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1 16:30: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 教学方法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内中的课程中有很多都是以基本概念和管理原理为基础的,也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相关的理论,其次再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尤其对于大学本科学生而言,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是必须的。但往往这些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对此可以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1.1 参与式教学方法

1.1.1 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有些实际问题,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因为经营者就可分为几种类型:如风险型、保守型等。不同类型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有些问题,可以使思维发散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1.1.2 教学互动,提倡参与式教学。工商管理很多专业课程都经历了兴起、热潮、回落、重振这样一个过程。其中包括很多理论、很多学派。许多定义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包括一些有争议的论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大大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3 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群内的课程来讲,可以安排学生先行进行自学,使其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要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认识。

1.2 实践教学法

1.2.1 课堂案例讲授。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制作相关的案例,把有关素材完整地提供给学生,而后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启发、引导,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或进行补充性、提高性的讲解,以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决定考核成绩。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专业课程的鲜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适当运用情景式教学。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演练。二是建立相应方向的有形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

2 现代教育技术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为了全面提高和增强学生在今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要打破原先的“教材 + 黑板 + 笔记”的模式,在教学手段上要有一定的创新。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方式共有两种:

(1)以媒体为基础的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加适用于某种环境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教与学的领域,它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服务――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

(2)基于课程类型的应用课堂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理论和技能的教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的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显示过于呆板的弊端;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发现式等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大慰,陈启杰.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学校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上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就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做了浅显的研究以供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逐渐显现出了很多过度应用信息技术或是过度排斥信息技术的教学现象。过度的应用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仅仅用PPT进行讲课,完全摒弃了板书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过度的排斥则是有多媒体的条件却不加以应用,仍固执于板书教学。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合理整合成为教学中逐渐凸显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中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用在学习上,其活动范围在学业的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在讲地理课程时,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书面上晦涩的文字活化起来,地理知识由平面变得立体,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有直观的感受,也可以锻炼学习能力。

三、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1.将信息技术中的音、像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等多领域文化综合到一起的学科,在授课时单纯用笼统的语言与文字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入的了解与学习。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时候,仅仅将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平面图展示给大家,这与将地球如何公转与自转的视频展示给大家相比,动态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心理学中我们得知,动的物体比静的物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将铺在平面上的地理知识“动”起来。为了让书本上的知识“动”起来,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包含着地理知识的音乐,通过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歌曲进行知识的回顾与串讲。例如《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教师可以先提问以了解学生分析题干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对歌中包含的知识点讲解后,再基于当前知识点进行扩展。在《长江之歌》的前两句歌词中我们得到的地理知识点有: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为何长江是奔向东海的?长江沿线上的水电站有哪些?等等。教师在讲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视频的视觉吸引进行加深印象型教学,通过展示五带中的奇特动植物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带划分的掌握。

2.多媒体与板书结合运用,使知识讲解层次分明课堂上单纯地运用

PPT进行授课与传统的只用板书进行教学是没有大区别的,这将失去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在允许减少工作量的前提下,将多媒体教学与黑板的书面板书相结合。作为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向学生做简单语言讲解即可;但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不仅在PPT中做重点表示,还要在黑板上将这些知识罗列出来。在讲解气压章节时,可能电子图示比教师自己手画的图示更直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PPT进行电子图示展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起到的还是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与强调。不完全抛开多媒体教学,也不完全抛开书面板书,人、机两者的整合与交互在高中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好的影响。

3.建立地理专题“课上授业,课下解惑”学习网站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学校开始重视建设学习网站,而且很多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高中学校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可以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的桥梁,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高中地理教学与学习模块。作为专题性模块,学校可以将教师的教课视频与课堂中应用的教学资料、教案一并投放到该网站模块中。试听与书面学习资料对应投放,可以让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的重新学习,也可以让学会了的学生有复习与预习的学习渠道。网站中也需设有对应的学习交流区,为学生提供分享与提问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看到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的疑惑之处,对于单个的疑问可以在平台上解答,对于对同一知识点有很多人不懂的地方,就拿到课堂上统一讲解,在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将高中地理知识教透与学透。

