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2: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
一、工程造价特点
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的投资是比较大,工程造价相对也较高,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用途及规模。要想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对工程的结构、造型、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并根据其内容及形态作出个别性、差异性的区分。个别性、差异性的区分在工程造价中是非常重要的。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相同,使这一特点得到了强化。整个工程,建设周期都是比较长的,常常出现不可控制因素会影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例如设计变更、材料、设备价格、工资标准以及取费费率的调整,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变化。工程造价不确定性,影响最终工程的实际造价。
二、建筑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作用
事实上工程造价不是一个单一方面,而是涉及到社会上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因此其作用范围与影响程度极大。具体而言,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控制投资与制定投资计划的依据。所谓投资计划就是依照建设工期、建设工程造价及工程进度等按照一定时段来制定,同时正确投资才能够有效合理的安排资金。对于投资方来说工程造价的作用非常重要,并且要经过多次性的预估,最后要经过竣工决算来最终定板。一般而言,一次估算绝对不能够超越下一次估算所限定的幅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严格控制造价。通过这种投资必定要属于投资者的财务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取得投资效益。事实上,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主要体现在使用制定的各类标准、定额及参数,进而依据各种计算依据来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者内部约束大都是通过造价管理来实现。
2.建筑项目筹集资金的依据。事实上,工程造价对投资的资金需求量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能够给筹集资金提供较为准确依据。
3.建筑项目决策的依据。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建设项目竞争力越来越激烈,许多价格已经超出了投资者所能够承受的支付能力,迫使投资者不得不放弃一些拟建的项目,有一些项目根本达不到投资效果,就会自动放弃拟建工程。因此在项目决策阶段,必须要先对该项目进行投资计划及控制投资,让这些数据成为投资有效的依据。
三、 影响建筑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的因素分析
1. 政策性因素。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筹备阶段,造价工程师必须遵循相关的政策法规,确定工程价格、定额单价以及人力、建材机械台班费用,并对政策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在造价设计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化对工程造价的重大影响。
2. 施工因素。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同样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是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如何保证施工实际与设计图纸吻合,不产生偏差走样,确保建筑工程质量,通过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可以实现工程预算目标、节约成本的预期。
3.市场性因素。建筑工程是人力、建材、机械、资金与技术多方投入、多方作用的结果,因时空、地理和市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其造价千差万别。当地物资供应、施工环境及区域定额水平等投资条件,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4.图纸设计因素。图纸设计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关键性因素,施工图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5-35%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建设标准、建设规模、技术工艺、设备水平、结构选型、装修标准等的设计,都应考虑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一般应以经济合理、优化设计为目标,尽可能减小图纸设计的原因对工程造价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1.尽快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行为,为造价咨询机构、造价工程师执业提供法律基础,营造正常的执业环境。改变目前造价咨询机构的造价工程出具的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现状,赋予造价咨询机构造价工程师足够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着重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培养扶持专业造价咨询机构并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
由于目前造价咨询机构的造价师出具的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业主无须通过造价咨询机构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只是在工程竣工时,将结算报告直接送达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从而使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缺少造价工程师的参与,三超现象严重,投资效益无法按预定的目标实现,这将对整个建筑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 培养、强化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意识,避免片面追求降低中标价格,以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首先追求的是决策的正确性。投资是一种为实现预期收益而垫付资金的经济行为,项目决策是关键。项目决策中工程造价数额的大小,功能和价格(成本)比是投资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阶段必须加强工程造价的预测,否则,决策就没有实际意义。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减低建造成本,明确造价目标,即概算造价。在工程准备阶段,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合理明确承发包价格。在工程施工阶段,采取控制措施,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在竣工验收阶段,认真完成工程施工结算、竣工决算,进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转交,实现投资效益。在后评价阶段,充分重视后评价工作,对项目周期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后续项目提供宝贵的经验。
