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县域社会治理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1 16:30: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县域社会治理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县域社会治理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辽西县域地区;投资软环境;优势;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Soft Investment Climate in 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HE Xiuying

Abstract: Investment climat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possesses both advantages like a rational pla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ractive incentives, a sound market system, and rich and cheap labor and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imperfect legal environment, flawed coordination system, outdated mentalities, redundant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 insufficient financing channel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usiness climate in the region should focus on creating a sound legal environment, enhancing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giving attention to changing old mentalities, improving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services and increasing quality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Liaoxi, investment climate, advantages, problems, research

一、研究背景

辽西位于辽宁西部,史上有“辽西走廊”的美誉。其包括凌海、黑山、北镇、义县、兴城、绥中、建昌、盘山、大洼、阜新、彰武、北票、凌源等16个县(市)。自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发展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标志着辽西地区县域发展与县域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近两年对全国县域排名和国家统计局对地区和城市竞争力综合调查看,辽西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明显落后。为确保辽宁实现经济整体振兴,为促进辽西县域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其投资软环境的优势与问题进行研究。

二、投资软环境概念及作用

(一)投资软环境的概念

投资环境,也称是招商引资环境,是指伴随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具体可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软环境就是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文化氛围等。投资软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个地区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能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加快结构调整、培养经营人才,更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最直接有效的突破口。

(二)投资软环境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辽西县域区域经济发展。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放思想,改变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式”思维。如果将辽西的所辖县域作为一个区域的话,当区域内软环境某一方面建设较好时,势必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同时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会增加县与县之间协同发展机会,从区域发展整体战略角度出发,加强合作,能促进辽西地区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增加市场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进而形成更多的消费需求,可以使居民收入迅速的提高。

2.有利于提升县(市)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投资软环境的建设起步早,重视综合治理,提升较快。但在辽西县域这样一些地方,投资软环境建设主要工作还是放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地价优惠等单一措施上。这种以“低价”为手段的竞争方式,毕竟是一种无序的短期行为,只能发挥有限的积极作用。而如今,当城市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精神需求便日益显现出来,这就需要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文化氛围等方面同时进行建设,才能真正提升县(市)的核心竞争力,即打造县(市)持续发展的一种力量。

3.有利于改善政府形象,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开透明的政务、优质便捷的服务是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坚实保证。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改革步伐较快,理顺体制,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完善服务机制,大力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但在像辽西县域这样一些小地方,实质性的政府改革进度较慢,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较差,官本位思想严重。因此,通过对县域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促使县域政府的职能要从“领导”转到“服务”上来,真正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

三、辽西县域投资软环境优势分析

(一)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脉络清晰

发展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确定后,辽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同时推行振兴辽宁县域经济政策,这些都极大促进辽西地区的各县市政府部门积极规划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县政府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确立了打造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船舶制造及配套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农业方面,积极推行“一品一县”,积极培植特色经济,寻求品牌效应。

(二)政策优势突出

加快软环境建设是完善辽西县域经济布局,辽西各县利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上升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增强了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同时,为加快发展,辽宁省政府为辽西量身定制了“飞地”政策、“港区带”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加强了锦、葫、盘等合作与交流,为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效益提供条件。这些惠民政策可让辽西县域企业获得真正的支持与实惠,将极大地提升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努力,辽西各县(市)已经建立了包括百货店、专业店、连锁超市等各常态的零售市场体系,也包括辽西化石等特色的市场。各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逐年增加,物流配送在辽西发展更为快速。从金融市场看,辽西县域拥有各类银行和保险机构。简言之,市场体系的建立为辽西县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劳动力资源丰富

对辽西而言,其县域内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技术水平也很高;同时拥有一个进出有序、方便快捷的劳动力市场环境。这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用工制度和政策。这些都为辽西县域投资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成本低廉

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辽西各县域内相对较低的房价、租金、劳动力成本和生活费用,这与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物价、高用工成本相比,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无疑也会吸引更多的海内外资金。

四、辽西县域投资软环境问题分析

(一)法治环境尚不完善

法治环境是投资软环境的核心内容,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公平正义,才能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软环境。然而,与大中城市相比,辽西县域的法治环境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法制机关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能力较弱;二是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现象较多。

(二)协调机制体系存在缺陷

辽西各县(市)区在地理位置上密切相连,为克服条块分割,密切联系周边各县镇,实现利益共赢,建立一个辽西县域的政府协调机制非常必要,而这,恰好是当前较为薄弱地方。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机制体系主要靠省一级政府进行调控,缺乏省、市、县、乡(或镇)等多级政府的参与,缺乏社会机构、公司、团体等多方位的参与;二是因在利益分工方面缺少协调,各县(市)的合作意识较弱,目前多来自于上级政府的生拉硬拽;三是对违反合作的行为越少政策上的制衡或处罚措施。

(三)思想观念落后

与大中城市相比,县一级辖区内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比较滞后,特别像辽西这样的北方地区。忽视区域整体利益,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内陆山区意识、封闭保守意识依然存在;“做靠等”的思维方式依然存在。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陈旧的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四)政务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不高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了,政府与经济活动的联系是较为紧密和频繁的,投资者对政务环境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应该说,在辽宁44个县域中,大连的政务环境让投资者比较满意,辽西的政务环境排名较靠后。首先在行政审批方面,辽西各县(市)的多数审批中心虽然扩大了,但有些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仍然繁杂,办事手续环节过多,分项过细,程序过死。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名为纳入行政审批中心办理,但在中心却仍难办理,要审批还得跑部门等。其次网路系统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电子政府”建设的速度缓慢等等。