第3篇

一、互联网+微课的特点

1.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就是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微课也如此。对于制作微课的人员,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学习交流平台课堂上只要有一网的电脑,便可下载微课视频,可以实现移动性教学。

2.视频容量低,设备兼容性强

基于视频的大小来看,微课的视频是不到正常视频的二分之一,从视频的格式看微课的视频是基于大众软件进行播放的,比如,手机、电脑等设备都支持在线观看。

3.用时短,局域针对性

微课的教?W视频通常在十分钟以内,最长的都不会高于十分钟。传统的课堂一般是四十分钟左右,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内容也不够精练。微课的时间不仅短,而且效率要大于传统的课件。因为制作微课的制作者都是依据国家有关专家或是有经验的教师划出的重点问题,进行着重剖析,针对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或是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微课的主要就是针对性强,节省课堂时间。

二、微课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微课应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紧密相连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规划与课程难易进行制作微课,课前预习的部分、课堂进行讲解的部分、课后进行复习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制作微课的方式,为高中地理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方向,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强的高中生安排一些有关地理扩展题的微课。在每一个微课之中,强化主体,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出现课题重复的情况。高中地理微课的主题应该根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设计,或是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题目。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时,应该基于教学目的与学生需要这两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可以基于地球为微课的主体,将其相关的天体进行阐述、恒星的特点、天体系统等重要知识点应用到微课的制作中,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

2.微课的类型要多样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依据不同知识点制作微课,微课的种类是众多的,有讨论类、教授类、演示类等,使其形式更加多样的,具有极强的趣味与完整性。在构架微课的平台与食品时要确保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适应运用电脑在线观看或在手机设备等渠道对微课进行充分运用,将移动学习真正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制作微课的知识点也要具备多样化的特点,要将动态与静态的知识点有效融合,避免微课内容枯燥无味,适当加一些图片,使微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中地理知识点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模型的构造与组成的微课,使学生更有效地了解自然规律以及天体构造等。

3.微课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图像教学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差异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有气候、地形、地质、矿产等。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关联较大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握看图、读图的本领。因为地理图像承载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对图像教学的认识,针对不同的地理图像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解题能力。

一、高中地理图像概述

地理图像涉及很多方面,但就本文的研究范围来说,主要是指高中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图像类型。在教材中,这些图像主要用来配合知识点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且掌握基本的计算方式。由于地理图像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因此其作用并不相同。

就高中地理课看,其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影像、等值线图和地理漫画。其中地图是最常见、常用的地理图像,从中国地图到世界地图,从气候分布图到矿产资源分布图等,这些地图在教学中起到很直观的指示作用。地理景观图是以辅助理解为主,读图较轻松。地理示意图通常是对某种地理现象进行图示解释。地理统计图经常会用柱状、线状、饼状、条状等图形方式表示一些数量变化、数量关系,它能够让地理特征体现的更形象化、数字化。地理影像则通常是利用卫星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信息科技影像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整体把握度。等值线图是地理考试中最常见的图像,这些等值线图通常具有比较大的信息量,还需要结合运算。地理漫画是比较轻松的图像,通常很少包含有难度的信息[1]。

这些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图像时都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尤为重视地理图像教学,把握好地理图像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完善的学习体系。

二、地理图像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非常重要,由于不同的地理图像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在地理图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地理图像的特点,并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针对不同的地理图像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模式选择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读图解图,从整体上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素养。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模式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讲解地图、地理示意图和地理统计图,这几种图像都需要认真研究图上标注的内容,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一定的知识内容。比如在教学世界气候一课时,会参考到一幅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该图片是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地区的气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分析图片上的不同色彩所代表的不同气候,并进行归类,才能够得出世界上不同地区所受到的气候影响[2]。如果让气候图更直观,教师可以利用更简便的图示方式将这一彩色图像简洁化。比如可以用表格的方式简化世界气候图,通过对于一幅复杂气候图的归纳,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世界气候的规律,并且认识到气候和洋流的关系。