3.实现信息化战略,提倡资源共享,将极大地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改善了建筑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了工作效率、技术水平,而且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也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渐激烈情形下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重要。相关的建筑项目施工企业,必须要明确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并从造价管理现状中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够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确保建筑项目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逐渐变得严苛,相应的未来的教育也更加趋向于培养人的核心素养[1]。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过程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2017年版)中明显强调[2]。而PBL教学模式与新课标改革的宗旨相同,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学习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团队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3]。但是目前PBL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在教学中尚未得到推广[4],所以本文以“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为例,将PBL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引发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思考,帮助生物教师更好地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弥补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活跃其思维,满足新课标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养成的要求。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基因工程及其应用”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第2节。本节首先论述基因工程的原理,让学生对基因工程有一个大体的掌握;然后联系生活相关的实例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由于在以后的选修教材中还会继续深入学习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因此本节内容是学习基因工程相关内容的基础,主要的概念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已经掌握了遗传与变异基本原理的高二学生,他们对于微观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给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同学造成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在本节课中运用PBL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外显性知识整合为内显性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②基因工程操作的工具及其特点;③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及其应用。教学难点:①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②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应该结合课程特点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①获得基因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正确选择与使用和基因工程相关的工具;③具备一定的收集、鉴别信息的能力;④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初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⑤了解我国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养成关注生活与社会的人文精神。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提前准备本堂课所要用到的课件和教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准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收集关于基因工程的相关资料,并提前预习课本。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一:展示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胰岛素可以由微生物产生?学生活动一:思考与讨论问题,明白通过基因工程等操作手段可以实现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同时总结出基因工程的概念。设计意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此来设置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二)角色扮演,转变学习态度教师活动二:根据基因工程概念可知这项工作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操作,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参与这项工作一名研究者,你会采用什么工具呢?学生活动二:预习课本,明确基因工程采用的三种工具名称。设计意图:通过转换角色使课堂在情境中扩大,改变学生以前被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生物核心素养。
(三)合理运用教具,积极实践探究教师活动三:多媒体展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的动态过程,让小组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具有DNA序列的卡片剪切出目的基因,并提问:①用限制酶切割后形成了什么?有什么特点?②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的两个DNA产生的结构相同吗?如果用不同的限制酶呢?学生活动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与讨论问题,小组总结限制酶的作用特点与作用机理并派代表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研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新的事物。教师活动四:补充提问:①被切割后的卡片如何填补完整呢?②在基因工程中,被限制酶切割后并能够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DNA链完整吗?如果不完整,DNA链的缺口是如何缝合的呢?学生活动四:通过缝合卡片的过程举一反三,了解DNA连接酶的作用结果。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加深学生对DNA连接酶的了解。通过发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获取相应的生物学知识,让学生明白生物就在身边,让学生树立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观点。
(四)温故知新,提炼升华教师活动五:根据学生回答提问:①DNA连接酶作用部位在哪?作用结果是什么?②与DNA连接酶名字易混淆的一种酶叫什么呢?它们在功能上有什么异同?学生活动五:积极思考二者之间的差异并派代表阐述思考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探索新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展示资料,引导学习运载体。教师活动六:资料展示:①运载体比较的图片;②大肠杆菌pBR322质粒的功能和结构特点;③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蝠蛾幼虫形成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通过对比能够找出实验室最常用的运载体是哪些吗?为什么最常用的大肠杆菌质粒是pBR322质粒?②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依靠什么工具呢?③寄生通常对宿主有害,运载体对受体细胞有伤害吗?学生活动六: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小组讨论总结出运载体的必备条件:①对受体细胞无害;②有一个或者多个切割位点;③有遗传标记基因。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事实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归纳,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从中锻炼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六)课堂总结,巩固新知教师活动三:让学生在卡片活动的基础上绘制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的模式图。学生活动三:小组经过认真的思考与讨论,绘制出模式图。设计意图:小组之间学生的学习程度差异较大,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使各种想法汇集,有利于学生更快达到最近发展区,最终实现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学生通过合作实现任务的完成,能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愉悦感,从而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七)课堂延伸——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教师活动三:资料展示案例:①转基因抗虫棉;②抗病毒烟草植株;③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让学生辩论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学生活动三:各抒己见,进行开放式辩论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索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科技造福人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积极地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参与社会议题并作出理性判断。
