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0 16:32: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第1篇

字号

全屏阅读

分享到:

更多

以夏阳金城二期工程为例探讨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

摘要:以夏阳金城二期工程为例,从规划的整体观、空间观、节能生态观等几方面详细的探讨了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对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整体设计观;空间;节能;节地;生态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Xiayangjincheng second period projec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details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oncept, space concept, energy-saving and ecological view,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lanning.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the overall design

concept; space ; energy saving;land saving; ecological view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居住区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设施,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向着更人性化、更节能生态的方向发展。以下就瞎阳金城二期工程(下文简称二期工程)为例,探讨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

一、二期工程概况:

基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东面是赵重公路,西面是厂房,北面是西张土泾,南面是已建成的夏阳金城一期工程(多层住宅为主)。二期工程占地77992平方米,容积率1.2,总建筑面积107971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93590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14381平方米。基地被一条东西向景观河道穿越,分为南北两块。北块占地47952平方米,南块占地30039平方米。基地北面的西张土泾与基地内的景观河道这两条水系成为本项目的鲜明特点。基地南面与一期的商业街相邻。周边均为新建或拟建住宅区,配套完善。

设计将联排别墅布置在基地景观河道以北,7层带电梯多层住宅布置在景观河道以南。小区最南面布置二层商铺与一期商铺相对应,形成商业街,沿赵重公路转角处设置集中商业。商业总建筑面积为10553平方米。

小区主入口设于东侧的赵重公路上,小区南面与一期入口对应处设次入口。主干道在基地北块独立成环并以组团路联系每幢联排别墅。从主入口到次入口另有一主干道联系,多层区与别墅区的道路系统既通畅又互不干扰。小区可停机动车534辆,停车位分别布置在联排别墅处、地面停车、地下车库以及集中商业地下车库。非机动车停在多层住宅地下室与集中商业地下车库内。

二、 居住区规划的整体设计观

整体设计观包含“形”与“思”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规划与建筑设计形态的

整体性,例如建筑体量的整体性、空间的完整性、立面的延续等;另一方面是指规划与建筑设计理念的整体性,即由宏观到微观的设计理念与手法的相对统一,这种整体性甚至可以延伸到同一个项目的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及其它相关的细部设计。在二期工程设计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1、注重一期、二期形态的完整性,尊重用地现状及周边环境。一期工程以多层住宅为主,二期工程将多层住宅布置在南面,与一期的多层住宅形成建筑体量上的完整形态,同时对道路的天际线起了统一作用。

2、在二期工程进行规划方案设计时,设计初衷即将此社区定位为具有实用性、经济性、适应今后居住功能变化的普通住宅。并且将此理念从规划设计一直贯彻到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建筑细部设计,景观设计。尤其在多层住宅房型设计中,以小于9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一室一厅与两室一厅占多层户数的90%以上。除两幢为六跃七层复式外均为七层,均为一梯两户带电梯房型。小户型占多数与多层电梯房的设计均考虑到普通住宅适应今后老龄化社会居民的需要,体现了人文关怀。

联排住宅的部分房间用半砖墙作为隔墙,考虑到了今后使用的灵活性。

三、 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空间观

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表征不仅仅是实体的建筑,而且是建筑围合的各种空间。居住区的空间包括居住区在城市界面中的外部空间和居住区的内部空间。居住区外部空间倡导建筑群体的秩序、道路界面的延续,天际线的韵律等,使得单个居住区能个性又不突兀地融入城市空间。而居住区内部空间倡导的是宜人的尺度,亲切的交流空间,以及多个不同空间组合创造的生动的,步移景异的居民感受。

在二期工程中,多层住宅设置在商铺的北面,既阻隔商业街产生的噪声,又可以在空间形态上延续一期,使一、二期建筑群由南向北呈现中-低-高-低的起伏,丰富了大空间的层次。住宅依路而建,沿河而布,建筑之间形成自然的角度,围合出不同形态

的流动的空间。联排别墅在两条水系之间既获得良好的景观视野,又自成一片,不受干扰,形成相对安静的环境。在联排住宅的房型设计中运用内庭院、阳台、露台等多种灰空间的设置创造居室内部与外部空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 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节能生态观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各国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建筑物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40%,是工业能耗的1.5倍,要想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减少建筑物能耗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节能包括“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四项基本内容,如何确保这四项内容在建设过程中以及之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得到实施,节能理念应在居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过程里贯彻始终。节能与生态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节地”在居住区规划中是最早体现的,要求设计者从一开始就通过几条量化指标来进行设计.例如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研究问题的视角既从宏观角度,即整个居住区的规划来进行研究,也要从微观角度,通过一些具体指标例如日照、间距、退界等来指导设计。作者认为在居住区容积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节地的最好体现就是通过比较各个方案最终取得各种类型住宅的最佳配比,从而确定建筑单体规划布置与层数。这个最佳的技术经济指标还应尽量体现资源配置的均好性,例如景观、阳光、通风等。

