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学生劳动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0 16:32: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学生劳动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学生劳动教育

第1篇

此外,一位叫“三嫂” 的香港大学员工袁苏妹,从29岁到73岁在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没有上过大学,一生只会写5个字,却于2009年9月22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她们于平凡中践行人生价值,靠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生动一课,教给学生如何在普通岗位上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

学校社会课堂构建

在这两件事情中,令人称道的是学校对待普通劳动者的态度。两所学校用自己的方式肯定了吴阿姨和三嫂的独特贡献,充分体现出大学“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办学宗旨,这一点在大学排名、招生成绩、论文数量等数据满天飞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

大学是培养“仰望星空”的社会精英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脚踏实地”的普通劳动者的场所。学校应为培养出每一名合格劳动者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不能唯地位论成败、唯财富论英雄。杰出校友不仅仅是那些达官显贵,更应该是那些在各自岗位上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的进步不能单纯依靠精英群体,更需要无数平凡人的共同推动。

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多数毕业生都将奔赴祖国各地从事基层工作,在怀揣梦想的同时,应当踏实工作,全身心融于社会,一味地追求名利只能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与环境格格不入,在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面前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

因此,学校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上好“正确社会价值观培养”这一课。校园就是一个社会大课堂,学生整日身处其中,条件便利。学校全体人员都是这一课堂的组成部分,而劳动合同制职工因承担着学校主要服务类工作,成为这一校园课堂的关键成员。这其中,吴阿姨式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动合同制职工的作用

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不同,在香港没有事业编制职工与劳动合同制职工的区别,但在大陆,高校在劳动、人事关系调整方面二元化现象明显。在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编制职工群体以外,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以北京大学为例,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已超过2,400人,接近事业编制职工总数的1/3,岗位遍布70余个二级单位。

劳动合同制职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以从事后勤、教学科研助理等服务保障类工作为主,他们在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服务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健康思想和良好性格的养成,这些在与吴阿姨接触过的学生的言论中得到了较好体现。

有学生评价吴阿姨说:“谁麻烦最多,她跟谁的关系就最好,她就怕别人不来麻烦她。所以我们也习惯了,遇到什么难题都来找她,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只有自己的妈妈才能做到这样。”还有学生说:“看到阿姨走上去时,我很惊喜。听着阿姨充满感情讲话时,我有感动也有欢笑。当同学们打出横幅时,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宿舍生活了4年感到无比的幸运。”

正是在这一次次感动中,学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平凡人生同样精彩的道理,这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现实生活中、在“拒绝平庸”的校园氛围中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比课堂上反复颂扬人生哲理要鲜活生动许多。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作用的发挥

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首先是通过提供服务保障来实现的。这就需要高校在提高对劳动合同制职工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工作,提高职工改善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同时,劳动合同制职工在配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多从细节和小处着眼,坚持服务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例如,宿舍管理员作为一楼之长,负责学生宿舍日常管理,称得上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学校职工。其作用的发挥不应局限于门卫和收发信件,应兼具心理辅导、生活服务、思想指导等多方面职责。要求其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同时,从服务学生角度出发,积极融入学生群体,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生活需求,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解决,若问题性质严重,应快速准确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并依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建议。

又如餐饮服务人员,由于学校就餐时间集中,人流量大,要求职工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准确分发饭菜,工作强度高,职工易出现烦躁焦虑情绪,进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学校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基础上,强化职工微笑服务意识,并鼓励职工多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从而进一步改善就餐环境。对于后厨人员,在保证饭菜卫生可口的同时,应在相关部门配合下,通过组织参观、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食堂运转过程和职工生活工作环境,体会餐饮工作的不易。

再如教室管理员,应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根据大学教室使用特点,多从为学生创造安全、整洁、安静的良好学习环境入手进行工作安排,采用灵活、柔和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维护教室秩序,尽量避免对学生连续性学习的干扰。