另外,在讲解地理示意图时需要用这种先读图分析再归纳总结的方法。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运动,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的成因和过程,这一部分还需结合一定的物理知识。通过对热力换流图的分析,就很容易看出,空气中的冷热不均导致热力环流,而热力环流正是高低气压作用的基础。

又如在讲解地理统计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把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讲述出来[3]。比如在分析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图时,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在10%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35%左右,可见老龄化速度之快。由此可以结合我国刚推出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进行补充讲解。

2.通过“读图-阅读”模式进行教学

这一模式比较适合地理景观图、地理影像和地理漫画这三种图像的讲解。一般来说,地理景观图都是配合文字出现的,比如在讲黄土高原、梯田、丘陵等地貌时,地理课本上都配有相应的图片。地理影像也是,如在讲海洋污染时可以用到地理影像,从卫星拍摄的影像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河流污染对海洋形成污染的现状。地理漫画是通过漫画的手法来表现一些客观现实,比如在讲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时,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来讲解,最终通过读图和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直观认识。并且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一些图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举一反三”模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经常作为考试题目出现的等值线图。等值线图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感。一般等值线都是平面图,学生必须将平面图和现实中的地形相结合。一般来说,等值线图都有一个共性,即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并且等值距相同。根据等值线的这一特点,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能力。在学生学会了看等值线图并能够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都可以解决。

综上所述,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有些教师对于地理图像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在地理图像的认知方面得不到好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读图。

参考文献:

[1]聂璇.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10:45-47.

第5篇

每年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时候,都感觉高一地理的学习非常困难,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未能有效衔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很多,也容易很多。结合高中教学实际阐述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原则,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通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整体。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发现地理非常难学,尤其是必修一的学习,无论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地理知识接受上都无法适应,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高一地理必须要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原因

1.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一点地理基础知识都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边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为地图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很多高一学生不知道。对于经度和纬度很多同学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讲到地方时和时区计算时,需要用到经纬度。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其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学习很难。

2.高中教材结构不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编排都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认知的规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学期五章内容都是很难的自然地理,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标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几章的学习,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学生的物理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生物学、区域地理的地图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规律性很强,这些内容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3.教学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地理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初中地理课时少,经常等到考试前发一些地理资料给学生背诵即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使用其他任课教师来上地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科明显增多,地理课一般一周只有2课时,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属于理科性质,理解难度大,有限的时间和薄弱的地理基础,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困难。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所学科目少,教材内容简单,课时多,学生学起来感觉相对容易。同时,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上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中后,学科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和深度增强,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质,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难。进入高一后,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课本上有些知识还应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先记忆,甚至死背。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这一节的内容时,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默写。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纬度是‘北半球逆时针,西寒东暖、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些规律先让学生熟记,如果学生记不住可以通过画洋流模式图或者默写的方式来加强,至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则要求学生先记住各大洋的名称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称,洋流的名称主要以流经地区命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轮廓图,在做题目时只要把简图画出来,把规律背出来,题目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对这部分以识记为主的地理知识,教师还是要延续初中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地理学习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课堂容量大,有时一节课既要讲课后习题又要讲新课,时间非常紧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堂重点听讲、课后的练习以及复习,都与初中有较大区别。首先,要熟悉地理课标和教材,对整个高中地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知道哪个阶段讲解哪些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当然,最好对初中地理课标也要进行了解,对初中教材熟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有的放矢,节省教学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有的还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还在怀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的好坏在于各自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逐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3.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的衔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难,无论知识点还是课堂容量都与初中不一样。有些地理知识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进入高中后,这些初中知识点会用到,用来理解高中知识。如果这部分初中知识没有学习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肯定就会有障碍。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章中的“时区和时差”“昼夜长短”两部分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按照正常的备课,介绍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1分钟,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但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具体计算时,发现学生对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把经度换算成时区等知识都不会。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地理内容,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地理课没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没有正式的地理教师、有的初中地理课基本不上,导致学生对经度、纬度、时区部分的知识都不知道。通过课后及时反思,调整教案,在其他班级授课时,先补充初中地理的知识,然后再教高中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时,有的学生对世界上的大洋名称和分布以及个大洋的轮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经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学习洋流时,先补充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用多媒体显示世界地形图,带领学生读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大陆,了解各大洋的轮廓特征以及大洋两侧的大陆名称,记住洋流流经各地的地名。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比较轻松,理解上也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和学校对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视,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的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如在讲到“板块构造”部分知识时,比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引入课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一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组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很快有了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看世界轮廓图,继续讲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是关键,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课本,两本必须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师要调查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识有机衔接起来,降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在衔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会,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恰当的教学时机,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补习。总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高一阶段,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不会感到困难。

