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0: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互联网;多媒体;程序设计教学;促进作用;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2-0066-03
1 引言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现代科技成果在教育上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开辟了教学的新天地,主要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多种刺激,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条件的地区,网络在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网络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资源共享性,利用网络的这个特点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让学生与教师在另一个空间又有了新的接触。
将互联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同时相结合是一种最新型的教学模式,即信息化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好处。当然我们也要正视互联网与多媒体在教学中起的反面作用。
程序设计课程在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早已广泛开设,笔者从事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多年,在教学中一直使用到多媒体与互联网。在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缩减计算机课程课时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我们也要正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2 互联网与多媒体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1 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在的许多计算机课程都是使用的Windows平台下的系统,界面非常丰富,可操作性很强,难以用三言两表达出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过去在课堂上难于表达的图形、图像等内容快速地投影到屏幕上,生动、直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在计算机上将要讲授的内容先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再给予实际的操作。计算机显示的同时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一目了然,直观性很强,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实物投影和播放录音及其他多媒体素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面感受所学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图、文、声、像并茂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力学习,三天后的遗忘率在70%左右,而如果同时刺激多种感官,使得这多个感官的兴奋点都落在学习上,则相同时段内的遗忘率仅为 18%左右,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确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2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在正常的教学之余,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的交流方式有使用实时聊天软件在线交谈、使用E-mail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
课余时间与学生聊一聊,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能起到一个在线答疑的作用。学生们在课堂上没听明白的、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等均可以通过QQ来询问,有时有些问题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明白的,可以和学生约好时间地点,当面解答。通过QQ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了学生,而且在思想上也和学生走得很近。把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得更多一点,这对老师的教学也会起到一定帮助。教育心理学中有个教师威信问题,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利用E-mail,教师可以为学生解答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均可以通过邮件提问,教师应一一回复,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就应该在课堂上讲解,这样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虽然QQ可以在线答疑,但E-mail可以做到图、文、声并茂,这是QQ无法比拟的。
2.3 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网站是拓展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网站的主要内容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平时上课用的教案、课程教学要求、课堂内容的补充材料、练习题、上机操作相关数据、在线考试系统等。将教案上网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教师不必担心因教案所存放的存储工具出了问题而无法使用教案进而影响教学的事情发生;第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为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做笔记,在课余时间可以上网去查看,完善课堂笔记,在一定程度上与多媒体教学互补。课堂内容的补充材料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教材上不可能将所有常用内容全部写出来。由于计算机方面的图书历来借阅就比较困难,学生也没有必要花钱去买(当然想更深入学习的学生例外),所以把一些相关的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去浏览是必要的。放点练习题在网上,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做练习,从而使自己的基本功更加扎实。利用在线考试系统,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4 方便学生自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对于某些学习较突出、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信息量不够。这些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或更快的进度。将相关教案及参考信息放在网上,便于这些学生先行学习后续知识。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堂的全部内容可能足以让他们好好消化一阵,这时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信息来复习所讲内容。
2.5 技术革新,有利于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授课,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才能适应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
3 互联网与多媒体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3.1 浪费学生学习时间,影响课堂纪律
虽然通过互联网搜索与学习相关的信息是每个学生的必备技能,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站,用QQ与他人随便闲聊,从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上机时间,使正常的学习任务不能完成。而且有的学生在浏览到有趣新闻或其他信息时还叫其他学生一起欣赏,会引起上机时课堂纪律不正常。
3.2 给抄袭作业者有机可乘,不利于课程学习
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与数学的学习有点类似,都需要不断的练习,然后才能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因此除了课堂上机作业外,课后作业也必不可少。
现在许多同学都有QQ,他们一个班级还会建立一个QQ群,然后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只要有同学把题目解答出来后,便会放到QQ群里,这样,所有在QQ群上的同学便很快就有了答案。
现在有很多的教师都让学生通过E-mail递交作业,一份电子作业复制起来连一分钟都不要,有一部分学生在别人做好作业后只要复制一下,然后略加改动,甚至有的同学改都不改,而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也很难判断哪一份是原始作业。
在给学生布置了课程设计的题目后,某些学生则通过网络将课题发给网友或在论坛上发帖,这样可以很容易就得到一份相对质量较高的设计内容。同样,对教师来说很难判断这些题目是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3.3 网络的不安全、不稳定给教学带来麻烦
作业都要算学生的平时成绩的。有的学生作业在独立完成后由于网络问题E-mail发不出,或发送出去后教师却收不到的情况屡有发生。有时学生的邮件中带有病毒,有可能会造成教师计算机的瘫痪,从而影响接下来的上课。
3.4 浪费教师课余时间
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并不是很好,为了上好课,他们在备课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其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是用在钻研教材教法上,而是用来解决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些技术上。另外,上相同课程的教师在备课时多数是各自为阵,相同教材的教案,版本却有多个。
3.5 多媒体削减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并且有可能成为干扰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投影屏幕似乎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这给人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教师的主导地位下降。而且教师在讲课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电脑上,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失去了交流。
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堂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也有可能成为教学的干扰源。一堂课结束后,一张图片、一个动画可能会比教师所讲授的课堂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3.6多媒体教室气氛沉闷
为了让学生能将投影屏幕看得更清楚,教师往往关上灯、拉上窗帘,将教室搞得像电影院。虽然有生动的图片、动画等,但整个课堂仍让人觉得沉闷。夏天的多媒体教室情况更是糟糕,由于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教室里温度高,学生、教师都是满头大汗(有空调的教室会稍好一些),既影响了教师的正常上课,又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3.7 设备问题影响教师上课情绪
某些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安排不合理,大屏幕遮住了黑板或白板,使教师无法使用,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多媒体设备的老化和损坏会使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无法正常进行。
4 结束语
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带来利与弊,有利的我们要继续发扬,不利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去避免,而这些需要的是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徐进华.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几个措施[J].计算机时代,2005,(11):51-53.
[2] 罗晓霞.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1,(3):67-68.
[3] 华国盛.关于多媒体教学应用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55-57.