三、教学反思
(一)允许学生各抒己见PBL模式下的生物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不同在于需要给学生提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目的地去收集资料、不断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就可能出现各种意见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尝试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探寻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给予教师和学生足够时间与空间生物学是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想要将PBL教学法运用到极致,这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需要学生抽出有效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然而现在施行的教学制度是班级授课制,大班课导致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的点评有一定的难度,也无法全面接收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因此PBL模式的早日普及需要国家和社会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楠.新高考下高中生物学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顾相伶,付春华,孙汉文,等.医用化学教学中的PBL教学法研究[J].新西部,2013(z2):229-229.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基因工程 营养学
一、正文
1.引言
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形成了以基因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等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就目前来看,我国动物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本尚处在机体水平。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尚处于初级阶段。动物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如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免疫与疾病等,就本质而言,都是动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发生了改变的结果,许多生理现象的彻底阐明,最终需要在基因水平上进行解释,所以动物营养学的各方面研究应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从分子水平上来解释各种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动物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等问题,这也是动物营养学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2.分子生物学在动物营养学的应用
2.1 营养与基因的表达调控
营养与动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如何通过改变日粮组成成分来调节体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动物体处于最佳生长状况已成为现代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点;通过营养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途径及其机制的研究,将为人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对某些特定有益基因的表达提供理论依据。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主要的营养物质如糖、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锌)对动物体内许多基因的表达都有影响。
2.2 微量元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2.2.1锌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锌作为动物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增值分化、参与核酸蛋白质代谢、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进行等生物学功能。上述作用以前曾被认为主要是由于含锌酶活性的改变以及对细胞信号传导系统产生影响的结果,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事实并不如此,锌主要是通过对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认为,锌离子是1’2聚合酶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锌对于维持1’2聚合酶的活性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另外锌通过影响1’2聚合酶活性及转录因子的作用,能够导致基因转录异常,从而使蛋白质表达也发生变化;还有饲料中锌的含量,可以通过影响金属调节蛋白的转录活性而影响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
2.2.2其他微量元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镉、铜、汞等元素的增加将显著提高基因的表达量。研究表明高铜将显著提高体内EH基因的表达水平。铁可以通过控制1’2的稳定性和翻译过程,调节铁蛋白的水平。
2.3基因工程技术
所谓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在体外获得目的基因,再按预先的设计,在体外将目的基因进行酶切连接,构建成适当的表达裁体,然后导入细菌或动物细胞或机体内,以研究该目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表达的调控机制、或者获得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核心就是基因工程,而基因克隆和表达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
2.4抗菌肽基因工程
自从首次从美国惜古比天蚕中成功地分离到两种抗菌肽蚕素后,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对这一类抗菌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在许多昆虫、植物、哺乳动物中均有这样的多肽存在,它们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不同来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其抗菌机制大致如下:抗菌肽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破坏膜的完整性,造成离子通道,最终导致细胞内含物的泄漏。由于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相对分子量较小、热稳定、水溶性好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抗菌肽对真核细胞几乎没有作用,仅仅作用于原核细胞和发生病变的真核细胞,在目前不少病原菌对原有抗生素逐步产生耐药性,尤其是肉用动物长期使用抗生素受到严格检查和批评时,对畜禽体内自然产生的抗菌肽功能的了解以及设计一种方法来调节动物体内自然抗菌肽的功能便显得极为重要。[2]其中通过抗菌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而大量生产抗菌肽是一种较为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2.5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用实验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或动物受精卵中,由此稳定整合到动物基因组,并能遗传给子代。目前常用的转基因技术主要有:显微注射法;胚胎多能干细胞虫;裁体法;反转录病毒载体法以及电转移技术等等,其中显微注射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基因导入技术。[1]目前培育成功的转基因动物绝大部分是采用该方法获得的。最早的转基因动物是将疱疹病毒基因与BCDE早期启动子联在一起,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小鼠受精卵获得的转基因小鼠。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DNA重组、转化等技术将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中,并使之产生可预期的、定向的遗传改变。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连串基因研究工作开启了人类改造生物的新纪元,这种按照工程设计原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目标的技术体系被称为“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通常将植物基因工程称之为“转基因技术”,所获得的产品被称为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作物,有时也使用“遗传修饰生物”或“工程作物”等名称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基因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29-02