(五)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金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投资的规模和效益。辽西县域地区在金融服务方面,没有真正从实际状况出发,面对中小企业偏多的情况,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如,许多企业反映除县农信社支持力度较大外,很难在其它几家商业银行贷到款。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六)创新意识不足、行为保守

辽西地区个性纯朴、豪放、大气,具有包容性,但缺乏精致和细腻,缺乏开创进取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与韧劲。发展节奏缓慢,市民群众敬业进取之心不强,人们多数追求安稳,习惯了规律的生活,缺乏崇尚创新、敢闯敢干的精神,怕吃苦、怕困难,一般的激励机制对民众起不了什么作用,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由于辽西地区偏远,文化底蕴与南方相比相差较多,民众整体素养偏低、缺少涵养也是客观事实。

五、优化辽西县域投资软环境的对策

(一)营造规范严明平等的法制环境

安全的社会保障、公平的竞争环境、规范的游戏规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全法律法规和建设法治政府应是辽西县域软环境提升的首要任务。一要对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所有人员加强教育,转变观念,积极纠正重权轻法的错误思想;二要通过制定各项制度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要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保护所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重点治理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等不合理现象,并积极查办乱罚款和商业贿赂案件等。

(二)加强辽西县域经济合作,提高协调、协作能力

由于辽西各县的经济基础、政治、资源、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客观存在的多元化利益格局,使各县在多数情况下各自为政,倾其所能,动员和组织所有资源发展本辖区经济,短期行为盛行,这无疑会损害辽西县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辽西县域的公共合作机制。首先,辽西县域公共合作机构应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组建、共同参与,对诸如机场、航道、码头、公路、供电、供水、生态保护、网络建设等方面进行协作。也包括辽西县域内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及对辽西县域应急事件的处理等。其次,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合作动力。建议通过地方立法明确保证各县(市)政府的自利。比如,像盘山、凌海、绥中等各县可以根据各自的历史特点和地理区位优势,明确各县分工、发展特色,形成既能功能各异,又能团结合作的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重视观念更新

若想提升辽西县域的投资软环境,观念更新非常重要。对具体的政府机关、企事业等单位而言,破除“官本位”思想的束缚,要改变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藩篱。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破除“温饱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增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对于单个县(市)而言,要破除“封关自守”的陈旧观念,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思想,树立对外开放观念,坚决立足长远、纵观全局,加强与周边县(市)在经济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周边经济圈。

(四)提升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服务质量

在辽西县域的软环境建设中,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非常关键。改进措施包括:一要转变观念,提倡“有限政府、无限服务”的理念,推行“阳光行政”,强化“一站式”服务功能,为客商提供项目审批时的全过程。二是要从政府办事制度、工作程序等多方面为政府规范行政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三是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的速度,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勇于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健全监督机制。同时,创新资金支持系统,积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辽西的开发中来。花大力气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搞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建立融资平台,拟定支持重点和融资模式。特别是重视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鼓励民众创业。

(五)提升人文环境素质

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理念、发展内涵、发展素质的综合体现。辽西各县一是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建设开放包容、明礼诚信的人文环境。树立先进典型,弘扬诚信、守法、敬业、奉献的社会风气,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精神区位。二是要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配备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元海,王军海.扩大县域投资重在实现“四大突破”[J].经济,2005(10)

[2]马春光,赵喜艳.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第2篇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本文对县域经济竞争的评价方法进行阐述,并以河北省县域经济评价研究为例,对2011年河北省县(市)的县域经济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就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进行讨论。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定义出发,主要分析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结合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波特的IMD模型和钻石模型,给出了县域经济模型的独特研究方法。该模型以县域经济竞争力直接的竞争力和间接的竞争能力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直接竞争力是指直接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特性起到影响的因素,其主要包括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才和技术教育竞争力;间接竞争力是指对县域经济间接影响的竞争力,为直接竞争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动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为直接竞争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证。

(二)评价实施步骤与评价结果

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主成份分析的一般步

骤为:

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矩阵;

2、原始数据标准化,得标准化数据矩阵;

3、由标准化数据计算相关矩阵;

4、解特征方程。根据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确定因子数;

5、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

6、对初始因子载荷进行因子旋转,求旋转后的主因子解;

7、计算因子得分;

8、计算因子权重;

9、计算综合评价值。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增强市场意识

河北县域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影响较深,重发展农业企业,农业为大的概念是根深蒂固。因此,河北县域农民必须要建立新的经济意识、服务意识、双赢、赢得更多的意识,强调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树立经济运行企业为主,经济活动的市场价值规律主要理念,根据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根据法律的经济思想和措施,土地经营、管理工业、管理技术,商业环境,等。;使河北人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系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趋势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它必须建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子系统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二)确定战略定位