[4]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5] 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思想道德;网络文化;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0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入侵有利有弊,要想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首先应掌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虚拟性特征
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更倾向于虚拟模式的生活空间,属于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其介质为虚拟状态下的电子信息,让网络使用者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互动与实践。通常而言,用户不会轻易将自己真实信息告知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在可以隐藏某种信息情况下,网络文化同样处于虚拟状态。
(二)互动性特征
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方面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并不相同。传统传播媒体通常掌握在特定人群手中,由上至下的对民众灌输文化(例如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下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交流、信息获取渠道基本上处于平等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络文化、信息的者或接受者。在无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交流信息的权利。
(三)包容性特征
网络是没有民族、语言、国界等因素隔阂的世界性文化传播环境,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信息并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网络文化逐渐出现了低俗、反面的一面,影响了文化的健康性。但由于其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对于这些反面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实现了言论自由。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思想道德主体性
由于网络世界中文化交流存在正面与负面两种,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过程中会逐渐掌握信息筛选方式。调查发现,约有86%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可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看待,自主将不良信息屏蔽。在这一点上,证明了思想道德主体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文化的优劣并选择性接受。
(二)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充
现如今大学生接受知识讯息多数通过网络实现,对于一些在没有网络条件下无法有效参与的事件也能够逐渐了解并参与。例如参政议政方面,网络文化不乏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民意调研,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程度以及知识涵盖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效率更高。
另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交相关因素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网络学校、电子图书馆、网络旅游、网络银行等等文化载体的实现满足着大学生交友、旅游与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社会道德关系范围的扩大化。
(三)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性的发展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认知世界的途径,在这个新环境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多方面能力上均有所提升,例如其超越性、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等。可以说,优秀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的正面能量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与实践比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意识失范的缺失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与品德的重要阶段,在网络文化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自我控制力度的不足比较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而言,传统道德规范对其的导向能力与约束能力呈明显成下滑趋势。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朋友,隐藏真实信息的说出想要表达的思想,自由度更为灵活。在现实束缚力下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同样可能下滑,继而出现网络犯罪现象。网络犯罪隐蔽性强,一旦其尝到甜头可能一发不可收拾,自我管理意识也持续下降,造成意识失范的缺失。
(二)文化复杂性的意识腐蚀影响
之前提到,网络文化同样存在好坏之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但现如今仍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文化阴暗面的判断不足,容易受到意识上的冲击等。例如某段时间网络上组织大学生“抗日游行”,这种文化的冲击可能造成某些大学生在看完组织标语、内容后产生较强烈情绪,在没有冷静思考下参与到游行队伍中,可能在游行中发生危险或触犯法律。实质上,这种文化的恶劣影响属于大学生意识根基不稳的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下,一些西方不良思想也同时传入,刺激、奢侈、享乐等不健康信息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意识。对于一些缺乏控制力但却存在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积极向上与不断奋斗的意识逐渐被腐蚀。
四、网络文化在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络监管
目前大学生在校上网多数使用的是校园网,校方在此方面可从源头抓起,将防火墙软件安装至校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对迷信、黄色、诽谤、暴力等不良文化的过滤。同时注重对校园网站、BBS的监管,避免出现夸大言论、煽动情绪之类的言语,需及时清除。
(二)丰富学校生活
鉴于网络文化对学生实际生活圈子的禁锢,学校可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各项积极、正能量的活动优化“三观”状态。
(三)校园网侧面影响
校方可将学生上网页面设置得更具学术氛围,春风化雨般的将学生思想道德引导至正确轨迹。可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利用网络文化,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渗透性。
结束语
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告别了文化局限性,无论用户处于何处都能够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便是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下,思想道德难免受到正负两面影响。校方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各项措施优化网络文化的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程度。
参考文献:
[1]兰岚.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2).
[2]李寒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关键词:消费社会;微信功能;异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75-01
据腾讯企鹅智库的《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微信已变成了一个蕴含巨大经济驱动力的“现象产品”。微信直接带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已达952亿元,生活消费规模已达110亿元,其中娱乐消费时生活消费的最大支出,规模为58.91亿元。微信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消费联系日益紧密,构建起了现代社会消费新模式,以微信为媒介的消费模式与传统购买模式有哪些异同,微信功能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有哪些?笔者试图从消费社会学理论出发,分析微信及其功能在消费社会中的异化。
波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消费社会进行研究,独具创新地提出了符号消费和符号价值以及符号拜物教的思想,为消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他认为符号消费操纵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人们把一切物品赋予了符号的意义,以消费来提升自我的价值。商品以符号形式构建出人与物的关系模式,符号消费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发挥着规范人、统治人意识形态的作用。
一、微信变异为购物商场
“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①人们跟风地使用微信,某种程度上试图占有微信背后的深层符号价值,巧妙地凸显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工具主要功能是移动通讯,为身处各方的人们随时随地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提供了便利,人们切实感受到“地球村”时代的便利,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神话。如今,环顾周围,微信与购物挂钩,微信变成了营销市场,成为商家下一个争夺战场。利用二维码扫描进行O2O折扣;通过查看附近的人进行营销信息的植入;通过开放平台+朋友圈+公众平台进行互动营销;通过漂流瓶进行品牌营销。②“谁先吃透微信营销,谁就占领了3亿人!”“占领年轻人的市场,就必须占领微信这块营销阵地”
二、微信功能转换:满足欲望的工具
(一)微信购物――个性化“杂货店”
“丰富与盘算的综合,就是杂货店。杂货店实现了消费的综合活动。它不把同类的商品并置在一起,而是采用符号混放,把各种材料都视为全部消费符号的部分领域。”③传统的杂货店变成了微信购物圈,在微信朋友圈上,消费者可以浏览琳琅满目的商品,商品都是虚拟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完美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只要消费者点击购买,虚拟的物品就会借助物流公司,自然来到你身旁。微信购物更显示出了“符号”消费的重要意义,实体消费早已风光不再,网络消费在某种情况下就是虚拟的网络符号消费,人们在购物网站上流连忘返,在消费之中寻找着幸福和自我满足。更加让人惊奇的是,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甘当被动的角色,手机互联网让大众有变成销售者的机会,任何人只有拥有基本的上网设备就可以把自己的物品摆在网络中出售,随着出售者范围的扩大化,消费者和出售者的角色混杂在用一个人身上会大为普遍,这种消费文化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
(二)社交互动――虚伪的关切服务
“关切服务机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机制,它生产交流、服务的人际关系。它的目的是生产关切,却必定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出距离感、交流障碍、昏暗和严峻。”④对于微信社交的自由、平等、随性和开放的优势,已经被不断地放大且形成了巨大的营销效应。微信朋友圈里面充满着各种代购信息,反映着消费符号在大众话语中的广泛传播,而这种流行机制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社会“到处都泛滥着虚伪的自发性、个性化话语、情感性和背景式个人关系”。有网民戏言“人生就像朋友圈,你永远不知道身边哪一个好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朋友圈与代购考验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朋友关系变成了消费关系,代购在出售着友情,用友情为商品买单,变成了人情绑架。
三、总结与反思
“消费世纪是彻底异化的世纪,商品的逻辑支配着整个文化、、人际关系,以至个体的幻象和冲动。”⑤在消费社会时代,微信的功能被具体化和操纵化,变成了被“形象、符号和可消费的范型”。微信的符号化和象征意义早已超越了微信本身。人们使用微信通话、语音聊天、上网冲浪、娱乐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吸收符号及被符号吸收”的过程。微信普及后,人们再也没有真实的交流、面对面体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冷漠、沉寂,人们沉迷在虚拟符号世界里,无法再审视自己真实的需求。面对微信我们带来的异化,人们已经开始反思和改变,许多组织和个人呼吁大家关闭微信,重回真实世界,提升媒介素养,构建和谐的消费伦理观念。
注释: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微博
一、微博的传播特性
微博是一种新兴互联网社交服务。2006年出现Twitter,随后2007年中国最早的一批微博独立网站叽歪、饭否问世。短短几年间,微博迅速成长,到2010年覆盖人数高达10307万人。①2009年微博开始受到人们的热拥,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纷纷开通微博平台,日信息量接近一亿条。微博独具魅力,既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能“一曲闻名天下扬”。那么微博独特的魅力有哪些呢?
