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0 16:32: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教学初探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话题深深冲击着每个教师的心灵……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固然与学生自身努力与否有关,但教师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更是勿庸置疑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我的多年教学经验,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创最佳的课堂环境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并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服务。导入要目标明确,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用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在导入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生动的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有意义又富有趣味,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2)启发学生思维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导入设计引入启发性的问题,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创设富有联想的教学情境,就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增长学生的智慧。所以,导入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增强学习注意力,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学习过程就能主动和有序。上课伊始,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将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预先告诉学生,使之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增强地理学习注意力,明确学习任务。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①复习、提问、故事等语言描述性引入;②直观画面或教具导入;③联系实际或实地观测引入;④课堂演示、室内实验引入。

二、精心各好每一堂课,活化教法

作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我特别注意对教材的熟悉,精心地备课,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备课时着重考虑的问题: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而且不仅做到事先备课,还做到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坚持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开始时,我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知道的是笼统的,荠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

例如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这部分知识时,采用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填图练习巩固的教法,大部分学生都老老实实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每个班总有几个学生提不起兴来,仍然我行我素,如何克服,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情绪高涨地学习,顺利达到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关键就看教学方法,经反思,我采用了拚图游戏法和小组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个个兴趣高涨,学习效果甚佳。

可见,坚持教学反思,让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三、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生态化地理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从生活中选取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感受而不拘于生活的细节。从而发展到以创设情境而教学的生态化取向,这样的教学就兼顾了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各要素。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置于开放性、与外界的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因而就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猜测、探究、解释,评价等活动,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与解决方法,建立社会化的交往方式,而不只是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就会促进地理教学走向真实生活世界,走向现实生态环境,沟通地理学习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沟通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学习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让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生命体验成为地理课程文化的重要成分。

另外,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本质力量,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求,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且还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激情之火,主动开发潜在资源,充分利用创生资源,营造对学习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发展学习者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开展生态化地理教学。

四、充分利用地图、图片,引导多角度提取地理信息,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图片,它们不仅能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我非常注重这些现成的学习资源的利用,引导学生获取图中已知或隐含的地理信息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在与日俱增。如在复习必修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以图3-1-1导入:观察――图中的植被有什么差异,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续问――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拓展――这些差异又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这些针对性问题的逐步提出,不断整合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实现知识框架或体系的构建,结合视频,在达到教学新的高度的同时,亦激发着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对地图不能仅仅局限于“看图说话”,即传统教学中的会读图、分析图。《区域地理》对读图能力的要求更高,许多同学感到了吃力。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缺乏创造性,根源之一是老师对学生的创造想象力缺乏强有力的指导。 为了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我总是鼓励学生在专题地图面前多尝试自己制作:有开始,才会有成功的希望。故我的学生的笔记本上总是图文并茂,改错本上丰富多彩,多种形式不断开发、激化学生大脑潜力,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区域识别的能力不断的提升。

教学手段现代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发挥主体性教育功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选择知识,能动自如地加以改造,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以及主体人格等。华盛顿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人类从听觉只能获取信息的20%左右,视觉只有60%以上,其他则由触觉、嗅觉、表情、手势等途径获得。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图、文、声、动画同时刺激人的感官神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全方位的组织形式,使学习者能够在课堂上有效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并且知识的保持时间要远远高于传统教学。

五、凸显地理教学中学科本身功能

1、凸现素质教育功能----地理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学习地理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知识内化、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赖融合。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知识,地理教学可以给学生以智慧。通过学习人类科学知识上发展的历程,各种技术产生与演进的历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以及作为科学家的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真谛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地理学科真实、丰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地理科学的演变过程,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地理学习的完全意义,确保地理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2、凸现美育价值功能----地理教学的自身魅力展现

地理美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地理教学在优美艺术气氛中实施的过程。地理美育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美育能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地理学科中涉及自然美、人为环境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地理集聚精华,展示特色,现其原理,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大漠。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向往欲时,教师随即指出,你怎样去了解,又怎样去欣赏、评价呢,地理知识可以告诉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次,地理美育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教育。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身边的美好事物常被我们忽略,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些地理事物是那么美好。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发展为核心,教学过程已不再是如何“教”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探求创新,促进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和运用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参看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教学实践证明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操作:

一、兴愉悦学习之风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1)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3)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4)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2.实施激励机制,创造兴奋点。

(1)教学内容设置尽可能使学生产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

(2)帮助学生增加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当学习遇到障碍,教师应予以提示或者诱导,尽量使学习者能领悟到参与教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往往会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加油站。

二、发创新起点之问

“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1.从矛盾中引发问题。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2.在诱导中随机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如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

3.因果关联大胆质疑。

三、扬地图教学之长

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怎样充分发挥图像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

1.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力求教学内容图像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具体作法有:

(1)变死图为活图。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

(2)化繁图为简图。如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

(3)变文字为图像。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像展示(地形图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则采取边画地图边讲授的方法。其结果事半功倍。

(4)创设寓意图。利用“地球出汗了”“小鸟的哀鸣”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四、走因材施教之路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地理教材涉及自然、人文、区域三大部分,教育对象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因材施教、卓有成效是关键之所在。具体而论,教者必须精心备课、灵活处理好教材。

1.自然地理课除了要精讲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之外,还要向学生展示一些地理之谜,介绍一些地理名家与日新月异的地理科学。

2.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时代感及责任感。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等。

3.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由居住在该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与地理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55;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的翻译,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1]。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尽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该学校挑选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分别对高中课程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和历史八门专业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将引进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同我国改革后的教育模式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寻找最优的教育模式和融合点。实验结果的调查研究表明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被大学数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成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作业问题答疑[2]。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等[3]。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其中:A级是最优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示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能够非常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B级是中等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示学生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够非常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的学习成果一般;C级是最差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情绪低落,不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质量的总结和反思、知识体系梳理[4]。

(一)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自己在地里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二)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之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的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学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第4篇

课堂教学目前要改变“注入式”教学法,要采用开放的启发式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多动眼,让学生在愉 快的氛围中,不仅能培养其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要发挥地理学科的智育、美育和德育功能。在 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 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这样,一方面让 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行为素质,拓宽视野;另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创出地理课外活动 的新路,赢得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最终也发挥了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在编写上一改传统的“注入式”为“探讨式”,很好地 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为了建立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教材的教学 过程中,笔者着力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和探索,初步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五结合”教学模式。下面就“五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实施“五结合”教学的主要途径

1、学、用结合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城市交通时,可以联系2008 年北京奥运会,让学生说一说对改善北京交通有什么好的建议。讲旅游地理时,引导学生列举泸溪有哪些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学生帮助外地来的游客设计泸溪“一日游”的旅游线路。

2.讲、读结合: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性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新教 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 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 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读一读”栏目中“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 教师再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创造良 好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后读,还是先读后讲,可视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掌握。对于比较 通俗易懂的内容一般可以先读后讲,如上述“地形是变化的”这一内容。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 褶皱和断层”,可先讲后读。即先由教师分析讲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文 字内容及插图,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3.问、答结合:这是教师们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这一栏目中设 置的问题及一些教师自拟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回答,可以及时检测和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且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究“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及其对地形的影响”这一内容后,以学生回答课文P41“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就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课堂提问的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现有的题 目,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疑提问,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

4.图、文结合: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代替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作 用。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册及课本中的插图,把课文内容与有关的图表有机地结合 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图或绘图,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图象数量众 多、形式多样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课时,注意利用这些图象和课文中的“读图”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师自 拟的读图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开动筋,认真查阅地图、分析地图,将课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识与地图形象 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在联 系。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六大板块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3. 32图,并把它与3.14图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掌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即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这一内容。

5.练、评结合:即教学中先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适量练习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分析,并订正答案。这一活动一般是在讲授完一定量的教学内容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课文中的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来进行的,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弥补知识 缺陷,并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但也可以是针对课文某一内容而进行 的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

例如,在讲授完“地形的变化”一节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 量对地形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并要求他们列表比较这两种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影响结果等内容。课后带学生 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动,让他们看一看当地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的岩层中有没有裼皱、断层的痕迹,探讨流水对当地地形的影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考察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必要的补充。这种 总结性、实践性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二、“五结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明确 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在此基础上严密设计讲与读、问与答、图与文、练与评的 内容并妥善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分析地图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或做必要的提示,防止出现教师讲解“注入式”、学生练习“放羊式”的局面,力求使课堂 教学做到学生积极参与下的教师传授知识与教师精心指导下的学生探讨知识紧密结合。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为了“意义建构”得更有效,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和协作学习,如通过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想方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影视录像或其他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教学设计从导入情景设计到教学目标设计都要体现心理学中的“意义建构”所说创设情境,利用已有经验同化新的知识。