承担校园环境清扫主要任务的卫生保洁员,其工作多集中于清晨和傍晚。在工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干扰,降低噪音、粉尘的制造,多用委婉艺术化语言进行卫生环境保持的提醒。其他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如图书管理员、医务人员、实验室秘书、教学科研助理等,从小处着眼,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完成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努力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双向性,学生受教育的同时也在教育别人。为使更多的“吴阿姨”“三嫂”涌现,不能一味强调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也应重视学生在帮助提高劳动合同制职工思想文化修养中的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劳动合同制职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教育有限,多数人无法站在较高的思想层面开展自己的日常工作,工作目标往往比较单一,单纯谋取劳动报酬,功利思想意识浓厚。但由于这一劳动者群体多来自农村或不富裕的城镇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了他们踏实淳朴、工作卖力、待人真诚、重情重义等特点,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引导和感化,从吴阿姨和三嫂身上都能明显看到这一点。

应该说,吴阿姨和三嫂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她们的感情付出是分不开的。她们全身心为学生服务,学生也积极和她们交朋友。在相互交心过程中,使吴阿姨和三嫂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把每一名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她们更好地投入到不计辛苦、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的忘我工作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决定了劳动合同制职工与学生之间如果只是简单的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不可能建立起亲如一家的感情,也就难以引起职工与学生间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对学生内心深处形成震撼的情感冲击效果。吴阿姨讲话时,许多学生泪洒会场,就是这一震撼效果的集中体现,相信这也会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刻之一。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原因完善方法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是教育的主要执行人员,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高中教育主要就是围绕着高考升学率进行的,干重的班主任能够辅助学生的血液,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的作用之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心态。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的德育工作并没有被重视,进而导致了现在高中德育工作地下的情况。

一、高中德育工作低效原因

1.高中班主任德育目标不清晰

德育应该经过德育活动,进而达到接受教育者在品德培养上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样这也是德育活动应该取得的与其目标和成果。高中班主任在进行的德育工作的时候很随意,寻找原因,主要是班主任对于高中德育目标不清晰。高中班主任的德育目标应该遵照学校的德育计划,学校虽然的德育目标很清楚,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到班主任这里目标却不是很清楚,这样一来德育计划也就很难实施了。

2.高中德育内容过于传统

德育内容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思想品德和法纪道德规范的合称,现在在我国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是: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思想教育、理想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劳动教育、遵守纪律教育、民主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选择合适的主体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德育教育内容。在高中班主任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时候,就会选用一些传统的故事来教导学生,学生听得多了,就难免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德育工作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有些班主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将上大学设置为学生的唯一奋斗目标,在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在日后学习的时候丧失了兴趣。有些班主任在实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互背离,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几乎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德育过程缺乏师生沟通

德育过程实际就是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班主任应该和学生在教育中是相互促进的。很多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使用“我说你从”、我管理你服从”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被动接受老师讲述的内容的,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1]。班主任是一个教育者,本身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模范,学生在学习工程中容易看出老师存在的缺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变现并不是像老师看到的那样,而是在老师面前表现一种,背着老师又是一种。缺乏沟通的德育教学,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差的。

二、高中班主任解决德育工作低效性有效方法

1.制定清晰的的德育目标

高中班主任应该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具有可行性的德育目标。进而为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班主任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德育标准进行设计德育目标,在设计德育目标的时候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基本理念, 重视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先培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培育学生成才。班主任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德育计划,进而实现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目标。对于高中学生的不同特征,设计不同层次的德育计划,主要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比如高一进校组建时,班主任就带领所有学生共同制定好班规、短期奋斗目标、高中三年的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故事,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规范学生的行为。

2.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选用具有时代感的德育案例,提高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比如,在某校高中二年级每年都要在假期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个人认为这是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在实行教育的时候,有一个活动是凝聚班集体团结意识的,让全班学生一起翻越“毕业墙”,墙高可达3米,这时候就要学生在活动中有人弯腰服务,有人在墙上边拉,这样就能够帮助其他学生翻过“毕业墙 ”。经过这项活动以后,全班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团结的重要性。