1、内容精简门槛低
微博140字的内容使得许多人都能说上几句生活感言。新浪微博的一句“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一下释放了被压抑已久的表达欲,于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新近发生的信息被无差别的分享在了微博平台上,通过评论与转发影响着传者与受众。
2、传者与受众二位一体的“裂变式”传播
微博对大众的诱惑在于更直接的给予大众话语权。微博把传者与受众合二为一,使得博主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评论与转发一边在完成着信息的及时反馈,一边在完成着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这样高效的传播方式符合当下人们要求快捷,及时的生活方式。
3、微博传播的跨时空
微博作为超越时空的新媒体,使得传播进入“秒时代”。24小时无间断的实时更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快;3G的全面覆盖使得信息传播的地域更加宽广。而微博的内容以海量,快速,全方位为特点,满足各类受众的信息需求,无论是单纯的文本信息还是动画信息,音频信息都可在线一网打尽。
二、传统媒体与微博的合作
来势汹汹的微博大军,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是把双刃剑:既有可能重创传统媒体,也能带来生机,升华传统媒体。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像报纸杂志都在寻求数字化的突破,从先前的电子版报纸,网络杂志到现在积极尝试与互联网、手机融合。
传统媒体与微博的合作始于传统媒体加入微博行列。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名人堂的媒体会就有大批的传统媒体,如《南方周末》、《新周刊》、《参考消息》等。依托微博传播可以很大程度帮助传统媒体做好品牌营销,例如《新周刊》在开设微博后成为新浪微博里面最红的杂志,有粉丝6232633名。大量粉丝群的裂变式传播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传统主流媒体开设微博,将新闻的传播变得更有效。例如,在广州亚运会期间,传统媒体在微博上进行实时信息传播,占据新浪微博话题的前五名。再如《凤凰周刊》、《新世纪周刊》、《现代快报》等媒体对2010年“宜黄拆迁事件”当事人在机场遭围堵的事在微博上的直播,并对网友的关注以及事件被微博直播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论。这种报道方式不仅有力度,并且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纵观该件整个传播过程,首先是微博快速的传播和互动让机场围堵事件呈现在网友面前,接着是微博上的实时报道,然后是传统报纸的报道和评论再反馈到微博上引发网友的热议,最终影响了事件进展。这样新型传播方式使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公开,全面和及时,也使群众话语权增加,从而提升受众关注度。所以传统媒体驻扎微博已然成为媒体新的展现形式。
三、传统媒体微博化的利与弊
传统媒体进驻微博使得新闻传播具有微博的3A特征:anywhere,anytime,anyway。但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微博传播表现出利与弊的两面。
1、传统媒体微博的有利之处
(1)交互带来的受众归属感。互动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网络传播的互动是一种“多元动态”的互动。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交流。是一种真正全面体现网络特色的动态的交流系统。②
微博的出现是一种新交流方式,与电视等媒体“面对面”的交流不同,微博的交流是“背对脸”式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使人感到心安,外加一种成就感。传统的纸质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缺少这种吸引力。而传统媒体加入微博大军,渐渐地放下身段走上亲民路线,不仅仅是把微博作为一个信息的平台,更多的是一个与受众交流的平台,这里可以平等对话,倾听受众的声音。通过微博更好的实现品牌推广,相比起传统的推广模式,这种线上推广更经济,更快捷,更有效。
(2)“裂变式传播”扩大受众群。微博的评论与转发的传播方式能够加快信息的流动,或者说增强了信息的共享度。很多时候一打开网页,会有那么几条微博被人反复转发,分享给他们的跟随者。这样一条微博的信息价值就会随之增倍。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的“one to one”,也不是网络初期的“one to N”,而是裂变式传播:“one to N to N”。
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这一特性,可以积极的实现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不仅促进资源的共享,也增加传统媒体的品牌价值。原本纸质媒体上的一对多传播,固然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但是扩大受众群体是一个难题。而微博受众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实时关注传统媒体的信息,无论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还是受众本身而言,都是很有益处的事。
(3)突发性事件的及时应对。微博与手机结合增加了实时性与动态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去浏览微博。在中科院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微博被称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其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虽然传统媒体可以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但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微博传播则更有力度。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第一条相关信息产生于新浪微博,在各门户网站的微博内输入关键词:地震、青海、玉树,可以搜出近万条相关微博。
微博可以出色完成媒介最基本的社会守望功能,准确反映着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及时对大众进行反馈。由于突发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众往往最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和这件事与自身有什么关系,然后才会关注到事件的其他方面。微博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需求,让受众看到真实的情况。同时,微博还可以动员社会,完成“微力量”的凝聚。
2、传统媒体微博的不足之处
(1)“把关人”缺失带来的言论膨胀。由于开通微博的门槛低,无需身份验证就能信息,这导致微博上的信息缺乏真实性,“把关人”的缺失是微博传播存在的最大的硬伤。很多人在微博上发言的时候由于缺乏责任感,容易传播一些危害社会安定的信息。而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信息相对于一般的普通用户更加严谨,以减少不良信息对受众的危害。微博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信息量大且不确定信息的源头。一方面编辑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选择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作为者,实现创编一体化,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
(2)信息“碎片化”。由于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导致信息零碎,传播的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编辑在这一点上要找到应对方式: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深加工”或“浅加工”③,即将深度报道做浅,分节叙述;或将一些微博上的信息挖深,做“深加工”。但值得注意的是,把某些内容做浅并不意味着内容的敷衍,而是更高要求的精炼与准确。编辑要将新闻努力做出趣味性,做出精炼性,要使微博新闻简约而不简单。这也是对网络编辑的新的要求与挑战。
(3)无序传播带来的负面情绪。微博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好的坏的还是真的假的都容易被大众迅速知晓,相对于预防的不容易,补救同样也很困难。当前微博上存在着大量的无中生有、恶意曲解的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微博传播不实的信息,制造出大量的社会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从金庸的“被死亡”到孔庆东的“被下课”。这些虚假信息都考验着微博作为“观点自由市场”的诚信度。编辑作为为信息传播的源头之一,肩负着维持社会传播秩序的责任,引导着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深度解读与价值认识。
参考文献
①陈婷,《“大媒体”时代微博职业编辑能力的重构》,《中国编辑》,2011(2)
②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③韩小芳,《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编辑之友》,2010(2)
关键词 手机媒体 大学生 过度依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 of Mobile Media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Tak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Tao, CUI Can, LI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indispensable tool. However, frequent use of mobile phones over the media, so that students produce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In this paper, tak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for example, college students use mobile media to conduct fiel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the description of mobile media on students' learning, pros and cons of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Finally,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design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phone correctly.
Key words mobile media; college students; depend on