河北各级政府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视,但也应该看到,河北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市场竞争、缺乏活力的主导产业,很难形成县域经济的生长机制。任何一个县的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河北县每个人按他们的位置、性质和资源禀赋条件,清楚自己的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择那些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市场广阔,联动效应强,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龙头发展方向的确定,一个关键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可以创造地方特色。在利用本地特色的培养,实施“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使独特的新产品、新产业。一方面,县域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可避免直接互相竞争,在这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区域,以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县域经济调整坚持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了二、三产业优先发展,努力提高等级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在第三产业,县域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产业,其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发展当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活力。同时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市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共享平台。

四、结束语

由于河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复杂和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不能一概照搬外面的发展经验,也不能坚持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该根据河北县域经济的特点合理定位,最后找出一条适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合理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篇

阿荣旗,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是一个铭记着风骨与情操的城市;这是一座集多产业支撑的优势于一体,民族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集聚辐射能力强劲,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8337”发展思路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全国“两会”精神,推进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紧紧围绕富民强旗这个主题,坚持农工贸旅多业并举,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宜居化‘三化’深度融合互动,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发展,加快走出一条非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努力为全市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贡献力量。”阿荣旗旗委书记潘金生发出号召。

阿荣旗,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正以飞翔的姿态,抒写着“粮豆之乡”的咏叹调、“肉乳故里”的奏鸣曲。2013年对于阿荣人民来说,注定是一个充满发展激情的年份。立足旗情,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阿荣旗,正在改革的浪潮中崛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马力,踏上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阿荣旗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旗上下形成了加快县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的浓厚氛围。今年阿荣旗经济建设又有大手笔。阿荣旗旗委书记潘金生说:“自治区8337战略部署提出后,阿荣旗审时度势,决定以多产业并举,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就是狠抓项目建设。今年阿荣旗在全力保障原有续建项目建设的同时,一批促进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项目纷纷落户阿荣旗,整体投资超过137亿。阿荣旗将重点实施‘5112’工程,全力打造5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10平方公里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园区,10平方公里商贸物流园区,每个园区择商选资引进20个以上项目,走集群发展的工业经济模式。同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集聚重要平台推进,统筹推进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重点抓好新区建设。新区建设要力争每年投资20亿元以上,5年内房地产开发500万平方米左右,集聚人口7万人,使阿荣旗城市总人口达到18万左右,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同时按照多产业支撑发展的模式,发展好商贸物流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好金融产业,每年的贷款规模力争达到40亿元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

近年来,阿荣旗打基础、谋长远、抓重点、带全局,攻难点、求突破、创亮点、显特色、建机制、促落实,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非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坚持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扩大经济总量,活跃城乡经济,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争取更多项目,扩大投资规模,以项目支撑和投资拉动为核心,在上争、外引、内联、银贷上下功夫,努力把该旗打造成项目争取的密集区、择商选资的高端区、民间投资的活跃区、金融支持的重点区。

坚持“三化”互动发展模式,强力推进“三化”互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工农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以大企业为主体,以强投入为保证,以科技创新和循环发展为方式,集群发展。同时围绕十大富民产业,引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打造多个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几个优势产业发展,真正形成稳固长久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在城镇化建设上,做到坚持不懈,加大投入,高位建设,扩容提质,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

坚持多产业支撑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以肉业为重点的十大富民产业、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商贸物流业、高端旅游业、低碳环保产业和煤化工产业。

2013年,阿荣旗继续坚持美丽发展模式,实施三大工程,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力。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加快索尔奇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加大毁林毁草开荒打击力度,促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二是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继续抓好20万亩“挂画地”退耕、50万亩荒山绿化等工作,全力实施绿色景观通道建设工程,重点做好阿扎铁路与111国道之间、绥满高速公路与301国道之间的生态治理工作。三是实施生态净化工程。坚持科学有序开发原则,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大力发展无污染工业,严禁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和项目落地;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企业监督,加强大气、水体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加大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努力建设洁净阿荣。

潘金生说:“岭东强旗的建设不仅仅是数字概念,更要打基础、立长远,让旗委政府的工作目标真正地服务于32万阿荣人民,这是根本的条件。同时要有一批稳定的、符合产业要求的、符合阿荣旗当地实际需求的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城乡互动,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站在强旗富民高度,锐意进取, 打造富庶安康的岭东强旗

2013年阿荣旗旗委旗政府围绕“接力打造岭东强旗”总任务,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主线,以5112工程为基本载体,高起点谋划项目,高标准包装项目,高强度引进项目,高品位选择项目,高要求攻坚项目,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一些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到阿荣旗,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旗之本,是实现“四化同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基础。依托“5112”工程,以农工贸旅立体产业化战略为核心,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乡镇发展中,走非均衡协调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核心竞争力培育上,坚持速度与质量相协调,依靠特色赢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使特色经济既大又强;行为结果上,坚持产城互动、城乡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实现城乡产业同步发展、城乡建设同步进行、公共服务同步享有、城乡环境同步治理“四个同步”。

坚持农工贸旅立体产业化发展,着眼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促成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内外部生产要素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把培育壮大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条,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实施五大工程 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实施农村改革创新工程。规范推进合作社建设,以村为单位,把握普及、整合、提升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广种植、畜牧、农机、果药“一村四社”模式。

二是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推进高产创建工程,抓好深松整地、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适宜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程。围绕龙头建基地、调结构,突出抓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大鹅和玉米、马铃薯、有机食品等产业,实现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387万头只,养殖大鹅400万羽,年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160万只、肉鸡2600万只。