3.采用有效的德育方法,促进师生的沟通

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班主任给学生先讲述德育知识之前,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根据老师讲述的标准来纠正自己自己的行为。老师要以自身的优良品德为教育模范,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缺点,提升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能力[2]。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师生之间能互相影响对方,同时改善自己的不足。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和学生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始终将学生看做教育的主体,在要求学生的时候,不断完善自己,为学生做好表率。

三、总结

德育的有效性,一直就是人们注重的问题,对于塑造高中学生的人格,德育工作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也肩负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任务。班主任对学生德育有效性教育,是老师的主要任务。所以,进行高中学生德育工作教育是每个高中班主任的重要责任,高中班主任要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对待。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字】高中 班主任 德育工作 低效性 成因 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78-02

德育能有效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而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联系密切,从而担负着学生德育的重要责任。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以及领导者的角色,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是德育的对象,对整体的德育发展过程而言,学生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

高中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者主要是高中班主任,接受教育者是学生。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高中围绕高考升学率竞争逐渐激烈。高中班主任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考入大学,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德育影响下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由于各方面的影响,高中德育工作往往不受到相应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高中德育工作低效的现状。

一、高中德育工作低效成因

1.高中班主任德育目标模糊

德育应通过德育活动,从而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发展上所应达到的要求,也是德育活动应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高中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究其原因,高中德育目标模糊。高中班主任的德育目标应参照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而部分学校的德育计划本身空洞,为班主任实际德育目标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虽然学校整体的德育目标清晰,但班主任的德育目标模糊,德育工作也难以落到实处。

2.高中德育内容陈旧落后

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形成学生品德的社会思想的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综合,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等,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选择以相应主体的、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的德育内容。高中班主任在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中,还喜欢利用传统的题材故事教育学生,传统故事听的次数多了,学生会产生不解甚至反感情绪,德育工作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部分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考上大学作为学生的唯一理想,学生不自觉感到了学习的压力,进而丧失学习心情。部分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并未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未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德育方法未考虑班主任自身因素

德育方式是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班主任以及学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包括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方式以及学生受教育的方式。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班主任在选择德育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德育的真实有效性,班主任的言行将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班主任的言行不一将直接导致学生言行不一,并且将给学生带来伤害。

4.德育教育的方式不恰当,缺乏交流

实际中,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方法就是德育教育方式的综合。而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修正学生品行的重要过程。班主任是这个过程的领导者,起到领头和模范的作用,师生之间进行合理的交流能够促进师生友谊的增长。班主任除了运用说服教育法讲授德育外,还以身示范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服从管理的情况下,自主陶冶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若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就会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表面听从,心里反感的状态,从而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班主任的信誉度也会因此下降。这就阻碍了班主任顺利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看法和观念,并在心灵上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

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应对措施

1.制定具体可实施的德育目标

高中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制定具体可实施的德育目标,从而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奠定有效的基础。班主任应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德育工作开展的观念,充分重视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学生为本,制定不同年级阶段的不同德育目标,从而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针对高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

2.选择适应时展的德育内容

针对高中德育内容的落后陈旧特点,高中教师应通过筛选时代感较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还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从而在实践中亲身感悟自身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以新型的德育形式开展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从而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紧张的学习致使学生压力大,从而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3.德育过程中班主任的榜样意识

在高中德育过程中,高中班主任应以身作则,为学生品德和素质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榜样。在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身对学生的影响。班主任可通过换位思考,将自己看作班级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4.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促进师生的互动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班主任给学生讲授相关的德育知识前,先要反思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依据教师的标准检验自身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并纠正存在的不恰当行为。班主任要以自身优良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其从内心学习德育教育,规范和纠正自身的不足,增强对德育教育的兴趣,提高德育学习的能力。还要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做到相互欣赏、感染、监督和促进,同时提出存在的不足。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促进师生的交流,增强师生的感情,始终把学生放在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严格要求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学习和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立峰.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成因及其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 2009,(08).