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之一。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是集通讯、聊天、上网冲浪、阅读、游戏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大学生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①随着人们新的媒体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的建立 ,手机将有可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是当之无愧的第五媒体。②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便于交际,开拓视野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它的过度使用也带来诸多不利。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展开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的调查分析,并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大学生手机媒体应用调查
1.1 调查对象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以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进行,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达到95.7%,同时在网上发起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反馈动态。
1.2 基础数据概述
1.2.1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调查发现,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已高达99.31%,部分大学生甚至拥有两部手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手机费用开支主要集中在30~100元,占据调查对象的69%,有20%的同学手机开销在100以上,约11%的同学每月手机开销在30元以下。
大学生每天使用娱乐功能的时间分布,选择 1小时以下的占24%,1~2小时的占37.6%,2~4小时的占25.1%,4小时以上的占13.2% 。
手机上网使用数据流量在10M以下的人数仅占4.87%,10M至50M之间占25.4%,50M至100M占38.3%,100M至300M之间占22.3%,300M以上占9.1%。
1.2.2 大学生使用手机目的性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购买或更新手机的主要目的,主要分为四大类。为与家人朋友联系方便的占50%,上网娱乐占21%,学习及查阅资料和方便工作及社交分别占8%和21%。
在受访者中,手机主要用于社交及娱乐的分别占40%及32%,看新闻和学习分别占14%和11%。
调查数据显示,不会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的仅有13名学生,仅占5%。能够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的学生有274名学生,约占95%。
1.2.3 手机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生活影响
根据回收有效调查表的反馈信息,综合整理得到各影响的重要性排序。将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分为生活影响,学习影响,思想影响与健康影响。并通过社交方面,消费方面,行为方面,心态方面,动力方面,社会责任,个人道德,心理方面与身体方面九方面诠释四大影响。
2 调查结果分析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类现阶段最重要的通讯工具。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博、微信、QQ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亲朋好友交流的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和手机词典的出现,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了解资讯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手机也是一种休闲工具,上网、游戏、音乐播放等娱乐功能满足大学生日常的需要。由此人们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其负面影响也值得人们关注,过度地、不恰当地使用手机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以及健康方面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
2.1 造成大学生经济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的话费和上网流量都居高不下,这是需要一定的经济费用来支撑的。手机媒体的付费模式采取了预付费的形式,将现金转化为虚拟化了的套餐量,这使得话费的花销容易被忽略。大部分大学生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对手机的长期依赖可能导致经济拮据。
2.2 导致人际关系弱化
手机媒体可以实现及时的通讯,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们对于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减少与同学好友正面交谈的机会,剥夺了实际交往的时间,与现实生活脱离,有些大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2.3 学习质量降低
大学课堂上,学生低头拨弄手机、看短信、玩游戏等现象非常普遍,问卷显示,在对287人的调查中,有135人会在上课听不进去时,选择玩手机。手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的时间,问卷中显示,手机放在身边很多学生不能专心的学习,总是有意无意的拿起手机,看是否有短信或是上网、玩游戏,上课时影响听课质量,自习时降低学习质量。即使表面上是在学习,而思维可能还停留在手机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够静下心来安心学习,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严重下降。
2.4 对大学生生理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手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辐射,损害人的眼睛和大脑。很多同学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这不仅占据睡眠时间,手机强烈的光线还会刺激眼球,使视力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同学都没有意识到手机对眼睛以及身心的危害,但仍有同学觉得危害很大且出现眼睛疲劳和手指酸软不灵活等现象。手机媒体培养的大学生是“娱乐的大众”,在娱乐心态的驱使下,手机媒体俨然成为偷拍隐私、黄色短信、信息的主要载体,使许多大学生无意识中造成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③问卷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同学不能够辨别排除不良信息。手机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手的依赖性和个人的精神状况两个方面。当问到如果没有手机在身边大学生的感受时,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或感到孤独无助。这表明手机在大学生的心中已经成为随时随刻必带之物,过度的依赖手机,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使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弱化,精神空虚孤独,性格内向,这种严重的依赖心理会使大学生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 应对措施
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若不加以关注,终将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手机作为与互联网类似的现代社会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如何合理使用手机方面,只能运用疏导的方法。因此,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是关键。
3.1 构建手机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学校方面对手机媒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防止考试作弊和学生上课玩手机方面。随着手机媒体所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高校可以借手机平台来开拓对大学生的教育模式。手机图书馆、手机公开课、手机校园通等都可以借助手机平台进行开发,以引导学生将手机的娱乐化向工具化转变。以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为例,通过建立各班微信群,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发放各类通知。并构建微信公众平台,定期通过手机微信向全院学生推送学院新闻、学科竞赛信息、教务通知等有用信息。
3.2 建议学生正确选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
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习惯性玩手机并且忽略耗费在手机上面的时间。这种影响是细微的,但同时也是巨大的。
首先,面对手机丰富有趣的娱乐休闲功能时,要合理安排使用手机的时间,作为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要过分沉溺于上网娱乐,浪费时间,荒废学业。其次,注意使用手机媒体的场合,作为学生,上课时间是否一定要使用手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建议大学生们上课时间关闭手机,如果的确有重要事情,应将电话调成静音状态,以确保不影响课堂秩序和他人的学习。最后,对于排队买饭、等车等个人的碎片化时间,要有明确的概念和合理的规划,不能将所有的零散时间都交给手机。
3.3 把手机媒体拓展成学院主办活动的新载体,拉动学生走入现实社交
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于通过手机媒体传递信息会有一种不信任感。虽然手机媒体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但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是很难完全复制到虚拟的社交手段中去的。
现实的社交除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之外,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走进社会。学院应举办有趣有益的活动,拉动学生现实社交,减轻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以手机媒体为载体,搭建学院老师与学生互动新平台,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同时为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活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主流文化。④
注释
① 马斌,马潇萌,朱记伟.手机过度使用危害及影响分析――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实证[J].中国电力教育,2011.
