮肌炎是什么病,怎么治疗,平时怎么护理?

读者 陈艳梅

陈艳梅读者:

皮肌炎是一种对皮肤和肌肉伤害较大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比较集中在5~14岁,女孩患病率是男孩的两倍,容易导致钙质沉着和血管炎,造成残废和器官受损。

皮疹和肌无力是最常见的皮肌炎早期症状,二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患者面部以眼睑为中心出现紫红色浮肿性红斑,在指关节、肘、膝关节处也可见红斑;肌肉发生炎症和变性,引起肌无力;某些患儿可因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而拒绝走路和运动,年龄较小的儿童表现为烦躁,需要家长抱着。随着疾病的发展,爬楼梯和下床都可能成问题。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多在三年内逐渐恢复。除了积极接受治疗,孩子平时应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肌肉损伤;家长可多给孩子按摩,以防肌肉和关节挛缩;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防止呛咳。紫外线照射会加重皮损,故应尽量避免日光直射,外出时要戴帽子、手套或使用防晒霜等。

医生 刘敏行

长了蒜头鼻该不该矫正?

我女儿今年13岁,因为长了一个难看的蒜头鼻而自卑,整天用夹子夹。请问,蒜头鼻算不算畸形?对健康有害吗?该不该矫正?

读者 周近琼

周近琼读者:

蒜头鼻从外观上看是鼻头大、鼻翼宽而且肥厚、鼻梁低,就像一个蒜头。蒜头鼻主要是由于鼻头部皮下脂肪和纤维组织厚,鼻翼软骨增生,鼻翼软骨角度过大及后缩造成的。蒜头鼻虽然也算是一种鼻部畸形,但并不影响身体机能,对健康没有危害。选择做蒜头鼻矫正手术的人,大多数是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

有人认为蒜头鼻会导致打鼾,其实是误解。打鼾主要与睡觉环境、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心脑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打鼾的概率较高,体型较胖者也较容易出现打鼾的现象,却没有证据表明打鼾与蒜头鼻有关系。

如果选择做鼻部整形手术,可以考虑自体软骨隆鼻术,即取出造成鼻头肥厚的多余软骨进行隆鼻,使鼻头缩小,鼻梁自然挺拔。除此之外,矫正手术还有鼻头软骨切除术、鼻翼软骨内收缝合术等。

如今非常流行的美鼻夹不会对美容有帮助,而且,美鼻夹夹鼻子很容易使鼻头皮下组织挫伤、软骨损坏,进而引发炎症和肿胀,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鼻黏膜受损,影响嗅觉、呼吸等,建议不要尝试。

有人担心,手术切除部分鼻部软骨缩小鼻头后,软骨还会增生,矫正的效果不持久。其实不必担心,因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做软骨切除是不会再长的。鼻翼缩小的方法只能是切除内收,手术护理得比较好的话,是永久性的。所以,建议您的孩子18岁以后再做整形手术。

医生 黎晖

经期减肥术真的那么灵吗?

我今年27岁,身体较胖,用了很多方法减肥,效果都不佳。有人建议我利用经期减肥术,具体方法是经期节食、经期吃辣、经期暴走等。这些奇怪的方法听起来就让人恐惧,但为了减肥我什么都想尝试。请问,经期减肥真的那么灵吗?别受了罪却收不到效果啊!

读者 王玉津

王玉津读者:

经期减肥术是伪科学,不但不能减肥,而且对身体有危害,不可尝试。流行的经期减肥术主要有以下六种方法,下面一一分析:

第一,经期节食法。一些女性朋友认为,在经期里,女人身体代谢速度加快,如果狠狠心节食,就会使脂肪快速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其实,这种极端的经期节食法不但不能让体重降下来,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当经期一过,身体就会产生强烈的进食欲望,会不自觉地进食大量的食物,而大量的脂肪和热量远远超过了新陈代谢的最高限度,就会转化为赘肉囤积在身体上,反而让自己越减越肥。

第二,经期吃减肥药。吃减肥药是近年来较为盛行的一种减肥方法,很受女性朋友的青睐,但经期吃减肥药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减肥药是通过抑制肠胃消化来实现减肥的,如果在经期大量服用,会导致体内荷尔蒙分泌出现紊乱,肠胃消化代谢功能微弱,不但不能减肥,体内皮下脂肪量甚至会逐渐增多,体重也会慢慢地增加。另外,经期吃减肥药还会引起月经不调。

第三,经期吃辣。辛辣食物对肠胃的蠕动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一些女性朋友误以为,在经期吃辛辣食物,可以促使消化功能更旺盛,从而将脂肪快速地消耗掉。其实,经期是女性一个月中身体最脆弱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过多地吃辣的食物,会使肠胃受到强烈刺激而不断收缩,反而会让整个代谢的速度减慢,有时甚至会出现痛经。所以,在经期不适宜进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果在经期想通过饮食来减肥,最好的饮食方法就是吃一些容易消化且营养价值较高的清淡食物,例如绿色蔬菜、鱼肉等。

第四,经期做肌肉运动。运动是减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一些女性在经期内也坚持运动,而且认为这时的高强度运动事半功倍。其实,在经期内进行轻缓的运动的确容易让体重下降,但是如果采用了错误的锻炼方式,反而容易让肌肉变得发达,身体变得粗壮。女性朋友要分清楚哪些运动方式是锻炼肌肉的,哪些运动能消耗脂肪。一般情况下,肌肉锻炼并不能消耗脂肪,只能帮助塑造肌肉线条。在经期内,最好的减肥运动是有氧运动,例如慢跑。

第五,经期捶打腰背。女性朋友在经期内通常会感到腰酸背痛。有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减肥资讯说,在经期内可以多多地用双手捶打腰背,这样不但可以舒缓身体的酸痛感觉,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的代谢,达到显著的瘦身效果。其实,女性在经期内出现的腰酸背痛,主要是盆腔充血导致的,如果在这个时候用力捶打腰背的话,会让盆腔受到一定的刺激,导致经血增多。当然,捶打腰背也不能促使新陈代谢更旺盛,更难以减掉身体上囤积的脂肪。

第六,经期内喝茶水。喝茶对于减肥有良好的功效,许多女性朋友有喝茶的习惯,在经期内也不间断,甚至认为在经期内喝茶对减肥有神奇的功效。事实上,这是误解。在经期内,女性体内血液循环加快,如果在这个时候喝茶,茶中的单宁酸成分会阻碍铁元素在肠胃中的吸收,不利于肠胃的蠕动和代谢功能发挥作用。久而久之,身体会因为缺少铁元素而引起贫血。

医生 田雨生

治疗乳痈能用抗生素吗?

我分娩三周了,奶水很足,可是前不久感觉胀痛,还有发热感觉,到医院检查,是患了乳痈,即急性乳腺炎。医生要给我注射抗生素,还开了口服的抗生素,我都拒绝了,因为我担心对宝宝不利。但是乳痈怎么治疗呢?治疗乳痈能用抗生素吗?

