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2: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西乡中学初中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学习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都要靠解题来体现。在我的教学中,经常碰到不少学生在解题时总存在着一种“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在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中,也常听到不少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就是不会解题”。
所谓听懂,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全,学生会做题,不外乎教师讲解得法,学生听的得法。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剖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加以研究,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出现“懂而不会”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备课凭想象。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往往估计过高。导致课堂上无法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和课标的要求。
2.讲解不得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上课是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途径。不少学生反映:老师在上课解题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让学生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会做这道题,但不会做类似题,更不会举一反三。
3.课余缺监督。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不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关注欠全面。老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热爱,应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不少教师,有偏爱学生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1.听课缺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数学是一门思考的学科,而不少学生上课不积极思考,消极听课。常常处于一种“不吵不闹不动脑”的状态,效率极低。
2.作业缺认真。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审题、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除作业质量差外,错失了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机会。
3.不懂装作懂。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
4.复习欠及时。根据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知,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大多数学生当时认为自己听懂了会了,由于没有进行复习巩固,过一段时间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仍旧模模糊糊,结果就出现了“懂而不会、会而不全”的现象。
(三)其它方面
1.课程表排得满。当前,中考的主要科目只有5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我们市所有的学校在排课时,都挤占了非中考科目的课,老师的课上的越多,学生要消化的内容就越多,而学生自主利用的时间、消化的时间就越少,学生缺少自主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不良循环的状态之中。
2.学习负担过重。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这一点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到了复习阶段,学习任务本来就重,还要加班加点,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影响解题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二、解决“懂而不会”现象的策略
(一)分析学情,方法得当
1、会分析,会选择,。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个别少数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偏爱个别少数学生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一个学者调查了世界上400名杰出人物,其中60 %在校学习时为“差生”,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毕加索、达尔文、瓦特、居里、拜伦、拿破仑、邱吉尔、巴尔扎克、雨果,以及被恩格斯称为“所有时代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的黑格尔等,他们都是在学校时的差生。“差生”智商都不低,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只不过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形成了知识上的断层,沦为“差生”。实践证明,他们一旦被激发,经调控将知识沟通、入了路,学习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发现其闪光点。给予学生真爱,不抛弃“差生”,也不压制“精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让各阶层段的学生有所得,做好培优、帮差、促中的工作。
2、会归纳,会总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除呈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外,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题经验经常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
3、会消化,会咀嚼。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
4、会感悟,会反思。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么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讲解中不要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只是“因为…所以…”。学生只听“懂”这个“因为…所以…”是不会解题的,模仿这个“因为…所以…”只能做一些“练习”层次的题,反思这个“因为…所以…”才会有所“悟”。对学生而言,学习要经历“懂”、“会”、“悟”这三个层次,即理解、模仿、领悟。对教师而言,要促进学生向高一层次――创新方向发展。
(二)学会学习,巧做练习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1.预习,听懂的前提。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所以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课堂,学会的关键。真正听懂课。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总之,要注重听课的环节,真正听清楚想明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后,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自觉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方法、技巧;阅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解一些相应类型的习题,收集和整理典型的习题、解题经验、解题教训等。数学学习是要靠积累的,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的基础。如果实在记不住,就要常常温习,等到很熟的时候,自然能“生巧”,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4.质疑,能力的提升。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要问,可能这种问题老师不会喜欢,但对你来说却很重要。经常提问,还可以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问懂这个问题的人等,总之,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你就有一个进步,你也会有一个好心情,你就会发现学数学原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也会为自己学习数学种下“兴趣”的种子。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解数学题除需要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外,信心和勇气也相当重要。因此,还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题不都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而是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能显现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题,也不一定能马上找到思路,同样要先去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因此,要敢于去做题,不要轻言放弃,相信只要有心动和行动,再加上方法,“懂而不会”的现象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改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布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4-02