② 高智勇.手机媒体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2.21.
【关键词】学生心理特征;英语;多媒体教学;探索
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广泛的用于各种教学过程中,如英语教学,由于其在课堂上可有机的将各种课堂资源(文本、音频及视频)结合起来,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尽管多媒体英语教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互动、扩充了教学容量,但在大多数课堂中仅单纯的把多媒体当成“替代黑板”使用,而未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因此课后调查发现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因此本文就结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英语多媒体教学进行探索。
一、结合学生的基础心理特征
认知、情感及意志过程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且三者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的。英语教学同样也可分为三个方面:学(学生)、教(教师)及教育组织者(学校),其中学是获得认知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自主的学习具有指导和约束过程,且情感及意志也均参与这两个过程。在英语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过程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多种展现形式(PPT、flash)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为丰富、具体的内容,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获得认知。其次,对课文中某些抽象的单词或者场景讲述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发明创造”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记忆和理解,并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与大家分享: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讲述或者以邮件的形式发到代课教师的邮箱中。老师对这两种方式给予点评,把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鼓励学生更加喜欢多媒体教学。老师也可在课上放一些短片,如本节课学习了与“interview”有关的句式和单词,通过在多媒体播放上播放一些与面试有关的短视频或者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句式的应用,避免“哑巴英语”的出现。情感在英语学习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情绪不同,情感是对社会历史性的立场。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可借助的手段:1.听力课或课间可以播放一些英美文化相关的电影;2.每周给同学留一个任务,如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ppt,在活动课上学生可借助多媒体讲解自己选材的原因以及具体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其意志的培养。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需要、动机和态度是英语多媒体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方面。学生的需要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为对英语知识的渴望,动机表现为学习英语的目的。尽管现阶段考察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考试,但代课教师仍需向学生明确需要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同时学习英语的动机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还可在职场、贸易、社交、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作用。
代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拓展课堂知识,不仅避免了课堂内容的枯燥,而且还可灵活的向学生展示课堂所学知识在课外的运用情况,向其灌输英语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下的重要性。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讲解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避免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同时,多媒体教学要把握好学生动机,避免极端化发展,如为了得高分才去学,而应该强调学好英语后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均有较大的用武之地,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兴趣的发展。
三、结合学生的前导心理特征
学习过程是一个自由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自主、自学,同时也需要引导。学习过程的被教育者和教育者均需要遵循心理分析、相容以及互换原则。在英语的多媒体教学中遵守以上原则,可帮助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频繁的对参加者的心理状态、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出现异常者,需要教育者主动地来思考和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是否是多媒体材料准备的不好、放映节奏控制的不好、还是清晰度的问题。教师可通过换位思考(心理互换),分析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环节,适当及时的调整更有助于英语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发挥。
教师在英语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保持心理上的和谐一致,达成心理相容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相互尊敬和信任,如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度跟不上、不习惯等。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建立信任的感情基础,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多媒体教学,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应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心理的发展规律。尽管多媒体教学仅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但有效的实施对于其他的手段的探索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丰英.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中国信息技术教育[J].2011(8):43.
[2]宋丽珏.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探析[J].教育探索,2011(3):55-56.
[3]宋洁.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J].华章,2009(5):92.