一、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整个教学过程可围绕“观察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的主题展开,教师先让学生提供一些报纸杂志,例如:海峡都市报、福建晚报、地理中国等。在课堂导入环节上安排学生用一定时间,从材料中提炼“学生认为与地理相关的信息和内容”,然后以小组讨论方式提出地理信息及能解释的相关地理专业知识。通过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首先对与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等有关的信息较为敏感。例如:一些同学会关注天气预报,龙卷风、冰雹等特殊天气,道路交通信息,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因此,教师可以在讨论进程中按照高中教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思路,将关键词归纳为随堂板书,这样在讨论结束后,通过板书的总结,很清晰地凸显高中地理学框架,体现出地理学自然、人文兼容的特点。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环节中,我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片段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打,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时,突然天降下大雨,结果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请问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然后分四组讨论,五分钟后选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很多学生已经熟悉这个故事也就是“意义建构”理论中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经验,然后借助教师引导如何同化新知识: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又如何引起大气降水。在这种“发现—探索—讨论—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完成重新认识地理学的过程,为日后地理综合性问题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要“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有可测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注意用词。设计地理知识性目标时,对于“了解水平”来说,可使用叙述、描述、描绘、列举、复述等;对于“理解水平”来说,可以使用阐述、说出、说明、概括、概述、解释、对比、判断等;对于“应用水平”而言,可使用分析、运用、设计、评价、写出、撰写、迁移、应用等;对于“感受水平”来说,可以使用讨论、交流、参与、参加、体验等;对于“领悟(内化、升华)水平”来说,可以使用树立、确立、养成、形成、建立、保持、具有等。《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在了解水平阶段,学生只要能够描述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理解水平阶段,学生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后等压线发生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大气水平运动—风(近地面、高空)的风向及大小的影响因素;学生能够掌握根据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判断大气运动的情况。

三、新知识讲解教学设计

3.1新知识讲解教学设计一: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加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联系,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来讲,应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建立相关联系,达到温故从而知新的效果。根据这一学习理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讲解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能同新知识建立联系的物理概念———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垂直分布规律、大气热胀冷缩的原理,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利用10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思考课本30页的相关知识及图2.3的三幅图,请三位同学结合板书解说a、b、c三幅图,找出学生在这一环节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加以指导和巩固,实现学生真正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目标。

第6篇

一、 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关键是学生,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不能为了互动探究而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把充分的备课转变成学生上课前充分的预习。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预习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所说的“笨鸟先飞”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学生的课前预习并不是“放羊式”的,而是要求教师预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开展,并且要告诉学生这些预习内容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和检查的。这样的预习才能保证学生预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首先,如果预习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和检查,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要看什么,做什么,甚至遇到难懂的内容还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的情绪。其次,如果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都没有关系,时间久了不仅会让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在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找一些平时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在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一节时,结合2013年春节过后一些企业的招工难问题,让学生通过看时政杂志报纸或者询问父母等渠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①工业为什么会转移?②哪些工业发生了转移?③工业转移与工业集聚有什么关系?

由于我省地方民营中小企业众多,很多学生的家中就办厂,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小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最近一个时期比较普遍的现象,目前仍没能得到有效改观。首先,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不仅仅是工资在提高,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依法缴纳三险一金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也增加了用人成本。其次,农民工更愿意在家门口工作,即使家乡的工资低一些。还有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升级,他们不愿从事普工工作。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这也是导致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原因之一。学生通过查阅一系列的网上资料、报刊资料以及预习,不但掌握了查找对自己有用资料的方法,也养成了认真阅读地理素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论是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还是重点和疑难问题的解决,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当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1.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显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要么是独立思考解决一些问题,要么是学生之间合作进行的问题式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新课程改革虽然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在众多教师心里根深蒂固,教师们比较担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影响课堂效率,或者会使课堂纪律变差,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甚至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这样就使得教师不敢放手,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大部分的课堂中还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成为观众。当然,在白天和晚上大课时训练的前提下,通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和讲解,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不会太差,甚至他们的学生在高考中还能名列前茅。但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到大学中继续深造,就会“倒下”或迷失方向,很多学生在大学中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或者为什么学习。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讲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下姿态,不能使自己高高在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当中。教师要学会扮演一个平等的角色,建立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相互思考、彼此交流和探讨,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凸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也得到了训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常规,敢于挑战权威,学会批判地对待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材料,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和实用性最本质的表现。

第7篇

关键词地理 教学

高中地理是一门高考基础科目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教法成为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呢?