二期工程规划伊始,在郊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住宅的市场定位是首套住宅+改善性住宅,且改善性住宅是面积偏大的类型。开放商希望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一开始要求做尽量多的联排住宅。而建筑师追求的是资源配置的均衡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各种方案的比较甄选与说服,终于形成了现在的北面布置联排,南面布置多层,联排与多层住宅的面积比为1:1的较为合理的方案。多层住宅以90平方米以下户型为主,多以4-5个单元拼接而成。联排住宅的房型设计非常紧凑:平面开间为5.7-6.7m,进深均为12m,平均建筑面积为217平方米,大多为六户连拼。如此布局体现了规划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并考虑到各种资源的均好性。

2、“节能、节材、节水”在二期工程中通过建筑设计及细部设计都有所体现。

住宅的立面风格简约现代,尽量减少体量的凹凸,获得良好的体型系数;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采用保温材料;多层外立面采用涂料,联排在河浜的对岸,外立面采用经济的面砖,立面设计各有特色,只用暖色调的主墙面颜色取得统一。

小区采用智能化管理,保安及信息系统,推广IC卡计量,计费智能表具;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简式变压器供配电和分时计价用电;新型单元楼防盗门技术,采用经济的结构形式与设备,力求提高小区的科技含量与综合评价指数。

3、二期工程的生态设计着力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尤其是两条水系西张土泾与景观河道的相互融通和渗透。规划设计用蜿蜒的水景将两河道联系起来,在小区北块形成南北向的中心绿化带,并与贯穿小区主入口的横向绿带形成了小区北块十字形绿化骨架。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驳岸的处理,以及开挖河道的土方进行的微地型的设计,体现出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风貌,人们或散坐草坪或滨水散步,仿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小区南块的锲形中心绿地由多层建筑围合而成。南北两块中心绿化与滨河绿带、城市绿带、联排住宅的庭院绿化、屋顶绿化一起构成有层次的绿化系统,使整个小区生态自然,环境宜人。

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要注重整体设计观、空间观、节能生态观等,这是作者的一些经验与总结,旨在不断地提高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水平。夏阳金城二期工程从2006年开始规划设计,直至2009年底大多数号房竣工验收,并获得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颁发的 “2010上海优秀住宅设计”三等奖,这也是众多参与工程的设计师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 升级 创新型城市 互动

创新概念提出以后,有关创新的研究不断推进,创新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不断纵横深化。索洛(S.C.Solo)、伊思诺(J.I.Enos)、林恩(G.Lynn)等经济学家分别对熊彼(J.A. Schumpeter)的创新进行了经济学的纵向深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管理学者们开始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由于创新理论的成功实施,人们意识到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者从自己所从事的不同领域对创新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使得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创新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以及实践中的日益重视,创新主体也逐渐从企业扩展至国家和城市,特别是面对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城市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功能呈现出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产业、由制造转向研发、由生产转向服务并迈向创新中心的趋势。城市功能和创新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之后,将“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得以不断推进。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各地纷纷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积极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此后,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方面

胡树华、胡钰等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论和社会实践方法论,运用到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能有效整合城市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等创新要素,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张志河等把产业创新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研究了产业创新系统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表现在产业创新系统通过产业创新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创新系统通过政策工具的使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方面

张文雷、姜照华等通过分析我国16座城市的科技体制与科技研发密集度相关的数据,对创新型城市模式进行了分类,并针对不同创新型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杨冬梅、赵黎明等认为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上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长远意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也有的学者结合典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总结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模式: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大连模式、南京模式等。

(三)创新型城市评价方面

从目前的文献成果来看,对创新型城市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石忆邵、卜海燕依据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构建了涵盖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和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北京、上海、深圳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主要特征与差异。李琬、张玉利等从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入手,在深入总结国内外有关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理论实践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第四代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体现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等建立了包括创新体系、创新基础条件、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创新效益、创新支撑引领功能、创新辐射示范作用7个方面共41个指标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方面