读者 罗群英

罗群英读者:

中医称急性乳腺炎为乳痈,多发于哺乳2~4周,症状是胀痛、全身恶寒、发热。乳痈的早期症状是乳汁蓄积,妈妈们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患于未然。

治疗乳痈首先是保障乳汁的通畅,因为乳通则痛减,结块就会消失。早期的结块其实是蓄积的乳汁,时间一长就难以再通畅。许多患者对疼痛难以忍受,希望尽快消除症状,但除非出现高热、血象升高等症状,不建议使用抗生素,因为过早、过多使用抗生素,一来会使乳汁明显减少,二来使阻滞的乳汁更难排出。

在乳痈早期,建议尝试中医药治疗。中药清热解毒、通乳消肿效果良好,另外,中药外敷、按摩通乳对治疗乳痈也很有效。乳痈早期未成脓,患者未见高热,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也可继续哺乳。如不想在发热期哺乳,应定时排乳,为日后再哺乳做好准备。为缓解乳胀,有些女性使用吸奶器吸奶,但过大的,只在、乳晕处吸乳,力度不够,乳汁仍然蓄积。正确的排乳,应将轻轻托起,用适当的力度从的外周向处进行挤压排乳,尤其有结块处,应反复揉和挤压。

乳痈影响哺乳,所以重在预防。先天性内陷是患乳痈的重要原因之一。内陷说明先天发育有缺陷,同时,内陷容易使污垢沉积,继而感染引发乳痈,所以内陷者应该在妊娠前进行矫正。

有的女性并无内陷也发生乳痈,则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如佩戴不合适的胸罩。有12~15条乳管口,乳管口的开口非常小,如有化纤物将其堵塞就可能造成乳汁不通畅。有的母亲对哺乳的时间没有概念,使乳汁长时间蓄积在中,蓄积时间长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另外,婴儿含乳时间过长也有可能引起感染。这些细节对诱发乳痈都有影响。

由于妊娠期也可发生急性乳腺炎,故在妊娠中后期,的保健就应得到重视:每天用热水清洗,有先天性内陷者,可以选75%酒精进行清洗。后期(妊娠七八个月后)可以适度地用手挤压,力度要轻柔。

医生 沈萍

老年人常服安眠药有害处吗?

我父亲今年68岁,患有失眠症,久治不愈,每天都要借助安眠药入睡。请问,老年人常服安眠药有害处吗?

读者 孟慧玲

孟慧玲读者:

患有较严重失眠症的老年人,服用安眠药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睡眠中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因而适当服用安眠药对身心健康有一定帮助。患有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短期服用安眠药可以减轻疼痛,消除紧张、烦躁等心理症状,增强体力,有利于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然而,老年人服用安眠药对身体也会有许多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白天遗留镇静作用。晚间服用安眠药,特别是服用剂量较大时,第二天会出现遗留镇静现象,表现为打瞌睡或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指肌肉力量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出现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等。

2.安眠药耐受性增加。长期服用安眠药,剂量会不断增加。

3.依赖性增强。服用安眠药易成瘾,戒除十分困难。

4.出现戒除综合征。长期大剂量服用安眠药,突然停药可出现谵妄性失眠、昏迷、厌食、焦虑和抽搐等症状。因此停用安眠药必须缓慢进行,逐渐减量。

5.过敏反应。某些对安眠药敏感的老人,常会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6.对内脏的副作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安眠药,对肝肾功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失眠不应首选安眠药,而应以生活调理、健身运动等方式帮助睡眠;如果失眠严重影响生活,以短时服用安眠药为好。已养成长期服用安眠药习惯的老人,应当逐渐减少剂量,最后停用。

医生 吴珺

老年人如何科学饮奶?

前不久,我将在农村的父母接到城市与我一起生活。他们都已70多岁,身体健康。我在家里备了牛奶,要求他们天天喝,可他们没有喝牛奶的习惯,不是忘喝就是多喝、少喝,我说多了他们又嫌我唠叨。所以,请医生给点权威的意见,老年人如何科学饮奶?

读者 代辉

代辉读者:

老年人天天饮奶是个好习惯,不过也要注意一些细节。

1.每天饮多少奶?老年人常饮奶,可以获得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A、乳清酸及其他多种营养素,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增强体质。但饮奶不是多多益善,老年人每天应喝1~2杯牛奶,每天喝2杯奶就可以满足50%以上钙的需求。

2.何时饮奶好?一般来说,只要需要,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以饮奶。但是,饮奶的速度不要太快,不要集中一次喝两大杯,分开喝有利营养均衡摄入。

3.饭前饮奶还是饭后饮奶好?按一般规律,就餐时或餐后饮奶比较科学。因为在餐前饮奶有可能影响正餐,如果在距离晚餐前一小时饮奶的话,有可能影响晚餐的胃口。餐后饮奶更科学,如午餐或晚餐后饮上一杯酸奶,使人口感清爽,还能促进消化。最好不要在临睡时饮奶,以免引起胃部饱胀不适。有的人早上空腹饮一杯奶就去锻炼也不科学,最好在饮奶时加一些主食,如一片面包等,可以使营养搭配更合理。

4.豆浆能代替牛奶吗?豆浆是一种很好的食品,所含蛋白质也是优质蛋白质,但是从补钙的角度来看,豆浆不能替代牛奶。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提供的数据,每100毫升豆浆中含钙10毫克,只相当于牛奶的1/10。

5.饮奶肠胃不舒服怎么办?有些人饮奶会胀气或腹泻。这种情况在我国老年人中比较多见,大多数是由于小肠中消化牛奶的乳糖酶缺乏所致。如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改喝酸奶或低乳糖奶,也可以试试从少量饮奶开始,几个星期后会促使乳糖酶的分泌来改善喝奶胀气的情况。

6.饮奶时能吃钙片吗?饮奶时对吃钙片没有严格的禁忌,但是最好不要放在一起吃。牛奶是含钙丰富的食品,加上钙片,有可能一次钙的摄入量过高,这样不利于钙的均衡吸收利用。同时,不要把含草酸高的食物和牛奶放在同一餐或同一时间吃,这样会减少钙的摄入。含草酸高的食物主要有菠菜、豆类、甜菜、芹菜、巧克力、葡萄、青椒、香菜、草莓及甘蓝菜科蔬菜、酒精、咖啡、无花果干、羊肉、核果、红茶等。

医生 唐宝民

节欲能改善质量吗?

我结婚7年了,一直未能生育。医生诊断说,我丈夫的质量不高,建议我们节欲,以提高质量。请问,性生活的频率和质量有关系吗?一周几次的性生活频率才能保证质量?