四是实施品牌整合创建工程。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力拓展有机大米、优质杂粮、马铃薯、沙果、大鹅等优势农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是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培训农民12万人次,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和农民领办种养业经营实体,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建设建材和新能源工业,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探索体现县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使各经济要素得以优化整合,迸发整体发展优势和活力,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加快项目建设。建成投产新业塑料编织袋、凯蒙中药饮片、沐禾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中荣熟食制品加工、奈伦扩能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蒙西工业废渣综合利用、2×15万千瓦热动联产项目。200万吨玉米转化项目要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完成投资40亿元,一期项目试车投产。动物鲜骨加工胶原蛋白肽、年产20万吨1,4-丁二醇及10万吨PBT树脂等项目要在年内完成技术合作业主及投资主体确认。年产60万吨煤干馏、30万吨电石、10万吨甲醇和42万吨甲醛等已备案配套项目要完成环评、能评、安评等开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推进风电和阳光凯迪生物质发电、制油及有机复合肥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运作有色金属、贵金属开发及冶炼项目。

搭建发展平台。加快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基地建设。完成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审批工作。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供电、通讯等工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合力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劳动力、资本、物流、服务等要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天条件和流动要素,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就业容量大、社会功能强、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推进库伦沟休闲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以此为依托,向旅游大旗迈进。抓好阿伦河漂流项目招商,实施东北抗联革命根据地遗址群、库伦沟驿站、东光朝鲜民俗村续建等项目。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提升红色游、特色民俗游、绿色生态休闲游档次和服务水平。升级阿荣旗旅游网站,打造信息查询和酒店、餐饮预定等网上自助平台。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强自治区级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抓好五金机电城、粮油仓储、利丰汽车城、国美电器等重点项目。积极支持骨干商贸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抓好商贸物流综合体规划、立项和一期工程,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完成亚东镇、查巴奇乡农资及日用品物流配送二级站建设,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聚集县域发展要素 县域聚集力从多方面影响着县域竞争力。阿荣旗生产力基础雄厚,要素组合条件好,必须在城市平台上整合而释放总体扩张力。今年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主攻新区建设,完善旧城功能,推动关联全局的基础性、条件性设施建设。

抓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实施重点项目25个,抓好滨河绿洲、鸿运五期、碧水华庭等10个续建项目及东方米兰、阿伦明珠、鹏泰五期等15个新建项目。新建廉租住房594套、2.93万平方米。实施好文化路等8条市政主要道路和15条巷路硬化提升工程,抓好城区雨排整修和西小河清淤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全力争创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

抓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年内完成中国电信“改善老旧小区通讯环境”工程,构建“分级管理、全民参与、条块结合、各负其责”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机制。

抓新农村建设。新增新农村示范村16个,总数达到32个,使新农村带动能力更强,发展活力更优,生活条件更好,致富水平更高。

抓水利、交通、电网和通讯等条件性、基础性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县域发展持续力 县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是县域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力量。要根据阿荣旗环境固定性强、替代性差、存续性高的特点,坚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导向,优化生态环境,发挥环境资源对经济效益和县域竞争力提高的现实作用,推动经济增长。

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成立索尔奇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抓好三号店、阿力格亚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区争取工作,全力打造北部生态综合功能区。

加强生态建设。突出抓好“五荒”资源开发、低产低效“挂画地”退耕,大力推广林药、果药间作模式,果树和中草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万亩。积极开展春秋两季生态建设大会战,完成义务植树68万株,四旁绿化14万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万亩。

加强节能减排。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关。完成那吉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水回用及管网等主体工程。

建设和谐阿荣,锻造县域发展制动力 包括秩序、制度和管理在内的制动力,对县域经济有序发展起着引导、控制和调节、制约的作用,既体现人对县域经济的适应,又体现县域经济在人的意愿下的发展,要坚持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城市文明指数测评为契机,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阿荣精神,抓好热爱家乡、建设阿荣的本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网吧实名制管理,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自觉接受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支持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工作。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合规、高效开展政府工作。

第4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金融抑制

由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明显,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以及农民贷款难的现状都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十精神为指导,深化改革县域金融机构,有效遏制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积极动员县域居民储蓄并促进其向投资的转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的资本支持,同时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发挥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中国自古便有“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乃邦之本,县乃国之基”的说法,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近9亿是农村人口,基本上居住在县域经济范围之内,因此,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大局。

(二)县域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关于县域金融的功能,有这样的表述:“金融的最主要功能是将社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获得金融支持的前提之一是具有投资回报的潜力……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应主要依靠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的使用必须坚持回报性和可持续性,前提是市场化运行……所以对‘三农’的支持或‘反哺’从根本上讲必须依赖财政力量,其他人力、物力、金融的支持都需要财政的补偿……我国农村目前虽然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但和城市一样,也需要所有家庭都具有创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都需要金融支持。”2

(三)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货币金融变量在实体经济中只充当“面纱”角色,经济增长完全由实物部门决定;现代经济学派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关系,或是促进或是阻碍,在二者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上存在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显著,并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论,面对的是高度开放的环境和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因而很少以特定区域为对象来研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外没有县域金融的概念,但对可以构成县域金融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研究较多。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基本上无区分,因此,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弗农・拉坦认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是逐渐损害了金融市场的生存能力,导致信贷机构活力衰退。苏布拉塔・加塔克认为,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国内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同时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条件并不一定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基本情况