基因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为基础,引入工程学概念,成为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操作技术作为其具象载体,在药物的生产和检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学科飞速发展,其在生物及制药行业产生了强力渗透,快速形成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核酸测序、蛋白质谱、细胞学、动物克隆及信息技术等相关平台的建立,催生出大批提供创新型生物研究的科技服务的企业,推动基因工程学科研究在相关领域的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前沿生物科技在医疗、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服务。
因此,构建出更适应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基因操作技术教学体系,将其在整个专业建设中进行壮大和完善成为必然。
一、课程设计要更实用
结合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宗旨,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对口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为:理论知识教授以实践需求够用为度;实践技能培养以实际工作情境为准。
理论教学学时,涵盖了基因操作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基本流程和基本技术。不过分强调理论的深度,更着重于实践需求性。让学生掌握并奠定其运用基因操作技术开展专业领域的生产、开发等工作的良好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安排以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为准则,将原先分散、零碎、无关联的单个实验综合为一个由六个任务组成的前后连贯的大项目。前一任务是后一任务的基础,后一任务的实验材料由前一任务提供。旨在让学生能形成对基因操作完整过程的概念。
以理论教学的主要章节为支撑,使基因工程基本原理贯穿于实验的设计中。形成一个既与理论课互补,又相对独立的实验体系。强调和练习学生操作的精准性和熟练程度。所有任务全部由学生自行分工、操作和记录,并共同解决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与此同时,提升硬件条件,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以开展开放性实验和创新项目的研究也是探索并将试行的重点内容。
综合性实验包括重组表达载体的转化和筛选,外源基因在宿主中的表达及利用SDS―PAGE检测蛋白含量等较完整的大型实验。让学生能系统将基因工程制药、蛋白质分离纯化、SDS-PAGE等知识点一并掌握。
而课外开放性实验是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之外,教师根据基因操作技术的特点,结合生产实际设计的课外实验题目,带领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选择。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让同学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更多样
作为前沿性专业必修课,高新技术多,操作流程长,理解难度大。结合高职学生依赖性较大、自主思考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教学中探索运用多种高职教学方法,更多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比例,给予其动脑筋的空间。由学生反馈来看,多样手段的教学让其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对教学更有参与感和积极性。
1.实例式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化。基因操作技术涉及的操作项目多且微观,比较抽象,所以清晰讲解的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思路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引导其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实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结合书本理论知识,利用图片和动画把课程中难的教学内容简易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把高深的内容形象化。
2.归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归纳、综合。基因工程中的一些研究技术是相似的,但是目的并不相同。因此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发挥学习主动性,知识掌握更牢固。
3.自学辅导法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布置学生课外自学,教师只通过课堂对重点内容提问加以检验。自学辅导法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双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英语专业词汇。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基因操作技术》课程在实操部分涉及的仪器和试剂,专业英语比重较大。本课程从2011年开始,探索使用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母语为主,重点部分用中英文双管授课,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更多英语专业词汇。
三、实践考核要更重过程
实践考核是课程成绩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对“技术”掌握的衡量参数。而以往实践成绩大多都以实验报告作为评断依据,体现不了“过程”。
基因操作实验的特点是:结果往往在最终筛选重组子的步骤才得以显现,但结果却建立在每一步操作的好坏之上。所以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最后的成功添砖加瓦,不可忽视任何一个过程、任何一个细节,做一个合格的基因操作技术员。
考核方式突出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实践考核的地位。以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动手及创新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验素质考核还体现在,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自主提出对该次实验的分析,以及自己仍旧存疑的问题,教师对分析的深度进行考核,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重视科研素养培育,在实验过程中,端正学生实验态度,培养学生科研作风,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习惯,鼓励学生从失败的结果和数据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
基因操作技术作为一门实验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前沿专业课程,作为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程。希望通过对其高职院校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面,甚至在今后能将《基因操作技术》发展为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不断扩大受益面,深入满足行业对基因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齐凤惠,詹亚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
[2]杨海灵.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70-71.