读者 赵杰

赵杰读者:

通常情况下,为了优生优育,医生常会建议育龄夫妇,性生活不要过于频繁,一周三次左右即可,以保证质量,因为太频繁的性生活会导致质量下降。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人工授精所用应在节欲2~7天后提取。

以色列的医学研究人员做过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发现,参加试验的3506名数目较少的男性,在节制性生活时间不同的情况下,的浓度、健康概率以及活跃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异。浓度的最高点出现在节欲一天之后,随后开始迅速走低;活跃性最高点也同样出现在节欲一天之后,随后会慢慢下降;健康概率在节欲后1~2天内达到最高点,并保持了7天之久。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由于量少而不育的患者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应该在节欲一天之后提取样本,或者进行性生活。此外,研究人员还建议,节欲时间一定不要超过十天,否则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技术素养:技术概念;技术发明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22―04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无孔不入的时代。技术不仅应用到社会生产,而且形塑了社会生活的态式。因此任何一个人,即使不在职业中应用技术,也在生活中使用技术产品。具备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使用技术的能力是生活在技术时代必备的公民素养。近年我国来对科学素养十分重视,已经进行了全民科学素养的多次调查。实施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措施。但是,由于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的内涵也存在着不同,在现有的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计划中偏重科学,技术处于暖昧不明的地位,颇有用科学素质代替技术素质的倾向。尽管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质,在基础教育的新课改中,部分省市的中学开设了《通用技术》的课程,但仍然存在着认知上的不统一和执行上的不适应。另外,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哪一种能力应当加以强调?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各应侧重什么?都有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技术素养定义和构成十分复杂,本文仪从与技术素养密切相关的要素:“对技术概念的理解”入手进行调查,鉴于正规教育是提高公民技术素养的最强有力的渠道,所以本次调查对象仅限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还没有扩展到普通民众。主要目的是比较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上述问题认知状况,从中讨论技术素养培养的得失。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设计

(1)对技术理解的问卷设计

本文把对技术的理解的考察因素分为如下六个方面: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与知识的关系、技术与技能方法的关系、技能与设计的关系、技能与物的关系和公众接触实用技术的情况。考察内容见表1。

(2)问卷运用映射法的说明

由于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初中学生,考虑到对初中学生来说,问卷中关于技术和技术发明的概念理解比较抽象,故采用心理学的映射方法。以一故事或事例为引导,帮助他们理解问卷的题目含义。如对技术的理解,采用一家人对话的形式,分别涉及儿子在生活中接触的现代技术的知识(MP3说明书)、父亲在工厂中接触的现代生产技术、爷爷的传统生产技能和妈妈的生活技能,使他们可以从具体的方面去回答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又如引用科技史中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实例,让初中学生在回答有关技术发明的理解题目时有更多的感性依据。

2 研究对象和统计方法

(1)调查时间和对象

调查时间为2007年9月~10月,分别在三所中学一所大学进行。

本次调查选取本地学生500名,分发问卷500份,收回473份,有效466份,回收率为93.6%。被调查者中男生250人,女生216人,学生的学段及学校构成如表2。

(2)统计方法

问卷一和问卷二,每一题按照“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的四级度量,对应赋值为1、2、3、4进行统计。从调查获得的数据主要不是表示接受测试的对象的对相关概念理解情况的高低,主要说明不同群体的掌握程度的差异。

三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研究结果

(1)学生对技术概念理解的共性特征

从表3中可以看出,466名学生的共同倾向是,对一些技术的理性认识较薄弱,如“技术与知识的关系”、“技术与技术物的关系”等等。但对于“技术与设计”、“技术的使用的接触”,以及“技术与技能、方法的关系”认识较好。

(2)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总体比较

问卷一,初中生对技术与设计的理解更趋于感性的方面,高中生的认识深度明显提升,只有在“技术与技能、方法的关系”上差异不显著,其余项差异均显著,高中生的认知高于初中生。(见表4)

(3)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总体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所调查的项目并未显示出大学生的进步。在“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以及“技术是一种技能方法”两个项目上,中学生得分高于大学生,达到显著水平。(见表5)

2 讨论

(1)初中生对技术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美国学者瑞特等人(Raat and de Vries,1985)曾在“学生技术态度倾向”(Pupils’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简称PATT)项目中着重研究了学生对技术的态度和技术概念的理解,发现13岁左右的孩子对技术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贝默等人使用(Bame etal,1993)。PATT问卷调查美国的几个州的学生,得出了与瑞特相同的结论,同时发现如果孩子家长有一个从事技术工业对孩子的技术态度影响是正面的。本研究的结论与国外学者十分类似。统计结果显示,高中生比初中生各项有显著提高,大学生与高中对技术的理解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只是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方面,大学生的认识水平高于中学生。说明中学是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完成对技术的通常理解水平。到了大学阶段,只是在专业技术方面得到提高。对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认知,初中是一个认知变化更多的关键期。

(2)有关“技术物”的认知

有关“技术与物的关系”共有三道题。具体统计中发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高于中生。对第5题“技术就是指具体的技术产品,如计算机、扫描仪、mp3。”初中生的认知与高中生的差异不显著。看来由于经常接触现代技术产品,很容易形成一定的认知。对于第4题“技术是指劳动中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如铁锹和机床”高中生得分高于初中生,达到统计差异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的社会实践知识和阅历都较高中生少,不了解生产中的工具和设备,因此认知不足。对于第11题“技术就是工程”。高中生与初中生得分有显著差异。第11题的设计出于这样的思考,由于我国著名工程哲学专家李伯聪先生认为工程就是“造物”,所以,把技术看成是工程,也即与物相联系。但“技术就是工程”的说法,也存着将技术与工程联系起来,却没有将技术与工程加以区别。

许多技术史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往往是通过人工制品来揭示技术发展的某些问题,乔治巴萨拉坚持认为:“技术和技术发展的中心要素不是科学知识,也不是技术发展的群体或技术经济因素,而是人造物本身。创造性技术活动的最终产品一般都要给人造物世界添加点东西――一个石锤、一只钟或一台电动机等。”虽然我们并不把技术归结为工具或人工制品,“然而人工制品仍旧是技术的动态表达的焦点,并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可见的发展索引。”人工制品作为技术的结果和重要维度之一,对其进化过程的把握是技术进化研究的必要途径之一。但是终究认为技术的本质并不是“物”的属性能够涵盖代替的,技术的本质不是“物”。从调查结果看来,初中学生并不能够明晰地分辨出技术产品与技术本质的不同。

(3)有关技术概念理解的性别差异

第6篇

论文摘要:20世纪以来,对技术问题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带来了技术概念的泛化和狭义化,即一方面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意涵,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另一面作为一个连续体的技术,又被分裂为“工程师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和“普通工人的技能”。技术概念的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民主和等级文化这两股历史上的敌对力量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新的表现,而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对“技术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技术;概念;泛化;狭义化