作者:陈岚婷 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参考文献:

[1]罗雅晶.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2]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从中可以看出地图在我国古代就表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读图、分析图的方法,那么,他们就能更加有效地从图中获取到更多的地理信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成功离不开好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图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研究发现,很多地理成绩好的学生不仅很喜欢看图,还有自己的一套看图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具体做法很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地理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无意识读图”训练学生的空间辨识能力;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的读图视野。

二、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1)要让学生了解地图,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及时排除“障碍”;(2)看图要有序,不可杂乱无章,这样比较容易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但是无论如何都要有一定的“序”;(3)保有图的整体性,如在研究区域地理时,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某点、某线上,而是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图像,进行全面观察,形成立体化的空间印象;(4)用图,学习地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用地图,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用图的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用地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用地图分析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

分析图,即对图展开积极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思维活动达到准确理解图中所传达的信息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分类解析,一般有对同类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和针对普遍中存在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深刻理解地图;指导学生在分析图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关联性;学会用辩证法分析图。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概念;本质;有效策略

一、教学反思,多么痛的领悟

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态度是从不重视,甚至还有一丝不屑。我认为那就是记记背背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体现不出教师的水平,更不能检验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更不可能去考查学生。所以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处理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看看,课本上画画线,最多让学生填填空。长期下来也没出过什么“乱子”,于是乎,我心里还有点得意,觉得自己对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处理比较到位。这种肤浅的认识被两节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打醒了,那是在高考前一个半月左右的样子,我们有幸去听了杭州两位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按照我的想法,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名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肯定在讲解题方法或应试技巧吧。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居然都在梳理高中地理概念!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好的学生,每年的重点本科率至少在95%以上,为什么这时候不利用习题训练提能力,教师反而花大力气去复习地理概念?一个也就算了,两位名校的名师同时都在这么做。课后我和两位名师进行了交流,终于若有所悟。这两节高三名师的公开课我收获的是经验,而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的1~2题带给我的是惨痛教训:

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表1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诲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这是一道组合题,第一题如果错误,会影响第二题的作答。考试考完,学生感觉良好,答案一出,先是怀疑答案错误,后来经证实答案没问题后,骂声一片。后来听说这道题目正确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连一线的地理教师也大加口诛笔伐。学生的情绪我可以理解,一线的地理教师为什么也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和反应呢?当然这道题正确率如此之低,是不是过偏,值得商榷。后来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组高考题打中了教师的痛处:为了应试,我们在复习备考中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复习城市化水平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成绩,常会给学生这样的结论:经济水平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学生正是在老师教的这种结论的指导下去解第1题的,因为经济水平由高到低是英国、日本、沙特、泰国,所以第1题选D,第2题选B。但这是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吗?如果去除功利化的结论,回到本质的地理概念上,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这组问题,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事实上日本逆城市化比较严重,再加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等原因,城市化水平只有66%,而沙特盛产石油,再加上气候干旱,不宜大规模发展农业,所以8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第1题答案选C,第2题答案也就不难选择了,为D。那一年的高考,我校的文科重点本科上线仅3人,为近年来的历史新低。我想,地理应该负上部分责任,我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应该反思高三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概念的教学。