关键词:大学生;矛盾;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1-0005-04
一、问题的提出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世界上的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冲突、困惑,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由不成熟趋于成熟时期,在这一人生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刚刚开始走向独立、涉世未深,面对种种矛盾和疑惑,有时并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实践交往,甚者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其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大学生熟练运用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矛盾分析法是理论体系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善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矛盾,而且要帮助大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矛盾及其解析
笔者近几年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以大学生群体的矛盾与困惑为主题,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收到该主题的实践报告一千多份。在对有效报告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矛盾具有范围广、领域多、宏观与微观并存等特点,通过梳理发现以下矛盾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大学生都喜欢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落差。在这里探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对现在的学校极不满意。每年高考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很多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跟自己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从而对现在的学校多有抱怨,甚至自暴自弃;二是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又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设想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大学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大学教室窗明几净、古朴典雅,大学老师博学睿智、风趣幽默,大学男生慷慨激昂、指点江山,大学女生长发及腰、秀外慧中。而来到大学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大相径庭,原来大学教学楼可以很破,大学老师可以不苟言笑,大学男生可以很小家子气,大学女生可以是女汉子。真实的大学生活跟自己原来构想的完全不一样,难免会有失落感和压抑感。其二是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填鸭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自主能力和自制能力差,大学适应期比较长。我国的高中基本都是封闭式教学,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高考成为学校教育和决定学生命运的指挥棒,大学在梦寐以求的情况下,往往成为高中生向往的“天堂”。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后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对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管束的自由生活无所适从,心理充满空虚和无助,进而怀念高中生活,认为高中比大学要充实得多。
矛盾解析: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现实是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是密切联系的。理想源于现实,以现实为基础,是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离开了现实,理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想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为现实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对大学生来讲,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这并不能成为自己不思进取的理由,人生的路还很长,不能用现实否定理想,可以再次实现理想。只是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做好披荆斩棘的准备,做好忍受孤独寂寞的准备,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二)宿舍矛盾
宿舍是一个小集体,良好的宿舍氛围可以使每个成员身心愉快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宿舍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引发矛盾的场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生活习惯的年轻人共同生活在一处不大的空间中,难免会有矛盾和摩擦,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马加爵宿舍杀人案、复旦宿舍投毒案等都是宿舍矛盾引发的极端案例。大学毕业时一句“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不仅是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对发生在大学宿舍内血腥事件的戏谑之言,更是对大学宿舍内存在的各种矛盾的一种变相发泄。当然,“感谢”并不是一种积极处理宿舍矛盾的态度,大学生应认识到宿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不应该回避矛盾,而是正视矛盾,主动解决矛盾。
大学生宿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琐事引发的小摩擦。比如,有些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不注重个人卫生,而且会影响到宿舍的整体环境;有些同学比较懒惰,自己不去打水,经常使用其他同学的开水,还时常让其他人帮其买饭、买菜等,时间一长,让人心生厌烦;有些同学经常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长时间打电话或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影响其他同学休息等;二是性格差异造成的不合。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人喜静,有人喜动,有人大大咧咧,有人心思细腻,有人直言不讳,有人藏事于心。同宿舍不同性格的同学之间很容易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产生分歧,若不及时交流沟通,矛盾就会积累起来,那么一件小事就可能成为导火索,引发更大的冲突;三是对学习好或能力强同学的嫉妒。有些大学生的妒忌心比较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赶上,而是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手段对其进行打击,或者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进行分化、孤立;四是利益冲突。在涉及评优、评先、评选奖学金、入党、保研等涉及个人利益时,同宿舍的同学之间可能心理失衡,暗暗较劲,激发矛盾。
矛盾解析: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宿舍矛盾,首先应看到宿舍矛盾具有普遍性。遭遇宿舍矛盾不必苦恼,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此类矛盾,而在于对待此矛盾的态度是否正确。其次,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具有斗争性又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产生矛盾的各方不能只看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应该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捕捉对方的优点,学人所长补己所短。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应保持宽容之心,有容人雅量。同时,应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和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他人的感受。再次,每个同学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作息习惯。加强与室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果都能够做到真诚地对待彼此,一些摩擦和矛盾都可以及时化解。同时,在涉及大学生个人利益问题时,学校、院系和班级应确立竞争规则和评判原则,保障公开、公平、公正。最后,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和谐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而是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展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家境贫寒的同学不必自卑,可以靠自己的奋斗展现自己出彩的一面,家境富裕的同学也不必有意无意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在其他方面可能还欠缺很多;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带动舍友们一起努力,社交能力强的同学也可以为大家多创造一些增长见识的机会。另外,同宿舍同学可以经常在周末活动,开展宿舍文化创建活动,营造团结向上、和谐温馨的宿舍环境和生活氛围。
(三)学习与兼职和参加社团活动的矛盾
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都有过参加社团和兼职的经历,其中的是非得失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共同点是很多学生纠结于这些活动与学习的冲突。
首先,有些大学生或出于兴趣或出于自己某方面的特长或出于扩大人脉的原因加入一个甚至几个社团,本身又想在社团中干出一番成绩,结果频繁的社团活动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占用了正常的上课时间,以此导致很多课程学习起来倍感吃力,想要中途退出又觉得这样半途而废十分可惜,从而左右为难。
其次,很多大学生选择兼职一方面是想靠自己挣点学费和生活费,另一方面是想早点踏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为将来毕业打基础。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书本知识根本不重要,社会经验才是第一位的,是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兼职一般在晚上和周末进行,虽然较少占用上课时间,但很难抽出时间复习和做作业,有些大学生抄一下同学的作业草率了事。另外,兼职的劳累使一些大学生在上课时疲惫困顿、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个别学生因忙于兼职,学期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造成兼职严重影响学业的局面。