20世纪以来,技术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给人类社会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而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技术的拷问与沉思。从哲学的角度,这种拷问和沉思有两个传统来源:一个是工程的,一个是人文主义的。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把它们分别称作“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工程的技术哲学的主人公是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他们继承了启蒙主义的传统,把技术看作一种进步的力量,注重对技术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人文的技术哲学的捉刀者则是来自人文学科的学者,特别是哲学家,他们把技术视为一个系统反思的主题,关注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倾向于对技术的批判和解释。正是由于两种技术哲学对技术所进行的本体性思考,使技术概念同时出现了泛化和狭义化的“二律背反”倾向,并由此造成了技术在定义上的困难。

一、技术概念的泛化

技术概念的泛化是在两个不同的纬度同时展开的。一种是横向的漫溢,即技术由传统的物质和生产领域,一点一点渗透进精神和非生产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最终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这种横向的疆域拓展,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采取的是两种不尽相同的方式。工程的技术哲学家,以一种对技术肯定的眼光,努力用技术术语去理解社会的其它事物,从而将技术的概念带入到了诸如语言、思维、管理等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和技术根本对立的领域。“工程技术哲学家总是会设法将人类的其他的追逐活动转化为他们的语言,并用技术术语来理解更大范围的人类世界。技术术语学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对于不断涌现的遍布全世界的技术文化的世界语了” 。而人文的技术哲学家,则以批判的眼光,“把人类当成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来研究”,通过关注技术的伦理问题,从而将技术概念“人格化”,技术被定义为一种人的意志。例如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列把技术定义为“生存战术”,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芒福德把技术定义为“权力的追求”等。虽然人文的技术哲学和工程的技术哲学,在对技术概念疆域的拓展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或者说侧重了不同的方面,但是它们最终在客观上达成了未必是它们所想要的结果,即技术概念的泛化。今天,从物质到精神,从生产领域到非生产领域,再也不存在技术的禁地。像法律、语言、管理等这些非物质事物的制作,现在被普遍纳入到技术史的视野中,就是对技术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果和技术概念泛化的一个明证。

对技术概念横向泛化的回应,就是一些技术哲学家对技术所做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对范畴的形成。加拿大哲学家马里奥·邦格,作为英语世界首次使用“技术哲学”(1966年)这一短语的学者,对技术从“尽可能宽泛的意义上作了理解”,认为它包括物质的(工程、农业、机器等)、社会的(教育、工业心理学、应用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概念上的(信息论)和一般的(系统论)等各个分支。后两个方面,其实可以被溶解在前两个方面之内,因此,加拿大哲学家邦格在这里实际上就形成了“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对相对立的概念范畴。后来,一些哲学家对技术做了与邦格大体相同的分类。例如,1979年,德国技术伦理学家罗波尔在《技术系统论》中将技术分为三个方面:自然方面(科学、工程学、生态学)、个人与人类方面(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方面(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但如果把“自然”视作“物质”,将“个人”视作“社会的一员”,罗波尔的分类仍可以归为“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一对范畴。总之,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逐渐成为技术哲学家对技术进行横向分析的一种框架,前者代表了技术的传统领域,它试图将技术限定在一定的领域内,而后者则代表了技术疆域的拓展,它是对技术概念泛化的默许。

技术概念泛化的另一个纬度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自身的纵向延伸,即技术和科学的相互渗透。自从工业革命后,科学和技术便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由此产生了一种流行的观点:技术越来越依赖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技术被定义为应用科学。尽管这种观点被科学家和工程师所普遍接受,然而,许多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却反对将技术定义为应用科学。例如美国杰出的现象学家伊德就认为“将技术看作应用科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相反,“将科学看作理论化的技术”,则是一种唯物主义。伊德的观点也许来源于这样一种事实:虽然现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时间里,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向前发展的”。“人类在成为理性的人之前曾经是制造工具的人……经过各种技术过程并慢慢地积累技巧,经过工具和许多人的专业知识的多次组合,最终出现了使技术变为科学的理论性组织”,因此,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瑟夫·科恩将技术的定义拓展到“足以包含科学”。他的观点得到具有历史感的学者的回应,他们认为“近代技术不仅仅是应用理论,甚至不仅仅是工程理论。技术不是知识的应用,而是知识的一种形式,它一直依赖技术技能”,“就技术是应用科学而言,科学也是应用技术”。由此我们看到,在对待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存在着是“把技术看作应用科学”还是“把科学看作应用技术”两种极端对立的主张。撇开这种对立不说,无论是“把技术看作应用科学”,还是“把科学看作应用技术”,它们都使技术突破了固有的领地,从而侵入到科学的国土。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作为知识体系,要区分技术和科学成为极端困难的事情,从而形成了技术概念纵向的泛化。

同样,人们为应付技术概念纵向的泛化,就是在该纬度上对技术概念进行分类。对技术进行纵向的分类,最经典的代表是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他将技术分为偶然的技术、工匠的技术和技术专家或科学家的技术。这既是一种历史分期的方案,同时又是一种概念的分类。与此相类似的是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对技术的划分,他把技术分为直观的技术(始生技术)、经验性技术(古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现代技术)。与这种三分法不同的是,还存在着一种两分法,例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技术分为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即传统的技能型技术和知识型技术。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则用专业化的语言把技术分为技术操作和技术现象。虽然在表面上存在着三分法和两分法甚至其它更多的分类方法的区别,但是我们很容易在它们之间找到本质的一致,这就是:三分法的前两项往往是两分法第一项的两个阶段。例如奥特加的偶然技术和工匠技术其实是海德格尔的古代技术的两个阶段,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传统的技能型技术,只不过存在着程度的不同。同样,埃吕尔的技术操作也包括了奥特加的偶然技术和工匠技术,而技术现象则包括了技术专家的技术。这一点在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一个人身上,最能集中地体现出来。他在对技术做了始生技术、古生技术和现代技术区分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即将技术分为生物技术和单一技术。所谓生物技术就是始生技术和古生技术,而单一技术就是现代技术。综观哲学家对技术纵向的分类,虽然不同的哲学家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和名称,但是我们能够把这些不同的表述分为相对的两个类属:一个是古代的、工匠的、生物的、操作的,另一个则是现代的、科学的、单一的、现象的。作为一种知识,前者在本质上是经验性的,后者则是理论性的。因此,所有这些分类都可以简约为经验性的和理论性的这对范畴。这样,纵向的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与横向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两对对立的范畴就构成了对技术概念分析的坐标系。而在这个坐标系,任何一个点都同时融合了横向和纵向两个因素。因此,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在综合所有分类的基础上将技术分为“作为物体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和“作为意志的技术”。这种划分不过是对技术概念泛化的进一步印证。