[2]刘光恒.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科技信息, 2008,(28).

第4篇

 

中等教育的普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现在基本上都已普及了中等教育。不少国家已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了十至十二年,有的国家虽只规定实行九年普及义务教育,实际上已使愿意学习的青年都能受到完全的中等教育。各国普及中等教育虽然速度和做法并不一样,但在一些基本方面是一致的。

 

中等教育的发展是同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并进的。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工业生产发展之前,尽管有慈善机构和宗教团体为贫困家庭的儿童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宗教改革发起者马丁路德还主张对劳动人民实施义务教育,但3时的小学教育是不普及的。后来,工业生产发展了,科学技术成了生产过程的雄本耍求,这就要求工人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同时,为了防止劳动力的萎缩,也需要对工人子弟进行一定的教育。这时,工厂法才规定受过初等教育是儿童、青年参加生产劳动的甚本条件,于是初等教育才得以逐步普及。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童工制度逐步被废除了,对工人的文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中等教育才逐步向工人子弟开放,打破了贵族、资产阶级独占中等教育的局面。二十世纪初,一些国家的产逐渐进入电气化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现代生产的労动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开办了大M的辟众性的中$,使中等教育开始有较大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欧美等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使中等教苻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是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条件,就.不会产生让青年普遍接受中等教育的需要,也不可能为青年受中等教育提供物质条件。

 

但是,在不少国家的统计资料中可以发现,即使在生产萎缩的经济危机期间,中等教育的规模也没有明显的压缩。尽管这时教育经费紧缺,学校办学有困难,但还是不得不尽量多招收学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政府、群众团体希望用多招生的办法减少失业青年的人数,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家长相信学生现在多读点书对今后参加工作有好处,可以选择一个较好的就业机会。

 

在总结一些国家的经验时还可以发现,中等教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时,就会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在美国,十四岁至十七岁的人口中,高中入学率1910年只有15.4涔,而到1920年就增至32.2艿,1930年51.4涔,1940年73.3涔,差不多每十年增加20涔左右。又如在日本,战后初中升高中的比率增加十分迅速,1950年为42.5%,1954年50.9艿,1961年62.3笫,1965年70.7多,.1970年82.1艿,1974年90.8涔。这就是说,日本自1961年以来,每隔四、五年,平均上升10多。中等教育的加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不仅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有的学者分析,当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入学率超过50%时,不上高中的已是少数,他们的家长和学生本人都会感到不升学是不光彩的,并将会影响到未来的社会地位,为了前途他们必须尽可能升入中等学校。小学毕业生升学的比例越髙,初中发展的速度越快。初中毕业生升学的比例越高,发展高中的要求越迫切。

 

中等教育的结构中等教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普通教育,另一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为他们升入大学打下基础,不能升学时也可以就业,从事一般的工作。职业技术教育,则以专业训练为主,兼施一般文化知识教育。专业训练的目的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训练熟练的技术工人为主,有的以训练掌握某种专业知识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目的,有的培养各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如售货员、秘书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以一定的比例,构成一个完整的中等教育的结构。

 