1 “基因工程制药”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的定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今的生物技术正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基因工程制药”涵盖了研发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研制技术比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新药的原理、方法、技术路线。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尤其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了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但大多依靠国外进口,缺乏自主产品。随着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治疗正在快速发展,在2011年,美国医学界就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2012年10月,?W盟批准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uniQure公司的Glybera,2015年年初,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引领了一个医学新时代,促进了基因工程制药研究新药的迅猛发展。作为医药行业的技术人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跟上国际同行的步伐,相互切磋,才能更好地掌握基因工程药物理论和新技术,为医学新时代的生物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创新出自己的产品。基于以上,开展“基因工程制药”双语教学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国际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医药行业服务。
2 “基因工程制药”双语教学实施方法和思路
2.1 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
双语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外,同时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也要在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对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高,具有用外语解析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能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仍然有限,高职院校教师从总体上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专业英语水平不错,能查阅国外专业文献、科研能力较强,但利用英语交流表达上有所欠缺;二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听说读写能力水平较强,但专业知识不够。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教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主要措施就是学校选派有能力的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修班和赴国外求学。教师通过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和国外相关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写作能力,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参与双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双语教学教师团队的师资水平,为培养国际性的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2.2 确立适度的教学模式
“基因工程制药”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研究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工程制药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基因工程制药研究方向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国内外文献及国外相关网站了解医药行业知识的最新进展,成为与时俱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本课程知识目标,以制备基因工程药物产品为主线,围绕基因工程制药的一般流程、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载体、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酶;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技术五大模块为体系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设计。国内常见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有3种,分别是沉浸式教学、保持型教学和过渡型教学。针对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授课的接受能力普遍偏低的特点,高职院校一般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课堂上合理安排两种语言的教学比例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料PPT是英文,授课全部用中文这种形式化教学是不可取的。提倡比如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和干扰素等重点概念用英语讲,配以中文解释。知识简单的绪论和实验过程中简单的技术路线等章节用英语讲,而在知识较难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多用汉语教学。不论用英语还是汉语,都应围绕将语言作为载体传授学科知识的基本点来开展双语教学。
2.3 选择合理的教材
合适的英语原版教材和参考书是双语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国外原版教材具有原汁原味,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结构鲜明,权威性强等特点。一些本科院校中文教材选定的是李元的《基因工程药物》,原版教材选用的是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T.A.Brown),中文教材与原版教材内容相符的章节用来作为双语教学的内容。但是国外原版教材费用价格偏高、书中内容信息量大、专业理论知识深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偏弱,接受能力不强等都是实际情况。高职课程教学大纲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目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的双语教材还比较少。因此,高职院校相关学科教师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改编、整合,整合成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双语教学目标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教材配套中文讲义,方便学生理解,以期保证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2.4 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学习兴趣就有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基因工程制药”课程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双语教学。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介绍比如基因治疗,精准医疗这些前沿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在不断变更,唤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在理论课授课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穿插“汉中有英,英中带汉”的方式进行,应以汉语为主(70%)、英语为辅(30%),以此来缓解听课疲劳。将重点概念比如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等用英语表述,汉语注释,把握?y易深度,有层次性,在介绍治疗肿瘤的基因药物等这些新技术时,准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内容(具有英文背景的),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和辩论式等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因工程制药”也是一门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可采用小组教学,在PCR克隆技术、质粒DNA的转化等简单实验中,实验步骤可以用英文讲授,实验结果用中文论述,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5 教学考核