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笔者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立足课堂,通过课堂
45分钟教学,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展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对数学课堂习题进行布置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做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大大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一、有效选择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何选择习题呢?选题主要紧紧围绕主题知识点展开,所选题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教师要讲解的例题以及检测学生的练习题,当然前者难度略微高于后者的难度,课本中的相关例题以及习题应排在第一位,并对其进行恰当地拓展延伸。比方说对《勾股定理》这一节课的习题做更深进一步地探讨,首先对基础进行巩固,发现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题组一:已知:在 RtABC 中,∠C=90 °,AB=c,AC=b,
BC=a。
1、若 a=3,b=4,则 c=______;若 a=1,c=2,则 b=______;若b=1,c=2,则 a=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为3,另一条边为4,那么第三边长为______。
3、根据下列各组数,试判断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三边长分别为 5,12,13;
(2)ABC 的三边长 a,b,c 满足 a2-b2=c2;
(3)三边长分别为 n2-1,2n,n2+1(n>1)。
这一组题既帮助学生复习记忆了知识点,大大提升了记忆的效果,教师又可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真实掌握情况。
二、数学习题布置与整合关注学生能力,突出发展,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三角形知识教学后,教师适合采用如下所示的练习方式:先向学生出示“有两个木棒,其长度分别为3cm和5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这三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如果第三边的长为偶数的话,则需要用多长的木棒才可以钉成三角形?”的问题,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相关性的操作练习,学生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最终确定了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取值范围,接着联系题目的要求,进行筛选,学生得到了选用“4或6cm的木棒。”接着,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果要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应选用多长的木棒?”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练习,学生正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科学地思维,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的。
三、练习的布置与整合要灵活多变
练习设计要注重灵活性以及多样性,变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解答中达到非常不错的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可以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解题过程中明白题目的演变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 5 元;一次购买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一元。现在去世纪公园的人数少于30人,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
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对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如:在进行一道应用题的演变过程:基本题: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完成?
变题1: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A 先单独做 4 小时,然后 B 加进来与A开展合作,那么两人合作的话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题2: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A 先单独做 4 小时,然后 B加进来与A开展合作,那么两人合作的话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题3: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A 先单独做 4 小时,然后 B加进来与A开展合作,那么两人合作的话共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题4: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A、B合作需要7.5小时才能完成。A 先单独做 4 小时,然后 B 加进来与A开展合作,那么两人合作的话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
通过这样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对知识进行纵横剖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从身边发现学习数学有多么地重要,我们可以从身边出发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习题。比方说,笔者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以从中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到银行当中去,已经从银行获悉银行的月息为2.4%;如果下个月一日售出的话,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的保管费。试问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最佳,是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x+100)(1+2.4%)-(x+12)=0.024x-12.6。
通过这样的习题,不但使学生学习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是得生活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大地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业。
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商品经济成为时下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将社会热点渗透到习题当中。再举个例子: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对某化妆品进行出售,这种化妆品无论是制造费用还是销售成本都是每瓶8元。除此之外每天需要支付固定费用400元,包括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300元的利润。如果每天销50瓶的话,是亏损还是盈利?这种题目结合了时下的商品经济热,使得学生学以致用,让自己当一回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习题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减少失误,增强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然后,通过巩固与小结,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础之石。