戚通过对国际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的比较分析,提出包括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加强制度创新等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范旭、谷飞分析了科研机构在城市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科研机构在城市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金融作为影响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优化资源、信用约束等诸多功能。以金融来支持创新型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措施是让金融市场参与者成为创新主体。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外研究

西方对创新城市的研究起源于两大因素,一是应对城市的衰退,二是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创新成为驱动城市竞争力的要素,是城市未来成功的决定因素。一批城市积极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口号,并从整体上实施了城市创新运动,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应运而生。

(一)典型案例方面的研究

比较早进行研究的是萨克森宁(Saxenian,1994)对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这两个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中心的比较研究。萨克森宁发现两地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组织结构环境:波士顿的128公路属于资本密集产业相关联的独立企业系统,而硅谷属于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企业网络系统,在系统中生产者在深化其专业化能力的同时与其他竞争者也存在着合作关系。两种创新系统在相互竞争中此消彼长,最终以网络系统为标志的硅谷模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萨克森宁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牛津大学的James Simmie在其《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ies)一书中,选取斯图加特、米兰、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五个典型的欧洲城市,主要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对创新与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构成要素方面的研究

英国的C.Landry在其代表作《The creative city》中提出了构成创新型城市动力机制的7要素: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及上网机会。2005年,世界银行发表了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成为创新型城市的9大先决条件。美国Richard Florida教授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3T指标:技术、人才和包容度。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对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和讨论很多,如世界银行2003年发表的《创新亚洲:增长的前景》对创新型城市有所涉及。随后世界银行又在2005年发表了一份“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如: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以及学术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服务;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等等。这是比较全面论述创新型城市的一个研究报告。

(三)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

在对几十个创新型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硬件指标主要包括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研究部门的研发能力、信息和通信的可获得性、信息和交通设施、城市的综合教育系统等。软件指标表现在城市历史、城市危机感、城市的组织能力、市民的价值体系或生活方式,以及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等。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果。但结合各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来看,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其实践建设,尤其是互动发展方面的研究。从方法方面来看,定性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定量分析和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属理论上的一个前沿领域,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等待探索。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产业集群升级的互动

产业集群升级一般指集群中的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权重的演化;产业结构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之间依次演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演化;产业结构从低加工水平向深加工水平的演变。

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是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受关注的问题。实践中一些大城市已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例如北京等城市的学术主导型模式、南京等城市的学产双驱型模式、上海等城市的产学互动型模式、深圳等地的产业主导型模式等,对于要素短缺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由于各个城市都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和资源优势,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应在明确创新型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差异化战略。但不论采用哪种建设模式,产业(集群)都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与产业集群升级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动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推动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互动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有关要素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主张构建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从现有研究成果及各地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来看,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发展方面的关注还相对较少。

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在地域相关、主体相关、目标相关、资源相关等诸多方面存在关联性,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的目标之一。因此,应加强产业集群升级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动机制问题研究。研究视角包括大学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自主知识产权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问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发展、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企业发展潜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参考文献:

1.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1)

2.李红玲.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9)

3.胡树华,牟仁艳.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与发展战略[J].经济纵横,2006(8)

4.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

5.张治河,丁华,孙丽杰,周国华.创新型城市与产业创新系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

6.张文雷,姜照华,李苗苗.科技体制与创新型城市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6)

7.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8.石忆邵,卜海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9.李琬,张玉利,胡望斌.创新型城市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10.宋河发,穆荣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

第3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利用更智慧、更全面、更有效、更快捷的应用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城市的智慧化发展。

一、城市智慧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1.1智慧城市理论

智慧城市借助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发挥多中基础信息设施的优势,将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庞大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模式,构建新的城市形态。

1.2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社会发展中各种活动大多以独立项目的方式开展的,在城市智慧建设理论中,其将传统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扩展到项目全生命周期,从构思开支,知道项目结束。完整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包含以下几部分:项目的决策、实施以及使用和维护,不同阶段和过程之间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智慧城市建设则是对这些联系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理顺城市发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满足多层次、多方位的个性化需求。

1.3精益建造理论

该理论的基础是生产管理理论,主要实施对象为城市建设中项目的各个过程,主要目标是在最短工期和最少资源,不牺牲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完成。精益建造理论来源于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流程管理和价值管理,主要为了解决施工过程中如何提高建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工作时间等问题。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中所需要使用的技术较为复杂和多样,需要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1数据获取技术