双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和课程期末考试二者结合到一起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可以结合课程进度来布置作业,可以选取一个专题如Gene therapy、Insulin secreting gene engineering等,课后分组讨论后查阅文献,制作成PPT,鼓励用英文演讲,教师和同学共同进行评分。学生在完成专题作业过程中通过NCBI、EMBL、中国生命科学论坛、生物秀等网站,了解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行业的最新进展,同时,通过查阅外文文献和国外网站,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增加了词汇量,也提高了用英语解析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能训练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课程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这几种题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出题形式全部用英文命题和用英文作答显然是不合适的。应采取中英文混合形式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用英文命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论述题用中文出题。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用英文作答,其它题型用中文作答,也可增加英译汉和汉译英题型。这种形式既能考核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核英语水平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保证双语教学学习和教学效果。
林木组培培养是采用林木的器官和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苗木快速繁殖的技术,目前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繁殖的木本植物多达120余种,并且逐年在增加。美国1978年已经使用火炬松组培苗进行小范围造林,1983年其里格斯苗圃林木组培苗的生产规模就达到100万株,德国、法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对云杉、杨树、桉树等树种的组培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投入了工厂化生产。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林木组织培养研究。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先后分别有杨树、桉树、马尾松、泡桐、杉木、湿地松、马褂木、柚木和桑树等树种通过组织培养成功获得再生植株。目前,我国的林木组织培养育苗研究已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分别华北和华南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组织培养育苗工厂,仅中国林业科学院在湛江的南方桉树中心,年产桉树组培苗就达到300万株。
2林木转基因育种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五大工程之一,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将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到相应的受体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中,改变受体植物的DNA组成,进而改变林木自身的相关性状,产生新的有利性状,转基因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和纯合育种相结合,可以大大缩减育种周期,加快林木育种进程,可以有效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生殖隔离障碍,创造新物种和选育新品种,对优质人工林的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开始大量应用,其中主要技术有基因片段的分离与鉴定、植物细胞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别等。目前我国的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有几十种树木如杨树、火炬松、花旗松、白云杉、核桃、刺槐、麻栎、桉树、苹果、罗威云杉等先后进行了基因工程研究,已经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有杨树、核桃、柳树、松树、苹果、李和葡萄等。研究领域主要有抗病虫害、抗除草剂、抗逆性、花色花期调控等基因,其中抗虫基因工程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的抗虫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已实现商品化生产。
3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遗传标记是指能稳定遗传,容易识别的遗传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生化特征和分子标记等。分子标记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由于DNA分子具有多态性,能体现生物的基因特征,常作为分子标记的遗传标记。目前,在林木育种工作中用的分子标记手段主要有4种,分别是限制性片段多性(P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性片段多态性(AFLP)和简单重复序(SSR)等。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分子标记主要用于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方面。目前,借助分子标记技术,杨树、桉树、松树等主要经济树种已经建立了遗传图谱,通过遗传图谱能识别遗传标记的具置,可以对树高、胸径、材积、干形等指标进行定位研究,遗传图谱对林木育种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优良品种的定向选育与培养。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遗传标记,在现代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林木次生代谢物质生产
关键词:基因工程 实验教学 微信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39-02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netic Engineering
Liu Qiliang* Tao Yiming Li Ran Gao Jintao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541004,China)
Abstract:Genetic engineering is one of the core subj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is subject. At present,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s focused on the experimental skills, however, teaching hours are not concentrated, moreover theory and practice is not closely combined, and the integrity and the coherence are lacked. On the basi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we created a wechat platform which was used to make the time in class and outside of class effectively used, to make the original resources in books and the updated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integrated and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principle more profoundly and think divergently. Teaching effec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experiment has been remarkablely improved, which reflected the Internet + practice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Genetic engineering; Experiment teaching; Wechat; Internet +