参考文献:
[1] 魏蓉蓉.初中数学习题课略谈[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12)
[2] 刁成海.如何上好初中数学习题课[J].中学教学参考.2009(26)
【关键词】学生心理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60-02
一 学生心理失落现象与解决对策
“陈老师,我女儿玄×回家总是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才一个月整个像换了个人似的,据她自己说,她在班上一点地位也没有,虽然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她,就是找不到小学时候的骄傲和快乐,请你和她谈谈心好吗?”电话放下了,我的心泛起波澜。于是我对玄×同学的现象在班上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的结果让人震惊,56名学生中有24人有与玄×相同的心理,所占比例为42.86%。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入学档案查询(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学生来源、小学成绩等),分别与之交流谈心,问题的结论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失落现象。问题的原因:我校初一“特色班”学生来自我县各个乡镇、各个层次的小学,有些是来自非本县区域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完全陌生,但令他们向往已久的学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新奇,为能进入这个崭新的学校学习而庆幸。但很快新奇感没了,喜悦的心情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渐渐加重的失落情绪与思乡情绪。(1)这些孩子在家是娇生惯养,没有离开过家独立生活,来到新的学校,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出现不适应现象;(2)这些学生在原来的学校可能是佼佼者,来到新校后与众多佼佼者比较有了从“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失落情绪。
针对这一现象和原因,首先我对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地球村”意识。其次针对“丑小鸭”现象,我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水平没有降低,只是比较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丑小鸭”现象是正常的,要重新尽快给自己定位,为自己定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为自己选定一把“椅子”,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去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最后,这些学生渐渐地开朗了,逐渐找回了自信,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并且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二 学生畏难情绪现象与解决对策
初一新生入学以后,经过一个月的学校常规训练和对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指导,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相当明显,表现在学习习惯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差异、意志品质的差异、良好情操的差异、自主合作学习的差异、探究创新能力的差异等各方面。第一次月考下来,我对本班学生的月考成绩进行了系统分析,21人月考成绩与入学相比有明显下降,占学生人数的37%;四门学科有92门次单科成绩下降明显,占总学科门次的41%。就学科而言,英语成绩普遍下滑,有的学生还不及格。“现象源于本质”,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基础层次、智力开发和发展的不平衡,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所学学科少、难度小、要求低、没有升学负担,所以他们就觉得学习轻松、愉快。由于大多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情操没有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淡薄、探究创新的能力还很缺乏,因此当他们升入初中后,学科增多、难度加大、作业量相对多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也高了,学校的管理规范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使得有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本届“特色班”初一年级学生是电脑派位产生的,生源来自各个地区、不同层次的小学,他们中的大部分英语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基础还特别差,要他们学习当前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确实有相当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现象,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就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作业、如何复习、如何自主合作学习等环节进行有序的强化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尽快完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过渡。至于英语学习上的困难,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一面鼓励学生要不怕吃苦,一面帮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打牢基础,并不时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经过一年的努力,绝大部分学生畏难情绪有所好转,英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 学生对立情绪现象与解决对策
升入初中的学生一般在十三四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进入如同精神分析理论家所称的“仇亲期”。在家里,他们往往与家长“对立”,在学校容易与同学“对立”、与老师“对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这个年龄期的学生们身上虽然尚存有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增强。因此在家父母常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在学校会出现对老师的教育软“对立”――口服心不服,与同学相处“不顺”后会出现硬“对立”――从口头上的争吵到行动上的“施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也在变化,由“依赖”型、“服从”型逐渐向“独立”型、“自我”型发展。在与同学的交往、家庭成员的相处、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他们的这种意识已有意显现,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一旦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各种“对立”局面的产生。
针对学生的对立情绪所产生的种种表现,我与家长积极联系、相互配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契机和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家长、老师对他们从学习到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感觉到虽然自己在长大,大人们能把自己当“大人”了,但是自己更需要家长、老师在心理上的疏导、思想上的教育、为人处世上的指导,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理解。“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处理要耐心、细致、冷静,避免做出过分反应而人为激化对立,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犯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让学生感到你对他们真正的爱,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教”。
以上不良现象的解决,需要一线教师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悉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关注,共同来探讨和研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寻求科学有序地解决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的方法和途径。我相信,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他们一定能够撬起“地球”!