矛盾解析:任何一个矛盾统一体都有构成矛盾的双方,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两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时又要坚持重点论,即矛盾的两面不能平衡用力,应突出重点,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不能每天只埋头于书本知识中,确应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不管是参加社团活动还是兼职,都有利有弊,要正确处理这些活动与学习的关系。首先,在社团的选择上,应该做到少而精,选择适合发展自己能力的,这样既能增强自信心,又能增添一些生活的乐趣,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参加社团切勿贪多,避免精力分散。否则,不但耽误了学习,也不会有多少收获。其次,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兼职确实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处事能力,但还是应以学习为重,不可弃本逐末。未来社会需要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知识是成才的基础,社会上唯社会经验论、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的思想是片面和错误的,一个荒废学业,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人才。在大学阶段是否兼职问题上,个人应考虑利弊,分清主次,综合权衡,量力而行。
(四)恋爱与否和恋爱中的矛盾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跟爱情有关的两个方面的矛盾。一个是要不要恋爱的问题,一个是恋爱中的利与弊。每个大学生内心都渴望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但在大学期间是否要开始一段恋情又心存犹豫。毕竟爱情要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爱是责任,是付出,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看到别人成双入对,自己形单影只又不免羡慕。另外,大学中恋爱的情侣也很多,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恋爱中的利与弊也各有体会。有些大学生注重恋爱过程,不注重结果,往往毕业季即分手季,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大学生会在恋爱支出问题上会产生分歧,毕竟经济上还没有自立;有些大学生因谈恋爱而无暇顾及其他,导致成绩下降;有些大学生因每天处于二人世界中忽视了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有些大学生因失恋而厌世从而走上不归路等。
矛盾解析:恋爱并不是大学中的必修课,它因人而异,每个大学生都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大学生谈恋爱有利有弊,利与弊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学生应在恋爱中学会爱人和自爱,化弊为利。 “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这一网络流行语虽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了恋爱与婚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男女大学生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在学习生活中就会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走向婚姻的殿堂。同时,恋爱中的情侣要有责任心。爱情是一种纯洁的、持久的感情,双方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相处中应相互体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另外,应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学习实际并不构成矛盾,只要把二者关系处理好,爱情可以是学习的催化剂,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学期间是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恋爱中的大学生不能天天局限于二人世界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处理得当,爱情与友情可以兼得。
三、大学生群体矛盾分析带来的启示
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矛盾,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能够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1.在教育理念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传道”与“解惑”相结合,提升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韩愈在《师说》中将教师的职责归纳为“传道”、“授业”和“解惑”。在大学教育阶段,“授业”是基础,但“传道”、“解惑”比“授业”更能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创新力、凝聚力与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大学教育“传道”、“解惑”重于“授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即“传道”上肩负重要使命、具有独特优势。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者应将“教书”与“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正确处理“传道”与“解惑”的关系,将“传道”与“解惑”结合起来,以“惑”引“道”,以“道”释“惑”,以“解惑”促进“传道”。理论中的基本原理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对客观现实的抽象和凝结,反映实践的同时也对实践发展起指导和引领作用。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抓住大学生的“惑”,使教学贴近大学生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答疑解惑,不仅可以解决进大学生头脑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育方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每一代都是一个时代”。时代在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其思想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里的培养既包括用正确理论引导也包括对错误的认识的矫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干部等作用,健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工作网络,广泛调查、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大学生中存在的现实矛盾和心理困惑,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设立“校园调解中心”、建立健全“校园心理辅导站”等途径,加强分类指导,妥善疏导和解决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矛盾、纠纷和问题,防患于未然。
3.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体现创新性和灵活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创新性和灵活性,不断探索新的教学举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思考性教学法,就是将现实性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引发学生思考。任课教师可以在前一次课中就社会热点问题或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提出思考的主题,大学生在课后准备并在下一次课中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互动讨论法,就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就难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一方法不仅能够唤起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而且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形成一种彼此尊重、民主、教学相长的课堂气氛。三是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案例既要源于理论又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一种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的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活”起来,加深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四是将现代的网络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任课教师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建设课程网站和红色网站外,还可以建立QQ群,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关键词:微信传播;人际关系;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77-02
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本次调查问卷共计200份,主要调查内容是:在本校大学生之间对使用人的基本信息;微信使用的基本情况;使用微信的动机;对微信的评价;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查并分析,研究了微信传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一、基本信息
据统计大学生微信使用人员主要以女生为主,男生为次,比例分别为:82%、18%;使用人年级主要为大二、大三学生,大一、大四所占比例较小,比例分别为:47%、30%、14%、9%;相较于其他通讯软件,微信所占比例较大,QQ的使用比例也不小,而飞信、陌陌等其他通讯软件所使用的人数很少甚至没有,比例分别为:53%、40%、0%、0%、7%;调查显示微信主要以大二、大三女生为主要使用人员,相较于其他通讯工具,微信已成为大众化的通讯工具了。
二、微信使用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下载了未经常使用的人较少,听其他人说过但自己没使用的人数甚少,因不是智能手机而无法使用的人没有,比例分别为:83%、15%、2%、0%;50%的人使用微信都不会过度,时间大致为1―2小时,使用微信时间长达四小时以上的人竟不在少数,达到22%,使用2―3小时的人数和使用3―4小时的人数分别占比例为:18%、10%;大部分人都会保持微信后台运行好方便随时接收消息,时间不固定和每天登陆几次的使用人占比相差不大,极少使用的人几乎没有,比例分别为:54%、25%、18%、3%。综上,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而使用微信的人当中,半数以上的人都会保持后台运行以便随时接收信息。而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微信已深入大学生群体,但是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能控制微信的使用时间,微信使用时间过长的大学生人数并不多。
三、使用微信的动机
1.大学生微信好友的构成与联系。微信好友主要以同学等身边熟人、父母等亲戚长辈、亲密朋友和偃宋主要构成,比例分别为:29%、28%、25%,教师或领导占比较少为16%,通过微信搜索功能认识的新朋友极少,占比为2%,而在与微信好友联系的时候,所占比例为:38%、31%、28%、2%、1%。据统计,大学生微信好友的来源主要以手机通讯录添加、QQ好友推荐和添加具体微信号为主,二维码扫描、摇一摇等陌生人添加方式为辅。微信实现了现实强关系的平行转移,即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做到了将手机通讯录与QQ好友的平行转移。
2.“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的使用情况。对于“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93%的人从未使用过,7%的人偶尔会使用,没有人会频繁使用。绝大部分人对于陌生人还不太能接受,几乎不会选择用这些方式去结交陌生人。
3.微信功能的使用原因。对使用这些新的社交方式的人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人为了无聊寂寞打发时间或是出于对这种社交方式的好奇,为结交朋友、抱着猎艳心理结实异性、获取具体信息和帮助、转发一些有趣信息、展示生活、表达感情和观点的人所占比例为:5%、0%、0%、6%、14%、5%,而还有10%的人从不任何内容。由统计可见,只有少数人从不使用微信的功能,很多人都有自己使用微信的目的。