二、 技术概念的狭义化

在技术概念泛化的同时,存在着另一个倾向,即技术概念的狭义化。而这种倾向的极端,就是将“技术”一词限定在“工艺技巧”,也就是经验性的范围之内。这种划分有其智力的因素。就像以上所述及的,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技术被分为经验性和理论性两个不同的部分。对这两部分的关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持“技术是应用科学”的学者认为两者有根本的不同,其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哲学家邦格。他认为“技术与技艺、技艺实践极为不同。技艺和工程实践是不同种类的行为,而不是不同种类的知识”;“工程实践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从而无疑也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即使用科学指导人类的制作”;而技术是“关于人工物的科学研究……或者说是知识的领域,它关注的是借助科学知识来设计人工物并规划它们的实现、操作、调整、维护和管理”。显然,在邦格那里,技术是知识,其职能是设计和规划,而把技艺排斥出了知识领域。他还用实体性理论和操作性理论这对范畴,将技术制作和使用做了区分。而所有这些都是力图在工匠的技艺和工程师的技术之间划出一条鸿沟。转贴于 然而,反对“把技术作为应用科学”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则认为:“技术史家们指出,即使在前现代语境下,也有可能使主观直觉上的技能和通过反复学习得到的知识受到技术实践的那些非理论规则或格言的制约,在某种程度有可能用描述性的数学形式详细陈述技能”。对这些学者来说,作为一种知识,传统的技艺和现代技术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只有程度的差别。赞同“把技术作为应用科学”的学者和反对“把技术作为应用科学”的学者对技术不同观点可以概括为:前者把技术的谱系看成是由不同的环节构成的,而后者则把它看成是一个没有明显间隙的连续体。

从谱系形成的角度看,技术概念经历了一个“去技能”的蜕变过程。我们把史前的技术称为“技能”,意味着那个时代的技术就是工具的使用,没有专门的工匠,人人都是技术人员。我们把古代文明中形成的技术称为技艺,意味着与史前时期相比,古代的技术是工具的制造,工匠是那个时代的技术人员。这时的技术是把“设计和具体的制造”两项功能统一在同一个技术人员身上。而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最根本的一个区别是将设计和制作分离开来,这就产生了工程师和技师两种不同的技术人员。然而,有趣的是,技术在完成了它最后一次“去技能化”后,本来是专为表征现代技术——工程科学技术而生的“技术”一词,在使用上却出现了危机:在工程师的眼中,越来越倾向于仅仅愿意把“工艺技巧”看作技术。

这个有趣的现象,显然无法用单一的智力因素来解释。既然这个现象和工程师有关,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工程师”这一概念负载了如何的历史意涵,它又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如何的变化?

西方“工程师”一词最初在中世纪出现时是指服务于军队中的高级工匠。在贵族社会,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光荣的业务,因此,这些军队中被称为“工程师”的工匠们,要比民间的一般工匠具有身份上的优越性。在工业革命后,工程师曾被用作蒸汽机的操作者。蒸汽机作为工业时代开启的标志,它的操作者——虽然同样是下层人民——自然要比普通的机修工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由此看来,“工程师”一词由于起源于军事,而具有了比普通工匠高贵的出身,也正因为此,自然成为工业时代最先进技术操作者的称号。也就是说,“工程师”一词,一直代表着工匠中的“贵族”。然而,进入20世纪以后,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工程师,却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不想再继续做“工匠中的贵族”,而是要彻底和工匠阶层划清界限。此时,他们无论在智力还是社会方面都具有了这样的条件。从智力方面看,工程科学成为大学传授的专门学问,也就是说,和传统的工程师不同,现代工程师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工程技术成为专家的领地。从社会方面看,在工业体系中,工程师和工人不同,他们以智力资本参与分配,在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这样,工程师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和律师、医生一样的专业人士。事实上,他们也像律师、医生这样的传统专业人士一样,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组织——工程师协会,并且他们被认为“主要不是对雇主负责,而是对整个社会负责”。职业责任和声誉的上升,使他们更有理由把自己看作是和律师、医生一样平等的专业人士。最后,他们试图通过把具有“历史劣根性”的“技术”一词还给中世纪工匠的后裔——现代技工们,从而从内容到形式彻底和工人阶层划清界限。

第7篇

关键词:心理技术;心理学;内涵;外延;特点

近年来,心理技术一词在我国逐渐升温,人们开始广泛使用心理技术这一概念,但关于心理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人们要相互交流就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为了方便交流,以及更好更多地运用心理技术,明确心理技术的概念是必要的。目前,对心理技术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在探讨阶段,要明确心理技术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还需要一些时间。

一、心理技术的定义

心理技术一词早在20世纪初就被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使用。近年来,国内有些专家学者对心理技术作出了解释。例如,心理技术包括实验心理技术系统、心理测量技术系统和心理指导与训练技术系统[1]。现代心理技术的内容体系由四个主要方面构成: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社会心理测查技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和经济心理技术[2]。心理技术包括实验心理技术、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社会化技术[3]。心理技术包括实验技术、测评技术和干预技术[4]。2008年,张掌然、张媛媛在《从心理问题学的角度透视心理技术》一文中曾给心理技术下定义:“心理技术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技术。”他们认为: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心理技术分为发现心理问题的技术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技术;根据心理技术指向的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心理技术分为自指性技术和他指性技术[5]。

之所以要给一个概念下定义,是要确定一个认识对象或事物在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使这个认识对象或事物从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彰显出来。当我们给一个概念作内涵定义时,需要将其本质特征揭示出来,其难点在于找到其本质特征;而当我们给一个概念作外延定义时,需要列出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所有事物,其难点在于划分时必须包括所有相关事物。国内学者在解释心理技术时大多是给出心理技术的外延。对心理技术的本质特征或内涵作出确切表述的确是比较难的,一般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们要给心理技术下“属+种差”定义,就要确定其属概念。如果认为心理技术的属概念是技术,那么,在技术之下与心理技术并列的种概念是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只要找出心理技术与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种差即可。其定义可以是:心理技术是用于变革心理现象的技术,或心理技术是改变心理活动的技术,抑或心理技术是用于改变脑的机能及活动过程的技术。如果认为心理技术的属概念是心理学,那么,在心理学之下与心理技术并列的种概念是心理理论和心理应用。其定义就可以是:心理技术是介于心理理论研究与心理实际应用之间的中层理论或学科,或心理技术是将心理学原理、理论、方法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的中间学科,或心理技术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根据心理学理论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由此看来,要给心理技术下一个“属+种差”定义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很容易出现定义过窄或过宽的现象,因为“属”及“种差”都是很难确定的。