目前,认清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找寻金融支持的新思路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大国,而县域经济又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一种弱势经济,要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找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用不到全球3%的GDP生产能力解决占全球1/9的人口的现代化问题,任重道远。

(一)资金制约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资本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或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条件下,解决资本约束的最有效途径都必须重视和发挥金融的调节作用。在中国,偏颇保守的金融管理制度使县域经济发展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使“三农”发展全面搁浅,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危机。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1995年为7.10%、1996年为2.90%、1997年为4.40%、1998年为5.10%、1999年为4.90%、2000年为5.10%,这同农业15%的GDP贡献以及62%的人口、66%的劳动力和90%以上的国土维持面积不相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目前,不仅县域企业融资困难,而且县域‘资本失血’和‘资金倒流’现象非常严重……县域内的某些自有资金由于趋利性流向大中城市……财政出资太少,自我积累太慢,银行贷款太难,社会集资太险,唯一的途径是外力突破-招商引资,但是县域招商引资的环境无法同市辖区相比。”3资本准备不充分、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抑制现象明显

农村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流到城市,造成“失血”,使县域资金供给的来源短缺,并且长期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县域金融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我国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滞后,一方面和我国金融管理系统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上重城市经济、轻农村经济的思想偏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我国县域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县级政府财政单薄、金融抑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在广大的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着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收缩涉农业务的现象。例如,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不再承担县级以下农业贷款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在流通环节支持粮食收购;截至2010年10月,邮政储蓄银行仅在全国29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县域覆盖面积微乎其微。

三、现行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马克思说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高度融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没有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的经济不可能有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我国县域金融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金融运行体系和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金融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的资金供给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功能金融机构设置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单一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所需多样化金融服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供给的矛盾;国家对县域经济的政策倾斜与金融操作歧视的矛盾。

形成目前县域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局面的原因既有经济、金融方面的,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还有体制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宏观发展战略上国家对县域金融重视不够。在我国近几年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对县域经济这一层次重视不够,政策扶持不力,使县域经济及其结构调整在金融支持上遇到了障碍,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二是金融企业本身素质限制。我国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远高于国际正常水平,而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使我国金融业疲于应付,没有精力来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问题。加之目前县域金融机构信贷

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县域社会信用环境差,导致政府、银行和企业关系紧张,阻碍了县域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部分金融体制改革措施给县域金融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五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受产业政策的限制,金融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无法作为,一些较好的项目因规模较小而批不下来,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因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而前景黯淡。

综上所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筹集资金,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稳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目的。要解决金融抑制问题,如何“开源节流”很重要,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建立县域资金的回流机制并扩大渗透力度,综合治理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县域金融创新,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信用环境。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议国家财政、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中长期农业发展债券,对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等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3,(07).

[2]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韩守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安徽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2,(09).

[4]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6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6]许桂红.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杨荫凯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脚注:

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第5篇

关键词:县级行政区域;自然资产资源;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48-02

自然资产资源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强化自然资产资源审计,是狠抓落实自然资产保护与建设的重要需求。当前,我国自然资产资源审计以政府为主导实践与发展。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需求,这也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本文立足于自然资产资源审计的现状,具体阐述县级行政区域内自然资产资源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概念及意义

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是指对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的审计监督。具体而言,就是对地区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节能减排、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生态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审计监督。通过审计,正确评价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履职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界定相关责任。因此,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转变了“唯GDP论英雄”的考核模式,进一步突出“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表现出施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首先,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有助于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党的十以来,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自然资产责任审计制度的提出与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其次,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审计进一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促进公平公正的实现;再次,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自然资源保护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焦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规范各方行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二、县域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的内容

县域区域自然资产责任审计,要在明确审计对象的基础之上,拓展审计内容,以确保自然资产资源责任审计落实到位。下页图是县域自然资产资源审计的内容体系。

从下页图中可知,县域自然资产资源责任审计内容,强调审计的全面性与有效性。首先,在自然资产资源管理情况的审计中,强调公益性自然资源管理以及无形资产变化情况的审计;其次,在自然资产管理情况审计中,着重审计县域部门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执行与落实情况,并重点审计政府出台的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法规所确定发展目标;再次,在自然资产资源负债表的合法审计中,强调自然资源资产消耗、污染、保护成本以及收益的审计,突显出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三、创新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方法

传统审计方法有检查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这些审计方法对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来说仍然是有效的。但是,传统的审计方法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新的审计方法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的重要基础。

从理论界来看,当前所提的新方法,强调不同的自然资源资产,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同。(1)对于因水资源破坏等造成的自然资源资产损失,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法”进行计量分析;(2)对于森林、草坪等产生的绿色效益,进行可采用“资产价值法”进行计量分析;(3)对于重污染企业造成重大人身危害的环境污染,可采用“人力资本法”进行计量分析。

在此基础之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应进一步强化“在线监测法”的有效使用。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处于发展阶段,而环境领域的监测网络也正在完善之中,如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排污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完善,对于强化自然资源责任审计非常重要。

总之,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新的战略发展地位,如何深化环境资源保护,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抓好自然资产资源责任审计,是自然资产资源保护、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对于县域内的自然资产资源责任审计,仍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但更多地强调在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县域审计工作之现状,进一步明确审计对象,优化与调整审计方法与审计内容,确保县域自然资产资源责任审计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孟晓凡.试述内部经济自认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J].税务与经济,2009,(3).