二、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地理概念

1.高中地理概念及其特征

要了解高中地理概念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地理概念的“概念”。关于地理概念的定义界定,不同学者所下定义各有不同,陈澄在《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一文中指出: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褚亚平在《中学地理教学法》中提出:地理概念就是在意识中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虽然专家学者对地理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地理概念具有三层含义:(l(1)地理概念是概念中的子概念,属于人脑的反映。(2)地理概念涉及的范围包括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3)地理概念在人脑意识中的反映是本质属性,不同于地理表象,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地理概念是将一类地理事物共同特征用更加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的本质属性。例如,地球上的湖泊,有内流湖、有外流湖、有淡水湖、有咸水湖等。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湖泊的本质特征与属性: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那么,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它具备以下特征:

①抽象性。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所以它有很强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地理现象概念的空间想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中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宇宙天文概念,这也属于高中地理概念,这部分地理概念的理解相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②系统性。每个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梳理概念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不仅了解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概念系统。例如黄赤交角这一概念,不仅要知道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更要借助图形理解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以及五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地球公转的概念系统。

2.高中地理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中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关键

许多高中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作为基础。高中地理知识的推演、地理原理的建立都离不开高中地理概念。形成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另外,学习高中地理概念时培养的各种初步能力,可迁移至地理课其他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是培养未来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起点。

(2)地理概念是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高考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用简洁、科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为基础。例如,向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山岭,科学的表述是“向斜槽部因受到了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学生的表述有:“向斜部分,由于位置较低,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不断堆积,从而形成山岭。”这段回答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如“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二是表达不科学。其中还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向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向斜槽部”;向斜成山并不是周围的物质在此堆积而形成的,而是向斜槽部受到的侵蚀比较弱,而周边的物质受到的侵蚀比较快而造成的,其实质是差异侵蚀。由此可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建立在准确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的基础之上。

(3)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可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征,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意志薄弱的学生常缺乏信心,半途而废。如果学生有了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就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视学习为内部的需要,把解决问题作为一种享受。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良好品格。例如,在讲授“方位”概念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地理学家为发明指南针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目标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绝不是让学生去背背那么简单。那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我认真钻研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从中有了一些感悟。新课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角度进行构建,三者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所以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目标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学生经过准确的理解掌握、深化巩固、迁移运用、反馈改进概念等过程,最终实现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这一课程目标。(2)高中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的养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可以归结为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即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3)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教育审美化的实现。

三、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了上述的教学反思之后,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摸索一些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概念的过程离不开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绝不是简单、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就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摸索的一些教学案例去谈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

高中地理概念,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指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指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能依据概念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

(1)具体概念――概念获得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获得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假设、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地理概念的方法。以“自然资源”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教师提供材料。

石油、汽油、野菜、煤炭、金矿、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棉花、雷电。

步骤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有生命的;能卖钱的;能提高人类的福利;物质和能量。

步骤3: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判断上述材料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判断。

石油――是、汽油――否、野菜――是、煤炭――是、金矿――是、石灰岩――是、花岗岩――是、大理岩――是、棉花――否、雷电――否。

步骤4: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判断,修改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有生命的(删除);能产生经济价值(口语变为地理术语);能提高人类的福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补充);物质和能量。

步骤5: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做出反馈,引导学生确认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归纳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抽象概念――图示法

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懂,通过图示法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更为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的属性,并通过提炼地理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解读得出地理概念的特征,从而归纳出地理概念。例如,对于低压槽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先给出定义“低压槽,是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随后在图1中,找到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即图中的槽线),然后做出切线(黑色虚线),提炼出低压槽的关键属性,即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处的气压低于两侧的就叫低压槽。进一步挖掘:低压槽的西侧为偏北风带来的冷气团,东侧为偏南风带来的暖气团,冷暖气团在低压槽相遇,之后一起继续逆时针(北半球)向中心辐合,所以冷气团势力强于暖气团,图中低压槽处形成冷锋。还可以分析冷锋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高压脊、山谷、山脊等涉及等值线弯曲的问题。简单、直接,即可避免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