基因工程是生命学科中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其技术应用广泛,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教学地位。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抽象丰富,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基因工程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熟悉基因工程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亲手操作掌握PCR,酶切,连接,外源基因导入和转化子筛选以及克隆基因的表达等基因工程主要技术,对该学科的发展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1-2]。目前已经有了多媒体教学的平台,由于对该平台的依赖,师生互动不够,尤其是课堂后无法随时沟通,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微信是一种新兴的网络通讯工具,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这也给网络化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微信的主要功能是发送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短信,具有实时更新快、回复快、跨平台等特点,这将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实时高效的知识信息的沟通,实现课堂内外以及学校内的师生互动,突破传统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3-4]。该研究者所在教研室尝试利用智能手机结合微信的多种功能引入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
根据该教研室所开设的基因工程实验,结合该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首先建立了一个名为桂医实验教学辅助平台的微信公众账号,让参加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学生通过二维码扫描关注该公众平台(见图1)。通过使用该平台,任课教师可在课前实验课的相关实验原理以及背景知识,实验操作的大体流程以及结果处理方法,这使得学生在未进行实际操作之前就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和流程有了清楚且整体的认识,解决了以往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懂实验原理,按照书上的流程按部就班的操作盲目性。同时可以整合网络资源,将与实验内容有关的自制的或者国外优质Flas的链接发到平台,对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操作细节以及操作技巧进行重点演示,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有效。
2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微信平台应用前后的比较
2.1 教学模式更加丰富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微信平台的应用前后该院的基因工程实验的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了显著的区别,由应用前的课堂内单一多媒体教学逐渐向应用后的课堂内外多元化模式转变,将教学由原来的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内外,增加了实际有效的教学时间。
2.2 微信平台应用的收获
(1)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更好的推送有益资源。
基因工程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再加之基因工程实验的原理抽象难懂,仅依赖课堂老师的PPT讲解和演示对学生的理解是有限的。一方面,每堂实验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基因工程的实验内容是老师在课前就已经完成,而学生实际操作的部分可能是比较简单易行而且省时省力的部分;另一方面,对于一次实验课来说,老师安排的实验可能只是达到实验目的的其中一种实验方法,而对于其他的方法,学生仅通过理论学习而理解的不够深刻。举个例子来说,分子克隆实验需要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引物的设计,酶切位点的选择,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等,这些都是由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而在课堂上,学生只需要做简单的PCR、酶切、连接、转化等实验,那么,学生只有了解所有的准备工作是怎么做的,今后才能真正独立的完成分子克隆实验。因此,老师可在上课之前就将引物的设计的原理以及实际设计过程,酶切位点的选择原理,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及过程在微信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此次实验的整体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利用微信平台可加强教学互动。
由于微信设计人性化,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便捷,因此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笔者在桂林医学院随机抽样调查了100名在校本科生,微信的使用率高达98%,这使得利用微信作为实验教学辅助平台成为可能。以往的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由于课堂及学校内外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心理压力限制,师生之间缺乏足够互动,使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微信可以克服以上限制,在微信实验教学辅助平台内,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在课堂以及课堂外和老师进行对讲,进行实时讨论。老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把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发给每一个学生。
(3)利用微信平台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基因工程实验课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课程,及时正确的反馈将为实验技能的学习提供重要帮助。学生在操作时犯下的错误总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总是无法事先预测的,尽管在课后可以总结出一些错误,但是学生对这些错误的记忆不深刻,然而,老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用手机随时抓拍学生犯下的错误,通过微信平台将照片上传,让他们自己找毛病,这样学生们通过微信也能够相互借鉴,相互讨论,相互纠正。
(4)与应用前相比较,微信平台应用后,教师的授课时间大大缩短,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大大增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目的(见图2)。
2.3 微信平台应用所取得的成绩
微信平台应用以来,获得师生好评,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自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见图3)。
3 结语
微信平台是一个互动工具,是现代智能手机的产物。微信平台以其价廉、便捷、功能强大等特点为基因工程实验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基因工程实验课是基因工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课堂的理论部分有密切联系,又有它独特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和应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5]。在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起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培育了师生融洽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对实现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是当前国家所提倡的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相结合的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白玲,廖锦锋,马春涛,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14.