现代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存储的可能。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云的多种技术被提出和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这种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的技术瓶颈,利用云端的高性能和大容量存储设备对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此外云计算相关技术的应用将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下的数据信息进行了整合,可以实现跨平台、跨领域的信息处理和存储,解决了智慧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数据共享的问题。

2.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被称为人类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其可以在虚拟的信息和现实的物质之间建立统一规范的联系。首先物联网技术应用大量的传感器组成传感器网络,该网络主要用于对物体进行感知和信息获取;然后应用多种通信技术,典型的如RFID技术等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最后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跨行业、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共享和互通。

2.3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保证。云计算将大量的分布的独立计算机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建成统一管理的云系统,在该系统环境下,多个硬件设备可以协同工作,按照资源需求对硬件能力进行分配,实现多种传统计算技术所无法实现的功能。应用云计算平台可以对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状况、产生的多种信息、要求的多种处理功能进行合理解决和分配,充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

2.4数据挖掘技术

智慧城市智能化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庞大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繁杂没有规律,通常我们对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只需要从数据池中提取我们感兴趣的数据即可。数据挖掘技术就是一种对大量数据按照个性化需求进行挖掘和分析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从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中挖掘出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信息机理知识,协助推动城市的智慧化演进。

三、总结

总之,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技术,不仅是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还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要武,吴宇迪.智慧建设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

[2]张永民.“智慧中国”关键技术的研究(上)[J].中国信息界,2012(1)

第4篇

【关键词】 乡村规划 理论研究 对策研究

一、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的现状:

1、乡村农业基础深厚,规划建设行为众多。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单体基数多、规模大,乡村建设行为日渐增多,群众对乡村规划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急需规范和指导。

2、缺少专业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团体和机构。我市重视乡镇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住建委、规划局、各乡镇政府都有乡村规划主管机构,但规划建设行为在基本管理流程上是顺利和清晰的。但是村庄规划建设活动还缺少系统理论研究和综合的考核评判标准和机构。

3、发展契机良好。几年来,我市先后进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乡镇改貌工作等,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乡村环境和乡村居民思想意思都有很大提升。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将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形成直观的条文继续深入指导乡村规划建设活动。

二、做好乡村规划、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1、缓解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压力。我市正在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通道,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高,快速涌入的城市人口使得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压力相当大,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使人民群众在不背离乡土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减少城市公共设施压力。

2、稳定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良好地乡村建设实际,可以更好的留住村民,配合相配套的产业规划,可以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减少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现象的出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相当意义。

3、提高生活品质,争强乡土凝聚感和自豪感。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收益的不仅仅是区域农村居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涉农休闲项目也是城市居民向往和乐于参与的。更重要的是,良好地乡村建设可以打造起聊城乡村的品牌效应,将聊城乡村作为对外推介聊城的一张名片。

三、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水平的建议:

1、加强乡村规划学术研讨,提高规划建设的理论水平。乡村建设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缺乏统筹协调,仅由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单独编制乡村规划,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建议由政府组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设计院所、科研机构成立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学会,专题研究我市乡村规划活动,提高理论创作水平,实现乡村规划的多元融合、多规合一。

2、做好舆情宣传,让乡村规划科学化、理想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市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上已经付出了相当努力,取得了相当成绩,应联合宣传部门做好舆情宣传。对内让群众干部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好处和作用,积极提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对外向省市兄弟城市展现我们的工作成绩,扩大在本项工作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帮扶。

3、加强村民参与,重视乡村居民的实际感受。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简单由城市的规划院所编制乡村规划的做法,往往忽视村民参与和需求,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要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4、创新乡村规划内容。乡村规划的内容构成照搬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内容繁杂,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重点,本着实用的原则简化规划内容。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5、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工作

四、总之

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区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聊城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我市建设的战略任务。

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合同管理;对策

1、施工合同管理的概念

施工合同是指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是建设项目的主要合同,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合同的管理是指水利建设主管机关、相应的金融机构,以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企业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制度,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施工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保护施工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施工合同纠纷,防止和制裁违法行为,保证施工合同法规的贯彻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2、合同管理的作用

施工合同作为约束发包方和承包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合同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使施工合同的双方在相互平等、诚信的基础上依法签订切实可行的合同,二是有利于合同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进行相互监督。以确保合同顺利实施;三是合同中明确的规定了双方具体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合同管理确保合同双方严格执行;四是通过合同管理,增强合同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调动建设各方的积极性,使合同双方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共同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3、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招标不够规范。为合同管理埋下了隐患