[2] 李利华.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2,(3).

第6篇

关键词:县域;旅游产业;内乡县

一、内乡县旅游产业现状

近年来,内乡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宝天曼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龙头和市委、市政府把宝天曼作为南阳旅游开发旗舰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地处豫西南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和位于伏牛山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林牧大县”战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市)、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丰富的资源、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使内乡成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内乡县旅游局以提升内乡旅游知名度,提升内乡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认真落实源头抓质量,质量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加强。一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按照A级景区创建工作标准对景区景点标识牌进行规范,指导各景区景点制作高标准的旅游标识牌。对景区景点管理人员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建设安全景区。

二、优势

内乡旅游优势我认为多为区位优势。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新欧亚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中华腹地国家战略综合交通枢纽。乡村休闲旅游地是环绕城市、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三、劣势

(一)低端产品特征突出。目前,乡村休闲项目发展很不成熟,大多是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开发方式粗放,且基于短期利益。由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服务功能单一,在经营上乡村休闲旅游地只停留在注重价格上,基本没有服务意识,一锤子买卖的思想普遍存在。而对于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因素――特色产品注重不够,如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田园风采等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整体服务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单一,很多宣传流于形式,无法满足较高层次的休闲要求。在消费构成中,以餐饮、交通、住宿开支为主,而消费支出较高的娱乐、购物等其它开支较低,导致整体休闲消费水平低,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盲目发展。目前,内乡县已经形成了零散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较大,但效果并不理想。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从产生初期的自然发展、到90年代的竞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盲目开发、效益不佳和资源浪费。在“农家乐”盛行的内乡,一些本世纪初开发的农家旅游地,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08年起就出现客源减少、效益下降的局面。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类似情况。

四、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与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立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

结合市情特点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内乡县旅游业发展思路应定位在“旅游兴县、强化基础、培育产业、建设新城”,面对全国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内乡旅游业既要乘势而上,也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前提就要在发展思路上追求差异化、特色化。

(二)分析需求,加快对乡村旅游不同模式的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由单一接待事业发展为复合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29.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旅游收入22706亿元,同比增长17.6%。“十二五”规划将旅游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强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背景下,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化发展,旅游产品形式上也发生了改变。单一落后的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当前,旅游产品形式已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及更多样的产品复合形式转变。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定位

1.政府行为定位。乡村旅游产业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因为其不成熟性、其公共产品性质,外部性效应还很明显,如旅游的目的地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政府承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牵引。因此,政府应主导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产业在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地位,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规范。

2.营销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样需要中间流通渠道――中介组织去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营销单一,主动借助中介组织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在招揽客源上,农户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发名片和宣传册,也受人际的范围局限。宏观上可由旅游企业与地方政府和旅游局策划事件旅游来扩大其知名度,微观上可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行业进入门槛,承诺行业服务水平与标准并制度化,建立投诉制度与违规处罚制度,形成行政方面的约束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建设品牌形象,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和谐发展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与环境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负面效应。在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水源保护、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开发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乡村休闲旅游地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简单的原始利用到注重人文的休闲空间的营造,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小范围内进行水利资源的综合治理,提高地方农、林、牧业发展,预防地方山洪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在治理监督过程中,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一、关于小流域的定义

小流域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集水单元。我国将面积不超过50km2的集水单元定义为小流域。在小流域内,由于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人们的各种经济成分及各种社会关系在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小流域生态经济建设是县域或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小流域治理来实现的。小流域治理又称小流域管理、流域经营、集水区经营。按照我国著名水土保持学家王礼先教授的定义,小流域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布设各项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和动植物等资源,以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和动植物等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小流域治理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1、推进工程进度

中国小流域综合治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经验,即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对每条小流域进行规划设计、审查、施工、检查、验收。一条小流域的治理一般要5年时间,逐年成批地开展治理,就形成了对整个江河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条大流域可以划分为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条小流域实施治理。

2、推进水土保持的有序进行

我国流域面积非常宽广,辐射带动功能很强,地质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水源土壤多变,因而对其治理与开发首先要做到科学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全面规划、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重点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土地平整、河道治理、山体绿化、山区移民、修路架桥、产业分布、市场建设、景点开发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虑,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优化综合治理措施配置。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加强以治理骨干工程为重点的坝系建设;长江上游以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建设为重点;西北地区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植被建设以草灌为主,科学选育耐旱树种草种,大力推行集雨节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3、有利于典型区域的单独治理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用途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上配置梯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陡坡耕地和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和封育措施;根据需要与梯田相结合,在坡面配置集雨节水灌溉和坡面水系工程等小型蓄排工程;在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所有规划措施都落实到地块,并依据劳动力和投资情况确定实施进度安排。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对较复杂的工程进行单项设计,一般工程则进行典型设计。