[2] 苏何玲,刘永明,李焰斌,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4):442-445.
[3] 刘丽君,熊才平,林利.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实验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68-72.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04-02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做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国务院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产业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要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保障措施之一即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重点培养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产业链关键环节专业人才等。在生物产业中,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处于核心地位,培养全面掌握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成为重中之重。
在此形势之下,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实验课教材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通过该实验课程的改革培养全面掌握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国际型专业人才,为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输送高端人才。
一、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往往是实验讲解,然后学生自己做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制作了实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画面直观性、内容丰富性、思路清晰性,是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积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单一的灌输到指导启发的转变,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要求学生查找出每个实验的相关文献,并与自己做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真正培养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改革实验课内容
以已进行产业化的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全过程为模式,将产业化前期基因工程药物设计方案、研究方法和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如表达载体的构建技术、工程菌构建、用Pilot系统纯化药物蛋白、糖尿病模型建立和药效学研究等。使学生能掌握基因工程操作、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技术,并将学生训练成能为医药企业等相关行业服务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专业人才。
本实验课程为一个为期连续7天的综合性大实验(共64学时),实验内容有机整合,交叉进行,从一个药物基因的获得、鉴定,表达和纯化,以及药效学分析为主线,将核酸提取,RT-PCR,表达和蛋白纯化等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有机整合,并展示了生物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完全按照生物药物的研发模式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为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培养实用型人才。
三、编写实用性较强的实验课教材
已经编写了校内立项的实验课教材《基因工程操作》,已经在生物学等专业本科生和微生物学等专业硕士、博士中适用5轮,得到同仁和学生的一致认可,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加入药代动力学、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等方面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实验课教材内容更丰富、更完善、更系统。
四、建立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在观念上,强调“实验同理论课同等重要”的实验教学理念,彻底改变高等院校“重上课,轻实验”的观念;在具体实验上,建立一个简明扼要、切实可行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系列实验体系,深入浅出,重视启发和讨论,教与学互动,使从被动、机械性实验教学转向自主性、研究性实验教学。
五、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建设成其理论课的延伸
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比较深奥、难以理解,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领悟其精髓,从实践中证实了其真实性和正确性。同时,学生将理论课中所学习的知识和理论再用于指导实验操作。
该实验课程以一个药物基因片段的获得、表达和纯化,以及药效分析为主线建立一个蛋白药物研发的实验课训练平台,抓住蛋白和核酸两大主题,建立一个综合型和研究性的大实验教学体系,重视各项技术的衔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考核体系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1)综合实验前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报告的撰写,占总成绩的30%。(2)实验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规范化的实验报告,包括前言、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这部分占总成绩的50%。(3)实验技能考核,包含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课堂上讲解过的理论知识,这部分占总成绩的20%。(4)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实验创新精神的,如设计方案独特、新颖,实验实施过程中给出合理化建议等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加分。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教学改革,涉及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教学主体和客体。本次实验课改革以基因药物的研发为主体,融合基因工程各种操作技术,将任课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将任课教师的科研渗透至实验课教学中,这样也使授课内容和素材得到科学研究的强力支撑,突出体现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特点。从而搭建微生物学、生物学等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为我国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领域输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盖颖,陆海.基于能力培养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96-97.
[2]董妍玲,潘学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因工程实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6):175-176.
[3]王小敏,叶晓霞.综合性实验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52-253.
[4]梁健,段瑞君,魏晓星.基于能力培养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4,31(2):109-111.
[5]刘香利,王保莉,张大鹏,刘华伟.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52-253.
[6]李斐.综合性实验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232-233.
[7]曹正宇,朱国萍.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0):126-129.
[8]唐.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3):19-20.
[9]王华森,朱祝军,符庆功,于超.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6):128-129.
[10]邓培渊,袁伟,郭红玲,李玉华,刘会丽.生物科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改革探索[J].郑州师范教育,2015,4(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