参考文献
[1]韩绍欣.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河南教育,2004(7):10
[关键词]影子教育 补习 对策
一、补习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越来越富裕,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高,只要能让孩子进步,家长愿意倾其所有。孩子的教育影响到一生的命运,家长对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除了在校教育外,给孩子“开小灶”成了家长的一种最优选择。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下,补习教育却依然能够“欣欣向荣”,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国家经济繁荣及国家政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政策的实行,以及国家采取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开发政策,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人民有机会更好的培养孩子。自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小孩。
第二,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选拔学生的标准依然是以分数为主,所以通过一切途径来提高学习成绩成为了中小学生在此大背景下惟一的选择。家长们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即除了完成学校教育规定的内容之外,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入补习学校或聘请家庭教师,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第三,中国人高度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到现在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不难看出中国人对待教育的态度。
第四,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得大多数家庭承担得起补习教育得费用。有关数据表明,从相对比重看,学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接近60%,补习教育费用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大约是11%。可见,补习教育费用是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还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家庭参加补习教育的可能性更大,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家庭则更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不利境地。
二、主要形式
课外补习班按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规模较小的,常冠以诸如“某某培训班”“某某补习班”“某某辅导班”等名称;规模较大的,一般叫“某某学校”“某某教育”等。课外补习班根据参与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其本身的规模分为托管、一对几(十个学生以内)辅导、老师上门一对一家教,或大班(超过50个学生)授课。这些课外补习班,有的具有合法的“身份”;另有一部分是私人开办无任何办学资质的小型“作坊式”机构。课外补习班有其不同于学校的三大特点,即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参与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主要是在职教师、大学生和离退休老教师。课外补习,主要是“补差”和“培优”,前一种是针对学生在校内没有掌握透彻的重、难点知识的再学习,补习对象多为学习成绩一般或偏低的学生;后一种是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特训、拔高,补习的对象多为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一些竞赛班级的开设。课外补习的科目依据考试的类型而定,一是文化类,包含各种考试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二是艺术类,绝大多数以要参加高考为目的的美术、音乐、舞蹈为主。
三、利弊分析
课外补习班有其存在的空间,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利有弊,对于利弊要客观分析。由于其商业盈利性质,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课外补习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招生广告失真。一些课外补习班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多会采用广告等方式提升知名度,与一些媒体合作,进行商业化包装宣传。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宣传失真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有的在广告用语上夸大其词,多数机构打着保证质量等口号以及各种不现实的承诺,进行大肆宣传。如经常会听到类似于“只要参加补习,保证一定考上某某学校”。一些补习班则会说自己有绝密信息,能押准中、高考试题等,神乎其神,让不明底细的家长和孩子误认为找到了提高考试分数的捷径及救命草。
第二,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时间主要是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时间段集中在晚上和双休日及节假日。学生们白天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学习,课后还有大量作业要完成,而到了晚上和双休日又得在校外补课,并且通常一个科目就得花掉两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娱乐的时间。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
第三,补习效果存疑。补习的时间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参与补习的时间越多,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校外补习是学校外的额外学习,补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身心俱疲,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是厌恶,使得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四,影响学校教学。有资料显示,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约70%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可是很多教师为了经济利益,在课外补习班兼职,有的甚至受聘于多个补习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无法在学校的教学中全身心投入,日常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等教学活动都受到影响。导致这些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不作为,势必会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冲击。
四、对策建议
第一,要规范补习教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补习学校、补习班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定可行的补习学校审查制度,培植健康的补习教育卖方市场。
第二,可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优质低廉的网络补习教育平台,让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到优质补习教育,通过建设质优价廉的补习教育卖方市场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教育公平方面的负面问题。
第三,从事补习教育的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和效率。严把教师质量关,确保从事补习教育的是一批热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团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全力,各显其能,避免补习教育成为一种重复劳动,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失去补习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学明确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来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非智力因素多而复杂,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就如我所在的东区中学,生源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父辈身份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勤奋、刻苦、坚韧等传统品质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学生缺乏竞争参与意识。为此,我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自主学习课改实验提出“先学后教”“超前断后”。通过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讲到“选择较优方案”的课题前,我要求班上学生到移动营业厅或上网搜索移动通讯服务的收费标准,看看有何优惠,再根据得到的优惠信息帮助家人选择较优惠的方案。这样不但使学生提高了听课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的知识,同时对本节知识要用到的以前的关联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时,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整理出可以得到线段数量关系以及角的数量关系的方法。这样便有利于学生做好知识储备,为课堂的展开留下线索,也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了自学。
二、鼓励学生课堂上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鼓励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
展。提出问题始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紧接着便会带来对新知识的探求。我想:古人所说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没有疑问而不提问,而是他们缺少提问的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就要靠教师来鼓励和指导。
例如,在上课时,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之后,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很好,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有相同的疑问”。像这样,不仅能给提问学生充分的鼓舞,还能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现出提问的重要性以引导他们主动地提问,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2.鼓励学生讨论
从课程性质来看,数学是一门充满逻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已学的知识,还要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区别与联
系。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十三章“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我让学生判断一组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当问到“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意见不同。这时,我没有像高高在上的“法官”那样作出权威的“裁判”,而是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结果为:若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不一样长,就不是轴对称图形。于是我组织学生通过剪纸对折验证讨论结果。学生受此启发,还进一步讨论发现“一般五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正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等等。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主动性。
三、要求学生课后先复习后做作业,提升自学能力
如果在课后没有复习就动手做作业,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即使做完了作业,也是事倍功半。课后做作业之前及时进行复习,就是让学生把今天在课堂上学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像过电影那样“过”一遍,对知识进行条理化。
我们学校数学课上的传统是每天每人发一张学案,课堂上没完成的学案课后作为作业做,或适当添加学习评价作业,我都要求我的学生在做作业前一定要先复习一次学案和课本上相应的内容再做作业。复习的习惯一旦形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大有帮助,做起作业来往往事半功倍。
对于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生,课后要依赖家长督促是很难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提高成绩。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我们教师的指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向合作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潘莉英.试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科技视界,2012(9).