中等教育的结构是在变化发展的。在生产还不很发达,中等教育并不普及的情况下,普通教育基本上是为升大学服务的。普通中学是大学的预备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为数不多,着重培养初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熟练工人的培养则是由更低层次的教育去完成,很多是在工厂、企业里进行的。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中等教育的普及,就会有相当多的普通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有相当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后就业。因此,普通中学就具有为中学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作好.准备的两种职能。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由于中等教育的普及,熟练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就逐步成为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要训练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在近几十年里,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与此相应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增多。培养这种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迅速增长。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类中等教育之间的比例也是在调整的。在开始阶段,普通教育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由于它是为升大学服务的,在社会上的声望也较高;而职业技术教育是为那些无法升大学的青年设立的,给予一种专业训练,使之将来能在一个部门找到职业,因而社会地位较低,同时因要考虑到就业的可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是缓慢的,在中等教育中只能占较小的比例。以后,生产发展了,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需要量增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所占的比例逐步加大;同时,由于中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能升学的可能性减弱,也促使一些青年转向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日本的统计资料,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之间的比例约为三与一之比。日本在1922年至1952年间,普通教育总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职业技术教育则不超过百分之四十。五十年代以后,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曾一度发展得很快,但七十年代起,普通教育的比例又回升了。据统计,1973年,普通高中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60.3%,职业髙中学生占39.1艿;1976年,普通高中学生占64.3涔,职业高中学生占35.7%;1978年,普通高中学生占66.4涔,职业髙中学生占33.6涔。从发展看,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可见,发达国家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比例,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都不普及的情况下,普通教育所占的比例要比职业技术教育高得多;2.当中等教育已经普及,而高等教育还没有达到大众化的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所占的比例一般可达40_50艿左右;

 

3.在中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又达到大众化的时候,职业技术教育所占的比例又不太大了。为什么普通教育总是占相当大的比例呢?据分析,普通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不同,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学生毕业后一般只能在少数相邻的有关的专业部门就业,而普通教育有升学和就业两种可能,就一般心理来说,都倾向于尽可能争取升学,升学无望才考虑就业。同时,由于普通学校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在各部门就业时学习一定的专业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所以,群众中要求升入普通学校的愿望要强烈些。

 

总之,中等教育的结构是与社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相联系着的。中等教育的结构要随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否则,就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实施中等教育有多种类型的学校,各有其培养的目标,因而课程设置也是不一样的。

 

但在近一、二十年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出现了相互靠近的趋势。普通学校,在主要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情况下,着重强调学术性课程,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学毕业生中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逐步增大。这就促进学校不能不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要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作必要的准备,在普通学校里,除了一般文化课程外,也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性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美国在这方面是最突出的,

 

据统计,1972年至1973年度美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教育班有33.5万个,其中86.1%设在普通中学里。美国把职业分为七大类,学校为每一类职业开设多种职业课程。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职业,在美国的中学里还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职业定向指导。苏联的普通中学一直是以注重学术性课程著称的,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起也有明显的变化。主要的是在学校里不仅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而且开展生产教学,大量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要求学生在中学毕业时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苏联政府要求工厂、企业、农场为学校提供学生参加劳动的条件,要支援学校的生产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在毕收时正确地选抒职业和升学的专业,从七十年代起,也在中学里广泛地开展职业定向的教育工作。

 

职业技术教育,顾名思义,是以训练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U的的。在这类学校里开设的主要是专业性课程,为了学好专业课程也开设一定数语的文化课,这些课杻主要是为学好专业课杩服务的,jt程度要比普通中学的相应课程低得多。近儿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M,人们逐渐认识了它的缺陷。职业技术教冇的专业性越强,对于毕业后能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他们毕业后就能熟练地开始工作。但是,统计资料证明,这种专业完仝对口的就业是很难实现的。能完全对U的一般仅占毕业生的10%左右。多数的毕业生只能从事相邻专业的工作,甚至是很不对口的工作,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必需重新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如果毕业生的文化雄础知识不够深广,学习时就会感到相当困难。特别是在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新的行业,职业会取代原有的行业、专业,原有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改学新的专业。据预测,今后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工作的可能性已经很少了。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有高度的适应性。为了转换职业,需要有较为深广的基础知识。因而职业技术学校里出现了加强普通文化课的趋势。据苏联的材料,中等技术学校与普通学校所开设的普通课程已经基本相同,仅在学时上有出入。在中等技术学校里,普通教育科目的教学时数要占教学总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种趋势,日本学者把它概括为: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普通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逐步互相接.近、融合的趋势在一些国家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来。苏联政府于今年四月公布的《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已把普通学校同职业学校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了。在文件<中声称,要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在青年中普及中等教育又辅之以普及职业教育。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在开始工作以前掌握一门技,能。从发展上看将会使普通学校和职业教育相互接近乃至合为一体。”为此,《基本方针》要求搞好普通学校里的劳动教育、生产教学和职业定向工作;而职业技术学校要在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完成普及中等教育的任务。在美国,普通中学里都设有广泛的职业课程,选修的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从去年美国发表的几份教育报告看来,对这种课程设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求在中学阶段大力加强文化科学的莛础知识教学。他们建议,凡是要取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最低限度应有“五门新甚础课”的基础,这五门新甚础课是四年英语、三年数学、三年科学、三年社会方面的课程和半年计算机科学。在《为二十一世纪而教育美国人》这份报告里,初等、中等学校数学、科学和技术教育委员会,称它在同各团体讨论时,几乎没有人主张把着重点放在特殊的与专业有关的技能方面。相反,普遍认为,当代社会需栗‘有受训练能力的’青年,这就是说,当社会发生变革时,他们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以特定的与专业有关的技能的教学替代有力的普通教育,被认为是有害的建议,因为特定的职业技能只能满足短期内的需要。