(3)建构概念网络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不仅是单个概念的教学,更是组织结构的教学,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建构起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概念网络,而概念地图是建构概念网络的重要途径。概念地图是利用直观的图式来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例如,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为例,这一章的地理概念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我采取了建构概念网络的方法:步骤1:给出如图2的主要概念,让学生在这些概念之间画线或箭头,以表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拿到之后一头雾水,好一点的学生能连几条线就不错了。步骤2:鉴于学生难以完成步骤1的任务,我引导学生去抓这一章的核心概念,简化如图3。步骤3:根据步骤2,再去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如图4的概念网络: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

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要让学生能学会分析概念。在分析概念时,学会比较概念尤为重要,这是认识概念本质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索极昼区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高度的关系时,我就引导学生画了图5来落实地理概念并比较相关概念:

图中O为地心,AOB为赤道,EF、DH、CJ为三组太阳平行光线,EF的延长线经过地心O,为太阳直射光线,F为太阳直射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FOB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复习地理纬度的概念),设为α;由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可知:DFBK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CA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00;CD纬线上出现了极昼现象,∠AOC=∠DOB且为该地的纬度,设为X;分别过C和D点做出其地平面(圆的切线)CI、DG,∠GDH为CD纬线上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图中复习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设为H,∠ICJ为子夜太阳高度,设为h。

∠FOB=α,∠AOC=X

∠FOK=α+X

COCI(地平面的定义)

∠JCO=90 o+h

太阳光线EF∥CJ

∠JCO=∠FOK (同位角相等)

90o+h=α+X ①

又H=90o-(X-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②

联合①②解方程组,不难得出结论H+h=2α。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在图中落实了以下地理概念:直射光线、纬度、(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地平面,同时比较了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三组地理概念。更为重要的是,结论浅显易懂,推理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和比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地理概念学习的终点。学生对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进行实际运用,即运用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只有在实际情景中对地理概念进行运用和反思,学生才能深刻领悟地理概念的本质,并将其构建为自己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除一些功利化、复杂化的结论,引导学生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以往有关坡度的教学中就归纳了很多结论:(1)同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2)不同幅,若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则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这样的结论看似为学生着想,面面俱到,实际上就是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结论越多,学生越容易乱,越容易去死记硬背。所以我用坡度的概念对结论进行了瘦身: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推导出上述结论,简洁明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解决上述两个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图6中各点为相对于同一基点的实测高程,单位为米,其中M为该区域的最高点。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坡地中,坡地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分析:两题都是考查地理概念的运用。第1题,如果用我以前归纳的判断坡度的结论根本无从下手,只要抓住坡度的定义就简单了:图上①②③④四处的图上距离一样,又在同一幅图中,比例尺相同,故四处的实际水平距离一样,很明显,四处的相对高度顺序为①>②>④>③,而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故坡度的顺序为①>②>④>③。第2题,小溪(河流)发源于山谷,抓住山谷这一概念的本质:两侧海拔高,中间海拔低。从图中获取信息:ACE三点距M点的距离一样,C点两侧的AE海拔高于C点,同理BF两点的海拔高于D点,故①两侧的海拔较高,中间较低,所以①处为山谷,可能有小溪发育。同理可以判断出②③也为山谷,④处为山脊,故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3处。

当然,上述地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从地理概念出发,以地理概念为核心和主线,去除功利化的思想,返璞归真,回到原点,还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本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以地理概念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程序流畅,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例如,我在设计《湖泊》这个课题时,抓住了湖泊概念中的“洼地”和“积水”两个关键词,以其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1)展示有代表性的湖泊,学生据图归纳湖泊的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洼地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地质作用和湖泊的分类:构造胡、火山湖、冰成湖、堰塞湖、泻湖、牛轭湖。

(3)积水从何而来?到哪儿去了?从而分析湖泊水的收支状况,并以青海湖和鄱阳湖为例比较内流湖和外流湖的不同点。

(4)用材料从湖泊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分别去归纳湖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河流的进出除带有盐类物质外还带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哪儿来?如果它们的量异常偏多就会产生什么问题?