一、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原则

1.民主平等的原则,该原则要求,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与教师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教师要加强对课堂的把握,和学生一起质疑、解疑,加强引导。

2.发展性原则,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由于现代技术条件下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完善,使得开放教学成为显示,学生从教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的单调讲解中获取知识,转变为借助多媒体可见或网上搜索、网络教学,通过声、像、图、文等多种形式而获取知识。

4.实践性原则,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增长才干。新课程强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发展为取向,增加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5.有效性原则,一切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它包括目标的有效性,方法的有效性和过程的有效性等。具体体现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就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率。追求的是教学成本最少,教学收益最大,目标达成度最高。

二、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或者其他形式。而呈现手段也是多样的,有印发案例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示、模拟再现实际情境、学生表演等。案例在课堂中呈现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可以先“案”后“理”,也可以先“理”后“案”,还可以“案”“理”同步。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手段和时间。

同时选取案例时我们该注意:

首先,必修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弄清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要想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原理,以便能够选取相应的案例去验证、论证知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案例应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教学实际。其次,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使案例更具丰富性、递进性。这样学生就能顺利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实现思维与情境交融,给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参与、分析、讨论的机会。再次,时代在不断进步,所以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其与当前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案例的选取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还可以来自时事新闻。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还能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能充分体现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从能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的,那么就可以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是指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 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可以从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中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学生由于知识面以及生活阅历的浅显,而产生种种疑问,却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教与学之间产生了“供与求”的矛盾。实行“问题教学法”,一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二则,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应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地理的途径。

3. 探究式教学法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素质教育;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1 优化教学设计,突破课堂障碍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其课程设置意义重大。所谓“基础打不牢,学问攀不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基础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里说到的基础性,实际上也就是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性质。即是一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素质的教育。他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为目的。其中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筛选,有重难点,并且还要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高中地理课程走向学术化、成人化的误区,致使课程内容偏难,不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所以,课程设计要具有基础性就要求教师所选择的内容,以及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关注学生,实现兴趣教学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生动、活波、有趣的课堂必然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熟知教材内容,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地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进步。但是只是一时兴起的兴趣同样也是无法对学生造成真正影响的。而学生如果真的热爱这门学科,除了有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这门学科对于自己的意义,并被这门学科的内涵深深吸引。所以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因为地理学是关乎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或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地理学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其在解决人口、环境、资源等当代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据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地理科学基础知识,还要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定的学习、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深知地理学很美,因为美孕育着兴趣,因而在追寻与体验地理美学的过程中,重点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而首先是趣味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却能在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从而使学生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不仅能更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够重新审视地理!对地理美学的体验主要从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方法论,和其他美学观点开始。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但是描述和探究的“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下,清晰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日后必是大有用处。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运用了哲学观点,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这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还能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是游刃有余。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方法;思维能力

教师是培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能力。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

情境是问题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平铺直叙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维,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1 在平淡处生疑。

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开发,因此上课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即“如果夹角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最丰富的启迪。

1.2 在能力增长处设疑。

教师应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逆向思维的地理问题,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时,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问题,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例如,等值线是高考的考点,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情境、形式、设问等的变化来形成新问题,让学生分析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密度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从而在这种分析过程中去体验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在判读过程中去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也得到足量的培养与训练。

2 剖析地理原理,养成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提高应用能力是地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③④。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

2.1 学会规律提炼。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2 学会原理剖析。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2.3 学会方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例如,日照图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提炼和实际应用,则日照图也是不难的。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习题的解答,让学生讨论: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是否科学,与其他同学的解法对比,谁的解法更灵活,哪种解法更具有简洁性和技巧性,日照图的判读是否有规律可寻等。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日照图解题时应该抓住太阳直射点和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晨昏线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日期界线几点进行思维,从而攻破难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