4.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和了解。对朋友圈内容,42%的人关注且的是用照片和文字分享和展示生活,一些转发来的有趣信息和文章的内容有28%的人去关注、16%会,用纯文字去抒感和表达观点的内容有16%的人关注、14%的人去,14%的人不关注任何内容、28%的人不任何内容。
据统计: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状况,82%的人使用;61%的人偶尔会看一下朋友圈,22%的人会随时看;53%的人偶尔会更新一次朋友圈,29%的人从不更新朋友圈;52%的人在微信上展示出来的自己和日常生活基本一致,31%的人展示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侧面,11%的人展示出来的自己更真实,6%的人喜欢展示出美化后的自己,没有人会虚化出一个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对朋友圈的回复和评价,50%的人表现出一般的态度,很在意或是不在意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14%;64%的人从不通过朋友圈去塑造或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11%的人有时会,7%偶尔会,14%的人趋近正常,仅有4%的人会经常通过朋友圈去塑造或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四、对微信的评价
47%的人对在微信上更能容易表达出自己想法和释放感情抱有中立态度,十分赞成和赞成的人占比都为7%,有35%的人表示不赞成,4%的人不太清楚自己的想法;关于微信交往是否比现实交往更平等、更自由这一方面,大多数人持不赞成或中立态度,占比分别为40%、36%,十分赞成和赞成的人占比都为7%,不清楚的人有9%;对于微信是否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大多数人持中立态度或不赞成,占比例分别为:46%、28%,17%的人表示赞成,9%的人不清楚,但十分赞成的人没有;对于通过使用微信使人际关系更加稳固这一点,39%的人持中立态度,32%的人表示赞成,22%的人不赞成,7%的人不清楚,没有人表示十分赞成。由以上统计数据所见,大多数大学生对微信的作用都保持中性偏下的态度,除了通过使用微信使人际关系更稳固这一点之外,十分赞成或是赞成微信某种作用的人很少,不清楚自己想法的人也不多。
1.微信与交往。50%的人在微信中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与现实中都是一致的,有21%的人完全一致,有21%的人不一致,有8%的人不清楚,非常不一致的没有。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得知,大多数人在微信中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与现实中是一致。
2.微信是否有利于拓展你的人际关系。46%的人觉得没有影响和以前一样,25%的人觉得有利于拓展人际关系,结识了一些新朋友,21%的人觉得有利于拓展人际关系,加深了与他人之间的感情,结识了新朋友,8%的人觉得没有好处,与他人在生活的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
3.对微信的满意情况。20%的人觉得可以节省通话和短信等通信费用,20%的人觉得可以方便沟通联系,14%的人觉得功能实用多样,操作简单方便,2%的人觉得可以认识陌生人扩大交际圈,9%的人觉得面对面交流不便或难以说出口的话可以用微信表达,8%的人觉得可以获得娱乐和消遣的满足,8%的人觉得可以获得自己关注的媒体、明星的等信息,有3%可以塑造虚拟身份与他人交流,4%的人觉得周围人都在用,这是一种潮流,11%的人觉得可以表达自己的生活近况和心情。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软件,虽然附带了很多功能,但大多数人还是为了通讯而用,其他目的的人数则相对较少。
4.微信对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的总体影响。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得知,在微信对大学生生活人际交往带来的总体影响中,60%的人觉得利大于弊,8%的人觉得弊大于利。微信作为拥有强关系的自媒体,作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作为自带强效的社会分享功能的软件,这种新型的人际传播环境造成的传播效果值得关注。利与弊同时出现,利处很明显,方便快捷、功能多便,符合当代人的零碎式生活方式等。但是,微信传播效果的弊处也同样明显,如使人过于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交往大量减少等。
五、结语
微信传播作为一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避免。但根据笔者本次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使用微信时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范畴,并没有沉迷于虚拟的微信平台中。但是,微信这种即时通讯软件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固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微信的便捷性及多功能性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微信已深入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相较现实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微信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以及种种有利的功能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做出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业;微商;大学生
一、背景
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年轻人自主创业是极其支持鼓励的,而微信销售这一创业成本低、风险相对小的新兴产业恰如其时的为无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当今大学生除了学生身份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那就是微商。
二、大学生微商群体的成因
(一)环境影响思想和行为
大学生思维活跃更乐于与人交往,同时他们所处的校园环境也能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人,在交际广泛地基础上利用朋友圈宣传获得熟人的信任进而卖出产品。生活在大集体中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当大学生发现周围同学在做微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时自然会有效仿他人赚钱的想法,而取得成绩的学生微商自然也会不遗余力的宣传自己的产品,在稳定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客户和各级商。在这种集体环境下大学生就更容易加入微商大军。
(二)微信营销的特殊性
大学生刚刚脱离了辛苦的高中生活,远离了父母老师的严厉管教,由于课余时间较多再加上自身的“主体意识”导致独立的想法空前强烈。他们会主动寻求较为科学的项目进行尝试以证明自身价值。恰好微信销售这一方式极其方便快捷易于操作,只需一个手机就可以成为“老板”,更重要的是这个老板既不用操心进货囤货产品积压这些烦心事,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需要着眼于产品本身和服务质量即可。微信这种特殊的营销模式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较低的投资创业费用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可谓是关键的吸引点。
三、大学生微商实际经营现状调查
(一)经营群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是大学生微商群体的主力军,接近75%的比例。在学生微商所卖产品中美容美发产品可谓是“独占鳌头”,这与卖家女生居多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一方面这部分女生可以满足自身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产品“代言”,用自身的实例来宣传产品往往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青睐。
另外境外代购是非常受欢迎的,在对国外留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学习之余负责代购各种产品,用国外产品特别是大牌奢侈品价格远低于国内专柜的巨大优势吸引了很多买家。而很多同学也明确表示更倾向于这部分卖家,认为他们的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二)产品来源
关于产品来源问题一直是微商本人以及广大消费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微商产品的源头并非特别明确,67.1%的学生表示他们自身也是“消费者”,即所卖产品大都来自其他商或者微信上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利用人脉关系从工厂拿到的一手货源并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
微信销售这种特殊的“层级管理”模式势必会造成在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反而价格有所上涨,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实在是一大坏处。
(三)收入情况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微商的总体收入是比较低的。接近一半的学生微商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接近95%的学生微商月收入在5000元以内。这其中收入数千元的一部分学生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四、大学生做微商的利与弊
(一)利
1.大学生做微商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赚到了一笔零花钱,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数据显示做微商后能帮助减轻父母负担的大学生占75%。更重要的是在做微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赚钱的不容易,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做微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3.数据显示有55.26%的同学表示做微商以后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耐心和细心程度增强了。除此之外,诚信问题是同学们普遍提及的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以诚信为基本原则,人无信不立,做事先做人。
(二)弊
1.有63.16%的学生表示做微商有时候会比较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别人咨询产品都要及时回复,更要及时快速的理货发货。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心思用在学习上,有36.84%的同学表示做微商占用了较多的W习时间导致成绩出现较大波动。
2.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国人对微商的认可程度并不高,有31.58%明确表示微商就是一种线上传销,他们所卖的东西都是无质量保证的。有30.26%的人表示自己持中立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反正自己不买,屏蔽做微商的朋友就好了。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屏蔽了微商的话那产品如何卖出去呢?
3.许多同学通过做微商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许多自控力较差的同学将金钱用在了不正当的地方,甚至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观和铺张浪费的奢靡风气。
结语
大学生微商群体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创业创新是学生谋求个人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微信销售机制的完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形式并不乐观,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微商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和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