技术不同于科学,科学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综合考虑,笔者试着给出心理技术的定义:心理技术是人们用于了解、影响、利用、模拟心理活动所采取的一切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这个定义列出了心理技术的四大部分内容(二级概念),即了解心理活动的技术、影响心理活动的技术、利用心理活动的技术、模拟心理活动的技术。这样划分可以涵盖心理技术所包含的所有事物,即心理技术的外延。而“一切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则概括了技术的三种形态。方法是知识形态,包括方式、途径、措施、办法、做法、程序、步骤、策略、规则、原则等。手段是物质形态,包括工具、器具、设备、仪器、量表、环境、情景、活动等。技能是人才形态,是一个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技巧和能力。技能也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心理技术人才是指掌握一定心理技术的人才,如心理测评师、心理辅导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设计师、工程师等。心理技术人才是心理技术的核心,有了心理技术人才,就可以发明创造出更多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的心理技术。

(一)了解心理活动的技术

所谓了解心理活动的技术是指通过某种方法、手段和技能,认识、知道、清楚、明白某人或某些人的心理特点的技术。既包括“了”的过程,也包括“解”的过程,可以简称为心理了解技术。常见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个案法、档案法、心理测量法、心理测查法、心理评估法、心理诊断法、分析法等。常见的手段(工具)有:智力测量量表、气质测验量表、兴趣测验量表、性格测验量表、人格测验量表、心理健康测量表、房树人技术、箱庭技术、心理素质评估软件、人才测评软件、测谎仪等。

(二)影响心理活动的技术

所谓影响心理活动的技术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或改变人的心理行为的技术,可以简称为心理影响技术。用于促进心理发展、心理活动的方法有:体验法、参与法、强化法、训练法等。还可以细分为:以提高智能为目的的技术,如潜能开发技术、强化记忆技术、集中注意技术,观察训练技术、联想训练技术等;以培养情商为目的的技术,如情感升华技术、心态平衡技术、兴趣培养技术、意志磨练技术、性格完善技术等;以完善自我意识为目的的技术,如自我认知技术、自我评价技术、自我管理技术、自我设计技术、自我发展技术、自我完善技术等;以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的技术,如人际交往技术、人际吸引技术、留意技术、接纳技术、品位技术、感恩技术、沟通技术、约会技术、慈善技术等;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目的的技术,如需要满足技术、公平技术、期望技术、环境影响技术、行为刺激技术、活动参与技术、赏识技术、赞扬技术、肯定技术、心理暗示技术等。用于改变心理行为的方法有:行为改变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心理辅导技术、心理干预技术、心理疏导技术、心理治疗技术、共情技术、倾听技术、认知调整技术、情绪宣泄技术、放松技术、心理援助技术以及自我调节技术、自我暗示技术等。用于促进心理发展、心理活动的手段(工具)有: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七巧板、魔方等益智类器具,猜谜、奥数、手指操等。用于改变心理行为的手段(工具)有:听音乐、舞蹈、跑步、爬山、游泳、旅游、角色扮演等手段,用于情绪宣泄的橡皮人和其他器具。

(三)利用心理活动的技术

所谓利用心理活动的技术是指利用心理活动规律为某种目的服务的技术,可以简称为心理利用技术。心理利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如特殊行业、特殊岗位的人员选拔、培训,如利用错觉搭配服饰等。尤其是在企业,心理利用技术渗透在经营、管理、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为了让员工的工作得心应手、效率高,企业常常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安排工作,或根据工作性质安排人,如让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人做推销员,选用性格内向、稳重的人做编辑、会计、程序员等;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会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布置环境,设计工具、设备;为了提高商品的认可度,厂家会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对产品的形状、尺寸、重量、颜色、功能及外包装进行精心设计,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儿童食品设计成儿童喜欢的味道、形状、颜色,将儿童玩具设计成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添加儿童喜欢的声音等;为了提高广告效果,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广告,如聘用明星做化妆品广告等。

(四)模拟心理活动的技术

所谓模拟心理活动的技术是指模仿、虚拟、复制、仿真心理活动的技术,可以简称为心理模拟技术。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认知科学”是一门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其研究目标是“发现心智的表征和计算能力以及它们在人脑中的结构和功能表示”。认知科学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和智能活动,使人类自我了解和自我监控。科学家们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高精尖的课题:把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研究清楚,然后人工模拟它。这项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如“高级自律机器人”,不仅具有感觉、识别、推理和判断能力,还可以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通过学习、总结经验来获得修改程序的规则,在一定范围内自行修改程序。这种智能机器人已拥有一定的自动规划能力,能够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可以像一个自主的人一样独立地活动和处理问题。再如“人工智能”,用实验的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模拟人类思维的本质;“人造大脑”已经能够进行游戏、绘画、心算、思考等;“人格信息包”技术认为人的认知、情感、个性以及全部人生信息,都可能是以电子脉冲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的记忆库中的,人们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测定这些脉冲,并把它们从记忆库中复制出来,保存在计算机里,用于被复制、移植和数字化运作。

二、心理技术的特点

关于心理技术的特点,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张掌然、张媛媛认为,心理技术有“复杂多样性、间接性、不确定性、人格和道德制约性、文化差异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心理技术有同技术一样的特点,如复杂性、多样性、依赖性、广泛性等,同时还有自己的特点。

(一)相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技术的首要特点是相对性与有限性。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了解人的心理活动都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准确。人是非常复杂的,哪怕是采用标准的心理测量量表,结合使用几种不同方法,也很难对个体作出绝对准确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促进或改变人的心理行为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想效果。有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有效果,有些人即使接受了正规的心理治疗,问题也很难得到改善。

(二)显性与隐性

心理技术的第二个特点是显性与隐性。有时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马上改变一个人的情绪。而心理技术在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方面大都不是立即见效的,而是表现为后效、慢效、长效。我们不能指望一次心理训练就能够培养出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但也不能说此次心理训练没有效果,它的效果是隐性的。

(三)普适性与针对性

第三个特点是普适性与针对性。有些心理技术具有普适性,如潜能开发技术、自信心提高技术、行为强化技术等,应用在任何人身上都会有效果。而有些心理技术在使用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对象的知识、经验以及时间、空间、文化背景等因素,否则效果甚微。如心理治疗必须针对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手段,有证据表明,某些治疗方法只对某些疾病有疗效。

(四)尖端性与综合性

第四个特点是尖端性与综合性。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心理模拟技术是最复杂、最艰难、最尖端的技术,因为人脑的工作机制是最大的宇宙之谜。要完成这样一个尖端课题,需要综合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以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需要综合运用生命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仿生技术、再生技术等。可以说,心理模拟技术是众多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

三、心理技术的发展前景展望

21世纪的科技重点是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当我们进一步认识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的同时,对心灵宇宙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世界上最难认识的是生命,生命中最难认识的是心理,人的心理活动还有许多方面未被认识。人类行为、心理活动是否都有一定的生理基础?随着人类基因工程的完善,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心理活动机制?随着心理技术的开发,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自主地支配心理行为?一些俄罗斯科学家指出,在不远的将来,心理技术将引发一场全球革命,下一代将可能具有更好地利用自己心理的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将是心理的世纪,开发、运用心理技术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1] 罗杰,陈庆良,卿素兰.论建构中国心理技术学体系[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110-113.