【关键词】城乡合部;女生;几何学习;心理;遗传;智力;教育
女生善于形象思维,但对空间概念比较模糊。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女生对几何感到吃力,但语文、英语等科目又具明显优势,朗读和演讲能力甚优。男生逻辑思维方面优势明显,课堂上男生很活跃,在几何课上教师对女生要特别关注,对女生适当增加训练和激励的机会,增加辅导等。总之,“因性施教”,是尊重女子个性健康发展的一种尝试。我主要从几个方面谈谈。
1.遗传因素在形成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1 染色体遗传特性。遗传因素中包括染色体的遗传,空间能力的基因是隐性的,大部分位于X染色体而随着X染色体的行动而传递。男性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Y染色体由于短小,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不携带空间能力的基因,因而男性只要有一个空间能力的基因就会获得空间能力。女性则不然,她们的染色体中有两条X染色体,因而她们如果只有一个空间能力的基因,即一条X染色体携带空间能力的基因而另一条X染色体不携带空间能力的基因,那么,她们只是空间能力基因的携带者而不能获得空间能力。她们只有在两条X染色体都携带空间能力的的基因,即在纯合隐性的状态下,这种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获得空间能力。因为空间能力作为一种现实能力,潜在能力只有在一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才有可能变为现实能力。
1.2 大脑两半球偏侧专门化。大脑两半球的心理功能是有差异的。这种偏侧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已被临床神经学家发现,并被称之为一侧化或不对称象。男女两性大脑两半球偏侧专门化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是有着性别差异的。女性在左脑半球偏侧专门化上,较之男性更早更强烈,女性左脑半球在特化、成熟和优势化发展方面,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水平上,都明显优于男性。
2.智力因素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也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2.1 居于优势的智力因素。男女两性中既有天才,也有低能,但是却存在水平的差异。男性偏于逻辑思维,空间视觉能力和数学能力较佳。女性偏于形象思维,短时记忆和言语能力较优。男女同学在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表现有所不同。男同学的思维比较广阔、敏捷、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喜欢独立思考,但有时不够细心、周密;而女同学往往在记忆力和语言能力上比较强,用功、细致,但思路比较单一,不够活跃,活动面窄,易对身边的琐事发生兴趣,情绪易波动,怕羞,不敢大胆问。到了高中阶段,男孩成绩往往超过女同学。在解题遇到困难时,女同学往往首先求助于书本或寻找例题中的类似问题,而男同学却是独立思考的居多。
2.2 智力表现的早晚。小学一般女性较聪明,高中一般是男孩较优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两个方面造成。
2.2.1 在生理方面,男女在解剖方面和生理上都有差别,女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出现的特征,如例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少女在集中精力学习。一般要弱一些,这就使用她们的活动范围一般没有男子大。
2.2.2 在心理方面,女子一遇到期挫折,往往把它与“自已是个女的”联系在一起。据调查,导致很多女孩子不愿学习理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自信心,自卑感严重。
3.教育因素在人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又习惯于传递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重于运算法则的传统讲解和解题模式的套路讲解。而且由于学习内容简单而立即能转换成学生的“高分”成绩,然而却有意无意助长了学生的机械识记和单向思维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简单模仿、套用模式的思维倾向。
由于女性左脑半球偏侧专门化较早,运算法则和解题模式可以用言语发展上的优势把它们熟记下来,所以对女性的影响就必定更为强烈些。上了初中以后,学习几何、代数时遇到了根式、指数、对数与函数等内容,这时着重解决的已不是“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采用常规的传递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进而抑制她们业已开始的右脑半球偏侧专门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左脑半球相对优势在这个时期开始减弱。相当一部分教师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对男女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一、 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 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在入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上,要告诉学生英语应用的广泛性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例如,全球有3.8亿人以英语为母语,2.5亿人为第一外语,10亿人在学英语;国际会议第一语言是英语;全球80%的报纸、杂志等出版物用英语印刷;互联网中85%的网页为英文网页;中国及出国的各类考试都要考英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不失时机地介绍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后,才能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语言的兴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3. 用一些有趣的方法速记单词
在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中,用有趣的方法速记单词或短语,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的记忆并激发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同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patient这个词中文意思是“病人,患者”,“有耐心的”,这几个意思不好记,可以告诉他们:照顾病人应有耐心,他们很快就记住了。还有news当“新闻”讲,新闻来自四面八方, news这个词分别取north、 east、 west、 south这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学生就不会把s当成是复数的词尾了。