随着“三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已逐步规范,但由于施工合同的双方在利益上存在矛盾,表现在合同上,如某些工程在招标过程中,利用僧多粥少的心理对承包人提出一些苛刻条件。迫使承包人压级压价,给承包人增加额外负担,甚至直接压低中标价格。使承包人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顺利承包到工程,且迫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大多数承包人面对不够公正的合同条款也只能委曲求全。同时,有的承包人为提高中标率,搞联合投标,甚至恶意串通,抬高中标价,造成不正当竞争,扰乱建设市场,造成施工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承包人不能中标,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给施工合同管理带来被动。

3.2 合同一方的承诺不能兑现,造成工程无法顺利实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某一方应提供的资源没有及时提供,或者根本无法提供,造成工程项目无法开工或实施被动,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项目,由于前期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工作开展比较困难,进展缓慢,造成工程项目被动拖期。有的承包方在施工过程中人员资格和数量,设备的数量及型号,工程工期等与合同内容不相符,甚差异很大。特别是投标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与标书内容不一致,标书中的承诺不能完全兑现,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应急度汛的水利工程,工期短,时效性强。如工程不能按期竣工,可能造成防汛抢险的被动,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 合同条文不够完善,对合同双方不能很好的进行约束

主要表现在工程招投标不规范,有的招投标过于简单,邀约及承诺不能构成合同签定的依据。建设双方有的不使用合同范本,而是由双方商定形成一个合同,有时由于经验不足或缺乏对工程的细致分析,造成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合同涉及不到的问题,合同的预见性较差,双方需要重新进行协商,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合同条款不够严密,有歧义,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争执。

3.4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转包或分包现象,给合同管理带来麻烦

根据合同法规定,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但在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非法转包或分包的行为仍然存在,造成合同履行起来困难重重。工程质量很难保证,出现一些债务纠纷,造成工期拖延,给合同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对加强合同管理的对策

4.1 增强法律观念。依法进行合同管理

目前,我国建设行业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备,尤其是《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工程招标及合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行各业也根据国家法律制定了有关条例。因此,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当认真阅读有关法律法规,并对所签合同的标的、计量标准、质量要求、价款支付方式、合同履行期限、地点、违约责任以及合同条文的释疑等内容,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解释,防止出现歧义,增强合同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4.2 积极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

“三制”改革后,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已形成了自身的建设合同范本,使用合同范本有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防止合同缺项、漏项和不平等条款的出现,因此应积极推广使用。

4.3 坚持合同审查制度,严格招标时企业资格审查

坚持合同审查制度,是合同能否顺利履行的前提与保证。一般情况下,合同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合同签订的条件,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合规。合同条款是否详尽明确,工程等级和技术要求是否具体,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合同签定是否具有完备的合同手续。此外,在工程招标时还应该对施工企业的主体资格、企业信誉、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财务经济状况、设备及技术条件、履约能力,与招标工程相类似的工程施工经验等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投标企业的内在质量。

4.4 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跟踪检查,督促合同双方自觉履行合同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应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并建立完善的合同检查考核制度。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纠正,对随意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要认真查处,使合同管理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管理渠道,防止因合同违规而造成不良后果。

4.5 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选派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懂经济、业务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人员负责合同管理。对于合同管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对执行人员进行交底,使他们熟悉合同内容,做到有理、有据、有节的执行合同,变被动执行合同为自觉执行合同。

4.6 选择好的监理队伍是做好合同管理的重要保证

第6篇

关键词:城市文明;道路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03-01

城市与人们互相促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的功能逐渐增加,可以体现出城市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建设水平。所以,相关部门要客观分析道路建设的现状,分析其中的优势与不足,促进道路建设体系的完善,以此拉动城市经济增长。

1 城市道路建设的特征

道路建设对城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城市道路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如果各部门的工作无法统一,必然会降低工程质量,因此,在确定新的道路规划前,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以确定规划是否可行。

城市道路建设相对于其他城市服务来说,有着建设规模较大,不易拆迁的特点,一条道路的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像是排水、煤气等,工程涉及较广,各方面互相制约,如果无法合理安排,必然会延缓工期的进行[1]。另外,还要考虑施工期间道路交通情况,防止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以及地下原有管道的分布情况,如果施工涉及到这一内容,就要对其进行拆移。而道路建成后,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辅助。

2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城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建,增加城市道路,但因为施工期间留下的安全隐患,让其存在很多质量问题,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限制道路功能的使用,导致资源浪费,影响城市文明。