第5篇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第6篇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健康状况波动很大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与其它阶段的教育相比更显重要。

对于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初中生活,来到陌生的高中,身边的同学、老师和朋友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需要住宿,从此离开父母,需要独自生活,这些变化都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海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来自于海城市各个初中的优秀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是自己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佼佼者,但来到这里之后,他们只是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角色身份的转变,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对他们来说,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经常忽略了其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随着学生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现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人格障碍。正确而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他们学习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学期,对我校高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随机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海城高中高一年级部分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采用中国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高一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该量表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每个因子包括6个项目,共6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制(从不为1分,偶尔为2分,有时为3分,经常为4分,总是为5分)。

发放问卷前,我们对这次问卷调查的意义和保密性作了解释说明,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据实回答。随机挑选4个班级(高一年级共有20个班级),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8%,无效问卷作剔除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96名被试学生中,各因子异常发生率依次为强迫症状65.2%、学习压力62.7%、情绪不稳定61.5%、适应不良59.4%、焦虑51.7%、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46.6%、抑郁46.1%、心理不平衡41.0%、偏执33.7%、敌对30.9%。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学习压力一项平均得分高达3.65分,说明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示范性高中,高一学生与一般中学生相比,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承担的学习负担更重,更需要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因而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一些情境性和状态性的心理问题。轻度和中度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来改善和消除,否则可能会转成重度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对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从调查结果来看,加强和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俨然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当将其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个体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和要求,并结合当前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链各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家庭教育。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而经过调查发现,每一个心理健康状态存在问题的孩子都有着其家庭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空洞的口头上,而应注意自己平时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不应只注重他们的成绩,而应将重点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家长更不应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应将他们当做完全独立的人。孩子表现好时,家长不要只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应及时夸奖和鼓励;孩子一旦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不应采取打骂的方式,而要平等交流、耐心说服,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家庭成员应保持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战。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坚强、负责、有爱心。在学习成绩问题上,不要只关心分数,而是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父母与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应当是平时学习要认真、努力,而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只要有进步了就应该感到满意。

(2)优化学校教育。学校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是解惑,还要传道。学校教育远远不应当是单纯的智力教育、应试教育,而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现在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老师和学校仍然存在,这样的老师和学校,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隐患。学校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应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应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当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和教育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其它各项教育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细化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伴随学生学校学习始终。

第7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G4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162-01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

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不同意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和瑟斯顿的“多因素论”,并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实验,发现在大量的智力测验中有很多相关变量被忽视,这些相关变量即被试对作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及企图成功的愿望等,对测验成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在长达30年的追踪后提出结论说:智力与成就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关,一些智力超常的儿童也有一些人没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孟推从800名男性中,选出成果最多和最少的各160名进行了比较,发现二组最明显的差别就是意志品质方面的差别。成就是多的一组坚持、信心、百折不挠等意志品质方面明显大于另一组。德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创立了情商理论,将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引向深入,其内容包括五个方向①认识自身的情绪;②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③自我激励;④认识他人情绪;⑤人际关系的管理。