[2] 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程,罗媛.心理技术学的发展与困境及其产业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54-56.

第8篇

正如上面这句引文所述,青少年要想成为当今世界的参与者,应当尽早了解包含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的STEM学科。因此小学教育中这些学科的高质量将会极为重要,应该逐渐培养起5~11岁青少年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对其基础知识和实践过程的理解,以及认识到它们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这些STEM的学习经历将给予他们在找寻机会及面对挑战时一个条理分明的智力与实践的框架。同时,该经历使得青少年们能够提升并很好地使用从那些学科中得到的经验与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希望:

・阐明STEM教育的主要目的

・通过3个维度(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讨论这些学科的本质。

本文将聚焦在STEM中的科学(S)、技术(T)及工程(E)。当然,数学(M)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将它作为单一学科还是STEM的组成部分,我们并不会刻意地去贬低数学的重要性。相反。我们坚信数学是青少年高质量教育的基础。数学在科学、技术及工程中的应用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数学知识与应用数学的能力更是在我们探究,以及解决关于科学、技术、工程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学从本质上说是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所有分支学科的核心特征,因为这是科学知识产生和被证实的途径。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它是黄金标准,使得科学家们明白了他们是如何掌握科学知识的,以及可以证明科学家们所掌握知识的证据。因此,科学探究是为了建立知识和理论而产生的一种科学的策略。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Education Standards,USA,1996)的话说,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学习自然世界、基于工作得到证据,提出解释及理论的众多途径”。

工程和技术聚焦在改变自然和人造世界,旨在解决问题或满足人类的需求。通过工程和技术设计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案。科学探究是科学的基础,设计过程是工程和技术的基础。正如科学探究使科学领域蒸蒸日上,工程及技术中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通过设计过程得以延伸和发展。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科学、工程、技术的主要方面并没有相互脱离。科学知识的产生表明了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工程和技术得到解答。相似的是,工程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影响着科学知识的发展,甚至有时产生了新的科学知识。就青少年而言,我们需要让他们理解这些学科之间的基本差异。同样重要的是还要帮助他们认知这些学科之间的紧密关系。

STEM学科的维度

我们使用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A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 Concepts,and CoreIdeas,2012)中所述的实践(Practices)、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及学科核心概念(Core Ideas)比较这3个学科的内容。在每一个学科中,这些维度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维度的缺失都将影响整个学科。也就是说,为了让学习活动能够真实,3个维度的内容都必须清楚明白地体现在活动设计中。

实践――与成功的科学、工程,技术相关联的实践或能力

用“实践”一词代替“探究能力”,是因为在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中会同时用到知识和技能。而用“探究能力”一词会让人感觉这排除了解决问题。其实“实践”超越了“能力”,它包含着讨论、争论、评论和科学模型的建造等,它将有关专业人士是如何将实践应用到工作中的综合观点呈现在了眼前。

几十年来,科学教学经历了强调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事实之间的紧张期。过于强调对事实的认知会使得学生们认为科学与其他学科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信息、做实验或解决问题的简单步骤而已。这将是对任何学科的极大误解。因此,关键是要让学生们实践那些专业人士在这些学科中所应用的,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明白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

表1列举了STEM中的实践。需要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实践不会呈现线性规律。例如,尽管基于证据的论证被单独列出,实际上论证却渗透在每一个实践中。在实际的科学问题上或是在一个能导致深入理解的现象中都会有论证的出现;在工程和技术中,对于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论证,在解释、设计过程或得出解决方案时也会有论证的出现;在标准与限制下,讨论哪种解释最符合证据,或者哪种设计能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也是论证。总的来说,实践应聚焦于它所用的不同情境。

事实上,这张表中最突出的是科学、工程和技术的实践非常相似。我们都知道科学家们使用这些实践的目的与工程师、技术专家并不相同。但是,在科学、工程和技术中,在实践层面高度的共通性不仅有用,且说明了这些学科交叉的可能性。其实,在科学、工程、技术中差异还是存在的,如科学上的“提出问题”在工程和技术中被“定义问题”所代替;同样,科学中的“构建解释”在工程和技术中变成了“设计解决方法”。

・提出问题vs.定义问题

如果我们认为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是一个科学活动的“发动机”,那么定义和澄清问题便是工程、技术和一些数学实例中很重要的因素。

好奇心,或者认识、理解,并用科学问题解释现象的欲望常常可以激发科学。对于科学的好奇心显示了科学问题的架构。比如说,学生会想知道“月亮离地球多远”或者“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多久”,“什么导致了月食”,“如果每天都用浓盐水浇灌植物,它们会怎样”……所有这些都是科学问题并且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回答。

工程则集中在问题的阐明与定义上。通过对产品和过程的工程设计解决问题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工程师通过定义问题,得到在一定条件限制之内成功地解决方法的标准。同样地,技术最初的焦点也是在识别和定义问题,以此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技术的专业性。

当然,上述讨论不应该与表中其他实践所产生的问题所混淆。比如在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实践中会产生诸如“是否科学探究活动会回答最初的问题”,“是否是基于证据提出的解释”,当然也可能是由工程和技术设计的解决方案中不同方法的可行性问题。因此,对于所有的STEM学科,都会遇到与数据收集、解释数据相关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信息的交流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精准和标准。其中有一些问题可以导致回答一个科学问题的多种方式,或是不同等级的问题解决方案。有时,这种问题会导致那些产生原始设计和科学问题的模型发生改变。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可能做出放弃之前提出的实验或设计方案的决定。

・建立解释vs.设计解决方法

对于科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在测试和证据支持下建立科学的解释,以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这样做,科学家们发展出建立在大量重要的知识、测试和数据之上的科学理论。他们用理论或是模型解释现象,预测现象,提升并修改他们之前的知识和对这些现象的理解。科学的解释在观察、数据和科学理论间建立有逻辑的连接。例如:一个有名的科学理论是“微生物理论”。在这个学说中,传染性疾病是由病人身上叫做细菌的微小生物导致的,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疾病。如果细菌从一个生病的人传播到一个健康的人身上,它们就可以在这个健康的人的体内传播。人们可以通过消灭这些细菌或者减少它们导致疾病的活动得以康复。很多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从成千上万个病例中累积起来。因此某一个人的病症可以被判断为有传染性或是没有,并能被判断为是由某一种特定的细菌导致的,从而可以依据理论和数据的基础确定治疗方法。通过在证据基础上建立理论或者理论模型的过程,科学家们增长了对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工程和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设计并解决问题,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就像科学中理论的建立一样,工程设计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生命力的思考过程。具体的活动包括在工程设计之中,然而即便工程师应用了科学知识,工程设计的过程却与科学探究完全不一样。在定义问题后,他们不得不去考虑必须达到的标准或设计的特点。例如在建桥过程中.他们需要考虑桥的组成部分、控制装置、预期的长度与高度、最大的承载量等。除此之外,他们必须考虑限制条件,如可获得的资源、完成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不论是“好”,或仅仅是“还可以”,他们需要在限制条件和解决方案的质量间作出基于权衡的重要决策。在所有的决策中,工程师们需要应用科学、技术和数学的知识。对于所有的目的而言,技术设计和工程设计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意识到技术是由经验、磨炼与学习所导致的,而并非科学。在这些情况下,它比设计更强调工艺。