4. 适当做一些游戏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能为英语学习创造逼真的、富于交际的语言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它已被认为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方法之一。如在复习There be句型时,可预先装好一个盒子,然后拿来让学生猜里面是什么。游戏中可以使用以下句子: What's in the box? Are there any ...? (Is there a/an ...) Yes, there are (is). /No, there aren't (isn' t). 当然中间还可以穿插其他句型,如: Is it big or small? What colour is it? 等。比一比谁猜中的次数多。
5. 定期为学生播放英文原声电影
电影教学专家邱政政认为,看外文原版电影才能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泡”来吃。当然在电影的选择上有很高的要求:一看语言含量是否大,二看内容是否贴近生活,三看发音是否清晰地道。以上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音乐之声》、《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海上钢琴师》、《美丽人生》、《后天》等都是适合学生观看的电影。很多电影表达了朴实的哲理,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东西,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对他们的人生起到很好的鞭策教育作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6. 在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小笑话
例如,在学习数词时,可以讲一个这样的小笑话:某人刻苦学习英语,终有小成。一日上街不慎与一老外相撞,忙说: I am sorry. 老外应道: I am sorry too (two). 某人听后又道: I am sorry three. 老外不解,问: What are you sorry for (four)? 某人无奈,道: I am sorry five. 这既加强了他们对数词的掌握,又让学生了解到西方文化中的谐音幽默。学生在这种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的兴趣日渐增长,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对学生学好英语的认识,将英语学习延伸进家庭
1. 四十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学习和提高。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好多家长往往流露出这样的思想:“我不懂英语,反正学了也不用,学不好没关系”。所以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提高家长对学好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市属学校:深中初中、实验初中、碧波中学、电子学校、教苑中学初中部
罗 湖 区:翠园初中、行知职校、文锦中学、明珠学校、罗湖中学、布心中学、东湖中学、罗芳中学、桂园中学、笋岗中学
福 田 区:华强职校、北环中学、莲花中学、景秀中学、华富中学、竹林中学、皇岗中学
南 山 区:育才中学、荔香中学、博伦职校、育才二中、蛇口中学、北师大附中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现象:高一新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欲望很大,但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能跟着老师“动”起来,听课显得很吃力,自己操作时又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做?对数学毫不敏感,没有一定的悟性,想学好但又很困难,导致对数学科的学习焦虑情结,对数学学习产生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学生的学习效率低,预习课本、听课都是“似懂非懂”,做有些题目时对题意不能正确理解,分不清条件和结论,不知道如何运用已知条件,思维混乱,难于下手,听了讲解,才恍然大悟,觉得“这有什么,很简单嘛。”有的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差,对应用题总是一筹莫展,对所学知识不能潜移默化;还有学生说:“我上课已经听懂了,但就是做不了题,我该怎么办?”,真的听懂了吗?这值得考虑。
二、不能“动”现象分析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造成学生不能“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焦虑与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一心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想在课堂上解答较为困难的问题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的宠爱和重视。一旦表现自己失败,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反而受到同学的讥讽、嘲笑,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这样就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敢“动脑、动口、动手”。他们表现出来的性格为自卑、优柔寡断、悲观、思想狭隘等,很容易将问题向坏的方面想,成天心事重重,无所适从,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听不好课,成绩直线下滑。当然,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教师的语言、语气、表情、态度、动作等很容易造成这类学生的误解,认为老师对他们不重视、偏心,于是对老师产生不满,课堂上也不跟着老师“动”起来。
2、数学语言障碍
有的学生“动”不了题目,主要在于读不懂题,看不懂图象和符号,这就造成了数学语言障碍。他们往往表现为对数学语言的识别、理解、转换、构造、操作、组织、表达等有一定的困难。根源在于对数学基本概念把握不到位。比如恒成立问题、含参数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结合基本概念认真分析,对所涉及的数学语言加以识别、理解、转换,不难找到突破口,按照一定的程式构造、组织数学语言,用数学语言表达解题过程。
3、缺乏创造性数学思维
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能正确地思维、分析,缺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认知结构。遇到问题时,不能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提炼出所需的知识和思想方法。
4、数学应用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
有的学生在处理应用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怎样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怎样的数学加工,进而产生“所学知识用不上”的感觉。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学生只管学习,不管生活实际,很少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树立起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意识,缺乏创新精神。
除了以上一些情况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不能“动”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再多说。