2.1 路基、路面存在质量问题

道路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体现,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最初计划时会制定很高的标准。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此:首先是道路的路基,最初在道路设计阶段,就未对路基做合理的设计,导致施工时路基处理方法错误,路基没有压实,而一些回填设计也有疏漏,施工质量较差,极易出现沉降[2]。其次是道路的路面。因为新的路基没有压紧,很容易破坏已经形成的路面结构;沥青铺好的路面凹凸不平,经过车辆长时间的碾压后,很容易出现轻微塌陷、龟裂等。这些情况出现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施工质量较差,技巧使用不当。并且,沥青的选择同样也会影响道路质量。

2.2 城市道路排水功能较弱

城市道路的排水功能是指把落在地面上的积水渗入地下,保证地面的干爽。如果道路积水没有及时排出,就会让路面和车轮之间形成一道水膜,降低路面的摩擦性;车辆高速驶过后,会让地面水层雾化,阻挡驾驶者的视线,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到了冬天,因为室外温度较低,路面极易结冰,不得不让车辆减速慢行。并且,路面因为长期积水,路基浸泡在水中,削弱了路基的强度,同时也存在很多不按照规定步骤施工的情况,比如管道塌陷造成的路面塌陷,道路边井数量不足等。面对以上情况,政府相关人员要把排水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提高道路的排水能力。

3 在城市文明背景下加强道路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3.1.1 严格把控设计

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创建城市文明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与其他施工内容进行配合,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并与其其他部门及时交流,给出科学的设计方案,并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明确各项工程的负责人和职责,交由其他人员审核。

3.1.2 保证材料质量

因为工程量较大,需要使用的材料较多,所以,采购人员必须实时跟踪市场,及时了解商品价格,保证采购的材料质量,以便缩短工期,减少成本的消耗[3]。

3.1.3 规范施工步骤

想要通过城市道路建设构建社会文明,必须规范施工程序,严选使用材料,及时报验。对于道路承重结构需要使用的材料,像是钢筋等,必须严格根据国家的标准,确定其规格和衔接口,避免存在质量问题。而浇筑混凝土时,在一些关键的位置要有专人监督,防止出现质量隐患。同时,还有把工程产生的各项数据收集、整理,用书面形式呈现出来,以便及时了解施工情况,体现出数据的时效性,并且,还要对已经建成的道路抽样检验,通过检验得出的数据确定工程质量。

3.2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增加城市绿化,是实现城市文明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体现出城市的景观风貌。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实现城市文明的背景下,要增加城市绿化,完成“G线”规划。这一规划是指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两侧设置绿带,并根据不同道路的分步情况设置绿岛,种植树木[4]。而对于已经形成的绿带,则要通过扩建道路的方式增加绿化,利用不对称的绿化设计,保持原有绿带的完整,由最初的一板二带变为三板四带。即运用两条绿带把整条道路分成几部分,合理规划行车道,满足我国车辆多样性的需求。而在决定各个道路的宽度时,要适当调整绿线的宽窄。

3.3 建立健全道路建设机制

受城市文明影响,政府在进行城市扩建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道路建设机制,确定责任问责,从而加快城市文明建设。

确立完善的道路建设机制有利于对工程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而责任问责则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快速给出解决方案,保证施工的质量。同时,还有利于提高道路的排水功能,加强各施工部门的协作,及时沟通,相互协调,减少“马路拉链”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章立.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03:225-226.

[2]许志晖.从文明城市到生态城市的探索――惠州市城市建设道路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0:914-917.

第7篇

学习技术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有能力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供决策层进行决策。如果在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就难以达到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实践活动引进教学内容中,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突出“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能力培养,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为例,其知识体系包括项目建设概念、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研究范围、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以上内容理论性极强,涉及内容广,不易理解更难以操作。

二、增加实验课程,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思维机能训练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互动使学生能力得以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其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师作为体验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不断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程结构调整中,增加实验课程,积极拓展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机能训练。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系统性,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各种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加强实际训练,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实践及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践教学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开设的课程实验,能使学生受到综合性、设计性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工具与相应计算机软件在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风险分析、项目评价中的运用,并学习具体操作方法、过程与技巧。技术经济学课程实验计划可安排3次共6个学时,要求每次实验提交作业或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及内容设计如下表:

三、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排水泵站;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重视,泵站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也不断的对泵站加大建设,泵站的具体作用包括调水、灌溉、供水以及防洪防涝等重要作用,是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工程。随着泵站建设的不断加大,泵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加大对泵站建设的施工管理成了目前相关部门比较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泵站建设中的施工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有效措施,为泵站建设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泵站建设中的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防水设计

在泵站建设的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做好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工作,要想让混凝土不产生裂缝,必须要做好混凝土的密实度,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水灰比,在选择骨料的时候,对骨料直径的选择要按照标准来选用,要选用优质的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运输过程中的搅拌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浇筑工作捣固工作,并且对这些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并对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养护。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可以在里面加入适当的防水剂、减水剂、引气剂和密实剂,可以形成很好的抗渗性效果,从而形成有效的防水性混凝土。在水泥混凝土中,水灰比的量不能超过0.6,必须选择425号以上的水泥,对于加入活性粉细料的情况时,要适当加大水泥的用量,水泥的选择一般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水泥,对石子料的选择也必须仔细,石子的粒径不得超过40毫米,砂料以中粗砂最为合适,此外,在混凝土施工之后,要及时的对建筑物的表层进行防护层的喷涂,从而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防水的作用。

做好施工缝的处理工作

泵站建设的施工过程一般都使用现浇筑混凝土,泵站水池的池壁和隔墙等部位都是通过混凝土浇筑完成的,为了避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缝,因此必须进行连续浇筑,两次施工之间的时间距离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要在前次施工混凝土凝固之前就必须采取第二次施工,要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充分的使用振捣技术,目的是为了加强施工缝的粘接度,也可以有效的加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必须在混凝土凝结前后再进行一次振捣,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无法避免而产生的施工缝,那么可以考虑把施工缝留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部位或者留在结构物受剪力小的位置,并且要把施工缝做成水平的效果,在对旧混凝土进行连接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接触的表面清理干净,然后在旧混凝土表面铺设一层经过科学配比的水泥砂浆,但厚度不能超过2厘米,要选择在砂浆没有凝固前进行新混凝土的浇筑,从而可以有效的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结合牢实。对施工缝的处理必须要结合泵站建设的具体施工要求,对于要承受较大水压和防水要求比较高的泵站建设工程,必须要在混凝土中放入止水片,然后经过振捣之后使其牢实。

对泵站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对泵站水泵的管理

水泵在在泵站的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泵站的排水放水都必须依靠水泵来完成,一般的泵站都安装了几台水泵,由于使用不规范,造成个别水泵电流较高,有的电流甚至超过了百分之二十,由于多台水泵的使用不均匀,造成了泵站进水不均匀。有的泵站的出水池习惯使用侧向出水,造成多台水泵中的边台水泵使用过量,电流加大,最后出现跳闸等安全问题的发生。由于泵站在出水管设置方面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对管道布置的不合理,在泵站的运行过程中造成水头受损,不仅影响了水泵的正常运行还容易导致水泵频频出现故障。水泵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被进水管中的垃圾异物打坏水泵叶片的情况。在水泵的运行过程中,如果频繁出现跳闸、电流过高、发出异常声响和振动较大等情况,应该及时的打捞起水泵进行查看,主要查看水泵叶轮中是否存在异物堵塞,一旦出现异物,就必须对泵站的进水池和水管道里面的垃圾和杂物进行仔细的清理打捞,从而减少水泵出现故障的原因。泵站使用的水泵一般都是潜水排污泵,水泵的电缆一般也是在水下,必须对电缆进行必要的加固,避免电缆会随着水泵的运行而晃动,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晃动磨损,势必会造成电缆进水而短路,从而导致跳闸。在水泵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对水泵及电缆的定时检查,没能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水泵的安全运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2 加强对泵站清污机的管理

泵站的运行过程中,清污机的作用具体是对雨水和污水中的垃圾杂物进行截获,可以有效的防止雨水污水中的垃圾杂物进入到泵站的水泵中,损坏水泵的叶片。清污机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也会被水中的垃圾杂物卡阻,如果不能及时的清理出杂物,就会对清污机造成一定的损坏,清污机的耙齿很容易被垃圾杂物堵住,所以,泵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定时的对泵站水中的垃圾杂物进行打捞,要严密的观察清污机的工作运行状况,增加打捞次数,从而确保清污机的正常运行。