跨学科概念

有一些概念在所有的STEM学科中都会出现,甚至出现在其他的学科中,这就是跨学科概念。它们产生干阐明各学科核心概念的现象或者问题的过程中。它们有助于理解观察和在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方案中建立理论。跨学科概念不是存在于真空中,因此,这些跨学科概念不应该在孤立的调查或问题解决情境中学习,尤其是它们与学科核心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不论是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还是数学家,这些跨学科概念在看待世界上各种现象时可作为有力且全面的框架。因为它们超越了不同STEM学科之间的边际,它们也被称为统一的概念。我们将它们列在表2中,并提供简洁的说明。

学科核心概念

学科核心概念即是几个学科的核心主题。如物质科学中,有很多概念与物质特征、力、运动有关;在生命科学中有关的则有生物体的生长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适应等。与其相似的是,在地球与空间科学中,有一些概念例如地球、太阳系、天气和气候。工程与技术中的核心概念涉及定义问题并设定问题的边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了解科学、工程、技术三者之间相互依靠的关系。

当然,与其在基础的科学、工程、技术中讨论学科核心概念,倒不如用4个标准说明什么是学科核心概念。这个思想来自于《K-12科学教育框架》,它告诉我们学科核心概念应该是:

・在横跨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时具有广泛的重要性,或者是在单一学科中扮演重要的组织作用

通过这些核心概念,学生们学习了科学知识和对自然事件的解释,例如空气、水、矿物、生物、煤燃料、油燃料等,学习了关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在工程设计中,明白了他们所用的自然和人造事物的性质,以及如何去使用它们。他们考虑了产品和生产产品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例如,建造桥和生产食物产品的方式对于资源的分配和获取的影响。

・提供理解或调研复杂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工具

对例如材料、能量、燃料的自然资源的学习是学习更复杂知识的基础,如对于物质本质的理解(原子的运动与排列解释了不同材料的性质);能量可以以电、化学、磁及力等形式存在;自然资源的获取影响着工程和技术的产品,人类住处与自然资源的分配和适宜的天气条件密切相关等。

・与学生们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或者是可以联系到需要用科学技术认知思考的社会和个人的观点

这是选择学科核心概念的重要一条,因为这些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学生学习生活中可接触到的事物的性质,以及可以改变事物性质的情况,学习能量的类型和能量的影响,并联系他们的人生经历;学习有生命的事物是靠什么生存并生长的;学习人类是怎么利用原材料制造产品和设施的,例如食物、玩具、桥、楼房、自行车。以及各种工程和技术的其他产品;他们还会学习自然资源的短缺是如何影响他们生活的,比如没有规律的雨水、矿物和粮食作物。

・在逐步提升知识深度和复杂度的多种等级中,要做到可教且可学

当孩子们进入小学时,他们了解不同的材料和它们各自的价值。而在小学的前期,他们的学习包括对事物和状态(固体、液体、气体)、天气和一些自然和人造事物的科学认识。在小学的后期,他们会学习由看不见的颗粒组成的物质(空气有重量但是看不见)。在更后期,他们会学习化学,如金属和塑料在不同情况下的用途,他还会根据测量性质识别不同的材料;在生命科学中,他们学习关于人类活动对于地球和生态系统,例如土地、空气、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教育的所有等级中,他们会学习开发自然资源是有益处的,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资源的短缺,这归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

第9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改造;经济分析

机电的一体化系统并未形成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定义,从机械的角度上认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本质特征就是机械,是在机械的系统的主功能和相应的信息以及控制功能的实现上引进了相应的电子技术,使相应的机电系统实现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特殊的机械系统。从机电系统的设计功能上考虑,完成了机械类、运动和信息等多任务的机械和相应部件联系起来,形成了机电系统的一体化模式以及形成了完整的机电系统,强调各种技术和功能的协调和良好结合,从而形成相应的机电的自动化系统。

一、机电系统的概念设计中的信息一体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技术革命,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由于研究基础的发展和技术的相互渗透实现了产品设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应的机械设计逐步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机械设计指导的自动化和科学化、知识化。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模型设计和比对实现了最优化的方案设计模式,机械概念设计的发展也逐步向现代化的设计模式靠近。通过计算设计的分析和综合,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机电系统的信息流动和管理控制,从而使相应的信息流更好地为机电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服务。计算机与机电系统设计的相结合实现了信息载体的转换,通过更为新颖和快捷的设计方式和信息交流实现了信息的极大交流,从而使相应的机电系统设计方案的设计和选择达到最优状态。

二、机电系统概念设计中的功能结构一体化

功能结构的设计是机电系统设计的重点和关键,一般说来机电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分为功能设计和功能映射两个模块,然而这样分块的设计模式使机电系统的设计过程建立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难以实现形象化和具体化的特点,设计过程中易出现信息的模糊和残缺,致使这样的设计模式难以形成形象而直观的感受,并从相应的机械制造的理论层面进行推理控制,这样的设计方式不利于机电系统概念设计的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和协调。在相应的机电系统概念设计过程中应在建立了信息交流模式的基础之上增强概念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模式基础之上实现机电系统的一体化优化设计。

三、机电系统概念设计的机电技术一体化

传统的机电系统的概念设计将机械与电子技术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机械、电子技术的系统结合实现相应的机械系统的功能特点,同时改变了人工的操作和判断,形成机电系统的自动化模式,并通过相应的程序协调机电系统的任务模式。然而传统的机电系统的设计难以满足现代机电系统设计的创新性要求,从而要实现一体化和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机械系统和电子技术的良好结合,从整体的系统功能上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协调组合,共同构成机电系统的功能结构。

四、机电系统概念设计的人机交互系统一体化

机电系统的一体化和信息化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机一体化的交互模式,形成智能化和科学化的机电系统的设计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应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机械设计和应用的智能化模式逐步成为机械设计和应用的发展模式,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实际上实现了更为方便快捷的系统操作和应用模式,同时也提高了相应的生产的效率,提高了设计的科学化程度。在机电系统概念设计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建立机电系统的协同发展决策,从而使相应的机电系统充分使用于相应的设计人员。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