我国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呢?我国学者沈德立在60年代对非智力因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试验性研究。[1]燕国材教授于1983年初在国内公开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并把它引入教育领域。十多年来,由于在全国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逐渐形成一种理论,即智力因素(I)与非智力因素(N)结合论。[2]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我国学术界对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涵义,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的代表观点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动力结构(吴福元,1983);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赵中天,1983);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燕国材,1984);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心理因素(丛立新,1985);非智力因素是个性结构中除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庞霭梅,1988);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决定智力活动效率的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构成的整体(申继亮,1990);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非智力因素即性格(河毓英,1994)。[3]自1989年以来,沈德立等学者就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认为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中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必须通过适当的学习策略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起智力资源,从而保证顺利地完成智力活动或学习任务。学习策略是个体通过自我意识自觉形成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他们认为,无论是德育、劳动教育、计算机操作教育,还是其它特殊才能教育,都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并应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教育目标之一。[4]

三、非智力因素与高效率学习的实证研究

傅安球等研究发现,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和非智力因素现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一项研究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被试[5]。结果如下:对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来说,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其他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地、适时地满足学生的期待对初中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较明显的作用,而对高中学生则作用不明显;对中学生进行自我强化的训练,有助于高中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对初中生学习效率的作用则不明显。还有一项研究直接探讨了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对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6]。研究发现:心理咨询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手段;随着学生厌学心理的改善,其学习效率也相应有了明显的提高。另一项研究探讨了在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不同作用[7]。研究者以216名中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小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不仅受其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受数学兴趣发展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结构中的个人兴趣、情趣兴趣、意义性、投入性,对其数学学业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专业成就中,智力因素的影响显著大于学习兴趣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基本上不受智力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但要受数学学习态度发展水平以及数学学习态度结构中的数学乐趣、数学学习动机和对数学的恐惧等非智力因素的显著影响。[8]

近年来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着重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结合具体学科学习及各种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细化。在知识迅猛发展、日益更新的今天,时代的需要赋予了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自我调控和优化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即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重视学生主体的自我反思和调控作用,对学生作策略性的指导。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③

参考文献:

[1]鲁峰,王家云.论非智力因素及其界定[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41-43

[2]燕国材.关于IN结合论的十对命题[J];心理科学.2001年第24卷第5期519-523

[3]闫宝星.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J];天中学刊;1998年S1期;97-98

[4]应湘.读《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导刊;1998年10期;52

[5]傅安球等.关于动力系统中自我强化和学生期待对学习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4):383-387

[6]傅安球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1):22-28

第8篇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高中新课改是从09年开始的,有三年的过渡阶段,这三年基本上的变化不是太大,今年是试验期的结束,以后高考可能会有变化,而《通用技术》就是新增的必考课程。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其中第四条: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积垫,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而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所以要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就成了我们所有通用技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了。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教学的一点想法,与同仁们商榷。

要教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知道它的重要性。

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但是科学与技术又不相同。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同时,还应普及技术教育。技术素养与科学素养一样,是现代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实践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家,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

技术教育的定位是:不是专业技术教育;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不同于劳动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它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与操作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其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普通教育。

当学生对通用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谈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比如我们做完水火箭实验后,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水火箭的竖直升高高度与瓶内水位的关系?

通过实验得出,当水量为1/3时,水火箭飞得最高。而在发射水量为1000mL以上时,水火箭中的水未喷完,由于气压减小就停止了加速,增加水火箭的重量,使水火箭受重力影响而提前坠落了。根据理论,发射时我们先量出能灌进水火箭的最大值,再算出此气压能喷出的最大水量,根据这两个数据装水灌气,即可达到水火箭的最大射程。

2.怎样提高水火箭的稳定性?