(6)湖泊环境问题探究:外流湖和内流湖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内流湖盐度越来越大的原因?外流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原因?

(7)分析方法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忽视地理概念,以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原点,不断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从而加深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去除教学功利化,教学简单一点,效率高一点,师生更加快乐点!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J].地理教育,2006(9):45-46.

第8篇

一、目的性

人类的思维都有着目的性,同样在学习地理时,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们首先就应该按照学生们正常思维的特点,进行学习地理目的的教学。才刚刚进入高中的学习,学生们对待高中的学习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好奇和无知。对待学生们的这种情绪,老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很好地把握。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得让学生们明白的是学习地理的目的。高中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生们通过中考的角逐站在了高中学习这个相同的起跑线上。或许在以前的学习中、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另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重新开始了,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地理这门学科或许在高中的学习中还没有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在上课前老师们的必要功课。或许很多的老师会这样告诉学生,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参加高考,是为了少丢分,多拿分,考上一个名牌大学。虽然在高考中地理的分数比例不够大,但是哪怕是一分也会让你们被名牌大学拒之门外。学生们或许在这样的压力下会努力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懂得学习地理真正的目的。而且来自分数、名牌大学的激励在学生们决定放弃学习时就会瓦解,这样的学习目的只是短暂的。老师们别忘了,地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的学习就是帮助生活,帮助更好的生活。即使有一天学生们不想学习了,但是还得生活下去,地理的学习不会是学习的负担,它只是生活的必备知识。学习地理能让我们在遇到生活的难题时更冷静,更充分地解决。学习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有目的才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二、实践性

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来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就目前中国的教学形势来看,地理这门学科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机会是比较小的。因为地理的学习牵涉到地质考察,地形分析,环境监测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上的学习、讲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旦要将这些知识的学习带入实践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的。虽然我强调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性进行思维式教学,但是在实践性教学这一模块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改进。实践性教学是能为教学添加活力,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但是条件的局限让老师施展不开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和实践联系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地理实践的精彩,虽然这只是实践的另一种形式,但是相信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三、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概念清晰,定义准确,体系鲜明,行文有条理,同时对事物的阐述明确、恰当、有哲理性。这也是对老师上课的要求。地理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挺强的学科,比如在进行定位分析时,地质考察时等等,这些的学习都会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性。当然在教学时就更加考验老师上课的逻辑性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特别要融入不同的逻辑性思维。在问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反问、疑问、多重否定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我们考的是同一道题,但是不同的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教学关键的就是锻炼学生们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也帮助凝固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们的学习。逻辑性的教学是比较难的教学,这需要老师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去揣摩和实践,希望通过实践能够给我们带来教学的真知。

四、连贯性

第9篇

关键词:地理 改革 转变 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已在我校施行将近一学期。如何更好地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是教学第一线上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的。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在模块教学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要培养的是合格公民,而不是地理专家。切忌深挖教材,否则的话,事倍功半,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又加重学生负担。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第一,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系。地 理学 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 科学 。新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前者包括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事物及其演变和分布状况等,通常称之为“地”;后者包括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的 规律 以及形成原因等,通常称之为“理”。“地”和“理”是统一的。有的教师认为地理事实“易学易懂”,教学中不予重视,以致学生缺乏对地理事实材料应有的感知;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光讲“地”不讲“理”,教学囿于地理事实的单纯描述和堆砌,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其结果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地理事实与所反映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以基本原理统率事实材料,以事实材料印证基本原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关系。知识不同于技能。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为例,学生在用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时,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属于知识,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逻辑推理,以及绘制图表等,属于技能。知识和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地理技能是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 发展 起来的;另一方面技能又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第三,地理教学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系。按《课标》要求:①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事实材料,努力发掘情感、价值教育素材.②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③价值教育需要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并要做到言传身教,学生才会接受所教的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实施地理新课程要运用 科学 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二部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程重视地 理学 习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是整个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模式,下述几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第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积极探究。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例如,探究式学习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说,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 文献 和上网来收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可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包括野外实习观察、乡土地理研究、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和地理教具制作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