三、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1、确定切实可行治理的目标

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经过3年治理,到2016年末,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县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流域内所有开发建设项目都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营造水保林,使县域内的植被覆盖率达到78.7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涵养水源能力增强。通过采取水环境的治理保护措施对县域内水污染进行治理,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治理区废水、废弃物排放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县域内种植业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农耕地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坡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对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林果业,使治理区土地利用和生产结构趋于合理。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治理建设,使县域内实现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2、加强治理监督

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滥砍滥伐,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3、生物措施

所谓生物措施就是通过植树种草等绿化措施,利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提高小流域环境中土壤对流水侵蚀和风力作用的抵抗能力,达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当前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案,对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地区,采取播种、补植灌木与乔木的方式,恢复森林原本的密度和覆盖率,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植被的多样性,并尽可能采用乡土物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的发生。而在土壤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选用沙耐旱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被,按照先种植草本植物、后培育木本植物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治理工作,逐步增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最终达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

4、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

人工治理和搞好生态自我修复都是防治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小流域治理实践中,必须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把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小范围实施人工治理,大范围实施封禁保护,依靠二者的合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一方面,充分发动广大群众治山治水,开展人工治理,高效集约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与环境。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既要安排人工治理的措施,也要考虑自我修复的措施。在开展重点治理的同时,在面上要更多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当前,在不断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要把生态修复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5、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既是一个水土流失的个体单元,还是一个经济开发的社会单元。对于小流域的治理,不同部位,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地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可以提高水土保持的工程质量和效益,从而降低了治理成本。要根据生态农业的立地条件,加强种草的研究,做到草蓄同步,打破区域界线,建立完整的工程体系,建立生态经济型流域,注重精品建设,提高水土保持的工程效益。搞好水保的优化设计和优化设置,要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统筹多个目标,构建防护体系,采取综合的措施,以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大目标。

结语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经济普遍落后。加之我国小流域数量众多,并且较为分散,这给我国小流域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国各地的小流域各有特色,并且小流域附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乡村小流域治理并没有一个通行的路径。但是乡村林业治理作为一种生态治理的手段,其通过将小流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小流域,这是可以在各个小流域治理中进行普遍推行的一种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礼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J].中国水土保持,2012(2)

第8篇

[关键词] 环境保护规划 平潭 县域 环境承载力

平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两岸政治发展稳定、经济合作多元、文化交流协调的大背景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的平潭地区已然成为福建省科学发展和两岸人民沟通交流的实验区,成为当今时代关注的热点区域。而平潭经济的发展需要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多个要素的共同优化配置,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平潭现有的优势与不足。本文对新一轮平潭环境保护规划和平潭县域环境承载力现状、问题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提升平潭环境承载力的策略。

1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但多数是从环境的“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消纳能力”两个方面构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框架,例如有学者认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某一区域的环境能够为该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必要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和最大消纳污染物的能力。而本文所指的环境承载力是特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特定尺度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在区域人类社会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经济社会总量的能力,除包含环境的“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消纳能力”之外,也强调人口在环境承载力方面的主观能动价值。

2 平潭新一轮环境保护规划对环境承载力的整体规划思路

《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0— 2030)》(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规划”),是平潭新一轮土地规划当中的一个专题规划报告。环境保护规划由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组成,其中生态建设规划包括以平潭县为代表的生态示范区的生态建设与原有破坏生态的恢复治理;环境保护规划主要从环境质量保护与环境管理角度规范平潭地区的水质、噪声、大气等级等的达标治理。

本轮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出针对环境污染控制与监测、生态环境优化建设的相关思路,并提供了部分具体措施,对未来平潭环境承载力提升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1 平潭环境保护规划对环境承载力的优化指引

2.1.1 环境污染控制与监测方面

环境污染控制的范围主要针对平潭主岛,具体包括:

(1)水污染控制。包括陆域水污染控制和海域水污染控制。陆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是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确保饮用水达标率。其核心是对三十六脚湖、六桥水库、玉井水库等集水区域的水源地保护。海域水污染控制主要是针对功能分区(如旅游区域、渔产区域、港口区域等),重点是保护海坛岛长江澳、海坛湾等滨海旅游度假区海域以及石牌洋风景名胜区海域海水,保证一类水质(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5—1996),下同);而渔产区域水质达到二类水质,港口区域(含渔港修造船厂)达到三类水质。

(2)大气污染控制。主要针对平潭的未来建成区域的污染源控制,主要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降尘的污染,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采取双B工程(公交优先与自行车出行)以及电动车与LNG公交的推广,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3)固体废弃物控制。主要针对城市中心商务区、旅游休闲区、低碳科技园区,以及村镇居民点。采用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焚烧发电等方式,到203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100%。

2.1.2 生态环境优化建设方面

基于平潭海岛生态环境特征和自然格局,根据综合试验区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规划构建综合试验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建设区)和黄线区(控制建设区),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和分区管理,维护海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保障综合试验区的生态安全。

规划中重点强调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土地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等环境保护事项。其中在红线区重点强调对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口地区防风基干林带、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滨海沙滩区域的保护。而黄线区则严格控制新开发建设项目,对合法已开发建设项目要保障其不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1)生态产业观念。从农业、工业到第三产业全面引入生态产业观念,将其作为平衡平潭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切入点。规划提出了发展以承接福州高端机械产业、发展本地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强化以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密切台海合作的低碳科技交流示范产业的生态工业发展观念,并对现有的传统工业进行优化与改造,统筹一岛两区的产业布局。同时,针对平潭现有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较好,规划提出了中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合理养殖密度,规范现代养殖业;远期发展观光农业、精致农渔业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在规划期间将重视发展旅游观光业为主体,商贸、金融服务业为配套的新兴生态服务业。