三、让学生“动”的策略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在宏观、微观、情境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从心理、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控,从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疏通,充分展示实际问题的产生背景,让学生容易接受。
1、心理、情感调控
“心病还需新药医”,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问题,需要教师从情感方面进行教育,“好言一句三冬暖”,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效果最佳。及时鼓励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从心理、情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有的学生基础掌握不牢,接受能力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敢动口、动脑、动手,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害怕出现差错,受到其他同学的嘲讽。对此类学生要创造条件,要鼓励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对了,要及时表扬;即使不完全正确,也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课后,对这类学生也要正确开导,让其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的欲望。
转贴于 2、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及数学语言的训练
数学概念往往是用逻辑严谨的数学语言阐述的,是数学家们经过千心万苦提炼出来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然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就会束缚其思维的发展,当然做不了题,在课堂上也“动”不了。因此,按照数学认识论的观点,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像数学家当初解决问题那样,先对“发现”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大概的认识,然后用严密的数学语言逐步地阐述清楚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时,应当重视概念的实质,弄清其内涵和外延,借助直观图形、实物等作为概念理解的感性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认识;应当对概念、法则的关键字句强化理解,最好用贴近生活的语言陈述,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应当讲清一些数学符号的意义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背景,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语言识别上的障碍;还应当强化数学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增强其数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3、重视过程知识的教学,构建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大量的结果知识,而且存在大量的过程知识。如果重结果,轻过程,那么就不能构建起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就只会记住结果,至于中间过程怎样,就不知道了。在考试、作业中,就会出现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现象,原因是中间过程不知该怎样用数学语言书写。这样会导致学生数学素养欠缺、创新意识薄弱的结果,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动”的能力。我们提倡“重结果,更重过程”。应当清楚的是:过程知识不仅在结果知识的获得方面起到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过程知识既是大量知识的载体,又是培养良好数学素养的载体,还是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载体。获取过程知识才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还能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使认知结构更为完美。数学家克莱因曾极力倡导:留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实质上,这种“领悟”正是指获取过程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从宏观、微观、情境等方面出发,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数学活动形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背景材料,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学,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思维的动向,让旧知识重现以及与新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真正“动”起来的目的。
4、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不少学生对数学认识很肤浅,对数学思想方法了解甚少,对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不能转化角度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集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这些在解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不少学生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教会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正确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展示类似于数学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真理的过程。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增加其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可操作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动”起来,以达到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有昌 数学语言障碍初探,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徐献卿等 数学知识的两种形态与数学教学,数学教育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