2.3 加强对泵站电气设备的管理

由于泵站中的变配电设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现故障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在泵站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电气接头过热的情况,电气接头在运行后会出现锈蚀的现象,造成水泵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局部发热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就会导致线路和设备被烧坏。此外,由于泵站的部分设备运行时间比较长,设备出现老化的现象,而老化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电流和电压不稳定,由于电气保护设备对设备的保护都设定有整定值,因此当电流电压不稳定时,电气保护设备就会发生作用,造成了时常跳闸,而设备的运行是正常的,如果对电气保护设备的整定值进行调大,那么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真正出现故障的话电气保护设备又不能及时的切断电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仔细严格的检查,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结论

综上所述,泵站的建设是我国水利工程中的重要项目,它的发展能有效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同时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泵站的施工建设与正常运行是影响泵站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泵站的具体施工和正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重视,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泵站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有力监督,要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出现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要对泵站的运行设备进行定时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然后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免再次出现故障问题,只有加大对泵站建设的质量管理和泵站运行的管理措施,有效的避免泵站正常运行过程中故障的出现,才能有效的提高泵站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泵站的运行效益。

参考文献:

[1]黄良勇.考察荷兰泵站工程的几点体会[J].机电排灌,1997.

[2]钟震,沈日迈等.国内外泵站监控自动化技术设备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

[3]张生莲.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J]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4]苏来女.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十到位”[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王福勤.李.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第9篇

教材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革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施“做中学、学中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必须更新教材建设理念,改变传统教材结构、模式和开发方法,积极探索高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三大主张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在理解陶行知先生三大主张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计算机课程特点,用发展的观点将“做中学、学中做”理念融入到教材的开发中。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教育理论依据

高职计算机教材开发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科学构建教材体系,为“做中学、学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下教材开发提供了框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职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高职教材建设中,一是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要有利于情境创新,三是要便于协作与交流。[1]

2.多元智能理论为“做中学、学中做”模式下教材开发提出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

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施之以“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在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中,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材、校本教材以及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更要熟悉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计算机课程教材开发要联系社会发展实际,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将社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融入教材,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教材建设应注重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办公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人类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已成为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专业和实际工作,加强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材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操作技能训练,使课程教学目标与计算机应用实现零距离对接。

3.教材建设应注重内容的选择和重构

在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解决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企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即过程性知识,而原理和陈述性知识为辅,即理论性知识。计算机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新”。印度软件人才培养中的课程选择经验值得学习,要舍弃过时的、陈旧的知识,把最新的、特别是流行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正如一位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所提到的,“在计算机行业谁掌握了最新的知识,谁在就业方面就占据了领先的优势”。二是“实用”。要针对就业、学生个体需求和教学实际整合教材内容。三是“可发展性”。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关注过程性知识,在过程中培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会”到“会学”。[2]

4.教材建设应注重调研,努力实现主体的多元化

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材选题、构思、框架建构、写作体例确定,到项目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教材投入使用,无一不依赖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水平、学生学习水平、教学条件和生产管理需要。因此,在教材建设中,一是要广泛开展调研,既要对使用对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又要对岗位职业能力对计算机应用要求有充分的认识;二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既要发挥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要调动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求选择理论教学内容,设计项目,保证做到学以致用。

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内容

1.教材建设要面向教学的每个环节,建设立体化教材

“做中学、学中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中做”。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建立立体化教材除理论教材和实践指导教材外,还应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平台、课程案例平台、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和考试系统等。

(1)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案例,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实训学习。

(2)多媒体教学课件。面向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的课件,服务于课堂教学。

(3)网络课程平台。面向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指导,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检测,实现“学中做”的人才培养。

(4)课程案例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案例,实施“做中学”人才培养目标。

(5)学生作品展示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6)考试系统平台。面向教师和学生,用于课程考核验收。

2.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材内容

在教材设计中,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计算机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划分为具体的任务,将每项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组合,达到知识前后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教材设计以章为单位,首先提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和学习目的;其次以节为基本单元介绍知识点,设计贯穿全章知识的完整任务,通过任务实现过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掌握操作技能;最后辅以小结,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课后除设计强化知识的理论题外,更多的是设计多个任务,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3.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为目标设计工作任务

兴趣是学好计算机的最好老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材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和提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实训教材的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要点,按章节设计工作任务,通过技能训练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在各个工作任务中提出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根据任务的完成过程讲解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最后的设计由学生自主完成同类任务2~3个,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3]

4.工作任务设计涵盖课程知识点,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学校的教育不同于短期培训,工作任务的设计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简单陈述操作步骤,任务不仅要体现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介绍常规的实现方法外,还要明确提出对应的知识点,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此外,在介绍任务实现过程时,要提出多种实现方法,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的迁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