(2)生态园林城市构想。规划中在一些细节上体现生态宜居理念,在建成区保障绿地面积比重,推进生态化交通,构建“双B”城市即强调公交优先与自行车出行,推进生态社区建设与绿色建筑普及。

2.2 平潭环境保护规划对环境承载力引导存在的不足

2.2.1 规划中对生态产业缺乏阶段性重点产业指引

平潭地区目前仍然以农业为主体,就主岛来说受到水源、土地等资源的限制,未来工业区主要分布在福清、长乐二地沿海地带,所以主岛产业最重要就是农渔业管理的现代化,农业污染的治理常态化。而平潭当地第三产业基础较好的旅游业,作为之前和未来考虑的重点发展产业,在发展特色定位,打造平潭生态旅游岛方面描述含糊。

第9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62-02

1 概 述

自从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发展对土地提出了大量需求,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县城边界不断外扩,建设用地总量逐步增加,但县城内部同时存在严重的土地浪费、粗放式利用的现象,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县域经济和范围占我国的经济总量比例较大,县域土地粗放利用直接地导致我国整体土地的不集约利用。因此,亟需开展有关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高效利用的研究,在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李嘉图。整体而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

第二,强化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学评估土地产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

第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的整体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已有研究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区别于粗放式开发模式,其以单位面积内产出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通过调整投入产出,有效地控制土地利用规模,逐步提升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能力。

因此可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上看,指的是通过规划和分类布局,实现区域内部最优的土地利用配置,通过创新管理,提升水平,盘活土地,提高利用率。从狭义上看,就是指单位面积内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产出。

2.2 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按照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所掌握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统筹的规划,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进行整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短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类所有的剩余价值都来源于土地。对于县域发展而言,土地资源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条件,尤其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要想获得更好发展的地区,就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原有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改变单纯依靠人力投入、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方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加值、增加工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益,与此同时,这种增长方式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不谋而合。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开展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不断提高土地投入,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不断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密不可分。也只有保护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好、开发好,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耦合协调的关系。

土地是支撑各项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将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要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统一和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此外,土地可持续发展与土地集约发展有不同之处,首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求以高效效率、集约用地为基本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点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长期保护,所以必须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要求从区域的具体情况出发,开展科学、合理的调研,科学统筹规划现有的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践行区域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和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静态的含义,它关注某一阶段,它的目标是短期内的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长期的发展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节约利用并不能代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容。

3 协调县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土地统一规划,优化用地布局

根据公共利益理论,干预市场、对企业进行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调控,这一理论的前提假定是政府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改善社会福利,并假定政府管理者只追求这目标。因此,据此理论而言,县级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的监管是对公共需要的一种反应,它大体上都包含这样的前提,即政府干预与监管是针对私人行为和其他商业利益集团的公共行政政策,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政策,最终目的是控制市场失灵行为,纠正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

在县域范围内,为维护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协调,政府应该充分全面的发挥政府的强制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在管控进入、协调价格、保障服务质量、违法违规治理措施及制度相应的规定方面加强管理,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对土地市场及土地利用、保护、开发机制等作出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3.2 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市场遵循着同样的价值规律,并且以价值的评判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规律,对土地资源利用和土地市场开发进行调节。土地市场上,受限于供求关系,土地使用者需要根据自身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出计算土地使用者利用土地资源的分摊成本,一般情况下,土地拥有者会根据市场平均价值作为标准、并且结合土地地理位置等属性计算得到土地价格。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分摊成本与所用者的提出的土地价格运用价格杠杆在价值的上下波动,土地使用者不会选择超出自身实际经营所得和利润的土地,并且会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土地所有者不会选择明显低于土地成本的交易行为,并且会最大化自身收益。这就最终导致土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不断地较量,最终在价值、供求、竞争规律的互相作用下,促成一种最合理的而且符合两者最大利益化的交易价格。

为此,县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土地绿色信贷,在融资渠道间接地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应该给予优惠性的低利率;对于浪费土地资源的企业要供应惩罚性高的利率,并且限制贷款额度。

在直接融资渠道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行股票时,证券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针对两高企业的具体对策,如果企业保护土地措施不合理、执行标准不严格的企业要加大对其融资上市和再融资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反之,还要提供行之有效的便利。

3.3 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县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控机制,建立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高效执法体系,发挥监管作用,主动提高服务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行方式。要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职能和权力区间,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统一的协调,全面做好具体的统筹安排。在明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监督管理责任的同时,彻底打破分割状态,不断理顺关系,建立统一的沟通协调体制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法律和具体的监督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另外,监督还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外部力量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管理部门的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执行相关法律、依法行政执法,开展各种有效途径,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处理群众根据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提出的违法违规案件,对申请人提请的申诉、控告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审议和批复,自觉主动的接受群众监督。对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要求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合合法的程序开展行政管理活动、进行行政行为,全方位地监督政府管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法律赋予的相关职权,科学合理履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 财经大学,2015.

[2] 刘文俭,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 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