提高它的稳定性,就得考虑大气阻力的作用。首先,水火箭顶部应为尖的,减小阻力。其次瓶体形状应接近流线型,这样便于气流的通过。最后,尾翼的形状、安装情况对飞行稳定性的影响。

3.箭头重量对水火箭发射轨道的影响。

因为物体旋转时的中心为重心,所以我们可以把重心G当成支点,则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箭头即成一个以G为支点的平横杠杆。在飞行时,箭头A与箭尾B将受到相同的风阻影响,但由于力臂不同(AG>BG),所以A点所产生的力矩大于B点,故水火箭即会旋转影响航道。所以我们必须放前置填充物,将重心G向A移动,使力臂AG=BG(即水火箭的中点),这样A、B产生的力矩才会相同,达成平衡。但是如果前置填充物放得太多,重心偏前,造成力臂AG

4.发射仰角的影响。

由理论可得发射仰角为45°时,飞行距离最长。但由发射的结果得知:在发射仰角45°到55°之间(约为52°)时,可以达到最大的射程。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而如果没有这些思考,充其量就只能算是劳技课了。

第9篇

【关键词】爱心 自信心 尽“心” 热“心”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总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而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 老师的爱,能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所以在现实教育中这种爱演绎为宽容,这种爱演绎为学生的感动,爱意味着对学生的包容和理解,给学生以充分的关心、鼓励,因此爱是开展德育工作最好的“武器”。我们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如下。

1.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从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一个有民主意识的教师就应该真诚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说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不做轻视学生人格的事。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 老师对学生尊重,学生自然就会尊敬老师、服从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乃至批评教育,就会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才。 老师有爱心,学生也会更加爱戴老师,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2.教会赏识的方法,增强“自信心”教育。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表扬过自己;而99%的学生谈到受表扬的心情是激动兴奋的 ,只有极少数表扬“专业户”觉得无所谓;在受到表扬的同学中,83%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表扬仅仅局限于学习 , 极少数人谈到老师关注他们的特长、能力、品德,这些都表明学生内心对老师表扬的渴望,以及学生希望老师能更多地了解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有许多值得赞扬的地方。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自卑、敏感的,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意志薄弱者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我们要善于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设法给予他们一点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尽“心”关注后进生的敏感心理。后进生往往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性格较为偏执。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长久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提醒一下就够了。 最重要的是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于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尽量给后进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抓住闪光点多鼓励。 因此教师要注重采用攻心政策,以热情、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 ,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为其创造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对他们要平等看待,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有利于转化他们。我曾遇到过一位叫姜某的后进生,他上课常寻机闹事,好出风头,老师批评了他,他则恶言相报,老师叫他读书,他就怪声怪调,对老师总抱怀疑和对抗的态度。 通过了解,得知他父母由于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他深觉孤独就去网吧“上网”,通宵达旦,变得不思进取。 针对这种情况,我耐心细致地找他谈话,并从学习上 、生活上多关心他 ,面对他的错误行为温和劝导。 我发现有小聪明的他,极富美术天赋,画出的东西深得同学的赞许,于是我让他担任黑板报的设计,果然在全年级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我在班会上及时地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才能,并鼓励他参加学校手抄报比赛。从此,他一改旧貌,变得关心集体,尊重老师,而且也爱学习了。其他后进生受他的感染也在不断进步。

4.热“心”开展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解决由知到行的转化。 德育教学渗透应开辟广阔的途径,开展各种活动和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发挥自我教育的机制、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渗透。

(1)体育方面。开展篮球、乒乓球、排球、拔河、跳绳、田径比赛,增强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2)文艺方面。开展校园书画比赛,吸引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学生参加;开展卡片设计、网页设计大赛;开展各项演讲赛、作文比赛;开辩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编演历史剧、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和纪念展览等,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活跃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